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色调过渡型自由布料产品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娇[1](2021)在《传统染缬在当代家居产品中的创新应用》文中认为
薛清午[2](2021)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校园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核心,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从动荡到平稳,从封闭到开放,从繁杂到便捷,它的多样性随着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体现。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它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学风校训、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承担着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多重责任,然而图书馆室内环境却存在旧环境难以满足新需求的问题,现有图书馆室内环境理应展现出更加完备的功能规划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基于此问题,本文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入手,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地情况,运用定量研究中的调查法、相关法,结合定性研究中实地观察法与内容分析法,分别对高校图书馆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出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功能规划不尽完善、材料利用不尽合理、人文关怀不够深入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得出,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需要兼顾能源效率、材料效用、人文效益三个方面。功能规划的问题基于能源效率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的光环境、声环境、温度环境和空气质量;材料利用的问题基于材料效用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环境所用材料的数量、环保性、质量与特性;人文关怀的问题从人文效益入手,围绕尊重“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文化、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解决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方法。设计实践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的问题用可持续设计方法解决,根据两者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形成适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实际应用。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可持续生态循环与高校图书馆育德育人的理念相结合,提出校园温室的设计概念,意在将图书馆打造成校园中同时满足环境和人两者需求的循环温室。在室内环境的规划中将图书馆按照需求分为封闭式自习空间、半开放式办公空间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根据馆藏内容定位,突出不同藏阅室的室内环境特征,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现有条件进行设计。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室内环境的空间利用率与在校师生的使用体验。在改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付诸实践,使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为类似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丁俊[3](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杨醒春[4](2020)在《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设计探究 ——以竹材数字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艺术是对大自然的拙劣模仿。大自然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所构建起来的,材料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每当新材料被发现总能带来艺术表现形式的变革,人们通过对物质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创作出人类所需的生活用品,满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材料数字化的过程正是在虚拟世界中发现新材料的过程,通过对现实的拟真,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化物质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对数字化艺术有过研究,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虚拟世界而言,数字化材料的相关艺术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材料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数字化材料是传统材料的继承和发展。随后论证了该观点的可靠性,再以史学方法论的观点对传统材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后信息时代的特征,总结出未来数字化材料的艺术表现框架。伴随着VR/AR/MR技术甚至是意识上传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虚拟世界将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数字化材料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够创造出更富饶的艺术创作土壤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基于提出的数字化材料的艺术表现框架,以及后信息时代的特征,采用参数化的方法在现实材料与虚拟材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通过人的因素,尤其是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介入,从感性工学的角度通过装置艺术的实践来探索数字化材料的生成和艺术表达方式,发现目前数字化材料在表达上存在的局限性。并且在研究的最后,思考了数字化材料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刘聪[5](2020)在《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髙、环境污染低、节约能源、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业模式,无论从人力成本、环境代价还是发展阶段,都必须向工业化、智能化、装配化转型。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动与扶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虽然已有不少装配式住宅项目实施并落地,但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再根据施工图进行构件拆分、生产制造和施工组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构件拆分混乱、构件类型多、施工工序复杂,建造速度慢、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建设成本高,极大的限制了装配式住宅的推广。此外,既有的居住空间限定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设计,以围合特定功能的空间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住宅的空间设计和装配施工两方面分别对提升建造效率制定优化方法。住宅空间设计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设计方法的更新,装配施工解决方案主要为装配工序及竖向转运的优化。论文综述了住宅设计和建造优化设计的工作,总结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如何从空间限定方面来提高建造效率。二、如何提高构件智能装配的效率。三、如何提高施工现场构件转运的效率。综述发现,既有住宅空间设计是以功能空间为导向进行空间限定,只能在运营阶段采用局部改造的方式来重新限定空间。另外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的定位布置依然依赖于人工经验的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去模拟计算。因此,本文共7个章节,从构件组合空间设计、构件优化、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方面入手,通过大空间来限定组合空间构件的类型和数量,采用独立、简洁的构件便于拆装,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解决构件装配顺序和竖向转运定位布置的优化问题。论文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智能建造相关前沿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钢筋混凝土住宅结构建造体系,目的是提高钢筋混凝土住宅的建造效率。论文第2章总结了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明确了构件组合对空间限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形成大构件,组合成大而规整的空间,进而控制构件类型和数量。论文第3章提出了基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现浇和分级装配形成大构件的具体技术,并以项目案例佐证减少构件种类和数量对建造效率的提升,包括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减少构件种类11种,减少混凝土方量20.5%)。论文第4章进行了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分析,从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混凝土,模板,钢筋和脚手架)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阐述与预制工业化相比,现浇和分级装配技术在建造大空间住宅方面的优势。论文第5章从构件优化上,提出了采用独立、简单直接的构件几何形状、并行的装配顺序、尽可能采用高耐久性的构件。论文第6章建立了装配过程的构件重量、数量、安装难度和工时等评价指标,创新优化算法,快速得到最佳装配顺序,并以BIM仿真模拟来控制现场施工。论文第7章利用BIM模型获取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以及可选的塔吊定位点坐标信息,建立多目标择优模型,用萤火虫算法来确定最佳的塔吊定位布置。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从空间限定上,提出了采用规整大空间优化来控制结构构件类型和数量的方法。构件类型越少、数量越少,就越有利于制造、转运和装配构件。第二,基于机械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建立了体现建筑构件装配特性的评价指标,在既有遗传算法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程序模块,利用创新后的智能优化算法快速高效地得到构件装配顺序,形成清晰的装配过程仿真视频控制现场施工。第三,针对BIM软件只能获取构件相对坐标的现状,形成了BIM模型与CAD地形图结合获取构件定位世界坐标的关键技术。通过厘清构件材料供应点、构件初定位点和可选的塔吊定位点之间的传递关系,以及各定位点与塔吊运行的协同关系,形成塔吊定位优化模型,应用萤火虫算法解决了实际项目中的竖向转运定位布置优化问题。论文共计10万余字,图表135幅。
姬晨晗[6](2020)在《智能建造背景下共享工厂的设计研究 ——以北京丰台京工时尚创新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共享工厂作为制造业共享经济的载体逐渐发展起来,制造企业把所拥有的制造资源数字化、在线化,向社会分享技术、装备、服务。同时在建造方面,一系列智能建造技术如三维建模仿真分析、工厂预制加工、数字化装配等正在引领着设计和建造的变革,如何利用智能建造相关理论来更加完善的解决共享工厂功能乃至建筑空间设计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案例调研与分析、多学科交叉、设计实践等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前期搜集查阅了大量关于共享工厂产业模式的文献,并对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的现场调研,采访相关从业者,收集共享工厂功能需求和空间特征的详细资料,寻找与智能建造理论的契合点。具体的研究脉络是首先从发展进程的角度对共享工厂本身进行研究,在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总结共享工厂的基本特征。然后回到建筑,主要从工作模式、工艺流程、人群特点等方面来研究影响共享工厂设计的因素。再结合智能建造的理论和技术,探讨如何更好的满足共享工厂研发及生产的建筑空间需求,如装配式技术使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实现,有效应对共享工厂弹性化空间的需求等。最终全文结合共享工厂的产业模式、人群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智能建造技术得出总体的理论脉络。然后通过对北京丰台京工时尚创新园进行概念设计,对本文的研究理论进行演绎论证,并对共享工厂建筑空间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得出设计策略,即高度整合的生产空间、装配式模块化智能建造体系的运用、弹性可变的空间状态、开放共享的空间环境、对交流活动的鼓励、自由灵活的氛围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共享工厂建筑设计与智能建造理论相结合,通过共享工厂建筑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对共享工厂的实践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但由于经验有限,本研究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以研发创新为主的共享工厂,且重点为内部空间设计,希望今后能对智能建造在共享工厂设计应用进行更全面的研究探讨。
雷婷[7](2020)在《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作为中国古老而具有传承意义的材料,不论是在技法还是釉色上,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陶艺玩偶从传统走到现代,创作形式不断革新。从唐宋时期就远销海外的石湾公仔到如今炙手可热的球形关节玩偶,陶艺玩偶所承载的地域特色,一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发展到现代,随着制作工艺与材料的变革,陶艺玩偶也成为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现如今,以人为本是设计的主题词,具有情感化的设计成为打动受众的重要因素。同时,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多形式的交互式感官设计,让艺术的表现力又延伸了一个高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陶艺玩偶所承载的内涵以及呈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之上,以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的研究方法,将“情感设计”和“交互设计”这两个重要理念系统性地引入现代陶艺玩偶创作研究这一领域。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媒介定义、感官设计、场域分析等来论证现代陶艺玩偶在创作中的交互性,以此丰富现代陶艺玩偶创作的语言。第一章对陶艺玩偶的发展沿革、当代陶艺玩偶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第二章对陶艺玩偶的工艺技法、显性特征、表现形式上进行分析;第三章从陶艺玩偶的受众、情感植入、未来走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引入了交互设计的概念,通过对媒介的定义,对现代陶艺玩偶中的交互形式展开论述。
韩旭[8](2020)在《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文中认为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城市的发展、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大量以工业为支柱的城市不得不面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局部地区衰落、经济逆行、城市失去活力等问题,相反,以现代服务业或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大中型城市的主要职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更新模式迅速发展,将新的空间功能置入旧厂房的内部空间,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而且可以令更多的人了解工业时代的发展与历史。旧有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也逐渐成为一种媒介工具,为保留时代记忆、传承城市文脉、推动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黄金时期,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显得愈为重要。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提出研究对象,阐述研究对象的背景、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的研究现状与总结、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展开分析,对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总结内部空间改造的五点抽象共性并加以分析后,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具象的改造核心要素。第三、四章采取对相关改造实例进行分析调研,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以理论与数据作为支持,总结归纳一套基于内部空间改造核心要素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策略来解决问题。第五章是利用实践进行验证的过程,结合笔者的工程实践,将此策略运用在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中进行分析说明。第六章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以及研究成果的量化梳理。本文以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作为研究目标,以影响内部空间改造的因素作为出发点,同时利用实际改造案例作为支持,提出了针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更为系统化的改造策略。一方面平衡了工业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另一方面完成了对工业建筑资源的整合利用,为未来相关的改造活动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的参考与帮助。
郭嘉琪[9](2020)在《色彩地理学视角下户外色彩在民宿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李双忠[10](2020)在《双面数码喷墨印花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印花是用染料或涂料在面料上印制花型图案。从蜡印、转移印花、平网印花、圆网印花到数码印花,都是在面料的单面印制花纹图案。但是随着生活的改善和人们审美的提高,单一表现形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另外,传统单面印花的翻丝、露白和正反差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于是,有人采用各种方法在面料的双面都印制图案,以期来解决这些问题。诸如先染色后印花、扎染、圆网平网双面印花等。这些是早期双面印花的工艺技术,存在工艺复杂、操作难、产品质量稳定差或环保问题。本文所研发的双面数码喷墨印花,是采用计算机大数据智能识别和喷墨打印相结合的技术对面料进行双面数码喷印的方式来实现的双面印花,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双面印花织物印花浆料的优选及应用性能研究。采用海藻浆,海D浆,AF浆,4019浆四种印花浆料,选用六个单色、四个混色染料对22mm斜纹绸、18mm斜纹绸、14mm斜纹绸、16mm素绉缎、14mm素绉缎、10mm雪纺六种面料双面喷墨印花。研究印花浆料种类对于双面印花织物表面得色量和染料渗透性的影响,优选适用于双面印花的印花浆料。研究影响印花浆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容器表面积和环境温度对于印花浆料挥发性的影响,优选适用于印花浆料放置的环境。研究上浆机压辊压力和浆槽浆位对于织物上浆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织物带浆率和上浆织物保存环境对于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的影响,优选适用于织物双面印花的上浆工艺及织物保存环境。结果表明:在所选的四种印花浆料中,4019浆最适宜用做双面印花织物印花浆料。研究发现印花糊料的稳定性随放置环境的温度、时间变化较大,应密闭放置在温度为20-27℃环境中,放置过的浆料上浆前应再次搅拌均匀后使用。上浆辊两边的压力大于中间的压力,高浆位上浆能够一定程度弥补轧辊压力引起的带浆量的不均匀性。上浆面料在喷印前应保存在干燥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印花颜色稳定性。第二部分:双面喷墨印花设备的选择及喷印工艺的研究。双面喷墨印花是解决数码印花面料的露白、翻丝和正反面色差以及花纹渗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拓展印花面料产品设计表现形式和产品风格多样性的有效途径。研究了双面数码印花两种印花方式的设备系统,确定采用两步法对织物进行双面数码喷墨印花。为了保证印花面料两面花型同形同色,研究制作常用面料的喷墨密度曲线、色彩转换ICC曲线、灰度转换曲线。通过喷印机硬件、软件控制系统,采用相机扫描喷印织物正面的花型,利用计算机定位技术以及镜像花型制作技术和面料反面定位喷印技术,实现了高稳定的面料双面数码喷墨印花。第三部分:双面数码印花织物的后处理工艺研究。为了提高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固着率,使双面数码印花织物的颜色更加鲜艳,各项牢度指标符合要求,研究了双面印花织物的蒸化和水洗后处理工艺因素对双面印花织物得色量、色差和色牢度的影响,优化了双面印花织物的后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双面印花面料蒸化时要两面附垫棉导布,防止沾色;连续蒸箱发色的整体均匀性较好,但蒸箱右侧色差稍大;蒸箱温湿度状态对染料(特别是敏感色)有较大影响,对敏感色要控制好蒸化时间;面料打印好以后放置在烘房10-45 min为宜;水洗工艺选用平幅水洗较好,色差较小,图案颜色稳定,布面平整;选用绳状洗色差稍大,有皱印,但缩率和手感较好。研究表明:选用4019浆料,通过平幅上浆的前处理方式,面料预处理后能达到双面数码喷墨印花的要求;采用先喷印一面再喷印另一面的数码印花方法,并结合摄像技术、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和对比,能很好地实现面料的双面印花;采用两面垫附棉导布蒸化102℃、15分钟,平幅水洗两遍的方式能达到双面印花织物的各项色牢度指标要求。
二、浅色调过渡型自由布料产品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色调过渡型自由布料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六)创新点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分析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概述 |
1.高校图书馆的过往与现状 |
2.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
3.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职能与基本要求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概述 |
1.环境现状 |
2.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二、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分析 |
(一)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概述 |
1.绿色设计阶段 |
2.生命周期阶段 |
3.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 |
4.社会创新设计阶段 |
(二)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
(三)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特征 |
1.有机整体性 |
2.可再生弹性 |
3.微观近人性 |
4.生态审美性 |
5.文化传承性 |
6.开放促进性 |
本章小结 |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 |
(一)基于能源效率解决空间功能规划的设计方法 |
1.光环境:自然光与高效率光优先 |
2.声环境:隔声与吸声并进 |
3.温度环境:热舒适环境维护 |
4.空气质量:有效通风强化 |
(二)基于材料效用解决空间材料利用问题的方法 |
1.消耗最小化 |
2.无毒害优先 |
3.有机循环 |
4.生物相容 |
(三)基于人文效益解决人文关怀问题的方法 |
1.尊重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
2.尊重师生的心理因素 |
3.尊重师生的精神需要 |
本章小结 |
四、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实践 |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可持续设计分析 |
1.环境分析 |
2.受众调查 |
3.目标定位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模式构建 |
1.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因地布局、因需分类 |
2.可持续的材质利用——旧材新用、新材再用 |
3.可持续的人文关怀——尊重多元、文化再造 |
4.效果表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绪论相关表格 |
附录2 正文相关表格 |
附录3 毕业设计实践展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设计探究 ——以竹材数字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后信息时代的到来 |
1.1.2 虚拟照进现实 |
1.1.3 后信息时代艺术发展新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节 |
第2章 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 |
2.1 认知传统材料 |
2.1.1 材料的物质属性 |
2.1.2 材料的人文特性 |
2.1.3 材料的时代性 |
2.2 数字化材料及时代背景 |
2.2.1 数字化材料概述 |
2.2.2 数字化材料存在的时代背景 |
2.2.3 数字化材料的特征 |
2.3 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 |
2.3.1 交互装置艺术 |
2.3.2 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数字化材料是对传统材料的继承和发展 |
3.1 物质属性的模拟 |
3.1.1 二维屏幕对三维世界的模拟 |
3.1.2 材质渲染的能量守恒法则 |
3.1.3 物理引擎对现实世界的模拟 |
3.2 人文特性的传承 |
3.2.1 影响材料人文特性的因素 |
3.2.2 人文特性的传承验证——语义差量法 |
3.3 艺术与材料的本质关系不变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数字化材料的艺术表现框架 |
4.1 表现魅力 |
4.1.1 多重感官审美 |
4.1.2 无限表达可能 |
4.2 情感表达 |
4.2.1 材料的情绪 |
4.2.2 交互体验 |
4.3 文化内涵 |
4.3.1 自然观念 |
4.3.2 习俗符号 |
4.3.3 文化怀念 |
4.4 数字化材料装置艺术实践框架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人与数字化材料的亲密关系——以竹材数字化为例 |
5.1 实地调研传统竹编工艺 |
5.1.1 瑞昌竹编的生存现状 |
5.1.2 对竹编工艺传承人的专访 |
5.1.3 对传统竹材的思考 |
5.2 竹材的数字化实践 |
5.2.1 竹质材料的表现层分析 |
5.2.2 作品探索1——篾丝 |
5.2.3 作品探索2——竹编 |
5.3 Digital Bamboo艺术装置展 |
5.3.1 装置的主题 |
5.3.2 装置的整体架构 |
5.3.3 装置展示 |
5.4 目前的局限性 |
5.4.1 感官局限性 |
5.4.2 机能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SD量表问卷 |
附录二 K-Means 算法 |
附录三 作品探索1代码 |
(5)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3.1 从空间优化提高建造效率 |
1.3.2 从构件设计提高建造效率 |
1.3.3 从优化装配顺序提高建造效率 |
1.3.4 从优化竖向转运提高建造效率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 |
2.1 空间限定的理论研究 |
2.1.1 空间适应性研究 |
2.1.2 开放式建筑理论 |
2.1.3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理念 |
2.1.4 工程全寿命期分析空间限定的内在原因 |
2.1.5 空间限定概念的提出 |
2.2 空间限定的要素 |
2.2.1 外围护要素 |
2.2.2 室内空间限定方法 |
2.2.3 空间限定建造技术 |
2.3 既有居住空间限定的问题分析 |
2.3.1 设计阶段的问题 |
2.3.2 建造阶段的问题 |
2.4 解决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空间优化的建造效率提升方法 |
3.1 大空间住宅概念的引入 |
3.1.1 大空间概念 |
3.1.2 构件组合 |
3.1.3 工业化建造方法 |
3.2 大空间住宅的实现技术 |
3.2.1 大跨度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
3.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大空间工业化建造技术 |
3.2.3 分级装配 |
3.3 构件组合空间设计 |
3.3.1 大空间平面布局 |
3.3.2 规则均匀的结构布置 |
3.3.3 模块化功能空间 |
3.3.4 三级管线设备空间 |
3.4 案例分析:燕子矶保障性住房C-04栋 |
3.4.1 工程概况 |
3.4.2 空间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与预制工业化对比技术分析 |
4.1 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四大关键因素 |
4.1.1 混凝土工程 |
4.1.2 模板工程 |
4.1.3 钢筋工程 |
4.1.4 脚手架工程 |
4.2 层次分析法(AHP) |
4.2.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一致性检验 |
4.3 层次分析法步骤 |
4.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3.2 建模原则 |
4.4 层次分析对比结果 |
4.4.1 层次分析数值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装配和拆卸的构件设计方法 |
5.1 面向装配的设计(DFA)方法 |
5.1.1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原则 |
5.1.2 面向装配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
5.1.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
5.2 面向拆卸的设计(DFD)方法 |
5.2.1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原则 |
5.2.2 面向拆卸的构件设计关键技术 |
5.2.3 可视化模拟案例分析 |
5.3 提高构件装配与拆卸效率的技术措施 |
5.3.1 制约拆装效率的主要因素 |
5.3.2 提高构件装配和拆卸效率的关键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配顺序智能优化研究 |
6.1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和优缺点分析 |
6.1.1 遗传算法 |
6.1.2 蚁群算法 |
6.1.3 退火算法 |
6.1.4 粒子群算法 |
6.2 问题表述 |
6.3 解决方法 |
6.3.1 路线图 |
6.3.2 模拟退火遗传算法 |
6.4 解决问题 |
6.4.1 建立装配顺序数学模型 |
6.4.2 优化算法参数设定与输出结果 |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拟退火优化结果 |
6.5 Matlab程序模拟仿真 |
6.5.1 用Matlab导出装配顺序 |
6.5.2 生成模拟仿真装配过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竖向转运定位布置智能优化研究 |
7.1 竖向转运 |
7.2 BIM获取世界坐标信息 |
7.2.1 IFC坐标转换的弊端 |
7.2.2 BIM与 CAD结合获取世界坐标 |
7.3 解决方法 |
7.3.1 路线图 |
7.3.2 萤火虫算法 |
7.4 条件预设 |
7.5 解决问题 |
7.5.1 建立塔吊运行数学模型 |
7.5.2 设定萤火虫算法参数 |
7.5.3 设定塔吊运行参数 |
7.6 确定每台塔吊的最佳位置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 |
8.2 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后记 |
作者简介 |
(6)智能建造背景下共享工厂的设计研究 ——以北京丰台京工时尚创新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共享工厂 |
1.2.2 智能建造 |
1.2.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和目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共享工厂的兴起及其设计影响因素 |
2.1 共享工厂兴起的时代背景 |
2.1.1 创新2.0模式的到来 |
2.1.2 互联网+制造的产业升级 |
2.2 共享工厂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
2.2.1 共享工厂兴起的技术经济基础 |
2.2.2 共享工厂兴起的文化基础 |
2.3 共享工厂创业的产业构成及其特征 |
2.3.1 创业产业的构成 |
2.3.2 创业产业的特征 |
2.4 共享工厂的创业模式特点及其要求 |
2.4.1 强调研发创新 |
2.4.2 强调学习和指导 |
2.4.3 强调工作与交流的结合 |
2.5 共享工厂的使用人群特点及行为和心理需求 |
2.5.1 共享工厂使用人群的基本特征 |
2.5.2 共享工厂使用人群的行为需求 |
2.5.3 共享工厂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建造理论与共享工厂空间营造的结合 |
3.1 智能建造理论及其优势 |
3.1.1 智能建造的内涵 |
3.1.2 智能建造的优势 |
3.1.3 智能建造与共享工厂空间氛围营造 |
3.2 家具的数字化设计 |
3.2.1 标准化、变形化的家具设计 |
3.2.2 3D打印应用于家具设计 |
3.3 装配式与模块化空间的应用 |
3.3.1 装配式的特点 |
3.3.2 装配式的优势 |
3.3.3 装配式在共享工厂中的应用 |
3.4 非线性建筑的设计与快速建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享工厂重要建筑空间设计 |
4.1 共享工厂整体建筑风格的控制 |
4.1.1 保留工业风格遗存 |
4.1.2 创新形式的尝试 |
4.2 共享工厂重要功能空间设计· |
4.2.1 主要功能空间的分类 |
4.2.2 工作空间的设计策略 |
4.2.3 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 |
4.2.4 生产制造空间的设计策略 |
4.3 共享工厂内的色彩设计 |
4.3.1 色彩与心理感知 |
4.3.2 共享工厂的色彩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京丰台京工时尚创新园厂房改造概念设计 |
5.1 项目介绍 |
5.1.1 项目背景 |
5.1.2 业务模式 |
5.1.3 园区现状 |
5.2 概念构思 |
5.2.1 保留原有库房建筑风格 |
5.2.2 新旧对比的公共活动与交流空间 |
5.2.3 标准化的模块设计 |
5.2.4 功能布局 |
5.3 装配式模块化空间 |
5.3.1 工作模块 |
5.3.2 休闲与交流模块 |
5.4 整体效果 |
5.4.1 办公部分 |
5.4.2 公共活动部分 |
5.4.3 样衣生产区与多功能厅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共享工厂的设计要点 |
6.1.1 生产车间设计要点 |
6.1.2 工作空间设计要点 |
6.1.3 装配式模块化智能建造体系的应用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二)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一、陶艺玩偶的发展沿革 |
(一) 陶艺玩偶的界定 |
(二) 陶艺玩偶的历史演变 |
(三) 现代陶艺玩偶的发展现状 |
二、现代陶艺玩偶的表现形式 |
(一) 陶艺玩偶的制成 |
1. 材质分类 |
2. 成型工艺 |
3. 釉色工艺 |
4. 烧制工艺 |
(二) 陶艺玩偶的显性表现 |
1. 造型分析 |
2. 色彩心理 |
3. 肌理表现 |
4. 装饰效果 |
(三) 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
1. 陶艺球形关节玩偶 |
2. 综合材料的介入 |
三、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中的情感植入 |
(一) 陶艺玩偶受众的分类 |
1. 情感需要 |
2. 玩家收藏 |
3. 高级定制 |
4. “养娃”的乐趣 |
(二) 情感的植入 |
1. 情感设计的特点 |
2. 陶艺玩偶的情感力量 |
3. 陶艺玩偶的情感价值 |
(三) 现代陶艺玩偶情感设计的未来走向 |
1. 多元化风格 |
2. 品牌合作 |
四、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与交互设计的碰撞 |
(一) 媒介的定义 |
(二) 交互设计的概念 |
(三) 现代陶艺的交互形式 |
1. 陶艺媒介 |
2. 影像媒介 |
3. 声音媒介 |
4. 灯光媒介 |
(四) 现代陶艺玩偶创作的交互性构想 |
1、五感的设计 |
2、与人的情感连接 |
3、沉浸式交互体验 |
4、未来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研究 |
1.1.1 老旧工业区的变革 |
1.1.2 后工业时代下的挑战 |
1.1.3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2.1 工业建筑遗产 |
1.2.2 改造再利用 |
1.2.3 工业建筑内部空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 |
1.3.1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
1.3.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现状及实践 |
1.3.3 基于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发展与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5.1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
1.5.2 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 |
2.1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分析 |
2.1.1 工业建筑遗产的综合价值 |
2.1.2 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分类 |
2.2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影响因素 |
2.2.1 内在影响因素 |
2.2.2 外部影响因素 |
2.3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价值实现 |
2.3.1 内部空间改造的内在价值取向 |
2.3.2 内部空间改造的外部改造动因 |
2.4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与个性 |
2.4.1 共性 |
2.4.2 个性 |
2.5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的共性转化 |
2.5.1 技术性的体现——结构要素 |
2.5.2 艺术性的体现——美学要素 |
2.5.3 社会性的体现——文化要素 |
2.5.4 媒介性的体现——氛围要素 |
2.5.5 经济性的体现——绿色改造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与提取 |
3.1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改造的核心要素分析 |
3.1.1 结构要素分析 |
3.1.2 美学要素分析 |
3.1.3 文化要素分析 |
3.1.4 氛围要素分析 |
3.1.5 绿色改造分析 |
3.2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分析方法 |
3.2.1 实地调研 |
3.2.2 问卷调查 |
3.3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要素提取 |
3.3.1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
3.3.2 广州海珠湾艺术中心 |
3.3.3 首钢三高炉工业博物馆 |
3.3.4 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 |
3.4 问卷调研分析 |
3.4.1 调研分析 |
3.4.2 调研结果 |
3.5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实例的内部空间核心归纳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部空间核心要素的改造策略研究 |
4.1 结构要素的改造策略 |
4.1.1 结构利用——再造内部空间 |
4.1.2 构造选型——支持内部空间 |
4.1.3 结构表现——限定内部空间 |
4.2 美学要素的改造策略 |
4.2.1 形体塑造——丰富内部空间 |
4.2.2 色彩表达——呈现内部空间 |
4.2.3 材质应用——表达内部空间 |
4.3 文化要素的改造策略 |
4.3.1 文化与符号——新兴的消费文化 |
4.3.2 涂鸦表现——内部空间的新功能 |
4.3.3 特殊标语——内部空间的时代特征 |
4.4 氛围要素的改造策略 |
4.4.1 灯光环境——内部空间的视觉传达 |
4.4.2 家具陈设——内部空间的塑造方式 |
4.4.3 知觉引导——内部空间的隐藏属性 |
4.5 绿色措施的改造策略 |
4.5.1 室内通风改造 |
4.5.2 室内光环境改造 |
4.5.3 室内热环境改造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部空间改造策略应用——河北邯郸汉光棉纺厂改造 |
5.1 背景概述及目标 |
5.1.1 产业历史 |
5.1.2 设计背景 |
5.1.3 设计目标 |
5.2 现状分析 |
5.2.1 项目周边现状 |
5.2.2 建筑现状与价值分析 |
5.2.3 现状分析与总结 |
5.3 汉光棉纺厂内部空间的改造策略应用 |
5.3.1 结构要素应用 |
5.3.2 美学要素应用 |
5.3.3 文化要素应用 |
5.3.4 氛围要素应用 |
5.3.5 绿色改造应用 |
5.4 设计成果 |
5.4.1 效果展示 |
5.4.2 设计分析 |
5.4.3 技术图纸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6.2 实践前景展望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工业建筑遗产内部空间关注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图表总汇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双面数码喷墨印花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数码印花的市场现状 |
1.3 数码印花前处理现状 |
1.4 数码印花喷印机器和喷印方式现状 |
1.5 数码印花后处理现状 |
1.6 数码印花的瓶颈问题 |
1.7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课题研究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双面印花织物印花浆料的优选及应用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双面印花织物前处理浆料的选择 |
2.3.1.1 浆料筛选范围的确定 |
2.3.1.2 参选浆料表面色深度对比 |
2.3.1.3 参选浆料的渗透性能对比 |
2.3.2 双面印花浆料4019浆的应用性能研究 |
2.3.2.1 4019浆料的挥发性能 |
2.3.2.2 4019浆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分散悬浮性能 |
2.3.2.3 上浆机器对4019浆料上浆均匀性的影响 |
2.3.2.4 影响上浆织物颜色稳定性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面喷墨印花设备的选择及喷印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双面喷墨印花设备的选择 |
3.2.1 一步法双面喷墨印花机 |
3.2.2 两步法双面喷墨印花机 |
3.3 两步法双面喷墨印花主要控制软件 |
3.3.1 双面印花的rip软件 |
3.3.1.1 喷印墨水控制密度曲线 |
3.3.1.2 色彩空间转换icc曲线 |
3.3.2 双面数码印花精准定位软件 |
3.4 两步法双面数码印花的喷印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面数码印花织物的后处理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蒸化前处理放置环境对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的影响 |
4.3.2 蒸化沾色问题研究 |
4.3.3 蒸箱状态对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的影响 |
4.3.3.1 蒸箱门幅方向均匀性分析 |
4.3.3.2 蒸箱温湿度对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的影响 |
4.3.4 水洗工艺对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稳定性研究 |
4.3.4.1 水洗方式对织物颜色影响 |
4.3.4.2 次水洗和两次水洗对双面印花织物颜色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色调过渡型自由布料产品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染缬在当代家居产品中的创新应用[D]. 陈小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 薛清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4]数字化材料与交互装置艺术设计探究 ——以竹材数字化为例[D]. 杨醒春.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5]空间限定与建造效率 ——钢筋混凝土住宅构件组合空间设计与构件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刘聪. 东南大学, 2020(02)
- [6]智能建造背景下共享工厂的设计研究 ——以北京丰台京工时尚创新园为例[D]. 姬晨晗.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现代陶艺玩偶创作与研究[D]. 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工业建筑遗产的内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邯郸汉光棉纺厂为例[D]. 韩旭. 天津大学, 2020(02)
- [9]色彩地理学视角下户外色彩在民宿室内空间中的应用[D]. 郭嘉琪.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10]双面数码喷墨印花工艺研究及应用[D]. 李双忠.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