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润滑容积式流量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胜[1](2021)在《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机械需求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在高强度工作以及环境恶劣强况下机械磨损严重,因此需要润滑减少磨损。智能润滑润滑系统是减少机械部件摩擦和磨损,增加机械使用寿命,实现智能润滑。研究适合工程机械润滑系统架构,增强润滑系统抗干扰和输出稳定性。设计润滑系统控制器实现润滑智能化润滑策略控制和故障检测功能。本文对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多代理技术设计了润滑传感系统架构,提出了支路式代理模型,包括润滑支路代理(主控制器)和传感器代理,实现多润滑点同时检测和各支路油量调节,对润滑传感架构采用OPNET仿真和润滑系统检测实验。支路节点通信正常,传感检测装置实现降低油脂沉积12%、节省油脂23%以及减少油脂污染和降低设备故障率。设计末端检测使润滑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末端检测实现了对润滑系统末端润滑点的实时监控,通过控制器对润滑点数据采集并上传给上位机,数据处理之后在监控界面显示出来。基于J1939协议润滑系统设计,首先对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润滑系统控制功能、结构功能、监控功能设计。然后在总体方案指导下进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完成润滑系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并根据电路原理图在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上进行PCB绘制进行测试。完成上位机系统开发和设计,设计了润滑系统监控界面,实现润滑参数设置、润滑数据存储以及故障功能,可以直观监测末端润滑点运行状态。润滑系统实验测试。搭建了智能润滑系统实验平台,首先对润滑系统通信调试,系统通信正常。然后在实验平台进行高温、常温、低温三种情况下,对普通三级结构和多代理架构下润滑系统油脂输出测试,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分析,在多代理技术架构下润滑系统输出稳定性高。
陈希明[2](2021)在《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品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公路运输需求的与日俱增,商用车的保有量日益增加。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对载重量和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无法准确把握商用车传动系统,包括变速箱和驱动桥所用润滑油的换油时机,导致对良好机油过早更换会造成资源浪费,或者未及时对已发生劣化变质的机油进行更换会导致零部件发生过度磨损,严重时会影响车辆行驶的稳定与安全。因此,保证车辆传动系统润滑油的品质良好对车辆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可通过开发设计一套商用车传动系统的机油品质监测预警系统对车辆油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将现行的“按期换油”和“检测换油”维护保养制度发展为基于油品状态监测的“按质换油”保养制度。本论文旨在开发一套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品质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劣化指标的实时采集来对变速箱和驱动桥机油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将分析结果实时反馈给驾驶员。本文基于多传感器多参数指标融合技术,对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先从润滑油劣化机理的角度对劣化指标进行选取,后通过试验研究各指标间的关系并验证选取介电常数和粘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完成理论研究后基于单片机对系统进行硬件的设计与选型及软件的开发编译,为监测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论文设计搭建了测试模拟试验台并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监测预警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最后对车-地信息无线传输系统进行开发,初步实现了车载监测信息到远程监控中心的无线传输,建立了对数据进行存储查询的数据库,为远程监控中心对运输车辆油品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维护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本论文对监测系统的开发可实现对机油品质的实时监测,提高润滑油的使用寿命,降低传动系统发生故障的风险,保证油品资源的充分利用。
徐洪霞[3](2019)在《气体涡轮流量计检定与耐久性试验装置研究》文中提出涡轮流量计在天然气计量中应用广泛。随着涡轮流量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使用环境日益复杂,对其准确性和使用寿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耐久性试验装置和检定装置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基于标准表法检定装置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高压工况下的气体涡轮流量计耐久性试验与检定装置,实现了高压耐久性试验和高压环境下涡轮流量计误差检定的一体化,适用于流量计生产厂家对涡轮流量计进行高压耐久性试验和误差检定。(1)根据涡轮流量计的使用要求,设计了该装置的机械结构。(2)对装置提炼数学模型并且进行流体仿真分析,得到装置的温度与速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该设计合理。(3)设计了以C8051F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流量脉冲采集电路模块,实现了流量信号的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利用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温度、压力等信号的采集。(4)编写了上位机软件,通过串口实现了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的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5)根据装置的计算模型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得到准确度满足要求。该装置可对流量为400m3/h以内、工作压力为3.2MPa以内、准确度1.5级及以下的涡轮流量计进行耐久性试验和检定。
蒋克伟[4](2018)在《气体流量现场校准仪的研制》文中指出气体流量计是重要的工业计量仪表,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气体流量计需要校准以维持计量精度,传统校准装置一般固定在某个地点等待流量计的校准,无法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国内外移动式的气体流量校准装置大多数为车载式的,能够人工推动到现场的还是占少数,且性能指标仍有待改进。人们期待更便捷、更易得的校准方式来简化校准过程。如何让校准装置民用化,可现场校准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突破实验室计量校准的局限性,实现对不便远距离校准气体流量计的现场校准,本文设计了气体流量现场校准仪。本装置属于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以两台高精度罗茨流量计作为标准表,辅以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稳流装置及气源。通过与标准表的比对,从而得出被校准流量计计量性能。本装置的设计采用负压法,以空气为测试气体,变频风机控制流量大小。涉及到校准装置机械结构的运转,下位机的数据采集和上传,上位机的数据处理、显示和报表生成。下位机包括频率采集模块和ADAM-4117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频率、温度、压力和计时,通过串口向上位机传送数据,上位机通过LabVIEW软件完成校准界面的编写。双计时法提高了频率和时间的计量准确度,数据的处理算法依据检定规程。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在0.5m3/h400m3/h的流量范围内实现对1.5级及以下气体流量计的校准,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5%。
占树言[5](2018)在《易汽化介质计量过程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汽油等易汽化介质具有高饱和蒸汽压力与低粘度特性,使得其加注过程极易挥发汽化,产生泄漏和气蚀,导致计量系统的压力波动,进而降低管道流量的稳定性,对计量精度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在深入了解易汽化介质物理特性以及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别对易汽化介质计量系统常用的活塞式容积流量计和超声流量计的计量过程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优化控制方案,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首先,以易汽化介质计量系统常用的往复活塞式容积流量计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计量误差特性和压力损失特性进行了研究;随后,建立了活塞环-缸套的偏心圆环内泄漏模型,从理论上探究了影响内泄漏的主要因素;之后,针对内泄漏间隙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在活塞环上面开设环形均压槽的优化方法,而针对内泄漏间隙值的优化,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建立了内泄漏间隙润滑模型,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计量介质分别为汽油和柴油时的理论间隙设计值。其次,基于时差法超声计量技术,针对易汽化介质计量系统管道内径较小而不能在同一截面上安装多个计量声道的情况,设计了三个U型计量单元串联的超声计量方案,并且基于自学习加权的最小二乘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累积流量计算方法,推导出了三声道超声波流量计的流量计算公式;随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流量计管道内部流动特性以及二次流现象进行了分析;之后,搭建了超声流量计计量测试平台,分别对计量误差特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加注流量过大会引发严重的气蚀现象以及加注流量过小会降低泵送效率的问题,基于一种流量控制阀的原理和变频加注技术,提出了一种流量区间的动态反馈控制方案。最后,基于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超声传播时间估计方法,以较低的采样频率就能获得很高的传播时间差估计精度,不仅可以提高超声计量精度,而且计算量少,方便后端信号处理。
贺中禄[6](2017)在《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低温热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而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在能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低温热实施高效、深度利用可有效缓解发展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低温热利用主要有热交换技术、热泵技术、热电转换三种利用方式。后两种利用方式由于可以实现热能的能质提升和能质转化,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本文以压缩式热泵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简称ORC)发电两项技术为研究对象,在继续推进ORC发电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热泵技术和ORC发电技术进行耦合,提出一种热泵和发电双功能集成热系统(Heat Pump and Power Generation Integrated System,简称HP-PG系统),此系统可利用低温热实现发电和热泵双重功能,实现对低温热的灵活、高效、深度利用。本文首先分析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对压缩式热泵和ORC发电两项技术的技术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两项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有机工质的筛选、系统流固耦合、系统运行参数优化,为研究内容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开发适合于60-100℃温区的高效ORC发电系统形式,系统采取“预热器+蒸发器”组合式换热器和双螺杆膨胀机的结构形式,以最大程度降低热源发电温度和提高系统效率。建立50 kW低温ORC发电系统实验台,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角度出发出发,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获得系统在非设计工况下运行性能。在最佳运行工况下,系统的输出电功率为46.5 kW,最大发电效率为6.52%,最大?效率为36.3%。根据不同月份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提出一种ORC性能发电量与发电效率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为完善单功能ORC发电收系统在具体应用发面的不足,本文提出HP-PG系统,即利用同一套装置实现对低温热的热泵功能和发电功能。对其建立热力学模型,在变蒸发温度工况下对系统采用四种不同工质(R245fa、R152a、R142b和R134a)时的循环参数进行计算,以筛选出高效循环工质和获得系统的运行特性,为实验设备研发和运行参数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为验证HP-PG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搭建永磁涡旋式双功能系统实验台。实验采用永磁涡旋机械完成膨胀-发电和驱动-压缩功能,在膨胀过程中的等熵效率的峰值为82.56%,机电效率变化区间为34.5%-51.5%,在压缩过程的容积效率变化范围为0.83-0.96,最大等熵效率为89.3%,机电效率为47%-57.4%。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ORC发电模式的最大发电量为2.95 kW,最大发电效率为3.75%,而热泵模式的制热温度最大为90℃,制热温度低于84℃时,系统COP大于2.25。对原有HP-PG系统实验台进行改进,采用开启式双螺杆机械与永磁电机外连接作为驱动-压缩和膨胀-发电单元,以探究此种形式系统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首先对双功能永磁电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发电效率为33.8%-84.8%,电动效率都基本处于75.0%-90.0%之间。系统的整体性能数据表明,永磁双螺杆式系统可以实现热泵和发电目标,与永磁涡旋式系统相比,其稳定性和鲁棒性较好,可以应用于大功率及热源波动较大的场合。
张玉强[7](2016)在《自动润滑系统在浮选机上的应用及改进》文中提出浮选机的轴承设计为干油润滑,靠人工加油,每月加几次,针对工作效率低,设备加油不及时,导致浮选机因润滑失效的故障率偏高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通过试验,达到了定时、定量加注润滑油,润滑点出现故障及时报警的要求。并实现了润滑系统的中控室远程监控。
于广年,王崇志[8](2015)在《智能润滑系统在港口皮带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皮带运输系统是港口自动化码头的关键设备,皮带机滚筒和驱动机构的减速机需要干油润滑。皮带机运输系统的皮带机较长、范围广,使得各润滑点较分散、间距大,传统的单线、双线干油润滑系统不适应润滑要求,故往往采用手动润滑。智能润滑系统由于单向供油压力高,供油量可监控,实现了间距大、润滑点分散的干油润滑,代替手动润滑,可以满足皮带机润滑点的润滑要求。
邓民胜[9](2015)在《耐高压双向容积式微小流量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量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检测参数之一,容积式流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流量检测仪表,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并可用于高粘度流体、旋转流、脉动流的测量,因而使用广泛,尤其适用于液压领域。如今,随着高压液压系统的普及,以及工业生产中对节能及自动化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压工况下的微小流量高精度测量愈发重要。然而,当前国内并无相关产品,只能依赖国外进口的流量计。因此,研究可用于高压液压系统中微小流量高精度测量的容积式流量计不仅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有助于拓展国内现有流量计的应用范围。本论文以耐高压双向容积式微小流量计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如下工作:提出了以一对低偏心率椭圆齿轮转子为核心计量元件的流量计设计方案,推导了椭圆齿轮的节曲线方程和基于折算齿形法的齿廓方程,有效降低了流量计排量,使之能够适应微小流量的测量需求;设计了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子转动信号非接触测量结构,构建了完全封闭的测量容腔,从而实现高压工况下的高精度测量;搭建了微小流量计实验平台,完成了样机实验研究和流量计压力损失、脉动、误差等计量特性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流量计在31.5MPa压力下,0.05~3L/min流量范围内示值相对误差小于±0.5%,具有耐高压、结构简单、精度高、可双向计量的特点。有关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流量测量技术的发展、流量计的分类及特点,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椭圆齿轮流量计的研究进展;结合微小流量的测量需求,着重说明了容积式流量计在微小流量测量领域的应用及重要性;简要概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提出了耐高压双向椭圆齿轮微小流量计的设计方案,介绍了流量计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着重说明了高压下微小流量测量需求的实现;阐述了椭圆齿轮节曲线方程的推导与校验过程,并提出了基于折算齿形法的椭圆齿轮齿廓方程求解办法,全面完善了椭圆齿轮的数字化建模理论。第三章,介绍了常见的非接触检测方式,提出了转子转动信号非接触检测结构,并针对该结构的磁路构造原理、元件选型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的影响,并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第四章,对椭圆齿轮微小流量计的压力损失特性、脉动特性、误差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研究了流量计的内泄露机理以及实际流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流量系数与误差的关系。第五章,制作椭圆齿轮微小流量计样机,搭建实验系统,对流量计的计量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验证了流量计设计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提出了实际流量系数的修正方法,得出了流量计的计量精度及量程。第六章,概括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方向。
刘硕[10](2015)在《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研究》文中提出流量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经常需要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流量检测仪表在各种检测仪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容积式流量计精度高,可靠性好,可用于高粘度流体流量测量,是流量检测仪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对前直管段没有要求低,可测量旋转流并且不易受管道阻流件的影响,尤其适用于液压系统流量的测量。随着高压液压系统的普及,研发可以用于高压液压系统流量检测的高精度耐高压转子流量计有助于增强电液控制系统的性能,推动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论文以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摆线转子流量计的结构特点、二次仪表以及实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提出了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结构,其以修正后的摆线内啮合转子为核心计量元件,修正后的摆线转子具有排量大、转速低、进出口压差小,转动平稳不易卡塞的特点,流量计上下端盖设有特殊形状的通油槽以连通同一侧容腔,并增大密封容腔与油槽的通流面积,有助于减小流量计进出口压差;设计了用于摆线转子流量计转子转速检测及流量显示的传感器与二次仪表,传感器采用非接触检测的原理,可用于高压流体的测量,且二次仪表可以实现对流量系数的微调修正,大大方便了产品出厂时的校准以及后续的维修服务;论文对摆线转子流量计的实验特性进行了探讨,在考虑了油液的弹性模量及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后,提出通过折算系数将不同环境下流体体积进行折算的方法,实现用高精度低压流量计对高压摆线转子流量计的校准,并针对实验结果对影响流量计计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现将有关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流量计的发展、工作原理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容积式流量计及转子流量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转子流量计的研究重点在于转子齿形及流量计结构的创新,以便获得较小的压差特性和流量脉动特性,对现有转子流量计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对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概括。第二章,对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的结构进行了介绍。因为容积式流量计在承受高压时,计量室因压力而产生形变,形变会导致计量室容积的改变,从而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故本章特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流量计壳体在承受高压时的应力应变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章还对固定上下端盖的螺栓进行了强度分析和预紧力分析,以保证其承受高压时的安全性。最后本章对壳体承压时的形变量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第三章,本章重点对摆线转子流量计的内啮合转子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首先介绍了转子齿形曲线的形成于特点。之后对摆线转子的啮合运动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啮合角及相对滑动速率等于啮合相关的问题,并根据齿形曲线给出了摆线转子流量计排量的精确计算方法。在本章的最后,为了克服摆线转子多点啮合所造成的加工成本高容易卡死等问题,提出了对摆线转子齿形曲线进行修正的方法。第四章,本章重点对摆线转子流量计用转速检测传感器及二次仪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一种使用永磁体配合霍尔元件的非接触检测方法实现对转子转速的检测。为了实现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本章对传感器的磁路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磁场强度及磁感线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而为了实现对流量信号的显示,本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流量显示二次仪表,其可对转速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转化计算,并最终显示流量结果。因为采用数字化的检测及计算方法,其可以方便的实现对流量系数的微调。第五章,本章重点对摆线转子流量计的各项实际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包括其压力损失特性,转速脉动特性,内泄漏与精度特性等。介绍了实验校准实验系统的原理和校准过程。并对产生压力损失及测量误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为在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椭圆齿轮流量计与样机的测量环境不同,本文提出了采用针对具体环境情况使用折算系数进行折算的等效体积方法,从而使得不同环境下的测量结果可以实现对比。本章最后还在对测量误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最小二乘法对计算流量系数进行修正的方法,经过修正,测量结果的精度可以达到±0.3%。第六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并展望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和方向。
二、自动润滑容积式流量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润滑容积式流量计(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智能润滑系统的介绍 |
1.2.2 国内外润滑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润滑系统技术与结构研究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智能润滑系统方案及架构研究 |
2.1 智能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润滑系统功能设计 |
2.2.1 控制功能设计 |
2.2.2 结构功能设计 |
2.2.3 监控功能设计 |
2.3 润滑方案选型 |
2.3.1 润滑油脂选型 |
2.3.2 润滑油泵选型 |
2.3.3 润滑点的选择 |
2.3.4 传感器的选型 |
2.4 润滑系统通信协议 |
2.5 分布式润滑系统架构研究 |
2.5.1 基于多代理技术架构模型 |
2.5.2 润滑系统传感架构设计与分析 |
2.5.3 系统架构通信测试 |
2.5.4 润滑系统架构仿真 |
2.6 传感检测研究 |
2.6.1 分数阶拉曼效应检测原理 |
2.6.2 传感器检测网络设计 |
2.6.3 故障检测指标设定 |
2.7 本节总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芯片选择与基本电路 |
3.2.1 芯片选型 |
3.2.2 控制基本电路 |
3.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4 CAN总线电路设计 |
3.5 电源稳压电路设计 |
3.6 霍尔电流检测电路模块设计 |
3.6.1 霍尔电流检测整体电路设计 |
3.6.2 电流采集实验分析 |
3.7 泵站OLED显示电路设计 |
3.8 PCB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主函数及加注程序设计 |
4.3 润滑系统运行检测算法设计 |
4.4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4.5 OLED显示界面设计 |
4.6 霍尔电流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4.7 末端检测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润滑系统测试与上位机设计 |
5.1 智能润滑系统实验测试 |
5.1.1 系统通信调试 |
5.1.2 润滑系统输出测试 |
5.2 基于QT软件的界面设计 |
5.3 上位机润滑点监控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2)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品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线机油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在线机油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机油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1.3.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品质劣化指标的确定及测试方法研究 |
2.1 机油劣化指标的确定 |
2.1.1 商用车传动系统润滑油性能要求 |
2.1.2 商用车传动系统润滑油选用规则 |
2.1.3 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的劣化 |
2.1.4 确定机油品质劣化的特征指标 |
2.2 基于介电常数的机油品质测试方法研究 |
2.2.1 介电常数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 |
2.2.2 试验验证介电常数与劣化指标的关系 |
2.2.3 介电常数与酸值的关系 |
2.2.4 介电常数与铁含量的关系 |
2.2.5 介电常数与水分的关系 |
2.2.6 试验结论 |
2.3 基于粘度的机油品质测试方法研究 |
2.3.1 机油流量计的选型 |
2.3.2 机油粘度-温度特性的研究 |
2.3.3 机油粘度与流量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油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监测系统硬件的设计 |
3.1.1 油液循环模块设计 |
3.1.2 数据采集模块选型 |
3.1.3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
3.1.4 系统控制模块的选型 |
3.1.5 显示预警模块的选型 |
3.1.6 电源处理模块 |
3.2 监测系统软件的实现 |
3.2.1 KEIL μVision软件简介 |
3.2.2 系统程序开发 |
3.2.3 软件仿真与在线调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品监测预警系统测试模拟试验台的搭建与试验验证 |
4.1 油品监测预警系统测试模拟试验台的设计与搭建 |
4.2 测试模拟试验台试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监测信息无线传输系统与数据库的开发 |
5.1 车载监测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开发 |
5.2 数据库的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气体涡轮流量计检定与耐久性试验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流量计耐久性装置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检定与耐久性试验装置整体设计方案 |
2.1 涡轮流量计的检定 |
2.2 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分类 |
2.3 装置检定方法选取 |
2.4 装置工作原理 |
2.5 装置总体结构 |
2.6 装置管路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检定与耐久性装置可行性分析 |
3.1 稳压气罐容积计算 |
3.2 仿真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标准表的选择 |
4.2 流量计脉冲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2.1 核心控制器的设计 |
4.2.2 电源模块设计 |
4.2.3 电气隔离及硬件波形处理 |
4.2.4 串行通讯模块 |
4.3 温度压力信号采集 |
4.4 本章小结 |
5 软件设计 |
5.1 数据采集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5.1.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5.1.2 软件设计思想 |
5.1.3 程序流程框图 |
5.1.4 I/O口配置 |
5.1.5 参数设置模块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 串行通信模块 |
5.4 采集数据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6 装置不确定度评定 |
6.1 装置测量模型 |
6.2 装置不确定度分析 |
6.2.1 标准表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 |
6.2.2 压力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
6.2.3 温度测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
6.2.4 空气压缩系数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
6.3 装置不确定度合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电路图 |
作者简介 |
(4)气体流量现场校准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常用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及实现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气体流量现场校准仪的设计原理及方案 |
2.1 装置工作原理 |
2.2 控制系统的设计工艺及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2.2.1 控制系统功能 |
2.2.2 控制系统采集的主要参量 |
2.2.3 工作方式 |
2.2.4 参数检测和显示 |
2.3 机械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频率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1.1 核心控制器的设计 |
3.1.2 电源模块设计 |
3.1.3 电气隔离及硬件波形处理 |
3.1.4 串行通讯模块 |
3.2 数据采集模块 |
3.3 压力温度变送器 |
3.4 风机的选型 |
3.5 标准表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算法及软件设计 |
4.1 双计时法原理 |
4.2 采集数据的算法处理 |
4.3 软件设计 |
4.3.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3 串口通讯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 |
5.1 装置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
5.2 装置不确定度的评定 |
5.3 实验应用 |
5.3.1 装置技术指标 |
5.3.2 使用和操作 |
5.3.3 校准记录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物图 |
附录 B 电路图 |
作者简介 |
(5)易汽化介质计量过程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燃油加油机的发展现状 |
1.3 易汽化介质计量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容积式流量计研究现状 |
1.3.2 超声流量计研究现状 |
1.4 流体动压润滑概述 |
1.5 变频调速技术概述及原理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活塞式容积流量计计量过程机理及内泄漏研究 |
2.1 往复活塞式容积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
2.2 往复活塞式容积流量计计量过程机理研究 |
2.3 易汽化介质条件下的活塞式容积流量计计量特性研究 |
2.3.1 活塞式容积流量计的误差特性 |
2.3.2 活塞式容积流量计的压力损失特性 |
2.4 易汽化介质计量系统计量特性实验研究 |
2.4.1 计量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2.4.2 计量误差特性实验分析 |
2.4.3 压力损失特性实验分析 |
2.5 往复活塞式容积流量计内泄漏建模 |
2.6 往复活塞式容积流量计内泄漏间隙优化设计 |
2.6.1 内泄漏间隙结构优化 |
2.6.2 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的内泄漏密封间隙值优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差法的三声道超声流量计计量机理研究 |
3.1 时差法超声流量计计量机理 |
3.2 三声道超声流量计计量方案设计及机理研究 |
3.2.1 三声道超声流量计计量方案设计 |
3.2.2 三声道超声流量计计量机理研究 |
3.3 三声道超声流量计管道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
3.3.1 数值分析理论模型的建立 |
3.3.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3.3 速度与压力分布分析 |
3.3.4 管道典型截面二次流分析 |
3.4 三声道超声波流量计计量性能实验研究 |
3.4.1 三声道超声计量测试平台搭建 |
3.4.2 计量误差特性实验分析 |
3.4.3 可靠性步进应力加速退化实验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易汽化介质计量过程控制优化设计 |
4.1 应用于加注过程的流量区间动态反馈控制方案 |
4.1.1 流量区间控制阀工作原理 |
4.1.2 流量控制阀参数设计与流量特性分析 |
4.1.3 易汽化介质变频加注系统工作原理 |
4.1.4 加注过程流量区间动态反馈控制方案设计 |
4.2 基于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超声传播时间估计 |
4.2.1 现有超声流量计传播时差获取方法分析 |
4.2.2 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算法 |
4.2.3 基于滑动DFT算法的传播时间公式推导 |
4.2.4 基于滑动DFT算法的传播时间估计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低温热能利用现状 |
1.1.3 低温热能利用技术 |
1.2 ORC发电与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
1.2.1 ORC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压缩式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技术分析 |
2.1 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原理与方法 |
2.2 能质提升与转化关键技术问题 |
2.2.1 循环工质的选择 |
2.2.2 热流体机械与循环工质性质的耦合匹配 |
2.2.3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温热ORC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
3.1 ORC系统热力学模型 |
3.1.1 蒸发器 |
3.1.2 膨胀机 |
3.1.3 冷凝器 |
3.1.4 工质泵 |
3.1.5 评价指标 |
3.2 低温热ORC发电系统实验研究 |
3.2.1 实验系统组成 |
3.2.2 实验方法与数据误差 |
3.2.3 实验结果 |
3.3 ORC系统性能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泵与发电双功能集成热系统 |
4.1 现单一功能技术应用困境 |
4.2 HP-PG系统技术特征 |
4.2.1 HP-PG系统运行原理与方法 |
4.2.2 HP-PG系统中关键技术 |
4.2.3 HP-PG系统优势及应用 |
4.3 HP-PG系统理论循环性能 |
4.3.1 循环工质选择 |
4.3.2 系统模型 |
4.3.3 系统循环参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永磁涡旋式HP-PG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组成 |
5.1.1 永磁同步涡旋机械 |
5.1.2 换热器 |
5.1.3 工质循环泵 |
5.1.4 节流阀 |
5.1.5 其他辅助设备 |
5.1.6 参数测量与误差分析 |
5.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5.2.1 实验内容 |
5.2.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1 永磁同步涡旋压缩膨胀一体机性能 |
5.3.2 ORC发电模式系统性能 |
5.3.3 热泵模式系统性能 |
5.4 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永磁螺杆式HP-PG系统实验研究 |
6.1 永磁电机性能测试 |
6.1.1 永磁电机发电性能测试 |
6.1.2 永磁电机电动性能测试 |
6.1.3 小结 |
6.2 永磁双螺杆式HP-PG系统性能实验 |
6.2.1 实验方法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自动润滑系统在浮选机上的应用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浮选机主厂房自动干油润滑系统布置概况 |
2浮选机采用的自动干油润滑系统及改进 |
2. 1给油电磁阀动作失效原因分析及解决 |
2. 2定量给油失准及解决 |
2. 3主油管泄漏检测 |
3应用效果 |
4结论 |
(8)智能润滑系统在港口皮带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智能润滑系统结构 |
三、智能润滑系统工作原理 |
1. 控制原理 |
2. 给油量闭环控制原理 |
3. 容积式流量计工作原理: |
4. 电控分油箱工作原理。电控分油箱组成如图4所示。 |
5. 故障检测和报警处理 |
四、智能润滑系统在营口港煤码头的应用 |
五、使用效果 |
六、结语 |
(9)耐高压双向容积式微小流量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容积式流量计 |
1.1.1 流量测量及流量计概述 |
1.1.2 容积式流量计及其分类 |
1.1.3 椭圆齿轮流量计的研究 |
1.2 微小流量测量现状 |
1.2.1 微小流量测量概述 |
1.2.2 微小流量测量仪表 |
1.3 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耐高压双向椭圆齿轮微小流量计的设计 |
2.1 流量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流量计的结构 |
2.1.2 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
2.1.3 流量计的结构特点 |
2.1.4 螺钉联接方案设计 |
2.2 非圆齿轮传动及其设计理论 |
2.2.1 非圆齿轮传动概述 |
2.2.2 非圆齿轮的节曲线设计 |
2.2.3 非圆齿轮的齿廓设计 |
2.3 二阶椭圆齿轮设计理论 |
2.3.1 高阶椭圆齿轮副的节曲线方程 |
2.3.2 阶椭圆齿轮的节曲线 |
2.3.3 阶椭圆齿轮的齿廓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动信号的非接触检测结构设计 |
3.1 常见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
3.2 霍尔元件工作原理与集成霍尔元件 |
3.2.1 霍尔元件工作原理 |
3.2.2 集成霍尔传感器 |
3.3 基于集成霍尔元件的检测磁路设计 |
3.3.1 检测磁路构造 |
3.3.2 集成霍尔传感器选型 |
3.3.3 永磁体选型 |
3.3.4 磁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4 流体流动方向的辨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椭圆齿轮流量计特性研究 |
4.1 压力损失特性 |
4.2 排量计算与脉动特性 |
4.2.1 流量计的排量计算 |
4.2.2 流量计的瞬时流量计算 |
4.2.3 角速度脉动 |
4.3 泄漏与误差特性 |
4.3.1 流量计泄漏分析 |
4.3.2 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
4.3.3 流量计的误差与量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量计性能实验研究 |
5.1 流量计实验平台 |
5.1.1 流量计实验样机 |
5.1.2 实验系统搭建 |
5.1.3 实验方法 |
5.2 流量计性能实验 |
5.2.1 压力损失特性实验 |
5.2.2 误差特性实验及精度修正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荣誉 |
(10)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流量计量技术概述 |
1.1.1 流量的基本概念 |
1.1.2 流量计的历史与现状 |
1.1.3 流量计量常用术语 |
1.1.4 流量计的分类 |
1.2 容积式流量计 |
1.2.1 容积式流量计概述 |
1.2.2 容积式流量计分类 |
1.2.3 转子流量计特性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耐高压结构研究 |
1.3.2 转子形状研究 |
1.3.3 内泄漏与误差特性研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摆线转子流量计结构设计 |
2.1 摆线转子流量计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摆线转子流量计的构成 |
2.1.2 摆线转子流量计工作原理 |
2.1.3 摆线转子流量计结构特点 |
2.2 进油槽与排油槽设计 |
2.3 螺钉强度分析 |
2.4 摆线转子流量计强度特性研究 |
2.4.1 分析设计法原理 |
2.4.2 基于有限元的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壳体强度分析 |
2.4.3 形变量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摆线转子曲线研究 |
3.1 短幅外摆线及其参数方程 |
3.1.1 短幅外摆线的形成 |
3.2 短幅外摆线参数方程 |
3.3 摆线转子齿形曲线 |
3.3.1 内外转子齿形曲线形式 |
3.3.2 内转子曲线参数方程 |
3.3.3 外转子曲线参数方程 |
3.4 摆线转子的几何参数 |
3.4.1 摆线转子的基本几何参数 |
3.4.2 摆线转子的其他几何参数 |
3.5 摆线转子啮合运动分析 |
3.5.1 啮合线方程 |
3.5.2 啮合角及其变化规律 |
3.5.3 相对滑动速率 |
3.6 摆线转子流量计排量的精确计算 |
3.6.1 摆线转子流量计准确排量计算之能量守恒法 |
3.6.2 摆线转子流量计准确排量计算之区域面积法 |
3.7 内外转子齿形的修正 |
3.7.1 齿廓曲率半径与异形齿廓 |
3.7.2 齿形的修正与密封特性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速传感器及二次仪表研究 |
4.1 转速传感器与二次仪表概述 |
4.1.1 接触式测量方法 |
4.1.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
4.2 摆线转子流量计用转子转速传感器 |
4.2.1 霍尔元件工作原理 |
4.2.2 霍尔传感器测量电路及误差补偿 |
4.2.3 集成霍尔元件 |
4.3 摆线转子流量计用转子转速传感器研究 |
4.3.1 转速传感器结构 |
4.3.2 传感器选型与参数确定 |
4.3.3 永磁体磁场强度计算 |
4.3.4 结构参数与有限元仿真计算 |
4.4 霍尔传感器及永久磁钢位置的排布方法 |
4.4.1 霍尔传感器排布方法 |
4.4.2 霍尔传感器排布方法 |
4.5 显示仪表设计 |
4.5.1 次仪表硬件及面板设计 |
4.5.2 次仪表软件设计 |
4.6 实验研究 |
4.6.1 实验目的 |
4.6.2 实验方法 |
4.6.3 实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摆线转子流量计性能研究 |
5.1 转子脉动特性 |
5.1.1 容积式流量计转子脉动特性概述 |
5.1.2 摆线转子流量计流量脉动特性研究 |
5.2 油液特性研究 |
5.2.1 油液粘度变化的影响 |
5.2.2 流体密度变化的影响 |
5.2.3 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 |
5.2.4 待测液体的等效体积 |
5.3 摆线转子流量计校准 |
5.3.1 摆线转子流量计样机 |
5.3.2 摆线转子流量计校准系统 |
5.3.3 校准条件分析及折算系数确定 |
5.4 压差特性 |
5.4.1 压力损失特性实验研究 |
5.4.2 引起压力损失的原因 |
5.4.3 转子的径向不平衡力 |
5.5 摆线转子流量计测量误差分析 |
5.5.1 摆线转子流量计的流量系数 |
5.5.2 随机误差的测量 |
5.5.3 系统误差的测量 |
5.5.4 实际流量系数变化原因分析 |
5.6 系统误差的修正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荣誉 |
附录 |
四、自动润滑容积式流量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D]. 刘宗胜.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2]商用车传动系统机油品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 陈希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气体涡轮流量计检定与耐久性试验装置研究[D]. 徐洪霞.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4]气体流量现场校准仪的研制[D]. 蒋克伟.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5]易汽化介质计量过程机理及优化控制研究[D]. 占树言.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低温热能质提升与转化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贺中禄. 天津大学, 2017(01)
- [7]自动润滑系统在浮选机上的应用及改进[J]. 张玉强.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6(03)
- [8]智能润滑系统在港口皮带机上的应用[J]. 于广年,王崇志.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5(11)
- [9]耐高压双向容积式微小流量计的研究[D]. 邓民胜. 浙江大学, 2015(02)
- [10]耐高压双向摆线转子流量计研究[D]. 刘硕. 浙江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