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蔚[1](2017)在《A集团公司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差异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会计和税收处于既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基于各自立法原则、效力层次和服务目标的不同,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带来了企业的会计处理难度加大、税务风险高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本文探索研究税会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和税会差异处理的改进措施,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税务风险。本文运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对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为研究现象,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借鉴国外关于税会差异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有税会差异研究的现状,探讨产生税会差异的原因、差异的种类及其影响等。然后对A集团公司的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A集团公司在2015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中的纳税调整事项,指出A集团公司在税会差异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策略。认为A集团公司应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同时确定税会差异的重点,适用正确的税法政策;进一步明晰自身纳税主体的权利义务,用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及时的与税务部门就税会差异的处理进行沟通,建立其良好的构建良好的税企沟通渠道;建议A集团公司依法依规的进行税收筹划、改进公司税务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设计建立、完善企业的税务审计制度,探索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防范机制,预防税会差异调整导致的税务风险。
林翰[2](2016)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责任耦合机理及评价体系》文中研究说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简称重大工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公众健康与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公共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重大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深远。随着重大工程建设的开放性、主体多元化以及新技术运用等所造成的工程复杂性日益突出,我国重大工程的管理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亟需对其未来发展路线图进行全新思考,促进其与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是指“重大工程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为增进人类福祉,通过其决策和活动而承担的责任”。重大工程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参与方)社会责任严重缺失,如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与社区的冲突等,其引发的后果已经超越工程本身演化成为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环境敏感期和价值重构期,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与一般工程相比,重大工程具有全生命期漫长、利益相关者众多的特点。其冲突属性尤为突出,如参与方(组织)目标冲突、公共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与绩效冲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等。这就导致重大工程与一般工程具有显着不同的差异,其社会责任呈现出多维复杂性和互动交叉性。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在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方面已经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对工程社会责任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单一的组织层面(承包商)、单一的阶段(施工期)、有限的视角(环境、安全与健康)。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期各个阶段、不同利益相关者、不同维度社会责任之间研究其互动性和传导性明显不足,总体上处于零散的块状结构,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无法适应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管理面临的现实需求。因此,本研究立足我国重大工程管理实践和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重大工程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具体化“全生命期—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三维动态模型,初步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责任的指标及评价体系,通过实证辨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责任行为的驱动和阻滞要素,初步探究重大工程社会责任互动、传导、耦合机理及多层次协同机理,以期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并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及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演进及知识结构。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中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文献为样本,进行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绘制重大工程社会责任主题网络和知识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主题网络和知识基础网络的结构进行子群体识别。研究发现对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关注正在快速升温,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面向重大工程的可恢复性研究和评估指标体系是重要主题,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理论。(2)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基于“全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三维动态模型,通过总结、梳理和整合文献及资料,开发涵盖重大工程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通过专家访谈、现场考察和问卷调研方法初步构建了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核心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分配。(3)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及耦合机理。基于重大工程的问卷调研数据,对重大工程参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及耦合机理进行了识别及实证检验。基于中介模型、被调节的中介模型、被调节的调节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辨识了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和耦合机理,揭示了重大工程参与企业CEO自恋通过组织社会责任认知驱动社会责任履行的路径和被公众诉求、规制压力、竞争强度等调节的作用条件,以及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等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社会责任的传导耦合机理。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将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描绘成可视化的网络形式,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清晰地描绘了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发展的热点,脉络和演进过程,全面、系统地揭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管理这一科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勾勒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构建提供参考。(2)本研究针对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都是从工程自身的功能或者建造过程出发的,缺乏针对不同工程全生命周期特定阶段的指标的不足,开发了涵盖重大工程全生命周期,不同利益相关者及众多社会责任维度的指标体系。研究所得到的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反映了当前社会对重大工程参与方履行社会责任的诉求,对于合理地引导或驱动重大工程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积极地、协同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后续构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指数奠定了基础。(3)整合制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行为动机理论等理论,构建了重大工程社会责任驱动要素及耦合机理的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组织领导个人心理特质、认知以及和社会情景要素交互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同时发现了政府在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领头羊”效应和重大工程参与方社会责任履行的“接力棒”式耦合机理。
赵息,张靖[3](2011)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文中指出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建立监管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三方博弈模型,以管理者的决策策略为切入点,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揭示了三方博弈模型的博弈均衡结果,说明应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条件,指出单纯加大事前监管和事后检查都不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监管者要采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同时,在给定监管环境下,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都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李素英[4](2008)在《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资产评估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评估职业道德在评估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职业道德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其理论研究也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开展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有所裨益。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价。第二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界定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概念,明确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论述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及其功能与作用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其执业过程中为正确处理各种职业关系而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意识与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第三章: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选择目前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评估准则》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系与内容,为完善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得到的启示如下:(1)评估准则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2)加快与国际评估准则协调的步伐,实现国际趋同;(3)立足中国国情,创新发展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第四章: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通过分析2004年的评估机构大检查和2007年资产评估行业自律性检查的结果,并结合作者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不断的建设,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日益提高,但部分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同时还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基本分析,并剖析了职业道德缺失的典型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进行揭示。第五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经济学分析。运用成本效益原则、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深层次挖掘其产生的根源。第六章: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完善和实施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方面,应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包括:(1)不断完善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2)抓紧制定具体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应贯彻实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具体措施包括:(1)宏观层面: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应构建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与法律制度环境,创新政府对评估行业的管理体制;(2)中观层面:完善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行业监管制度建设,有效实施行业业务质量监管;(3)微观层面:评估机构应大力推进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建立一种内部自律、诚信的机制;资产评估师应勤于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评估理念。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指出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运用多方动态博弈分析了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2)初步构建了职业道德函数,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突破了传统职业道德研究仅采用单一的理论逻辑推演的局限;(3)构建了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略。
刘小涛[5](2008)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强,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的职业判断与税收法定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得两者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新的变化,目前已成为当前会计和税收征管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而且还对资产处理、收入费用等项目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论证差异具有可协调性的基础上,既从宏观方面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总体思路,又从微观方面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认为差异协调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主张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相互借鉴,促进两者自身完善。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应扩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所得税法中的运用,突出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同时会计准则要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加强对税收信息支持,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管理层的合作和配合是上述思路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针对具体差异,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所得税法应扩大资本化资产的范围;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得税法应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初始计量价值;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所得税法应以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作为计税依据等。这些思路和建议期望降低征纳税成本,丰富和完善会计理论和税收理论,为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以及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陈玉环[6](2007)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如今已是投资者不得不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现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危害。因此,正确评价盈余质量不仅成为投资者保护自己的一个手段,而且反过来还是监督上市公司行为、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途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次重大会计改革。一方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对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及可靠性,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上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理论上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信息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执行时可能会出现个别公司钻漏洞的现象。本文针对该问题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以及对盈余质量评价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提高盈余质量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裕英[7](2007)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基础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产生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制度环境是影响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核心因素。深层次地揭示了制度环境下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的原因,提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基本措施。
罗栋梁,唐国琼[8](2006)在《会计与财务的制度性分析》文中提出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会计最终成为一种正式制度,而财务还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由于制度的刚性,会计很难规范灵活多变的财务活动,这是一种制度的错位。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将财务予以正式化,使其成为一种正式制度。
杨裕英[9](2006)在《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制度因素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基本措施。
钟向东[10](2006)在《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分析和评价公司盈余质量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性主题,而且具有广泛的实务意义。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常面对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会计收益指标。现有的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惯例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留下了许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盈余质量常常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人们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现有的利润呈报系统,另一方面又不断努力寻找能够真实、准确度量公司业绩的高质量收益指标,大量由会计利润衍生出来的新业绩指标,如剩余收益、全面收益、核心盈余、经济增加值不断被市场所关注和重视。经济增加值(EVA)作为经济利润的真实反映,以其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将EVA用于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已经成为逐渐成熟市场上的时尚主题。通过EVA盈余质量分析,投资者既可以判断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经济现实(即判断其可靠性),又可以判断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与股价的关系(即判断其相关性)。这样,盈余质量评价结果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比以往更明确的依据。本论文第一章先对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盈余质量与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与盈余信息质量三组概念进行区分,目的是使人们深刻理解盈余质量的含义。接下来在文献综述当中,介绍了盈余质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方法和中外研究成果,分三个发展阶段做了论述。最后在程小可等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EVA在我国应用效果不力的约束条件。第二章第一部分针对第一章末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可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顾产生这些问题的环境制约条件,这些问题将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故第二部分从应用EVA的环境治理方面,深层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构建EVA盈余质量分析的环境框架。第三章首先介绍了财务业绩指标演进路径和EVA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从宏观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运用规范的方法,以深康佳为案例,用EVA对杜邦分析系统进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A集团公司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差异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企业所得税申报模式 |
1.2.3 税收征管的概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理论分析 |
2.1 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制度性差异 |
2.1.1 会计和税法的目的差异 |
2.1.2 会计和税法的服务对象差异 |
2.1.3 会计和税法遵循的原则差异 |
2.2 政府和公司行为差异 |
2.2.1 政府保税行为 |
2.2.2 公司避税庇护行为 |
2.3 利益博弈的结果 |
2.4 税会差异形成的主要情形 |
2.4.1 收入类差异 |
2.4.2 费用扣除类差异 |
2.4.3 资产类扣除差异 |
2.4.4 特别纳税调整事项 |
2.5 税会差异的具体影响 |
2.5.1 对纳税遵从度的影响 |
2.5.2 对税收征纳成本的影响 |
2.5.3 对税务风险的影响 |
第3章 A集团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分析研究 |
3.1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 |
3.1.1 企业基本情况 |
3.1.2 2015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基本情况 |
3.2 税会差异纳税调整数据分析 |
3.2.1 税会差异纳税调增事项 |
3.2.2 税会差异纳税调减事项 |
3.2.3 税收优惠类税会差异纳税调整事项 |
3.3 S主管税务机关针对该企业纳税调整采取的措施 |
3.3.1 纳税调整疑点事项 |
3.3.2 纳税评估结果 |
3.3.4 税务评估结论与纳税人自行申报的纳税调整差异 |
3.4 A集团公司在处理税会差异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财务力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
3.4.2 会计独立性弱化 |
3.4.3 与税务机关沟通不畅 |
3.4.4 税务风险防范存在漏洞 |
3.5 A集团公司税会差异处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3.5.1 缺乏对税会差异处理的全面认识 |
3.5.2 财务部门组织结构有缺陷 |
3.5.3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不健全 |
3.5.4 企业税务审计机制不完善 |
3.5.5 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 |
第4章 A集团公司应对税会差异的改进策略 |
4.1 A集团公司应对税会差异的改进目标 |
4.2 优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方式 |
4.2.1 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
4.2.2 确定税会差异的重点,适用正确的税法政策 |
4.2.3 解决财务人员独立性缺失问题 |
4.3 构建良好的税企沟通渠道 |
4.3.1 明晰权责义务 |
4.3.2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
4.3.3 及时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 |
4.4 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防范机制 |
4.4.1 依法依规的进行税收筹划 |
4.4.2 改进公司税务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设计 |
4.4.3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税务审计制度 |
4.4.4 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责任耦合机理及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逻辑结构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 |
2.1.1 重大工程复杂性 |
2.1.2 重大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社会责任理论 |
2.4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 |
2.4.1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全生命周期维度 |
2.4.2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维度 |
2.4.3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维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演进及知识结构 |
3.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3.2 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分析 |
3.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3.2.2 文献共被引分析 |
3.3 复杂网络分析 |
3.3.1 网络特征分析 |
3.3.2 基于模块度最优法的网络结构识别 |
3.4 方法与设计 |
3.4.1 数据来源 |
3.4.2 检索方案 |
3.4.3 软件工具 |
3.5 结果分析 |
3.5.1 总体性描述统计 |
3.5.2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研究热点结构分析(主题网络) |
3.5.3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知识网络结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
4.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4.2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 |
4.3 方法与设计 |
4.3.1 问卷设计 |
4.3.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4.4 结果分析 |
4.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核心指标得分 |
4.4.3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核心指标权重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 |
5.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5.2 理论与研究假设 |
5.2.1 CEO自恋 |
5.2.2 组织社会责任认知 |
5.2.3 公众诉求 |
5.2.4 规制压力 |
5.2.5 竞争强度 |
5.3 方法与设计 |
5.3.1 问卷设计过程 |
5.3.2 变量测度 |
5.3.3 问卷发放及回收 |
5.4 结果分析 |
5.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耦合机理 |
6.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6.2 理论与研究假设 |
6.2.1 政府社会责任履行 |
6.2.2 公众参与 |
6.2.3 媒体关注 |
6.2.4 重大工程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耦合 |
6.3 方法与设计 |
6.3.1 研究方法 |
6.3.2 变量测度 |
6.3.3 问卷发放及回收 |
6.4 结果分析 |
6.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与实践启示 |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2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耦合机理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AHP权重计算过程 |
附录4 重大工程社会责任AHP权重计算程序(R语言)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博弈模型的构建 |
1. 参与者 |
2. 行动 |
(1) 监管者。 |
(2) 管理者。 |
(3) 投资者。 |
3. 信息 |
二、 静态博弈模型均衡 |
三、 动态博弈模型均衡 |
四、 结 论 |
(4)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价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理论 |
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道德 |
2.1.2 职业道德 |
2.1.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 |
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体系 |
2.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内容 |
2.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表现形式 |
2.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体系 |
2.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功能及作用 |
2.3.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职业特性 |
2.3.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
2.3.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
2.4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
2.4.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涵义与特征 |
2.4.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
2.4.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技术规范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3.1 国外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发展阶段及特点比较 |
3.1.1 国外资产评估职业道德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3.1.2 发展阶段特点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3.2 中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 |
3.2.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
3.2.2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
3.2.3 中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对比分析 |
3.2.4 国外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我国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
4.1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
4.2 从全国评估行业大检查看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
4.2.1 2004年全国资产评估行业检查 |
4.2.2 2007年全国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自律检查 |
4.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问卷调查及分析 |
4.3.1 样本设计与调查问卷说明 |
4.3.2 问卷回答及其分析 |
4.4 目前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
4.4.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4.4.2 部分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 |
4.4.3 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原因的基本分析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案例一: S资产评估事务所评估案例 |
4.5.2 案例二:厦门至业评估公司造假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
5.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本效益分析 |
5.1.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成本效益的基本内容 |
5.1.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诱发条件分析 |
5.1.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无差异分析 |
5.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及信息经济学分析 |
5.2.1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5.2.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
5.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博弈分析 |
5.3.1 博弈论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
5.3.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两方博弈分析 |
5.3.3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多方动态博弈分析 |
5.4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5.4.1 将量化经济分析引入职业道德领域 |
5.4.2 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缺失分析数据来源 |
5.4.3 职业道德函数和回归方法 |
5.4.4 结果与讨论 |
5.4.5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
6.1.1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目的 |
6.1.2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
6.1.3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思路 |
6.1.4 完善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措施 |
6.2 贯彻实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规范、提升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建议 |
6.2.1 宏观层面:政府对资产评估良好外部环境的构建 |
6.2.2 中观层面:资产评估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制度建设 |
6.2.3 微观层面:资产评估师与资产评估机构内部自律机制建设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克拉尼斯基定律 |
2.2 财务会计报告理论 |
2.3 所得税会计理论 |
第3章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
3.1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分类 |
3.1.1 原则性差异 |
3.1.2 税基保全差异 |
3.1.3 目标导向差异 |
3.2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原因分析 |
3.2.1 差异的根本原因 |
3.2.2 差异的直接原因 |
3.3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的具体体现 |
3.3.1 涉及资产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
3.3.2 涉及收入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
3.3.3 涉及成本费用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
第4章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对策研究 |
4.1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 |
4.1.1 会计与税收密不可分 |
4.1.2 服务对象内在的一致性 |
4.1.3 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对立统一 |
4.1.4 差异协调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
4.2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应遵循的原则 |
4.2.1 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
4.2.2 成本效率原则 |
4.2.3 相对稳定性与严肃性原则 |
4.3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总体思路 |
4.3.1 加强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管理层的合作和配合 |
4.3.2 会计准则要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加强对税收信息支持 |
4.3.3 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企业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靠拢 |
4.3.4 按所得税差异类别进行相应协调 |
4.4 我国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具体对策 |
4.4.1 涉及资产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
4.4.2 涉及收入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
4.4.3 涉及成本费用类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 绪论 |
1.1 研究起源追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二 盈余质量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
2.1 盈余质量的含义 |
2.2 盈余质量的本质特性 |
三 盈余质量的理论分析及度量 |
3.1 盈余质量理论分析 |
3.2 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决策有用观视角 |
3.3 盈余质量的度量 |
四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 |
4.1 我国颁布会计准则的背景回顾 |
4.2 新会计准则颁布的必要性 |
4.3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意义及对企业的影响 |
4.4 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影响 |
4.5 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有效性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基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状况 |
1. 基于会计实践基础上的会计职业道德研究思路。 |
2. 基于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源角度分析会计职业道德行为。 |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基础性分析 |
1. 关于经济契约变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分析。 |
2. 关于交易成本变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分析。 |
3. 关于企业产权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分析。 |
三、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保障措施 |
1. 建立明晰产权、保护产权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 制约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
2. 建立严格履行契约的制度经济环境, 制约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
3.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
(8)会计与财务的制度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一种正式制度 |
二、财务:一种非正式制度 |
三、会计与财务:制度的错位 |
1. 按照本金投入收益活动论, 财务的本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 |
2. 正式制度优于非正式制度, 凯弗和奈克 (1997) 、凡瑞约 |
(9)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
1.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
3. 会计信息内部使用人员对会计信息的恶意修改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
4. 会计法律规范不完善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 |
1. 会计信息失真的正式制度分析 |
2. 会计信息失真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 |
(10)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明确几个概念 |
二、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应用 EVA 进行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的环境治理 |
一、应用EVA 的约束条件 |
二、应用EVA 的环境治理 |
第三章 基于 EVA 的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及其改进 |
一、盈余质量分析的评价指标研究 |
二、如何运用EVA 进行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 |
第四章 应用 EVA 进行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的展望 |
一、如何在我国企业推行EVA |
二、EVA 与平衡记分卡结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A集团公司的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差异及其影响研究[D]. 唐蔚. 湖南大学, 2017(07)
- [2]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社会责任耦合机理及评价体系[D]. 林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 赵息,张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4]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研究[D]. 李素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5)
-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协调研究[D]. 刘小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08(01)
- [6]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D]. 陈玉环. 吉林大学, 2007(03)
- [7]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度基础性研究[J]. 杨裕英. 经济师, 2007(01)
- [8]会计与财务的制度性分析[J]. 罗栋梁,唐国琼. 财会月刊, 2006(25)
- [9]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J]. 杨裕英. 科学大众, 2006(08)
- [10]基于EVA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 钟向东.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