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发成功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发成功

一、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20)在《激光法制备金属/碳复合物及薄膜摩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纳米颗粒具有低剪切力、高延展性和优良的热稳定性等优点,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表现出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但纳米颗粒的形状不规则,及易团聚等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工程应用。近年来,一些碳材料如石墨烯,类金刚石薄膜(DLC),由于其独特的碳结构而具有卓越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有些碳材料如石墨烯,可以作为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表现出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而有些碳材料如DLC则可以作为润滑膜沉积在机械表面,既保护摩擦表面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润滑效果。金属与碳材料复合不仅可以抑制纳米颗粒的团聚且可构成新的形貌与结构,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协同润滑效果。因此如何设计复合添加剂,并寻找简单适宜的制备方法,探索它们在摩擦过程中的润滑机理是摩擦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根据机械摩擦的润滑机理,采用液相激光辐照技术和气相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了球形铜亚微米颗粒,石墨烯负载银纳米球的复合添加剂(L-Ag@rGO)及纳米双层结构Ag/DLC润滑膜,并对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和润滑膜的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系统的探究。(1)球形铜亚微米颗粒的快速激光成型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在室温下,以纳米铜颗粒为靶材,选用KrF脉冲激光进行液相激光辐照。不规则形状的纳米铜颗粒(100nm)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快速吸收高的激光能量,然后瞬间融化并在周围溶液的冷却和表面张力作用下重塑为光滑的球形颗粒。该制备方法简单快速,有效简化了球形金属颗粒制备所需的高温高压等复杂实验条件,且产物球形度高,分散性好。将该光滑的实心铜亚微米球分散在液体石蜡中进行摩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铜球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展现出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这主要得益于铜颗粒的光滑球形形貌,在摩擦过程中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从而显着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副表面磨损;此外,在摩擦过程中,铜颗粒沉积在摩擦副的磨损部位,对磨损部位具有自修复的功能。(2)石墨烯负载银纳米球的一步激光辐照制备及摩擦特性研究。室温常压下,以商业银颗粒和氧化石墨烯的混合溶液为靶材,采用简单的一步液相激光辐照技术实现:氧化石墨烯被还原成石墨烯,同时不规则形状的银颗粒被重塑成球形形貌,最终单分散的银纳米球颗粒均匀地生长在石墨烯片上,形成了银/石墨烯复合层状结构。该复合物L-Ag@rGO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长期稳定存在于基础油中并表现出优异的润滑性能。该润滑效果得益于L-Ag@rGO独特的复合结构:易剪切的层状结构,球形银纳米颗粒的微轴承作用,从而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来有效降低摩擦系数;此外,被剥离的银颗粒沉积在摩擦副凹坑处,对摩擦表面进行自修复,从而有效降低摩擦磨损。(3)激光沉积法制备纳米双层结构Ag/DLC润滑膜并探究了其摩擦特性。利用热蒸镀法在合金钢基体上沉积一层Ag膜作为过渡层,运用气相脉冲激光沉积技术,以固体石墨为靶材,通过调控脉冲频率、脉冲次数、脉冲能量、基底温度等条件,调控薄膜的厚度、DLC薄膜的中碳的杂化方式来制备了不同沉积率和不同微观结构的Ag/DLC润滑膜。通过实验找到了制备Ag/DLC薄膜的优化参数,并详细研究了Ag/DLC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质随沉积条件的变化规律和生长机制。最后对Ag/DLC薄膜的润滑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了在合金钢基底上沉积Ag/DLC薄膜后的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证明了Ag/DLC薄膜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

李若远[2](2019)在《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在润滑油中行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还原剂还原铜盐的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选用硼氢化钾(KBH4)作为还原剂,铜盐则选用硫酸铜(CuSO4),选用氢氧化钾(KOH)提供碱性环境,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油酸作为分散剂,改善纳米铜粉的分散稳定性。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加入量,减少纳米铜粉中的杂质,确定制备出颗粒粒径小且均匀的铜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uSO4):n(KBH4)=2:1时,制备出的纳米铜粉成分纯净,不含有杂质Cu2O。当反应温度由20℃逐渐增加到40℃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反应温度为40℃时粒径达到最小55nm;当反应温度由40℃逐渐增加到60℃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最佳反应温度为40℃。2.当Cu2+的初始浓度由0.02mol/L逐渐增加到0.08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Cu2+的初始浓度为0.08mol/L时粒径达到最小75nm;当Cu2+的初始浓度由0.08mol/L逐渐增加到0.10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Cu2+的最佳初始浓度为0.08mol/L。当络合剂EDTA-2Na的浓度由0.03mol/L逐渐增加到0.23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EDTA-2Na的浓度为0.23mol/L时粒径达到最小75nm;当EDTA-2Na的浓度由0.23mol/L逐渐增加到0.43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EDTA-2Na的最佳浓度为0.23mol/L。当KOH的浓度由0.4mol/L逐渐增加到0.8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KOH的浓度为0.8mol/L时粒径达到最小60nm;当KOH的浓度由0.8mol/L逐渐增加到1.2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KOH的最佳浓度为0.8mol/L。3.当PVP的浓度由3×10-4mol/L逐渐增加到5×10-4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PVP的浓度为5×10-4mol/L时粒径达到最小150nm;当PVP的浓度由5×10-4mol/L逐渐增加到7×10-4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PVP的最佳浓度为5×10-4mol/L。当CTAB的浓度由0.08mol/L逐渐增加到0.12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减小;CTAB的浓度为0.12mol/L时粒径达到最小75nm;当CTAB的浓度由0.12mol/L逐渐增加到0.16mol/L时,铜粉粒径逐渐增大。确定CTAB的最佳浓度为0.12mol/L。4.当选用CTAB做分散剂时,在CTAB浓度为0.14mol/L且超声分散时间为20min的情况下,纳米铜粉颗粒在150号基础润滑油中处于最稳定的分散状态;当选用油酸做分散剂时,在油酸加入量占铜粉质量分数为20%且超声分散时间为20min的情况下,纳米铜粉颗粒在150号基础润滑油中处于最稳定的分散状态。5.纯净载体油磨斑直径为0.83mm,向其中加入纳米铜粉添加剂后,油样的磨斑直径随添加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减小,加入添加剂的质量分数占载体油的0.75%时,油样的磨斑直径达到最小为0.56mm,相比于纯净油样而言减少量达到32.5%,此时钢球接触表面的磨损量最小且相对光滑平整;当添加剂的加入量继续增大时,油样的磨斑直径又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确定加入的纳米铜粉的质量分数占载体油的0.75%时,其抗磨减摩性能最好。

丛景[3](2019)在《WS2和铜复配纳米添加剂对植物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良好的润滑对船舶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矿物基润滑油在使用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环,植物油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但纯天然植物油并不能满足实际工况要求,必须结合润滑油添加剂使用,而植物油中的氧化菜籽油具有抗氧化性好、黏度指数高、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好等优点,因此本文研究WS2和Cu复配纳米添加剂对氧化菜籽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为绿色润滑油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热分解法制备微米级的WS2,经高能球磨处理,最终获得纳米级的WS2;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Cu。分别对纳米粒子的物相组成和粒径分布进行检测分析。(2)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比了油胺、油酸、Span-80、平平加-O和Tween-80改性的复配纳米添加剂在氧化菜籽油中的分散效果。吸光度和透射比结果表明,油胺对复配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效果最好,因为油胺极强的亲油性,使分子中的烃链在油中伸展形成空间位阻;其次,油胺分子链上的胺基化学活性极高,能与粒子表面形成牢固结合,二者共同作用,使复配纳米粒子在氧化菜籽油中表现出极好的分散效果。(3)根据单一纳米粒子在氧化菜籽油中的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结果细化了正交试验参数范围;对比正交试验得到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得到最优组合为:复配纳米粒子总添加量为0.9%,纳米WS2与Cu的比为5:1,表面活性剂与复配纳米粒子比为0.75:1。与纯氧化菜籽油相比,复配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摩擦系数减小了 73.2%,磨斑直径降低了 44.9%。(4)采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氧化菜籽油、长城CD40和复配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复配纳米添加剂润滑油润滑的气缸套试样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优于氧化菜籽油和长城CD40润滑油润滑的气缸套试样。采用3D共聚焦显微镜和SEM的观察结果显示:使用复配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气缸套试样表面磨痕较氧化菜籽油和长城CD40润滑油的气缸套试样细且浅。根据润滑油不溶物的能谱扫描结果可知,复配纳米添加剂润滑油中较其他两种润滑油多出了球形的纳米WS2和Cu颗粒,推测是纳米粒子在摩擦副之间起到改善表面平整度和类似“微滚珠”的作用,有效改善了摩擦副的工作条件,从而提高了氧化菜籽油的抗磨减摩性能。

闫晓萃[4](2019)在《Nano-Serpentine/GO在基础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机械上的能量损失来自于零部件的摩擦磨损,润滑油润滑是减少摩擦磨损的主要形式之一。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扩散性能,添加到润滑油中能起到很好的抗磨减摩作用,其分散稳定性是影响润滑油的润滑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简称“GO”)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吸附纳米蛇纹石粒子制备复合添加剂,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GO质量分数、油酸质量分数、球磨时间等因素对润滑油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借用分光光度计、低速离心机分析含有复合添加剂润滑油的分散稳定性;借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谱图分析(EDS)等观察45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表面形貌及成分;揭示纳米蛇纹石/GO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摩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对润滑油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均较好的最优配比为:GO质量为0.02g,油酸质量分数为3.8%,球磨时间为2h;纳米蛇纹石/GO在润滑油的分散性比单一蛇纹石、单一GO的分别提高了40.2%和47.3%,稳定性分别提高了11.2%和9.2%;在摩擦过程中,纳米蛇纹石/GO在摩擦副间起到“滚珠球轴承”的作用,同时随着时间增加纳米蛇纹石/GO开始与45钢发生反应形成自修复膜,且在6-10h期间修复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摩擦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张雪峰[5](2018)在《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得车用润滑油的用量大幅度提升,而且也对润滑油的品质性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严重污染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机动车尾气这一污染源对于雾霾天气的贡献,环保部门也在不断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法案。随着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被不断深度研究,纳米材料在催化、润滑等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采用已有专利制备的高浓度纳米铜悬浮液,对纳米铜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后,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加入壳牌HX-6润滑油中,并进行了摩擦、催化等性能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两种常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配合,对纳米铜颗粒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确定铜纳米颗粒在润滑油中的悬浮分散性;同时选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与简化提姆肯抗磨试验机研究含纳米铜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与司盘80按1:1复配时对纳米铜颗粒在HX-6机油中的分散稳定作用最好,纳米铜悬浮液以相对于润滑油0.4%的量添加时,可有效提高机油减摩抗磨效果,使摩擦系数降低了约11.5%,极压性能提高了 1.4倍。(2)采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对纳米铜在吸收硫化物与催化碳烟颗粒方面进行热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于560℃的温度范围内,纳米铜颗粒在氧化后与SO2生成CuSO4;纳米氧化铜催化碳烟颗粒的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值温度从580℃降低到520℃,并将碳烟颗粒燃烧的活化能从127.23KJ/mol降低到118.57KJ/mol。(3)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对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进行发动机负荷特性测试,确定其对柴油机经济指标与排放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可在低速重载条件下,使发动机的耗油率降低6.8%。使用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中、低速条件下可有效降低CO的排放。使用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低速条件下对于HC的排放有明显的降低效果。使用添加剂后,颗粒物质量浓度在中、低速条件下有明显的大幅度下降。(4)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无论速效或是长效使用均可有效降低柴油车颗粒物的排放;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汽油车使用过程中可促进燃料的燃烧并减少积碳的产生,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汽油车油耗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

张立[6](2017)在《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为研究对象,利用四球机对比分析不同含量的亚微米铜和纳米铜、不同载荷和不同转速对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飞纳台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分析以上各条件下的磨斑表面形貌和磨斑表面元素,探究亚微米铜和纳米铜的抗磨减摩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再将含亚微米铜润滑油添加到汽车发动机中进行台架试验和实车行驶试验,探究亚微米铜对发动机性能和节能环保的影响。(1)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质量分数为0.1%时,纳米/亚微米铜粉抗磨减摩效果都是最佳的,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25.7%和23.8%,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16.2%和12.8%,当质量分数在0.15%0.6%时,亚微米铜粉减摩效果优于纳米铜粉;当载荷大约在150650N时,纳米/亚微米铜粉的减摩效果明显,纳米/亚微米铜粉的抗磨效果随载荷的增加而上升,且在高载荷条件下,亚微米铜粉的抗磨效果优于纳米铜粉;随转速的增加,纳米/亚微米铜粉的抗磨减摩效果表现更佳,在低转速条件下,亚微米铜粉减摩效果优于纳米铜粉,在高转速条件下则反之。(2)磨斑表面微观分析结果表明:纳米/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纳米/亚微米铜粉在润滑过程中起到了“滚珠”作用和表面抛光优化作用,但并没有自修复作用。(3)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含亚微米铜粉润滑油后发动机扭矩提升1.27%、输出功率提升1.2%、油耗降低1.09%,对发动机安全、稳定运行无不良影响,有效提升发动机性能。(4)实车行驶试验结果表明:柴油发动机使用前后尾气中NOX、THC+NOX和PM分别降低了13.5%、12.5%和4%,油耗降低9.4%;汽油发动机使用前后尾气中CO、NOX和HC分别降低了71.8%、3.5%和42.6%,油耗降低6.8%。且能提升汽车发动机动力,降低振动及噪音,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运行。

南峰[7](2016)在《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损事故一般起始于早期的轻度表面微损伤,对磨损表面的微损伤实现原位在线修复是降低摩擦、减小磨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凹凸棒石是一类具有独特在线修复功能的硅酸盐材料,近年来在摩擦学领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制备高性能的原位修复型润滑脂为目标,研究了纳米金属(铜和镍)、固体润滑剂(石墨烯、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和纳米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和氧化铈)对凹凸棒石基础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对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机理和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为凹凸棒石润滑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通过微波改性工艺对凹凸棒石进行了有机改性。随后以有机凹凸棒石粉体为稠化剂,制备出了具有超高滴点和良好胶体安定性的润滑脂。考察了不同载荷、频率和温度下,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条件下,微纳米颗粒对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改善效果不相同。含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的润滑脂在大多数条件下都表现出优秀的摩擦学性能,而两种稀土氧化物对基础脂减摩性和抗磨性的改善效果都不理想。摩擦过程中,摩擦副与凹凸棒石粉体之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摩擦保护膜。50℃时,摩擦保护膜的主要成分为Fe、Fe3C、铁的氧化物、Al2O3、硅的氧化物、凹凸棒石和有机物等;200℃时,摩擦保护膜的主要成分为Fe、铁的氧化物、硅的氧化物、Al2O3、凹凸棒石和有机物等。微纳米颗粒在润滑过程中发生物理沉积或化学反应,产物掺杂至摩擦保护膜之中。同50℃相比,200℃时,凹凸棒石颗粒和微纳米颗粒的沉积吸附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凹凸棒石、摩擦副和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摩擦化学反应也被促进。对于摩擦副与凹凸棒石之间的摩擦化学反应,纳米铜、纳米镍、石墨烯、纳米氧化镧和纳米氧化铈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而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则导致了抑制效应。在凹凸棒石的作用下,摩擦副实现了表面强化,其表面生成的摩擦保护膜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在各种微纳米颗粒的作用下,磨损表面的纳米硬度则得到进一步提高。润滑脂在润滑过程中,摩擦副与凹凸棒石之间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一层非晶态复相陶瓷修复层,修复层厚约10μm,其结构致密且厚度均匀。在纳米铜、纳米镍、石墨烯、纳米氧化镧和纳米氧化铈的作用下,修复层的厚度则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大。微纳米颗粒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物理沉积或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掺杂至陶瓷修复层中,改善了修复层的自润滑性和抗磨性。

韩少星[8](2016)在《润滑油脂纳米铜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纳米润滑的广泛应用,对润滑基础油润滑性能的改良变得日益强烈。纳米铜粉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优异的极压特性、修复摩擦表面的微损伤而备受人们的关注。通过向基础油中加入纳米铜粉,可有效改良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但纳米铜本身带有较强的表面能,纳米铜颗粒间存在较大的吸引力易形成大颗粒聚集体,严重影响了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因而解决纳米铜的分散性变得日益迫切。本文为了提高纳米铜粉的分散性,以五水硫酸铜和次亚磷酸钠作为前驱体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纳米铜粉。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的大小、纯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冻干法制备的粉体纯度较高、颗粒细小、形状规则、无硬团聚;三种冻结方式制备的粉体大小分别为8~45nm、4~25nm、3~20nm。然后,以自制的冻干纳米铜粉为添加剂,重点探讨纳米铜粉对液体石蜡油摩擦学性能的因素影响及最佳浓度。结果表明:采用表面修饰法对粉体进行表面改性,相比市购纳米铜粉,冻干纳米铜粉改性后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分散稳定性较好,采用抽真空冻结的纳米铜粉最好,其油样在18h后能稳定分散,9天后仅有10%的沉降、分层现象。在浓度为0.05%时,纳米铜润滑油的润滑性能最好,之后随着浓度的增加,润滑性能逐渐变弱,在浓度达到0.3%时,其润滑性能起到副作用效果。考虑到纳米铜粉作为工业化的应用,采用车桥服役润滑油作为基础油,探讨了里程数对纳米铜粉及甲酸铜粉对服役润滑油的改良影响。研究表明:采用甲酸铜作为服役润滑油添加剂,能够较好的改善服役润滑油的摩擦性能。和无添加剂的在用油对比,不同里程数下的平均摩擦系数分别降低了46.7%、25.5%、26.9%;与相同服役期的润滑油相比油,平均磨损半径分别降低了61.21%、53.45%、45.07%。采用纳米铜粉作为服役润滑油添加剂,其摩擦性能没有显着改善,与原油无大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冻干法制备纳米铜粉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得出了制备纳米铜粉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650r/min的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为PVP或硬脂酸、5mm的冻干物料厚度、冻结方式为抽真空冻结。其中冻结方式对冻干纳米铜粉粒径的影响因素较大。本文开展的冻干制备纳米铜粉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为纳米铜粉添加剂实现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叶楠敏[9](2015)在《纳米铜粉的新颖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铜粉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工电子、化学化工、机械、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纳米铜粉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纳米铜粉的性能与其粒度、分散性、微观形貌等密切相关。因此,探索高纯度、粒径分布可控、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纳米铜粉的简易制备方法成为当前纳米铜粉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凝胶浇注法具有成本较低、适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在陶瓷粉末的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采用凝胶浇注法制备纳米铜粉,并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引入石墨作为添加剂来控制铜粉的粒度及其分布,考察了添加的石墨对所制备铜粉的纯度、粒径分布及分散性等的影响。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以及较低的剪切力,近些年来,纳米铜粉被用作导电胶的导电填料及润滑油添加剂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在合成纳米铜粉的基础上,尝试制备纳米铜粉导电胶和添加纳米铜粉的润滑油,考察研究了纳米铜粉添加量对所得纳米铜粉导电胶和添加纳米铜粉润滑油相关性能的影响。全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凝胶浇注法可以制备出纯度高、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为60nm的类球形铜粉;石墨添加对所得铜粉的纯度、粒径分布、分散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将凝胶浇注工艺的最佳反应条件确立为:干凝胶的煅烧温度为300℃,前躯体粉末的还原温度为500℃。2.以凝胶浇注法制得的纳米铜粉作为导电填料,双酚A型环氧树脂作为载体,成功制备出了导电性能良好且具有一定连接强度的纳米铜粉导电胶;经硅烷偶联剂(KH550)预处理后的纳米铜粉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显着提高;纳米铜粉的添加量对所得导电胶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当纳米铜粉添加量为60wt.%时,所得导电胶的体积电阻率为1.7×10-3Ω·cm,连接强度为11.4MPa。3.以凝胶浇注法制得的纳米铜粉作为添加剂,配制出了具有良好抗磨减摩性能的纳米铜粉润滑油;经表面活性剂PVP处理后,纳米铜粉能均匀分散在油品中;纳米铜粉的添加量对所得润滑油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实际应用中选取添加量为0.6wt.%较为合适。

徐宏[10](2014)在《纳米铜离子的原位合成及摩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擦损失对于当今社会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冲击性,而近些年来人们热衷于对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将各类的抗极压剂、抗磨损剂被加入到润滑油中以提高其润滑性能。纳米铜粒子作为纳米材料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及铜自身独特的理化性质,添加到润滑油中具有抗极压性、自主修复金属表面的效应,可以提高润滑性能并减少摩擦损失。本文利用硫酸铜和次亚磷酸钠及柠檬酸作为原料,用超声波辅助—液相还原法直接原位合成纳米铜粒子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使其具有抗氧化性能及良好的油溶性,便于添加到润滑油中并循环使用。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综述了纳米铜粒子的特性、合成方法,作为具有抗极压性和自修复功能添加剂添加到润滑油中的效应以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的第二部分: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油酸作为包覆剂,水和乙醇作为液相反应系统,在超声条件下进行原位合成并且原位修饰纳米铜粒子。将反应温度、还原剂次亚磷酸钠和柠檬酸的配比及超声频率作为因素水平进行正交实验,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粒度分析测试仪、场发射扫描电镜、DSC、 TG等手段获取合成的纳米铜粒子的相关信息。根据表征结果选出最佳合成纳米铜粒子的反应条件。并将得到的最佳粒度的纳米铜粒子添加到润滑油中进行四球摩擦试验,对磨斑直径、PB值及其磨痕形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铜粒子的润滑油其磨痕较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二、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法制备金属/碳复合物及薄膜摩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结构与特性
        1.2.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3 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摩擦学机理
        1.3.1 纳米润滑材料的分类
        1.3.2 纳米润滑材料的摩擦学机理
        1.3.3 存在问题
    1.4 激光辐照及激光沉积技术
        1.4.1 激光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基本原理
        1.4.2 激光辐照及激光沉积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激光法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成分、结构和形貌表征
        2.3.2 摩擦学性能表征
第三章 金属铜球颗粒的激光辐照法制备及其摩擦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激光辐照法制备亚微米铜球颗粒
        3.2.2 材料表征
        3.2.3 抗磨减摩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激光辐照作用下亚微米铜球颗粒的形成过程
        3.3.2 铜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3.3 铜颗粒分散稳定性表征
        3.3.4 铜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3.3.5 铜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减摩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负载纳米银球颗粒(L-Ag@rGO)的激光辐照法制备及摩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石墨烯负载纳米银球颗粒(L-Ag@rGO)的激光辐照法制备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摩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物L-Ag@rGO激光形成机理
        4.3.2 复合材料L-Ag@rGO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4.3.3 L-Ag@rGO复合物的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4.3.4 复合物L-Ag@rGO的摩擦学性能
        4.3.5 复合物L-Ag@rGO的润滑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双层结构银/类金刚石润滑膜(Ag/DLC)激光沉积法制备及其摩擦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纳米双层结构Ag/DLC润滑膜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摩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g/DLC润滑膜微观结构表征
        5.3.2 Ag/DLC润滑膜摩擦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在润滑油中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概述
        1.2.1 纳米材料
        1.2.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材料的性质
        1.2.4 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1.3 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
        1.3.1 摩擦学的发展和意义
        1.3.2 润滑油添加剂的发展
        1.3.3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3.4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润滑机理
        1.3.5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样品的表征测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3 样品的表征测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反应溶液的PH值测试
        2.3.4 重力沉降法
        2.3.5 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机法)
第三章 纳米铜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制备原理
        3.1.1 热力学分析
        3.1.2 纳米铜粉的制备过程
        3.1.3 纳米铜粉的形成过程
    3.2 纳米铜粉的纯化
    3.3 反应温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Cu~(2+)初始浓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络合剂EDTA-2Na浓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5.1 实验方案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KOH浓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6.1 实验方案
        3.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PVP浓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7.1 实验方案
        3.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8 CTAB浓度对纳米铜粉粒度的影响
        3.8.1 实验方案
        3.8.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分散性研究
    4.1 纳米铜粉的制备
    4.2 纳米铜粉的表征
    4.3 CTAB和油酸分散性能探究
        4.3.1 CTAB浓度对纳米铜粉分散性的影响
        4.3.3 油酸添加量对纳米铜粉分散性的影响
        4.3.4 超声分散时间对纳米铜粉分散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铜粉颗粒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改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油样的制备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摩擦学性能
        5.3.2 SEM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WS2和铜复配纳米添加剂对植物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
        1.2.1 纳米粒子特性
        1.2.2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分类
        1.2.3 纳米润滑油添加剂作用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纳米WS_2与Cu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1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2.1.1 纳米WS_2的制备方法
        2.1.2 纳米Cu的制备方法
    2.2 纳米WS_2的制备
        2.2.1 热分解法制备亚微米WS_2
        2.2.2 机械球磨法细化亚微米WS_2粒子
    2.3 纳米Cu的制备
    2.4 纳米WS_2与Cu粒子的表征
        2.4.1 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
        2.4.2 纳米粒子的XRD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纳米粒子在氧化菜籽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3.1 纳米粒子团聚
    3.2 纳米粒子的分散机理
    3.3 纳米粒子分散方法
        3.3.1 机械分散法
        3.3.2 表面修饰法
    3.4 表面活性剂
        3.4.1 表面活性剂分类
        3.4.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5 纳米粒子在氧化菜籽油中的分散性研究
        3.5.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5.2 吸光度和透射比试验
        3.5.3 试验结果
        3.5.4 自然沉降试验
        3.5.5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4.1 试验器材及步骤
    4.2 正交试验设计
    4.3 正交试验结果
    4.4 钢球磨斑观察
    4.5 对比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纳米添加剂润滑油的往复摩擦磨损试验
    5.1 试验设备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摩擦系数
        5.4.2 磨损量
        5.4.3 磨斑3D共聚焦观察
        5.4.4 磨斑SEM观察
        5.4.5 润滑油沉淀物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Nano-Serpentine/GO在基础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改善纳米粒子分散性稳定性方法综述
        1.2.1 表面改性剂、纳米添加剂的种类
        1.2.2 纳米粒子发生团聚的原因分析
        1.2.3 解决纳米粒子团聚方法综述
    1.3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1 一元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2 二元或多元纳米粒子作为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粒子在摩擦副间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法设计
    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2.2 实验材料的性能
        2.2.1 蛇纹石性质
        2.2.2 GO的性质
        2.2.3 油酸的性能
        2.2.4 纳米蛇纹石/GO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3 其他实验材料及使用仪器
    2.4 纳米蛇纹石/GO改性的表征方法
    2.5 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在润滑油中分散性的表征
    2.6 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在润滑油中稳定性的表征
    2.7 摩擦学实验的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酸改性GO对润滑油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1 油酸改性GO
    3.2 油酸改性GO对润滑油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3.3 油酸改性GO对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3.4 油酸改性GO对摩擦副表面微观形貌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纳米蛇纹石/GO对润滑油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4.1 纳米蛇纹石/GO复合粒子合成理论假设
    4.2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4.2.1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吸光度值的影响
        4.2.2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4.2.3 油样静置情况分析
    4.3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4.3.1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系数的影响
        4.3.2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润滑油磨损率的影响
        4.3.3 改性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对摩擦副表面形貌的影响
    4.4 时间对纳米蛇纹石/GO添加剂润滑油成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添加剂对润滑油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1 润滑油分散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5.2 润滑油摩擦学性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5.3 摩擦副表面形貌及机理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润滑油添加剂概述
    1.3 纳米材料在摩擦学领域的研究
    1.4 纳米材料在机动车尾气催化领域的研究
        1.4.1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概述
        1.4.2 柴油车尾气处理技术概述
        1.4.3 纳米材料对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催化研究现状
    1.5 纳米铜的应用现状
        1.5.1 纳米铜颗粒在润滑方面的应用
        1.5.2 纳米铜颗粒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5.3 纳米铜颗粒在导热领域的应用
        1.5.4 纳米铜颗粒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纳米铜颗粒在润滑油中的悬浮分散性探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2.2.4 纳米铜颗粒表面处理
        2.2.5 纳米铜颗粒的悬浮稳定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铜的表征
        2.3.2 纳米铜在润滑油中的悬浮分散结果
    2.4 纳米铜悬浮分散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探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试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摩檫学性能分析
        3.3.2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铜对消除采油机排放物的实验室热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方案
    4.3 硫磺热失重结果与讨论
        4.3.1 硫磺的热失重结果分析
        4.3.2 纳米铜消除硫化物的反应热力学分析
    4.4 炭烟颗粒热失重结果与讨论
        4.4.1 炭烟颗粒热失重结果分析
        4.4.2 炭烟颗粒的催化燃烧反应动力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对柴油发动机特性探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验设备
        5.2.3 试验方案
    5.3 使用添加剂对于发动机油耗的结果与讨论
    5.4 使用添加剂对于发动机排放物的影响
        5.4.1 不同转速下添加剂对颗粒物的影响
        5.4.2 不同转速下添加剂对气态污染物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含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机油行车试验探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检测设备
        6.2.2 测试车辆及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柴油车排放测试结果
        6.3.2 汽油车油耗与排放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检测报告

(6)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亚微米材料概述
        1.2.1 纳米/亚微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1.2.2 纳米/亚微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
        1.2.3 纳米/亚微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1.2.4 纳米/亚微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3 纳米/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综述
        1.3.1 纳米/亚微米铜粉的性质
        1.3.2 纳米/亚微米铜粉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仪器介绍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参数
        2.1.4 试验步骤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纳米/亚微米铜粉含量对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2.2.2 载荷对含铜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2.2.3 转速对含铜润滑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磨斑表面微观分析
    3.1 仪器介绍
    3.2 不同铜粉含量作用下磨斑表面的微观分析
    3.3 不同载荷作用下磨斑表面的微观分析
    3.4 不同转速作用下磨斑表面的微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含亚微米铜润滑油应用研究
    4.1 含亚微米铜粉润滑油发动机台架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设备及油样
        4.1.3 试验方法与步骤
        4.1.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 含亚微米铜粉润滑油发动机实车行驶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车辆信息
        4.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性能润滑脂的研究现状
        1.2.1 润滑脂简介
        1.2.2 高性能润滑脂的研究进展
        1.2.3 中国及全球高性能润滑脂的生产现状
    1.3 微纳米自修复材料在润滑剂中的研究现状
        1.3.1 自修复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1.3.2 微纳米材料的减摩抗磨机理
    1.4 金属陶瓷生成剂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蛇纹石的摩擦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1.4.2 凹凸棒石的摩擦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凹凸棒石润滑脂的制备与成脂机理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凹凸棒石粉体的有机改性工艺
        2.2.2 润滑脂的理化性能
        2.2.3 粉体的表征分析
    2.3 凹凸棒石粉体的有机改性机理
    2.4 凹凸棒石润滑脂的成脂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纳米颗粒对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过程
        3.1.1 实验材料
        3.1.2 摩擦学性能测试
    3.2 摩擦学实验结果
        3.2.1 纳米铜的影响
        3.2.2 纳米镍的影响
        3.2.3 石墨烯的影响
        3.2.4 二硫化钼的影响
        3.2.5 二硫化钨的影响
        3.2.6 氧化镧的影响
        3.2.7 氧化铈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磨损表面的表征及分析
    4.1 实验方法
    4.2 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
    4.3 磨损表面的XPS分析
    4.4 磨损表面的微观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润滑脂的减摩抗磨与自修复机理
    5.1 实验过程
        5.1.1 实验材料
        5.1.2 摩擦磨损试验
        5.1.3 表征分析
    5.2 磨损剖面的表征分析
        5.2.1 SEM及 EDS分析
        5.2.2 修复层的TEM分析
    5.3 润滑脂的减摩自修复机理探究
        5.3.1 基础脂的减摩自修复机理
        5.3.2 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理
        5.3.3 摩擦学条件对润滑脂减摩抗磨性的影响机制
    5.4 与成品脂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润滑油脂纳米铜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纳米铜粉概述
        1.2.1 纳米铜粉的性能
        1.2.2 纳米铜粉的应用价值
    1.3 润滑油脂纳米铜粉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3.1 纳米铜粉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3.2 纳米铜粉分散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3 纳米铜粉添加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制备纳米铜粉的实验分析
    2.1 纳米铜粉的基础研究
    2.2 合成纳米铜粉的设计与安排
        2.2.1 试剂反应原理
        2.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3 制备流程
    2.3 纳米铜粉的表征分析
    2.4 结果讨论与分析
        2.4.1 粉体成分的结果与分析
        2.4.2 粉体粒径的确定和形貌分析
        2.4.3 冷冻方式对粉体尺寸的影响
    2.5 小结
3 冻干纳米铜粉摩擦学性能的因素分析
    3.1 润滑油摩擦性能的基础研究
    3.2 实验的设计与安排
        3.2.1 设备及材料
        3.2.2 配置纳米铜粉润滑油样的方法与流程
        3.2.3 反应原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不同种类纳米铜粉分散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3.3.2 浓度对润滑油样减摩性能的效果探讨
        3.3.3 浓度对润滑油样抗磨性能的效果探讨
    3.4 小结
4 添加剂对服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分析与讨论
    4.1 服役润滑油的性能简述
    4.2 实验的设计与安排
        4.2.1 试样设备及材料
        4.2.2 试样制备
        4.2.3 反应原理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影响油溶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4.3.2 添加剂对服役润滑油减摩性能的效果探讨
        4.3.3 添加剂对服役润滑油抗磨性能的效果探讨
    4.4 小结
5 正交实验优化冻干纳米铜粉的工艺研究
    5.1 正交实验分析
    5.2 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影响纳米铜粉粒径的因素
        5.2.1 极差分析法研究冻干纳米铜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与影响主次顺序
        5.2.2 方差分析法研究冻干纳米铜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与影响主次顺序
    5.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5.3.1 搅拌速度
        5.3.2 活性剂种类
        5.3.3 物料厚度
        5.3.4 冻结方式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9)纳米铜粉的新颖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铜粉概述
        1.1.1 纳米铜粉的性质
        1.1.2 纳米铜粉的制备方法
        1.1.3 纳米铜粉的应用
    1.2 导电胶添加金属粉末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导电胶的种类和组成
        1.2.2 导电胶的发展趋势
    1.3 纳米铜粉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3.1 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和发展趋势
        1.3.2 添加纳米铜粉润滑油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凝胶浇注法制备纳米铜粉及其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铜粉的制备工艺
        2.2.4 性能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干凝胶差热-热重分析
        2.3.2 前驱体粉末的物相和微观形貌表征
        2.3.3 铜粉的物相和微观形貌表征
        2.3.4 石墨对所得铜粉纯度与粒度的影响
        2.3.5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纳米铜粉导电胶的制备工艺
        3.2.4 性能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纳米铜粉抗氧化性能
        3.3.2 纳米铜粉添加量对导电胶导电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铜粉添加量对导电胶连接强度的影响
        3.3.4 添加纳米铜粉导电胶微观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纳米铜粉润滑油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添加纳米铜粉润滑油的配制工艺
        4.2.4 性能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
        4.3.2 纳米铜粉添加量对润潜油摩擦系数的影响
        4.3.3 纳米铜粉添加量对润滑油磨斑直径的影响
        4.3.4 摩擦表面测试分析
        4.3.5 添加纳米铜粉润滑油摩擦学机理探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清单

(10)纳米铜离子的原位合成及摩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金属粉体的制备状况
        1.1.2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1.1.3 纳米粒子良好的润滑性
        1.1.4 纳米润滑材料的抗摩擦性机理
    1.2 纳米铜颗粒的研究现状
        1.2.1 纳米铜粒子制备的研究现状
        1.2.2 纳米铜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2.3 纳米铜粒子的稳定分散性及改性
        1.2.4 纳米铜粒子自修复类型
    1.3 超声波辅助
        1.3.1 超声波
        1.3.2 超声波辅助法
    1.4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所用原料与化学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装置图
    2.5 实验方案
        2.5.1 实验流程图
        2.5.2 实验步骤
    2.6 实验表征方法
        2.6.1 样品表征
        2.6.2 摩擦学性能表征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1 因素水平设计
        3.1.2 正交表设计
        3.1.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2 物化性质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红外结果分析
        3.2.2 紫外结果分析
        3.2.3 粒度结果分析
        3.2.4 SEM扫描结果分析
        3.2.5 TG结果分析
    3.3 摩擦性能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四、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法制备金属/碳复合物及薄膜摩擦性能研究[D]. 王丽. 济南大学, 2020(01)
  • [2]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在润滑油中行为的研究[D]. 李若远.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WS2和铜复配纳米添加剂对植物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D]. 丛景.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Nano-Serpentine/GO在基础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 闫晓萃. 燕山大学, 2019(03)
  • [5]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应用研究[D]. 张雪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6]亚微米铜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特性及应用研究[D]. 张立. 重庆大学, 2017(06)
  • [7]微纳米颗粒对凹凸棒石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南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润滑油脂纳米铜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分析及优化[D]. 韩少星.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9]纳米铜粉的新颖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叶楠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10]纳米铜离子的原位合成及摩擦性能研究[D]. 徐宏. 东北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在武汉研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