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癫痫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刘卿,董琰,张洪伟,韩月明[2](2021)在《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儿童医院诊治的310例有临床发作性癫痫症状患儿的临床资料,入组患儿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VEEG监测,手术患儿术前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比较REEG、VEEG监测痫样放电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手段对癫痫病灶定位情况,并对手术患儿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310例患儿中247例确诊为癫痫,63例为可疑癫痫;VEEG痫样放电检出率高于REEG[87.4%(216/247)比45.7%(11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042,P<0.05)。247例癫痫患儿在进行VEEG监测过程中,有81例(32.8%)出现临床症状,其中65例为癫痫发作,16例为非癫痫性发作。VEEG对癫痫检出率高于临床发作检出率[87.5%(216/247)比32.8%(8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148,P<0.05)。247例癫痫确诊患儿中,144例为癫痫综合征,颞叶癫痫占54.17%(78/144),额叶癫痫占34.2%(50/144)。50例手术患儿术前VEEG定位癫痫病灶准确率高于PET-CT检查和REEG监测[80.0%(40/50)比56.0%(28/50)、54.0%(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014、5.6031,P<0.05)。对50例手术的患儿进行术后随访,50.0%(25/50)患儿未出现癫痫发作,38.0%(19/50)患儿术后发作时间、发作周期、临床表现等方面得到显着改善,12.0%(6/50)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VEEG明显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为临床诊断癫痫提供重要依据,并且在术前定位癫痫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谢银银[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构建及危险因素提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癫痫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用药、影像学及视频脑电情况,采用机器学习中较成熟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提取难治性癫痫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就诊并诊断为癫痫的患者,随访至少2年,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12月,充分收集其基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用药情况,影像学及脑电图等数据,对数据统计学分析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进行赋值、预处理,并基于KW算法,采用十折交叉检验方法,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对最佳准确性预测模型下特征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提取癫痫患者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根据随访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难治性癫痫组及非难治性癫痫组。结果:(1)共搜集患者366例,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146例,非难治性癫痫患者220例,纳入的所有变量共76个,单因素分析中,难治性癫痫组和非难治性癫痫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发病年龄(Z=-5.747,P<0.01)、首次发病与第二次发病间隔(χ2=44.051,P<0.01)、高热惊厥史(χ2=5.732,P=0.017)、异常出生史(χ2=4.665,P=0.031)、异常生长发育史(χ2=4.608,P=0.032)、子女(χ2=5.746,P=0.017)、工作情况(χ2=84.474,P<0.01)、成簇癫痫发作(χ2=24.699,P<0.01)、癫痫持续状态(χ2=14.329,P<0.01)、先兆症状(χ2=4.87,P=0.027)、发作后朦胧状态(χ2=9.938,P=0.002)、嗜睡(χ2=13.1,P<0.01)、无症状(χ2=9.892,P=0.002)、首次就诊后治疗效果(Z=7.24,P<0.01)、结构性(病因)(χ2=4.467,P=0.035)、病因不明(χ2=4.475,P=0.034)、颞叶癫痫(χ2=4.2,P=0.04)、双侧放电(χ2=4.767,P=0.029)、中央区放电数量(Z=-3.509,P<0.01)、海马硬化(χ2=6.574,P=0.01)。(2)成功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准确性最高可达78.99%,模型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3.09%、82.74%。(3)最佳预测模型准确性下的特征组合包括:首次发病和第二次发病间隔、首次就诊后用药效果、发病年龄、成簇癫痫发作、双侧放电、发作后朦胧状态、颞叶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工作情况、海马硬化,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后发现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1)首次发病与第二次发病间隔(OR=0.205,95%CI:0.121-0.349);(2)发病年龄(OR=0.964,95%CI:0.949-0.98);(3)成簇癫痫发作(OR=2.282,95%CI:1.251-4.163);(4)癫痫持续状态(OR=2.341,95%CI:1.175-4.663);(5)首次治疗用药效果(发作减少<50%:OR=13.252,95%CI:4.807-36.538;发作减少50%~75%:OR=4.811,CI:1.737-13.325);(6)颞叶癫痫(OR=1.968,95%CI:1.146-3.379)。结论:(1)通过运用基于KW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初次就诊于我院癫痫中心的366例癫痫患者随访分析,成功构建了难治性癫痫的预测模型,准确性可达78.99%,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3.09%、82.74%,具备较优的分类性能。(2)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提取出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首次发病与第二次发病间隔、发病年龄、成簇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首次治疗用药效果、颞叶癫痫等,为未来临床医生筛选高危患者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殷玲[4](2021)在《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按国际抗癫痫联盟2017年最新病因分类标准,分析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见病因,为尽早对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0月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病历资料极其不完善、假性发作及以其他疾病为首发症状入院患者。将病人分为儿童组(0-6岁);少年组(7-17岁);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5岁);老年组(≥66岁)。2.分析癫痫持续状态总体病因构成,并应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病因构成比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26例。男女比例为1.25:1。儿童组所占比例最高(27.3%),老年组最少(12.9%)。2.总体病因构成如下,结构性病因200例(61.3%),感染性68例(20.9%),病因不明47例(14.4%),代谢性35例(10.7%),遗传性13例(4.0%),免疫性11例(3.4%)。3.不同性别病因构成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病因构成比具有差异(P<0.05),各年龄组中感染性病因所占比例为(25.8%、23.6%、24.1%、15.9%、11.9%),结构性病因分别为(40.4%、50.9%、58.6%、76.8%、92.9%),遗传性疾病主要分布在儿童组(69%),而免疫性疾病主要分布在青中年组。5.各年龄组主要病因均为结构性损伤,但导致结构性损伤的疾病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不同,儿童组常见病因为脑发育异常(22.2%)和感染性病因所致结构异常(19.4%),少年组中脑发育异常(21.4%)和未知病因所致结构异常(17.9%)常见,青年组多见脑梗死(29.4%)和脑肿瘤(14.7%),而中老年人群主要为脑梗死(38.1%、48.7%)。6.在预后不良的患者中,各病因所占比例分别为免疫性(45%),感染性(28.9%),代谢性(29.4%),结构性(27%),遗传性(15.4%),病因不明(14.9%)。结论:1.在新的病因分类中,癫痫持续状态常见已知病因为结构性损伤、感染性和代谢性疾病,且病因构成与性别无关。2.不同年龄组病因构成不同,除结构性病因外,其他病因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分布。3.我院住院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各年龄组首要病因均为结构性损伤,但不同年龄组结构性损伤的疾病谱不同。4.免疫性、代谢性及感染性疾病为预后不良的常见病因。
张志祥[5](2021)在《大理地区414例抽搐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抽搐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持续、反复的抽搐会导致缺氧而引发脑损伤,故需在短时间内控制抽搐的同时,积极明确病因,做出进一步针对处理,改善预后,减少家长的担心与焦虑。本研究旨在分析发生抽搐患儿的临床特征,对主管医生诊断原发疾病及对部分患儿长期的随访、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地减少抽搐后遗症的发生。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计414例,同时收集入组者的基本资料。2、(1)纳入病例依据出院诊断、性别、居住地、发病年龄、抽搐性质、抽搐持续时间、抽搐发作频次及脑电图是否异常分别统计相应人数。(2)依据发病年龄分为0-1岁、1-3岁、3-7岁、7-14岁四组。(3)依据抽搐性质分局灶性发作及全面性发作两组,比较各年龄段、性别及脑电图检出率差异。(4)依据抽搐持续时间≤15分钟、>15分钟分组,比较各年龄段、性别及脑电图检出率差异。(5)依据抽搐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2次分组,比较各年龄段、性别及脑电图检出率差异。3、统计结果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设计配对四格表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2),多个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P<0.05作为检验标准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病因引发抽搐比率由高到低依次热性惊厥(32.8%)、病毒性脑炎(31.4%)癫痫(24.2%)、不明原因(2.4%)、化脓性脑膜炎(2.2%)、腹泻并良性惊厥(1.7%)、中毒(1.2%)、中毒型菌痢脑型(1.0%)、蛛网膜下腔出血(0.7%)、颅脑外伤(0.5%)、感染中毒性脑病(0.5%)、脑囊虫病(0.5%)、维生素D缺乏手足抽搐症(0.2%)、免疫性脑炎(0.2%);男孩265人、女孩149,男女比例为1.78:1;居住地为农村304人、城镇110人;发病年龄0-1岁92人、1-3岁210人、3-7岁76人、7-14岁37人;抽搐性质为全面性发作334人、局灶性发作80人;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的337人、>15 min的77人;脑电图异常293人、正常121人;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132人、大于等于2次282人。2、(1)男性患儿局灶性发作55人、全面性发作210人,女性患儿局灶性发作25人、全面性发作124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967,P=0.325,性别差异在发作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男性患儿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206人、>15分钟59人,女性患儿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123人、>15分钟26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1.355,P=0.244,性别差异在单次抽搐持续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男性患儿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88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177人,女性患儿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44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105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594,P=0.441,性别差异在病程24小时内抽搐次数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男性患儿正常脑电图75人、异常脑电图190人,女性患儿正常脑电图46人、异常脑电图103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305,P=0.581,性别差异在脑电图正常与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1)年龄分组中0-1岁局灶性发作18人、全面性发作74人,1-3岁局灶性发作30人、全面性发作180人,3-7岁局灶性发作21人、全面性发作55人,7-14岁局灶性发作11人、全面性发作25人,各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9.700,P=0.021,年龄差异在发作类型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全面性发作更容易在1-3岁(85.7%)患儿中发生,之后依次为0-1岁(80.4%)、3-7岁(72.4%)、7-14岁(69.4%),局灶性发作在各年龄段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14岁(30.6%)、3-7岁(27.6%)、0-1岁(19.6%)、1-3岁(14.3%)。(2)年龄分组中0-1岁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61人、>15分钟31人,1-3岁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173人、>15分钟37人,3-7岁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60人、>15分钟16人,7-14岁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35人、>15分钟1人,各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17.830,P=0.000,年龄差异在单次抽搐持续时间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更容易发生在0-1岁(33.7%)中,之后依次为3-7岁(21.1%)、1-3岁(17.6%)、7-14岁(2.8%),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14岁(97.2%)、1-3岁(82.4%)、3-7岁(78.9%)、0-1岁(66.3%)。(3)年龄分组中0-1岁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24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68人,1-3岁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78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132人,3-7岁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21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55人,7-14岁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9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27人,各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5.516,P=0.138,年龄差异在病程24小时内抽搐次数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年龄分组中0-1岁正常脑电图19人、异常脑电图73人,1-3岁正常脑电图59人、异常脑电图151人,3-7岁正常脑电图30人、异常脑电图46人,7-14岁正常脑电图13人、异常脑电图23人,各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8.083,P=0.044,年龄差异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脑电图异常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1岁(79.3%)、1-3岁(71.9%)、7-14岁(63.9%)、3-7岁(60.5%)。4、(1)居住地分组中农村患儿局灶性发作60人、全面性发作244人,城镇患儿局灶性发作20人、全面性发作90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125,P=0.723,居住地差异在抽搐发作类型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农村患儿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236人、>15分钟93人,城镇患儿单次持续抽搐时间≤15分钟123人、>15分钟26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125,P=0.723,居住地差异在单次抽搐持续时间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农村患儿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95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209人,城镇患儿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37人、抽搐大于等于2次73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0.125,P=0.723,居住地差异在单次抽搐持续时间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农村患儿正常脑电图79人、异常脑电图225人,城镇患儿正常脑电图42人、异常脑电图68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5.807,P=0.016,居住地差异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农村患儿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更高。5、(1)全面性发作中脑电图正常68人、异常266人;局灶性发作中脑电图正常53人、异常27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65.710,P=0.000,发作类型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全面性发作患儿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更高。(2)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中脑电图正常109人、异常220人;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中脑电图正常12人、异常73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11.805,P=0.001,单次抽搐持续时间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患儿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更高。(3)病程24小时内抽搐1次中脑电图正常48人、异常84人;病程24小时内抽搐≥2次中脑电图正常73人、异常209人,两组之间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X2=4.771,P=0.029,病程24小时内抽搐次数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病程24小时内抽搐≥2次患儿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更高。结论1、我院抽搐患儿最常见病因为热性惊厥、病毒性脑炎、癫痫。2、抽搐患儿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但性别与抽搐发作类型、单次抽搐持续时间、病程24小时内抽搐次数以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无明显关联。3、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抽搐发作类型有统计学差异,全面性发作更容易在1-3岁患儿中发生,之后依次为0-1岁、3-7岁、7-14岁,局灶性发作在各年龄段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14岁、3-7岁、0-1岁、1-3岁。4、不同年龄组在单次抽搐持续时间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更容易发生在0-1岁中,之后依次为3-7岁、1-3岁、7-14岁,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14岁、1-3岁、3-7岁、0-1岁。5、不同年龄组在在脑电图是否正常中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脑电图异常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0-1岁、1-3岁、7-14岁、3-7岁;全面性发作、单次抽搐持续时间>15min、24小时内抽搐≥2次脑电图异常检出率更高。
赵嵌[6](2021)在《东北地区老年人癫痫持续状态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讨存在癫痫持续状态的老年人的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老年人癫痫持续状态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6月至2020年10月46例确诊为癫痫持续状态的老年患者。收集资料包括就诊情况、发病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脑电图(EEG)、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采用SPSS 20.0软件(IBM公司,美国纽约州阿蒙克市)进行统计分析。变量用平均值±标准差(SD)显示,并用Student 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值用频率(百分比,%)表示,并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共收集46例老年SE患者,男性有30例,女性有16例,男女比例1.9:1,60岁是患者最小年龄,88岁是患者最大年龄,平均年龄69.02±7.64岁。60岁-69岁年龄段所占比重最大,占比67.4%。根据患者发病季节进行统计,发现本组46例老年SE患者中,春季发病8例,占比17.4%,夏季发病18例,占比39.1%,秋季发病17例,占比37%,冬季发病3例,占比6.5%。病因中既往癫痫病史3例,病毒性脑炎9例,既往脑血管病9例,急性卒中7例,肿瘤及术后5例(脑胶质瘤3例,鼻咽癌1例,乳腺癌1例),变性及脱髓鞘4例(路易体痴呆1例,快进进展性痴呆2例,脑白质病变1例),酮症酸中毒1例,急性酒精戒断1例,既往静脉窦血栓1例,病因不明6例。急性病因18例,占比39.1%,慢性病因22例,占比47.9%,病因不明6例,占比13%。急性病因以颅内感染、代谢紊乱、急性卒中常见,慢性病因以既往脑血管病病史,肿瘤及术后,癫痫未正规治疗多见。其中60岁-79岁患者多以慢性病因为着,80岁-89岁患者以急性病因为着,男性患者多以急性病因为着,女性患者多以慢性病因为着。46例SE患者中无明显诱因引发者40例,感染诱发3例,精神创伤诱发2例,疲劳诱发1例。46例SE患者中CSE41例,其中GCSE34例,CPSE7例,5例患者为NCSE。46例SE患者中非难治性SE30例,难治性SE8例,超难治性SE2例。本组46例SE患者中未做影像学检查2例,影像学检查正常3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及软化灶22例,颅脑术后改变7例,急性脑梗死7例。本组46例SE患者中未做脑电图者10例,痫性放电26例,异常慢波22例,背景节律慢4例,背景快活动3例,异常尖波2例,弥漫低电压或低幅1例。除2例患者未做心电图外,心电图正常28例,窦速8例,室上速1例,房颤3例,房扑1例,T波低平2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入院患者中腰椎穿刺术24例,正常3例,异常21例,其中压力升高3例,压力降低1例,葡萄糖高13例,蛋白高13例,白细胞高8例,氯高6例,氯低2例,IGG高10例。46例患者中33例在24h内入院,13例超过24h入院,34例患者SE持续时间为30-60min,12例患者SE持续时间60min以上。46例患者就诊于急诊时均肌注地西泮,入院后因经济等因素放弃治疗者6例,40例患者在入院后病情控制方面,使用一线药物得以控制者22例,使用二线药物治疗得以控制者14例,使用到三线药物治疗控制者4例。出院时评估治疗疗效,治疗有效24例,治疗部分有效9例,治疗无效2例,院内死亡2例,中途放弃治疗7例。结论:(1)老年SE患者中男性居多,多集中60岁-69岁年龄段,高发季节是夏秋季。急性病因以颅内感染、代谢紊乱、急性卒中常见,慢性病因以癫痫未正规治疗多见。(2)入院时间、发作持续时间与出院时预后有相关性,24h内入院患者以及持续时间30-60min者预后好。(3)老年SE患者预后较好。
玉倩[7](2020)在《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此课题旨在观察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的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03月03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的62例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设计方案,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定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口服丙戊酸钠片0.2g/次,ti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服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方,疗程为8w。评估拟定患者在治疗后的癫痫控制疗效,记录经治前后癫痫发作频数、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表现、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item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n Epilepsy,QLOIE-31)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该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癫痫整体控制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癫痫整体控制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3%的对照组(P<0.05);(2)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频数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少癫痫发作频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3)主要疗效指标-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4)次要疗效指标-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以90%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优出有效率为80%的对照组(P<0.05);(5)次要疗效指标-QLOIE-31量表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QLOIE-31量表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且治疗组此方面疗效更加优于对照组(P<0.01);(6)临床安全性评估:治疗组以17%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的对照组(P>0.05),因此,两组不良反应的出现无明显差异,且柴胡疏肝汤加减并不增加丙戊酸钠片的不良反应。结论: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可以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其中医证候疗效积分、脑电图表现和QOLIE-31评分等情况,在控制了癫痫发作频数、改善癫痫症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
祁文静[8](2020)在《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表现,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惊厥,早期及时的病因诊断可指导治疗并改善预后,但9%的新生儿惊厥病因不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在分子水平揭示不明原因惊厥的病因,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探讨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分类与等级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类资料两组或多组比较采用c2检验。对不明原因惊厥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类资料使用c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104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不明原因组42例(40.4%),病因明确组62例(59.6%)。1)临床发作特征: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21例(50.0%)惊厥首次发作发生于生后3天内,28例(69%)发生于生后1周内,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微小型发作(40.1%),其次为强直型发作(31.0%)、阵挛型发作(16.7%),22例(52.4%)发作频率大于每天3次,22例(52.4%)发作停止于8-28天内,同病因明确者相比,惊厥首次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发作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图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和视频脑电图(vEEG)的异常率分别为58.3%、60.0%,62例病因明确患儿中aEEG和vEEG异常率分别为52.3%、50.0%,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明原因组患儿不同发作类型a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E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同时完善了aEEG和vEEG,vEEG异常率(66.7%)高于aEEG(55.6%),2种方法联合监测时异常率为72.2%。3)头颅核磁(MRI)结果:42例不明原因患儿完善了头颅MRI,24例(57.1%)结果异常,2例考虑脑白质病变,2例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20例存在不同部位异常信号。4)药物治疗: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使用了苯巴比妥治疗,其中32例(78.6%)单用苯巴比妥治疗有效,3例(7.1%)2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2.4%)3联用药完全无效,1例生酮饮食治疗有效。5)基因结果: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接受基因检测者15例(35.7%),检测阳性率46.7%。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基因中ALPL、MUT基因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SCN2A、KCNT1、SCN8A基因与癫痫性脑病相关,KCNQ2基因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相关,SCN9A基因与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综合征相关。6)结局及预后影响因素:42例不明原因惊厥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57.1%),预后不良组18例(42.9%),其中死亡8例(19.0%),惊厥复发4例(9.5%),生长发育落后8例(19.0%),癫痫6例(14.3%),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9例(21.4%),惊厥复发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癫痫合并死亡3例,癫痫合并生长发育落后3例。通过对两组患儿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惊厥发作停止时间(c2=18.069P=0.000)、vEEG(c2=4.033 P=0.025)、苯巴比妥疗效(c2=4.123 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异常vEEG(P=0.024 OR=7.857)、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P=0.001OR=7.466)是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特征同病因明确的新生儿惊厥相比,未发现明显不同之处,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特征来明确诊断,临床中对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应在生后1周内加强监测,通过及时完善EEG、头颅MRI、基因检测来提高病因诊断率,及时调整治疗,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2)惊厥发作停止时间大于28天、异常视频脑电图是影响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远期神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上述2种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给予早期抗惊厥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定期随访。
陈晓青[9](2020)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根据对儿童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早期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筛选出的指标体系,建立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方法 1基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病房新诊断的癫痫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分组标准,将诊断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设为病例组,将诊断为非难治性癫痫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查阅病例日志记载、当面及电话访谈患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形式完成癫痫患者的信息采集,采集信息内容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初次癫痫发作的年龄、癫痫的病因、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发病到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后脑电图表现、治疗前颅脑MRI结果、初次抗癫痫药物疗效、是否癫痫综合征、既往史、家族史等。2利用收集的数据,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根据OR值(Odds Ratio)及95%置信区间,建立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3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样本数据作为建模人群,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的样本数据作为验证人群,用Logistic回归及分类回归方法在建模人群中建立预测模型,在验证人群中对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预测效果。4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结果 1本研究总共纳入326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111例,对照组215例,根据划分标准,划为建模人群的有273例,划为验证人群的有131例。2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的OR值及95%置信区间,最终单因素分析确定13个相关预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4个预测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X1为病因(赋值特发性的病因为0,症状性或隐源性病因为1)、X2为发作类型的改变(赋值无改变为0,有改变为1)、X3为治疗半年后脑电图(赋值正常或背景异常为0,痫样放电为1)、X4初次服药疗效(赋值有效为0,无效为1)。3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所建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P=1/(1+exp[-(-3.871+2.405X1+2.333X2+1.013X3+2.606X4)]),在建模的人群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当截断值为0.296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37,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8和0.829,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P=0.921。在验证人群中发现,AUC为0.927,当截断值为0.297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49,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3、0.826,拟合优度检验P=0.911。建立的分类树模型为包括初次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癫痫的病因、治疗前MRI结果、治疗前精神运动发育4个预测指标在内的分类树模型,在建模人群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0,当截断值为0.604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46,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和0.960,经10折交叉验证风险估计值是0.103。在验证人群中发现,AUC为0.919,当截断值为0.169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710,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49和0.761,在验证人群中的风险估计值是0.107。经过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与分类树预测模型在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的AUC差别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1应用Logistic回归和分类树分析建立了两种儿童难治性癫痫发病风险早期预测模型。2经过验证和评价发现,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分类树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强的预测区分能力和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并且可以作为相互补充。图3幅;表16个;参88篇。
邱新媛[10](2020)在《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与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比较及早期鉴别》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与重症病毒性脑炎(SVE)的临床特征,为两者的早期鉴别、临床诊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住院诊断为FIRES的23例患儿和病原学明确的24例SVE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两组患儿急性期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治疗及预后,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24例SVE组患儿CSF均有明确病毒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其中EB病毒11例,单纯疱疹病毒6例,麻疹病毒3例,肠道病毒及腺病毒各2例。23例FIRES患儿CSF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2.临床特点:(1)一般情况:23例FIRES患儿男女比例为2.3:1,24例SVE患儿男女比例为1.4:1,均为男孩多见,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性别差异性。两组患儿前驱感染均多见(73.9%vs91.7%),无差异性。与SVE相比,FIRES平均发病年龄偏大(7.39±3.0岁vs3.83±3.57岁),有统计学差异。(2)临床特征:与SVE相比,FIRES首次惊厥为SE更少见(13.0%vs42.9%),但很快出现频繁惊厥发作,以局灶性发作更多见(73.9%vs40.0%),惊厥持续时间更长(19.09±9.76天vs4.05±3.68天)。首次发热与首次惊厥间隔时间更长(3.70±1.30天vs2.38±1.80天),且病程中发热持续时间更长(40.74±34.08天vs15.50±10.91天),意识障碍持续中位时间也更长(39.00天vs21.50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脑脊液:与SVE相比,FIRES患儿急性期CSF正常更多见(69.6%vs20.8%)。FIRES少数急性期CSF有WBC计数[6.00(2.00,8.00)*10^6/L]及蛋白浓度[0.31(0.25,0.44)mmol/L]轻度异常,但SVE的CSF中WBC计数[21.00(2.75,54.00)*10^6/L]及蛋白浓度[0.56(0.28,1.07)mmol/L]多有轻中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4.脑电图:与SVE相比,急性期FIRES患儿发作期脑电图多灶性起源更多见(40.0%vs0%),发作间期额区局灶性放电更多见(40.0%vs9.1%),具有统计学差异。5.头颅MRI:与SVE相比,FIRES患儿急性期头部MRI更多为正常(68.4%vs22.2%),有统计学意义。约50%SVE患儿头部MRI为多病灶损害,多累及颞叶(50.0%)、岛叶(44.4%)、额叶(38.9%)及丘脑(38.9%)。6.治疗:FIRES及SVE均需要综合性治疗,两组患儿急性期IVIG、激素等治疗无明显差别。与SVE相比,FIRES急性期治疗时使用AEDs的种类(4.48±1.31vs1.38±0.92)及BSC的种类(1.91±0.52vs1.42±0.78)更多,ICU治疗中位时间(25.00天vs11.00天)及呼吸机治疗中位时间(20.00天vs8.50天)更长,有统计学意义。7.预后:随访两组患儿3月至3.5年,FIRES与SVE死亡率均较高(10.0%vs20.0%),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均较多(22.2%vs31.3%),无统计学差异。但与SVE相比,FIRES组遗留的癫痫更加难治,使用AEDs种类(3.44±0.96vs1.71±0.95)明显更多,有统计学差异,FIRES慢性期KD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1)当学龄期起病,发热与首次惊厥间隔时间相对较长,首次惊厥多为非惊厥持续状态,但很快进展出现惊厥持续状态及难治性局灶性癫痫发作,且EEG发作间期以额区局灶性放电为主,发作期多灶性起源,脑脊液及头颅MRI无明显异常,而惊厥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意识障碍时间均较长(多数超过2周时),需高度警惕FIRES。(2)当发热后很快出现惊厥、尤其是出现惊厥持续状态,CSF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浓度轻至中度升高,而MRI受累较重,为脑部多灶性病变,尤其是主要累及额颞叶、岛叶及丘脑时,病情在2周左右逐渐稳定,倾向考虑诊断SVE,需积极病原学检查。(3)与SVE相比,FIRES急性期治疗AEDs种类和BSC种类较多,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更长,需要更长时间的重症监护及呼吸支持。且遗留的癫痫更加难治,KD治疗有一定疗效。
二、癫痫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癫痫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构建及危险因素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在癫痫领域中的应用 |
2.1 人工智能分类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
2.1.1 人工智能概念 |
2.1.2 人工智能分类 |
2.2 人工智能在癫痫领域的应用 |
2.2.1 癫痫和难治性癫痫 |
2.2.2 人工智能在癫痫发作预警中的应用 |
2.2.3 人工智能在致痫区定位中的应用 |
2.2.4 人工智能在脑电图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
2.2.5 人工智能在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
2.2.6 人工智能在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致痫区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
2.3 不足与挑战 |
2.4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人口学特征 |
3.2.2 临床指标 |
3.2.3 辅助检查结果 |
3.2.4 相关指标诊断标准及定义 |
3.3 患者随访 |
3.4 统计学分析 |
3.4.1 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
3.4.2 单因素分析 |
3.5 基于KW算法的SVM预测模型的构建 |
3.5.1 特征变量选择 |
3.5.2 原始数据处理 |
3.5.3 KW算法 |
3.5.4 SVM算法 |
3.5.5 基于KW算法的SVM预测模型构建及危险因素提取 |
3.5.6 预测模型性能评估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
4.2 SVM预测模型构建及危险因素提取 |
4.3 SVM预测模型性能评价 |
第5章 讨论 |
5.1 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 |
5.2 RE的预测模型构建 |
5.3 RE的危险因素 |
5.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癫痫持续状态与感染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大理地区414例抽搐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语表 |
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东北地区老年人癫痫持续状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老年人癫痫持续状态研究进展 |
1.1 SE定义的演变 |
1.2 SE分类的演变 |
1.3 SE与年龄性别种族 |
1.4 SE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病学 |
1.5 SE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发病机制 |
1.6 SE的病因及诱因 |
1.7 SE的并发症 |
1.8 SE的辅助检查 |
1.8.1 脑电图(EEG) |
1.8.2 其他辅助检查 |
1.9 SE的防治措施最新进展 |
1.9.1 一线治疗 |
1.9.2 二线治疗 |
1.9.3 RSE和Super-RSE |
1.9.4 免疫调节疗法 |
1.9.5 新兴疗法 |
1.10 目前在癫痫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病历资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收集 |
2.1.3 统计分析 |
2.1.4 疗效判断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SE的年龄分布 |
3.2 SE与发病季节 |
3.3 既往史 |
3.4 SE的病因 |
3.5 SE的诱因 |
3.6 SE的发作类型 |
3.7 SE持续时间与病因分布 |
3.8 头颅影像学 |
3.9 脑电图类型分类 |
3.10 入院时检查 |
3.11 脑脊液检查 |
3.12 治疗及预后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
1 西医文献概述 |
1.1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述要 |
1.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 |
1.3 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 |
1.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脑电图表现 |
1.5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防治 |
2 中医文献概述 |
2.1 中医对卒中后癫痫的病名认识 |
2.2 痫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3 中医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情况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基线资料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3 次要疗效指标 |
4 不良反应 |
5 统计学处理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
6.3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
6.4 临床安全性评价 |
7 讨论 |
7.1 导师对“气滞、瘀血致痫”理论和“理气化瘀”治则的认识 |
7.2 本研究选方用药的依据及组方分析 |
7.3 现代药理分析 |
7.4 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分析 |
7.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从肝论治癫痫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临床发作特征的比较 |
2.2.1 惊厥首次发作时间的比较 |
2.2.2 惊厥发作类型的比较 |
2.2.3 惊厥发作频率的比较 |
2.2.4 惊厥发作停止时间的比较 |
2.3 脑电生理检查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药物治疗 |
2.6 基因检测 |
2.7 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结局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
2.7.1 一般情况 |
2.7.2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疾病特点 |
2.7.3 不同预后新生儿惊厥的辅助检查 |
2.7.4 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指标体系的建立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资料收集 |
1.1.3 指标体系建立 |
1.1.4 统计学处理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
1.2.2 观察指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2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建模组人群与验证组人群观察指标的比较 |
2.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2.2.3 预测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2.3 讨论 |
2.3.1 儿童难治性癫痫发病有关的因素 |
2.3.2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分类树预测模型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难治性癫痫的诊治研究进展 |
3.1 难治性癫痫的定义 |
3.2 难治性癫痫的耐药机制的假说 |
3.2.1 转运体假说 |
3.2.2 靶点假说 |
3.3 难治性癫痫的内科治疗 |
3.3.1 药物治疗 |
3.3.2 饮食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piData调查表文件各变量赋值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与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比较及早期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特征 |
3.3 辅助检查 |
3.4 治疗及预后 |
3.5 课题价值及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癫痫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应用价值研究[J]. 刘卿,董琰,张洪伟,韩月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06)
- [3]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难治性癫痫预测模型构建及危险因素提取[D]. 谢银银. 吉林大学, 2021(01)
- [4]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分析[D]. 殷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大理地区414例抽搐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张志祥. 大理大学, 2021(09)
- [6]东北地区老年人癫痫持续状态临床分析[D]. 赵嵌. 吉林大学, 2021(01)
- [7]柴胡疏肝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气滞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D]. 玉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新生儿不明原因惊厥的临床、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研究[D]. 祁文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儿童难治性癫痫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D]. 陈晓青.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与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比较及早期鉴别[D]. 邱新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