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讯指挥消防车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时哲明[1](2021)在《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社会、产业、经济最为聚集的地方。城市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污染、传染病流行等。因此,我们应设法提高城市对灾害的处理能力,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目的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风险防控的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的防灾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进行研究,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状况以及韧性城市下城市防灾优秀案例,总结得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韧性城市等有关概念,引入了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内容。其次,对研究对象新郑市进行实地调研,研究中心城区常见或发生概率比较大的灾害类型,得出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火灾等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城区各防灾工程设施要素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新郑市中心城区发生概率较大的四种灾害类型,分别构建不同类型的灾害城市韧性评价体系,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专家意见等方式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的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体系的指标权重;并对新郑市中心城区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表进行打分,计算并分析城市各灾害防灾韧性得分。最后,依据评估分析的结果,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对存在韧性不足的城市基础工程设施及防灾智能化等提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设计策略。
徐学军[2](2020)在《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建筑的纵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近1 0年,我国超高层建筑处于快速发展期,而且大部分已建和在建的超高层建筑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十分严重,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因此超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高度过高,输送水介质灭火一直存在难题,压缩空气泡沫作为一种高效灭火系统,可以在超高层建筑中尝试应用。前人对于压缩空气泡沫的研究大多基于小尺寸实验和工程性灭火实验,很少关注压缩空气泡沫输运时的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喷射距离、经过长距离流动后泡沫的稳定性及灭火有效性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研究压缩空气泡沫在实际消防管网中的输运特性、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1)利用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垂直输运实验,分析了管网材质、管网直径、泡沫原液属性等参数对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压力损失、压力建立时间、出泡沫时间和喷射距离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压缩空气泡沫在PVC-C管和钢管的压力衰减基本一致,不同材料和泡沫原液浓度对压力损失影响不大,而管网直径对压力衰减影响显着;管网末端连接消防枪灭火时,DN8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395kPa/m,DN65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715kPa/m,DN50管道的压力损失为0.871kPa/m;泡沫到达1000m末端需要215秒,当末端压力为0.2MPa时,其喷射距离超过14m;双消防车同时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对管网压力影响不大,对管网喷射泡沫时的动压有较大提升,并且双车压缩空气泡沫到达灭火点的时间更短。(2)开展全尺寸实验,利用消防水枪直接向室内火源远距离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研究了不同属性压缩空气泡沫的灭火效率以及长距离输运后的灭火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液比范围在5.5:1-11:1之间的泡沫均可以高效扑灭油池火,房间内的温度和辐射均明显下降,而且喷射时泡沫初始动量大,有效灭火距离大于9m;但针对大型木垛火,当泡沫气液比超过10:1时,其流动性及冲击力减小,导致木垛表面明火扑灭时内部还存在较高温度,所以对于从单面进行灭火,喷射压缩空气泡沫的时间需要适当延长,最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喷射灭火,保证泡沫能有效覆盖火源,否者可能造成复燃现象;泡沫在经过长距离消防管网流动后均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水成膜灭火剂(AFFF)经过1000m输运后的25%析液时间超过2.5分钟,满足灭火要求,而1000m末端在压力为0.2MPa时,可以对直径2.7m的油池火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时间不超过1分钟。(3)基于380m超高层实体建筑开展了一系列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获得了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垂直向上输送泡沫的有效高度和极限高度,建立了垂直向上压力衰减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单车输运压缩空气泡沫时有效输运高度为195m,喷射距离约为15m,且现场泡沫状态满足消防灭火需求。由屋顶向下输送压缩空气泡沫时,管网内压力与高度位置近似呈线性变化关系,无分段时最底部管网压力会超过2.0MPa,此时压力过大,需要设置电动阀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在43层设置截止阀后,可以正常向下输运压缩空气泡沫。由楼顶向下分段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过程中,各区间段压力变化率基本一致,建立压力时间随高度位置下降而增加。最远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6.5分钟,最高点达到0.6MPa的时间约为2分钟。(4)基于压缩空气泡沫输送实验系列测试结果,提出了压缩空气泡沫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方案,完成了应用示范。当建筑高度小于180m,在建筑内增加压缩空气泡沫专用垂直管网,可以利用压缩工期泡沫消防车在地面直接输送压缩空气泡沫进行灭火;而对于高度大于180m的建筑宜采用“固移结合”方式,即楼层高度小于180m,可由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进行灭火,高度大于180m的楼层需要设置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楼层过高时需要进行分段处理,设置多个固定式系统。为满足管理者在火灾发生初期就能够立刻采用压缩空气泡沫进行高效扑救的目的,本文对应用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后续的消防联动设计、操作和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确定了相关工程技术参数,为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固移结合”方案及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联动设计的实施提供参考,并成功在广西南宁华润中心大厦进行了应用。
冯梦,袁露,阚梦涵,卜晓兰[3](2020)在《我国消防车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消防车的分类、特点、车载装备、消防救援及应用场景等内容,并根据当前现状分析了国产消防车在生产研发及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最后结合相关技术发展,论述了我国消防车的未来发展趋势、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特种消防车的研制、装备智能化管理等问题。
晁储贝[4](2020)在《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层建筑逐渐增多的今天,火灾防护成为了国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对消防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造高端的智能化消防装备已经是大势所趋。消防车是消防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防灭火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主站消防车作为城市火灾中作为排头兵,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火灾作业,在火灾应对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主战消防车采用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具有高效灭火以及节能环保等特点,使用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研发高端的城市主战消防车是消防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主战消防车泵房处控制面板上按钮过多,消防救援作业中存在操作繁琐以及误操作等问题。因此为提高城市主战消防车的智能化程度,简化控制面板,本文设计了城市主战消防车消防控制系统。首先为验证控制器的一键控制功能,搭建了消防车SP70管路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控制器采用实际消防车控制器IMC-T3940,端口数据采集使用PXI数据采集平台,管路模型采用AMESim软件根据实际消防车管路建立。该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通过上位机给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模型中阀门的开闭,并通过上位机实时监测模型的流量信息,验证了智能一键控制功能。同时对AMESim管路模型进行了压力损失仿真实验,为制定合理的控制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后设计了实际中消防车的消防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消防管路流量、压力、液罐液位以及气瓶的压力等信息,实时监测消防系统整体状态;通过可视化界面可以控制各个气动阀门,手动控制消防系统的进行灭火作业,使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化;通过显示器实时显示消防系统的信息,为消防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状态检测;通过对传统的泡沫比例控制器添加阀门开度输入设置功能,解决了开度控制只能通过按钮调节的问题,可以快速调节开度大小,使控制更加智能化;系统中同样添加了干粉系统的智能一键操作功能,在城市主战消防车上增添了新的功能。最终将控制器在样车上进行了安装调试,对消防系统监控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A类泡沫系统、B类泡沫系统及干粉系统的智能一键控制功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传感器数据进行了实际的标定,将控制系统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控制器IMC-T3940已于样车上进行正式的使用。该论文共有图66幅,表17个,参考文献83篇。
王少杰[5](2020)在《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机场突发事件因其较强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能快捷地提高部门救援协同能力和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机场应急救援文本预案是开展救援演练的基本依据,因此本文从静态文本预案质量和动态虚拟演练效果两方面开展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民用机场应急预案评估方法在指标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和量化评估模型等不足,提出包含预案完整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经济性、快速性五个要素属性的机场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对预案质量进行排序。最终通过对机场内航空器相撞起火应急预案质量进行评价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对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系统的人机交互需求进行分析,利用Unity3D、HTC VIVE,VRTK等工具设计了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系统的人机交互方法。实现了三维虚拟场景自由协同,演练过程中与虚拟设备的交互,操作过程中的情景提示交互等,增强用户虚拟演练过程中的沉浸感。(3)对虚拟演练效果评价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对演练效果评价中缺少过程评价、存在主观权重过大等问题,提出基于用户响应数据的虚拟演练效果评价方法,将演练任务进行细分,建立任务与时间对应关系。分别建立了组间协同关系的演练效果整体评价模型和侧重于单兵技能的单兵演练效果评价方法。从时间约束、轨迹检测、按键检测三个方面对单兵虚拟演练效果进行实时客观评价,为虚拟演练效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邓雅支[6](2019)在《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各种变革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因此,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消防救援力量需要不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共安全为视角,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出发,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知识构建相应的维度框架,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在本文中,笔者从应急救援能力构成要素等方面阐述,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案例和国内外消防发展经验,着重剖析S市消防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和劣势,S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公共安全管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亟需完善和加强。本文结合S市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立足我国消防应急救援发展的实际,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认为应通过构建力量体系、健全应急救援政策法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社会联动机制及实战训练体系,建立结构优化的物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这不仅是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体制下S市消防救援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也解决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瓶颈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朱斐然[7](2019)在《基于现代应急抢险的全地形救援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且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取用无度,各类灾害也进入高发时期。同时,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与个人的资产密度也大幅度增加,因此,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加。地震灾害为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然而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抢险救援车的实际应用作为突发灾害救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存在着通过性差、装载能力低以及综合功能性差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救援效率。因此,为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更大限度的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就要对抢险救援车做出相应设计改进。本文以以上为设计背景,通过对现代地震救援理论的相关文献收集与整理,以及对国内外应急抢险救援车现状的调研与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抢险救援车的不足与需求。并以地震救援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地震灾害救援理论与应急抢险救援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市场上主流抢险救援车的功能特点和地震救援现场的实际需求的剖析,探究全地形应急抢险救援车的功能需求与造型设计策略,从而为日后的应急抢险救援车做理论指导,并根据所提出的功能需求与设计策略来指导设计实践。在本次设计实践过程中,首先根据前期提出的功能需求与造型设计策略提出本次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设计任务,并对现有车辆信息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归纳总结出全地形抢险救援车应具有的功能与车辆结构。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形式美则,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现代抢险救援车的设计原则,对全地形抢险救援车辆的车身造型进行设计实践。真正实现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推动我国应急抢险救援产品创新设计的新发展。
曹京[8](2018)在《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各类生产制造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办公家具产业迅速发展,在各地形成了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因为办公家具产业的特殊性、危险性,随之而来的是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潜在的火灾风险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会持续增多,火灾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潜在威胁和危害还将继续扩大。本文通过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研究,建立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对模型中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同时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对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对当前国内外火灾风险评估发展及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及背景,阐述了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2)针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特点,构建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设立了24项指标,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指标进行量化。(3)根据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火灾风险评价系统,确定权重分配比,并对火灾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形成完整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4)以某重镇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为基础,调研该镇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基础情况,得到了完善的数据体系,将构建的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予以应用,得出该镇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火灾风险情况,从而验证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为模型的广泛性应用提供应用基础。(5)根据某镇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这类特定区域的消防安全提出对策措施,通过实施在提升了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的消防安全水平,验证了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可用性。
李成豪[9](2018)在《基于物联网的森林消防车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设计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针对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及林火扑救辅助指挥,设计了一套森林消防车车载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消防车周边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空气湿度、CO2浓度、CO浓度、烟雾浓度、大气压力等微环境参数及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测。采用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车辆周边微环境信息的无死角实时联网。并将接收的数据进行挖掘,建立了火灾识别的简易模型。本系统能够提高森林巡检的效率,同时装有本系统的消防车对于偏远林区火灾以及小规模火灾也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充分分析目前国内外森林防火监测手段、监测通信、火灾指挥通信以及森林消防车等领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森林消防车车载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2)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来实现本系统的定位以及信息传输,利用两组风速风向测量传感器及车速传感器,建立了车辆空间三维姿态校正模型,设计了 一套在任何角度条件下都可以测量水平风速风向测量的系统。(3)对系统进行硬件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设计以及制版等工作。软件部分包括基于C语言的STM32单片机主程序以及基于Fatfs的文本存储程序的编写以及上位机的管理软件设计。(4)通过火灾模拟试验、静态风速实验、通信可靠性试验以及系统整体性能试验等一系列实验对本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本系统能较准确地采集传输信息,稳定性也得到了验证。(5)利用火灾模拟试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作为实验数据样本,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BP神经网络以及SVM两种不同的算法对样本数据做了训练并检验,并分别得到火灾识别模型。通过对检验结果的比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型火灾正确识别率更高,性能更加优越,达到了 98.67%。最后将模型打包成应用程序并制作GUI界面。
孙胜登[10](2017)在《专勤类消防车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针对目前国内对专勤类消防车辆发展具体调研分析的空白,本文从底盘、消防专用装置、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专勤类消防车辆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对比了其关键技术的特点,讨论了当前我国现有专勤类消防车的优势和不足。该方面的调研与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专勤类消防车辆技术的提高和系列化发展奠定基础,为相关消防车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提出建议,为消防部队采购和验收产品提供参考。
二、通讯指挥消防车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讯指挥消防车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综合防灾是自身发展需要 |
1.1.2 国家针对城市综合防灾的关注 |
1.1.3 韧性城市与城市综合防灾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韧性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案例概况 |
2.1 主要概念解释 |
2.1.1 城市防灾学 |
2.1.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
2.1.3 韧性城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城市更新 |
2.2.2 智慧城市 |
2.2.3 可持续发展 |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
2.3.1 国外韧性城市实践 |
2.3.2 国内韧性城市实践 |
2.3.3 案例启示 |
3 新郑市中心城区主要灾害调查分析 |
3.1 区域地理环境现状 |
3.1.1 气候分析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地质构造 |
3.1.4 河流水系 |
3.2 中心城区防灾要素的现状 |
3.2.1 既有建筑工程现状 |
3.2.2 城市交通现状 |
3.2.3 城市排洪工程现状 |
3.2.4 消防设施现状 |
3.2.5 医疗防疫设施现状 |
3.3 综合灾害危险性分析 |
3.3.1 地质灾害 |
3.3.2 地震灾害 |
3.3.3 洪涝灾害 |
3.3.4 火灾灾害 |
3.3.5 重大危险源 |
3.4 本章小结 |
4 新郑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韧性评价体系构建 |
4.1 城市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
4.1.1 选取评价方法 |
4.1.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4.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
4.2.1 指标选用的原则 |
4.2.2 指标选取依据 |
4.2.3 评价指标构建 |
4.2.4 评价指标说明 |
4.3 城市不同灾害韧性度计算及分析 |
4.3.1 评价体系韧性度计算方法简介 |
4.3.2 针对地质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
4.3.3 针对地震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
4.3.4 针对洪涝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
4.3.5 针对火灾灾害的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新郑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设计研究 |
5.1 韧性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经济适用原则 |
5.1.3 智能化与持续化原则 |
5.2 城市防灾工程设施规划 |
5.2.1 城市消防工程设施规划 |
5.2.2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
5.2.3 城市建筑抗震工程规划 |
5.3 城市应急设施规划 |
5.3.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5.3.2 应急救援疏散通道规划 |
5.3.3 应急医疗系统规划 |
5.3.4 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
5.4 城市灾害智能化与管理机制策略 |
5.4.1 城市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
5.4.2 城市管理模式机制规划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城市各灾害韧性评价各指标判断矩阵 |
附录B-新郑市各灾害韧性评价指标调研表 |
附表C-重大危险源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
1.1.2 超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 |
1.1.3 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
1.1.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扑救超高层建筑火灾中的优势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及其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压缩空气泡沫产生系统工作原理 |
2.2.1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及相关定义 |
2.2.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工作原理 |
2.3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机理 |
2.4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全尺寸压缩空气泡沫水平管路实验 |
3.2.2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管路实验 |
3.3 压缩空气泡沫长距离水平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管道材质对压缩控其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
3.3.2 管道直径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
3.3.3 泡沫原液浓度对压缩空气泡沫输运压力损失的影响 |
3.3.4 管网末端喷射距离 |
3.3.5 出泡时间及压力建立时间 |
3.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输运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管径影响分析 |
3.4.2 管网干湿影响分析 |
3.4.3 泡沫输入方向影响分析 |
3.4.4 单/双车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有效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场景设计 |
4.2.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实验设计 |
4.2.2 全尺寸室内木垛火实验设计 |
4.2.3 长距离输运后灭后有效性验证实验 |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3.1 全尺寸室内油池火灭火实验结果分析 |
4.3.2 室内全尺寸木垛火灭火实验分析 |
4.3.3 长距离输运后灭火有效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层建筑内垂直输送压缩空气泡沫现场测试 |
5.1 引言 |
5.2 现场测试实验设计方案 |
5.2.1 单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
5.2.2 双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向上输送泡沫实验 |
5.2.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运泡沫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单车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从地面向上输送泡沫 |
5.3.2 双车向上输运压缩空气泡沫实验结果分析 |
5.3.3 楼顶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向下输送泡沫 |
5.4 压缩空气泡沫垂直向上输运压力衰减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在超高层建筑中方案设计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设计 |
6.3 压缩空气泡沫发生装置的联动工作原理 |
6.3.1 系统的控制过程 |
6.3.2 系统控制原理 |
6.3.3 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系统灭火能力评估 |
6.4 华润大厦工程设计应用案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与获得的奖励 |
(3)我国消防车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消防车分类及特点 |
1.1灭火消防车 |
1.2专勤消防车 |
1.3举高消防车 |
1.4保障消防车 |
2消防车应用现状及不足 |
2.1消防车辆的高科技产品和关键部件仍需进口 |
2.2消防车辆技术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
2.3消防车辆产品结构不太合理 |
2.4消防车辆专用底盘较为缺乏 |
2.5受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
3消防车发展趋势 |
3.1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
3.2开发更具技术含量的消防车专用底盘 |
3.3特种消防车的研制 |
3.4消防车辆及相关装备智能化管理 |
4小结 |
不避让特种车是一种违法行为 |
(4)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消防车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 |
2.1 半实物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
2.2 消防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
2.3 半实物仿真平台功能模块 |
2.4 测试界面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消防车半实物仿真实验研究 |
3.1 基于VeriStand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 |
3.2 压缩空气泡沫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消防车管路压力损失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主战消防车工业级消防控制系统设计 |
4.1 消防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4.2 消防车控制器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主战消防车样车控制系统安装 |
5.1 研究目标与方法 |
5.2 样车消防控制系统调试 |
5.3 样车控制系统安装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应急救援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1.2.2 虚拟应急演练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架构 |
第二章 民用机场应急预案评估方法 |
2.1 机场应急预案知识 |
2.1.1 基础性预案功能与内容 |
2.1.2 功能性预案功能与内容 |
2.1.3 特定类突发事件预案 |
2.1.4 标准操作程序和检查单 |
2.2 机场应急预案评估体系构建 |
2.3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改进TOPSIS的预案评估方法 |
2.3.1 指标权重计算 |
2.3.2 机场应急预案质量TOPSIS评估方法 |
2.4 机场应急预案质量评估 |
2.4.1 网络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 |
2.4.2 应急预案质量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人机交互方法设计 |
3.1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 |
3.2 救援虚拟演练交互需求分析 |
3.2.1 PC端的交互需求 |
3.2.2 VR端的交互需求 |
3.3 场景内行走交互设计 |
3.3.1 设计构想 |
3.3.2 原理及实现过程 |
3.3.3 交互数据 |
3.4 情景提示交互设计 |
3.5 虚拟设备交互设计 |
3.5.1 设计构想 |
3.5.2 原理及实现过程 |
3.5.3 交互数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质量评估方法 |
4.1 演练评价需求分析 |
4.1.1 整体效果评价需求 |
4.1.2 单兵演练评价需求 |
4.2 评价指标建立 |
4.2.1 整体演练评价指标建立 |
4.2.2 单兵演练评价指标建立 |
4.3 演练评价模型 |
4.3.1 基于时间约束的演练效果评价 |
4.3.2 基于轨迹异常检测的演练效果评估 |
4.4 算例分析 |
4.4.1 演练时间控制 |
4.4.2 轨迹异常检测评分机制 |
4.4.3 按键次数约束 |
4.4.4 评估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平台设计和实现 |
5.1 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平台架构 |
5.1.1 开发工具介绍 |
5.1.2 演练平台架构 |
5.2 系统建模及实现过程 |
5.2.1 虚拟环境搭建 |
5.2.2 数字化模型重构 |
5.2.3 场景特效实现 |
5.2.4 登录界面设计 |
5.2.5 演练资源管理 |
5.2.6 数据管理 |
5.2.7 评价系统设计 |
5.3 虚拟演练系统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研究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软着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二章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和重要性 |
2.1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 |
2.1.1 组织能力 |
2.1.2 管理能力 |
2.1.3 保障能力 |
2.2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
2.2.1 国家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需要 |
2.2.2 国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
2.2.3 消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三章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1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工作现状 |
3.1.1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情况 |
3.1.2 S市消防救援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
3.2 S市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状况 |
3.2.1 组织能力状况 |
3.2.2 管理能力状况 |
3.2.3 保障能力状况 |
3.3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1 组织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2 管理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5 保障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四章 国外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经验 |
4.1.1 应急联动机制完善 |
4.1.2 法治水平较高 |
4.1.3 经费投入有保障 |
4.1.4 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
4.1.5 消防队伍综合素质高 |
4.1.6 社会化消防力量强大 |
4.1.7 消防装备先进 |
4.2 经验借鉴 |
4.2.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
4.2.2 完善应急救援法律体系 |
4.2.3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
4.2.4 改进教育培训机制 |
4.2.5 加强装备建设 |
第五章 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组织能力水平 |
5.1.1 构建能力全面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
5.1.2 健全应急救援政策法规 |
5.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
5.2.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
5.2.2 完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 |
5.2.3 完善实战训练体系建设 |
5.3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
5.3.1 建立结构优化的物资保障机制 |
5.3.2 完善应急救援经费保障 |
5.3.3 提高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现代应急抢险的全地形救援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的发展 |
1.1.2 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发展技术缺陷 |
1.3.4 国内外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目标 |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现代地震救援理论及救援车需求概述 |
2.1 地震灾害与抢险救援车的应用 |
2.1.1 地震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
2.1.2 地震灾害救援的阶段划分 |
2.1.3 应急抢险救援车辆的类型 |
2.1.4 应急抢险救援车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 |
2.2 抢险救援理论在救援车中的应用 |
2.2.1 以人为本的地震救援理念 |
2.2.2 搜救知识与救援装备相结合 |
2.2.3 救援车对于救援的保护作用 |
2.2.4 救援车为救援现场提供保障 |
2.3 我国地震救援存在的问题 |
2.3.1 救援设备工作效率低 |
2.3.2 设备研发投入力度小 |
2.3.3 救援装备配备不合理 |
2.4 地震抢险救援对救援车辆的需求 |
2.4.1 定位及时准确,救援反应迅速 |
2.4.2 增大抢险力度,提高救援效率 |
2.4.3 救援协调运作,确保连续输出 |
2.5 地震抢险救援车应具有的特性 |
2.5.1 安全的搭载平台 |
2.5.2 稳重的外观造型 |
2.5.3 完备的救援功能 |
2.5.4 充足的能源供给 |
3 应急抢险救援车现状及案例分析 |
3.1 应急抢险救援车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
3.1.1 应急抢险救援车的市场现状 |
3.1.2 应急抢险救援车的发展前景 |
3.2 主流应急抢险救援车的功能及特点 |
3.2.1 美国豪士科Contender应急救援车 |
3.2.2 德国施林曼TLF2000 型抢险救援车 |
3.2.3 德国曼恩TG系列应急抢险救援车 |
3.2.4 美国Rosenbauer应急抢险救援车 |
3.3 应急抢险救援车的案例分析 |
3.3.1 汶川大地震的典型救援案例 |
3.3.2 案例分析及问题总结 |
3.4 基于现代抢险救援的救援车要求 |
3.4.1 救援搭载平台动力化 |
3.4.2 车厢装载设备模块化 |
3.4.3 救援车设备供能一体化 |
3.4.4 救援装备功能的集成化 |
4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造型设计与功能探究 |
4.1 现代抢险救援车设计的概述 |
4.1.1 现代救援车设计的宏观过程 |
4.1.2 现代救援车设计的微观过程 |
4.1.3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
4.1.4 现代抢险救援车的设计原则 |
4.2 形式美则在抢险救援车辆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4.2.1 车身造型的整体与变化 |
4.2.2 车身造型的稳定与动感 |
4.2.3 车身造型的比例与尺寸 |
4.2.4 车身造型的节奏与韵律 |
4.3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辆的造型设计研究 |
4.3.1 驾驶室的造型设计研究 |
4.3.2 乘员室的造型设计研究 |
4.3.3 起重机的布置设计研究 |
4.3.4 空气动力造型设计研究 |
4.4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辆的功能设计研究 |
4.4.1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平台 |
4.4.2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动力 |
4.4.3 功能布置中的人机工程学 |
5 全地形应急抢险救援车的设计实践 |
5.1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辆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
5.1.1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设计任务 |
5.1.2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现有信息调研 |
5.1.3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的结构功能选型 |
5.2 全地形抢险救援车辆的车身造型设计 |
5.2.1 方案草图的构思 |
5.2.2 方案效果图设计 |
5.2.3 前视效果图设计说明 |
5.2.4 后视效果图设计说明 |
5.2.5 功能效果图设计说明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点 |
1.3 火灾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调研 |
1.3.1 国内研究情况调研 |
1.3.2 国外研究情况调研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二章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层次分析法 |
2.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2.2.3 应用情况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2.3.2 模糊综合评价 |
2.3.3 应用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
3.1 建立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基本原则 |
3.2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体系 |
3.3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指标内容说明 |
3.3.1 火灾风险特征(A_i) |
3.3.2 公共基础设施(B_i) |
3.3.3 应急救援实力(C_i) |
3.3.4 区域地理状况(D_i)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
4.1 基础情况调研 |
4.1.1 区域位置 |
4.1.2 产业结构 |
4.1.3 火灾情况 |
4.2 评估模型指标情况 |
4.2.1 火灾风险特征(A_i) |
4.2.2 公共基础设施(B_i) |
4.2.3 应急救援实力(C_i) |
4.2.4 区域地理状况(D_i) |
4.3 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
4.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 |
4.3.2 确定评价集及隶属度 |
4.3.3 单因素评价计算 |
4.3.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4 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火灾风险对策措施研究 |
5.1 消防安全工作改进措施 |
5.1.1 火灾风险防控对策措施 |
5.1.2 基础设施对策措施 |
5.1.3 应急救援实力对策措施 |
5.1.4 区域布局对策措施 |
5.2 对策措施论证 |
5.3 对策措施论证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物联网的森林消防车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林火监测技术现状 |
1.2.1 近地面监测 |
1.2.2 地面巡护监测 |
1.2.3 航空监测 |
1.2.4 卫星监测 |
1.3 林区监测通讯技术现状 |
1.3.1 人工记录 |
1.3.2 3G/4G通信技术 |
1.3.3 卫星通信技术 |
1.4 森林火灾信息指挥系统现状 |
1.5 森林消防车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 森林消防车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
2.1 系统整体设计 |
2.2 卫星定位与通信模块 |
2.2.1 GPS全球定位系统 |
2.2.2 铱星移动通信系统 |
2.2.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2.3 水平方向风速风向测量系统设计 |
2.3.1 水平方向风速风向测量的意义 |
2.3.2 风速风向传感器种类介绍 |
2.3.3 空间坐标转换算法 |
2.3.4 测量系统设计 |
2.4 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2.4.1 核心控制电路 |
2.4.2 电源模块 |
2.4.3 北斗卫星通信模块 |
2.4.4 传感器采集电路 |
2.5 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2.5.1 采集器主程序设计 |
2.5.2 FatFS文本存储程序设计 |
2.5.3 PC端管理软件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试验测试分析 |
3.1 火灾模拟试验 |
3.1.1 试验方案设计 |
3.1.2 环境采集系统稳定性分析 |
3.1.3 环境采集系统数据可靠性分析 |
3.2 静态风速风向试验 |
3.3 林区通信可靠性实验 |
3.4 系统整体性试验 |
4 林火识别简易模型设计 |
4.1 常用的分类算法介绍 |
4.1.1 决策树分类算法 |
4.1.2 贝叶斯分类算法 |
4.1.3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4.1.4 支持向量机 |
4.2 训练数据获取以及预处理 |
4.3 模型建立 |
4.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灾识别模型 |
4.3.2 基于SVM的火灾识别模型 |
4.4 模型性能比较 |
4.5 软件发布以及GUI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四、通讯指挥消防车的技术与市场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以新郑市中心城区为例[D]. 时哲明.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压缩空气泡沫管网输运特性及其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研究[D]. 徐学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我国消防车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J]. 冯梦,袁露,阚梦涵,卜晓兰. 汽车与安全, 2020(08)
- [4]消防车CAFS系统半实物仿真研究[D]. 晁储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机场应急救援虚拟演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王少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6]公共安全视角下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以S市为例[D]. 邓雅支. 济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现代应急抢险的全地形救援车设计研究[D]. 朱斐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办公家具密集生产区火灾风险评估与对策措施研究[D]. 曹京.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9]基于物联网的森林消防车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设计开发[D]. 李成豪.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专勤类消防车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 孙胜登. 2017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