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

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

一、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顾星[1](2020)在《财政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处于补充性地位,并对市场机制进行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但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仍对当前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际环境的步步紧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民的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寻求能够改善产业结构发展的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关于财政关系的矛盾跟随经济发展的历程不断变化,在“统-分-统”的模式下,循环往复。财政分权作为一种调节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关系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方式,通过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递等方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为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理顺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我国政府经历过多次尝试,最近一次重大改革在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实施后,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发展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性?本文着重于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方法,陈列论文研究框架,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以及不足。第二章整理了学者们之前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显着作用和影响路径,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三章结合产业结构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地方竞争理论、政府支出结构理论和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理论,以政府民生性支出偏好与政府创新偏好为中介分析财政分权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从理论角度阐述财政分权如何通过民生性支出偏好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通过政府创新偏好影响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并提出相应假说。第四章构建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之间的模型,利用2000年~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并逐步回归,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进而从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偏好和政府创新偏好角度深入分析。第五章分地区讨论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六章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出建议。本文贡献在于发现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存在显着的直接影响还通过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存在间接影响。财政分权通过提高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偏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但是财政分权抑制了地方政府创新偏好,导致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受阻,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就综合而言,财政分权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地区异质性时发现,财政分权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作用并不显着。就具体而言,对政府民生性支出偏好这一影响路径,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民生性支出偏好有显着积极作用,政府加大对东部以及中部地区民生性支出占比,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在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民生性支出偏好无显着影响。对政府创新偏好这一影响路径,东、西部地区在财政分权抑制政府创新偏好。在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创新偏好未有显着作用。新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财政分权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关系,有利于改善政府支出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能力,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为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邵园莺[2](2019)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企“亲清”关系研究 ——以J市H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都基于各自的研究偏好,主要从产业经济、城镇化建设、公共治理等视角展开,鲜少有文献从政企关系展开研究。在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亲清”关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构政企“亲清”关系促进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呢?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亲清”关系又该如何构建?政企“亲清”关系研究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后续发展有何意义?论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论文试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基础,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政企“亲清”关系并梳理其要素构成。本文认为,政企“亲清”关系意旨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基于公共性的目标价值导向,以法律为界限,在政治、市场和社会场域开展服务、监督、协作等内容所形成的互动型、功能型、对等性伙伴关系。为验证政企“亲清”关系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契合性,论文选取省级特色小镇年度考评为优的J市H小镇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构建“亲清”关系与小镇治理相契合。从成效上看,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政企关系中政府的角色经历了从培育过程的“扶持者”到成长阶段“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企业主体正在由“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证明了在特色小镇发展“亲清”关系的可能性。从局限上看,“亲清”关系构建存在亲而弱度、亲而弱序、清而弱效、清而弱束等问题,受到政府内生因素、公共需求和建构的互动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构建了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企“亲清”关系模式框架及政企“亲清”关系二维象限图,进一步阐释“亲清”关系的促进策略。本文认为“亲清”关系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如何在限制权力、明确利益、追究责任的条件下规范政企互动行为的关系。结合特色小镇治理实践中的制约因素,本文认为政企双方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各自优势、达成利益共识是特色小镇建设可持续的的逻辑起点。不仅要从明晰政府角色定位、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企互动平台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四个方面,达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清而不疏”、“亲而有畏”的“亲”与“清”的关系。还应该建立以企业获得感和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价值导向的“亲清关系”评价指标,达成规范权责利边界基础之上的合作——实现“清上加亲”,才能确保“亲清”关系落到实处。

彭新星[3](2017)在《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创新》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性,不同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改革也迈入换挡阵痛期。进入到新常态阶段,而且必然将持续一定的时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政府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地提升治理水平,这就需要创新。政府创新,则体现在新资源配置过程中,履行决策、规划、组织和协调职能时,要制定和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从而有效地激励和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技术创新、绩效管理,是政府创新根本的途径,这就需要一些制度安排,为政府的创新提供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

梅立润[4](2017)在《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会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真实而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政治实践情景中,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事实现象。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指地方政府以不确定性的方式求利的行为,地方政府机会主义与地方政府自主性、地方政府腐败、地方政府创新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整体上而言,地方政府自主性是一个中性概念,地方政府腐败是一个极为负面的概念,地方政府创新是一个极为正面的概念,而地方政府机会主义是一个处于中性与极为负面之间的“弱中性”概念。依据中国地方政府面对的三重情景,即央地关系视角下地方政府与上级或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情景、横向政府间关系视角下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情景以及政府一社会关系视角下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情景,可以将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划分为三大类型,即政策执行机会主义、政府竞争机会主义、政府维稳机会主义;政策执行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采取不确定的方式执行中央政策的行为或者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捉摸不定的行为;地方政府竞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中国地方“产业趋同”或“重复建设”现象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政府维稳机会主义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维稳边界认定以及维稳技术选择层面的机会主义性。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生成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释,中国政府间实际上存在着多重委托一代理关系,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一方,在信息或者权力不对称情景下极有可能机会主义式行动;行为空间与自主性的扩展为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创设了背景性条件;通过考核内容的设计以及将考核结果与政治晋升挂钩,极大地诱致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政策试验”的常态化与“容错机制”的提出,为地方政府添加了新的行动场景,也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生成。从效应层面来看,消解地方政府公信力、降低顶层设计效度、催生机会主义社会文化是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产生,可以视为是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正效应的一种体现。面对经济新常态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布局,治理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极为必要,鉴于机会主义与自主性之间的边界极难认定,如何给予中国地方政府以自主性、灵活性、创新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导致其机会主义性的出现,是中国整体国家治理体系设计和地方治理体系设计始终会面临和需要解答的难题,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组织体制和政治力量应该有足够的调适智慧应对这一难题,但是不管采取怎样的调适设计,都要突出对规则的遵从。

张岚[5](2016)在《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性标志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生产力的创新,但在根基上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在价值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进行的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风险保障和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是市场创新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创新扩散,可以推动政府创新的方法、规模和效率,支持市场和社会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在这股全球改革的大潮中,中国政府创新的活动也非常踊跃,一大批地方政府积极实践,因地制宜进行改革,收获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多政府创新项目不但在始创地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甚至扩散至全国;也有的项目尽管在始创地失败了却“墙内开花墙外红”,被其它地方政府广泛仿效。但也有不少创新项目不但没有得到扩散甚至在始创地也是名存实亡。为什么许多曾经获奖的创新项目命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有效推动政府创新的扩散,既保证创新扩散的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创新解决本地问题的效果,是本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府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动力和条件进行梳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至今已举办八届,考虑到创新扩散的时滞性,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第一至第五届获优胜奖的案例的追踪和分析,获得如下发现:一是政府创新的持续性跟扩散情况存在着紧密关系,不具有持续性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扩散。二是政治改革类创新项目的扩散性程度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广,自主性的扩散相对较少。三是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的扩散情况相对较好,且多为自主性的扩散方式。通过对浙江政府创新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的介入对于创新扩散意义重大。创新的扩散首先需要上级政府的认同,上级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加以引导,保障和鼓励创新的扩散。仿效政府官员的坚持和推动是保障创新扩散成果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那些有胆识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并敢于冲破重重阻力的官员,才有可能通过持续的推动使得该项创新的仿效得以可能。扩散程度高的创新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推动亦或是仿效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接纳该项创新。由层级较低的上级政府来推动或是仿效政府的动机不够强烈和主动,创新扩散的区域会受到较大限制且创新的可持续性不强,不能充分实现创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研究还发现,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截然不同,政府创新扩散也有不同的扩散路径和扩散逻辑。在强制性扩散模式下,上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的纵向扩散,在扩散速度上呈现优势,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在自发性扩散模式下,主要由仿效政府自主学习,扩散的创新适应性较强,但扩散效率相对较低。政府创新扩散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互动和博弈的过程,这些合作和博弈,存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也存在于政府和社会之间。

周庆智[6](2014)在《从地方政府创新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从"地方政府创新"个案来观察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要阐明这样一个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以期明确这样一个趋势:俾使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成为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民主的法治的关系,端赖政府权力法治化、扩权社会(让社会自身组织起来而不是政府把社会组织起来)、扩大基层自治体包括社会组织民众参与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造成一种彼此在法治或宪法范围内行动的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不是统治也不是管控)的良性互动关系。鉴于此,地方政府创新就应该包括在权威合理化和社会组织体制或社会力量的建构之中。

鲁克营[7](2011)在《革命老区发展与地方政府创新能力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文中提出革命老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内战和外敌的侵扰,所以革命根据地有其特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其特殊性表现在革命根据地一方面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着,另一方面由于老区大部分位于老少边穷地区,所以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其广泛性表现在我国除了少数的几个省市以外,基本上都有革命老区,有的甚至全省大部分皆为革命老区。因此,研究革命老区发展和政府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老区经济和社会目标没有发展上来,就不会有和谐社会,进一步讲,从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农村地区来看,如果不建设和谐老区也就不会有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于是,在促进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老区的发展、加强政府创新能力建设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选取了山东省临沂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结合了当前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问题分析。首先研究了当前老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区天然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劣势、思想观念之后、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后、投入和自身资源开发不足以及教育欠账多等问题,然后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沂蒙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临沂市政府创新能力的启示。首先是坚持解放思想,引领跨越式发展;其次,科学发展为主题,统领跨越式发展;第三,鼓励人民创业,支持跨越式发展;最后,加强党的建设,保证跨越式发展。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对前面问题的分析,结合临沂市的发展模式,找出了提高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的途径。具体为:一,思想先导从观念上创新;二;加强人才的引进的培养力度;三,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四,引资引智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最后,加大对革命老区教育的投入。

那双星[8](2011)在《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党中央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部署后,吉林省各级政府逐步掀起了振兴吉林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热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吉林省的有识之士从理论到实践均已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振兴吉林经济的宏伟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政府创新问题。政府创新这一步是否走好决定着“十二五”规划能否顺利实现。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是最为重要的一级,由于它承上启下的行政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各级政府中是最瞩目的。所以政府创新以县级政府最为关键,可以说县级政府改革创新及其成果是影响到全局的大问题。本文在信息时代和全球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以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状为前景,运用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创新必要的结论,强调了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在振兴吉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以吉林省县级政府改革创新的现状和问题为导向,分析了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地方政府创新的差距。提出了探索性意见,即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深入分析论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吉林省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完善相应的法律体制、建立健全吉林省县级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确立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新理念、加强吉林省县级政府民主化建设,为实现吉林省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

阮梦君[9](20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其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若干发达县市为例》文中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①诺斯悖论分析了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明了国家在经济增长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马克思曾在描述亚洲经济发展时指出:“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像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②通俗的文字中暗含着深刻的哲理,直白的表述中向人们证实了政府与一国发展的紧密关系——国家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有一个怎么样的政府——顺时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事与愿违。政府的有效治理似乎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保持着一种难以调和的张力,并在一次次的社会转型中实现变革,在变革中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社会网络化的稳步推进和日渐繁荣,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再造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势如破竹、方兴未艾。政府作为维护全球秩序、引领地区经济、保障个人安全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的强弱、职能的大小,在哪些领域作为以及如何作为,最终将构建一个怎么样的政府都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到社会转型的稳步推进和顺利发展。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已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到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过渡,经历了从经济领域到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改革洗礼,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改革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转型中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行进中的探索之路还是让我们步履蹒跚。毋庸讳言,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中依然残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操作行为,政府角色与职能还未能与当前客观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相适应。如果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上个世纪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经济转型,那么在全球化逐步深入的今天,我国正在经历的是另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转型,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剔除计划式传统思维与行为的再思考。本文从回顾政府角色与考察实际案例出发,梳理中西方政府经济角色转变的历史逻辑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浙江省若干发达县市为主要考察对象,呈现转型中地方政府的实际角色,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启示,在地方政府应具备的基本职能框架指导下,结合现实制约因素探索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能转变。考察虽是以个别地区的个别案例为对象,但作为抽象国家的具体形态——政府,对其具体行为的考察与今后建设的思考也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诚如马克思创始人在考察历史发展时对路径依赖的表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既是自己的历史,也是过去历史的延续。人类近乎接近的世界进程为彼此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提供了可能:当中国在向西方一些先发国家学习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时,我国的探索亦会给其他地区或国家带来参考。本篇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其基本框架与内在逻辑为: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在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证实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得出选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界定地方政府、政府角色及其职能等相关概念,为之后论证提供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理论层面梳理中西方经济角色的演变历程。在简略回顾西方政府角色演变的四个历程和我国政府角色演变的两个时期、三大转变之后,归纳历史经验与启示,并提出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改革的未来方向。第三部分是实证层面列举我国地方政府角色的具体案例。从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公民的关系角度,考察现实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职能,分析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从案例出发反思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基于第三部分的案例分析,得出政府与市场两相互补、政府与社会两相合作的应然事实,并引出“两手结合”下的政府定位问题。第五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路径探析。在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证的两条思维逻辑指导下,通过历史演变与当下实际的考察,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定位的三大原则,政府应扮演的角色(经济发展协调者、市场运行监管者、基础事业管理者、公共服务提供者)及履行职能,政府职能的四大转型方向(从全能型政府到有限型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权力型政府到责任型政府;从封闭型政府到透明型政府)和四大路径探析(培育与健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与激发社会参与监督的热情;建立与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的体系;强化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

张筱风[10](2009)在《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在目前的中国式分权体制下,西藏财政能力建设问题,财政收入能力为其核心。从古至今,西藏财政收入结构都非常特殊,其收入始终包含两个部分:纵向的转移支付——来自于中央的补助,和横向的转移支付——来自于其他地区的补助,这种在西藏地区看来十分正常的收入结构在中国的其它地区却很少见。从财政理论上来看,这种巨大转移支付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结果并无先验证明,也无路径可循。从财政实践上来看,这种超额的横向与纵向转移支付确确实实对西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良性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问题在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合与发展,西藏总收入中本级自有收入仍然处于低位水平,仅10%左右,公共支出需求基本上靠中央补助予以解决。因此,本文需解决的问题在于:西藏财政能力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如何测度这种特殊性?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种特殊性?同时,将西藏财政收入划分为三类口径,小口径财政收入仅指本级税收收入,中口径财政收入指税收收入加上中央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大口径财政收入则是小、中口径收入与各省区对西藏的横向补助之和。建设西藏财政能力,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不同口径财政收入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率性进行优化与提高。

二、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论文结构
    第六节、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显着影响
        一、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
        二、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负面作用
    第二节、财政分权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结构
        二、财政分权与人力资本水平
        三、财政分权与科技创新水平
第三章 财政分权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财政分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自主权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节、财政分权通过影响民生性支出偏好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财政分权通过影响政府创新偏好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节、财政分权影响产业结构的地区特征依赖
第四章 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二、基于全国层面的现状描述
        三、模型设定
    第二节、模型回归与分析结果
        一、实证结果与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地区考察财政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分区域的现状描述
    第二节、模型回归与分析结果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2)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企“亲清”关系研究 ——以J市H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2.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企“亲清”关系及其要素构成
    (一)“亲清”关系的主要内涵
    (二)“亲清”关系的生成分析
        1.政企关系面临的困境及影响
        2.新型政企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三)“亲清”关系的构成要素
        1.需求动力
        2.场域条件
        3.目标价值
        4.结构主体
        5.协商平台
        6.保障机制
三、“亲清”关系的个案分析:以J市H小镇为例
    (一)案例简况
        1.H小镇的简介
        2.H小镇建设的两个阶段
    (二)H小镇建设中“亲清”关系的缘起
        1.地方政府角色适应性调整的需要
        2.民营企业政治参与意愿的加强
        3.“亲清”关系互动平台的搭建
    (三)H小镇建设中“亲清”关系的培育与成长
        1.培育阶段:政府扶持,企业参与
        2.成长阶段: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四、H小镇“亲清”关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亲而弱度:政府的供给偏好性明显
        2.亲而弱序:存在“隐形”行政干预
        3.清而弱效:沟通互动的主体不对等
        4.清而弱束:服务水平监管效能较低
    (二)原因分析
        1.来自内生因素的影响
        2.来自公共需求的影响
        3.来自实施机制的影响
五、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企“亲清”关系的促进策略
    (一)“亲而有度”:明晰角色定位
        1.健全角色规范
        2.推行精准服务
        3.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二)“清而有为”:优化营商环境
        1.完善政策政务环境
        2.完善市场发展环境
    (三)“清而不疏”:深化互动平台
        1.加深政企信息共享程度
        2.提高政企关系透明程度
    (四)“亲而有畏”:完善监督机制
        1.落实追究问责机制
        2.创新容错纠错机制
    (五)“清上加亲”:落实评价指标
        1.建立“亲近”指数
        2.建立“清白”指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常态与政府创新
    (一) 新常态的概念及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 政府创新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政府在新常态阶段创新的根本途径
    (一) 供给侧改革
    (二) 技术创新
    (三) 绩效管理
三、我国新常态下政府创新的制度安排
四、结束语

(4)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进展与问题聚焦
        一、当前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主题分布
        二、地方政府机会主义:研究回顾与推进空间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创新点、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阐释与辨析
    第一节 何为机会主义与地方政府机会主义?
    第二节 地方政府机会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一、地方政府机会主义与地方政府自主性
        二、地方政府机会主义与地方政府腐败
        三、地方政府机会主义与地方政府创新
第二章 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类型划分
    第一节 关系结构情景:地方政府行为类型划分的视角选择
    第二节 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关系结构情景中的对应
        一、政策执行机会主义
        二、政府竞争机会主义
        三、政府维稳机会主义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生成的解释
    第一节 一般性规律: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第二节 背景性条件:行为空间与自主性的扩展
    第三节 制度性要件:寻找“制度链”中的主单元
    第四节 新行动场景: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催化剂
第四章 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负效应
        一、消解地方政府公信力
        二、降低顶层设计效度
        三、催生机会主义社会文化
    第二节 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正效应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延伸性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5)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文献述评
        1.2.1 创新与政府创新
        1.2.2 创新扩散与政府改革
        1.2.3 制度变迁与创新扩散
        1.2.4 创新扩散过程及其实现
        1.2.5 小结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过程和实现:一个理论框架
    2.1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内涵
        2.1.1 地方政府创新
        2.1.2 政府创新扩散
        2.1.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系统要素
    2.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模式
        2.2.1 纵向扩散
        2.2.2 自主性扩散
    2.3 创新扩散主体
        2.3.1 地方政府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
        2.3.2 中央政府主导全局性创新扩散
        2.3.3 上级政府主导局域性创新扩散
        2.3.4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4 创新扩散动力
        2.4.1 始创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推动力
        2.4.2 仿效政府的需求拉动力
        2.4.3 环境因素的压力
    2.5 创新扩散条件
        2.5.1 创新成果:四大特性
        2.5.2 始创政府:意愿与升华
        2.5.3 仿效政府:认同与能力
        2.5.4 传播渠道:多元与互动
        2.5.5 扩散环境:接纳与支撑
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现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数据
    3.1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衡量
        3.1.1 创新的扩散程度
        3.1.2 创新扩散的绩效
    3.2 创新扩散的现状
        3.2.1 创新项目的若干特征
        3.2.2 创新扩散内容
        3.2.3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
    3.3 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3.4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案例选择
4 强制性推动的高扩散:基于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分析
    4.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4.2 创新的扩散过程
        4.2.1 创新在武义县的扩散
        4.2.2 创新在浙江省的扩散
        4.2.3 创新在其他地区的扩散
    4.3 创新扩散的分析
5 非强制性推动的低扩散:基于义乌总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分析
    5.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5.2 创新扩散过程和分析
        5.2.1 创新扩散过程
        5.2.2 创新扩散分析
    5.3 创新扩散困境
6 自主性低扩散:基于温岭“民主恳谈”的分析
    6.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6.2 创新项目的扩散及其分析
        6.2.1 民主恳谈的扩散情况
        6.2.2 参与式预算在温岭的扩散情况
        6.2.3 创新扩散的过程分析
    6.3 扩散困境
7 自主性高扩散:基于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分析
    7.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7.2 创新扩散及其过程
    7.3 创新扩散分析
8 案例分析比较及理论拓展
    8.1 案例分析比较
        8.1.1 扩散模式
        8.1.2 扩散主体
        8.1.3 扩散动力
        8.1.4 创新扩散条件
    8.2 理论拓展
        8.2.1 政府创新扩散的“异化”
        8.2.2 政府创新扩散的困境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从地方政府创新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意涵
二、国家与社会的结构关系
三、“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变革意义
四、“地方政府创新”的政治社会学意义

(7)革命老区发展与地方政府创新能力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革命化老区概念
        1.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1.1.2 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1.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
    1.2 创新及政府创新、创新能力概念
        1.2.1 创新
        1.2.2 政府创新和政府能力
    1.3 组织创新理论
    1.4 政府创新能力理论
第2章 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缺失及原因分析
    2.1 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2.2 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缺失
        2.2.1 地理位置劣势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2.2 思想观念滞后
        2.2.3 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后
        2.2.4 投入和自身资源开发不足
        2.2.5 教育欠账多
    2.3 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2.3.1 创新观念滞后的原因
        2.3.2 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后的原因
        2.3.3 投入不足的原因
        2.3.4 自身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
        2.3.5 教育欠账多的原因
第3章 沂蒙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分析
    3.1 临沂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2 沂蒙老区与其他老区比较
    3.2 临沂市创新政府能力的主要做法
    3.3 临沂市政府创新能力的有益启示
        3.3.1 坚持解放思想,引领跨越式发展
        3.3.2 科学发展为主题,统领跨越式发展
        3.3.3 鼓励人民创业,支撑跨越式发展
        3.3.4 加强党的建设,保证跨越式发展
第4章 提升革命老区政府创新能力的对策
    4.1 思想先导从观念上创新
        4.1.1 坚持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精神
        4.1.2 坚持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精神
        4.1.3 坚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精神
    4.2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4.2.1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4.2.2 激发现有人才活力
        4.2.3 创新人才引进渠道
        4.2.4 强化人才教育培训
    4.3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4.3.1 创新老区经济发展思路
        4.3.2 社会有效治理方面——善治
    4.4 引资引智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4.4.1 以特有的资源寻求合作
        4.4.2 以项目带动老区经济发展
        4.4.3 以红色精神传播政治文明和文化
    4.5 加大对革命老区教育的投入
        4.5.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变革文化教育观念
        4.5.2 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老区良性循环的基础教育体系
        4.5.3 统分结合,因地制宜,完善老区基础教育制度保障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
    (三) 论文研究的意义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在吉林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县级政府的功能
    (二) 县级政府创新的理论依据
    (三) 吉林省现实迫切要求县级政府创新
二、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一) 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现状与成就
    (二) 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主要问题
三、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与国内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创新的差距
    (一) 国内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创新的主要经验
    (二) 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与国内发达地区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
四、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对策思考
    (一) 加快吉林省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 完善相应的法律体制
    (三) 建立健全吉林省县级政府公共财政体制
    (四) 确立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的新理念
    (五) 加强吉林省县级政府民主化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其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若干发达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阐述
    (二) 研究意义及方法
    (三) 相关概念梳理与界定
二、中西方政府经济角色的理论演变
    (一) 西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
    (二) 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
三、我国地方政府角色的实证案例
    (一) 政府角色的案例呈现
    (二) 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
四、从案例反思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互补
    (二)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作
    (三) "两手结合"与政府定位
五、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其职能转变
    (一) 地方政府定位原则
    (二) 政府应扮演角色及履行职能
    (三)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四) 职能转变路径探析
小结
参考文献

(10)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5 行文框架
2. 财政能力研究综述
    2.1 财政能力
        2.1.1 财政能力的概念
        2.1.2 测算财政能力的指标选定
        2.1.3 对财政能力测量方法的探讨
        2.1.4 财政能力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
    2.2 地方财政能力
    2.3 西藏财政能力的有关描述
    2.4 财政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
        2.4.1 教育财政能力
        2.4.2 医疗财政能力
    2.5 评价与结论
        2.5.1 评价
        2.5.2 结论
3.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地方财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财政分权
        3.1.1 蒂布特(Tibeout)模型
        3.1.2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菜单(menu)
        3.1.3 马斯格雷夫的最佳配置职能分权论
        3.1.4 奥茨的分权定理
        3.1.5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分权论(Preference Misdeemed Theory)
        3.1.6 布坎南的分权“俱乐部”理论(Club Theory)与麦奎尔的“类聚分割”理论
        3.1.7 中国财政分权的演进
    3.2 地方财政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3.2.1 地方财政能力
        3.2.2 地方财政能力的指标体系
    3.3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
        3.3.1 西藏地区的特殊性
        3.3.2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的内涵
        3.3.3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的特殊性
        3.3.4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特殊性的测度
    3.4 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的目标、特点
        3.4.1 目标:提高小、中、大口径财政能力
        3.4.2 特点
    3.5 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的分析框架
4. 西藏财政收支能力预测与核算
    4.1 西藏地区支出需求的估算
        4.1.1 数据的选择与描述
        4.1.2 西藏地区支出需求的估算(公共服务需求)
    4.2 财政收入能力的估算
        4.2.1 影响财政收入能力的因素分析
        4.2.2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描述
        4.2.3 西藏地区理论财政收入能力的估算
        4.2.4 西藏地区的财政努力度
    4.3 财政能力指数的趋势
    4.4 结论
5. 西藏地区财政能力——回顾与述评
    5.1 第一阶段:1952-1958 年,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准备阶段
    5.2 第二阶段:1959-1965 年,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初步建立阶段
    5.3 第三阶段:1966-1979 年,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起步阶段
    5.4 第四阶段:1980-1987 年,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全面发展阶段
    5.5 第五阶段:1988-至今,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完善阶段
    5.6 简要评述
6. 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中央财政补助的影响
        6.1.1 财政补助的分类及原因
        6.1.2 无条件财政补助与无限额配合补助的经济效应
        6.1.3 中央财政补助对财政能力的影响
        6.1.4 中央财政补助对财政努力的影响
        6.1.5 西藏地区的补助政策
    6.2 各省支援对西藏财政能力的影响
        6.2.1 各省支援的性质及原因
        6.2.2 各省市与西藏地区的财政博弈
    6.3 特定历史文化的结果
    6.4 地方财税政策的影响
    6.5 资源的多元化与约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6 人口发展的制约
7. 强化西藏财政能力的措施
    7.1 前提:建立有效政府
        7.1.1 有效政府的提出
        7.1.2 有效政府的特征
        7.1.3 建立一个有效的地方政府
    7.2 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小口径收入能力
        7.2.1 西藏地区经济的现状
        7.2.2 完善地方收入制度
        7.2.3 开发西藏的核心行业,提高核心行业经济效益,为增收提供平台
        7.2.4 政策建议
    7.3 提高中央转移支付效率加强中口径收入能力建设
        7.3.1 西藏自治区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依据
        7.3.2 西藏自治区对下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7.3.3 对完善西藏自治区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对策建议
    7.4 建立法制化生态补偿制度使大口径收入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7.4.1 生态财政补助制度的成本分析
        7.4.2 生态财政补助的形式
    7.5 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民族自治区财政能力建设与对比
        8.1.1 各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分析
        8.1.2 各民族地区的财政支出分析
    8.2 借鉴与启示
        8.2.1 可持续生态保护
        8.2.2 民族文化建设
        8.2.3 特色经济发展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分权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D]. 顾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2]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企“亲清”关系研究 ——以J市H小镇为例[D]. 邵园莺.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3]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创新[J]. 彭新星.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18)
  • [4]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研究[D]. 梅立润. 武汉大学, 2017(06)
  • [5]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D]. 张岚. 浙江大学, 2016(12)
  • [6]从地方政府创新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J]. 周庆智. 政治学研究, 2014(02)
  • [7]革命老区发展与地方政府创新能力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D]. 鲁克营. 青岛大学, 2011(06)
  • [8]吉林省县级政府创新问题研究[D]. 那双星. 长春工业大学, 2011(05)
  • [9]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其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若干发达县市为例[D]. 阮梦君.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10]西藏财政能力建设研究[D]. 张筱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