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胶致接触性皮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黄玲[1](2020)在《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过敏原的种类、数量、致敏途径及变态反应的类型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及皮损形态表现有多种。本文就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相关致敏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萍,方晓艳,魏珍珍,白明,苗明三[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用"、"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搜索1990年~2019年国内报道的有关中药外用不良反应事件,整理其用药情况(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外用说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现、诊断、累及系统等),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倪楠,夏汝山[3](2020)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文中研究指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cosmetic contact dermatitis,CCD)临床较常见,最初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病史和皮炎分布特点。面部接触各种化妆品的机会最多,因此面部皮炎是CCD的常见表现,尤其是眼睑、侧面部、面中部、面部泛发性皮炎。其它表现如颈部、腋窝、外阴皮炎等都有其独特的致病因素。一旦怀疑本病,应根据经验向患者推荐低致敏性护肤品,同时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致敏原的确定可以帮助患者获取安全使用的产品,患者的健康教育可降低再次致敏的可能性。
孙羽灵[4](2020)在《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症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炎症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其中炎症性皮肤病还伴有瘙痒反应。无论疼痛还者瘙痒都是令人不愉快的生理感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但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或多或少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副反应以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于是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天然产物——芦荟、龙胆、山药等的提取物均已被证实对急慢性炎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中的具体抗炎成分和机制尚未清楚。本文选取山药这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分离提取其中的抗炎活性成分并探究相应抗炎机制。这是首次从肥大细胞的角度探究芦荟大黄素的抗炎作用,可以为临床防治ACD和用芦荟大黄素治疗ACD提供新的思路。目的:应用柱色谱法、中压制备色谱法对山药进行分离纯化,主要聚焦其中的抗炎活性成分再运用动物行为学及免疫组化等技术探究各个化合物的活性作用和抗炎机制。实验方法:利用中空纤维过滤系统粗分山药提取物,将其分为小分子部分(<10KD)和大分子部分(>10KD)。对于小分子部分主要采用的是硅胶柱色谱法、C-18柱色谱法、反相中压制备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对于大分子部分,主要用蛋白纯化仪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大分子蛋白,用钙离子成像技术进行活性的追踪检测。用2%漆酚诱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应用动物行为学实验验证芦荟大黄素的抗炎止痒效果;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厚度,探究芦荟大黄素的抗炎效果;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芦荟大黄素对炎症模型小鼠背部皮肤中肥大细胞数目、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1.山药小分子部分分离纯化,并进行结构鉴定,最终得到六种化合物,分别是芦荟大黄素、山药素Ⅰ、黄芪紫檀烷、刺芒柄花素、2,7-dihydroxy-4,6-dimethoxyphenanthrene、2,2’,7,7’-Tetrahydroxy-4,4’,6,6’-tetramethoxy-1,1’-biphenanthrenes。2.山药大分子部分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的三个色谱峰中峰1和峰3具有细胞活性。3.芦荟大黄素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2%漆酚诱导的急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芦荟大黄素可以减少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缓解瘙痒;降低模型组小鼠皮肤厚度;并减少肥大细胞浸润,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改善炎症。实验结论:目前分离得到的山药中抗炎活性成分有以上六种,其中芦荟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2%漆酚诱导的急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陈马可(Mark Chern)[5](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6](2019)在《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文中认为苍耳子为历代中医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至今已有1 800多年药用历史,药材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抗过敏、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毒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伤。因苍耳子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归纳苍耳子不良反应特点,从炮制、剂量、疗程与误食的角度剖析苍耳子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以活性成分与毒性成分为切入点探讨苍耳子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从严格炮制、合理配伍、药有禁忌、严控量程、用药告知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苍耳子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苍耳子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姚海春,姚京辉,陈云[7](2013)在《蜂胶变态反应机理及防治原则》文中研究表明蜂胶对部分过敏体质人群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变态反应,口服蜂胶制剂后,个别病人有口鼻发干,头晕、嗜睡、食欲减少、胃部不适等现象,一般不影响继续服药。局部应用可引起局部皮肤瘙痒,发红,湿疹,有时伴有鼻痒,咽喉痛,头痛,体温降低,接触性皮炎等。蜂胶变态反应病因病机蜂胶中的某些抗原或半抗原致敏物质(如桂皮
熊峰[8](2011)在《牙膏与接触性唇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牙膏及其主要成分与接触性唇炎的相关性,了解牙膏在变应性接触性唇炎病因学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斑贴试验检测亚急性/慢性唇炎患者对牙膏及其主要成分和“瑞敏”CH-1000中国筛查系列变应原的敏感性,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牙膏及其主要成分与变应性接触性唇炎的相关性,了解变应性接触性唇炎患者机体的变态反应状态;通过详细询问和记录唇炎组和对照组的个人资料,分析探讨影响唇炎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嘱唇炎患者脱离使用致敏的牙膏,随访4周观察其唇炎好转情况。结果:用19种市售牙膏进行斑贴试验,唇炎组40例全部呈现有阳性反应,阳性反应总项次数为362项次,其中32例患者正在使用或常用牙膏品种与阳性结果相吻合,对照组20人有7例出现阳性结果,阳性反应总项次数为75项次,经统计学处理,唇炎组的阳性反应总项次百分率(45.4%)明显高于对照组(19.3%)并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8.144,P=0.004);唇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各10例接受了牙膏主要成分斑贴试验,唇炎组8例出现阳性结果,对照组1例出现阳性结果,经确切概率法(Fisher法)χ2检验,唇炎组的总阳性反应百分率(9.5 %)高于对照组(1.0 %)并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用“瑞敏”CH-1000系列斑贴试剂分别对唇炎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斑贴试验,结果唇炎组40例中21例呈现有阳性反应,而且大部分患者对2种以上致敏原敏感,经统计学处理,唇炎组出现的阳性反应例数的百分率(52.5%)高于对照组(10.0%),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8.469,P=0.004),而且唇炎组的阳性反应总项次百分率(4.8%)高于对照组(0.8%),并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11.746,P=0.000);随访唇炎组患者发现其中19例脱离接触致敏的牙膏后唇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7例无明显好转,4例失访。结论:牙膏及其主要成分与亚急性/慢性唇炎存在相关性,脱离接触致敏的牙膏后部分患者唇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提示接触因素尤其牙膏是亚急性/慢性唇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亚急性/慢性唇炎患者对日常接触变应原的敏感性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亚急性/慢性唇炎可能具有特应性体质。
刘学华,赵红影[9](2011)在《芦荟临床外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芦荟外用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芦荟具有医疗、保健、美容、食用、观赏等多种功能,近年来芦荟外用品的开发研究,倍受青睐,应用范围日趋扩大,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药食多用植物。
蔡永莲[10](2011)在《苏州地区皮肤科门诊人群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化妆品系列变应原联合中国筛查系列中的5种化妆品变应原对89例来自苏州地区的疑诊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调查苏州地区常见化妆品变应原种类,为化妆品过敏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方法:对苏州地区门诊疑诊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89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化妆品系列变应原联合中国筛查系列中的5种化妆品变应原对此89例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按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推荐标准判读结果。结果:来自苏州地区的89例患者进行了49种化妆品系列变应原及5种中国筛查系列化妆品变应原的斑贴试验,61例对一种或一种以上化妆品变应原过敏,阳性反应率68.5%。其中阳性率较高的香料33.7%,防腐剂30.3%,对苯二胺25.8%,阿莫醇10.1%。结论:香料,防腐剂,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乳化剂中的阿莫醇等是苏州地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主要致敏原。
二、蜂胶致接触性皮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胶致接触性皮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和植入物 |
1.1 镍 |
1.2 汞 |
1.3 铬、锌、铜、金 |
1.4 植入物 |
2 药物 |
2.1 皮质类固醇 |
2.2 丁卡因 |
2.3 抗组胺药 |
2.4 其他 |
3 植物 |
3.1 漆树科 |
3.2 菊科 |
3.3 草药 |
4 其他 |
5 结语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外用不良反应概述 |
1.1 单味中药外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表现 |
1.2 中药外用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表现 |
2 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 |
2.1 中药外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 |
2.2 中药药性药味与外用不良反应的关系 |
2.3 中药归经与外用不良反应的关系 |
2.4 中药外用的功效、用法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 |
3 讨论 |
(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史追踪的重要作用 |
2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 |
2.1 眼睑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2 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3 面部色素性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4 头皮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5 化妆品毛发损害 |
2.6 唇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7 颈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8 腋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9 生殖器部位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1 0 肛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1 1 泛发性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2.1 2 化妆品甲损害 |
2.1 3 化妆品痤疮 |
3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
3.1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
3.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3.3 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
4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诊断 |
5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防治 |
6 小结 |
(4)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绪论 |
第一章 山药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 山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2. 山药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 |
3. 山药现代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 |
4. 展望 |
第二章 变异性接触性皮炎研究进展 |
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流行病学 |
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定义 |
3.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 |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措施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山药抗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
1. 山药粗提物的制备及分离 |
2. 山药小分子抗炎成分分离纯化 |
3. 山药大分子抗炎成分分离纯化 |
4. 讨论 |
第二章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可能机制 |
1. 芦荟大黄素对小鼠疼痛和瘙痒行为的影响 |
2.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急性炎症实验研究 |
3.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慢性炎症实验研究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表现 |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
1.6 总结 |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存在问题 |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证候类型 |
3.3 治病对策 |
3.4 常用方药 |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
4.1 病机特征 |
4.2 辨证要点 |
4.3 局部辨证 |
4.4 全身辨证 |
4.5 治法撷要 |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
4.8 临床注意 |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
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
参考文献(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苍耳子的安全问题 |
1.1 苍耳子中毒反应特点 |
1.2 苍耳子中毒的原因 |
1.2.1 超剂量使用 |
1.2.2 炮制不当 |
1.2.3 超疗程使用 |
1.2.4 误食 |
2 苍耳子发挥药效/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1 苍耳子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实质 |
2.1.1 抗炎镇痛 |
2.1.2 抗肿瘤 |
2.1.3 抗菌 |
2.1.4 降血糖 |
2.1.5 抗过敏 |
2.1.6 调节免疫 |
2.2 苍耳子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2.1 急性毒性 |
2.2.2 肝脏毒性 |
2.2.3 肾毒性 |
2.2.4 其他毒性 |
3 苍耳子合理应用思考 |
3.1 严格炮制 |
3.2 合理配伍 |
3.3 药有禁忌 |
3.4 严控量程 |
3.5 用药告知 |
4 展望 |
(7)蜂胶变态反应机理及防治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蜂胶变态反应病因病机 |
蜂胶变态反应临床表现 |
根据使用部位出现的过敏反应症状各不相同 |
根据蜂胶变态反应可分为急性过敏反应和慢性过敏反应 |
蜂胶过敏与好转反应鉴别要点 |
蜂胶过敏体质检测方法 |
蜂胶过敏反应处理原则 |
蜂胶治疗禁忌症 |
(8)牙膏与接触性唇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实验材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实验方案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唇炎组和对照组牙膏成品斑贴试验结果的比较 |
3 唇炎患者对牙膏主要成分的敏感性情况 |
4 唇炎组和对照组“瑞敏”CH-1000 中国筛查系列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的比较 |
5 随访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接触性唇炎与牙膏(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苏州地区皮肤科门诊人群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方法 |
结果 |
一、问卷调查 |
二、斑贴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蜂胶致接触性皮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研究进展[J]. 徐静,黄玲.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06)
- [2]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不良反应分析及思考[J]. 王萍,方晓艳,魏珍珍,白明,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1)
- [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J]. 倪楠,夏汝山. 皮肤科学通报, 2020(02)
- [4]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D]. 孙羽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D]. 陈马可(Mark Che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J].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 2019(24)
- [7]蜂胶变态反应机理及防治原则[J]. 姚海春,姚京辉,陈云. 中国蜂业, 2013(15)
- [8]牙膏与接触性唇炎的相关性研究[D]. 熊峰.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9]芦荟临床外用研究进展[J]. 刘学华,赵红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10]苏州地区皮肤科门诊人群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调查[D]. 蔡永莲. 苏州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