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宴[1](2007)在《二重工艺装备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机械加工企业中,工艺装备是一种很重要的工艺手段用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尤其像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这种大型机械加工企业,二重集团公司的生产模式属于单件小批量,而且所使用的加工设备大多属于通用设备,这样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对于工艺装备的依赖更加明显。由于大量使用工艺装备,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工艺装备在机械加工企业中的特性,找出传统管理模式的症结所在,通过对企业生产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套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模式,为工艺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摸索出一条符合集团公司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分析了工艺装备的特性,与集团公司所加工的产品的不同决定了工艺装备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工艺装备管理的模式,然后结合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分析对工艺装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论文详细分析了工艺装备信息化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较为理想的办法,并独自提出了设计参数编码解码器。通过论证确立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案,分别详细阐述了工艺装备设计资源管理、工艺装备流程管理、工艺装备图文档管理及工艺装备实物资源管理。通过对这些信息和资源的有效管理,在集团公司内部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工装库房,提供给相关用户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便捷的得到自己所关心的信息,为提高生产效率,缩短辅助时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雅荣[2](2002)在《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主要是针对 12 0°切向键槽样板的检测 ,而探讨一下检测样板时 ,对圆弧样板检测项目的各种检测方法及误差的分析
张国民[3](1987)在《水轮发电机圆盘式转子支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水轮发电机圆盘式转子支架具有刚度大,通风好等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圆盘式转子支架的结构和工艺问题。
任鸿飞[4](2017)在《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声发射现象在上世纪早期被发现以来,声发射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经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种超级工程不断出现在人们是视野之中,其中,在大量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岩土工程打交道,岩石做为一种脆性材料,与之相对应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工程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灾害,无疑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岩石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其具有非均质性,不连续性的特点,由于其复杂的力学性质,造成了其在破坏过程中复杂演变的过程。声发射现象是岩石在破裂过程中生成的,是岩石材料在受力作用后发生形变或破裂,这一进程是岩石内部能量以弹性波的方式释放出来,利用声发射技术能够对岩石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衡量。本文利用声发射技术,采用岩石声发射振铃数、声发射累计振铃数、绝对能量释放率等参数来了解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在岩石声发射规律与其在受力破裂过程中建立起联系,为研究岩石类材料的损伤、破坏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试验探究了红砂岩和大理岩在单轴压缩和不同围压下应力与声发射参数之间的特征,试验表明,大理岩的脆性特征比红砂岩更加明显,不同围压条件下对声发射事件影响较大。对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型中引入了非均质性系数,对于红砂岩岩样,随着非均质性系数的增加,在时间序列中峰值应力过后的声发射事件更加集中,在空间序列中,声发射事件越集中,相应的宏观现象越明显。对于大理岩岩样,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序列上随着非均质性系数的增加,并没有较大的差异,但在空间序列上,随着非均质性系数的增加,声发射事件产生的位置更加集中,构成主破裂带。同时还对不同围压下,探究了不同均质性系数对于岩石声发射的影响,两种条件下均对声发射事件的产生有显着的影响。声发射数值模拟利用岩石声发射试验和虚内键模型进行对比,在加强对岩石声发射现象认识的同时,虚内键模型为探究岩石声发射现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王琮琮[5](2014)在《木材加工车间自上而下软索运输滑速控制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基于目前木材加工企业在垂直运输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木材加工企业火灾易多发的现状,设计制造一种可供物料自上而下垂直运输或高层车间火灾逃生使用的安全、简易、高效的速度控制装置——软索滑速控制装置。以安全可靠、使用方便为切入点,确定本研究的设计方案为:以固定的绳索为运输轨道,将需要自上而下运输的物件悬挂在与绳索咬合的软索滑速控制装置上,滑速控制装置内的尖齿轮两侧同轴安装有轴承和轴承座,一侧有驱动盘,驱动盘一面开有偏心类圆环形的等加速与等减速沟槽,油缸活塞上的销穿过缸体上的纵向槽孔,插入等加速与等减速沟槽内;在物件重力作用下,滑速控制装置沿绳索自上而下移动,驱动控制装置中与绳索咬合的尖齿轮回转,带动驱动盘转动,插入于驱动盘中等加速与等减速沟槽内的销就会在油缸体上的纵向槽孔内上下运动,由于缸体内的活塞上下有两个密封且充满着液压油的油腔,通过调节活塞上一条与上下油腔相连的通油孔大小,就能控制该通油孔的流量,从而控制活塞往复运动的速度,继而限制驱动盘的转速,即控制尖齿轮的回转速度,最后达到控制软索控制装置在绳索上下滑速度的目的。该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安全可靠,可设置不同模式以便不同重量物料使用,可连续运送多个物料的优点。经过样机制作和物件的自上而下运输实验,证明该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在垂直下降过程中可以达到控速的目的,控速范围0-1.0m/s,且实际速度与设定速度误差不超过15%。为了便于工人携带滑速控制装置和减少使用过程中的负载,需大幅度减轻该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重量。为此,本研究还开展了轻量化、高强度材料研究:以麦秸秆机制纤维为原料,经过一定工艺制作成密度为1000kg/m3、厚度为5mm的薄型高强度麦秸秆纤维板材,以探索替代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金属壳体材料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5min,施胶量10%时,压制出的薄型高强度麦秸秆纤维板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和吸水厚度膨胀率等各方面物理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并远大于中密度纤维板的标准要求,可以作为软索滑速控制装置金属壳体的替代材料。
刘一燕[6](1997)在《160吨门座式起重机主变幅螺杆的加工》文中认为本文介绍大连造船厂加工门座式起重机的关键部件主变幅螺杆时.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装,加工出合乎要求的产品的方法。
二、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重工艺装备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工艺信息化 |
1.2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规划 |
1.3 二重集团工艺装备管理概述 |
1.3.1 二重集团产品类型 |
1.3.2 工艺装备特点 |
1.3.3 工艺装备类别 |
1.3.4 集团公司工艺装备管理的主要困境 |
1.4 工艺装备管理国内外现状 |
1.5 课题提出与论文研究背景 |
1.5.1 论文提出研究的背景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预期效果 |
2 工艺装备管理研究 |
2.1 工艺装备生命周期 |
2.2 工艺装备设计流程 |
2.3 工艺装备实物库存业务流程 |
2.4 工艺装备管理需求分析 |
3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1 管理系统模块 |
3.2 工艺装备分类及编码 |
3.2.1 工艺装备分类 |
3.2.2 工艺装备编码 |
3.3 工艺装备属性的确定 |
3.4 工艺装备属性的管理 |
3.5 绘图软件二次开发 |
3.6 权限管理 |
3.7 系统接口 |
4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 |
4.1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流程 |
4.2 开发模式 |
4.3 系统架构 |
4.4 数据存取技术 |
5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
5.1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特点 |
5.2 工艺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
5.2.1 系统登录 |
5.2.2 工艺装备系统应用 |
5.3 系统应用效果 |
6 结论 |
7 系统长远规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工艺装备分类表 |
(2)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检测项目 |
2 计量检测设备的选择 |
3 检测方法分析 |
3.1 光学投影仪法 |
3.2 光学测量法中的旋转法 |
3.3 机械式接触测量法 |
3.4 |
4 检测步骤 |
4.1 光学投影仪法 |
4.1.1 首先采用单弦法测量圆弧的直径?140 +0.027 +0.067 mm如图2。 |
4.1.2 角度α的测量 |
4.1.3 键宽b的测量 |
4.1.4 键高h的测量 |
4.1.5 两键的对称性 |
4.2 光学测量法中的旋转法 |
4.3 机械式接触测量法 |
5 结论 |
(4)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声发射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岩石破裂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岩石强度理论 |
1.4.2 岩石损伤力学 |
1.4.3 岩石断裂力学 |
1.4.4 岩石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虚内键模型的基本理论 |
2.1 虚内键模型的理论基础 |
2.2 虚内键模型的基本思想 |
2.3 小变形的弹性性质 |
2.4 虚内键模型的应用 |
2.5 虚内键模型中岩石非均质性描述 |
2.6 数值模型的建立 |
2.6.1 细观结构的离散及排列 |
2.6.2 细观构造的引入 |
2.6.3 细观开裂准则(单元失效的判据)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岩石破裂声发射试验研究 |
3.1 岩石试验概况 |
3.1.1 岩石试件的合理采样 |
3.1.2 岩石试件的加工 |
3.1.3 岩石试件的筛选 |
3.1.4 岩石试件的微观结构 |
3.2 试验仪器 |
3.3 岩石声发射参数的选择 |
3.4 试验原理 |
3.5 试验方案 |
3.6 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岩石破裂声发射试验研究 |
3.6.1 Ⅰ号岩样声发射试验研究 |
3.6.2 Ⅱ号岩样声发射试验研究 |
3.6.3 Ⅲ号岩样声发射试验研究 |
3.6.4 Ⅳ号岩样声发射试验研究 |
3.7 围压下岩石破坏声发射研究 |
3.7.1 Ⅰ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
3.7.2 Ⅱ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
3.7.3 Ⅲ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
3.7.4 Ⅳ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
第4章 岩石破裂声发射数值模拟 |
4.1 岩石破坏过程声发射数值研究方法 |
4.2 虚内键密度演化函数 |
4.3 虚内键模型参数对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
4.4 单轴压缩下的岩石破裂声发射模拟 |
4.4.1 Ⅰ-1号岩样声发射数值模拟 |
4.4.2 Ⅲ-3号岩样声发射数值模拟 |
4.4.3 Ⅳ-2号岩样声发射数值模拟 |
4.5 围压下岩石破裂声发射数值模拟 |
4.5.1 Ⅰ-1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数值模拟 |
4.5.2 Ⅲ-3号岩样在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加载步与声发射曲线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木材加工车间自上而下软索运输滑速控制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装置的研究现状 |
1.1.1 现有厂内垂直运输主要方式 |
1.1.2 国内速度控制装置研究现状 |
1.1.3 国外速度控制装置发展现状 |
1.1.4 现有速度滑速控制装置介绍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2.1 速度控制装置控速方式的选择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内容 |
1.2.4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研究程序 |
1.2.5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设计任务和要求 |
1.3 小结 |
2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设计 |
2.1 传动系统的设计[22-39] |
2.1.1 传动系统方案的设想 |
2.1.2 传动系统方案的确定 |
2.2 控速系统的设计 |
2.2.1 设计方案 |
2.2.2 控速系统方案的确定 |
2.3 轴的设计与校核 |
2.3.1 轴的初步设计 |
2.3.2 轴的校核计算 |
2.4 键的选择与校核 |
2.5 轴承的选择与校核 |
2.6 设备设计总图 |
2.7 小结 |
3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制造 |
3.1 制造所用设备 |
3.2 传动系统的制造与安装 |
3.3 控速系统的制造与安装 |
3.4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样机 |
3.5 小结 |
4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改进与测试 |
4.1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的改进 |
4.1.1 壳体的改进 |
4.1.2 主轴的改进 |
4.1.3 齿轮的改进 |
4.1.4 油缸的改进 |
4.1.5 改进后的软索滑速控制装置整机图 |
4.2 改进后的软索滑速控制装置样机试用 |
4.3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控速方式及速度变化规律 |
4.3.1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控速方式 |
4.3.2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实际使用过程中速度变化规律 |
4.4 小结 |
5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壳体替代材料的设计 |
5.1 软索滑速控制装置壳体替代材料的选择 |
5.2 采用异氰酸酯胶黏剂的薄型高强度麦秸秆纤维板成型工艺研究 |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及投稿论文 |
致谢 |
四、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重工艺装备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 赵文宴. 重庆大学, 2007(06)
- [2]切向键槽样板检测方法分析[J]. 刘雅荣. 山西机械, 2002(S1)
- [3]水轮发电机圆盘式转子支架[J]. 张国民. 大电机技术, 1987(06)
- [4]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 任鸿飞.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3)
- [5]木材加工车间自上而下软索运输滑速控制装置的研制[D]. 王琮琮.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6]160吨门座式起重机主变幅螺杆的加工[J]. 刘一燕. 造船技术, 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