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陆舒湄[1](2020)在《“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单纯依赖思政课程与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的同时,运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好“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真正落实育人成效、回归育人本质,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机制。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建设与课程特质,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育人着力方向。课程思政既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体现。“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表征、相得益彰。“三全育人”从宏观上把握着育人方向,课程思政从中观上实践育人方针。“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为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具有覆盖面广、课时多、学时长、跨度大的特性,同时,这门学科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其特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显见的。因此,种好《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田”,应对国际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防止意识形态渗透和演变,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大学英语》课程是实践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原则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义重大。深入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与社会进步需求。
李向勤[2](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陈婷婷[3](2019)在《范式创新: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域——以国内大学英语翻转教学为例》文中提出范式创新对新时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和新使命。基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回访对英语教学现状不满、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取向的沿革、个案考察我国大学英语翻转教学的实践启迪。未来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一步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推进课堂教学范式的创新,才能赢得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大学生的喜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和凸显大学英语教育的时代价值。
贾振霞[4](2019)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时代,教师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传统的单一讲授模式带来诸如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其学分压缩的趋势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高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单一课堂教学己不能满足需求。而2014年MOOC热潮的衰退证明单一在线学习模式也存在缺陷。作为对单一模式缺陷的回应,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ming),即课堂面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全球快速发展。作为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制约着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本研究旨在构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指标框架,用以考察部分高校其实施现状,然后挖掘影响这些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提出建议。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三:(1)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2)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如何?(3)教师的这些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文本和网络资料的三角互证,凝练结论。首先,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梳理厘清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描述性参数框架、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指标框架及其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5位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专家、2位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9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5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先导访谈,验证和充实基于文献确立的框架。接下来,基于文献和先导访谈数据,确定框架中涉及到的构念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内容,以形成问卷题项和访谈提纲。对于有效教学行为部分,应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对10位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专家进行两轮的问卷咨询,形成最终的有效教学行为问卷量表。综合考虑高校层次和高校专业特色,选取35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向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共获得379份有效问卷。另外,对所研高校中的3名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7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访谈。使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对问卷进行处理分析。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得基于数据驱动的有效教学行为因子,与之前的理论维度进行比对,确立最终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维度。分析问卷数据以了解所研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实然,并用访谈获取的质性数据进行三角验证,以及作进一步解释。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使用问卷中影响因素部分的量化数据及访谈获取的质性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同时,选取来自985、211、普通本科院校的三位教师作为个案,深入分析其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大学英语课程中,混合式教学主要应用于通用英语课型。教师平均使用两个及以上的在线平台,种类不一,使用最多的三类分别是教材所属出版社的、与教材配套的平台;即时通迅工具类,如QQ群或微信群;在线作业或测试类。学生主要使用自己的电子设备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学习的内容具有“多任务”的特点,排在前两位的是进行听力练习和写作练习。所有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都是以课堂面授为主导和引领的。多数教师把在线学习仅作为补充和辅助,课堂面授不受影响。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形式,最常用的是课堂参与、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较少使用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归结起来有五个因子,按照解释力的大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在线学习管理、教师支持、组织面授课堂、多元化评价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教师支持行为上最到位,其次是组织面授课堂行为。而在线学习管理和个性化教学行为,实施较欠缺。在总体有效教学行为实施上,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职称、受教育程度不具有显着性影响差异;有培训经历的教师显着高于没有培训经历的教师;985高校教师显着高于211高校教师,普通院校教师也显着高于211高校教师;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可以归为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学信念、教学能力、教学动机三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平台因素、环境因素和学生因素。平台因素指在线学习平台的性能情况,包括在线学习内容的质量、在线平台质量、平台服务质量、平台的有用性、易用性、可及性。环境因素主要聚焦教师所在的高校/院系环境的影响作用,包括物质支持、政策支持、管理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院系氛围。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对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影响。三项教师自身因素之间、三项外部因素之间,以及内因与外因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有效教学行为的实施。基于研究发现,从在线资源建设、教师发展方面提出建议。
吴亚萍[5](2018)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家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邮电院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以四所邮电类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存在哪些异同点?第二,我国邮电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现状如何,尚存在哪些问题?第三,《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何启示?本研究旨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调查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现状,并针对其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设想,以期为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启发。基于以上研究问题,笔者首先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了要点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创新提出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三大课程类型,强调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测试体系,并且对教师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接着笔者采用问卷和访谈法调查了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现状情况。调查发现:邮电类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大体上令学生感到满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教学模式仍以课堂面授为主,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模式普及度仍不高;教学评估方面有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这类形成性评估方式重视度不够;教师队伍呈高学历的上升趋势,但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最后,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导下对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改革建议:第一,革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第二,构建具有邮电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第三,运用多样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第四,完善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第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邮电类院校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魏雪钦[6](2018)在《“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意在提出一种本真的大学英语学习形态,为反思当下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提供衡量尺度,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风向标。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异化之现象,把本应是源于、关于、属于人的,并且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英语学习行为异化为压抑和控制人的外在力量。具体表现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目中无人”或者说是“目无全人”的状态,即英语学习者的主体性存在被遗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的完整性遭破坏、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被片面化、大学英语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化与理性化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英语学习者的内部精神世界被整齐划一的封闭性语言知识所填充,等等。从理论渊源上寻求症结,可以发现,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论哲学观、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价值理性式微以及工具论语言本质观。为了结束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恢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本文从“理解”视域出发来寻求出路,提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各项学习关系之间应该走向理解,从而实现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本真存在,复归英语学习是作为英语学习者与异域文化世界相处的本来意义。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遵循“历史追溯-实证分析-理论阐述-路径构想”的思路展开。首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的基本状况,归纳出建国后、改革开放后以及21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的三种形态,然后分别分析出这三种英语学习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危机,最终总结出三个阶段中三种大学英语学习形态对现实产生的共同的影响是学习者的主体性被遮蔽。接着,本文对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主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获得反映当下大学英语学习真实情况的系列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最终总结出当前大学英语学习具有这样一些“意义”危机: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自我疏离、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文本的疏离、教师主导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者主体性存在被遗忘。通过揭示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危机,反思“意义”迷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后发现,目前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异化”,因此,追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提出在“理解”的视域下探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哲学解释学作为一种解读人文科学的哲学,主要通过对各类“文本”的解读,以此探讨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理解。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为我们洞察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意义和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野。哲学解释学强调在对语言和历史意蕴的解读过程中,关注解释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解读过程中的多元化与差异性。这也为我们追寻大学英语学习本真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提出在“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并不是对现实的大学英语学习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使大学英语学习从“非本真状态”走向“本真状态”,进入澄明之境,使大学英语学习成为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与实现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精神世界的机械操作性行为。与此同时,“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重新审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途中”。为了追寻“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本文提出从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出发,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各项理解关系,以学习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深层内涵。文章最后部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的:学生与教师之间走向主体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基础;学生对英语文本的体验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过程;学生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旨归;师生与文本走向理解共生是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开显。因此,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目的在于凸显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丰富英语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终极目标则指向大学英语学习“质”的提升。
余双双[7](2018)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案例设计 ——基于项目实训教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世界教育史不难发现,各国对人才或者说实践应用人才教育培养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在我国亦是如此。但一直以来,高校输出的大量毕业生都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实用型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作为人才孵化与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的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基本上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教学状况却不太理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对英语实用型人才需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中心”: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及“三讲解”:单词讲解、语法讲解、翻译讲解的纯讲授式教学现象,忽视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工作实际和学习研究需要,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应用及语言交际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一味地寻求过级与考试,应试化与功利化倾向严重。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上英语学习积极性差,英语课堂效率不高,英语口语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大学英语》课堂实行项目实训教学,倡导以英语的运用为中心,以相关实践项目的活动为线索,以小组合作和探究为展开形式;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实际训练,来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巩固与活用和交际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来对项目中过程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学术或职业生涯的需要积累有用的经验。此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改善以往理论学习与实训相分离的弊端,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诉求,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实践与推广。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项目教学和项目实训教学等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了阐述与归纳,并将项目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以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给予了项目实训教学的含义界定,并介绍了其基本要素、特点与实施流程;同时对项目化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状况做了整体上的把握。其次,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法,基于项目实训教学四大构成要素视角,对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做了简单调查,从教学取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与情境)、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分析;随后,详细介绍了项目实训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的可行性、构成要素、实施原则和实施步骤;最后进行了基于项目实训教学视角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并加以实验,并通过访谈等调查,得到了项目实训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反馈。通过研究和实践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取向、内容、教学活动与情境以及结果评价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二是项目实训教学法可以应用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通过项目实训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积极性、口语应用能力以及动手、合作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希望本研究中《大学英语》课堂项目实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能为其他学科的课堂开展项目实训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深化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马琴[8](2017)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大学英语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以英语作为媒介和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外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大学英语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教学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学活动以及考核体系只有在充分体现其特性要求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本学科教学应有的终极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流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加深。国家对专业人才的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对更深层次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在国际交往中,关键人员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各领域的国际交往、科技交流的进程和文化冲突的顺利过渡,乃至决定项目合作最终能否成功。英语的有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打好语言基础上,仍然是局限于提升学生一般语言能力层面上,即学生还是在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并没有在新形势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提出使用英语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第二,大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跨文化交际的特性。第三,缺乏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性的支持。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应当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个学科结合起来。外语学习内容应与其他实用学科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现实及学生自身经验的衔接,而且还可为外语教学提供交际性途径。第四,缺乏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学习者观念、学习者情感因素、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和性格特征是影响学习者习得语言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上述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统一要求过多,个性化诉求不足的问题,笔者选择本选题,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分析,开展一定范围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理据,采用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进行梳理,力图寻求一种较为可行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设计,在强调学生建立具有一定深度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特性,强调英语跨文化交际功能,以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借鉴,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反映英语学科应有的特性,最大程度上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科技、经济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自2002年以来八年多的改革改善了学生语言学习环境,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听力水平。但是毕业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论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特性和教学现状,以及国际化趋势对英语跨文化能力提出的挑战等方面探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国内外文献综述可见当前已有实施网络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个性化大纲等个性化教学实践,但是对大学英语个性化的系统研究不够,特别是还没有对本课程的个性化设计的研究。第二部分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的基本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阶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主要媒介,其至少具有公共性、工具性、基础性、针对性和跨文化性等属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就是基于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和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在教师以个性为基础的教,和学生以个性为基础的学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术、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发展的双边统一活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指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上的协同发展。英语教学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类,隶属于语文文化,主要是培育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沟通的交际能力。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致爱好和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而逐步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强调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学生心理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和谐统一,从而构建一个英语学习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体验中逐步提高英语技能。本研究认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具有多样性、个别性、针对性、差异性、诊断性和交际性等六个特征。第三部分调查分析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现状。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核心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考量,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现行教学五个环节方面的意见和企望并分析当前大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和期待。通过访谈法、统计描述法、差异系数分析法、评定尺度法等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本研究认为,现阶段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上套用着统一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导致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选用以及课堂模式也趋向一致。统一性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等,但在很大程度上,过多的统一性忽视教育主体的需求特征和自主性的发展,难于顾及个体差异,且难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期待。现行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和差别性。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大学外语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学习以及社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非常有必要个进行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两个层面都非常迫切。第四部分研究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学习者需求理论和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作为实施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深刻的启示。多元智力理论为本研究进行个性化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学习者需求理论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成功实施的依据。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本研究正是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适合其个性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式。第五部分进行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系统设计,一是把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多层次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组合化、模块化以及+X模式,由此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三是针对多层次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适应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等,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四是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灵活创设教学和学习环境;五是对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和过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个性化教学。第六部分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要素入手探讨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实施提供保障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在个性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必备因素。当我们在理解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时,我们也是在讨论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对与之相关的教学要素提出的基本要求。根据叶澜关于教育要素的观点(1),教学要素理应主要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物资(环境)四个必备要素。本部分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要求。作为大学英语个性化实施的基本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观念,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都是其效彰显个性特点,实现学习效果的必要因素。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存在价值实质是大学英语课程资源能够满足师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程度。因此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再次开发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的基本条件。大学英语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方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习,也要方便于教师进行个性化地教。为了能够针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质量作出合理评价,本文系统化研究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第七部分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及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评价进行全面探讨。在大学英语个性化评价的方法中运用例证详述了建立学习档案、自我评价、360度反馈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具体方法。随后,按照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范畴范畴,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结果等六个方面反思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情况。
游长松[9](2016)在《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造就具有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持续关注,并一直是大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难点。长期以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评估手段,从学习者的进步到教师专业发展,人们展开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正式颁布,将新世纪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问题。基于组织生态理论视角,并借助治理手段,对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学科的横向拓展,引领治理理论朝应用化方向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学校管理实践的改进,特别是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管理等具体工作的优化。本文依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与访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深度解读,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主流形式,讨论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现状,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提出对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改进建议,以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管理效能。课程管理体制是关于课程管理的制度化、组织化、秩序化的表述。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和外语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实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职能的机构以及组织制度的总称;其价值在于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为组织生态理论和治理理论,通过其要旨分析和应用,辅助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改进工作的开展,使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呈现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与国家外语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密切关联。回顾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发展历程,自民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大学英语的课程管理在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以及新世纪这五个阶段均呈现了不同的特点,经历了“多元管理”——“高度集权”——“无序运行”——“放权重建”——“分级管理”的发展阶段。事实证明,在国家统筹、各机构和单位分级管理、民主自治的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会焕发更多生机与活力。当然,改革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种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的协助与支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以国家外语教育政策为宏观指导,教育部领导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各高校协调指挥大学英语教育执行部门制定适合校情的教学大纲,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下,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自己的管理机构,形成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建制。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学部制、中心制和学院制三种;其中学部制依据机构的隶属关系、权责划分的不同又有大部制、中部制和小部制三种情况。不同的课程管理体制享有不同的权责,其优劣各异。直属学校的建制享有独立的财务、人事权,其与学校及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更便捷,运行经费更充足,教学科研活动更具自主性。隶属外语学院的中部制则具有较大的专业优势,教师的专业归属感相对来说更强,与学院内其他教师的专业沟通更方便,专业发展途径更便捷。小部制目标指向单一,任务明确。不同建制的劣势也依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而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优质教材的编制、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学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学评估与教学效果的检验等;其功能体现在管理统筹、教育教研、激励创新和学科优化等方面。基于对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管理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在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备、组织制度建设、协调机制运行、考核评价开展等方面虽处于相对有序的运作状态,但也切实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冗杂重叠,管理效率差强人意;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师生的管理价值难以彰显;组织制度不够健全,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协调机制时有冲突,多方关系无法理顺;组织考核近于僵化,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与高校行政化的历史沿袭,管理者与公众的惯性思维,以及大学英语的公共课地位等原因造成的。发达国家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和法国等在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方面都有诸多相对成熟的做法,归纳起来就是:特别重视政府、社会、学校的通力合作;维护大学英语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管理的不同职责;提倡教师配置的多样性并给予教师足够的教学自主权;建立英语课程管理平台,加强管理主体及机构间的网络互动。基于当下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借鉴国外优秀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经验,大学英语课程的管理体制改进须顺应多元主体、共管共治,职责对等、权力分享,分集结合、整体优化,网络介入、智能管理的改进取向;遵循民主性、辩证性、整合性、高效性的基本原则,力求进行一体化和系统化改进。特别是要在功能定位上,追求从课业指导走向交际服务;在机构设置上,追求从科层梯度走向多元平等;在组织制度上,追求从权责规约走向效率优先;在协调机制上,追求从集中管理走向民主协商;在效能评价上,追求从结果优劣走向过程发展。
陶涛[10](2015)在《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变化与发展的见证。追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的使命,是现实的要求,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始于国家对“懂专业又懂外语”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至今未变。如果说最初培养这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话,那么现在的目的不仅是吸收,而且还包含在输出我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与世界对话,最后达到促成世界美好发展。尽管大学英语不可能独自承担这样重大的使命,但不可能停止努力。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学时越来越少,学生的英语能力极不均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伴随信息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学业倦怠,乃至对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因而普遍学习效果欠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这不只是大学英语关心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整个现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以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实证的方式调查了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研究和了解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现状及其并不是本研究的终极目标,因为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为此,本文在随后章节详细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最后,为了检验本实践框架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笔者采用观察教学录像的方式进行了框架应用验证,结果证明本实践框架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对有效教学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本文主要分成4大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本文主要聚焦有效教学的缘起过程、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和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笔者对有效教学涵义作了最新阐释,提出在大学英语有效教学中,对有效概念应做如下理解: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效果优、教学效率高的教学。虽然这是有效教学的一般含义,但它适合于所有学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在结果上应追求有价值、比较全面和高水平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特别强调当下的学习效果与长远、可持续的学习效果相统一。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所实现的效果与获得这些效果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单位时间及精力消耗所获得的效果。简单地说,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能够使学生具有英语运用及相关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对学生未来产生影响。第二章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实证调查。笔者主要以本校1800多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为他们授课的24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认可度高,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认可度更高,但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却是“一般”。具体到教学效果中包含的知情意指标,学生评价最低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自信心,英语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将上述结果综合起来即可解读为:就整体而言,学生认可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收获认可不足,而且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差异显着。笔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涉及到课堂上教学互动,教学组织,教学热情等6个维度12个因素。第三章即在前文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与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然后提出了一个整合诸要素的有效教学的实践框架,期望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本文综合诸多研究文献和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过程等较大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必须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适当可以采用“人文为体,工具为用”的方式,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整合,从而真正使大学英语教学获得有价值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效果。时下,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资源,深刻地改变了学习环境。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最及时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存,连同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人际互动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而选择和整合资源则是让资源产生效益的重要一环。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条件,创造了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而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依然是环境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师生和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理想教学环境的代名词,是21世纪学校的最佳愿景之一。上述3个因素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方向、内容和基本条件,而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依据语言教学规律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实质阶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将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统合起来,并有机地融进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构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借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框架包含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参与学习及评估与反馈4个维度24个指标,各指标均有详细的涵义描述以及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的、可观察到的表现。第四章主要验证了有效教学实践框架的适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观察课堂录像的方式来验证实践框架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指标的覆盖面。笔者邀请了几位教师作为教学观察者,以框架指标为观察点,对4段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教师观察者提供的观察数据,并与教学录像的现场观察者的评价相比较,笔者发现本框架有着较好的适用性,易于操作,指标的覆盖面较好,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此外,本次验证也发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教师注重罗列教学目标而轻视教学结果的达成,忽视语言教学等,这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方向。当然,本框架设计也存在一定弱点,比如所选用的观察录像是教学比赛录像,与普通的、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区别。其次,观察者的数量有限,所得到的可用数据也有限,所以,如果有机会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所设计的框架必然会进一步接受验证,以期取得更为可靠的实用体验数据。教学探索无止境。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源于实践,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得结果仍回归实践,服务教学,相信本研究对有效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是有益的补充。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概述 |
2.1 “三全育人”的基本概述 |
2.1.1 “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
2.1.2 “三全育人”的时代特征 |
2.1.3 “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 |
2.2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 |
2.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依据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思政的理论追溯 |
2.3 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 |
2.3.1 有序性原则 |
2.3.2 循序渐进原则 |
2.3.3 适度性原则 |
2.3.4 因材施教原则 |
3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应然逻辑 |
3.1 “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的内蕴与要义 |
3.1.1 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在理念和目标上同向同行 |
3.1.2 “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3.1.3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
3.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必要性 |
3.2.1 《大学英语》课程凸显意识形态特性 |
3.2.2 《大学英语》课程不能回避国际与政治问题 |
3.2.3《大学英语》课程关涉“三观”的方向盘 |
3.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 |
3.3.1 全面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 |
3.3.2 激发守正创新活力,满足时代与个人需求 |
3.3.3 正确看待西方文化,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
4 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调查 |
4.1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分析 |
4.1.1 教学大纲偏重语言技能培养,中西文化辩证教育欠缺 |
4.1.2 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脱离现实社会人才需求 |
4.1.3 教材内容选择失衡,重外国文学与政论 |
4.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 |
4.2.1 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全,理解不够深 |
4.2.2 教师跨文化综合素养有待提升,教学模式单一 |
4.2.3 学生看待异文化的思辨能力有待加强,重视本土文化不够 |
4.2.4 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完善,“思政”融入与考核不足 |
5 “三全育人”格局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
5.1 完善机制,重视规划,“全员”参与课程思政 |
5.1.1 重心在院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 |
5.1.2 关键在教师,形成教育教学合力 |
5.1.3 成效在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5.2 立体教学,聚焦三观,“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 |
5.2.1 课前思维导入:把握主动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
5.2.2 课堂引经据典:调动积极性正确看待差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
5.2.3 课外知识延伸:发挥创造性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
5.3 多维并举,配套联动,“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 |
5.3.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5.3.2 拓展实践与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
5.3.3 设计合理考核方式,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2)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范式创新: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域——以国内大学英语翻转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范式创新:大学毕业生抱怨引发的思考 |
二、范式创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向的沿革之需 |
三、范式创新:国内大学英语翻转教学个案考察审思 |
四、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范式创新期望 |
(4)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困境 |
1.1.2 单一在线学习模式的缺陷 |
1.1.3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
1.1.4 对大学英语老师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有效教学 |
2.2.1 相关概念 |
2.2.2 研究现状 |
2.2.3 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特征 |
2.3 混合式教学 |
2.3.1 产生背景 |
2.3.2 定义 |
2.3.3 分类及实践模式 |
2.3.4 理论基础 |
2.3.5 混合式教学的流程 |
2.3.6 研究现状 |
2.4 大学英语教学 |
2.4.1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
2.4.2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
2.5 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
2.6 概念框架 |
2.7 研究路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引言 |
3.2 研究问题 |
3.3 先导研究 |
3.3.1 先导研究设计 |
3.3.2 先导研究过程 |
3.3.3 先导研究结论 |
3.4 正式研究 |
3.4.1 研究方法 |
3.4.2 研究对象 |
3.4.3 研究工具 |
3.4.4 研究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一)---现状 |
4.1 引言 |
4.2 数据处理 |
4.2.1 问卷数据处理 |
4.2.2 访谈数据处理 |
4.3 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校情况统计 |
4.3.1 性别分布 |
4.3.2 年龄、教龄分布 |
4.3.3 受教育程度分布 |
4.3.4 职称分布 |
4.3.5 高校类型、层次分布 |
4.4 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基本情况现状 |
4.4.1 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类型 |
4.4.2 在线平台类型 |
4.4.3 在线学习地点 |
4.4.4 在线学习内容 |
4.4.5 主导模式 |
4.4.6 混合类型 |
4.4.7 教学评价形式 |
4.4.8 教师接受培训情况 |
4.5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现状 |
4.5.1 因子分析 |
4.5.2 有效教学行为各因子描述性分析 |
4.5.3 各因子变量的合并 |
4.5.4 人口学变量与有效教学行为的关系 |
4.5.5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现状 |
4.5.6 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现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二)---影响因素 |
5.1 引言 |
5.2 分析框架 |
5.3 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外部因素 |
5.3.2 教师自身因素 |
5.4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影响因素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案研究 |
6.1 引言 |
6.2 D老师分析 |
6.2.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2.2 各因素对D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3 S老师分析 |
6.3.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3.2 各因素对S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4 W老师分析 |
6.4.1 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情况 |
6.4.2 各因素对W老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 |
6.5 个案研究发现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2.1 资源建设 |
7.2.2 教师发展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转写节选 |
附录3: 单因素方差分析样表 |
附录4: 第三次因子分析结果 |
(5)《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
2.1.2 国外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内容 |
2.1.3 国外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趋势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
2.2.2 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内容 |
2.2.3 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二语习得理论 |
3.1.1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
3.1.2 斯温纳的输出假设理论 |
3.1.3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1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
3.2.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
3.2.3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1 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
3.3.3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点对比 |
4.1 课程定位 |
4.2 课程设置 |
4.3 教学模式 |
4.4 教学评估 |
4.5 教师发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现状调查研究 |
5.1 调查问题 |
5.2 调查对象 |
5.3 研究工具 |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5 结果讨论 |
5.5.1 学生学习情况 |
5.5.2 课程设置 |
5.5.3 教学模式 |
5.5.4 教学评估 |
5.5.5 师资状况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
6.1 革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
6.1.2 重视语言输入与输出 |
6.2 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
6.2.1 明确课程目标 |
6.2.2 调整课程结构 |
6.3 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
6.3.1 内容依托教学模式 |
6.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6.4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
6.4.1 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
6.4.2 教师评估与学生自主评估相结合 |
6.5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
6.5.1 学校:搭建发展平台 |
6.5.2 教师:强化自身素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 |
附录2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
附录3 北京邮电大学英语课程管理实施细则 |
附录4 西安邮电大学网络在线课程 |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6)“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立足于大学英语学习现实的思考 |
(二) 立足于大学英语学习质量提升的需求 |
(三) 立足于笔者自身的感悟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关于“理解”理论的研究综述 |
(二) 关于学习本质观的研究综述 |
(三) 关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理解”及“理解”视域 |
(二) 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学习 |
(三) 本真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工具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英语学习的历史回眸 |
一、建国后的起步阶段:政治伦理取向的大学英语学习 |
(一) 学习目的:以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旨归 |
(二) 学习内容:理工科教材内容较多样,文科教材内容偏政治 |
(三) 学习过程:侧重对语言文本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开发 |
(四) 学习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为主 |
(五) 学习结果: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缺席 |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阶段:科学主义取向的大学英语学习 |
(一) 学习目的:以获取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为指向 |
(二) 学习内容:融政治性、科教性与经济改革类题材的英语教材 |
(三) 学习过程:侧重对英语文本中语言形式的解析 |
(四) 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并存 |
(五) 学习结果: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异化 |
三、21世纪初的深化阶段:倡导人本主义取向的大学英语学习 |
(一) 学习目的:提倡以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发展为目的 |
(二) 学习内容:融合文学性和生活性题材的英语教材 |
(三) 学习过程:侧重理解语言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
(四) 学习方法:提倡任务型学习法,但语法-翻译法仍占主导 |
(五) 学习结果: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存在意识逐渐萌生 |
四、小结 |
第二章 大学英语学习现状的“意义危机”与“理解”价值凸显 |
一、我国大学英语学习实践的现状调查 |
(一) 我国大学英语学习实践的研究设计 |
(二) 大学英语学习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三) 大学英语学习实践现状的综合考察 |
二、大学英语学习现状中的“意义危机” |
(一) 工具型学习动机导致大学英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疏离 |
(二) 表层化学习策略导致大学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文本的疏离 |
(三) 在教师主导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主体性存在被遗忘 |
三、大学英语学习实践中出现“意义危机”的根源 |
(一) 哲学根源:实体论的影响 |
(二) 社会原因:工业化社会中价值理性式微 |
(三) 教育观念:工具理性的外语教学观 |
(四) 对大学英语学习现存问题的整体反思 |
四、危机中的抉择:“理解”思想的介入 |
(一) 对语言学习本真存在的重新审视 |
(二) “理解”思想对探究英语学习本真的理性指导 |
第三章 “理解”视域下追寻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的本体论解读 |
(一) 哲学解释学性质规定的逻辑演变 |
(二) 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的发展演变 |
(三) 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哲学解释学中的语言哲学本体论解读 |
(一) 哲学解释学中的语言哲学本体论思想 |
(二) 本体论语言哲学中的语言本质观 |
(三) 哲学解释学中的语言本质观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哲学解释学对本文研究视角的指引 |
(一) 教学思维方式从实体论到关系论的转换 |
(二) 学习交往关系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的转变 |
第四章 “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重新审视 |
一、“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重新审视的实质-走向澄明之境 |
(一) “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以学习者的主体性发展为中心 |
(二) “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走向澄明 |
二、“理解”视域下探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存在的可行性 |
(一) “理解”的内在属性 |
(二) “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的特征 |
三、“理解”视域下探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存在的必要性 |
(一) 内在因素-学习者自我发展对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呼吁 |
(二) 外在因素-社会转型背景下对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呼吁 |
四、“理解”视域下重新审视大学英语学习的实现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回归“生活世界”原则 |
第五章 “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本真澄明 |
一、“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基础 |
(一) 师生之间的主体性理解关系 |
(二) 大学英语学习中师生关系的现实考察 |
(三) 大学英语学习中师生之间主体性理解达成的路径 |
二、“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过程 |
(一)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对语言文本的体验性理解的意蕴 |
(二) 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与语言文本学习关系形态的现实考察 |
(三) 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体验性理解语言文本的实践路径 |
三、“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旨归 |
(一) 反思与自我的关系 |
(二) 反思之于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 |
(三) 大学英语学习中反思性理解的建构策略 |
四、“理解”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开显 |
(一) 师生与文本走向理解共生的意蕴 |
(二) 师生与文本走向理解共生的合理化路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案例设计 ——基于项目实训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一)研究内容 |
(二)拟解决问题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项目实训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项目及项目教学 |
(二)项目实训与项目实训教学 |
二、项目实训教学概述:特点、要素、流程 |
(一)项目实训教学的特点 |
(二)项目实训教学的要素 |
(三)项目实训教学的流程 |
三、项目实训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做中学”理论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学取向的调查 |
(二)教学内容的调查 |
(三)教学过程的调查 |
(四)教学结果评价的调查 |
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分析 |
(一)教学取向应试化 |
(二)教学内容预成化 |
(三)教学过程机械化 |
(四)教学结果评价不合理 |
第三章 基于项目实训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分析 |
一、《大学英语》项目实训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
(二)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决定 |
(三)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需求 |
(四)资源、技术的软硬件条件具备 |
二、基于项目实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一)以语言实际应用为中心 |
(二)以启发创造性为中心 |
(三)以团队协作为中心 |
三、《大学英语》项目实训教学的实施步骤与实施条件 |
(一)实施步骤 |
(二)实施条件 |
第四章 基于项目实训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设计及应用成效 |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 |
(一)案例简介 |
(二)流程设计 |
二、《大学英语》课堂实施项目实训教学的成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 C: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 D: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访谈记录 |
附录 E:基于项目实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访谈提纲 |
(8)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缘由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 |
(一)大学英语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
(一)多样性 |
(二)个别性 |
(三)针对性 |
(四)差异性 |
(五)诊断性 |
(六)交际性 |
第二章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 |
(一)对象选择 |
(二)问卷编制与发放 |
(三)分析方法 |
二、调研过程及分析 |
(一)调研过程 |
(二)数据分析 |
(三)访谈结果归纳 |
三、调查结论 |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个性化教学 |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表征 |
第三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三、学习者需求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学习者需求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学习者需求理论对大写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四、语言学习风格理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
(一)语言学习风格理论的基本主张 |
(二)语言学习风格理论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启示 |
第四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系统设计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分级和分类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
(二)体现差异性的分级教学目标 |
(三)体现多元化的分类教学目标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
(二)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组合 |
(三)课程设置模块化 |
(四)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X的模式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
(一)分级分类的教学方法 |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
(三)适应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CLIL) |
(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
四、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
(一)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
(二)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
五、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管理的设计 |
(一)教学目标管理 |
(二)教学过程管理 |
(三)师资队伍管理 |
(四)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 |
(五)教学环境管理 |
第五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 |
(二)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三)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
(四)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教学观念 |
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要求 |
(二)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要求 |
(三)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
(四)个性化教学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
三、个性化教学对课程资源的基本要求 |
(一)个性化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存在价值 |
(二)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必须实现多样化 |
(三)个性化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必须留给教师二次开发的空间 |
第六章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效果评价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取向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标准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及方法 |
(一)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评价的操作程序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三)反思阶段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梳理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汇集 |
1.2.3 既有文献评析及研究方向预测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小结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大学英语 |
2.1.2 课程管理 |
2.1.3 高校课程管理体制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组织生态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2.3 小结 |
3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 |
3.1 民国时期:多元管理阶段 |
3.1.1 学校自治管理 |
3.1.2 院系自治管理 |
3.1.3 共产党自治管理 |
3.2 建国初期:高度集权阶段 |
3.3 文革时期:无序运行阶段 |
3.4 改革开放后:放权重建阶段 |
3.5 跨入新世纪:分级管理阶段 |
3.6 小结 |
4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及结构功能分析 |
4.1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 |
4.1.1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介绍 |
4.1.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流形式评价 |
4.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结构体系 |
4.2.1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设置依据 |
4.2.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建制案例 |
4.3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解读 |
4.3.1 课程设计职责 |
4.3.2 教材选择和编辑职责 |
4.3.3 教学过程控制职责 |
4.3.4 教师管理职责 |
4.3.5 教学评估职责 |
4.4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 |
4.4.1 管理统筹功能 |
4.4.2 教育教研功能 |
4.4.3 激励创新功能 |
4.4.4 学科优化功能 |
4.5 小结 |
5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现实考察 |
5.1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现状访谈设计 |
5.1.1 访谈对象的选择 |
5.1.2 访谈内容的确定 |
5.1.3 访谈伦理的规约 |
5.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现状资料分析 |
5.2.1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
5.2.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组织人员配置情况 |
5.2.3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情况 |
5.2.4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组织协调合作情况 |
5.2.5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的组织考核评价情况 |
5.3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梳理 |
5.3.1 机构设置冗杂重叠,管理效率差强人意 |
5.3.2 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师生管理价值难以彰显 |
5.3.3 组织制度不够健全,人才引进困难重重 |
5.3.4 协调机制时有冲突,多方关系无法理顺 |
5.3.5 组织考核近于僵化,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5.4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的多重归因分析 |
5.4.1 国家政策与高校行政化的历史沿袭 |
5.4.2 管理者与公众的惯性思维 |
5.4.3 大学英语的公共课地位 |
6 发达国家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
6.1 日本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考察 |
6.1.1 东京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1.2 日本其他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2 韩国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审视 |
6.2.1 首尔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2.2 高丽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3 新加坡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扫描 |
6.3.1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3.2 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情况 |
6.4 法国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观察 |
6.5 德国的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揽胜 |
6.6 发达国家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6.6.1 重视政府、社会、学校的通力合作 |
6.6.2 维护大学英语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管理的不同职责 |
6.6.3 提倡教师配置的多样性,给予教师足够的教学自主权 |
6.6.4 建立英语课程管理平台,加强管理主体及机构间的网络互动 |
6.7 小结 |
7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的改进策略 |
7.1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改进的取向 |
7.1.1 多元主体,共管共治 |
7.1.2 权责对应,权力分享 |
7.1.3 分集结合,整体优化 |
7.1.4 网络介入,智能协助 |
7.2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改进的原则 |
7.2.1 民主性原则:权力下放 |
7.2.2 辩证性原则:权力制衡 |
7.2.3 整合性原则:权力集约 |
7.2.4 高效性原则:权力落实 |
7.3 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改进的措施 |
7.3.1 功能定位:从课业指导走向交际服务 |
7.3.2 机构设置:从科层梯度走向多元平等 |
7.3.3 组织制度:从权责规约走向效率优先 |
7.3.4 管理理念:从集中管理走向协商治理 |
7.3.5 效能评价:从结果优劣走向流程优化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总括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后记 |
(10)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 |
(二)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
(三) 大学英语教学的危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创新之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外语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内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有效教学研究概述 |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缘起及其过程 |
二、有效教学的涵义 |
(一)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 |
(二) 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 |
(三) 本文对有效教学涵义的理解 |
三、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 有效教学的教师因素 |
(二) 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 |
四、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 |
(一) 有效教学的标准研究 |
(二) 评价量表的研究 |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一) 调查研究的问题 |
(二) 调查工具的选用 |
二、调查过程的组织 |
(一) 调查对象与问卷完成时间 |
(二) 量表的一致性分析 |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
(一) 学生对教学总体状况的评价 |
(二) 对教学效果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 |
(三) 高评价组教师与低评价组教师的教学差异 |
(四) 课程特点及其与教学效果之间相关性分析 |
(五) 师生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的调查 |
四、结果分析 |
(一) 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不同维度之间的差异 |
(二) 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
(三)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 |
(四) 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
第三章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设想 |
一、影响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要素分析 |
(一)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
(二) 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选择 |
(三)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创设 |
(四)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设计 |
二、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的建构 |
(一) 构建实践框架的设想 |
(二)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 |
(三)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具体描述 |
第四章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的应用验证 |
一、框架应用验证的方案设计 |
(一) 验证的问题 |
(二)验证方法 |
二、框架试用过程 |
(一) 观察者的选定 |
(二) 观察对象选择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
(三) 观察表的初试与修改 |
(四) 正式应用 |
三、收集观察记录及框架应用反馈 |
(一) 观察记录及分析 |
(二) 量表使用反馈及分析 |
四、应用验证结果分析 |
(一) 关于框架是否具有适用性、可用性? |
(二) 框架内容的覆盖面如何? |
(三) 修改后的框架 |
五、问题与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后记 |
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D]. 陆舒湄.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范式创新: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域——以国内大学英语翻转教学为例[J]. 陈婷婷.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 贾振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4)
- [5]《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邮电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 吴亚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研究[D]. 魏雪钦.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案例设计 ——基于项目实训教学的视角[D]. 余双双.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8]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 马琴. 西南大学, 2017(04)
- [9]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体制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 游长松. 武汉大学, 2016(06)
- [10]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D]. 陶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英语论文; 有效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混合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