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是“熟练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伶俐[1](2021)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将“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工匠精神培养得到了技工院校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热门话题,这是一大幸事。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是什么?如何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困扰技工院校的难点问题。对此,本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可为技工院校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本文以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如何有机融合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探寻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全面调研了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分析深层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创新性构建了别具特色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型,并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为例,实践验证了“船舵”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定了“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为技工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第一部通过文献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研究目标。这部分充分分析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迫切需求大量大国工匠的当前形势,指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时代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在全面深入梳理工匠精神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在技工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合鲜有研究,从而准确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思路以及研究重点及创新等。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寻找理论支撑。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了准确界定,并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创新性构建工匠精神内涵模型,促进工匠精神与时代同步发展。对工学结合的含义做了解释,梳理了“工”与“学”的关系,明确两者结合的要求。经过充分的研究与对比,确立了建构主义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能力本位思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确保了本文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合理性。第三部分通过文献分析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融合的现实依据。确定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即两者存在实现目标一致、受益对象一致、价值取向一致、本质内涵一致、实践路径一致,以及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第四部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广西7所技工院校的师生、6家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以了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这些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要求不精准;二是企业参与不深入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三是工匠精神渐进式成长的培养路线不清晰;四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体系不完善载体不丰富;五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为此,提出了系统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解决思路。第五部分创新性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文献结合调查结果,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组成,构建了能为技工院校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指导的标准化模式。第六部分依据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解决思路,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的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为例,详细展示了重构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即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按“三阶递进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利用课程矩阵法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三阶段”企业实习,以及构建校企办学共同体、建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提升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证明,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改革后该专业学生多方面发生积极变化,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显着提升,企业参与办学更加深入,对毕业生满意度显着提升,建设了一支道德高尚技能精湛的工匠之师,教学成果丰硕。
卢阳阳[2](202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其母国就业和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一直是文献研究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后,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大量引入外资,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的崛起,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优化,也推动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的相继确定和实施,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引起我们疑问,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本身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有其独特之处,有必要立足中国现实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遵循特征事实描述、机制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从章节分布来看,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从概念界定入手,回顾相关理论,并梳理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市场关系的文献研究;第三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概括和制造业企业特征事实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采用机制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整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五至七章使用2003-2013年间中国商务部颁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样本,对上述假设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第八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全文结论,做出研究展望,并就对外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我们建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的总体理论框架,分别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出口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影响国内总体就业水平;同时,其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生产转移效应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最后其通过影响高技能工人相对就业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机制作用我国技能工资溢价水平。第二,我们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一般性就业的影响,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促进了我国就业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促进效应不受投资目的地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受投资企业所有制和投资类型影响明显。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与其他投资类型相比,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就业升级。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升级效应更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就投资类型而言,商贸型和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就业升级效应不显着,生产型和技术型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就业升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就业技能升级主要是生产转移机制起作用,技术创新机制效应较弱。第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加剧了技能工资不平等。其中,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能溢价促进效应要大于国企;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显着;无论哪种投资类型均促进国内技能工资溢价水平,其中商贸型和资源型投资的效应较弱。机制检验表明,高技能工人就业相对需求增加和利润增加渠道是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技能工资不平等的两种渠道。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本文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总体影响,从就业、就业结构以及技能工资溢价三个维度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拓展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作用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厘清其机制,丰富了既有的实证研究;三是明确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企业层面为化解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更多见解。
赵青[3](2021)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电工程造价作为评判水电工程价格的社会尺度,对水电工程前期立项、后期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电工程造价编制的准确与否,与水电工程定额关系甚为密切。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随着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电建设科技持续进步,四新技术不断涌现,现行的水电工程定额子目设置不能如实反映项目施工工艺特征和资源消耗情况,不利于水电项目前期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单价编制。因此依托水电工程已建或在建项目,开展补充定额的编制和研究,一直是行业定额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和倡导的基础性工作。论文采用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调研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补充定额编制常用的两类方法,通过两个补充定编制案例,分析总结出传统定额编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当前定额编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总结各类编制方法优缺点基础上,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补充定额编制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编制补充定额。并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导井施工为例,利用该算法模型,分析提出大直径机钻导井补充定额,为后续类似工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通过查阅水利、水电、交通等行业定额编制相关文献,对工时研究法、经验统计法等两类定额编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定额原始数据异常值产生原因及影响,重点对莱以特,格拉布斯和狄克逊3种粗大误差判别准则进行分析比较,在满足定额编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合适的误差处理方法获取补充定额基础数据。(2)论文通过剖析四川去学和山东沂蒙两个水电项目定额编制案例,发现传统定额编制方法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传统方法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且编制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忽略定额编制人员的配置和资料的积累,传统方法缺乏详实的实践资料。因此研究新形势下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的编制方法极为迫切和必要。(3)建立了蒙特卡罗模拟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模型。论文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水电建筑工程定额编制方法研究课题上汲取经验,着重研究有限样本数据情况下补充定额编制问题。提出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通过已有的有限样本预测整体消耗量的设想,在分析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基本思想和误差改进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模型。(4)实例验证与分析。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质资料和施工资源配置为基础,运用本文建立的模型对反井钻机机械台时消耗量进行模拟,并分析模拟结果的精度,一方面验证所建立的蒙特卡罗定额编制模型的合理性和方法改进的可行性;同时利用该算法模型,计算各工序主控机械台时消耗量,分析并提出了大直径机钻导井施工各项资源消耗量。(5)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验证发现,将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运用到补充定额编制工作中是合理可行的。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可以利用已知的有限样本数据预测整体的消耗量,有效减少定额观测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定额编制效率,切实解决当前定额编制中广泛存在的“小样本、贫信息”问题。此外,研究表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误差可以通过减小样本标准差σ或方差σ2来改善,对提高模拟数据精度是有效的。因此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编制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相对传统定额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定额编制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丁闪闪[4](2021)在《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文中指出《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在华投资建厂的特权,日本开始逐步对华进行直接投资。上海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棉业市场成为了日本纺织资本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随后越来越多的日本纺织工厂进入上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上海也就成为了二战前日资纺织工厂最为集中的地方,日本人将这些在沪纺织纱厂简称为在华纺。1918年日本棉纺织企业家和田丰治与喜多又藏以一千万日元的资本创立日华纱厂,日文全称为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同年收买英商鸿源纺织公司,日华纱厂以这家纱厂为基础,开始了在上海的经营活动。紧接着日华又接连吞并两家华商纱厂,扩充自己的基本盘,最终日华纱厂成长为日本在华纺织公司中第二大规模的纱厂,是日本在华纺中的翘楚。在管理制度上日华纱厂和其他日资纱厂一样,移植了日本国内的纱厂管理制度,废除买办制和工头制,按照周密的组织系统由日本人直接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相比于同时代的华商纱厂的管理模式,日华纱厂的组织管理系统更加精细高效。这样拥有雄厚资金背景、有效的运营模式再加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特权,日华纱厂及其他日本在华纺迅速占领中国棉纺织市场,而发展薄弱的华商纱厂只能逐步退出上海,寻求其他发展机会。日资纱厂在上海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日资纱厂的经营都是顺利的。日资纱厂的管理模式虽然高效,但也极易产生冲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引发了数次工人罢工运动和排日运动。日华纱厂自成立以来,工人罢工运动就从未停止过,给日华纱厂造成不小的冲击。而且日华纱厂是所有日资纱厂受战火破坏最为严重的纱厂,这就导致日华纱厂在众多日本在华纺中出现负利率最多的纱厂。不过接踵而来的日本全面侵华,将日华纱厂的颓势再次拉回扩张的道路。
江斓[5](2020)在《手工艺分工视角下的非遗保护方法研究 ——以竹编为例》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的产物,蕴涵着中华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重要评价标准的当下,对非遗保护方法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竹编不仅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手工技艺,也是典型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性精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转变,竹编面临着产品销售能力下降、传承人缺乏等具有非遗代表性的困境,是非遗保护研究的好案例。竹编作为一种手工技艺,符合手工艺发展的规律,笔者根据对手工艺生产形态的研究,从劳动分工这个切入点展开此次竹编保护研究课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本论文首先对竹编文化进行了概述,对竹编行业的现状与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而后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竹编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运用劳动分工理论寻找提升竹编制作效益的方法,围绕如何保护非遗竹编展开讨论。首先,对竹编文化与竹编行业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竹编艺人、竹编企业、竹编工作室以及政府对竹编行业的扶持等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而后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竹编行业进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评分以及复杂网络图的分析总结出竹编行业面临的现状与困境,从而为分工视角下的竹编保护奠定基础。其次,结合竹编制作流程的调研与劳动分工理论,对竹编制作中的各技艺步骤进行初步分工,而后对竹编产业进行劳动分工研究,并根据竹编产业链要素等因素对各分工环节进行可行性分析,再结合分工前后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图变化及分工后竹编原真性情况对竹编产业分工方案进行评估,得出较优策略。最后,提出手工艺分工视角下的竹编保护策略。从竹编保护、竹编发展、竹编文化传播三个大类展开,主要通过提高竹编产业效益、培养创新型传承人、促进竹乡经济发展及拓宽竹编产品销售渠道与竹编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个较为整体的竹编保护策略。从人文、技术、经济效益、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等角度活化竹编产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
肖雯[6](2020)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盐都区社区矫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传统的监禁式、惩戒式刑罚所不同,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相对独立的刑罚执行活动,在保留刑罚执行本色的同时,更加突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现代刑罚理念。当前社区矫正在全世界的盛行是提升罪犯改造效率、降低司法成本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适应刑罚社会化这一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2003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等管理经验成熟的大型城市中逐步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试行,2019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体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社区矫正的核心要义就是将社区矫正对象放在社会、社区中进行深度改造,使之与社会保持正常接触,杜绝监禁刑罚中与刑罚场所外世界绝缘、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发生,这种特性使社区矫正制度除了在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监管下,必须引进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加入。同西方发达国家、东亚邻国相比,我国在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方面起步较晚,社区基础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及公民的刑罚观念尚未改变,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类问题。本文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通过面上问卷调查与点上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研现阶段盐都区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分析了当前盐都区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状况。其次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总结盐都区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并从认识观念、民间组织、参与基础等几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和借鉴,归纳英国、日本和上海市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的先进经验,寻求可供学习、操作性强的措施方法。最后,结合盐都区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态。提出的设想有推动理念更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高效激励机制;优化数据赋能,用好市场主体优势。该论文参考文献50篇。
周莎莎[7](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在《AI与日本的雇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的翻译文本是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岩本晃一研究员的着作《AI与日本的雇用》的第一章至第二章。该作品以AI与就业为主题,对于AI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会导致大量现有工作岗位的消失这一共识提出了不同见解。之所以选择翻译社会学作品,是因为笔者一直对社会学领域颇为关心,希望通过翻译此书对日本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结合翻译文本的特点以及实际翻译过程中的问题,选择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传入中国已有40余年,中国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国内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进行译介、评析及理论对比的第一阶段、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并存的第二阶段,到对理论多为批评话语的第三阶段。目前除了仍对奈达理论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对其翻译理论进行批判。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它的核心概念“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同时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考虑读者的感受,在最大程度还原原文内容的同时,采用符合读者语言表达习惯的译文”,对于实际的翻译工作仍然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结合翻译文本的特点,以及回顾实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认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本次汉译实践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于是选择将其作为指导理论展开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防止误译的具体对策。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本次翻译文本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根据他在圣经翻译方面的经验提炼得来的,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功能对等理论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转而追求两种语言间的等效性,即译文与原文在词汇、语义、风格和文体上形成对等,而并非机械性地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同时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读者是翻译的服务对象,译文的质量便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之灵活,适用性之强。本次的翻译文本《AI与日本的雇用》是有关社会学的大众性科普书籍,其用词简洁通俗,且文章逻辑严谨。同时,该作品包含较多的专门用语和流行语,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结合翻译文本的这一特点,笔者初步确定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本次翻译报告的适用性和指导性。第二章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性地回顾了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和产生的误译问题,并试着从将它们分为单词和句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源头所在。通过对译文的再审视,笔者意识到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第三章以及结论部分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总结了避免误译的对策。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应重视原文和译文间语言信息的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等,翻译应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再现源语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译者应反复阅读原文,充分理解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将其最大程度地呈现给读者;同时,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考虑读者的感受,在最大程度还原原文内容的同时,采用符合读者语言表达习惯的译文。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平时的语言知识积累和文化背景知识积累,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于楠楠[8](2020)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2018)》。蓝皮书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在产业上有两个表现:一方面是制造业集中化;另一方面是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经济增长重心正转向服务产业。但与此同时,不论是从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基尼系数数据,还是高校研究所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收入分配不均、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近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入手,首先研究了我国熟练工与非熟练工工资差距的现状、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从发展趋势上看,二者可能存在联系。其次,根据前人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理论层面概括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对于熟练工与非熟练工工资差距的三种影响机制: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人力资本积累。最后,通过使用我国31个省或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服务贸易试点区与非试点区的工资差距均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在分行业回归分析中发现,相比生产性服务贸易现代行业,生产性服务贸易传统行业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较小。在分产业回归分析中得到,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于第二产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此外,本文还使用了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影响渠道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通过促进产业发展从而缩小了工资差距,又通过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促进技术进步扩大了工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尽量降低工资差距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采取合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同时政府应当进一步合理化税收制度,从而充分发挥税收的二次调节作用。
谭谦[9](2020)在《英国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1979-1997)》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为英国社会经济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丰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共分为四个部分,尝试从“英国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如何”这一主要问题出发,对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发展阶段(1979-1991),这一阶段虽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机构相对单一,主要有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稳定扩大;中央和地方双重拨款保障教育经费;管理权逐渐从地方转移到中央手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建立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标准。第二阶段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发展阶段(1992-1997),这一阶段建立起从高到低高的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传统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城市技术学院和学徒制,使得各层次的衔接更加流畅;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权收归中央政府的同时赋予高等教育实施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师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拓宽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第二部分是影响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经济因素主要是国内危机与国际竞争的应对,政治因素是政党执政理念的差异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思想文化因素是受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使职业资格与学术资格难以真正平等,社会因素主要是利益群体的博弈。第三部分是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从相对单一到类型多样,管理权逐渐从地方向中央转移,教育经费从政府投入为主向多渠道筹集转变,教师队伍从低学历向高学历发展,职业资格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核心技能转变。第四部分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完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健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经费投入,多举措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确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刘璐[10](2020)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立身期仆工研究》文中认为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变革、发展的转型时代。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立身期仆工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社会各个阶层涌现出来,成为英国社会一种普遍现象。立身期仆工是中世纪晚期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这一群体的研究,有助于学界对中世纪乃至近代早期英国的家庭构建过程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理解。论文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束语。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中世纪晚期英国立身期仆工的相关研究概况等内容,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且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晚期英国各个阶层中立身期仆工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立身期仆工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分别从社会、经济、个人三方面因素来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立身期仆工的兴起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关系变化。例如,伴随着立身期仆工现象的发展,家庭模式由复合家庭转向核心家庭;婚姻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晚婚成为社会发展趋势,父母对婚姻的控制权呈现出削弱的态势;契约性养老成为潮流。文章第四章主要探析了立身期仆工对近代英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立身期仆工的发展促进了契约关系的扩展、雇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济贫观念的改变。从个人角度来看,立身期仆工的存在与发展,有助于农奴子女获取自由,有利于促进个人教育、个人主义的发展。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阐明了中世纪晚期英国立身期仆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转型。
二、毕业就是“熟练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毕业就是“熟练工”(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工匠精神的国内外研究 |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
3.工匠精神与工学结合人才培育结合的研究 |
4.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技术路线 |
(六)研究重点与创新 |
1.研究的重点 |
2.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1.工匠精神 |
2.工学结合 |
3.人才培养模式 |
(二)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理论 |
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4.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5.能力本位思想 |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融合的现实依据 |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 |
1.实现目标一致 |
2.受益对象一致 |
3.价值取向一致 |
4.本质内涵一致 |
5.实施路径一致 |
(二)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1.有利于提升学校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
2.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技双修全面发展 |
3.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管理 |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
四、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概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
1.人才培养目标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要求不精准 |
2.企业参与不深入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缺乏合力 |
3.工匠精神渐进式成长的培养路线不清晰 |
4.工匠精神培养的体系不完善载体不丰富 |
5.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
(四)工匠精神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困境的解决思路 |
五、建构特色鲜明的“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船舵”模式构建 |
(二)“船舵”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部分构成及建设要领 |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预备工匠 |
2.校企双元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
3.规划学生职业成长的三阶递进式发展路线 |
4.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
5.建立“八合一”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
六、“船舵”模型的实践案例剖析 |
(一)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现有基础 |
1.专业概况 |
2.原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
(二)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
1.行业企业调研 |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三)构建三阶递进的“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
1.构建“三版块三载体”立体化育人版块群 |
2.按照“三阶递进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
3.课程矩阵法优化专业课程内容 |
4.系统设计“三阶段”企业实习 |
(四)完善教学保障体系 |
1.打造校企办学共同体 |
2.建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 |
3.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
4.完善评价体系 |
(五)实践总结 |
1.实践成效 |
2.实践启示 |
七、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关键)素质、能力表 |
附录三 数控加工(数控车工)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描述 |
附录四 过程考核量化表 |
攻硕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和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2.1.2 就业、就业结构及技能工资溢价 |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3 技能工资溢价理论 |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市场 |
2.4.1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 |
2.4.2 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结构 |
2.4.3 对外直接投资与技能工资溢价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发展概况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 |
3.2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特征性事实 |
3.2.1 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2.2 制造业企业整体就业现状 |
3.2.3 制造业就业结构特征 |
3.2.4 制造业企业技能工资溢价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的机制分析 |
4.1 对外直接投资对总体就业规模的影响机制 |
4.2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
4.3 对外直接投资对技能工资溢价的影响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增长 |
5.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 基本估计结果与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
5.2.1 构建反事实控制组 |
5.2.2 基本估计结果 |
5.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
5.3.1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5.3.2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
5.3.3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就业结构 |
6.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
6.1.1 模型设定 |
6.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
6.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6.2.1 基本估计结果 |
6.2.2 内生性检验 |
6.2.3 其它稳健性检验 |
6.3 对外直接投资就业结构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
6.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
6.3.2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6.3.3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
6.3.4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
6.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就业技能结构的机制检验 |
6.4.1 技术创新效应检验 |
6.4.2 生产转移效应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对直接投资与本国技能工资溢价 |
7.1 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
7.1.1 模型设定 |
7.1.2 变量设定及数据说明 |
7.2 基本估计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7.3 对外直接投资技能工资溢价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
7.3.1 行业异质性检验 |
7.3.2 地区异质性检验 |
7.3.3 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7.3.4 投资目的地异质性检验 |
7.3.5 投资类型异质性检验 |
7.4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技能工资溢价的机制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定额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定额研究发展历程 |
1.2.3 国内定额编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
1.4.1 论文预期成果 |
1.4.2 创新点 |
2 水电工程施工补充定额编制及原始数据误差处理 |
2.1 定额编制基本理论 |
2.1.1 工程定额的概念 |
2.1.2 定额水平的概念及内涵 |
2.2 施工定额的编制 |
2.2.1 施工定额的编制程序 |
2.2.2 人工补充定额编制 |
2.2.3 机械补充定额编制 |
2.3 补充定额编制常用方法 |
2.3.1 用工作时间研究的方法编制补充定额 |
2.3.2 用经验统计定额资料编制补充定额 |
2.4 定额原始数据的来源 |
2.5 原始数据特点 |
2.6 原始数据的误差及处理 |
2.6.1 观测数据的误差 |
2.6.2 误差的分类及性质 |
2.6.3 粗大误差的判别及剔除 |
2.6.4 3种判别准则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3 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存在问题及改进研究 |
3.1 现行水电工程定额使用情况 |
3.2 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实践案例分析 |
3.3 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存在问题分析 |
3.3.1 传统水电定额编制方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3.3.2 水电工程建管模式变革加剧传统定额编制方法的局限性 |
3.3.3 定额站工作经费没有稳定来源,行业相关人员实操经验不足 |
3.4 补充定额编制方法改进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水电工程施工定额编制模型研究 |
4.1 蒙特卡罗模拟基本思想 |
4.1.1 蒙特卡罗模拟基本原理 |
4.1.2 蒙特卡罗模拟理论基础 |
4.1.3 蒙特卡罗模拟算法的基本思路 |
4.2 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结果误差和使用注意事项 |
4.2.1 蒙特卡罗模拟算法的误差及收敛性 |
4.2.2 蒙特卡罗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
4.3 建立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的蒙特卡罗模拟算法模型 |
4.3.1 原始数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
4.3.2 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模型 |
4.3.3 分析拟合数据概率分布并检验 |
4.3.4 按消耗量数据的概率分布进行抽样 |
4.3.5 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精度分析 |
4.3.6 蒙特卡罗方法的误差与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介绍 |
5.1.1 反井钻机钻井技术在水电工程的应用 |
5.1.2 依托项目工程概述 |
5.1.3 反井钻机施工工艺及施工工序 |
5.1.4 定向钻施工高精度导孔 |
5.1.5 反井钻机施工导井 |
5.2 大直径反井钻机钻导井补充定额编制 |
5.2.1 补充定额编制准备工作 |
5.2.2 原始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 |
5.2.3 异常值的判别与剔除 |
5.2.4 分析数据频率拟合概率分布 |
5.2.5 建立经验公式降低模拟技术误差 |
5.2.6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模拟 |
5.2.7 模拟结果精度分析 |
5.2.8 确定反井钻机钻导井补充定额资源消耗量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一章 日华纱厂成立背景 |
第一节 上海的投资环境 |
一 基础设施完善 |
二 外资的天堂 |
第二节 在沪日资棉纺织企业的发展阶段 |
一 初始阶段(1895年-1914年) |
二 发展繁荣阶段(1914年-1931年) |
三 调整转型阶段(1931年-1937年) |
小结 |
第二章 日华纱厂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日华纱厂的创立与扩张 |
一 日华纱厂的创立 |
二 并购宝成纱厂 |
三 接手华丰纱厂 |
第二节 日华纱厂的内部运营 |
一 组织与管理 |
二 日华纱厂职员与工人 |
三 设备的增设与更新 |
小结 |
第三章 日华纱厂与罢工运动 |
第一节 日华纱厂建立初期的工人罢工 |
一 20世纪20年代初的工人罢工 |
二 卷入二月大罢工的漩涡 |
第二节 罢工潮对日华纱厂的冲击 |
一 卅运动及后期罢工潮(1925年-1926年) |
二 北伐战争时期的总罢工(1927年) |
第三节 北伐之后的罢工衰退期 |
小结 |
第四章 排日运动与战争给在华纺带来的影响 |
第一节 抵制日货运动对日本在华纺的冲击 |
一 危机下的日本在华纺 |
二 在华纺的应对政策 |
第二节 日华纱厂在战时的沉浮 |
一 战事带来的营业低迷 |
二 “七七”事变后再次扩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日华所属工场设备情况表(截至1945年) |
附录 B:日华纱厂股东名册 |
附录 C:日华纱厂日籍职员履历表 |
附录 D:日华纱厂给芳泽外务大臣密电 |
致谢 |
(5)手工艺分工视角下的非遗保护方法研究 ——以竹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
2.1.2 竹编研究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劳动分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编现状分析 |
3.1 竹产业调研 |
3.1.1 竹产业发展情况 |
3.1.2 政府对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3.2 竹编行业现状分析 |
3.2.1 竹编企业与竹编艺人现状分析 |
3.2.2 竹编行业存在的问题 |
3.3 竹编行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
3.3.1 竹编行业利益相关者界定与评分 |
3.3.2 竹编行业利益相关者网络图分析 |
3.3.3 竹编工艺文创设计活动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编分工方法研究 |
4.1 竹编企业制作流程调研 |
4.1.1 以东阳何红兵竹编工作室为例 |
4.1.2 以孝丰溢宁竹制工艺品厂为例 |
4.1.3 以安吉丽娜竹制品有限公司为例 |
4.2 竹编制作流程与分工方法分析 |
4.2.1 竹编制作流程分析与初步分工 |
4.2.2 竹编分工方法分析 |
4.3 竹编分工方法可行性分析 |
4.3.1 竹编产业链要素分析 |
4.3.2 原材料加工厂环节分工可行性分析 |
4.3.3 编织及外包环节分工可行性分析 |
4.3.4 销售及文化传播环节分工可行性分析 |
4.4 竹编分工后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分析 |
4.4.1 分工前后竹编产业利益相关者网络对比分析 |
4.4.2 分工后整体竹编行业利益相关者网络分析 |
4.4.3 分工后竹编原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编保护与发展策略 |
5.1 竹编保护策略 |
5.1.1 优化政府扶持方式,建立符合传统技艺传承的利益机制 |
5.1.2 依托多种渠道,建立创新型传承人培养机制 |
5.2 竹编发展策略 |
5.2.1 改善企业经营模式,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
5.2.2 促进竹编产业外包及其绿色发展 |
5.2.3 扩展竹编产品销售模式及完善企业管理模式 |
5.3 竹编文化传播策略 |
5.3.1 商场环境下的竹编产品销售与竹编文化传播方法 |
5.3.2 竹编乡村的竹编产品销售与竹编文化传播方法 |
5.3.3 博物馆场景下的竹编产品销售与竹编文化传播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公共管理视角下盐都区社区矫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社区矫正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盐都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 |
3.1 盐都区社区矫正现状 |
3.2 盐都区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意愿的调查 |
3.3 关于盐都区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的调查 |
4 盐都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盐都区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盐都区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矫正不足的原因分析 |
5 国内外社区矫正的经验借鉴 |
5.1 英国社区矫正模式概况 |
5.2 日本社区矫正模式概况 |
5.3 上海社区矫正模式概况 |
5.4 国内外经验总结 |
6 盐都区社区矫正创新路径的对策建议 |
6.1 推动理念更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6.2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高效激励机制 |
6.3 优化数据赋能,用好市场主体优势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卷一:针对司法行政部门社区矫正工作者访谈提纲 |
附卷二:针对社区矫正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卷三:针对社区(村居)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卷四:针对企业法人访谈提纲 |
附卷五:针对市场公司法人访谈提纲 |
附卷六:访谈记录 |
附卷七:盐都区社区矫正对象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功能对等理论在《AI与日本的雇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ABSTRACT |
はじめに |
一、翻訳実践における理论的な枠组み |
1.1 机能的等価理论とは |
1.2 『AIと日本の雇用』の翻訳への适用性 |
二、『AIと日本の雇用』における翻訳実例の分析 |
2.1 语汇の翻訳 |
2.1.1 専门用语 |
2.1.2 同形语 |
2.2 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
2.2.1 受身文の翻訳 |
2.2.2 语顺の调整 |
三、『AIと日本の雇用』における误訳防止の対策 |
3.1 中日コントラストに関する研究の强化 |
3.2 异なる言语习惯への注意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8)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整体贸易角度研究综述 |
1.2.2 服务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工资差距现状 |
2.1 生产性服务贸易概念与分类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分类 |
2.2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2.2.1 总体发展现状 |
2.2.2 生产性服务贸易各行业发展现状 |
2.3 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与工资差距现状 |
2.3.1 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与工资现状 |
2.3.2 我国分行业工资收入现状 |
2.3.3 我国分地区工资收入现状 |
2.3.4 我国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比较 |
2.4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工资差距变动趋势比较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机制分析 |
3.1 要素层面 |
3.1.1 技术进步机制 |
3.1.2 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
3.2 产业层面 |
3.2.1 规模经济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说明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实证分析与结论 |
4.2.1 hausman检验 |
4.2.2 全国检验结果 |
4.2.3 分地区检验结果 |
4.2.4 分行业检验结果 |
4.2.5 分产业间影响检验结果 |
4.3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工资差距影响渠道分析 |
4.3.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策与建议 |
5.1 相关政策建议 |
5.1.1 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 |
5.1.2 增强税收对于工资的二次分配效应 |
5.1.3 完善非熟练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升非熟练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
5.1.4 完善在职职工培养机制 |
5.1.5 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流向 |
5.1.6 合理引导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溢出正向作用 |
结论与展望 |
1、本文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英国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1979-199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 |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问题逐渐显现 |
3.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1.职业技术教育 |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3.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三)文献综述 |
1.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 |
2.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英国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 |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稳定发展阶段(1979-1991) |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 |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
3.管理权从地方向中央和院校转移 |
4.双重拨款保障教育经费 |
5.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
6.国家职业资格提供质量标准 |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发展阶段(1992-1997) |
1.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 |
2.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3.强化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 |
4.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
5.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
6.普通国家职业资格拓宽就业与升学渠道 |
二、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因素——经济危机与国际竞争 |
(二)政治因素——两党执政理念的差异 |
(三)文化因素——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 |
(四)社会因素——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 |
三、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实施机构从相对单一到类型多样 |
(二)管理权从地方教育当局向中央转移 |
(三)教育经费从政府拨款为主向多渠道筹集转变 |
(四)教师队伍从低学历向高学历发展 |
(五)职业资格从单一技能向核心技能转变 |
四、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完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二)健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制度 |
(三)建立高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四)多举措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
(五)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之间的转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中世纪晚期英国立身期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立身期仆工的内涵 |
(二)立身期仆工的年龄 |
(三)立身期仆工的特征 |
四、理论与方法 |
第一章 英国中世纪晚期立身期仆工现象的阶层分布 |
一、社会上层的立身期仆工 |
二、中间阶层的立身期仆工 |
三、社会下层的立身期仆工 |
第二章 英国立身期仆工现象涌现的原因 |
一、12、13 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 |
二、社会因素 |
三、个人因素 |
第三章 立身期仆工现象与中世纪晚期家庭关系的变化 |
第一节 西欧的家庭模式 |
一、欧陆各国的家庭模式 |
二、立身期仆工与英国家庭模式 |
第二节 英国的立身期仆工与婚姻关系的变化 |
一、对传统婚姻的冲击 |
二、促进了晚婚现象 |
第三节 立身期仆工与家庭赡养关系的变化 |
一、英国的养老模式 |
(一)家庭养老 |
(二)契约性赡养 |
二、立身期仆工与契约性赡养 |
第四章 立身期仆工现象对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一节 立身期仆工与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
一、契约关系的扩展 |
二、雇工经济的发展 |
三、济贫观念的改变 |
第二节 立身期仆工与个人的成长 |
一、农奴子女获取自由的“新途径” |
二、促进了个人的教育 |
三、个人主义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毕业就是“熟练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张伶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基于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D]. 卢阳阳.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水电工程补充定额编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 赵青.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4]中日关系视野下的日资在华纱厂 ——以日华纱厂为例(1918-1937)[D]. 丁闪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手工艺分工视角下的非遗保护方法研究 ——以竹编为例[D]. 江斓.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公共管理视角下盐都区社区矫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肖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7]功能对等理论在《AI与日本的雇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D]. 周莎莎. 南京大学, 2020(04)
- [8]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影响研究[D]. 于楠楠.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英国保守党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1979-1997)[D]. 谭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中世纪晚期英国立身期仆工研究[D]. 刘璐.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