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屏南县甘棠、棠口乡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庆[1](2017)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产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省内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各个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严重阻碍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对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的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本文参考借鉴“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基础理论的介绍。第三章主要根据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供需现状,剖析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实证研究。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计算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的关联度,得出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的关系,同时分析各金融资源对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不同贡献度。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经验进行了研究,通过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后文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六章主要根据现阶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实证研究的结论,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如何更好地对吉林省农业产业化进行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得出全文的主要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对于金融的需求存在差别。第二,吉林省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资金供给不足。第三,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强,金融资源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配置不尽合理。第四,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效率低下;涉农企业贷款较难,融资能力有限;农业金融担保机制缺失;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业保险缺位。针对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开展多元化担保业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制。
赵素江[2](2017)在《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按照“三农”(农民、农业、农村)的划分及其金融需求的不同特点,农村金融体系可以相应划分为针对农民个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和农村城镇化投融资体系三部分。但是,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分割考虑。实际上农村金融体系只有一个,要同时满足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所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这就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突破口或切入点。在“三农”关系中,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而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科学构建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具有先导作用。鉴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具有的纽带作用和联动效应,科学构建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就成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东营分行为研究案例,探索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将有助于中国农业银行东营分行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水平,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缺位状况,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毛黄鹤[3](2013)在《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村一品”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适应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已成为各地乃至各国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福建省“一村一品”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各地发展程度很不平衡。加强对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潜在优势、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形成推动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对策,对推进福建农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取查阅年鉴、检索文献、走访调研、分析资料、研究案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加快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即围绕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刘淑枝[4](2012)在《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保障,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在数量规模及带动农户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正日益成为引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但各地区、各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益水平参差不齐,规范化程度各异。因此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其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水平,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加以改进成了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合作社理论及农业经济学理论等为主要分析工具,从规模、效益及影响力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福建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和规范分析探讨以上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已有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为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政府扶持资金的导向性及使用效率,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提出问题,论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进行简要述评;第三部分是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利用第一手数据资料对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已有学者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三个二级指标、十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是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因子分析原理,说明了数据来源,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归类、分析和讨论;第六部分是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包括研究结论、相关对策建议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王桂莉[5](2011)在《陕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遗留下了数目众多的古镇。这些古镇真实的记录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演变和融合的过程,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古镇保护的重要性,而陕南由于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古镇保存较为完好,因此对陕南古镇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陕南地区三市的10个古镇为研究对象,借助AHP软件,构建陕南古镇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古镇进行打分、分级,然后按级别对陕南古镇提出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以期促进陕南城镇与城镇体系的良性发展。主要结论有:(1)构建适合陕南古镇的评价系统。古镇由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两个方面构成,同时,政府对古镇实行的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也是影响古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陕南古镇的评价系统由物质文化遗产指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以及保护措施评价指标三部分组成。本文通过AHP方法(层次分析法)对古镇的指标体系进行分层解构,并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从而构建适合陕南古镇的评价系统。(2)通过对陕南古镇保护现状与开发现状的分析,按本文所构建的价值评价系统为陕南的10个古镇进行打分,并按照分值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陕南古镇进行SWOT分析,为其将来的发展方向与保护措施打好基础,并以期其带动陕南城镇体系的和谐发展。(3)制定陕南古镇发展的原则与目标,在这些原则与目标下研究陕南各类古镇保护的措施与发展方向。
杨云[6](2010)在《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福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农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之一。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和发展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提供了创新工具,拓宽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思路,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与发展必然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由综述、原理解析、实证分析和结论及政策建议四大部分构成。研究的逻辑是:从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金融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出发;解析了抵押担保品的拓展、林权抵押贷款内涵及其运行机制,并对实践中几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解释林权抵押贷款的机理;然后从农村信贷需求的角度,对机构供给、农户需求和林权抵押贷款产品进行分析;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对福建林权抵押贷款绩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在林权抵押贷款中的作用;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构建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思路下,作为农村金融工具创新的林权抵押贷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农户贷款缺乏抵押担保品的困境,拓展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第二,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耦合,表明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要。第三,供给和需求层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机构优势表现在微观组织结构、业务经营、所处政策环境及对社会资本的利用等方面;当然,在林权抵押贷款开展过程中,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存在一些来自机构自身发展和能力构建、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障碍因素。第四,从林权抵押贷款实践来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激励机制分别来自行政激励与经济激励两个方面,比较而言,在初期发展阶段,行政激励大于经济激励;但是经济激励地位的转换对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五,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的设计汲取了小额信贷运行机理,同时充分发挥了非正式制度(信用、担保体系、协会等)、森林保险等在林权抵押贷款运作中的作用,实现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有效融合。第六,实证的分析表明,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对农村正规金融经营绩效有改善作用,同时,对农户的信贷可得性、生产及收入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七,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和作用,其作用有效发挥的实质在于构建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存之间互动的关系,克服“市场失灵”,减缓“政府失效”,这种互动机制的和谐与完善将有助于推动林权抵押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五点:第一,本研究从农村信贷市场、目标群体、机构和农户四个层面,来揭示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和发展对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第二,将林权抵押贷款的概念框架纳入农村金融系统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创新性。第三,从农村信贷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林权抵押贷款中的供给机构、农户需求、产品的条件和优劣势,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第四,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别从机构和农户层面展开研究,较全面系统地评价了福建林权抵押贷款的绩效,具有创新性。第五,从系统论的角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对政府、机构、农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和实证分析,为构建完整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张天从[7](2008)在《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的推广,小额信贷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通过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缓解农民贫困、促进农民就业的有效方式被引入我国,将有助于解决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三农”核心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各地对小额信贷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多是仅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层面研究还较少见,尤其对行为主体互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小额信贷在妇女扶贫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福建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并将这些地区的贫困妇女纳入经济整体发展轨道,使她们能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福建省的小额信贷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上述的目的,本文选取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小额信贷的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方面有着许多不相同的地方,它通过选取福建省作为研究总体,从微观层面出发,采用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研究小额信贷对妇女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以福建省的三明、南平、龙岩、宁德、漳州等地的农村妇女小额信贷为实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集中研究了这些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的一些做法和成效。同时,本文还针对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妇女、妇联与小额信贷的关系,指出小额信贷对农村妇女扶贫的积极意义。随后,对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的实施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了当前福建实施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的一些做法、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本文的第五章,以实例的形式,专门分析了福建省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妇女小额信贷实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总结出这些地区实施小额信贷的一些有益启示。并且,在本文的第六章还介绍了国际上小额信贷的一些成功模式和经验。在文章的最后,按照案例分析的结果和国外成功模式的比较借鉴,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服务,确定妇联主体作用,注重妇女培训,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叶华靓[8](2007)在《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其经营业绩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和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资本和农业资本的有机融合,‘发挥金融的功能作用,实现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先对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农村金融理论和政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和企业融资等理论进行了梳理,运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剖析了金融支持龙头企业的必要性,收集整理了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和福建金融财政的数据和资料,发现福建省龙头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额增长幅度远不及金融系统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龙头企业贷款占全省贷款及农业贷款余额的比率是逐年下降的。而福建省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增幅较慢,与我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极不相称,特别是财政扶持的资金数额占全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支农支出的比率也还在逐年下降。在分析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抑制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政府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工补农,多予少取,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构建一个包括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在内的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格局,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并鼓励符合中小企业板上市标准的龙头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市场融资,筹划组建海峡西岸中小企业板市场,从而为龙头企业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最后,提出健全和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从无偿支农投入转变为有偿分红模式;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为金融支农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林必辉[9](2007)在《非公有商品林业信贷融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建设秀美山川,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作为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部分,,资金的积累和投放贯穿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并成为决定其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的出发点是“一是在我国林业当前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信用融资机制,以满足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二是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公有制商品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运行的风险,以保证银行债权的安全。全书共七章,按内在关系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二章,对林业投融资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旨在明晰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商品林业投入产出运作基础框架;商品林业投融资政策环境分析。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三章,概略地总结了我国不同时期林业资金运行的共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商品林业经营中信用机制的运用,信用机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信用体系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目前林业信用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四章,在前文分析了银行贷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入探索了贷款的具体方式——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详细分析了抵押贷款的作用机理,并回顾了福建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背景,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既文章的第五章,针对林业信用融资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这部分提出了完善非公有制商品林业信用融资机制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健全资金风险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营环境;完善林权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林业信贷模式,完善林业信贷机制;引进联保机制,建立林业小额信贷制度。第五部分,既文章的第六章,案例:《福建省永安市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的措施和做法》,主要阐述了非公有制商品林业经营中抵押贷款融资的应用问题。
徐国义[10](2004)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收入下降的现象,而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这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第一难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通过具体剖析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的农民增收问题,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制定落实农业和农村政策与措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宜黄县属于典型的“三不沿”县,即不沿铁路、不沿高速公路、不沿大江大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典型。本文具体对宜黄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宜黄与其他县(区)之间、宜黄县各乡镇之间、不同农民之间的收入结构和农民增收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继而探讨现有体制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共性和特性,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同时,结合实际试图寻找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宜黄县农民增收的对策,即转变农村经济工作价值取向、加快农村体制创新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镇化战略、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推广服务水平、调整完善农业和农村政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从农民增收最困难的区域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剖析农民增收的共性和特性,着力探索农民增收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宜黄县农民增收的对策。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屏南县甘棠、棠口乡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屏南县甘棠、棠口乡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概念界定 |
2.2 基础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3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需状况分析 |
3.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3.2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分析 |
3.2.1 吉林省农户的金融需求情况 |
3.2.2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需求情况 |
3.2.3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需求情况 |
3.3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给分析 |
3.3.1 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情况 |
3.3.2 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情况 |
3.4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 |
3.4.2 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效率低下 |
3.4.3 涉农企业贷款较难,融资能力有限 |
3.4.4 农业金融担保机制缺失 |
3.4.5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
3.4.6 农业保险缺位 |
第4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2 基于吉林省2000年-2014 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
4.2.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2 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 |
4.2.3 实证分析 |
4.2.4 结果讨论 |
4.3 小结 |
第5章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国外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经验 |
5.1.1 美国多元复合型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
5.1.2 法国的国家控制型农村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
5.1.3 日本政府扶持下的合作金融支持体系 |
5.1.4 孟加拉国的农业小额信贷支持体系 |
5.2 对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启示 |
第6章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
6.1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 |
6.2 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
6.3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有效供给 |
6.4 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开展多元化担保业务 |
6.5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6.6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金融支持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2.2.3 金融自由化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
2.2.4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
第3章 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现状及分析 |
3.1 东营农行简介 |
3.1.1 东营市简介 |
3.1.2 东营农行简介 |
3.2 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现状 |
3.2.1 金融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3.2.2 制定信贷支持策略 |
3.2.3 合理配置贷款品种 |
3.2.4 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
3.3 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成效 |
3.3.1 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瓶颈”问题 |
3.3.2 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
3.3.3 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
3.3.4 提高了东营农行整体效益 |
3.4 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客户营销难度加大 |
3.4.2 业务发展速度减缓 |
3.4.3 信贷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
第4章 国内外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4.1.1 美国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4.1.2 日本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4.2 国内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4.2.1 东营胜利农村合作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4.2.2 青岛银行东营分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的经验 |
第5章 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问题的改进对策 |
5.1 客户营销方面的改进对策 |
5.1.1 深化扩户提质,补强发展短板 |
5.1.2 强化产品创新,努力引领市场 |
5.1.3 加快网点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 |
5.2 业务发展方面的改进对策 |
5.2.1 抢抓县域经济发展机遇,做大新型城镇化业务 |
5.2.2 立足政银协同支农平台,打造农户贷款新增长点 |
5.2.3 推进惠农通工程创新升级,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
5.2.4 围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
5.3 信贷风险防控方面的改进对策 |
5.3.1 严格落实信用风险管控责任 |
5.3.2 严把不良贷款“准入关” |
5.3.3 全力控制压降不良贷款 |
5.3.4 提高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 |
5.3.5 推动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福建省“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主要成效 |
2.1.1 优势特色产业日益壮大 |
2.1.2 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 |
2.1.3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
2.1.4 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 |
2.1.5 农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
2.1.6 农民的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
2.2 存在问题 |
2.2.1 规划引导不够,生产结构趋同 |
2.2.2 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够高 |
2.2.3 龙企带动不强,组织化程度偏低 |
2.2.4 土地流转受限,规模经营困难 |
2.2.5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较窄 |
2.2.6 劳力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偏低 |
3 福建省“一村一品”典型模式及特点 |
3.1 资源开发探索型 |
3.2 传统工艺创新型 |
3.3 龙头企业带动型 |
3.4 中介组织推动型 |
3.5 政府搭台示范型 |
3.6 村党支部引领型 |
4 案例研究—日本“一村一品”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4.1 基本情况 |
4.2 主要做法 |
4.2.1 抓宣传发动 |
4.2.2 抓帮扶提高 |
4.2.3 抓环境美化 |
4.2.4 抓人才培养 |
4.2.5 抓质量提高 |
4.2.6 抓市场开拓 |
4.2.7 抓合作组织 |
4.3 启示与借鉴 |
4.3.1 走特色之路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途径 |
4.3.2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实现“一村一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形式 |
4.3.3 培养人才是推进“一村一品”的重要支撑 |
4.3.4 企业与政府互动是推行“一村一品”的重要保证 |
5 推进福建省“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战略重点 |
5.1 基本原则 |
5.1.1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 |
5.1.2 注重自主发展,突出市场导向 |
5.1.3 注重政府扶持,突出增强活力 |
5.1.4 注重转变方式,突出循环节约 |
5.1.5 注重典型带动,突出农民增收 |
5.1.6 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人才培养 |
5.2 发展思路 |
5.2.1 不断丰富“品”的内涵 |
5.2.2 有效吸引“企”的投入 |
5.2.3 充分增强“村”的作用 |
5.3 战略重点 |
5.3.1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品 |
5.3.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 |
5.3.3 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切实增强“一村一品”科技支撑力 |
5.3.4 加快农业品牌化步伐,努力提升“一村一品”竞争力 |
5.3.5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宽“一村一品”发展空间 |
5.3.6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优化“一村一品”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合作社 |
1.4.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1.4.3 绩效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新古典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讨论 |
2.1.2 绩效内容研究 |
2.1.3 测度方法研究 |
2.1.4 简要述评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实证研究 |
2.2.2 理论规范研究 |
2.2.3 简要述评 |
3 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特点 |
3.1 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数量规模呈加速发展态势,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
3.1.2 产业分布广泛,种养业集中趋势明显 |
3.1.3 服务内容丰富,但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居多 |
3.1.4 发起形式多元化,但以农民自发兴办为主 |
3.1.5 发展环境利好,运营成效显着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认识不到位,地区发展不平衡 |
3.2.2 农户覆盖面偏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3.2.3 服务功能有限,盈余分配不合理 |
3.2.4 资金积累不足,融资问题突出 |
3.2.5 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内部运作不规范 |
4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 |
4.3 分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
5 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因子分析法简介 |
5.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说明 |
5.3 因子分析过程 |
5.3.1 Cronbach's Alpha、KMO 及 Bartlett 球形检验 |
5.3.2 确定公共因子 |
5.3.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
5.3.4 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 |
5.4 进一步的聚类分析与讨论 |
6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提升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水平的对策建议 |
6.2.1 开展宣传和研究,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认识 |
6.2.2 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规范和服务 |
6.2.3 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密切各方利益联结 |
6.2.4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 |
6.2.5 以引进和培训为抓手,突破“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瓶颈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5)陕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构建 |
2.1 概念辨析 |
2.1.1 历史文化村镇与古村镇 |
2.1.2 保护与保存 |
2.1.3 古村镇保护的对象及内容 |
2.2 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理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2.2.3 包容性理念 |
2.2.4 和谐低碳理念 |
2.2.5 体验理论 |
2.3 现有的保护模式 |
2.3.1 新旧结合模式 |
2.3.2 有机更新保护模式 |
2.3.3 整体保护模式 |
2.3.4 易地保护模式 |
2.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2.4.1 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 |
2.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评价 |
2.4.4 保护措施指标评价 |
2.4.5 构建评价系统 |
第三章 陕南古村镇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
3.1 陕南概况 |
3.1.1 自然资源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陕南古镇现状 |
3.2.1 陕南古镇保护现状 |
3.2.3 陕南古镇开发现状 |
3.3 各个古镇得分和分级情况 |
3.3.1 分级标准 |
3.3.2 古镇得分情况 |
3.3.3 陕南古镇的分级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挑战 |
第四章 陕南古镇发展与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
4.1 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
4.1.1 真实性原则 |
4.1.2 完整性原则 |
4.1.3 包容性发展原则 |
4.1.4 低碳环保性原则 |
4.1.5 政府支持与公众参与性原则 |
4.1.6 公平公正性原则 |
4.2 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
4.2.1 社会目标 |
4.2.2 经济目标 |
4.2.3 文化目标 |
4.2.4 生态目标 |
第五章 陕南古镇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
5.1 陕南古镇的保护措施 |
5.1.1 A类古镇的保护措施 |
5.1.2 B类古镇的保护措施 |
5.1.3 C类古镇的保护措施 |
5.2 陕南古镇发展的方向 |
5.2.1 A类古镇的发展方向 |
5.2.2 B类古镇的发展方向 |
5.2.3 C类古镇的发展方向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详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福建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林权抵押贷款研究文献与评述 |
1.2.2 农村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 相关术语的界定及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
1.6.1 相关术语的界定 |
1.6.2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
1.7 数据资料来源及说明 |
1.7.1 调查设计和数据的获取 |
1.7.2 文献及统计资料 |
1.8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9 本章小结 |
2 林权抵押贷款的一般理解 |
2.1 林权抵押贷款的内涵 |
2.1.1 抵押信用担保品扩展和替代机制与农村金融创新 |
2.1.2 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的耦合 |
2.1.3 林权抵押贷款的涵义 |
2.1.4 林权抵押贷款的目标和作用 |
2.2 衡量林权抵押贷款成功与否的标准 |
2.2.1 评估贷款机构的指标 |
2.2.2 评估农户的指标 |
2.3 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 |
2.3.1 农村金融及其供求系统 |
2.3.2 创新机制与普惠式农村金融体系 |
2.3.3 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的构建 |
2.3.4 福建实践中的几种模式 |
2.3.5 几种实践模式简要评析 |
2.4 林权抵押贷款演进中的经济思想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分析 |
3.1 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
3.1.1 农户经济行为分析 |
3.1.2 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性 |
3.2 中国农村农户金融需求分析 |
3.3 农户信贷需求实证分析 |
3.3.1 计量模型 |
3.3.2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
3.3.3 计量分析及判断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供给机构分析 |
4.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的机构优势分析 |
4.1.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机构优势:与非正规金融的理论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分析 |
4.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障碍因素 |
4.3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激励机制 |
4.3.1 行政激励机制 |
4.3.2 经济激励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分析 |
5.1 林权抵押贷款运作模式及特点 |
5.1.1 农户林权证直接抵押贷 |
5.1.2 专业担保机构保证林权抵押贷款 |
5.1.3 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贷林权抵押贷款 |
5.1.4 农户联保贷款 |
5.2 农户林权证直接抵押贷与林业小额林权抵押贴息贷款 |
5.2.1 业务基本原理和流程及评价 |
5.2.2 林业小额林权抵押贴息贷款 |
5.3 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林权抵押贷款 |
5.3.1 基本做法 |
5.3.2 福建省尤溪县的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
5.3.3 福建省屏南县信用建设促进会开展的林权抵押担保贷款模式 |
5.3.4 担保林林权抵押贷款的评析 |
5.4 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平台与行社协作 |
5.4.1 国家开发银行在永安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基本流程 |
5.4.2 永安市林权抵押贷款融资信用平台构建 |
5.4.3 永安模式的简要评析 |
5.5 对林权抵押贷款产品的分析与探讨 |
5.5.1 机构的可持性问题 |
5.5.2 产品的可持性问题 |
5.5.3 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性问题 |
5.5.4 政府的作用 |
5.6 小结 |
6 福建林权抵押贷款绩效评价 |
6.1 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情况 |
6.2 金融机构绩效评价 |
6.2.1 研究方法说明 |
6.2.2 调查资料说明 |
6.2.3 实证分析 |
6.3 农户绩效评价 |
6.3.1 农户绩效评价有关理论研究 |
6.3.2 信贷在农村发展作用的探讨 |
6.3.3 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贷款获得的改进作用 |
6.3.4 林权抵押贷款增加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的判断 |
6.3.5 林权抵押贷款增加农户收入的贡献分析 |
6.3.6 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贡献的宏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政府在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中的作用 |
7.1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研究评述 |
7.2 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中的作用与定位 |
7.3 正规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中政府、金融机构与农户互动关系分析 |
7.4 林权抵押贷款中政府、金融机构、农户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7.4.1 不同部门对于是否林权可以抵押贷款的认识分析 |
7.4.2 不同部门认为影响林权抵押贷款重要因素统计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8.3 进一步研究的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1:农户调查问卷 |
附录2 机构调查问卷 |
附录3 屏南县XX村民调查报告 |
附录4 屏南县农户贷款调查表 |
致谢 |
(7)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小额信贷的起源、含义以及特征 |
2.1 小额信贷的起源 |
2.2 小额信贷的含义 |
2.3 小额信贷的特征 |
3 妇女、妇联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
3.1 妇女、妇联在小额信贷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小额信贷对农村妇女扶贫的积极意义 |
4 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1 现状与特点 |
4.1.1 信贷资金来源多元化 |
4.1.2 信贷运作主体协作化 |
4.1.3 信贷覆盖面逐步扩大化 |
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4.2.1 争取资金,拓展小额信贷覆盖面 |
4.2.2 积极探索,提高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
4.2.3 强化服务,确保小额信贷项目成功 |
4.3 主要成效 |
4.3.1 小额信贷使农村妇女成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力军 |
4.3.2 小额信贷推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4.3.3 小额信贷有力地推动妇女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
4.3.4 小额信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4.3.5 小额信贷对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农村妇女对小额信贷资金需求量大,但现有小额信贷资金总量不足 |
4.4.2 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定位不准确,限制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
4.4.3 小额信贷产品单一,营销观念滞后,已难以满足农村妇女现实需求 |
4.4.4 政策补偿不到位,以至个别信用社积极性不高 |
4.4.5 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
4.4.6 农户信息渠道狭窄、闭塞 |
4.4.7 小额信贷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 |
5 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案例研究 |
5.1 农村信用社支持小额信贷案例分析 |
5.1.1 上杭县农村信用社 |
5.1.2 松溪县农村信用社 |
5.1.3 漳州市城区农村信用社 |
5.2 妇联运作小额信贷案例分析 |
5.2.1 屏南县妇联 |
5.2.2 建宁县妇联 |
5.3 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案例调研的几点启示 |
6 国际上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经验及其启示 |
6.1 孟加拉的“乡村银行”(GB)模式 |
6.2 印度以自助团体为基础的小额信贷联系银行计划(LBP) |
7 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的对策建议 |
7.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7.2 加快以提供小额信贷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
7.3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信贷模式,进行信贷产品更新 |
7.4 进一步发挥妇联的主体作用 |
7.5 加强对农村妇女有关小额信贷的培训 |
7.6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多层次风险防范机制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
2.1.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理论 |
2.2 农村金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
2.2.1 农业融资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
2.4 企业融资理论 |
3 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
3.1 农业龙头企业概述 |
3.1.1 农业龙头企业特征 |
3.1.2 农业龙头企业作用 |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特性 |
3.2.1 周期性 |
3.2.2 高风险性 |
3.2.3 多样性 |
3.3 金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
3.4 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及运行机制 |
4 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概况 |
4.1 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作用 |
4.2 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 |
4.2.1 运用资本运营手段增强企业实力 |
4.2.2 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
4.2.3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
5 金融支持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5.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状况 |
5.1.1 正规贷款手续繁琐,相关费用高 |
5.1.2 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
5.1.3 企业长期资金需求受到抑制 |
5.1.4 企业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
5.2 当前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1 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机构支持龙头企业的积极性 |
5.2.2 金融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缺位 |
5.2.3 信用担保机构等中介体系不健全 |
5.2.4 农业信贷市场的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
5.2.5 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
5.3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理论分析 |
5.4 结论 |
6 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
6.1 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 |
6.1.1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
6.1.2 强化农业银行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
6.2 重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
6.2.1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 |
6.2.2 大力发展专门服务于小企业的小额信贷机构 |
6.3 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
6.4 建立适合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 |
6.5 发挥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作用 |
6.6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
6.6.1 完善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6.6.2 成立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基金或机构 |
6.7 设立龙头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
6.8 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
6.9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
6.10 规范和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有利于龙头企业融资的金融监管框架 |
7 完善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配套措施 |
7.1 发挥政府的职能,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
7.1.1 利率的补偿机制 |
7.1.2 创新财政支农机制 |
7.1.3 健全立法等监督保障机制 |
7.2 加快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金融支农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非公有商品林业信贷融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已有的研究贡献及不足 |
1.2.1 研究现状及贡献 |
1.2.2 已有的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林业投融资基础研究 |
2.1 林业的有关概念 |
2.1.1 林业的产业分类 |
2.1.2 公有制林业与非公有制林业辨析 |
2.1.3 公益林业与商品林业的涵义与特点 |
2.2 林业投融资相关理论 |
2.2.1 投融资内涵 |
2.2.2 其他林业投融资相关理论 |
2.3 商品林业投入产出运作基础框架 |
2.3.1 商品林再生产过程及环节 |
2.3.2 商品林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 |
2.3.3 商品林发展的核心——投资回报率 |
2.4 商品林业投融资政策环境分析 |
2.4.1 林业产权和采伐管理制度 |
2.4.2 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
2.4.3 林业税费问题 |
2.4.4 商品林业的财政补贴问题 |
3. 商品林业信贷融资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不同时期林业资金投入的共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3.2 商品林业经营中的信用机制 |
3.2.1 信用机制下的资金运动 |
3.2.2 信用机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
3.2.3 信用融资体系的建立 |
3.3 商品林业信贷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林业信用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林业信贷融资问题原因分析 |
4.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融资机制的探讨 |
4.1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关概念及经济学分析 |
4.1.1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关概念 |
4.1.2 必要性—抵押机制的功能及效果的博弈分析 |
4.2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融资的可行性 |
4.3 福建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情况回顾 |
4.3.1 林权抵押贷款产生的背景 |
4.3.2 林权抵押贷款的成效与收获(作用) |
4.3.3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
5. 完善非公有制商品林业信用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
5.1 建立健全资金风险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营环境 |
5.1.1 加快推进林业信用体系建设 |
5.1.2 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 |
5.1.3 建立林业发展项目保险机制 |
5.2 完善林权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
5.2.1 在偿债处置方面建立配套措施,深化林政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
5.2.2 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 |
5.2.3 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确认、监管 |
5.3 创新林业信贷模式,完善林业信用机制 |
5.3.1 积极鼓励银行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 |
5.3.2 引入政府信用,推行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 |
5.3.3 建立风险保障,拓展新型商业性贷款 |
5.4 引进联保机制,建立林业小额信贷制度 |
6. 案例《永安市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的措施和做法》 |
6.1 基本概况 |
6.2 构建资金集聚平台 破解林业融资瓶颈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2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意义 |
3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结构与增收特征 |
3.1 农民收入结构 |
3.2 农民增收特征 |
4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 |
4.1 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
4.2 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条件 |
5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
5.1 转变农村经济工作价值取向 |
5.2 加快农村体制创新步伐 |
5.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5.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5.5 着力推进城镇化战略 |
5.6 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
5.7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推广服务水平 |
5.8 调整完善农业和农村政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屏南县甘棠、棠口乡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刘嘉庆. 吉林大学, 2017(01)
- [2]东营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 赵素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福建省“一村一品”发展对策研究[D]. 毛黄鹤.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4]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评价研究[D]. 刘淑枝.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5]陕南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王桂莉. 西北大学, 2011(05)
- [6]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福建的案例分析[D]. 杨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7)
- [7]福建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研究[D]. 张天从.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8]福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叶华靓.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2)
- [9]非公有商品林业信贷融资机制的研究[D]. 林必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4)
- [10]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D]. 徐国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