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室内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密闭室内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一、密闭腔中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京[1](2021)在《基于神经组织工程构建的应变加载装置研制》文中指出中枢神经损伤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对于中枢神经损伤治疗康复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但修复中枢神经损伤的技术难度非常大。传统观点认为神经组织生长最重要的阶段是早期阶段,但近年来研究证明神经组织在动物发育过程中依然以较快速度继续生长。因此,对于修复脊髓伤病造成的中枢神经组织损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神经组织工程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目前神经组织工程及其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用于神经组织工程构建的应变加载装置研制。本装置包括工作台、动力机构、力学加载机构及细胞培养机构。装置工作时,由动力机构推动加载机构,对细胞培养机构施加单方向应变载荷,以刺激神经细胞轴突生长。本文对神经组织工程加载模型的硅橡胶管与神经组织工程培养时的支架进行了力学分析与优化,发现在50%的应变条件以内,支架材料中间区域的应变大小与实际加载的应变最为接近,误差范围控制在±3%~±8%区间内,培养环境的均匀应变区域控制在74.8%以上,符合细胞培养的要求。同时,对应变加载装置的组织工程温度场模型进行了热力学传导分析,得出了在25℃环境下将加热块升温至37℃,能够将整体装置温度维持至36.54±0.47℃,将培养管温度维持至36.18±0.38℃的结论,符合细胞生长要求。另外,本文对生物反应器内部进行了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流体力学模拟计算,得出了在进气口流速为0.5m/s的条件下,装置内部靠近出气口一端能够形成涡流提高物质交换效率的结论,并提出了进出气口设计位置以及细胞培养管放置位置的合理方案。本文最后分析了本应变加载装置的优点、技术创新性与不足,为神经组织工程构建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振胜[2](2020)在《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建筑业水泥消耗量巨大、围护结构保温层多为岩棉等高能耗高污染材料,而每年却有产能巨大、可作为建材和保温材料使用的秸秆等可再生资源被大量废弃或燃烧而污染环境。考虑到秸秆等再生资源拥有保温隔热性好、力学性能较差的特点,如果能将其作为轻质高强夹层板材的芯层填充材料使用,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鉴于此,以阻燃防水的纸蜂窝板(HP)和填充了秸秆等保温材料的纸蜂窝板(EHP)为芯材,在其表面粘贴水泥基面板制备成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ECHP),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热和冲击力学性能两方面研究,为研发结构与保温一体化的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奠定基础。对于ECHP的传热性能研究,考虑到水泥基面板的热阻远小于芯层,且ECHP的传热性能主要取决于EHP,因此,仅研究HP和EHP的传热性能。首先,通过测定HP和EHP的当量导热系数λE,定性考察了在外热内冷工况下平置两类板的传热性能及其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HPλE值的计算分析,从理论层面印证了前述试验得出的HP中的辐射传热远大于导热等定性结论。其次,分别针对外冷内热和左冷右热两种有对流的工况,测定和计算分析了HP和EHP的λE值,综合分析了蜂窝单元几何参数和秸秆等填充材料对HP传热性能的作用影响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模拟夏季外热内冷的工况条件下,虽然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但EHP的λE值却明显低于HP,均达到或接近围护结构对高效隔热材料的要求。给出了分布特征明确的细长材料和球形颗粒材料空间分布简易模型。将辐射空间由蜂窝单元缩小到空腔和微细空隙内的辐射传热现象定义为分区局域辐射传热(DLR)。芯层结构中是否存在DLR决定前述HP和EHP的λE值大小的根本原因。EHP所拥有的传热特征也是分区局域热辐射的强弱、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形状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常温工况条件下,人们通常忽略辐射传热,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外热内冷的工况条件下其占HP整个传热的50%-70%。这就从理论上证实了前述试验给出的DLR是决定HP和EHP的λE值大小的根本原因等定性分析结论。明确了当板厚h>15mm~20mm时,在蜂窝中会因受微弱扰动而出现局部对流的现象。据此提出通过叠层方式改善HP隔热性能的技术途径。给出了EHP中的两类填充系统的空腔尺寸及其局域辐射传热简易模型。探明了填充物通过急剧减小蜂窝内的空腔而有效阻止辐射传热和局部对流传热的影响机理,固体颗粒导热的瓶颈在于颗粒与颗粒的接触面(点),其对EHP的λE值的影响有限。(3)在模拟冬季外冷内热的工况条件下,不同单元边长的HP的保温性能因板厚度而异,本研究不仅为已有文献报道的环流蜂窝的现象提供了间接的试验佐证,而且首次提出了匹配蜂窝结构和匹配对流的概念。据此,可根据该研究结果和工程需要合理选择和优化选用板材。提出了甲虫板的辐射和对流传热效果均不会优于HP等四个传热特性推理,用等板厚和结构单元尺寸的HP的λE试验结果作为甲虫板的使用,其保温隔热效果不会弱于HP。探明了不同上下面板的温度分布、蜂窝结构单元三维尺寸等对匹配蜂窝结构和匹配对流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4)在板材竖向放置、左冷右热工况下,HP中呈现以自然对流为主、辐射传热为辅的传热特征。随着板厚的增大,HP的对流传热出现流型的转变。蜂窝单元边长为8mm的HP8在更活跃的流型下的边界层受到蜂窝壁所限明显,进而影响了其对流传热的效果。揭示了EHP的主要传热方式的特征为壁面与填料传热、填料之间的辐射传热以及填料内的固体导热,EHP的传热机制和性能不受板材的放置方向影响,而温度会影响EHP的传热性能。对于蜂窝芯水泥基复合板(CHP)以及ECHP的冲击力学性能,主要考察了其在落锤冲击作用下的接触力、冲击位移、损伤破坏和冲击速度等动态力学响应参数,探明了节能板的冲击响应特征以及蜂窝芯层、秸秆填充对整个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机理。得出了如下结论:(1)给出了未击穿上面板的冲击力作用下,四种板的接触力随时间的变化模式,总体呈现由快速升降到较长平台段的变化过程。受空气恢复力、壁面间有机的横向支撑和联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动态冲击下,纸芯层表现出较大的刚度,对上面板的支撑作用明显,有效缓解了上面板所受到的冲击损伤。增大颗粒间的摩擦阻力可有效提高ECHP的总体抗冲击强度,填充材料通过有效缓解蜂窝壁的抖动来提高ECHP的冲击稳定性。(2)在击穿上面板的冲击力作用下,落锤击穿上面板后,具有较大动态刚度的芯层及其填充材料为上面板提供了蜂窝壁支撑作用、空气恢复力、挤压变形空间,相得益彰,为下面板提供了很好的抗冲击损伤保护,进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秸秆等填充材料不仅有效阻碍了冲击波在面板中的横向剪切扩展,还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穿越芯层时的落锤冲击,进一步提高了CHP的抗冲击力学性能。在工程实际中,可使用强度较低的上面板,使其通过发生更大的冲击损伤而有效减小下面板的破坏。(3)综合比较两种损伤作用,CHP的峰值接触力随着冲击能的增加而变大,CHP和ECHP的峰值历时均随冲击能的增大而变短。随着落锤冲击速度的增加,芯层板的阻抗能力逐渐减弱,而上面板击穿与否对整板的冲击力学性能影响显着。

许凯乐[3](2020)在《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无人机、智能驾驶、安防监控、数码相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光学透镜需求量大增。非球面玻璃透镜可以修正聚焦系统的球差,增大有效聚焦,因此具有很广阔的实用价值。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光学元件成型方法,其特点为:成型精度高、成本低、节能环保,适合批量化生产。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良品率低,成品应力大等问题,市场对高精度玻璃模压机与高品质的非球面透镜有很大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模压机结构设计与成型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和良品率,本文分析了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技术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出一种七工位玻璃模压机并绘制整体结构的三维模型,整体结构采用下模固定,上模下移的模压方式。另外,本文还对一些机械结构做了重点设计与分析:利用定位模使上、下模具中心同轴度良好,动力传输方式为升降机与电机结合,采用红外加热系统并对红外管合理布局,设计出一种以电动推杆为动力的移模装置,以促进模压设备的自动化发展。针对成品应力大,充型不饱满等问题以及在实际模压生产的高温密闭环境不便检测玻璃预制体和模具位移、等效应力等参数变化的劣势,本文分析了模压玻璃材料的粘弹性并建立模型,弹性模量、比热容等热力学特性和模压过程中的热传递与摩擦机理。利用仿真软件MSC.Marc建立二维轴对称模型,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对非球面玻璃透镜的模压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玻璃材料选用D-ZK3,模具材料选用WC,研究整体等效应力、位移的变化情况和预制体上、下中心点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将模压过程可视化。本文研究了在模压过程中模压速率、模压温度和摩擦因数对非球面玻璃透镜和模具等效应力的影响以及摩擦对预制体位移的影响,为实际模压生产的工艺参数设定以及提高模具寿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表明,玻璃预制体边缘的等效应力大于中心,上表面中心点的等效应力大于下表面中心点,非球面透镜和模具的等效应力随着模压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着模压速率和摩擦因数的升高而减小,在模压过程中模具的等效应力大于预制体,较大的摩擦因数不利于玻璃预制体充满型腔。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了模压温度和模压速率是影响玻璃预制体等效应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应用,获取了合适模压工艺参数:模压温度为580℃、模压速率为0.1 mm/s、摩擦因数为0.2。

司皓月[4](2019)在《12V265型柴油机气缸套变形计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气缸套变形的现象是在柴油机工作中普遍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柴油机的性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柴油机的发展提出了“低污染、低油耗、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目标。在柴油机工作中,气缸套的变形将会直接影响活塞环与缸套内壁的配合以及燃烧室的气密性,进而导致燃气泄漏、机油窜升、磨损加剧,最终影响柴油机的整体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然而,柴油机结构复杂多样,各零件之间不管是静态装配问题还是动态的挤压、拉伸、热传导问题的变化都十分复杂,增加了对气缸套变形研究的难度。为了达到新时代给柴油机提出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减轻气缸变形问题,得出影响气缸套变形的规律性结论将十分必要,亦具有研究意义。以某企业正在生产使用的12V265型柴油机进行研究,采用不断进步的CAE技术,首先,根据12V265型柴油机图纸建立机体、气缸套、气缸盖、气缸垫片和预紧螺栓的理想化三维模型,完成各零件之间接触设置以模拟接近柴油机装配体实际接触状态。同时,确定并计算了气缸套所受载荷边界条件,如螺栓预紧力、气缸内气体压力、热载荷和活塞侧向力。其次,分别进行了柴油机装配体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机在正常工况下不会发生共振,并预测气缸套顶部为变形较危险区域;进行了气缸套温度场分析,结果表明气缸套温度分布不均,冷却水温度对气缸套冷却性能影响较大;进行了气缸套非工作状态下变形分析,结果表明螺栓预紧力对气缸套的变形主要集中在气缸套顶部与气缸盖接触面;采用了热-结构耦合的方法来进行气缸套变形分析,通过四种不同加载方案对比,结果表明对气缸套轴向变形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螺栓预紧力,对气缸套径向变形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热载荷,气缸套的整体变形主要体现为径向变形。最后,针对工作条件最恶劣的爆发缸进行周向展开和傅里叶变换分析,得到气缸变形主要为傅里叶第二阶和第四阶变形,变形形状主要为椭圆形和四花瓣形。

李定芳[5](2019)在《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稳定性评价及多因素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储气库作为新环境下特种物流的贮存设施,能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保存气体,发挥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战略储备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储气能力存在巨大缺口,远不足以应对调峰保供的严峻挑战,因此亟待建造更多储气库以满足现实需要。盐岩的优良特性使得盐岩成为理想的储存介质,但因国内地质的特殊性,板块构造运动和陆相沉积环境使得我国盐岩矿床含有较多杂质,特别是地质中含有夹层这一特性进一步加深技术实施难度,因此不能完全借鉴国外储气库建设的经验,且采用水溶建腔方式建造腔体时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本文主要开展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完善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储气库进行稳定性评价、建腔过程的因素优化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夹层盐岩腔体稳定性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开展了对腔体稳定性的研究,即建腔过程中盐岩和夹层的溶解特性以及溶解过程中力学特性的变化。分析了影响盐岩溶解速率的因素、扩散对流作用下溶解速率和夹层受力的变化,研究了建腔过程中夹层的溶解特性和夹层的力学特性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2)建立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稳定性评价体系。在分析国内外建腔期失稳现象的基础上将建腔期的危险因子进行归纳分类,利用横纵向指标选取原则建立指标体系。(3)进行储气库稳定性评价。建立未确知测度-改进集对分析数学模型对储气库进行稳定性评价,对比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对象稳定性发展趋势,找寻关键的危险因素。(4)进行因素优化方案的模拟。分析影响案例评价等级的关键性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案,运用软件进行模拟分析,选取优化方案并代入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合实例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及软件模拟具有实际操作性以及工程价值,可为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后面可以对储气库各个生命周期开展更全面的研究。

杜亮[6](2019)在《面向托卡马克环形腔维护任务的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托卡马克是一种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装置,其利用磁约束原理将高温等离子体聚集在装置内部超高真空状态的环形腔结构中进行聚变反应相关的研究实验。其中,托卡马克环形腔内侧的第一壁结构在研究实验中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过程的不断冲击作用下可能发生损坏现象,这对于研究实验的顺利进行乃至整个托卡马克实验系统的安全都是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定期在腔内高温等离子体放电实验的间歇期内对环形腔第一壁结构的完整性进行全方位快速检查,在不破坏腔内原有实验环境状态的前提下完成环形腔内部结构的维护工作,保证高温等离子体研究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本文在已有腔内作业机械臂方案基础上,针对“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腔内超大环形作业空间的第一壁维护工作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铺轨道原理的弧形伸缩大臂结构机械臂解决方案。机械臂主要由进腔平台、套筒式弧形伸缩大臂、平面小臂以及末端执行器等四个部分组成,具有托卡马克环形腔狭窄操作窗口的进腔能力、腔内超大环形作业空间的覆盖能力以及腔内D形作业截面复杂几何约束条件的适应能力。加工制造了机械臂原型样机并在托卡马克真实比例模型腔中进行了模拟腔内超大环形作业空间完整维护作业过程的验证实验。针对机械臂原型样机腔内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弧形伸缩大臂结构变形问题,确立了机械臂结构柔性变形和套筒式伸缩臂关节间隙两种主要变形来源,分别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和含间隙关节误差模型法研究了机械臂作业过程中弧形伸缩大臂结构末端位置的两种变形结果。通过机械臂原型样机的实际测试实验验证了机械臂变形分析的有效性,并针对机械臂变形引起的弧形伸缩大臂结构末端位置竖直方向偏移提出了一种基于离线位姿误差数据的补偿方法。针对机械臂腔内综合极端环境因素中高温因素的适应需求,分析了机械臂高温环境作业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具体影响以及机械臂内部热量传递情况,为腔内作业机械臂提出了一种以主动循环冷却系统为核心的高温环境适应方案。在机械臂原型样机上进行了模拟腔内高温环境作业过程的测试实验,验证了机械臂主动循环冷却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并利用测试实验中循环冷却系统的反馈数据建立了机械臂高温环境作业过程的热量传递模型。针对机械臂腔内综合极端环境因素的全面适应需求,以独立关节模块为研究载体,分析了真空、高温、辐射三种主要极端环境因素对于机器人关节正常运行的具体影响,提出了以弹性金属波纹管结构包裹转动关节的腔内综合极端环境适应方案。加工制造了关节模块原型样机并对其进行了三种极端环境因素下的测试实验,验证了关节模块极端环境因素防护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弹性金属波纹管结构包裹转动关节运动方式的可行性。

纪明明,唐桂林,唐敏[7](2017)在《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笔者按照1∶1的尺寸建立敏感元件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计算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元件密闭腔体内的温度场及速度矢量场的分布,更加直观、准确地研究分析其敏感机理。

朴林华,朴然,丁霞,段磊,常兴远[8](2016)在《两丝球形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有限元法(FEM)计算了两丝球形敏感元件内的温度场和流场,解释和验证了该结构传感器的敏感机理。计算结果和实验表明,两丝球形敏感元件内的流场和温度场随倾角θ发生变化;倾斜时等温线不再左右对称,高温等温线重叠部分减少;θ=0°时,热敏电阻丝r1、r2的平均温度差ΔT=0;θ=10°时,ΔT=7.31K;θ=20°时,ΔT=13.64K。ΔT随着θ变化的平均灵敏度为0.707K/(°);倾斜时位置偏高的热敏电阻丝平均温度高,θ和ΔT基本呈线性关系;与实测值相比,理论值偏大,平均相对偏差为4.5%;热敏电阻丝r1、r2的温度差ΔT随着倾角θ变化,引起两热敏电阻丝阻值改变,检测电桥输出一个对应于倾角θ的不平衡电压ΔV。该文采用的方法为两丝球形敏感腔结构气流式倾角传感器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改进开辟了有效的研究途径。

史朦朦,张海波,李路,王艳荣,刘柯林,于瑶[9](2011)在《用气体摆的原理制作平衡姿态传感器》文中研究指明在柱状的密闭腔内沿轴向对称的位置设置2根平行的热敏丝,腔内近热源处的气体由于密度小向上运动,腔壁处密度大的气体受重力场作用向下运动,形成气体摆,气体的密度差是由温度差引起的.将2根热敏丝r1和r2组成惠斯通电桥的2个可变臂,它们既做热源,又兼敏感元件.通电时,热敏丝加热腔内气体,当两根热敏丝平置时,由于受气流影响相同,r1=r2,电桥输出的电压为零,当它们倾斜时,热敏丝受不同气流影响,r1≠r2,电桥输出电压不为零.平衡姿态传感器就是根据倾斜角度和温度的关系设计的.

刘玉洁,朴林华,翟新涛,张福学[10](2010)在《微机械气流式姿态传感器敏感机理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该文对微机械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敏感机理进行了三维的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FLOTRANCFD软件,通过建模、划分网格、加载和求解等途径,计算了微机械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敏感元件密闭腔体中气流速度在不同倾斜状态下的分布。阐明微机械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的敏感机理,为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开辟了更精确的研究途径。

二、密闭腔中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闭腔中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组织工程构建的应变加载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神经细胞组织工程构建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应变加载装置的结构设计
    2.1 应变加载装置的设计要求
    2.2 应变加载装置的工作原理
    2.3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因素
        2.3.1 无菌性
        2.3.2 恒温性
        2.3.3 酸碱性
        2.3.4 溶氧性
    2.4 硅橡胶培养管的设计
    2.5 动力系统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经组织培养物的静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培养管的基本参数
    3.3 培养管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3.3.1 培养管的结构
        3.3.2 基本假说
        3.3.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选择
        3.3.4 硅橡胶培养管模型及加载参数的选择
    3.4 硅橡胶培养管的有限元分析
        3.4.1 分析步骤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硅橡胶培养管的结构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变加载装置的传热机理
    4.1 引言
    4.2 应变加载装置内部热量的产生和传递路线
    4.3 装置的热传导仿真
        4.3.1 装置的几何模型
        4.3.2 装置的网格划分
    4.4 装置热传导结果的分析
    4.5 细胞组织培养环境的温度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变加载装置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与软件简介
        5.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5.2.2 ANSYS Fluent简介
    5.3 装置内流体力学模型的前处理
        5.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5.3.2 网格的划分
    5.4 求解参数的选择
        5.4.1 确定有限元模型
        5.4.2 选择离散方法
        5.4.3 设置边界条件
        5.4.4 输入其他参数
    5.5 Fluent模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蜂窝板的传热性能研究
        1.1.1 传热影响及理论创新
        1.1.2 耦合传热研究
    1.2 纸蜂窝板的力学性能
        1.2.1 静态力学性能
        1.2.2 动态力学性能
    1.3 纸蜂窝夹层板及其芯层结构
        1.3.1 纸蜂窝夹层板
        1.3.2 蜂窝结构改进
    1.4 研究总体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竖直向下传热时蜂窝节能板的传热特点及机理分析
    2.1 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纸蜂窝实芯节能板的制备
        2.1.3 传热试验
        2.1.4 填充材料在蜂窝内的分布状态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HP传热性能的特点
        2.2.2 填充材料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传热简易模型
        2.2.3 填充材料的传热机理定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蜂窝传热计算的蜂窝节能板的传热机制分析
    3.1 当量导热系数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计算结果及分析
        3.2.2 EHP的传热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竖直向上传热时蜂窝几何参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传热试验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几何结构参数下的辐射传热特征
        4.2.2 对流当量导热系数计算及其分析
        4.2.3 辐射和对流传热的强弱及其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传热时蜂窝节能板的传热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蜂窝板的传热性能
        5.2.2 EHP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5.2.3 不同工况的HP和EHP的传热特性综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I)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件制备与养护
        6.1.2 冲击试验
    6.2 结果与讨论
        6.2.1 CHP的冲击响应参数分析
        6.2.2 芯层对CHP的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6.2.3 填充材料对ECHP的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6.2.4 冲击损伤对比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II)
    7.1 冲击试验
    7.2 结果与讨论
        7.2.1 蜂窝夹层板冲击响应参数分析
        7.2.2 响应特征参数综合比较
        7.2.3 损伤破坏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光学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
    2.1 模压成型原理
    2.2 模压成型技术的加工工艺
    2.3 模压成型技术的优势
    2.4 光学模压玻璃材料的选择
        2.4.1 光学玻璃的主要构成成分
        2.4.2 光学玻璃预制体的制作方法
        2.4.3 模压玻璃材料的选用
    2.5 光学玻璃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2.5.1 光学玻璃材料的粘度
        2.5.2 光学玻璃的热力学性能
        2.5.3 玻璃的弹性模量
        2.5.4 玻璃的比热容
        2.5.5 玻璃的热膨胀系数
        2.5.6 玻璃的导热系数
        2.5.7 光学玻璃材料的蠕变与松弛
    2.6 玻璃模压模具材料的性质
    2.7 镀膜材料
    2.8 本章小结
3 玻璃模压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3.1 模压设备主要组成以及技术指标
    3.2 玻璃模压设备整体结构设计
    3.3 上、下模具同轴度结构设计
        3.3.1 上下模具中心错位的危害
        3.3.2 上、下模具结构设计
    3.4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与主要构件的计算
        3.4.1 动力传动方案的对比
        3.4.2 传动系统的设计
        3.4.3 滚珠丝杠的选型
        3.4.4 电机的选型
    3.5 模压过程充入氮气的作用
    3.6 加热系统
        3.6.1 加热方式的选择
        3.6.2 红外加热管形状结构设计及布局
    3.7 移模装置的结构设计
    3.8 水冷系统与真空系统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简介
        4.1.1 MSC.Marc简介
        4.1.2 有限元分析的优势
    4.2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建模
        4.2.2 网格划分
    4.3 玻璃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4.4 热量传递的方式
        4.4.1 热传导
        4.4.2 热对流
        4.4.3 热辐射
        4.4.4 玻璃模压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4.5 摩擦边界条件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1 模压过程中整体等效应力与位移的变化
        4.6.2 玻璃预制体上、下中心点等效应力的变化
        4.6.3 模压温度与等效应力的关系
        4.6.4 模压速率与等效应力的关系
        4.6.5 摩擦因数与位移、等效应力的关系
    4.7 基于正交试验的等效应力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5.3.1 论文的不足之处
        5.3.2 模压成型技术的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4)12V265型柴油机气缸套变形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缸套变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气缸套变形的研究
        1.2.2 国内对气缸套变形的研究
    1.3 气缸套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计算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建模原则
    2.2 计算分析模型说明
    2.3 有限元软件介绍
        2.3.1 Creo软件的介绍
        2.3.2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2.4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5 接触问题概述
        2.5.1 接触模式
        2.5.2 在接触点处力的传递
        2.5.3 接触表面
        2.5.4 Workbench的接触算法
        2.5.5 组合结构接触设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机装配体模态分析
    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1.1 模态分析概念
        3.1.2 Workbench的模态分析方法及所用单元
        3.1.3 模态分析求解步骤
    3.2 预紧力条件下模态分析
        3.2.1 螺栓预紧力的确定
        3.2.2 螺栓预紧力的施加
        3.2.3 模态分析接触及边界条件设置
        3.2.4 预紧力模态求解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缸套温度场分析
    4.1 气缸套温度场理论基础
        4.1.1 温度场名词解释
        4.1.2 传热分析理论
    4.2 传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4.2.1 AB段(气缸内表面顶点至活塞下止点)边界条件
        4.2.2 AB段边界条件数值计算
        4.2.3 BC段(活塞下止点至气缸底面)边界条件
        4.2.4 DE段(气缸外表面与机体接触)边界条件
        4.2.5 GF段(冷却水与气缸套接触)边界条件
        4.2.6 AE、CD段边界条件
    4.3 Workbench中气缸温度边界条件的施加
        4.3.1 单缸温度场边界条件的施加
        4.3.2 整体气缸温度场边界条件的施加
    4.4 气缸套温度场结果分析
        4.4.1 气缸套温度场整体分布
        4.4.2 气缸套内壁轴向温度分布
        4.4.3 冷却水温度对气缸套温度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柴油机气缸套热-结构耦合分析
    5.1 热-结构耦合分析基本知识
        5.1.1 热应力分析理论
        5.1.2 机械应力分析理论
    5.2 机械载荷边界条件确定及施加
        5.2.1 气缸盖所受气体压力
        5.2.2 活塞惯性力及侧向力
        5.2.3 活塞位移
        5.2.4 载荷边界条件的施加
    5.3 热-结构耦合分析计算方案
    5.4 非工作状态下气缸套变形及应力分析
        5.4.1 非工作状态下变形分析
        5.4.2 非工作状态下应力分析
        5.4.3 强度校核
    5.5 四种方案的缸套变形差异性分析
        5.5.1 方案1与方案2数据对比
        5.5.2 方案3与方案2数据对比
        5.5.3 方案4与方案3数据对比
        5.5.4 各方案对径向和轴向变形影响程度对比
    5.6 爆发缸径向变形分布分析
        5.6.1 对方案1的轴向分布分析
        5.6.2 对方案2的轴向分布分析
        5.6.3 对方案3的轴向分布分析
        5.6.4 对方案4的轴向分布分析
        5.6.5 爆发缸不同截面径向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主要工作
        6.1.2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稳定性评价及多因素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创新点
2 夹层盐岩腔体稳定性理论综述
    2.1 盐岩的溶解特性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1.1 溶解过程
        2.1.2 溶解过程参数的确定
    2.2 盐岩的力学特性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2.1 扩散对流作用对溶解速率的影响
        2.2.2 扩散对流作用对夹层的影响
    2.3 夹层的溶解特性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3.1 泥岩夹层溶解特性
        2.3.2 石膏夹层溶解特性
        2.3.3 芒硝夹层溶解特性
    2.4 夹层的力学特性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4.1 夹层数值模拟模型
        2.4.2 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2.4.3 夹层厚度模拟分析
        2.4.4 夹层跨度模拟分析
        2.4.5 夹层相对高度模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建腔期稳定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国内外典型失稳案例及危险源识别
        3.1.1 国内盐岩储气库典型事故分析
        3.1.2 国外盐岩储气库典型事故分析
        3.1.3 危险因子的归类
    3.2 盐岩储气库稳定性指标选取横向分析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稳定性准则
    3.3 盐岩储气库稳定性指标选取纵向分析
        3.3.1 纵向分析方法简介
        3.3.2 纵向分析概念介绍
        3.3.3 纵向分析步骤
    3.4 评价体系的建立
        3.4.1 评价体系下盐岩力学参数的指标选取
        3.4.2 评价体系下建腔参数的指标选取
        3.4.3 评价体系下夹层参数的指标选取
        3.4.4 评价体系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稳定性的评价
    4.1 变权未确知测度-集对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综合测度评价向量的建立
        4.1.2 集对分析理论
    4.2 指标评价等级
        4.2.1 盐岩力学参数评分模型
        4.2.2 夹层参数评分模型
        4.2.3 建腔参数评分模型
    4.3 应用案例
        4.3.1 指标权重
        4.3.2 集对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建腔期多因素优化研究
    5.1 正交试验设计
    5.2 因素优化方案设计
    5.3 多因素正交数值试验模型
    5.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试验指标结果分析
        5.5.1 极差分析法
        5.5.2 极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面向托卡马克环形腔维护任务的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大环形作业空间机械臂设计
    2.1 引言
    2.2 作业需求分析
        2.2.1 腔内作业场景
        2.2.2 维护作业内容
        2.2.3 综合设计指标
    2.3 机械臂设计
        2.3.1 总体构型设计
        2.3.2 进腔平台结构
        2.3.3 弧形大臂结构
        2.3.4 平面小臂结构
    2.4 运动学分析
        2.4.1 正运动学模型
        2.4.2 逆运动学求解
    2.5 原型样机实验
        2.5.1 操作窗口进腔实验
        2.5.2 整机腔内作业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套筒式弧形伸缩大臂变形研究
    3.1 引言
    3.2 变形研究基础
        3.2.1 变形来源分析
        3.2.2 变形分析方法
    3.3 结构柔性变形有限元模型
        3.3.1 静力分析假设
        3.3.2 大臂结构柔性变形分析
    3.4 套筒结构间隙误差模型
        3.4.1 套筒结构间隙误差原理
        3.4.2 大臂结构间隙变形分析
    3.5 变形测试与补偿方法
        3.5.1 大臂变形测试
        3.5.2 大臂变形补偿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腔内高温环境机械臂适应研究
    4.1 引言
    4.2 高温环境散热需求
        4.2.1 高温环境作业影响
        4.2.2 热传递方式
        4.2.3 机械臂热传递模型
    4.3 高温环境防护设计
        4.3.1 高温环境防护方式
        4.3.2 循环冷却结构设计
        4.3.3 循环冷却参数设计
    4.4 高温环境测试实验
        4.4.1 高温环境模拟作业测试
        4.4.2 循环冷却系统测试结果
    4.5 高温环境防护设计分析
        4.5.1 全局能量流分析
        4.5.2 冷却系统效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腔内综合极端环境关节模块研究
    5.1 引言
    5.2 极端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5.2.1 真空因素影响
        5.2.2 辐射因素影响
    5.3 关节模块设计
        5.3.1 关节模块设计需求
        5.3.2 运动结构设计
        5.3.3 极端环境防护设计
    5.4 极端环境测试实验
        5.4.1 测试实验设置
        5.4.2 真空环境实验
        5.4.3 高温环境实验
        5.4.4 辐射环境实验
    5.5 关节模块研究分析
        5.5.1 运动结构部分
        5.5.2 极端环境防护部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两丝球形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构原理和物理模型
2 有限元法求解
3 计算结果
4 实验测试
5 讨论
6 结论

四、密闭腔中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组织工程构建的应变加载装置研制[D]. 刘金京.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蜂窝芯水泥基节能板的传热与冲击力学性能研究[D]. 郭振胜. 东南大学, 2020(02)
  • [3]玻璃模压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D]. 许凯乐.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12V265型柴油机气缸套变形计算分析[D]. 司皓月.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5]含夹层盐岩储气库建腔期稳定性评价及多因素优化研究[D]. 李定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面向托卡马克环形腔维护任务的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D]. 杜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有限元分析[J]. 纪明明,唐桂林,唐敏. 新校园(上旬), 2017(09)
  • [8]两丝球形气流式倾角传感器敏感机理的研究[J]. 朴林华,朴然,丁霞,段磊,常兴远. 压电与声光, 2016(05)
  • [9]用气体摆的原理制作平衡姿态传感器[J]. 史朦朦,张海波,李路,王艳荣,刘柯林,于瑶. 物理实验, 2011(09)
  • [10]微机械气流式姿态传感器敏感机理有限元分析[J]. 刘玉洁,朴林华,翟新涛,张福学. 压电与声光, 2010(01)

标签:;  ;  ;  ;  ;  

密闭室内自然对流气体摆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