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水质测定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萍[1](2021)在《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Es和OPEs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和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两类典型的人工合成塑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和工业产品中。研究表明,PAEs和OPEs普遍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和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毒性效应,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威胁人类健康,其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迁移转化以及生态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太湖环湖河流、湖体及常州市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探究PAEs和OPE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同时通过对太湖湖体沉积物柱状样的分析探究其垂直分布特征和污染历史,最后采用风险熵的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中PAEs总浓度(ΣPAEs)范围分别为1117.40~18710.79 ng·g-1和328.65~5218.82 ng·g-1。湖体浓度显着高于环湖河流,常州市河流中ΣPAEs与对应下游地区(竺山湾)的入湖河流浓度相当,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是太湖流域沉积物中的主要PAEs。太湖北部ΣPAEs浓度最高,其次为东部和西部,南部污染程度最低,这与对应地区人口数量和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柱状沉积物中PAEs浓度的急剧变化也与对应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相关。(2)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中OPEs总浓度(ΣOPEs)范围分别为22.65~326.84 ng·g-1和30.09~332.32 ng·g-1。湖体浓度略高于环湖河流,常州市河流中ΣOPEs与对应下游地区(竺山湾)的入湖河流浓度相当。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以磷酸三正丁酯(Tn BP)为主,湖泊及常州市河流表层沉积物以磷酸三丁氧乙基酯(TBEP)为主,湖泊和河流的OPEs组成基本一致,河流输入可能是太湖中OPEs的一个主要来源。OPEs在太湖西北部的污染更为严重,这与该地区OPEs相关工业企业的大量分布相关。源解析结果表明,污水排放、交通排放和大气沉降是太湖沉积物OPEs的可能来源。沉积物柱状样中OPEs的组成随取样地点的不同而不同,太湖北部的OPEs种类多于太湖南部。(3)采用风险熵的方法对PAEs和OPEs在太湖流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通过评估因子法(AF)或物种敏感度曲线法(SSD)得到各个单体化合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基于SSD法评价的各个PAEs中,DBP在太湖流域存在中等生态风险或较低生态风险,而DEHP、DMP和DEP不存在生态风险。基于AF评价的DIBP在部分点位存在高生态风险,在大部分地区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对于OPEs来说,基于SSD法评价的各个OPEs均不存在生态风险。基于AF法评价的OPEs中,2-乙基己基二苯基磷酸酯(EHDPP)的生态风险最高,EHDPP和TBEP在大部分地区存在较低生态风险。高风险点和高风险污染物需引起进一步重视。
张权[2](2021)在《滇池岸滩、水体及沉积物塑料污染赋存规律》文中提出塑料作为近几十年来重要的工业制品,由于其质美价廉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使用。随着塑料生产和使用日益增多的同时,塑料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塑料作为完全人为产生的物质,排放后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湖泊作为环境中重要的生态系统,目前湖泊塑料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大型湖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云南省滇池为研究区域,通过丰度、粒径、颜色、形状等物理特征和聚合物成分信息,分别调查和研究沿岸滩涂大塑料、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分布特征,初步探讨滇池不同环境介质中塑料的赋存、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取滇池环境中塑料污染的基础数据和赋存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滇池岸大塑料丰度的整体分布南多北少,农村地区比城区多,塑料污染物的种类主要是泡沫类和薄膜类,分别占总数的54.3%和13.75%。在农村地区耕地、河流入湖口、景区和其它四类地区中,农村地区大塑料数量最多、种类组成也最复杂,河流入湖口和风景区塑料数量较少。在滇池岸滩的大塑料中白色数量最多,其次是透明,分别占了64.67%和17.66%。各采样点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白色、透明居多,南部颜色丰富,但白色最多。滇池岸滩大塑料尺寸以0-5cm、5-10cm为主,二者之和约占总数的55.61%,草海岸边的塑料污染物以10-20cm、>30cm为主,东岸南部地区以小于20cm的为主。另外,大塑料形状以块状和薄膜状为主。对滇池岸滩典型大塑料的化学性质鉴定,主要发现五种塑料物质,分别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酸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和PVC(聚氯乙烯)。农业种植、岸边垃圾堆放、渔业活动、生活排污是滇池岸滩大塑料排放的主要来源。(2)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呈现靠近湖中心地区丰度高,靠近湖边地区丰度低的分布特点。全湖平均丰度为130.74个/m3,丰度分布范围为36.9-366.85个/m3,共跨越两个数量级。滇池表层水体中微塑料颜色较为丰富,每个采样点均出现五种以上的颜色分布。在所有的14个采样点中“透明”的数量占样点颜色的比例最高,占到采样点颜色比例的27%~78%不等。滇池表层水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粒径分布范围是0.1-0.5mm、0.5-1mm和1-3mm这三个类别,所占比例达87~97%,按照1mm为界限,以<1mm的居多。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中“条状”微塑料为所有形状分布中最多,其它几种形状微塑料均有不同比例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滇池表层微塑料来源的主要特点。利用拉曼光谱对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进行化学性质鉴定,鉴定349个微塑料样品。在所有的鉴定样品中,共鉴定出塑料物质190个,占比为54.44%;非塑料物质159个,占比为45.56%;在鉴定为塑料的物质中,分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氨基甲酸乙酯(PU),聚酰胺(PA),聚丁烯(PB),染色剂(Pigment)8种塑料材料,塑料的种类较为丰富。(3)滇池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由317.92~723.23个/kg(干重)不等,平均丰度为476.7个/kg。滇池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滇池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粒径分布主要以<1000μm为主,占据样品总量的65%~92%不等;微塑料颜色较为丰富,其中透明和蓝色在所有颜色分类中占据主导地位;微塑料的形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条状微塑料,所占比例由32%到93%不等,其余几种形状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滇池表层沉积物中共计鉴定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氨基甲酸乙酯(PU)、染色剂(Pigment)、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共7种塑料物质,检出率为85.19%,高于水体中微塑料的检出率。其中分布最多的是聚酯类塑料和染色剂。本研究在滇池各个环境介质中发现滇池塑料丰度特征并无明显规律,大塑料粒径以5-10cm、10-20cm,微塑料粒径分布特征以<1mm为主,且呈现粒径越大,数量越少的分布规律;大塑料颜色以白色、透明为主,微塑料颜色以透明为主;大塑料形状以块状和薄膜为主,微塑料以条状为主;聚合物主要有聚对苯二甲酸乙酸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和染色剂(Pigment)六种物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塑料、微塑料污染在滇池各类环境介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并且滇池塑料赋存特征受滇池周围污染源排放较多,主要与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相关。
李娣,李旭文,姜晟,谢飞,吕学研,厉以强[3](2021)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2018年5月在京杭运河江苏段布设23个采样点调查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状况,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底栖动物多样性,用聚类法分析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用ANOSIM分析检验聚类组差异性,用SIMPER对聚类组作主要特征物种分析。结果显示:23个采样点共采集底栖动物42种,其中甲壳纲4种、软体动物16种、多毛纲2种、蛭纲2种、昆虫纲4种(均为摇蚊类)、寡毛纲14种。聚类分析将23个采样点分成4组,ANOSIM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0.05),底质类型和水生植被等生境状况是影响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原因。
顾铭[4](2019)在《京杭运河常州段水体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文中认为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种新兴污染物已受到广泛关注。与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相比,淡水中的污染研究仍相对较少,部分城市淡水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信息仍处于空白;同时,污水厂排水及其受纳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状况以及它们对主要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选择京杭运河常州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制微塑料采集分选装置,优化微塑料分离方法,初步调查了京杭运河常州段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流域内四家污水厂的出水及其受纳水体中微塑料的分布作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污水厂出水对京杭运河常州段中微塑料污染的影响,在方法学和基础数据方面为京杭运河常州段中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京杭运河常州段内四家污水厂均对微塑料有一定的去除效率(21.88~95.21%),污水厂出水中的微塑料丰度最高为25±8 items/L,最低为8±6 items/L;在微塑料形状方面,纤维是四家污水厂出水中的主要形状;然而,在微塑料成分方面,四家污水厂均是以聚酯为主要成分。在受纳水体中,四条河段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段QSY>ZQ>LS>QT,分别为22235±15171,18937±8246,12754±3608,9703±9704 items/m3。每一河段中的微塑料丰度均呈现为污水厂排放口邻近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低于上游水体。在形状方面,主要以碎片为主,个别点位中呈现微珠占比最高。在粒径方面,各点位中小于300μm的粒径占比均大于50%。在成分方面,二甲基碳酸酯(Dimethyl carbonate,DC)和聚丙烯酸丁酯(Polybutyl acrylate,PBA)这两种成分的微塑料在受纳水体中被发现,但在污水厂出水中并未检测到;而甲基硅烷(Methyl silane,MS)、甲基酰胺(Methyl formamide,MF)、聚丙乙烯(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EPR)、聚烯烃(Polyolefins,PO)、尼龙(Polyamide,PA)、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与硝基丙酸甲酯(Methyl nitropropionate,MN)这7种存在于污水厂出水中的微塑料材质在污水厂排放口邻近水体及其下游中并未发现。作为污水厂出水及受纳水体汇入的主干河流,常州京杭运河表层水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12065~47283 items/m3,粒径小于0.3 mm的微塑料占比最高。表层水中,纤维和碎片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形状,最主要的颜色为白色和蓝色,聚乙烯(Polyethylene,PE)和丙烯酸(Acrylic acid,AA)在表层水中存在较多;沉积物中的丰度为508~2469 items/kg(Dry weight,DW),粒径也以小于0.3 mm的微塑料为主,白色和透明的微塑料最多,微珠和纤维为主要形状,聚乙烯在沉积物中存在较多。与其它河流湖泊相比,京杭运河常州段的微塑料污染较为严重;码头附近的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较高,推测船舶可能是京杭运河微塑料污染较高的一大原因;此外,河底海拔的高低、河流交汇处推测会影响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建筑涂料老化碎裂产生的微塑料也有可能会随着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单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在京杭运河常州段中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此外,后续仍需持续关注,展开深入研究。
陆森森,周俊,张翔,徐圃青[5](2017)在《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保护成效评价及实施建议》文中指出分析了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评价了为保护运河水环境开展的优化产业格局、完善管网配套、实施清水工程、加强水质监控等措施的实际成效。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运河水质明显改善,污染物浓度逐年降低;水生态环境趋好,生物完整性指数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深化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保护的实施建议。
胡旷成,铁柏清,张蕊琪,周骏驰,胡凯泉[6](2016)在《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的湘江长沙段重金属污染评价》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8月2015年5月对工程蓄水后的湘江长沙段水体中砷、汞、铅、镉4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水质监测,并运用改进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评价计算结果显示,同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水域的黑石铺和杜甫江阁断面水体中汞含量超标率均达到100%,所有断面总超标率为66.7%。多个断面重金属镉监测浓度超过1ug/L,最高浓度为1.469ug/L。工程蓄水前后,水体重金属镉含量基本持平,砷、汞、铅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汞为湘江长沙段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在各个监测断面中,坪塘、黑石铺和杜甫阁断面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余断面分时段出现轻度污染。
胡旷成[7](2016)在《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湘江(长沙段)水质污染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湘江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改变了河水动力学特征,从而可能对湘江长沙段水环境质量产生一些影响,本研究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长沙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上游湘江干流长沙市区段6个断面的湘江水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监测分析,主要监测指标为四种主要重金属(砷、汞、铅、镉)、三种富营养化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和其它指标(pH值、溶解氧、温度、水位、流量等);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方法对监测水域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监测数据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建立水质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加权后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监测流域内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监测期2014年10月到2015年9月间,整个监测水域综合水质状况基本保持在国家地表水质标准Ⅳ类水上下,其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氨氮和重金属汞。其中,所有断面水体总氮超标率总和高达96.5%,可溶态Hg超标率总和为84%,流域内DO含量偏低,作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黑石铺和杜甫江阁断面分别有54.17%和62.5%的时段监测值不达标,此三者为湘江长沙段水体最为严重的污染指标。黑石铺和杜甫阁断面氨氮浓度测量值多次接近水质功能区划规定标准,且偶然出现超标情况,水体中氨氮与重金属镉虽未出现超标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研究将水质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变化的富营养化模块和砷、汞、铅、镉含量变化的重金属模块,使用Matlab非线性拟合函数求解各模块指标相对应的水质数学方程,获得各参数值,确定水质预测方程。以上述模型为基础,结合水质预警理论,通过新的加权方法取得了各指标的权重标准值,并通过改进后的内梅罗法得到不同监测断面和时期的综合污染指数值,进而确定了水质预警的警度。经预警方案分析,目前湘江长沙段各断面中,作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水域的坪塘、黑石铺和杜甫阁断面属重警或严重警,下游三个工业用水区断面水域均为轻警或无警。
朱玉琳[8](2015)在《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初探》文中提出湿地是自然界最具变化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替代的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糅合自然保护、湿地修复与城市景观的湿地管理新模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10年来,苏南地区虽建园60余处,却缺少对城市湿地公园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反思,以致仍未形成适合苏南地区的、完整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题,在全面分析苏南地区特点和湿地资源,以及湿地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能体现苏南地区地方特征的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帮助。本研究围绕201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针对全国城市湿地公园调查结果所提出的景观设计现状,采取理论研究与实例论证、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苏南地区这一特殊地域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苏南地区的城市湿地进行了特征分析,包括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紧密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影响因素。特别是汇总了100余种乡土湿地及耐水湿植物;总结了3种湿地类型的立地条件与观赏特性;梳理了苏南特有的湿地景观文化结构。(2)结合全国城市湿地公园普查结果与相关文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苏南现有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现状。结果发现,苏南现有城市湿地公园普遍存在着湿地植物群落单一、湿地文化特征模糊、娱乐活动忽视科普的问题。(3)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相关政策文件与现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探索能体现苏南地区湿地特征、文化特征与科教功能的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尤其针对苏南地区如何体现植被特色、打造季相景观、重现湿地文化展开了论述。(4)从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两方面进行设计手法提炼,对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形设计、水系设计、种植设计、驳岸设计与浮岛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对地方农耕文化、渔业文化与工业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表达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5)以前文总结的设计原则与手法为指引,对镇江姚桥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以展现地域特色、物种特色、文化特色为宗旨,针对公园的水体、分区、地形、道路和文化现状提出了5条景观设计策略。
潘晨,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陈志宁,张宇峰,任洪强[9](2013)在《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别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对京杭运河常州段4个点位的无机氮界面交换过程进行模拟,并借助模拟结果对运河不同形态氮的界面循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全年NH4+-N界面交换特征均表现为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平均交换速率比较结果为平水期[182.3mg·(m2·d)–1]>丰水期[94.0 mg·(m2·d)-1]>枯水期[29.5 mg·(m2·d)-1],而底泥污染严重的下游点位释放通量高于其它断面;丰水期底泥为上覆水NO3--N的源,平水期和丰水期则成汇,且平水期底泥平均吸附速率若为枯水期的6倍;全年NO2--N交换过程表现底泥吸附的特征,枯水期交换速率极低,全年底泥DIN输入量>输出量,底泥对高浓度上覆水NO3--N的吸附作用可能是底泥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
潘晨,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陈志宁,张宇峰,任洪强[10](2013)在《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分别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对京杭运河常州段4个点位的无机氮界面交换过程进行模拟,并借助模拟结果对运河不同形态氮的界面循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全年NH+4N界面交换特征均表现为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平均交换速率比较结果为平水期[182.3mg/(m2·d)]>丰水期[94.0mg/(m2·d)]>枯水期[29.5mg/(m2·d)],而底泥污染严重的下游点位释放通量高于其他断面;丰水期底泥为上覆水NO-3N的源,平水期和丰水期则成汇,且平水期底泥平均吸附速率若为枯水期的6倍;全年NO-2N交换过程表现底泥吸附的特征,枯水期交换速率极低,全年底泥DIN(总无机氮)输入量>输出量,底泥对高浓度上覆水NO-3N的吸附作用可能是底泥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
二、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水质测定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水质测定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Es和OPEs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邻苯二甲酸酯概述 |
1.1.1 邻苯二甲酸酯的理化性质及主要用途 |
1.1.2 PAE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水平 |
1.1.3 PAEs的毒性 |
1.2 有机磷酸酯概述 |
1.2.1 有机磷酸酯的理化性质及主要用途 |
1.2.2OPE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水平 |
1.2.3OPEs的毒性 |
1.3 沉积物中PAEs和OPEs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方法 |
1.4 太湖流域PAEs和OPEs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采样点分布及样品采集 |
2.3 PAEs和OPEs的前处理及测定 |
2.3.1 样品前处理 |
2.3.2 仪器测定 |
2.4 沉积物有机质含量(foc)测定 |
2.5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
2.6 数据处理 |
第3章 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特征 |
3.1 表层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水平和组成 |
3.2 表层沉积物中PAEs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 PAEs的垂直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湖流域沉积物中OPEs的污染特征 |
4.1 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污染水平和组成 |
4.2 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空间分布特征 |
4.3 太湖环湖河流及湖体OPEs的来源解析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正交因子矩阵模型分析 |
4.4 太湖环湖河流及湖体OPEs的相间分配 |
4.5OPEs的垂直分布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Es和OPEs的生态风险评价 |
5.1 生态风险评价概述 |
5.1.1 毒性数据的筛选 |
5.1.2 PNEC值的推导 |
5.1.3 生态风险表征 |
5.2 PAEs的生态风险评价 |
5.2.1 PAEs毒性数据的收集及PNEC的推导 |
5.2.2 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PAEs的生态风险 |
5.3OPEs的生态风险评价 |
5.3.1OPEs毒性数据的收集及PNEC的推导 |
5.3.2 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生态风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滇池岸滩、水体及沉积物塑料污染赋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塑料污染研究进展 |
1.3 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 |
1.4 研究区概况 |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 章 滇池岸滩大塑料赋存特征 |
2.1 引言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 章 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污染特征 |
3.1 引言 |
3.2 滇池表层水体微塑料采集和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 章 滇池表层沉积物微塑料分布规律 |
4.1 引言 |
4.2 滇池表层沉积物微塑料的采集和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 章 总讨论和总结论 |
5.1 滇池不同环境介质中塑料的赋存关系 |
5.2 塑料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
5.3 总结论 |
第6 章 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 |
致谢 |
(3)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采样点布设 |
1.3 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底栖动物群落生境状况调查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底栖动物物种组成 |
2.2 底栖动物多参数分析 |
2.3 底栖动物群落生境状况和水质状况 |
2.4 不同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对生境的响应 |
3 结论 |
(4)京杭运河常州段水体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塑料的概况 |
1.1.1 微塑料的定义 |
1.1.2 微塑料的危害 |
1.2 微塑料的污染概况 |
1.2.1 海洋中的微塑料 |
1.2.2 淡水中的微塑料 |
1.3 水体中微塑料的采集与分离 |
1.3.1 水体中微塑料的采集技术 |
1.3.2 水体中微塑料的分离技术 |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2.5 样品鉴定与表征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污水厂及其受纳水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
3.1 污水厂进出水中的微塑料 |
3.1.1 丰度与形状 |
3.1.2 粒径 |
3.1.3 成分 |
3.2 污水厂受纳水体中微塑料的分布 |
3.2.1 丰度差异 |
3.2.2 形状差异 |
3.2.3 粒径差异 |
3.2.4 成分差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杭运河常州段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 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
4.2.1 微塑料的丰度 |
4.2.2 微塑料的颜色和粒径 |
4.2.3 微塑料的形状和成分 |
4.3 与其他河流相比 |
4.4 水体中不同成分微塑料的来源初解析(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保护成效评价及实施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主要现存问题 |
2.1 流域污染负荷较高 |
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2.3 生态驳岸有待完善 |
3 水环境保护举措 |
3.1 优化产业格局 |
3.2 完善管网配套 |
3.3 实施清水工程 |
3.4 加强水质监控 |
4 实施成效评价 |
4.1 水质明显改善 |
4.2 水生态状况趋好 |
5 结论与建议 |
(6)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的湘江长沙段重金属污染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
2.2 样品处理及其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湘江长沙段河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
2.4.1 内梅罗指数法 |
2.4.2 内梅罗指数法的加权 |
3 评价结果与讨论 |
3.1 湘江长沙段(市区)重金属现状 |
3.1.1 水体汞污染现状 |
3.1.2 水体镉污染现状 |
3.1.3 水体砷污染现状 |
3.1.4 水体铅污染现状 |
3.2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4年重金属污染对比分析 |
3.3 湘江长沙段水质综合评价 |
4 结论 |
(7)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湘江(长沙段)水质污染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湘江及长沙段流域概况 |
1.2.1 相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
1.2.2 流域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
1.3 水质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水质模型与预警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水质模型基本概论 |
1.4.2 水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5.1 全文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案的设计 |
1.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蓄水后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
2.1 水质监测 |
2.1.1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
2.1.2 采样频率和时间方案 |
2.1.3 采样方法和设备 |
2.2 水质污染指标测定 |
2.2.1 主要污染指标的选择 |
2.2.2 主要污染指标的测定 |
2.3 水质采集和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 |
2.3.1 样品管理方法 |
2.3.2 样品采集及室内试验注意事项 |
2.4 监测水域水环境功能分区与水质标准 |
2.5 水质现状分析 |
2.5.1 富营养化及相关监测指标分析 |
2.5.2 几类主要重金属监测指标分析 |
2.6 水环境质量评价 |
2.6.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2.6.2 内梅罗指数及加权 |
2.6.3 运用加权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水质影响评价 |
2.7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影响分析 |
3.1 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3.2 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3 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3.4 工程运行前后水质污染状况对比分析 |
3.4.1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重金属污染对比分析 |
3.4.2 湘江(长沙段)2011年与2015年同期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质模型与预警 |
4.1 水质模型 |
4.1.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过程 |
4.1.2 河流水质模型方程介绍 |
4.1.3 河流水质模型的选择 |
4.1.4 水质模型参数估值方法 |
4.2 水质模型的建立与预警系统的构成 |
4.2.1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的概化 |
4.2.2 相关水文参数的确定 |
4.2.3 湘江长沙段水质模型基本性质 |
4.3 模型参数求解 |
4.4 模型验证 |
4.5 预警系统的建立 |
4.6 小结 |
第五章 水污染治理措施及其应对方案 |
5.1 基本对策 |
5.2 防治措施建议 |
5.2.1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 |
5.2.2 水污染防治措施 |
5.2.3 库区生态功能恢复与补偿措施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
2.1 湿地的定义与类型 |
2.2 城市湿地的特点 |
2.3 城市湿地的价值 |
2.3.1 生态价值 |
2.3.2 景观价值 |
2.3.3 文化价值 |
2.3.4 科教价值 |
2.3.5 经济价值 |
2.4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与分类 |
2.5 城市湿地公园国内外研究进展 |
2.5.1 国外研究进展 |
2.5.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三章 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征分析 |
3.1 苏南地区城市湿地资源 |
3.2 景观设计的自然影响因素 |
3.2.1 地貌与水系 |
3.2.2 气候与降水 |
3.2.3 植物资源 |
3.2.4 动物资源 |
3.3 景观设计的社会影响因素 |
3.3.1 人口与经济 |
3.3.2 地方政策 |
3.3.3 湿地景观文化 |
第四章 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实践分析 |
4.1 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
4.2 发展现状 |
4.3 共性问题 |
4.3.1 湿地景观方面 |
4.3.2 湿地文化方面 |
4.3.3 科教活动方面 |
第五章 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5.1 立足地方优势,展现湿地景观 |
5.1.1 尊重生命,设计以湿地保护为先 |
5.1.2 增加层次,提高植物景观稳定性 |
5.1.3 区分季相,打造变化的动态景观 |
5.2 融入地域文化,体现民俗风情 |
5.2.1 善用原生材料,继承传统技术 |
5.2.2 保护历史遗存,唤醒场地记忆 |
5.2.3 明确文化主题,多元表现手法 |
5.3 提高景观参与性,发挥科教功能 |
5.3.1 景观参与性的目标与途径 |
5.3.2 针对人群设置科教活动 |
第六章 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要素设计 |
6.1 生态景观要素设计 |
6.1.1 地形设计 |
6.1.2 水系设计 |
6.1.3 种植设计 |
6.1.4 驳岸设计 |
6.1.5 人工浮岛设计 |
6.2 人文景观要素设计 |
6.2.1 人工湿地与农业发展 |
6.2.2 渔业文化与湿地名片 |
6.2.3 工业文明与景观修复 |
6.3 建筑与设施设计 |
6.3.1 园林建筑设计 |
6.3.3 景观小品设计 |
6.4 参与性活动设计 |
第七章 镇江姚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背景分析 |
7.1.2 区位分析 |
7.1.3 设计准备 |
7.2 设计目标与定位 |
7.2.1 设计目标 |
7.2.2 设计定位 |
7.3 景观设计策略 |
7.3.1 水体策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
7.3.2 分区策略——生态优先、四带一区 |
7.3.3 地形策略——两种方法、三级防洪 |
7.3.4 道路策略——五种景观、两条游线 |
7.3.5 文化策略——三种文化、多重体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小结 |
8.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硕士期间参与景观设计项目 |
致谢 |
(9)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2 界面交换实验模拟 |
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
2.2 界面交换过程在河流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
3 结论 |
(10)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2 界面交换实验模拟 |
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的时空差异 |
2.2 界面交换过程在河流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
3 结论 |
四、京杭大运河常州段的水质测定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Es和OPEs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D]. 张文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2]滇池岸滩、水体及沉积物塑料污染赋存规律[D]. 张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京杭运河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J]. 李娣,李旭文,姜晟,谢飞,吕学研,厉以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1(01)
- [4]京杭运河常州段水体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D]. 顾铭. 江苏理工学院, 2019
- [5]京杭运河常州段水环境保护成效评价及实施建议[J]. 陆森森,周俊,张翔,徐圃青.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12)
- [6]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的湘江长沙段重金属污染评价[J]. 胡旷成,铁柏清,张蕊琪,周骏驰,胡凯泉. 四川环境, 2016(04)
- [7]长沙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湘江(长沙段)水质污染现状研究[D]. 胡旷成.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8]苏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初探[D]. 朱玉琳. 苏州大学, 2015(02)
- [9]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A]. 潘晨,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陈志宁,张宇峰,任洪强. 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10]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J]. 潘晨,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陈志宁,张宇峰,任洪强.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3(03)
标签:滇池论文; 河流污染论文; 水质检测论文;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