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谢露诚,麦碧红,朱健文[1](2022)在《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文中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当前高校需要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包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等,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樊春吉[2](2021)在《高职院校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研究 ——以江苏太仓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
李敏[3](2021)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文中认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建设水平一般、特色不强、层次较浅、整体规划缺乏、建设理念匮乏等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北京部分高校,阐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基本路径。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挖掘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广飞,孙树叶[4](2021)在《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在目前阶段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特别是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中,校园文化更是能够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目前阶段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素养培养与教学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深化创新素质教育内涵,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教育。因此本文就关于校园文化创建视域下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陈钢[5](2021)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工作能力培养》文中提出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今天,对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如今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还需要高校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此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的融入社会工作,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由此说明校园文化和创新培养之间关系密切,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本文从校园文化内涵入手,讨论校园文化类型,阐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长江,刘任熊[6](2021)在《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育人体系的有力抓手。通过对当前高职教育属性与"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发现以"工匠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高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选择既应时又面向未来的共性载体、凸显个性的特色载体、贴近师生生活的鲜活载体,以承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路径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先行,重点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职业文化、创新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以培养工匠精神为归旨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孙泽文,程永洲[7](2021)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内容建构与路径依循》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合理建构内容体系,把握建设原则,认识存在的问题,寻找建设着力点。惟其如此,才能秉承先进理念,创新发展路径,根植区域文化底蕴,创建具有国际视野和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增强自身办学的文化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
陈纵[8](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白微[9](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创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中学阶段是把方向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学生、教师各种活动方式和影响的总和,是物质、精神、氛围上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开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对于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岳阳市区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机制保障、有效途径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改进这项工作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拓宽创新视野,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全员创新能力,调动全员创新激情,保障全员创新热情,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梁悦[10](2020)在《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与创新时代的全面到来,国家进一步将创新驱动提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学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汇聚知识、信息、人才优势,对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城市型大学能够与城市密切联动,对城市创新与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校城联动促进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管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但大学校园封闭现状却对校城创新联动带来阻碍,而相关设计更新研究却十分缺乏,理论指导滞后于实际发展需求。本文从上述现实需求出发,引入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构建创新环境的方法;对既有城市型大学校园功能和空间布局做出分析以便提出针对性的更新策略。通过文献调研了解校城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选取典型案例;调研分析典型案例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校城创新设施分布、校城创新空间联系、校城外部空间环境,应用统计调查、田野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和空间句法模拟、指标评价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现状存在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的现存问题、更新需求,以及开放性、互利性、动态性的更新原则。应对问题和更新需求,从功能和空间更新两方面提出城市型大学校园应对校城协同创新发展的更新策略。功能更新从科技、文化、非正式创新网络三方面,提出通过功能置换更新、集约复合加建等策略补充完善校园科技创新设施,促进校城科技创新网络完善;通过整合校城文化设施、促进文化价值扩散、构建文化产业孵化系统拓展校园协同创新维度、促进校城文化创新网络形成;通过重塑联系校城交通、整合连续校城景观、提供非正式交流环境打造城市型大学校园与城市开放联系的非正式创新网络。空间更新则从空间布局方面提出“创新开放区域”和“半开放组团”实现校园对城市的密切联系和有限开放:对轴线式校园与非轴线式校园提出不同策略组织校城空间联系和协同生长;对教研组团,通过重塑内向型组团、优化联系与场地设计保障创新源泉。并从外部空间更新优化“创新开放区域”的活力和创新氛围:优化既有界面的围合感、场所感和焦点空间提升创新空间活力;改造路面、绿地、设施和建筑立面塑造创新空间氛围。本文旨在应对校城协同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既有城市型大学校园提出更新策略,适应转型需求。以期为既有城市型大学向创新型大学转型,既有校园建构校城协同创新的功能空间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浅谈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二课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
有利于形成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校园文化氛围 |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
有利于个性、民主校园文化建设 |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形式主义突出 |
内容较为单一 |
制度缺乏规范性 |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客观评价 |
(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定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
1.1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特色不强 |
1.2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1.3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理念匮乏、内涵缺失 |
2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2.1 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2.2 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2.3 坚持“以人为本” |
2.4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
2.5 坚持差异化与示范作用相结合 |
2.6 坚持系统性与浸润性相结合 |
3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
3.1 提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理性自觉 |
3.1.1 高度重视 |
3.1.2 战略规划 |
3.2 凝练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
3.2.1 科学定位 |
3.2.2 深入挖掘 |
3.3 打造“经典广流传”的校园文化品牌 |
3.3.1 以校园文化符号为载体 |
3.3.2 以经典文化活动为载体 |
3.3.3 以校园环境文化为载体 |
3.3.4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
3.3.5 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 |
3.4 促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3.4.1 完善保障机制 |
第一,充分重视。 |
第二,全员参与。 |
第三,加强管理。 |
3.4.2 完善宣传推广机制 |
3.4.3 完善创新机制 |
4 结语 |
(4)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素质及校园文化的内涵 |
(一)创新素质的内涵 |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
二、校园文化对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障碍与短板 |
(一)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工作不完善 |
(二)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有形无实”难发挥实效 |
(三)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相对不足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再发展 |
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
(一)侧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明确创新型教育理念 |
(二)增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 |
(三)增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创新支持 |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工作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校园文化概述 |
1.1含义 |
1.1.1 物质文化 |
1.1.2 精神文化 |
1.1.3 制度文化 |
1.1.4 行为文化 |
1.2类型 |
2?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2.1?缺少导向性 |
2.2?缺少保障 |
2.3?缺乏创新理念 |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措施 |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3.2?创新校园文化形式 |
3.3?健全物质创新建设 |
3.4?完善校园文化制度 |
4结束语 |
(6)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性 |
1.1 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界定及价值取向 |
1.1.1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
1.1.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
1.2 工匠精神时代意蕴及其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性 |
1.2.1 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 |
1.2.2 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性 |
2 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载体的选择 |
2.1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选取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共性载体 |
2.2 立足本校历史、发展定位、区域位置,选取彰显本校特点的特色载体 |
2.3 走进师生真实生活世界,选取师生真实需求、价值共鸣的鲜活载体 |
3 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确立 |
3.1 提高认识,端正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
3.2 注重品质,突出校园物质文化育人功能 |
3.3 校企协同育人,提升校园职业文化育人功能 |
3.4 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促进校园创新文化、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 |
3.5 营造氛围、调动激励,健全校园制度文化育人功能 |
(7)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内容建构与路径依循(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内容体系 |
(一)精神文化特色 |
(二)学术文化特色 |
(三)职业文化特色 |
(四)管理文化特色 |
(五)活动文化特色 |
(六)环境文化特色 |
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方向性原则 |
(二)主体性原则 |
(三)系统性原则 |
(四)个性化原则 |
(五)创新性原则 |
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规划、理论指导和制度的支撑 |
(二)忽略内涵建设,热衷即时效应,未体现学校专业特点 |
(三)功利倾向尤甚,协同创新不足,缺乏文化感召力 |
(四)精神文化缺失,偏重知识传授,难以支撑区域发展 |
四、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路径依循 |
(一)继承传统重构精神文化特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 |
(二)注重科学研究与学术的交流,在学科融合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三)打造专业与课程的内涵特色,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文化氛围 |
(四)发扬企业文化的工匠精神,突显校园文化特色的职业性特征 |
(五)挖掘资源促进物质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与办学目标达成统一 |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
1.1.2 国家政策之号召 |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
1.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
1.3.3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相关概述 |
2.1 校园文化概述 |
2.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
2.2 创新素养概述 |
2.2.1 创新素养的含义 |
2.2.2 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
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2.3.1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 |
2.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 |
2.3.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 |
2.3.4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
2.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用 |
2.4.1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熏陶 |
2.4.2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引导 |
2.4.3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成长过程给予励志 |
2.4.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心理给予锻炼 |
第3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1.2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
3.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2.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从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
3.3.2 从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保障存在不足 |
3.3.3 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途径存在不足 |
3.3.4 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价值导向存在不足 |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对策 |
4.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
4.1.1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
4.1.2 健全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创新平台 |
4.1.3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
4.2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 |
4.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激情 |
4.2.3 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全员创新热情 |
4.3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 |
4.3.1 注重校园特色活动,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 |
4.3.2 开展创新性教育,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 |
4.3.3 拓展社会实践,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 |
4.4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
4.4.1 建立和弘扬引导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 |
4.4.2 建立和弘扬尊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 |
4.4.3 建立和弘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校城互动的相关研究 |
1.2.2 大学参与城市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3 现有研究总结分析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 |
1.3.1 城市型大学 |
1.3.2 校城协同创新 |
1.3.3 研究范围界定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校城协同创新与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解析 |
2.1 基础理论建构 |
2.1.1 协同创新相关理论 |
2.1.2 核心-边缘理论 |
2.1.3 理论对构建校城协同创新环境的启示 |
2.2 既有城市型大学校园功能及空间布局分析 |
2.2.1 创新功能“核心-边缘”分析 |
2.2.2 现状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
2.3 城市型大学校城协同创新空间现状调研 |
2.3.1 校城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 |
2.3.2 城市型大学校城创新设施分布调研 |
2.3.3 城市型大学校城创新空间联系调研 |
2.3.4 城市型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 |
2.4 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解析 |
2.4.1 城市型大学校城协同创新的现存问题 |
2.4.2 更新需求 |
2.4.3 更新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功能更新 |
3.1 促进科技创新网络完善的校园功能更新策略 |
3.1.1 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功能设施 |
3.1.2 置换整合科技协同创新功能 |
3.1.3 复合加建科技协同创新设施 |
3.2 促进文化创新网络构建的校园功能更新策略 |
3.2.1 整合校城文化设施 |
3.2.2 促进文化价值扩散 |
3.2.3 构建文化产业孵化系统 |
3.3 促进非正式创新网络构建的校园环境更新策略 |
3.3.1 重塑联系校城交通 |
3.3.2 整合连续校城景观 |
3.3.3 提供非正式交流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 |
4.1 联系校城空间的校园“创新开放区域”构建策略 |
4.1.1 轴线式校园的协同创新路径联系 |
4.1.2 非轴线式校园的协同创新路径联系 |
4.1.3 创新路径网络的协同生长 |
4.2 保障创新源泉的校园教研“半开放组团”优化策略 |
4.2.1 重塑教研内向组团 |
4.2.2 构建协同双向联系 |
4.2.3 优化慢行场地设计 |
4.3 提升校园“创新开放区域”活力的界面优化策略 |
4.3.1 界面连续塑造围合感 |
4.3.2 空间渗透转化场所感 |
4.3.3 塑造焦点空间提升聚集度 |
4.4 塑造校园“创新开放区域”氛围的环境优化策略 |
4.4.1 路面步行友好化 |
4.4.2 绿地活动交互化 |
4.4.3 设施体现创意参与 |
4.4.4 建筑塑造创新风格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浅谈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 谢露诚,麦碧红,朱健文. 文化产业, 2022(06)
- [2]高职院校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研究 ——以江苏太仓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樊春吉. 渤海大学, 2021
- [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定位与发展[J]. 李敏.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4]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研究[J]. 王广飞,孙树叶. 科技风, 2021(28)
-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工作能力培养[J]. 陈钢. 财富时代, 2021(09)
- [6]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 高长江,刘任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05)
- [7]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内容建构与路径依循[J]. 孙泽文,程永洲.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21(03)
- [8]“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 白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10]校城协同创新的城市型大学校园更新策略[D]. 梁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