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方言的重叠模式

溆浦方言的重叠模式

一、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荆书绵[1](2021)在《湖南溆浦(卢峰)方言代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任溪[2](2021)在《湘西乡话地理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西乡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的沅陵、古丈、泸溪、辰溪、溆浦五县,以沅陵为中心连成一片,是一种较封闭的方言。本文采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对乡话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调查,绘制了方言地图,在此基础上对乡话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解释其地理分布和历史发展,分析其类型和演变因素。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湘西地区的地理历史概况,语言概况以及乡话的形成背景和特点。综述了以往乡话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湘西乡话语音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声调的地理语言学研究,主要分析了乡话古次浊平的分化、上声调值的差异和入声的演化几个问题。第二节声母的地理语言学研究,讨论了乡话声母的一些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包括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读如重唇、泥来母的今读类型、知组三等字读音、精庄章组今读的分合、古以母字今读类型。第三节韵母的地理语言学研究,选取了几项韵母特征进行研究,包括止摄支脂之三韵的分混、“调值分韵”现象的分布、咸山摄深臻摄今读的合并类型、通摄字的今读。第三章湘西乡话词汇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对部分乡话常用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部有差异的词,另外展示少量乡话内部高度一致的特色词。内部差异词主要选取了亲属称谓、动物性别标记、时间方位词以及一些其他常用词进行研究。展示了乡话各种地域类型模式,例如中部突出型、对立型、侧翼型等。第四章湘西乡话语法的地理语言学研究,考察了代词、否定词和子缀在各地的形式和地理分布,分析了三身代词复数形式、否定词的演变、“子”缀的形式等问题,探讨其地理分布类型和演化的历史层次。第五章是乡话的分片及其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通过确定分片的标准,把乡话分为了六个区,并与已有的分片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影响乡话地理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理地形、行政区划、语言接触几种。最后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提出乡话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

杨丽[3](2021)在《汉语父母称谓词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汉语方言父母称谓词的类型参数、地理分布和人际差异展开研究。在方言样本选取上,本文抽取了831个方言点的数据,其中来自前人记录的方言点537个,来自笔者调查的294个。这些方言点较为均匀地覆盖了汉语方言的各个大方言区,也覆盖了官话方言的各个次方言。在类型学参数上,我们定义了以下四种:1.多样性。对于一个方言来说,父母称谓词的词形数量越多,多样性就越高。汉语方言的多样性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和中低等级。中高等级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等地。2.有无词缀。汉语方言父母称谓词主要是无词缀型。有词缀型中,以前缀型为主。地理分布是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3.词根声母类型。汉语方言父母称谓词的词根声母类型主要是[p][m]等双唇音。地理分布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4.稳定性。父母称谓词的代际变化越小,其稳定性就越高。汉语方言中,父亲称谓词和母亲称谓词稳定性相同的方言,其地理分布最广。母亲称谓词的稳定性总体上高于父亲称谓词。在人际差异的考察上,我们以稳定性为主要观察点,对莱芜杨家庄的450名居民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发现杨家庄村父母称谓词在上述四类参数条件下,多样性方面,父亲称谓词和母亲称谓词分别属于多样性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有无词缀方面,均属于无词缀类型;词根声母类型方面,父母称谓词均不属于双唇音型;稳定性方面,父亲称谓词的稳定性要高于母亲称谓词。此外,还发现父母称谓词的分布情况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别等因素相关。年龄越大的被调查者使用“爷”“娘”“□[?a]”越多,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则越倾向于使用“妈妈”“妈”或“爸爸”“爸”。文化程度越高的被调查者多使用“妈妈”“妈”或“爸爸”“爸”。职业是务农人员或退休人员主要使用“爷”“□[?a]”。职员、商业服务人员和学生等主要使用“妈妈”“妈”“娘”或“爸爸”“爸”等。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新派称谓词“妈妈”“妈”或“爸爸”“爸”,男性比女性更多使用老派称谓词“爷”“娘”“□[?a]”。

李文洁[4](2020)在《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语义地图理论和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共时类型与历史溯源相结合的类型学研究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到”。参考《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分方言区搜集与“到”有关的方言语料,从普通话和方言角度考察“到”的多功能性。通过文献查阅法和对比分析法,详细阐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到”的不同用法,并结合历时语料梳理“到”不同用法间的关系,最终构建“到”的概念空间底图。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综述普通话和方言中“到”的研究现状和语义地图研究成果;说明本文语料来源和文中涉及的符号意义;最后以表格形式规定“到”的相关语义功能及界定标准。第二章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首先,通过整理CCL语料和分析前贤研究成果,列出普通话“到”的六种常用功能;其次,依据历史语料,梳理这六种功能间的关系、出现的历史时期和所处的句法环境。第三章跨方言探讨汉语方言中“到”与普通话“到”不同的各种语法功能。以一百多个方言点中的“到”为观察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出方言中“到”有别于普通话“到”的八种独特用法,并对它们做了跨方言的句法环境、语义特点和来源分析。第四章根据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普通话和方言中“到”多种用法的整理,总结了“到”的多功能性,按照语法化理论和语义地图模型操作方法构建汉语多功能词“到”的概念空间。此外,在概念空间底图的基础上,绘制代表方言点的语义地图。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其一,“到”在普通话、方言中具有不同的演变路径,“到”的多功能性是多向语法化的结果;方言中“到”的用法更具有多样性。其二,依据概念空间底图,总结出各功能间的蕴含共性。

薛力玮[5](2020)在《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重叠”作为一种能产的构词形式和语法手段,普遍应用于汉语方言中。其中,动词重叠式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语法意义显着,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南京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主要代表,动词重叠现象丰富,其中一些格式不仅在形式上与普通话相异,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其特色。本文基于前贤研究和田野调查,以南京方言“VV”“VV的”“VVC”“VVVV”“V倒V倒”“连V是V”“AVAV”等具有特色的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句法特征、语义表现、语用表达等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结合其相关基式、近义式等进行内部比较,另一方面与其他方言区(片、点)中的类似格式进行外部比较。力求揭示其特点,探讨其共性与差异,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规律、推动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南京方言的动词重叠式在句法上主要充当谓语,少数能充当状语和补语;除“VV”式外,均不可直接后接宾语,“VVVV”和“V倒V倒”必须后接小句。语义方面,除“VV”式表动作的小量外,均以动量的增加为基本语义,常见特征是持续性、反复性及动态性。语用方面,“VVC”只用于肯定祈使句,“连V是V”和“AVAV”表达祈使语气仅限于否定句;“VV的”与“连V是V”具有较为显着的感情色彩。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我们发现使用“VV的”与“连V是V”的方言点主要集中在江淮官话。“VVC”和“VVVV”也见于江淮官话,但在吴语中更为常见。“V倒V倒”多见于西南官话及其周边区域,在江淮官话中只是零星分布。南京方言“AVAV”中的典型格式“紧V紧V”与“直V直V”在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中均分布较广;“紧V紧V”还是赣语和客家方言区普遍使用的一种动词重叠式。

赵涵[6](2020)在《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择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作为研究对象,辰州话是明末清初湖南辰州府移民入川形成的湘方言岛。文中主要采用描写和分析、共时比较和历时探源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接触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等相关理论,在全面、系统考察辰州话各类语法现象的基础上,与毗邻官话、湘语迁出点作共时比较,揭示出辰州话的语法特征、源流、接触演变方式和特点。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安岳县石板场的人文地理沿革和方言概貌,以及四川境内湘语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体例和语料来源等作了说明。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讨论辰州话“头”尾、“儿”尾和儿化的构词特点及用法,并分析考察了表示小称的“”的来源,指出辰州话的“头”尾和“儿”尾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特征,但儿化的产生是受西南官话影响所致。第三章主要考察辰州话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重点探讨比较有特色的代词,如地点指示代词“这段、那段”和疑问代词“何个、么个”的用法,指性状、行为、方式和程度的指示代词“这么条,那么条”、疑问代词“若么条”的来源和分布。通过共时比较发现,辰州话的代词系统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但因方言接触的影响而产生了代词形式的替代、融合和叠置现象。第四章主要对辰州话否定词“不”“冇/冇有”“冇得”和“莫”的语法意义及用法作了细致深入的考察,并从语音形式和句法结构两方面与原居地辰溪、溆浦方言作了共时比较。从比较结果看,辰州话的否定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第五章主要考察辰州话结构助词“哩”“得”的用法及来源。其中,辰州话的结构助词“得”来自原居地湘语,“得”由动词“获得义”虚化而来;而“哩”代替了原居地“的”“咯”,这是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的结果。第六章对辰州话的体貌范畴作了分类考察,在全面描写各类体貌范畴的语义及用法的基础上,着重对实现体标记“咖”“咖了”“了”“起”的分布和使用范围及“咖”的来源、持续体“倒”和“起”等作了较深入地考察和比较。总体上,辰州话的体貌系统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分布形式,但在句法功能上更接近西南官话。第七章对辰州话的句式及结构作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标记“跟”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处置式的类型和特点;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被动句式的类型和特点;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的句法分布和特点;否定词“不”“冇”“冇有”和“冇得”构成的两大反复问句类型“VP冇/不VP”和“VP冇/冇有/冇得”的基本用法;能性述补结构“得V”等几种常见句式。从考察结果看,辰州话自身演变了新的富有特征的多功能句法标记,但在句式与结构上已基本和西南官话趋同。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辰州话在与西南官话的接触演变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中代词系统、否定词和体貌助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词缀、结构助词和句式结构等则基本与西南官话趋同。

彭慧[7](2019)在《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湖南永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永顺方言虽然归属西南官话,但是它与湘语相邻,又是以土家族为主的人口聚居地的汉语方言。永顺方言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会有哪些不同点?永顺方言又受到了邻近湘语的哪些影响?保留了哪些土家语的语法特点?这些问题都是论文探索的目标。《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方言语法,特别是对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永顺方言语法的系统性概貌和最重要的特点。论文开展了方言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做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讨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还对永顺方言与邻近湘方言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土家语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古汉语语法等做了比较研究。文章也从共时结构系统、历史源流发展以及现时使用情况等方面挖掘、探讨和解释出现的某些语言规律,对某些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找出合理的解释。论文一共5章,第2章到第4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永顺方言音系;并且对论文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进行说明。第2章,词类。本章选取了永顺方言中比有特色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其中,名词部分主要研究探讨永顺方言常用的名词复数标记和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名词后缀。量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量词的用法,以及永顺方言量词重叠。动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动词重叠,永顺方言泛义动词,以及永顺方言动词后加“子”。形容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形容词重叠,永顺方言形容词加“子”。代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永顺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副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第3章,话题标记。本章节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话题标记的用法。第4章,句法结构和句式。本章节在句法结构和句式方面主要选取永顺方言比较有特色的中补结构,永顺方言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和比较句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进行比较。第5章是结论。

毛志萍[8](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周红叶[9](2018)在《湖南辰溪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学术界从事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们通常以语音作为标准来划分方言。学者们对辰溪方言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语音和语法上,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词汇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匮乏。辰溪方言处于湘方言与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从语音角度讨论辰溪方言的归属时也是常有争议。本文以湖南辰溪方言的词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出了辰溪方言词汇表,共收录词条近4000条,再通过与普通话以及相关方言的词汇比较,分析辰溪词汇的特点,并从词汇的相同率来探讨辰溪方言的归属与分区问题,为辰溪方言的归属与分区提供词汇方面的依据和参考。本文共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辰溪的地理、人口、历史概况及其方言概况;辰溪方言的研究综述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和调查合作人情况;辰溪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二部分是辰溪方言词汇分析。这一部分从构词的音节数量、构词语素、构词方式、词义、造词理据五个方面比较了辰溪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分析了辰溪方言词汇的特点;从古语词、地方特色词、借用词和熟语四个角度考察了辰溪方言词汇的来源。第三部分是辰溪方言与吉首方言、长沙方言、溆浦方言词汇的比较。本部分统计了辰溪方言词汇与这三地方言词汇的相同率,分析了辰溪方言词汇与这三地方言词汇的差异性,从词汇的相同率探讨辰溪方言的归属与分区。第四部分从生产、生活、迷信习俗三个方面讨论了辰溪方言中具有当地民俗文化色彩的词汇。第五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全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蒋协众[10](2017)在《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及其主观性》文中研究指明湘方言中,量词重叠主要有AA式和AXA式两种结构形式,表达"周遍""多量""逐一""完整量""少量"以及强调计量方式等多种语法意义。量词重叠后往往体现出说话人的某种主观视点,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带有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和某些主观态度或情感,其表达手段除了"副词标""句末标"外,还有"音变标"和"词尾标"等。

二、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2)湘西乡话地理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湘西的地理历史概况
    1.2 湘西语言概况
    1.3 湘西乡话形成的历史背景
    1.4 乡话研究综述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6 语料来源、地图及国际音标的说明
2.湘西乡话语音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2.1 声调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2.2 声母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2.3 韵母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3.湘西乡话词汇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3.1 亲属称谓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3.2 动物性别标记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3.3 时间方位词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3.4 其他内部差异词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3.5 内部一致词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4.湘西乡话语法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4.1 代词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4.2 否定词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4.3 “子”缀及其变体的地理分布与研究
5.乡话的分片及其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
    5.1 乡话的分片
    5.2 乡话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话的声韵调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汉语父母称谓词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父母称谓词的时间层次变化研究
        1.1.2 亲属称谓体系中的父母称谓词的相关研究
        1.1.3 亲属称谓词的类型学研究
        1.1.4 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料来源、方言点取样和语料的有效性论证
    2.1 语料来源
    2.2 方言点取样
    2.3 语料的有效性论证
第三章 父母称谓词的类型参数与地域差异
    3.1 类型参数一:多样性
        3.1.1 多样性概念界定
        3.1.2 值的定义
        3.1.3 地理分布
        3.1.4 本节讨论
    3.2 类型参数二:有无词缀
        3.2.1 有无词缀的界定
        3.2.2 值的定义
        3.2.3 地理分布
        3.2.4 本节讨论
    3.3 类型参数三:有无唇音
        3.3.1 有无唇音类型的界定
        3.3.2 值的定义
        3.3.3 地理分布
        3.3.4 本节讨论
    3.4 类型参数四:稳定性
        3.4.1 稳定性的界定
        3.4.2 值的定义
        3.4.3 地理分布
        3.4.4 本节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类型参数地理分布图
第四章 类型参数的人际差异——以莱芜杨家庄的全员调查为例
    4.1 莱芜杨家庄村方言音系简介
    4.2 选择杨家庄村作为调查点的依据
    4.3 调查设计
    4.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5 杨家庄村父母称谓词的分布情况
        4.5.1 不同形式的父亲称谓词和母亲称谓词的分布情况
        4.5.2 不同搭配类型的父母称谓词的分布情况
        4.5.3 本节讨论
    4.6 父母称谓词的稳定性类型分布情况
    4.7 母亲称谓词“□[?a]”的消变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着作类
    词典方言志类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一 语料来源
    附录二 父母称谓词的多样性等级及其分布
    附录三 父母称谓词的词缀类型分布
    附录四 父母称谓词面称词根声母语音类型
    附录五 父母称谓词稳定性类型的调查情况
    附录六 杨家庄村被调查者信息及其父母称谓词稳定性情况
    附录七 调查手记选录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4)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思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语义功能研究
        1.2.2 汉语多功能词“到”研究的不足
        1.2.3 语义地图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1.4.1 语料来源及方言点选取依据
        1.4.2 相关说明
    1.5 相关语义概念界定
2 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2.1 普通话“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2.1.1 “到达”义
        2.1.2 表终点
        2.1.3 表结果
        2.1.4 表方向
        2.1.5 可能补语
        2.1.6 补语标记
    2.2 普通话“到”多功能用法的历时考察
        2.2.1 先秦时期
        2.2.2 两汉——六朝
        2.2.3 唐五代时期
        2.2.4 宋——清
    2.3 小结
3 汉语方言中“到”的多功能性考察
    3.1 处所标记
        3.1.1 方言举例
        3.1.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1.3 处所标记“到”的来源
    3.2 可能补语
        3.2.1 方言举例
        3.2.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2.3 可能补语“到”的来源
    3.3 持续体标记
        3.3.1 方言举例
        3.3.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3.3 持续体标记“到”的来源
    3.4 完成体标记
        3.4.1 方言举例
        3.4.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4.3 完成体标记“到”的来源
    3.5 接受者标记
        3.5.1 方言举例
        3.5.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5.3 接受者标记“到”的来源
    3.6 计量标记
        3.6.1 方言举例
        3.6.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6.3 计量标记“到”的来源
    3.7 情状补语标记
        3.7.1 方言举例
        3.7.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7.3 情状补语标记“到”的来源
    3.8 趋向补语标记
        3.8.1 方言举例
        3.8.2 语义用法及句法形式
        3.8.3 趋向补语标记“到”的来源
    3.9 小结
4 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语义地图
    4.1 “到”的多功能性及概念空间
        4.1.1 “到”的多功能性
        4.1.2 “到”的概念空间
    4.2 赣方言
        4.2.1 南昌话
        4.2.2 永修话
        4.2.3 浏阳话
    4.3 客家话
        4.3.1 梅县话
        4.3.2 五华话
        4.3.3 宁化话
    4.4 湘方言
        4.4.1 长沙话
        4.4.2 溆浦话
        4.4.3 隆回话
    4.5 粤方言
        4.5.1 东莞话
        4.5.2 广州话
    4.6 闽方言
        4.6.1 厦门话
        4.6.2 福州话
    4.7 吴方言
        4.7.1 苏州话
        4.7.2 广丰话
    4.8 晋语-绥德话
    4.9 畲话-贵溪樟坪畲话
    4.10 土话-宜章土话
    4.11 中原官话
        4.11.1 洛阳话
        4.11.2 芮城话
        4.11.3 西安话
    4.12 胶辽官话-牟平话
    4.13 兰银官话-银川话
    4.14 北方官话-新泰话
    4.15 江淮官话
        4.15.1 南京话
        4.15.2 泰兴话
    4.16 东北官话-哈尔滨话
    4.17 西南官话
        4.17.1 常德话
        4.17.2 成都话
        4.17.3 柳州话
    4.18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到”多功能考察表
    附录二 方言合作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京概况
        一 地理历史概况
        二 南京方言概述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南京方言语法研究
        二 汉语动词重叠式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章 南京方言的动词双叠式
    第一节 “VV”式
        一 南京方言“VV”式基本特征
        二 普通话及方言的“VV”及其近义式
    第二节 “VV的”式
        一 南京方言“VV的”基本特征
        二 汉语方言“VV的”分布及异同比较
    第三节 “VVC”式
        一 动词及补语的限制条件
        二 语义、句法及语用特征
        三 南京方言的内部差异
        四 汉语方言“VVC”分布及补语类型比较
第三章 南京方言的动词四叠式及其近义式
    第一节 “VVVV”式
        一 构成条件
        二 语义、句法及语用特征
        三 动词四叠式在方言中的分布及表现
    第二节 “V倒V倒”式
        一 对助词“着”与“倒”的讨论
        二 从基式“V倒”到“V倒V倒”
        三 与近义格式“VVVV”的比较
        四 “V倒V倒”在方言中的分布及表现
第四章 南京方言的其他动词重叠式
    第一节 “连V是V”式
        一 构成条件及句法特征
        二 语义及语用特征
        三 汉语方言“连VXV”的共性与差异
    第二节 “AVAV”式
        一 构成条件及句法特征
        二 语义及语用特征
        三 汉语方言“AVAV”的共性与差异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安岳石板场人文地理沿革
    第二节 安岳辰州话方言概况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价值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第二章 词缀
    第一节 “头”尾
    第二节 儿尾和儿化
第三章 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
    第二节 指示代词
    第三节 疑问代词
第四章 否定词
    第一节 辰州话的否定词
    第二节 辰州话与安岳官话、辰溪方言及溆浦方言否定词的比较
第五章 结构助词
    第一节 助词“哩”
    第二节 助词“得”
第六章 体貌助词
    第一节 实现体
    第二节 持续体
    第三节 其他体
    第四节 貌
第七章 句式及结构
    第一节 处置句
    第二节 被动句
    第三节 比较句
    第四节 反复问句
    第五节 能性述补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全国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
        1.2.2 湖南和湘西方言及其语法的研究
    1.3 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
    1.4 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
    1.5 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
    1.6 永顺方言音系
        1.6.1 声母
        1.6.2 韵母
        1.6.3 声调
    1.7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1.7.1 语料来源
        1.7.2 体例说明
2 词类
    2.1 名词
        2.1.1 名词的复数标记
        2.1.2 名词的后缀
    2.2 量词
        2.2.1 量词“个”
        2.2.2 量词“筒”
        2.2.3 量词重叠
    2.3 动词
        2.3.1 动词重叠
        2.3.2 动词“逮”
        2.3.3 动词+“子”
    2.4 形容词
        2.4.1 形容词重叠
        2.4.2 形容词+“子”
    2.5 代词
        2.5.1 人称代词
        2.5.2 指示代词
        2.5.3 疑问代词
    2.6 副词
        2.6.1 程度副词
        2.6.2 否定副词
3 话题标记
    3.1 “硬、嘛、来”实现话题化的成分
    3.2 话题的结构位置
    3.3 话题标记与程度副词的区分
4 句法结构和句式
    4.1 中补结构
        4.1.1 程度补语
        4.1.2 可能补语
        4.1.3 趋向补语
        4.1.4 状态补语
        4.1.5 结果补语
    4.2 处置句
        4.2.1 处置介词“帮”的意义类型
        4.2.2 “帮”标记处置句的特点
    4.3 被动句
        4.3.1 “NP1+着+NP2+VP”被动句
        4.3.2 被动介词“着”的来源
    4.4 疑问句
        4.4.1 是非问句
        4.4.2 特指问句
        4.4.3 选择问句
        4.4.4 反复问句
    4.5 比较句
        4.5.1 等比句
        4.5.2 差比句
        4.5.3 极比句
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8)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1.4.1 结构安排
        1.4.2 语料来源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1.5.1 量词是否表量
        ].5.2 量词和分类词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2.1 语义分类范畴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2.2.1 称人量词
        2.2.2 动物量词
        2.2.3 植物量词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2.4 小结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第三章 通用量词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3.2 通用量词“个
        3.2.1 方言分布
        3.2.2 历史考察
        3.2.3 语法功能
        3.2.4 小结
    3.3 通用量词“只
        3.3.1 方言分布
        3.3.2 历史考察
        3.3.3 “只”的兴起
        3.3.4 小结
    3.4 通用量词“块”
        3.4.1 方言分布
        3.4.2 历史考察
        3.4.3 语源探索
    3.5 通用量词“条
        3.5.1 方言分布
        3.5.2 历史考察
        3.5.3 读音问题
        3.5.4 小结
    3.6 其他通用量词
        3.6.1 通用量词“枚”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3.7 小结
        3.7.1 北“个”南“只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第四章 量词重叠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1 语义类型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4.4.5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5.1.1 “量”和相关概念
        5.1.2 量的分类
        5.1.3 量值系统
        5.1.4 小结
    5.2 量词表小量
        5.2.1 小量与小称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5.3 量词表大量
        5.3.1 大量与大称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5.4 小结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第六章 量名结构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6.2.1 全面型
        6.2.2 无谓后定指型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6.2.4 互补型
        6.2.5 无谓前型
        6.2.6 全无型
        6.2.7 谓后不定指型
        6.2.8 小结
    6.3 定指量名结构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6.4 定指名量结构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湖南辰溪方言词汇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辰溪及其方言概况
    1.2 辰溪方言的研究综述及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材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1.4 辰溪方言的语音系统
2 辰溪方言词汇分析
    2.1 音节分析
    2.2 构词语素分析
    2.3 构词方式分析
    2.4 词义分析
    2.5 构词理据分析
    2.6 词源分析
3 辰溪方言与相关方言词汇的比较
    3.1 辰溪方言与吉首方言的词汇比较
    3.2 辰溪方言与溆浦方言的词汇比较
    3.3 辰溪方言与长沙方言的词汇比较
    3.4 辰溪方言的归属问题讨论
4 辰溪方言具有民俗文化色彩的词汇举例
    4.1 生产习俗
    4.2 生活习俗
    4.3 迷信习俗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及其主观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 湘方言中量词的AA式重叠
    (二) 湘方言中量词的AXA式重叠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三、湘方言量词重叠的主观性
    (一) 表达主观量
    (二) 表明主观态度或情感
四、湘方言量词重叠主观性表达的配合手段
    (一) 音变标
    (二) 词尾标

四、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溆浦(卢峰)方言代词研究[D]. 荆书绵. 西南大学, 2021
  • [2]湘西乡话地理语言学研究[D]. 任溪.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汉语父母称谓词的类型学研究[D]. 杨丽. 河北大学, 2021(02)
  • [4]基于语义地图汉语多功能词“到”的考察[D]. 李文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D]. 薛力玮. 南京大学, 2020(02)
  • [6]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研究[D]. 赵涵. 西南大学, 2020(01)
  • [7]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D]. 彭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湖南辰溪方言词汇调查研究[D]. 周红叶. 贵州大学, 2018(05)
  • [10]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及其主观性[J]. 蒋协众. 武陵学刊, 2017(04)

标签:;  ;  ;  ;  ;  

溆浦方言的重叠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