垃圾焚烧炉烟气中HCl的去除

垃圾焚烧炉烟气中HCl的去除

一、废弃物焚烧炉烟气中HCl的脱除(论文文献综述)

胡俊鹏[1](2021)在《氧化钙高温脱除生活垃圾热处理过程中含氯酸性气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逐年增加,给我国的环境、资源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由于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含氯量高,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HCl等酸性气体会带来高温腐蚀、二次污染等问题,会制约其在经济和环保方面的优势和发展。虽然炉后的烟气净化处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烟气排放达到日益严格的标准,但HCl等酸性气体的存在仍然对蒸汽参数的造成了限制,并且参与了二恶英的生成。因此,进行炉内协同脱除HCl等酸性气体的研究,能为更加高效清洁的解决生活垃圾问题提供可能。然而钙基吸收剂对于不同酸性气体协同脱除的机理以及相互影响比较复杂,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经济潜力。本文首先通过热力学模拟软件Fact Sage,初步探究了氧化钙与垃圾热处理过程的烟气在温度、组分、反应比例等方面的规律。结果显示几种酸性气体与Ca O的结合能力可归纳为SO2>HCl>CO2,其产物的稳定性也基本一致,但HCl与CO2在600℃~800℃的竞争性出现了一个反转。而在气化气氛中,HCl对应产物Ca Cl2的分解温度由焚烧气氛下的800℃左右提高到了950℃,说明了在气化还原性条件下,Ca O对于HCl的吸收固定效果更好。在氧化钙与氯化氢的气固反应机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分析,梳理了收缩的未反应核模型。进行了Ca O吸收HCl的实验,当反应温度从650℃升至850℃时,对HCl的吸收量由312.2mg/g-Ca O降低到了217.8mg/g-Ca O,符合热力学模拟的结果。反应初始阶段的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均在3.0 mg/g-Ca O·min左右,根据实验数据和规律定义了一个临界钙氯比Ca:Cl=6.76:1,当钙氯比大于这个比值时,继续增加钙氯比不会对初始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结合了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化学反应控制和产物层扩散控制是该反应过程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的关键机制,计算得出了相关动力学参数。随着温度由650℃升至850℃,用以表征产物层抗扩散性与化学反应抗性强弱的θ2由7.42降低到了4.19,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反应控制的影响效果有一定增强,但产物层扩散的影响仍占主要。在固定床反应系统中进行了不同酸性气体的协同吸收实验,发现仅当HCl-SO2或HCl-CO2与氧化钙发生协同吸收反应,SO2、CO2对高温段HCl的吸收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且850℃时的吸收效果均优于750℃。而当采用模拟烟气,HCl、SO2、CO2等同时与Ca O发生反应时,Ca O对HCl的吸收转化率接近了Ca O对HCl单独吸收时的水平。通过对阶段性复现实验的产物进行SEM、BET等检测分析,明确了产物层形态结构的生长变化。结合文献分析明确了在焚烧气氛下进行高温脱除含氯酸性气体时,CO2对于孔隙活性位点的促进作用以及硫酸化产物及其共熔物对氯化产物的包裹保护作用,促进了HCl的进一步吸收,展现了高温脱氯潜力和优势。通过对该组实验数据与动力学模型的拟合,也发现了产物层扩散控制效果的增强。在850℃下进行了烟气氯硫比、吸收剂种类等其他参数对于高温脱除含氯烟气影响的实验,指出了钙基吸收剂的在高温下脱除含氯酸性气体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凯[2](2021)在《水泥熟料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MSWI)处理因其具有减量化显着、无害化较彻底和余热资源可回收等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焚烧处理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如HCl、SO2)、二恶英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将会直接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因而也存在较大的环境污染隐患。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因其城市生活垃圾(MSW)消纳能力强、可彻底分解二恶英并抑制其再合成、无飞灰二次污染等优势,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普遍采用的协同处置工艺是利用独立设置的垃圾焚烧炉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单独焚烧处理,再将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通入分解炉内加热生料。该工艺仍然存在硫、氯等元素在水泥窑系统的富集问题。本文以水泥窑协同处置为背景,基于将垃圾焚烧烟气直接通入水泥窑篦冷机的新工艺,以水泥熟料和垃圾焚烧飞灰为对象,开展其脱硫脱氯、重金属吸附固定以及二恶英热分解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新工艺最佳的设计和运行操作参数。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在固定床吸附实验台上,研究了反应温度、SO2和HCl初始浓度以及熟料种类等对熟料脱硫脱氯特性的影响,并结合熟料吸附前后的表征分析结果,探讨了脱硫脱氯机理。结果表明:SO2或HCl单独存在时,随着反应温度由600℃升高到1000℃,熟料脱硫效率迅速提高,而熟料脱氯效率则不断降低,熟料对SO2和HCl的最大单位吸附量分别为4.90和10.29 mg·g-1,相应的最大钙利用率分别为33%和50%。同一反应温度下,随着初始浓度增大,SO2单位吸附量呈现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HCl单位吸附量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SO2和HCl同时存在时,同一反应温度下熟料脱氯效率稍低于单独脱氯效率,熟料脱硫效率却得到了显着增强。HCl和Ca Cl2中氯离子在熟料内部的迁移性是造成脱硫效率增强的主要原因。在固定床焚烧实验台上,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掺混焚烧对熟料与飞灰中重金属(As、Pb、Cd、Cr、Cu、Ni、Zn、Ba、Mn)固定特性和浸出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9种重金属而言,垃圾焚烧飞灰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浸出毒性均显着高于熟料,其倍率分别在3.9-102.4和2.2-35之间。单独焚烧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飞灰中Zn、Pb、Cu、Cd和As固定率和重金属(Ba除外)浸出毒性均不断减小。飞灰与熟料掺混焚烧时,重金属Cd和Zn固定率较单独焚烧的理论计算值有所降低,Cr和Mn固定率有所增加,其他重金属变化不大;Ba、Cd、Cr和Mn浸出毒性变化不大,在0.01-0.08 mg/L;重金属Ni、Pb、As、Zn和Cu浸出毒性在0.10-0.23 mg/L内波动。随着焚烧时间由5 min延长至10 min,掺混焚烧底渣中的重金属Zn、Pb、Cd、Cu含量有所降低,继续提高焚烧时间至60 min,目标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这表明,焚烧时间超过10 min时,目标重金属已得到较好固定。随着焚烧时间的延长,目标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均稍有降低,但总体变化不大,其中,Ni的浸出毒性最大,为0.19 mg/L。在固定床热分解实验台上,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垃圾焚烧飞灰及其与熟料掺混物中二恶英的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飞灰底渣中的二恶英不断降低,二恶英降解率则逐渐增加;200℃下飞灰底渣中的二恶英约为94%,相应的二恶英降解率仅为0.6%,当温度升高至600和800℃时,相应的二恶英降解率分别达到64.0%和99.2%。随着焚烧时间由5 min延长至60 min,200℃下飞灰底渣中二恶英分布和二恶英降解率变化不大,400℃下气相二恶英有所增加,而800℃下二恶英已完全降解。在200℃和800℃下,掺混焚烧对二恶英的分布特性和热分解特性影响不大,但在400℃下掺混焚烧会抑制二恶英由底渣向气相的迁移。这表明,无论飞灰单独焚烧还是与熟料混合焚烧,合适的反应温度均能实现二恶英的完全降解。对于垃圾焚烧烟气直接通入篦冷机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而言,若将含有酸性气体、重金属和二恶英的烟气通入篦冷机的高温段(约700-800℃),则基本上可以实现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且不会对水泥熟料品质产生影响。

李文瀚[3](2020)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危险废物产量迅速增长。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危险特性,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凭借其减容减重、资源化、无害化等优点,已成为我国广泛应用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之一。但在焚烧处置含氟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时,会产生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问题。研究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规律及赋存形态分布对控制重金属与氟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含氟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医药化工危险废物和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险废物为研究对象,对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As,Cd,Cr,Cu,Pb,Se,Zn和Hg)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全流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d、Pb、Zn和Hg在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高于底渣,焚烧过程中Cd、Pb、Zn和Hg倾向在飞灰中富集,而Cr倾向在底渣中富集,Cu和As在灰渣中相对富集情况分别受危废中氯含量和钙铁含量影响;重金属Hg、Cd、As、Pb和Zn主要通过蒸发、冷凝和吸附方式向飞灰中迁移,Se和Cr主要通过烟气夹带方式向飞灰中传递,Cu向飞灰中迁移方式受焚烧气氛和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对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大部分Cu、Cr、As和Zn主要存在于底渣中,重金属Cd主要存在于飞灰和湿法烟气脱酸系统(WFGD)吸收液中,超过74.7%的Hg存在于WFGD吸收液中,而大部分Pb存在于飞灰中。排放烟气中重金属的相对质量分布比例低于5%。此外,采用标准毒性浸出方法(TCLP)对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进行研究,回转窑中底渣发生烧结,底渣中重金属,除Zn外,浸出率都很低;布袋飞灰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且重金属主要存在于布袋飞灰表面,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率最高。(2)为全面评估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性,采用BCR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医药化工危废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同时针对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二次挥发问题,对焚烧灰渣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热处理后重金属的赋存化学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焚烧灰渣中As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Se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底渣中Cd和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飞灰中Cd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形式存在,而飞灰中Cu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底渣、燃烬室灰和余热锅炉灰中,P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而可氧化态Zn含量很低;布袋飞灰中,Zn主要以酸可溶解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Hg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布袋飞灰中Pb的赋存形态受危废中氯含量影响。重金属的蒸发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温度下布袋飞灰中重金属的蒸发率最高;焚烧灰渣中As、Cr和Se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酸可溶解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变;Hg和Cd热稳定性最差,热处理会促使其从灰渣中二次挥发;Cu、Pb和Zn的热稳定性介于两类之间,热处理过程会促使可迁移态二次挥发或参与结晶反应转化为残渣态组分。(3)以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为载体,研究了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氟含量低于5%)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特性以及氟在焚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热解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Si F4的形式析出,由于Si F4会发生高温水解,经过二燃室后,HF是排向后续烟道中的主要含氟气体形态。焚烧过程中,氟在底渣和飞灰中的相对富集系数分别为0.161-0.163和0.104-0.144,氟在灰渣中未表现明显富集。对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进行计算,不到20.73%的氟存在于焚烧灰渣中,超过79.17%的氟被WFGD吸收液吸收,少于0.12%的氟排放到大气中。经湿法脱酸后,烟囱尾气中氟主要存在于水蒸气或液滴中,采用除雾器可进一步降低尾气中氟排放。底渣和燃烬室灰中氟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余热锅炉灰和布袋飞灰中可迁移态氟比例超过80%,浸出氟浓度超过填埋场入场控制限值。(4)针对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湿法脱酸除氟过程中的结盐问题,为降低焚烧过程氟的析出,采用管式炉进行含氟危险废物焚烧高温钙基固氟试验,研究温度、钙基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粒径及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推荐固氟工况为:采用Ca(OH)2作为钙基吸收剂,钙氟比为1:1,900°C温度下进行钙基固氟,脱氟率可以达到68%以上。同时,在处理量100 t/d规模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中进行钙基固氟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回转窑中添加Ca O能有效降低烟气中HF浓度,当添加3.87%的Ca O时,烟气中HF从304.5 mg/m3降低到99.1 mg/m3,降幅达67.4%。(5)针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氟含量高于20%)焚烧处置过程中余热难以利用、HF腐蚀及湿法脱氟二次固废产生量大等问题,提出流化焚烧+水洗回收HF的方式处置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危废,并设计处理量10 t/d规模的流化床焚烧系统,对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床焚烧资源化利用进行研究。采用TG-FTIR方法对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失重过程和气态氟析出形式进行分析,样品失重过程基本在770°C结束,流化床焚烧温度能保证有机废物燃烬。高含氟有机废物燃烧过程中,氟主要以HF和氟碳化合物形式析出。含氟有机物可通过与H、O、OH等自由基反应或通过单分子分解的方式而被破坏;在焚烧过程中,维持炉内高温的同时,增加炉内氧含量和焚烧物料中氢含量有利于减少氟碳化合物的生成。对流化床焚烧系统底渣、飞灰和尾气等进行采样分析,相关污染物均达到排放要求,同时焚烧过程实现了高氟氯烟气下的余热利用及氢氟酸和盐酸的资源回收。在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过程中,1#和2#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属于气膜控制,气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2.38 kg/(h·m2)和39.96 kg/(h·m2)。3#和4#填料吸收塔中HF吸收过程为液膜控制,液相总吸收系数分别为5.98 kg/(h·m2)和3.89kg/(h·m2)。氧化铝具有较好的耐HF高温腐蚀性能,可作为床料或耐火材料。实际运行中,换热急冷装置发生HF低温腐蚀,同时采用盘管形式,灰渣磨损和积灰加快HF腐蚀过程,焚烧系统运行6个月后换热急冷装置腐蚀损坏;而余热锅炉为HF高温腐蚀,同时采用大通量膜式壁形式,余热锅炉运行24个月未表现明显腐蚀。

杨丽君[4](2020)在《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泥窑烟气的治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除了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SO2)外,氯化氢(HCl)等酸性气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干法脱硫和脱氯由于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SO2和HCl脱除方法。脱硫剂是干法脱硫技术的关键,尽管常见的石灰石脱硫剂在工业中广泛应用,但石灰石的过度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脱硫成本。白泥是氨碱厂产生的碱性废渣,大量白泥堆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使白泥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白泥应用到脱硫中既减少了白泥造成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脱硫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本研究针对山东潍坊某氨碱厂提供的碱渣白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首先对过滤前后的白泥及滤液进行了 XRF、XRD及热重等分析,确定了白泥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CaCl2,SiO2,NaCl,Mg(OH)2及少量Fe2O3等。然后探究了白泥的脱硫性能,并用NaOH对白泥进行调质。经NaOH调质后的白泥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当白泥和NaOH的质量比为30/1时脱硫活性最佳。对脱硫前后的调质白泥进行XRD分析,发现调质白泥脱硫后的成分主要为CaSO4,原位红外也证实了硫酸根的存在。进一步研究温度对调质后白泥脱硫活性的影响,脱硫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脱硫温度为420℃时脱硫活性最佳。最后研究了烟气中的气体成分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发现NO、O2、水蒸气和HCl气体均能提高调质白泥的脱硫效率,且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共同存在时脱硫效果更好,当四种气体同时存在时脱硫效果最佳。

张尧[5](2020)在《环氧氯丙烷废物处理锅炉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工业危废常采用焚烧的处理方法,对有毒危废进行焚烧处理,能产生大量余热,再利用余热锅炉进行回收利用。但是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污染物,如不能对焚烧炉进行合理设计,反而会不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首先对国内危险废弃物处理现状进行概述,着重介绍了化工企业用的一种废气废液焚锅炉,并介绍了这种能脱除氮氧化物、二恶英和氯化氢气体等有害物质的新型焚烧系统,并依托实际的工程项目设计这一能回收能量的焚烧炉系统。然后针对此次化工企业废气废液焚烧炉的具体设计要求,对燃烧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及选型,并对废气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具体包括:烟气成分分析、炉膛及受热面结构计算、热力计算、水动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得到了锅炉设计的各项参数,通过在Inventor环境下正确运行程序完了成本项目的三维设计工作。此次锅炉所设计的废气废液焚烧系统,能满足所有进焚烧炉的废气废液完全焚化处理,并且处理能力也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对周边环境污染小,不仅综合利用了能源,还减少了碳排放。

周昭志[6](2020)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面临巨大的考验。垃圾焚烧技术由于无害化程度高、减容减量效果好、能源化利用等优点,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然而,生活垃圾中氯含量较高,焚烧过程会产生的HCl。垃圾焚烧厂主要通过往脱酸反应塔喷入钙基吸收剂在低温段对HCl进行脱除,然而无法避免烟气中的HCl引发的设备高温腐蚀和参与二恶英的生成。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可以通过“两步式”热化学转化将可燃气净化后与燃气轮机、内燃机等高效的发电设备联用,从而更好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钙基吸收剂作为炉内脱氯添加剂,在生活垃圾中高温热解气化的同时对HCl进行脱除。此外,可持续化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影响、经济性、社会性表现均有要求,需要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表现评价。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垃圾中含氯组分热处置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提出炉内添加钙基添加剂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脱除HCl,探索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氯污染物(HCl、氯苯、二恶英)排放规律的影响,为垃圾高效清洁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建立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本文首先进行了生活垃圾中不同含氯组分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氯源NaCl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NaCl的形式存在于固相产物中,在850 oC时气相产物中氯含量均低于3%;有机氯源PVC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HCl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产物中,在400 oC时95%以上的氯元素转移到气相产物中。因此,有机氯源PVC是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产生HCl的主要来源。对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产物中的氯元素迁移转化与分布规律,探明不同钙基添加剂控制HCl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炉内添加CaO能有效降低HCl的排放,通过考察反应温度、钙氯摩尔比、添加剂粒径、添加剂种类对钙基添加剂脱除HCl效率的影响,得出炉内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推荐工况条件为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772 oC(CaCl2熔化温度),钙氯摩尔比2:1,粒径根据炉型进行选择,HCl脱除效率能达到85%以上。同时,进行了不同钙基添加剂CaO、煅烧白云石、Ni/CaO与PVC混合热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上述添加剂使PVC热解过程中HCl生成析出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90.3 kJ/mol分别提高到143.6 kJ/mol、155.3 kJ/mol、155.8kJ/mol,反应为随机断裂模型,并结合固定床管式炉实验得出煅烧白云石和Ni/CaO的HCl脱除效率高于CaO,以及分析不同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反应机理。同时,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产物中氯元素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脱氯表现优于焚烧过程中的表现,说明还原性气氛有利于钙基添加剂脱除HCl。当反应物料由PVC变为多组分垃圾时,无添加剂时热解的油相产物中氯含量占比有所增加,而钙基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油相产物中的氯含量,效率均在67%以上,其中煅烧白云石、Ni/CaO由于更好地促进焦油裂解的效果而表现优于CaO。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热解过程产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能明显提高产气量和产气品质,并促进焦油裂解,减少重质多环芳烃化合物占比;煅烧白云石和Ni/CaO表现优于CaO。对油相产物中的氯苯含量进行检测,三氯苯产率明显高于四氯苯、五氯苯、六氯苯的产率;添加CaO、煅烧白云石、Ni/CaO后,氯苯总产率分别降低了39.3%、59.7%、66.4%。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生成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不同钙基添加剂对二恶英控制的规律,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掌握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在不添加钙基添加剂时,热解条件下和气化条件下的二恶英总生成量比焚烧条件下分别降低79.0%和82.1%,总毒性分别降低76.7%和77.1%,说明还原性气氛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生成。炉内钙基添加剂能有效控制二恶英的生成;炉内添加CaO后,焚烧条件下二恶英总生成量和总毒性分别降低了63.4%和66.2%,热解条件下分别降低了43.4%和36.7%,气化条件下分别降低48.6%和37.7%,主要是对气相产物和油相产物中二恶英生成的控制;添加煅烧白云石和Ni/CaO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条件下二恶英生成抑制效果优于CaO;主要是因为钙基添加剂能够有效吸收反应过程的HCl气体,并促进苯环断裂,减少二恶英前驱物生成,促进H2生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通过炉内钙基添加剂和垃圾热解气化技术,能有效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量88.1%。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析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2,3,7,8-T4CDD分子中C-O键和C-Cl键比C-H键更容易断裂;通过H2对2,3,7,8-T4CDD高温降解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分析发现,H2攻击2,3,7,8-T4CDD的C-Cl键和C-O键的四种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均为负值,且进攻C-Cl键比攻击C-O键的反应活化能更低,而H2攻击C-O键一般会破坏至少两个C-O键,其中形成两个单苯环产物比形成联苯醚类产物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为了反映垃圾管理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杭州市垃圾综合管理系统2007-2016年期间的环境影响变化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动态评价反映各个时期垃圾管理策略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优于填埋发电,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随着垃圾焚烧处置占比的升高而提高;实施垃圾分类能提高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因此,在2010年时处理1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表现最优。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较好的环境表现,但目前处理量占比较小;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以及扩大厌氧消化规模能有效优化现有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为未来决策者制定策略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全面评价,创建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该模型包含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消耗评价、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权重计算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优劣解距离法对评价方案进行最终打分排序,并通过对权重的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合理可靠。该模型在原先的3E模型基础上添加了社会性评价模块,从而反映邻避型环保设施的社会影响;此外,新模型对之前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减弱人为因素干扰,避免常见的主观性问题。该3E+S模型被用于4种垃圾处理方案的环境、能耗、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流化床焚烧方案和炉排炉焚烧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相差较小,且均明显优于垃圾填埋发电方案和普通填埋方案。3E+S模型在垃圾处理方案中的应用,既说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又能为不同垃圾处理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科学且可持续的发展建议。

胡斌航[7](2020)在《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化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能量再利用的有效可行途径,在单独进行气化反应时,存在气化效率较低,气化炉稳定性较差,合成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等问题。相对于固体废弃物单独进行气化反应过程,生活垃圾与具有其他优势的原料协同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协同作用,弥补了两种原料单独气化反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突破了气化反应原料选择上的限制,丰富了协同气化原料和产品的选择,同时还可以提升气化反应过程碳的反应活性,有效控制焦油量的产生并降低二次污染物的排放。然而目前面向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的工艺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都较为匮乏。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旨在解决生活垃圾一级气化工艺所得合成气焦油、氯化氢和二恶英污染物含量高,热值低,工艺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望深入了解多级式协同气化工艺的基本特性和协同作用机制,为高含氯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一条可行性高的协同气化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前景。本文首先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与高碱煤或生物质协同气化的三段式系统。采用高碱含量的煤焦或生物质热解焦炭同时作为焦油催化裂解的催化剂,脱除酸性HCl污染物的吸收剂和协同气化的反应物,将一体化气化系统分为三个反应器。结果发现,合成气的稳定产气组分为氢气41.9 vol.%,一氧化碳29.3 vol.%,甲烷7.49 vol.%,二氧化碳3.90 vol.%,计算的低位热值为12.2 MJ/Nm3。合成气产率最高达到1.57 Nm3/kg,从而获得最佳的冷煤气效率(89.4%)和碳转化效率(90.3%)。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氧化阶段的水蒸气气体浓度从15.7 g/Nm3增加到18.5 g/Nm3。氧化反应阶段排放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在ER为0.45时达到最大值18.1 g/Nm3,而在0.25的ER下水蒸气含量降至14.6g/Nm3。总体来说,H2含量、焦油含量和低位热值均随ER的升高而降低。在较高的还原温度下,可燃气体组分CO和H2含量的下降也直接导致了合成气低位热值的降低。协同气化系统的冷煤气效率、碳转化效率和合成气低位热值都随着还原温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在还原温度为1000oC时分别降至55.4%、66.0%和10.6 MJ/Nm3。Boudouard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强度比值在所有工况条件下均小于1,说明在三段式协同气化系统还原阶段中水煤气反应起了主导作用。然而,随着还原温度的不断升高,Boudouard反应相较于水煤气反应的占比越来越大,水煤气反应逐渐减弱。针对生活垃圾高含氯的特性,进一步研究了氯对复杂生活垃圾组分衍生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选取三种典型的城市生活垃圾组分:淀粉类餐厨垃圾、木质素类木制品垃圾和纤维素类垃圾,系统性地研究了无机氯(NaCl)和有机氯(PVC),对相应热解焦炭的基本理化特性影响。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组分在共同热解过程中对相应热解焦炭活性和结构的交互作用影响。结果发现,无机氯通过抑制晶体C(002)和C(440)的形成从而削弱了热解焦炭的氧化反应活性,热解焦炭样品的表观活化能均小于其与PVC混合物的热解焦炭。对于木质素焦炭来说,PVC的添加会使其在拉曼光谱中的ID/IG的比值下降,C结构更趋于有序化。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热解过程中挥发作用相对较为强烈。木质素与纤维素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碳结构的有序度,导致木质素+纤维素焦炭样品中晶体碳峰C(100)的出现。拉曼光谱分析解释了淀粉和木质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石墨畴的尺寸和厚度增大。而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使微晶的平面尺寸变小,而对石墨畴的厚度没有影响。另一方面,混合炭样品的能带面积比ID4/IG值均介于两个相应的单炭样品之间,说明sp2-sp3杂化过程并没有产生交互作用。基于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合成气基本特性分析,针对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污染物焦油和氯化氢的生成特性和脱除机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在还原阶段采用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的“准东”煤焦,可大大提高合成气品质,同时可将生活垃圾气化过程中两种关键性污染物焦油和HCl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最低可将合成气中焦油和HCl浓度分别降至9.56 mg/Nm3和17.4 mg/Nm3。金属氯化物结渣对煤焦反应活性的影响大于还原温度的提高对焦油高温热裂解反应的提高。在8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达到了90.9%,而900oC还原温度下的焦油去除率降低至84.6%。金属吸附剂在捕捉HCl气体的能力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减弱,并且CaCl2化合物在高温下稳定性较差。因为较高的温度(超过750oC)促进了CaCl2的分解反应,随之促进金属氧化物与HCl的可逆反应,从而推向逆向反应产生更多的HCl酸性污染物气体。在还原反应阶段,显然CaO对HCl的吸附作用在HCl脱除反应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在还原反应区,要同时进行高温催化裂解气化焦油和进行Boudouard反应以产生合成气,则需要高于800oC的还原温度。然后,这两种氯化物的颗粒自行熔化、团聚或胶合,导致放置在还原区里的煤焦床层物料发生坍塌。因此,随着还原温度从800oC逐渐升高到1000oC,还原反应后煤焦的BET比表面积由127.6m2/g降至74.9 m2/g。研究了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以高碱含量煤炭和生物质炭两种不同的热解焦炭为还原区域的反应物,在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系统上研究了PCDD/Fs的排放特性。结果发现,还原反应阶段后,由于缺氧气氛和高温降解反应,二恶英毒性当量值在该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装置中可以控制在0.0680.085 ng I-TEQ/Nm3之间。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均随还原反应温度从800oC升高到1000oC而降低,这是由于二恶英在350oC以上的高温降解反应增强所致,低氯PCDDs(TCDD和PeCDD)在还原阶段更容易转化为高氯PCDDs(HxCDD、HpCDD和OCDD),而稻壳焦炭则相反。还原反应过程中氯酚前驱物反应对稻壳热解焦炭样品的主导作用增强。煤焦还原反应倾向于生成高氯化度的二恶英,而稻壳焦炭还原反应更容易形成低氯化度的二恶英。还原段中水煤气反应,Boudouard反应等气化主体反应使得H2为主的重要合成气组分的浓度显着增加,这使得二恶英前驱物A和前驱物B分别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两种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2,4,7,8-TCDD和1,2,3,4,7,8-HxCDD的在所有毒性二恶英同系物中的占比。此外,HCl的减少对推动自由基逆向反应的作用大于H2的增加对推动自由基正向反应的作用,导致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实验中还原反应后二恶英的关键高毒性同系物1,2,3,7,8-PeCDD的下降。

蔡亚明[8](2020)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迫切难题,在“垃圾围城”的压力之下,垃圾焚烧技术正在我国大力推广使用。部分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出现CO超标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CO超标原因并给出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调整建议,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企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理论分析部分根据燃烧反应机理,计算了不同温度、氧量和停留时间条件下CO的燃烧反应,确认3T+E原则的正确性。对某些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CO超标排放进行了原因剖析,主要为给料波动、反应温度较低、燃烧停留时间不足,并根据理论计算给出了对应的建议。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某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企业运行工况下一二次风量的合理性和给料波动下CO超标情况,确定了在一二次风与给料波动中,CO排放超标的主要因素是给料波动,而运行工况下一二次风对CO排放浓度超标影响不大。对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进行了现场测试,主要方向为提高燃烧温度和给料自动化。提高燃烧温度的测试主要包括有增加给煤量、加装甲烷燃烧器,减少空烟道漏风等。经过测试发现增加给煤使温度提高至886℃时,CO排放浓度会稳定地低于100mg/m3;加装甲烷燃烧器后,温度提升至846℃,CO排放浓度便会稳定地低于100mg/m3,这可能是甲烷燃烧比较迅速稳定的缘故;在减少空烟道漏风后,CO排放浓度约降低11.3%,浓度为141.5mg/Nm3。通过程序控制实现给料自动化,与人工控制相比,自动控制时CO排放浓度降低约63.6%,浓度为67 mg/Nm3,成功实现达标排放。进行了炉内加钙燃烧脱氯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垃圾和煤的混合燃料中氯元素含量高于硫元素的情况下,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内喷射石灰石脱氯最佳的钙氯比为2:1,此时脱氯效率可达61.1%。当温度大于800℃时,CaCl2会有最多80%的反应比例,且反应主要集中在前20min。石灰石对氯元素进行固定后,主要以CaCl2固体形式存在与颗粒度较小的布袋收集灰中。

李俊[9](2021)在《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的环境和(火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和堆积带来了严峻环境和社会问题,因而对其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垃圾并且回收资源能源,因而逐渐成为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流技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垃圾焚烧会排放二恶英、有毒重金属等污染物;2)发电效率低通常在20%左右;3)可能遭到公众抵制。为应对挑战,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呈现“配置先进复杂垃圾预处理系统”和“采取蒸汽高参数发电”的发展趋势,然而其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变化不明,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定量研究。本文以国内典型先进焚烧工艺—配置生物干化机械分选预处理(MBT)系统的高参数(520℃,7.9MPa)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为基准,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传统循环流化床和炉排炉垃圾焚烧工艺为比较对象,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火用)生命周期资源效益角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及对该带MBT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提出了过程改进方案,为我国之后大容量高参数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对三种焚烧工艺进行了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环境影响分析,结论是带MBT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比传统循环流化床和炉排炉垃圾焚烧工艺更具环境效益,原因在于:1)MBT系统回收资源能源和生产高品质垃圾燃料RDF;2)末级过热器置于灰颗粒循环通道,无惧高温HCl腐蚀获得高参数蒸汽和高发电效率,因此系统因物质能量回收带来环境补偿最多,所以其净生命周期环境表现最佳。对三种工艺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特征化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结论是带MBT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的化石资源消耗环境影响高于炉排炉工艺,原因在于MBT系统电力消耗大,通常占电厂整厂耗电的2/3,其余环境表现包括气候变化、人体毒性、电离辐射、颗粒物形成和光化学氧化物形成等都优于传统的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方面,从积累(火用)消耗效率、累积热力学完善程度和系统基于近零排放条件下积累(火用)消耗效率角度,对三种焚烧工艺进行了定量评价,结论是带MBT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依靠MBT预处理和高参数外置式末级过热器获得了最多的资源和电力回收,因而积累(火用)消耗效率和累积热力学完善程度表现最佳,同时因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化石CO2、SO2和NOx环境排放低,因而其系统基于近零排放条件下积累(火用)消耗效率也最高。根据定量结果和分析,该先进高参数工艺更具环境和资源友好性,其MBT系统调试优化和稳定运行对整体表现较为关键。对该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过程改进评价结果为,RDF焚烧和MBT分选出的筛下物施肥的方案使整厂在环境影响方面表现最佳,主要是因为高灰分低热值的筛下物用于施肥按肥效能替代一定量磷肥,可规避磷肥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减少飞灰产生和降低螯合剂消耗量,从而避免螯合剂生产过程带来间接环境排放;同时也减少了SO2、NOx、颗粒物等直接排放。相反,在焚烧RDF工艺基础上筛下物填埋方案是最不推荐的,因为浪费资源(筛下物),而且增加填埋处置的环境排放。(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方面,相比于现行方案(焚烧RDF和筛下物),RDF焚烧和筛下物施肥的方案飞灰产量低,高附加值螯合剂消耗少,且回收肥料资源,因而积累(火用)消耗效率和累积热力学完善程度都更高;同时因为入炉垃圾中减少了低品质的筛下物燃料,SO2、NOx等直接排放降低,因此系统基于近零排放条件下积累(火用)消耗效率也更高。相反,RDF焚烧和筛下物填埋的方案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填埋处置的资源能源消耗,因而其生命周期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最低。因此,在电厂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考虑整厂过程改进时推荐采取RDF焚烧高参数发电和筛下物施肥相结合的方案。

叶步青[10](2020)在《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的产量逐年提升,面临着较大的处理压力。垃圾焚烧技术能够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垃圾焚烧技术,提出了一种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技术。基于该技术,对原有的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改造,并对改造后的系统开展了全流程模拟,分析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首先,参照文献报道,建立了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并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了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改造前后的系统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其次,根据流程模拟的结果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降低系统的热力学性能。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均降低。然后,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明显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设备投资略有增加,但年利润明显提高,内部收益率提高,动态投资回报期降低。由于耦合燃烧系统可以获得垃圾处理补贴和垃圾发电补贴,因此会改善系统的经济性。最后,对燃煤发电系统、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和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燃煤发电系统和燃煤热电联产系统进行耦合技术改造会加剧系统对环境的破坏。随着垃圾替代比例的增加,系统的环境损失成本增加。

二、废弃物焚烧炉烟气中HCl的脱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弃物焚烧炉烟气中HCl的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钙高温脱除生活垃圾热处理过程中含氯酸性气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现状
    1.2 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2.1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
        1.2.2 含氯酸性气体的生成以及危害
        1.2.3 现有的主要脱氯手段
    1.3 钙基脱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实验装置及分析过程
    2.1 实验样品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条件设置
    2.4 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2.5 检测及分析方法
3.氧化钙与氯化氢之间的气固反应机理
    3.1 引言
    3.2 热力学模拟
        3.2.1 热力学模拟软件Fact Sage简介以及模拟原理
        3.2.2 模拟条件的设置
        3.2.3 模拟结果及结论分析
    3.3 氧化钙与氯化氢之间的气固反应机理
        3.3.1 氧化钙与氯化氢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3.2 氧化钙与氯化氢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3.4 氧化钙与氯化氢的单独吸收实验
        3.4.1 实验方案
        3.4.2 不同温度下氧化钙对氯化氢的吸收影响
        3.4.3 实验过程中氧化钙与氯化氢的动力学影响因素研究
    3.5 本章小结
4.氧化钙对含氯酸性气体的吸收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两种酸性气体的协同吸收实验研究
        4.2.1 实验方案
        4.2.2 HCl-SO_2实验组结果与讨论
        4.2.3 HCl-CO_2实验组结果与讨论
    4.3 还原性条件下酸性混合气体吸收的实验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焚烧气氛下氧化钙对含氯酸性气体的吸收特性以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焚烧条件下氧化钙对混合酸性气体的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3 实验产物检测及分析
    5.3 氧化钙吸收含氯酸性气体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
    5.4 烟气氯硫比、吸收剂种类等参数对于钙基吸收剂吸收含氯酸性气体的影响
        5.4.1 实验方案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水泥熟料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点
        1.1.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典型的烟气净化工艺
        1.2.2 垃圾焚烧烟气各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及其特点
        1.3.2 多污染物控制的研究现状
        1.3.3 水泥窑篦冷机协同处置工艺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泥熟料对模拟烟气中SO_2和HCl的吸附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2.4 数据处理
        2.2.5 测试仪器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反应温度对单一污染物吸附特性的影响
        2.3.2 初始浓度对单一污染物吸附特性的影响
        2.3.3 SO_2与HCl组分耦合的影响
        2.3.4 熟料种类的影响
    2.4 水泥熟料吸附SO_2和HCl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熟料对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吸附固定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来源及其理化特性
        3.2.2 实验装置
        3.2.3 样品消解与重金属浸出毒性测试
        3.2.4 实验仪器及测试仪器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重金属的回收率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掺混焚烧的影响
        3.3.4 焚烧时间的影响
    3.4 水泥熟料吸附固定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熟料对垃圾焚烧飞灰中二恶英的热分解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装置及步骤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工况
        4.3.3 实验步骤
    4.4 实验仪器及测试分析
        4.4.1 实验仪器
        4.4.2 样品前处理
        4.4.3 二恶英测试分析
        4.4.4 数据处理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5.2 焚烧时间的影响
        4.5.3 掺混焚烧的影响
    4.6 垃圾焚烧飞灰中二恶英降解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1.1.1 危险废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
        1.1.3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主要炉型
        1.1.4 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1.2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1.2.2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焚烧灰渣重金属污染控制
    1.3 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1.3.1 氟污染的危害及来源
        1.3.2 含氟有机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1.3.3 氟的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1.3.4 焚烧过程氟污染控制研究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检测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医药化工危废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分布及浸出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飞灰粒径分析
        3.3.2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浓度分布
        3.3.3 湿法脱酸系统和排放尾气中重金属含量
        3.3.4 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质量平衡和质量分布
        3.3.5 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3.3.6 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药化工危险废物焚烧灰渣重金属化学形态及热稳定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始焚烧灰渣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4.3.2 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热稳定性及化学形态变化
        4.3.3 热处理前后焚烧灰渣表面形态及矿物特征
        4.3.4 焚烧灰渣重金属环境风险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除尘和布袋除尘对重金属迁移分布和浸出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飞灰粒径分布
        5.3.2 表面特征
        5.3.3 飞灰矿物特性
        5.3.4 飞灰中重金属含量
        5.3.5 飞灰浸出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氟的析出与迁移特性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医药化工含氟危废热解过程分析
        6.3.2 焚烧产物中的氟含量
        6.3.3 焚烧系统中氟的质量平衡及质量分布
        6.3.4 焚烧灰渣中氟的赋存化学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药化工含氟危险废物焚烧过程钙基固氟试验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温度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2 CaO添加量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3 钙基吸收剂种类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4 粒径对燃烧固氟效果的影响
        7.3.5 孔隙结构对固氟效果的影响
        7.3.6 焚烧系统回转窑添加CaO固氟效果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氟化工高含氟有机废物流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研究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2.1 流化床焚烧系统介绍
        8.2.2 实验材料
        8.2.3 实验方法
    8.3 结论与讨论
        8.3.1 高含氟有机固废TG-FTIR分析
        8.3.2 高含氟有机废物两段式管式炉焚烧试验
        8.3.3 焚烧系统运行工况及污染物排放
        8.3.4 填料吸收塔水洗回收HF吸收系数计算
        8.3.5 焚烧过程中HF腐蚀问题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O_2/HCl的来源及危害
        1.1.1 SO_2/HCl的来源
        1.1.2 SO_2/HCl的危害
    1.2 SO_2/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1 SO_2脱除的研究现状
        1.2.2 HCl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SO_2和HCl协同脱除
    1.3 白泥综合利用现状
        1.3.1 白泥来源
        1.3.2 白泥应用于生产钙镁肥或土壤改良剂
        1.3.3 白泥应用于粉煤灰碱渣砖
        1.3.4 白泥应用于墙体材料
        1.3.5 白泥应用于烧制硅酸盐水泥
        1.3.6 白泥应用于制碱渣土及填垫材料
        1.3.7 白泥用于烟气脱硫
        1.3.8 白泥用于生产沉淀碳酸钙
        1.3.9 白泥用于制备橡胶填充剂
    1.4 小结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选题依据
        1.5.2 选题的研究内容
        1.5.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白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2.1 白泥成分分析
        2.1.1 白泥的化学组成分析
        2.1.2 白泥矿物分析
        2.1.3 白泥热重分析
        2.1.4 白泥过滤前后比表面积分析
    2.2 小结
第三章 白泥的脱硫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流程
        3.1.4 脱硫剂制备方法
        3.1.5 实验的分析评价方法
    3.2 白泥过滤前后的脱硫活性对比实验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白泥经NaOH改性后的脱硫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NaOH的选择
        3.3.2 NaOH调质白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3.3.3 实验条件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1.1 气体组分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条件
        4.2.2 单个气体组分分别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3 水蒸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4 氧气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5 NO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6 多种气体的共同作用对脱硫活性的影响
        4.2.7 脱硫协同脱除HCl
    4.3 热重分析
    4.4 红外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环氧氯丙烷废物处理锅炉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国内外危险废弃物处理现状
        1.1.2 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
        1.1.3 危废处理技术
    1.2 环氧氯丙烷工业相关化合物的介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甘油法环氧氯丙烷配套余热锅炉
    2.1 工程设计背景
    2.2 工程设计必要性
    2.3 焚烧锅炉设计
        2.3.1 锅炉设计方案
        2.3.2 技术标准规范
        2.3.3 焚烧锅炉设计参数
        2.3.4 废气、废液焚烧工况
        2.3.5 锅炉总体布置
        2.3.6 主要受热面结构尺寸
    2.4 焚烧锅炉性能计算
        2.4.1 相关物性参数计算
        2.4.2 鳍片管热面特性
        2.4.3 热力计算
        2.4.4 水动力计算
        2.4.5 烟风阻力计算
    2.5 焚烧锅炉布置
        2.5.1 SCR进口温度的调节
        2.5.2 燃烧器特点
        2.5.3 刚性梁及锅炉支撑
第3章 基于INVENTOR的建模
    3.1 三维软件在锅炉行业应用现状
    3.2 概念草图的设计
    3.3 INVENTOR建模技术示例
    3.4 设计的重用
    3.5 Inventor的二次开发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配套设备选型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4.1 排污罐选型
        4.1.1 计算方法及确定
        4.1.2 排污罐的选择
    4.2 水洗碱洗塔
        4.2.1 HCl气体的性质
        4.2.2 工艺流程和盐酸制备
    4.3 加药装置
        4.3.1 加药相关参数计算
    4.4 PTFE换热器设计
    4.5 烟囱设计
        4.5.1 烟囱参数的计算
        4.5.2 烟囱选用
    4.6 氮氧化物和二恶英脱过程—SCR设计
        4.6.1 SCR原理
        4.6.2 SCR流程图
第5章 锅炉运输及吊装优化
    5.1 公路运输现状
    5.2 运输和起吊的选择
第6章 焚烧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6.1 煮炉
    6.2 锅炉控制回路
        6.2.1 省煤器1 给水流量控制
        6.2.2 汽包液位控制
    6.3 现场运行结果及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7.2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1.2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技术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HCl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排放及危害
        1.3.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的控制方法现状
        1.3.3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过程HCl控制方法研究
        1.3.4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排放
    1.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1.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4.3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现状与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含氯垃圾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2.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2.2.4 热力学平衡模拟
    2.3 典型无机氯源垃圾Na Cl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3.1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3.2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4 典型有机氯源垃圾PVC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2.4.1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2.4.2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炉内脱氯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HCl控制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3.3 钙基添加剂特性
    3.4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与动力学分析
        3.4.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分析
        3.4.2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3.5 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研究
        3.5.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5.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3.6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元素分布影响研究
        3.6.1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热力学模拟
        3.6.2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及氯苯控制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4.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4.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影响
        4.3.1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分布影响
        4.3.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气特性影响
        4.3.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焦油组分影响
    4.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中氯苯控制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控制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5.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5.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5.3 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特性
    5.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控制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机理和路径研究
    6.1 前言
    6.2 反应机理计算方法
        6.2.1 前线轨道理论
        6.2.2 过渡态理论
        6.2.3 内禀反应坐标
        6.2.4 计算方法
    6.3 2,3,7,8-T4CDD前线轨道理论和解离能分析
        6.3.1 前线电子密度分析
        6.3.2 键解离能分析
    6.4 H_2对2,3,7,8-T_4CDD高温降解反应路径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
    7.1 前言
    7.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7.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7.2.2 清单分析
        7.2.3 影响评价
        7.2.4 结果解释
    7.3 案例背景——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7.4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7.4.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7.4.2 系统清单分析
    7.5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7.5.1 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7.5.2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随时间变化分析
        7.5.3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8.1 前言
    8.2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方法建立
        8.2.1 3E+S模型方法框架
        8.2.2 能耗-环境-经济-社会性指标计算方法
        8.2.3 3E+S指标耦合计算方法
    8.3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8.3.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8.3.2 系统清单分析
    8.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3E+S评价结果分析
        8.4.1 能源消耗结果分析
        8.4.2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8.4.3 经济性结果分析
        8.4.4 社会性结果分析
        8.4.5 3E+S耦合评价结果分析
    8.5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8.5.1 社会影响指标敏感性分析
        8.5.2 MCDM中权重的敏感性分析
        8.5.3 3E+S模型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处置现状
        1.1.1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产量
        1.1.2 固体废弃物的组分特征
        1.1.3 固体废弃物热处置方法
    1.2 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
        1.2.1 气化炉型影响
        1.2.2 运行工况影响
        1.2.3 协同作用机制
        1.2.4 污染物控制
    1.3 新型协同气化方案研究现状
        1.3.1 气化和合成气净化一体化
        1.3.2 热解和气化集成
        1.3.3 气化和燃烧集成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基础特性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2.1.2 实验原料预处理
    2.2 三段式协同气化装置介绍
    2.3 测试方法及实验工况
        2.3.1 热重分析法
        2.3.2 氯元素测定法
        2.3.3 气相色谱分析
        2.3.4 固相热解焦炭分析
    2.4 主要产物产率分析
    2.5 主要影响因素
        2.5.1 热解温度的影响
        2.5.2 空气当量比的影响
        2.5.3 还原温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对生活垃圾热解焦炭反应活性和焦炭结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物料准备
        3.1.2 实验样品制备方法
    3.2 无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2.1 焦炭微观结构分析
        3.2.2 焦炭反应活性分析
        3.2.3 焦炭碳结构分析
    3.3 有机氯对焦炭结构和活性影响机理
        3.3.1 焦炭氧化反应活性
        3.3.2 焦炭结构SEM分析
        3.3.3 焦炭结构拉曼分析
    3.4 不同组分废弃物的交互影响
        3.4.1 焦炭能谱分析
        3.4.2 焦炭活性分析
        3.4.3 焦炭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焦油及氯化氢协同脱除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物料及制备
        4.1.2 测试方法及条件
    4.2 焦油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2.1 焦油含量分析
        4.2.2 还原温度的影响
    4.3 氯化氢污染物的排放特性分析
        4.3.1 HCl含量分析
        4.3.2 还原段煤焦吸附HCl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装置及过程
        5.1.2 二恶英采样方法及实验物料制备
        5.1.3 二恶英预处理及测试方法
    5.2 二恶英浓度和毒性当量分析
        5.2.1 还原温度的影响
        5.2.2 煤焦和稻壳焦的对比
    5.3 二恶英同系物分布
        5.3.1 毒性当量分布
        5.3.2 氯酚前驱物在还原段生成二恶英机理分析
        5.3.3 二恶英浓度分布
        5.3.4 PCDF/PCDD及氯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段式生活垃圾协同气化工艺流程设计
    6.1 工艺流程设计
        6.1.1 处理对象
        6.1.2 装置介绍
        6.1.3 流程方法
    6.2 设备平台介绍
        6.2.1 生活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设备
        6.2.2 智能炉排垃圾热解焚烧设备
        6.2.3 循环流化床垃圾气化焚烧设备
        6.2.4 生活垃圾催化还原设备
    6.3 技术可行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研究总结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作者简历

(8)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垃圾处置方式
        1.1.1 垃圾处置方式现状
        1.1.2 循环流化床优点及现状
        1.1.3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运行中出现问题
    1.2 垃圾焚烧炉CO生成机理
        1.2.1 燃料燃烧CO生成机理
        1.2.2 垃圾焚烧的CO生成影响因素
    1.3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3.1 稳定燃烧温度
        1.3.2 提高烟气停留时间
        1.3.3 加强湍流混合
        1.3.4 过量空气系数优化
        1.3.5 垃圾预处理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基于CO燃烧反应的理论分析
    2.1 CO生成原因剖析
        2.1.1 CO生成机理分析
        2.1.2 温度对CO的影响剖析
        2.1.3 停留时间对CO的影响剖析
        2.1.4 氧量对CO的影响剖析
    2.2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CO超标的原因分析和调整分析
        2.2.1 确保炉膛燃烧温度
        2.2.2 延长反应时间
        2.2.3 保证氧气供应
    2.3 本章小结
3.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数值模拟
    3.1 模拟参数设定
        3.1.1 模型介绍及网格划分
        3.1.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
    3.2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3.2.1 运行工况分析
        3.2.2 给料波动分析
    3.3 本章小结
4.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实验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提高燃烧温度
        4.2.1 增加给煤量
        4.2.2 甲烷二次燃烧
        4.2.3 减少漏风
    4.3 自动给料试验
    4.4 同时提高燃烧温度与给料自动化
    4.5 本章小结
5.炉内加钙脱氯实验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垃圾焚烧样品中Cl和 S元素含量测定
    5.3 CaCl_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稳定性试验
    5.4 炉内加钙脱氯试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9)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的环境和(火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2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现状
        1.2.1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现状
        1.2.2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现状
        1.2.3 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
        1.3.1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1.3.2 垃圾焚烧电厂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3.3 (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2 典型垃圾焚烧工艺介绍分析
    2.1 S1:配备生物干化机械分选预处理系统的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
        2.1.1 生物干化机械分选处理(MBT)系统
        2.1.2 外置式换热器
        2.1.3 三废处理
    2.2 S2:传统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
    2.3 S3:机械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工艺
    2.4 本章小结
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和(火用)生命周期评价
    3.1 LCA方法
        3.1.1 目标和范围定义
        3.1.2 清单分析
        3.1.3 影响评价
        3.1.4 结果解释
    3.2 ELCA方法
        3.2.1 (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框架
        3.2.2 (火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
        3.2.3 (火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评价
    4.1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1 生命周期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4.1.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1.4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与讨论
        4.1.5 结论
    4.2 (火用)生命周期资源效率评价
        4.2.1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与讨论
        4.2.2 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工艺过程改进和优化分析
    5.1 过程改进方案提出与可行性分析
    5.2 LCA方法评价
        5.2.1 .生命周期评价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清单分析结果
        5.2.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2.5 生命周期解释与讨论
        5.2.6 结论
    5.3 ELCA方法评价
        5.3.1 (火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解释
        5.3.2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性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10)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现状
        1.2.2 燃煤耦合垃圾焚烧技术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1 燃煤发电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1.1 系统介绍
        2.1.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1.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1.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1.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2.1 系统介绍
        2.2.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2.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2.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2.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3 燃煤热电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3.1 系统介绍
        2.3.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3.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3.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3.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4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
        2.4.1 系统介绍
        2.4.2 燃料转化单元的建立
        2.4.3 换热单元的建立
        2.4.4 汽轮机单元的建立
        2.4.5 烟气净化单元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3.1 热效率
        3.1.1 计算方法
        3.1.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热效率
        3.1.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热效率
    3.2 ?效率
        3.2.1 计算方法
        3.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效率
        3.2.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4.1 设备投资
        4.1.1 计算方法
        4.1.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设备投资
        4.1.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投资
    4.2 年利润
        4.2.1 计算方法
        4.2.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年利润
        4.2.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年利润
    4.3 内部收益率
        4.3.1 计算方法
        4.3.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内部收益率
        4.3.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内部收益率
    4.4 投资回报期
        4.4.1 计算方法
        4.4.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报期
        4.4.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投资回报期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1 方法介绍
        5.1.1 生命周期评价
        5.1.2 环境损失成本
    5.2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环境影响评价
    5.3 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系统的环境影响分析
        5.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3.2 清单分析
        5.3.3 环境影响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废弃物焚烧炉烟气中HCl的脱除(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钙高温脱除生活垃圾热处理过程中含氯酸性气体的实验研究[D]. 胡俊鹏. 浙江大学, 2021(09)
  • [2]水泥熟料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研究[D]. 刘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与氟的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机理研究[D]. 李文瀚. 浙江大学, 2020
  • [4]白泥脱硫协同吸附HCl[D]. 杨丽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环氧氯丙烷废物处理锅炉的设计与研究[D]. 张尧. 浙江大学, 2020(02)
  • [6]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D]. 周昭志. 浙江大学, 2020(07)
  • [7]三段式固体废弃物协同气化的研究[D]. 胡斌航. 浙江大学, 2020(07)
  • [8]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调整[D]. 蔡亚明. 浙江大学, 2020(08)
  • [9]先进高参数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的环境和(火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D]. 李俊. 浙江大学, 2021(07)
  • [10]烟气循环式燃煤耦合垃圾焚烧系统的全流程模拟及综合评估[D]. 叶步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垃圾焚烧炉烟气中HCl的去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