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蓬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连家威,韩迪,谢晋,任广旭,张鸿儒,王靖[1](2018)在《中国海蓬子产业研发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海蓬子作为一种海水蔬菜,其营养丰富,且利用价值高。海蓬子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油料作物使用,其茎秆还可改良土壤,有很高的开发和加工潜力。近年来,以海蓬子为原料的食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深加工技术得到提高,海蓬子开发利用进展较快。目前,中国涉足海篷子种植及产品加工的企业还较少,海蓬子产品深加工技术还较为薄弱,制约了海蓬子产业的持续发展。未来相关部门可从完善海蓬子种植体系、加强海篷子加工技术研发、构建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加大产业推广力度等方面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张裕泽[2](2017)在《海蓬子植物盐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海蓬子作为一种治疗便秘、肥胖、糖尿病、癌症、胃肠道失衡的传统草药被广泛使用。国外对于海蓬子的研究比较深入,包括对其降血糖、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抗癌功能的研究、抗氧化性能等诸多功能的研究。海蓬子为盐生植物,矿物质含量约占3.3%,内茎可溶性盐分含量为37%,是制备植物盐的优良材料,正是因为海蓬子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以及较高的含盐量,所以为我们研究具有保健功能海蓬子植物盐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我国对于海蓬子植物盐及其无机元素、氨基酸含量的研究很少。本论文重点研究并优化了利于规模化生产的海蓬子植物盐制备工艺,考察了植物盐的稳定性及其无机元素、氨基酸含量。为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盐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本论文对海蓬子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运用直接榨汁法、榨汁过滤法、冷藏静置法、水提醇沉法、活性炭脱色法、离心法和活性炭多次过滤法等制备工艺分别制备海蓬子植物盐。以植物盐中无机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及稳定性为指标,结合规模化生产需求,筛选优化制备工艺;在其化学成分研究中,先用乙醇提取,提取物先后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再用柱层析的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对其化学成分进行ADMET预测、毒性预测。结果:设计了七条工艺路线,共得到7种植物盐,结合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选择了3条工艺路线进行氨基酸含量检测、无机元素检测和稳定性实验,这三种方法分别为直接榨汁法、榨汁过滤法和冷藏静置法。结果显示直接榨汁法氨基酸含量为12.4%,榨汁过滤法氨基酸含量为5.4%,冷藏静置法氨基酸含量为2.4%;直接榨汁法各项有益无机元素含量较高(如:Ca、Fe、Zn);光及热稳定性实验表明:具有翠绿色的样品在强光及高温下会褪色。化学成分研究中分离得到2种海蓬子的化学成分HPZ0605和HPZ0503,分别为麦角甾-5,7,22-三烯-3-醇及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酸-14,17-二烯十九醇酯,其中HPZ0503为一种全新的化合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初步预测了这些化合物成药性和毒性。结论:本论文最终确定直接榨汁法为最佳工艺路线,具有便于操作、易于工业生产、产率高、氨基酸及无机元素含量高的优点。植物盐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及对人体有益的无机元素可以增加人体抵抗力,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预防亚健康。结合稳定性实验得知该植物盐遇光遇热易变色,提示上市产品需要避光、避高温保存。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植物盐规模化生产、上市打下了基础。对于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分离了两种化合物,一种化合物为全新的化合物,另一种化合物已见报导。
郭丹霄,贾立军[3](2015)在《海蓬子应用情况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了海蓬子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应用情况等,供需者参考。
王记莲,刘德驹[4](2015)在《超声强化提取海蓬子籽中亚油酸工艺的正交设计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甲醇/氯仿体系为溶剂提取海蓬子籽中亚油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实现海蓬子的经济价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查了提取亚油酸过程中的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对亚油酸提取率的而影响,得出优化的超声辅助提取参数,提取时间为32 min,料液比为1∶30(g/m L),提取温度为42℃,超声功率为250 W,在此条件下亚油酸的提取率达到74.25%。此法简单、可行、经济、适用、环保,适于工业化生产。
扶庆权[5](2014)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以成熟海蓬子种子为原料、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海蓬子籽油。在微波温度、微波时间、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海蓬子籽油得率影响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温度55℃、微波时间5 min、料液比1∶10(g/mL)、微波功率700 W。在此条件下,海蓬子籽油得率为32.58%。与传统索氏抽提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得率提高了0.15%,而提取时间仅为索氏抽提法的1.39%。
扶庆权,周峰,华春,王仁雷[6](2013)在《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总黄酮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海蓬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和pH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85%(V/V)、微波功率105 W、微波温度70℃、微波时间14 min、料液比1:55、pH 10.5,此时海蓬子总黄酮得率达到6.81%,与模型预测值6.89%基本相同.
吴演,杨瑞琦,陈美珍,廖绪标[7](2012)在《海蓬子籽油亚油酸共轭化产物的抗肿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海蓬子籽油亚油酸共轭化产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含有73.52%亚油酸的海蓬子籽油为原料,利用化学法转化制备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采用国标法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共轭化油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和急性毒性评价,MTT法检测共轭化油对人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共轭化油中c9,t11-CLA和t10,c12-CLA含量为68.75%,理化指标符合相关产品要求。小鼠急性毒性LD50>20g/kg,属无毒级。共轭化油对食道癌EC109细胞和乳腺癌HTB-22细胞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宫颈癌HeLa细胞无抑制活性,对正常人胚肾细胞293T无毒性,对EC109细胞的IC50为111.9μg/mL。结论:利用海蓬子籽油转化的共轭亚油酸产物对人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具有选择性。
王立江[8](2012)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海蓬子油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海蓬子油进行提取,以共轭二烯酸的得率作为研究指标,主要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提取时间及CO2流量对海蓬子油萃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提取时间1.5 h,CO2流量14 kg/h,在此工艺条件下海篷子油的吸光值达到0.86。
孙庆庆,商丽娟,扶庆权,周宏,华春[9](2012)在《响应曲面法优化海蓬子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海蓬子茎叶为原料,采用乙醇溶液回流法提取总黄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溶液回流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3.5h,料液比1:80,此时总黄酮得率可达6.80%,实际结果与拟合所得方程的预测值6.85%基本吻合。
许伟,颜秀花,张寅连,仇明,邵荣,余晓红[10](2011)在《微波辅助海蓬子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微波辅助作用下,以海蓬子油为原料,氢氧化钾为催化剂,丙三醇为溶剂,采用碱异构化法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条件。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法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油:催化剂为1:0.5,油:溶剂为1:4.5,微波作用时间为10min,反应温度为125℃。在此条件下CLA含量为57.56%,亚油酸转化率约为82%。结果显示与常规的油浴方法相比,微波辅助法能够明显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反应效率。
二、海蓬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蓬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蓬子产业研发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蓬子研发应用现状 |
1.1 主要营养成分 |
1.1.1 脂肪酸 |
1.1.2 氨基酸 |
1.1.3 矿物质 |
1.1.4 维生素及叶绿素 |
1.2 深加工产品 |
1.2.1 海蓬子油 |
1.2.2 制备共轭亚油酸 |
1.2.3 营养蔬菜及加工制品 |
1.2.4 生物盐 |
1.2.5 其他加工产品 |
2 中国海蓬子产业现状 |
2.1 海篷子生产 |
2.2 海篷子加工 |
3 展望 |
(2)海蓬子植物盐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海蓬子植物盐提取工艺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原料与试剂 |
1.1.3 直接榨汁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4 榨汁过滤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5 冷藏静置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6 水提醇沉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7 活性炭脱色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8 离心法制备海蓬子植物盐 |
1.1.9 活性炭多次过滤法制备海蓬子的水提物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不同工艺制备的海蓬子植物盐中无机元素及氨基酸含量测定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供测试植物盐样品的制备 |
2.1.2 海蓬子植物盐无机元素含量检测 |
2.1.3 海蓬子植物盐氨基酸含量检测 |
2.2 结果 |
2.2.1 无机元素含量检测结果 |
2.2.2 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海蓬子植物盐稳定性考察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仪器 |
3.1.2 测试样品 |
3.1.3 光稳定性实验 |
3.1.4 热稳定性实验 |
3.2 结果 |
3.2.1 光稳定性实验结果 |
3.2.2 60℃药品稳定性实验 |
3.2.3 40℃药品稳定性实验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海蓬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仪器 |
4.1.2 原料与试剂 |
4.1.3 海蓬子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4.1.4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取物制备 |
4.1.5 石油醚萃取物的分离 |
4.1.6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 |
4.1.7 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海蓬子乙醇提取物制备 |
4.2.2 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 |
4.2.3 石油醚提取物的分离 |
4.2.4 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分离 |
4.2.5 分离化合物结构确证 |
4.3 小结 |
五、分离化合物的ADMET预测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软件 |
5.1.2 化合物 |
5.1.3 配体准备 |
5.1.4 ADMET预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ADMET预测 |
5.3 小结 |
六、分离结果的毒理性质预测(TOPKAT) |
6.1 对象和方法 |
6.1.1 软件 |
6.1.2 化合物 |
6.1.3 配体准备 |
6.1.4 TOPKAT预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TOPKAT预测 |
6.3 小结 |
七、反向找靶 |
7.1 对象和方法 |
7.1.1 软件 |
7.1.2 化合物 |
7.1.3 配体准备 |
7.1.4 反向找靶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反向找靶 |
7.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海蓬子应用情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蓬子简介 |
2 海蓬子营养成分 |
2. 1 海蓬子嫩茎 |
2. 2 海蓬子种籽 |
3 海蓬子生物活性 |
3. 1 抗氧化作用 |
3. 2 抗肿瘤活性 |
3. 3 免疫调节活性 |
3. 4 抗炎作用 |
3. 5 减肥、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 |
4 应用现状 |
4. 1 做菜 |
4. 2 做油料 |
4. 3 做饲料 |
4. 4 做建筑材料 |
4. 5 其他利用价值 |
5 展望 |
(4)超声强化提取海蓬子籽中亚油酸工艺的正交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色谱条件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3 海蓬子籽中亚油酸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1.2.4 单因素试验 |
1.2.5 正交法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提取时间对亚油酸提取率的影响 |
2.1.2 料液比对亚油酸提取率的影响 |
2.1.3 提取温度对亚油酸提取率的影响 |
2.1.4 超声波功率对亚油酸提取率的影响 |
2.2 海蓬子籽中亚油酸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 验证试验 |
3 结论 |
(5)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海蓬子种子预处理 |
1.3.2 海蓬子籽油的提取工艺 |
1.3.3 海蓬子籽油提取溶剂的选择 |
1.3.4 海蓬子籽油提取单因素试验 |
1.3.4. 1 微波温度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1.3.4. 2 料液比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1.3.4. 3 微波时间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1.3.4. 4 微波功率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1.3.5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3.6 索氏抽提法提取海蓬子籽油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海蓬子籽油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2.1 微波温度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2.2.2 微波时间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2.2.3 料液比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2.2.4 微波功率对海蓬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
2.3 海蓬子籽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
2.3.1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2.3.2 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
2.3.3 模型的验证实验 |
2.4 索氏抽提法与微波辅助提取法对比 |
3 结论 |
(6)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总黄酮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和设备 |
1.3 方法 |
1.3.1 材料预处理 |
1.3.2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1.3.3 芦丁标准曲线制作 |
1.3.4 提取液的制备 |
1.3.5 总黄酮含量的计算 |
1.3.6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3.7 响应曲面优化试验设计 |
1.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乙醇浓度对海蓬子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2 微波功率对海蓬子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3 料液比对海蓬子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4 微波时间对海蓬子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5 pH对海蓬子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2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2.2.1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2.2 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
2.2.2.1 乙醇浓度和微波功率的交互作用 |
2.2.2.2 乙醇浓度和料液比的交互作用 |
2.2.2.3 乙醇浓度和微波时间的交互作用 |
2.2.2.4 乙醇浓度和pH的交互作用 |
2.2.2.5 微波功率和料液比的交互作用 |
2.2.2.6 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的交互作用 |
2.2.2.7 微波功率和pH的交互作用 |
2.2.2.8 料液比和微波时间的交互作用 |
2.2.2.9 料液比和pH的交互作用 |
2.2.2.10 微波时间和pH的交互作用 |
2.2.3 模型的验证性试验 |
3 结论 |
(7)海蓬子籽油亚油酸共轭化产物的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动物与细胞株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方法 |
1.4.1 亚油酸共轭化产物的制备 |
1.4.2 共轭化油理化指标分析 |
1.4.3 共轭亚油酸含量测定 |
1.4.3. 1 脂肪酸甲酯制备 |
1.4.3. 2 气相色谱 (GC) 分析条件 |
1.4.4 急性毒性实验 |
1.4.5 共轭化油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共轭化油理化指标分析 |
2.2 共轭化油共轭亚油酸含量 |
2.3 共轭化油的急性毒性 |
2.4 共轭化油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
2.4.1 对EC109细胞的影响 |
2.4.1. 1 共轭化油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4.1. 2 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2.4.2 共轭化油对HTB-22细胞的影响 |
2.4.2. 1 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4.2. 2 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2.4.3 共轭化油对He 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4.4 共轭化油对293T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3 讨论 |
(8)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海蓬子油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原料预处理方法[9-10] |
1.3.2 萃取工艺流程[11-13] |
1.4 检测方法[14-15]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的预处理 |
2.2 萃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2.2.1 萃取压力对海蓬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2 萃取温度对海蓬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3 萃取时间对海蓬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4 CO2流量对海蓬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
2.3 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海蓬子油工艺条件研究 |
3 结论 |
(9)响应曲面法优化海蓬子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材料预处理 |
1.2.2 提取液制备 |
1.2.3 芦丁标准曲线制作 |
1.2.4 总黄酮含量的计算 |
1.2.5 单因素实验 |
1.2.6 响应曲面设计 |
1.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1.1 乙醇浓度对海蓬子茎叶总黄酮得率影响 |
2.1.2 料液比对海蓬子茎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3 提取时间对海蓬子茎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1.4 提取温度对海蓬子茎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 |
2.2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2.2.1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2.2.2 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
2.2.2.1 乙醇浓度和料液比的交互作用 |
2.2.2.2 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的交互作用 |
2.2.2.3 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的交互作用 |
2.2.3 模型的验证性实验 |
3 结论 |
四、海蓬子种子营养成分分析及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蓬子产业研发现状与展望[J]. 连家威,韩迪,谢晋,任广旭,张鸿儒,王靖. 农业展望, 2018(10)
- [2]海蓬子植物盐的制备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D]. 张裕泽.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4)
- [3]海蓬子应用情况研究进展[J]. 郭丹霄,贾立军. 盐业与化工, 2015(04)
- [4]超声强化提取海蓬子籽中亚油酸工艺的正交设计优化[J]. 王记莲,刘德驹. 食品工业, 2015(02)
- [5]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工艺[J]. 扶庆权. 食品科学, 2014(20)
- [6]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总黄酮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J]. 扶庆权,周峰,华春,王仁雷.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7]海蓬子籽油亚油酸共轭化产物的抗肿瘤作用[J]. 吴演,杨瑞琦,陈美珍,廖绪标. 食品科学, 2012(23)
- [8]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海蓬子油的工艺研究[J]. 王立江.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12)
- [9]响应曲面法优化海蓬子茎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 孙庆庆,商丽娟,扶庆权,周宏,华春.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0)
- [10]微波辅助海蓬子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工艺研究[J]. 许伟,颜秀花,张寅连,仇明,邵荣,余晓红.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6)
标签:总黄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