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广泰[1](2019)在《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6-17世纪是西欧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军事领域,西欧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军事装备水平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火器技术的进步是这一时期最为显着的军事成就,它是15世纪以来军事技术的一个发展与延伸。在16-17世纪的200年的时间内,西欧不仅出现了成熟的铸造火炮,而且铸炮技术不断上升,并促进了手持火器的普及和发展,使西欧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从而奠定了之后近两百年以来西欧武器的基本装备和作战的基本形式。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待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即16-17世纪“火器”变革研究,和研究问题的意义以及选题的依据。另外对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先对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梳理,之后又总结介绍了近代关于军队装备与训练等方面的原始文献。最后本文对涉及到军事变革的一些词汇进行了名词解释。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战争面貌,介绍在16-17世纪军事变革之前的欧洲的战争形态。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世纪晚期的步兵变革,通过步兵革命,步兵在战争中开始超过重甲骑士的地位。第二部分介绍了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十分流行的雇佣兵制度的兴起。最后一部分介绍的是火药的传入与发展,集中介绍了欧洲人完善制造和提纯火药的过程以及相关工艺。这也是近代火器能够取得发展的技术根源。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近代早期的火炮的演变,详细的介绍了火炮从出现到完善的过程。在本章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火炮在西欧的起源,以及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 15世纪对火炮的初步应用。本章将重点放在近代火炮改进与发展,着重介绍了 16-17世纪对火炮铸造技术、火炮类型、威力射程、相关工具以及各国实际的装备情况进行研究。以此来尽可能全面的介绍近代火炮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针对手持火器和新式刺刀进行介绍。随着火炮技术的进步,小型火器也有了发展和应用的技术基础。本章先对手持武器的起源进行了简单介绍,文章重点放在研究西欧近代装备的火绳枪、轮燧枪以及燧发枪。之后通过一系列数据对欧洲近代火器的威力进行了探究和讨论。最后着重介绍了刺刀的发展和其重大意义。第四章是讨论近代西欧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指出在军事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西欧军队的作战形式军队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军事方面,对于西欧的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航海[2](2017)在《两栖登陆作战方案的规划与评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登陆作战是维护海洋权益、进行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我军迫切需要增强登陆作战能力,提高登陆作战水平。在装备技术一定的情况下,登陆作战方案的优劣是决定登陆作战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优良的登陆作战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登陆作战的成功率,倍化登陆作战能力。因此对登陆作战方案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鉴于登陆作战组织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很有必要针对登陆作战方案规划构建一套合理可行的辅助分析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登陆作战上陆战斗阶段的特点与难点进行分析,确定了登陆作战方案规划过程中所需用到的理论以及方法,提出了登陆作战方案规划的总体框架。2)结合登陆作战特点,从环境态势与兵力态势两方面对登陆目标区域进行态势分析。基于战斗力指数对登陆目标区域的兵力态势进行定量分析,为登陆场的选取以及作战兵力需求计算打下基础。针对登陆场选取问题,建立全面的登陆场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登陆场进行选取。3)在已选定的登陆场的基础上,将战场状态转移模型与博弈论的思想相结合,确定登陆作战原始行动方案;采用任务分解的方法对行动方案进行细化;借鉴MDLS(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list scheduling)算法的思想对行动方案进行资源分配,最终完成登陆作战方案的规划。4)针对不同登陆方式下不同登陆作战方案在作战部署、作战能力、保障能力以及作战效果方面的不同,结合作战方案属性指标与基于兰彻斯特方程分析的效果指标,构建登陆作战方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5)结合具体想定,按照本文提出的登陆作战方案规划方法进行方案规划,对生成的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登陆作战方案。本文紧紧围绕登陆作战的特点与难点,提出一套登陆作战上陆战斗阶段的作战方案规划方法,结合某典型登陆作战想定下的作战剖面展开具体作战方案的规划及分析。结果表明,本论文所研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对登陆作战方案的规划提供较好理论参考意义。
刘钢[3](2013)在《基于几何模型优化的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空军和海军应其在西太平洋战区的战略需求,联合开发了一种新作战概念和未来高端战争模式——“空海一体战”理论。“空海一体战”理论明确指出保护美军海军高价值水面目标安全的能力是确保美军在海上领域机动自由及其兵力投送的关键。而作为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反舰导弹,目前已成为打击各类水面目标的主要作战武器,很自然地成为了美军实施“空海一体战”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导弹战已成为现代海战的主要战法,现代海战已逐步由平台机动战转向火力机动战发展,作为重要需求之一的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技术应运而生。航路规划已成为提高反舰导弹作战效能,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有效手段。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是在防空技术日益先进、防空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由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火力机动战理论所催生的新的技术产物,它是航路规划领域中的一类新问题。如何运用航路规划技术以充分发挥反舰导弹武器的作战效能,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新问题,而其核心在于研究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本文的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数学模型,根据反舰导弹的航路特征建立了其航路规划的空间模型,并给出了航路规划的形式化定义;然后重点研究了基于几何学原理的航路规划方法、基于几何知识引导型智能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方法以及基于几何模型的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航路规划方法等关键技术;最后设计与实现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原型系统(Anti-ship Missile Path PlanningSimulation System, ASMPPSS),并从应用的需求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问题模型。建立了反舰导弹的航路模型,基于此给出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相关概念及其定义;分析阐述了反舰导弹的航路性能约束条件,构建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目标函数和数学优化模型;从几何学的角度建立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规划空间模型,提出了功能区域的概念,并运用功能区域的概念和集合论的观点对航路规划进行了形式化定义。二、研究了基于几何学原理的航路规划方法。将功能区域的概念融入逆向航路规划过程中,发现了功能区域的几何学渐变规律,据此提出了功能区域簇的概念;将功能区域簇及其他航路性能约束与逆向航路规划过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航路规划图形化快速逆推方法;进一步地,将上述方法融入可视图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可视图的自动航路规划方法——OACRPER-MAFO算法。三、提出了一类基于知识引导型智能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方法。在智能优化算法中引入知识引导进化的策略,采用航路规划特定领域知识对算法进行引导,提出了一种知识引导型智能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求解框架,针对不同的引导对象选择对应的引导方式,并给出了求解框架的运行机制;分别以粒子群优化(Particle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为例对求解框架进行应用和验证,将功能区域簇的概念引入标准PSO算法和GA中,采用相应的编码方式和进化过程将通用求解框架中的分步更新元策略映射为与各自算法相匹配的进化策略,分别提出了一种功能区域簇实时约束(Oprational Area ClusterReai-time Restriction, OACRR)的PSO算法——OACRR-PSO算法和一种约束引导(Constraints Driven, CD)的GA算法——CD-GA算法。四、提出了基于几何模型的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航路规划方法。给出了协同航路规划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协同航路规划战术决策的思想;为了解决航路交叉问题,提出了区域划分的思想,建立了协同航路规划的区域划分模型;为了适应海上火力机动战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种航路规划条件下的火力分配方法,建立了协同航路规划的火力分配模型;分析了协同航路规划的主要特点,给出了协同航路规划的决策过程。论文最后设计实现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原型系统ASMPPSS,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几何模型优化的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及其相关技术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能力以及航路规划的决策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刘钢,老松杨,谭东风[4](2010)在《基于HLA的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着眼于航路规划技术在舰艇编队导弹攻击中的应用,根据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特点,给出了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过程,设计了一个以此为背景,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的可扩展、开放式仿真体系结构。为了描述仿真需求,运用UML可视化建模技术,设计了仿真系统的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依据HLA/RTI规范,设计开发了仿真联邦的联邦/仿真对象模型,阐述了联邦成员的实现过程和时间管理方法,实现了一个可重用、具有互操作性的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联邦。为作战研究、战术应用论证和装备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试验平台。
刘钢,老松杨,王志勇[5](2010)在《基于UML的舰艇编队导弹航路规划时序描述》文中研究指明着眼于航路规划技术在舰艇编队导弹攻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特点,给出了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过程,针对统一建模语言(UML)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应用特点,分别研究了以行动发展过程的主要阶段和参战实体为类角色(Class Role)的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UML时序模型,并绘制了活动图模型.对编队导弹航路规划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模型化和可视化的描述.实现了军事专业人员和分析设计人员的顺利交流.
天鹰[6](2007)在《由新型船坞登陆舰谈中国海军两栖作战的发展》文中认为不久前,国产新型船坞登陆舰公开曝光,再度引起了海内外对中国海军装备发展水平、尤其是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的发展及未来作战样式的广泛关注和评论。有海外传媒渲染报道,"该舰表明中国海军开始由传统的平面两栖作战样式向西方发达国家海军推崇的两栖机动登陆作战样式,甚至超地平线登陆作战样式转变";也有海外军事评论员指出,中国新型船坞登陆舰由于未采用直通甲板而限制了直升机搭载数量,因而对提高中国海军立体垂直登陆作战能力的辅益并不大。中国新型船坞登陆舰所具有的大载运量、适航性以及成建制投送距离,无疑标志着中国海军两栖舰船装备设计生产乃至两栖作战力量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但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样式多年来是始终根据本国国情发展建设的,并且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现代条件下多兵种协同实施立体登陆作战的实践。新型船坞登陆舰的面世与其说表明中国海军两栖作战样式开始发生转变,倒不如说是对中国海军两栖作战样式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海军无疑会对机动登陆、超地平线登陆及立体垂直登陆作战的优点有所认识和吸取,但更重要的还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走自我发展之路。
龙飞,刘鼎臣,张林,汪树伟[7](2005)在《航路规划技术对反舰导弹攻击影响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现代海战由海上机动战向火力机动战发展,在作战理论牵引下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对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作战流程及战法运用进行了探讨。
于化民[8](2002)在《科技强军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文中研究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把握军事领域的新变化 ,做出了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的重大决策。人民解放军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 ,全面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各项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武器装备研制步伐 ;掀起科技练兵高潮 ,创新作战理论 ;继续裁减军队员额 ,优化组织结构 ;深化后勤体制改革 ,提高保障能力 ;着眼未来战争需要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军质量建设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 ,在现代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
杨斌,朱自力[9](2001)在《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快速的机动能力不但是军队集中兵力,赢得优势的基础,也是军队在战场上形成强大突击力的源泉。因此,数千年以来,快速的机动能力一直是各国军队追求的目标之一,机动战也是常用的一种作战形式。然而,机动战的发展演变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审视机动战理论的发展,无疑对探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徐文学,王钢[10](1999)在《新中国科技强军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道路,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决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的根本问题,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规划了我军建设的宏图, 全面实施了科技强军战略。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 经过50 年的艰苦奋斗,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的军事背景 |
第一节 军事制度的变化 |
第二节 火药的传入与发展 |
第二章 16~17世纪西欧火炮的变革 |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的西欧火炮 |
第二节 16世纪火炮技术的改进 |
第三节 17世纪火炮的完善与应用 |
第三章 16~17世纪西欧火枪的改进 |
第一节 早期火枪的出现 |
第二节 火绳枪的出现与改进 |
第三节 燧发枪的出现与发展 |
第四节 关于早期枪支的威力 |
第五节 刺刀的应用与改进 |
第四章 火器变革对军事的影响 |
第一节 火器变革对军队战术编制的影响 |
第二节 火器变革对城防工事的影响 |
第三节 火器变革对军事医疗的影响 |
第四节 火器革新对战争经济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两栖登陆作战方案的规划与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登陆作战 |
1.2.2 作战方案规划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登陆作战方案规划相关理论及总体技术框架 |
2.1 两栖作战突击上陆阶段的特点及难点 |
2.2 登陆作战理论研究 |
2.2.1 现代登陆作战人员装备 |
2.2.2 现代登陆作战理论 |
2.3 登陆作战方案规划理论 |
2.3.1 基于效果的作战方案规划理论框架 |
2.3.2 兵力态势量化方法 |
2.3.3 博弈论 |
2.3.4 规划论 |
2.4 两栖登陆作战方案分析评估方法 |
2.5 参考的作战方案规划及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登陆作战态势分析与登陆场选取 |
3.1 登陆区域态势 |
3.2 登陆作战环境态势分析 |
3.2.1 登陆作战环境要求 |
3.2.2 地形要素对登陆作战效能影响 |
3.3 登陆区域兵力态势分析 |
3.3.1 基于战斗力指数的登陆作战兵力态势分析 |
3.3.2 面向登陆作战的多维战斗力指数分析 |
3.3.3 抗登陆体系模型 |
3.4 登陆场选取 |
3.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登陆场指标权重确定 |
3.4.2 指标权重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4 登陆作战方案规划 |
4.1 登陆作战方案初选 |
4.1.1 作战状态转移模型 |
4.1.2 登陆作战状态转移模型 |
4.1.3 基于博弈的最优路线选取与原始方案选取 |
4.2 登陆作战行动方案规划 |
4.2.1 作战方案任务分解 |
4.2.2 登陆作战任务分解 |
4.3 登陆作战方案资源配置 |
4.3.1 任务需求分析 |
4.3.2 登陆作战任务资源配置分析 |
4.3.3 作战资源配置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登陆作战方案评估与分析 |
5.1 作战方案评估指标 |
5.1.1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
5.1.2 TOPSIS法方案评价 |
5.2 基于战斗力指数兰彻斯特方程登陆作战方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想定描述 |
6.2 登陆区域态势分析 |
6.2.1 环境态势分析 |
6.2.2 兵力态势分析 |
6.3 登陆场选取 |
6.4 登陆方案规划 |
6.4.1 登陆方式选取与方案初拟 |
6.4.2 登陆作战初始方案任务分解 |
6.4.3 登陆作战任务资源配置 |
6.5 登陆作战方案效能评估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几何模型优化的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
1.3.1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问题领域研究现状 |
1.3.2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3.3 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航路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问题模型 |
2.1 相关概念及其定义 |
2.1.1 反舰导弹的航路模型 |
2.1.2 航路规划的相关定义 |
2.2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约束条件 |
2.2.1 第一个航路转向点的性能约束条件 |
2.2.2 最后一个航路转向点的性能约束条件 |
2.2.3 相邻航路转向点之间航路距离的性能约束条件 |
2.2.4 航路转向角的性能约束条件 |
2.2.5 导弹总航路距离的性能约束条件 |
2.3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数学模型 |
2.3.1 航路评价指标 |
2.3.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2.3.3 航路规划的数学优化模型 |
2.4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空间建模 |
2.4.1 反舰导弹的航路特征 |
2.4.2 航路规划功能区域 |
2.5 航路规划形式化定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几何学原理的航路规划方法 |
3.1 逆向航路规划过程 |
3.2 功能区域的几何学渐变规律 |
3.3 功能区域簇的战术意义 |
3.4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图形化快速逆推方法 |
3.4.1 具体步骤 |
3.4.2 应用实例 |
3.4.3 决策因素分析 |
3.5 基于几何可视图的自动航路规划方法 |
3.5.1 可视图方法简介 |
3.5.2 OACRPER-MAFO 算法总体流程 |
3.5.3 航路搜索 |
3.5.4 仿真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几何知识引导型智能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方法 |
4.1 知识引导进化的智能优化算法 |
4.1.1 智能优化算法 |
4.1.2 知识引导进化 |
4.2 知识引导型智能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求解框架 |
4.2.1 知识引导方式 |
4.2.2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特定领域知识 |
4.2.3 航路规划的求解框架及其运行机制 |
4.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航路规划方法 |
4.3.1 OACRR-PSO 算法基本思路 |
4.3.2 粒子表示与航路编码 |
4.3.3 解空间与初始化 |
4.3.4 适应度函数 |
4.3.5 进化公式设计 |
4.3.6 算法步骤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航路规划方法 |
4.4.1 CD-GA 算法基本思路 |
4.4.2 基本遗传算法及其约束引导机制 |
4.4.3 染色体编码 |
4.4.4 解空间范围 |
4.4.5 适应度函数 |
4.4.6 种群初始化 |
4.4.7 选择操作 |
4.4.8 交叉操作 |
4.4.9 变异操作 |
4.4.10 算法整体步骤 |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OACRR-PSO 算法实验及分析 |
4.5.2 CD-GA 算法实验及分析 |
4.5.3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几何模型的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航路规划方法 |
5.1 多平台反舰导弹协同航路规划的总体思路 |
5.2 协同航路规划的区域划分方法 |
5.2.1 航路交叉现象及其不利影响 |
5.2.2 协同航路规划的区域划分模型 |
5.2.3 区域划分决策因素分析 |
5.3 航路规划条件下的火力分配方法 |
5.3.1 火力分配的概念探源及演变 |
5.3.2 协同航路规划的火力分配模型 |
5.3.3 协同航路规划的火力分配算法 |
5.3.4 仿真实例 |
5.4 协同航路规划的决策过程 |
5.4.1 协同航路规划的主要特点 |
5.4.2 协同航路规划的决策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设计实现与应用验证 |
6.1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组成 |
6.1.1 仿真系统的需求分析 |
6.1.2 仿真系统的功能组成 |
6.2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设计 |
6.2.1 仿真系统的结构组成 |
6.2.2 仿真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 |
6.2.3 仿真联邦的 SOM 描述 |
6.2.4 仿真联邦的 FOM/SOM 设计 |
6.3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实现 |
6.3.1 仿真策略和时间管理 |
6.3.2 模型的建立 |
6.3.3 联邦成员的实现 |
6.4 应用验证 |
6.4.1 作战想定及数据准备 |
6.4.2 仿真计算过程及结果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奖励 |
(4)基于HLA的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过程及问题领域分析 |
2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结构组成 |
3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 |
3.1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静态结构模型 |
3.2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型 |
4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的设计 |
4.1 仿真联邦的SOM描述 |
4.2 仿真联邦的FOM/SOM设计 |
5 联邦成员实现和时间管理 |
6 结束语 |
(5)基于UML的舰艇编队导弹航路规划时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特点 |
2.1 整体协同 |
2.2 兵力机动应服务及服从于整体航路规划 |
2.3 区域集中 |
2.4 火力分配、 区域划分、 航路规划三者互相制约、 相互耦合 |
3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过程分析 |
4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UML时序图模型 |
4.1 以行动发展过程的主要阶段为类角色的UML的时序图模型以行动发展过程的主要阶段为类角色的时序模型如图2所示. |
4.2 以参与实体为类角色的UML的时序图模型 |
5 编队导弹航路规划的UML活动图模型 |
6 结束语 |
(8)科技强军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武器装备研制步伐 |
二、掀起科技练兵高潮,创新作战理论 |
三、继续裁减军队员额,优化组织结构 |
四、深化后勤体制改革,提高保障能力 |
五、着眼未来战争需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
四、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1617世纪西欧“火器”变革研究[D]. 徐广泰.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2]两栖登陆作战方案的规划与评估分析[D]. 吴航海.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3]基于几何模型优化的反舰导弹航路规划方法研究[D]. 刘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4]基于HLA的编队导弹航路规划仿真系统设计[J]. 刘钢,老松杨,谭东风. 电光与控制, 2010(08)
- [5]基于UML的舰艇编队导弹航路规划时序描述[J]. 刘钢,老松杨,王志勇. 战术导弹技术, 2010(03)
- [6]由新型船坞登陆舰谈中国海军两栖作战的发展[J]. 天鹰. 舰载武器, 2007(11)
- [7]航路规划技术对反舰导弹攻击影响的探讨[J]. 龙飞,刘鼎臣,张林,汪树伟. 飞航导弹, 2005(12)
- [8]科技强军推动军队质量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J]. 于化民.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04)
- [9]机动战理论的发展及对武器装备产生的影响[J]. 杨斌,朱自力. 国防科技, 2001(04)
- [10]新中国科技强军之路[J]. 徐文学,王钢.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