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获准入网ISDN终端设备一览表(论文文献综述)
俞灵灵[1](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认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程荃[2](2012)在《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为研究对象,对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构成、目标、原则以及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在对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体系总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欧盟对能源次级立法的划分,从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核能法律政策、节能与能效法律政策以及新能源参与能源市场竞争的有关法律政策,并分析有关立法的特点与不足,评析欧盟的最新立法和提案。通过深入研究欧盟的新能源法律与政策体系,分析中国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不足,借鉴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改进中国有关法律政策的建议。欧盟采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和规范新能源的发展,一方面发挥法律所特有的调节、控制、管理、惩罚、引导等功能,另一方面利用政策更为灵活、多样的特点,有效引导新能源领域各类主体的行为。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已具有较完整的体系,既有表明政策导向的能源战略作为指导,又分别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热制冷、运输方面形成了具体的立法框架,同时对风能、生物燃料等能源类型也进行了专门的立法规范。另外,在欧盟和成员国层面上有效选择和组合财政政策工具,在可再生能源的资助政策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缔造了欧盟成员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框架,它在一个集中的监控系统下保证了欧盟核能的供应安全。欧盟围绕《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重点行动领域发展核能的次级立法和政策,主要集中在核能共同企业、核能研发和知识传播、核安全、原料供应、核原料安全管制等方面。欧盟一直重视核安全立法,尤其是近几年在核设施安全、放射性废物和核废料安全、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方面都采取了最新的立法措施。欧盟在2011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加快推进核安全方面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进程,确保欧盟核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正常发展。提高能源效率可以替代增加能源供给,因此能源效率在很多方面被看做欧洲最大的能源资源。欧盟节能与能源效率法律政策覆盖范围广,涉及终端使用能效、建筑物能源表现、用能产品标签、热电联产和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五大方面,次级立法以指令和条例为主。欧盟节能与能源效率的政策工具较多,包括与工业的自愿协议,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委员会支持项目等。在资助政策方面,欧盟主要使用公共基金、市场基础上的工具以及私人支持基金三类工具,分别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资助项目。2011年欧盟提出新的能源效率立法提案,体现了对分散在各领域的节能与能源效率法律政策进行整合的趋势,并要采取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促使成员国在节能和能源效率方面执行更为有效的措施。欧盟法律政策体系的制度设计在欧盟内部能源市场一体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是欧盟应对能源安全方面挑战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更是实现欧盟可持续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第一次能源改革方案到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欧盟内部能源市场自由竞争已经深入到市场的各个环节,并把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部门都融入到统一的内部能源市场中,有利于新能源进入能源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需求也为欧盟节能和能源效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促使欧盟通过一系列节能和能效计划来提高其内部能源市场的整体能源效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已经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协调性等显着特点。新能源在未来仍将是欧盟法律政策发展的重要领域。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欧盟将通过发展新能源法律政策推动经济复苏;能源效率是未来新能源法律政策的中心;欧盟将进一步完善内部能源市场,确保新能源在内部市场自由流动;新能源将是欧盟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欧盟将发展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全面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完善能源法律制度,为增加能源供应、规范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核能、节能与能源效率以及市场竞争等新能源法律政策方面的丰富经验,对中国的新能源法律政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可以从重视承担有区别的责任、加强立法研究、探索新能源法律政策体系、增强新能源法律政策执行力、协调运用政策工具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新能源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实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孙树明[3](2012)在《GPON技术在综合电信业务接入网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奎屯市和乌苏市逐步开展区域经济规划建设。各电信运营商在经济规划区域内开展通信管网的建设,考虑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次性投资成本、长远网络规划、网络维护与平滑升级等因素,计划以FTTx与GPON技术相结合实现光缆接入新开发区域的目标,本文以此项目为基础,讨论GPON技术在综合电信业务接入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以GPON网络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为顺序,通过学习讨论GPON网络相关技术原理,从GPON组网技术方案涉及到的工程勘察、OLT和ONU设备选型与配置、ODN链路预算、GPON业务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俞允恩[4](2012)在《软硬件结合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银行业作为一个需要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支持的行业,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被引入到银行业务发展各个领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视频会议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建立起一套稳定高效的视频会议系统,对银行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拓宽信息沟通渠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视频会议发展至今,主要分为硬件视频会议和软件视频会议两类。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其成本高昂,无法大规模部署;软件视频会议系统成本相对低廉,但是由于网络和本身技术的限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样的特点,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应用领域。然而,随着应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硬件或软件视频会议已不能满足项目实际应用的要求。就嘉兴农行而言,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清晰度不够高,系统覆盖面不够广,会议的灵活性也不够大,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视频会议在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阐述了这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农业银行视频会议系统的现状,分析了农行在应用范围和功能上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软硬件结合的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嘉兴农行现有的高带宽的OA网络,通过对整个系统框架的设计,网络环境的计算和测试,主要设备的选型,软硬件系统的互联及会场环境的布置,构建起一个“硬件为主,软件为辅”软硬件结合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本系统充分利用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以适应不同用户、不同应用层面的要求。
张志军[5](2012)在《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经济视角下,新的电信服务市场策略不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业务结构调整,运营商需要从信息经济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电信服务市场形势的把握,努力围绕核心竞争力重构更有效的策略方案,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我国电信业在经历长时间高速发展阶段后,近几年步入了转型期,转型的最终方向是由单一的业务提供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发展。融合、移动、3G是目前最热门的短语,本文聚焦在新形势下电信服务市场多个维度的企业策略研究。本论文的目标是:深入研究信息经济的新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电信服务市场、信息经济、电信产品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电信服务市场分析的角度,涵盖了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创新、用户锁定、渠道选择等各个方面,指导或直接服务于电信服务企业管理的实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信息经济相关理论,研究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结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2.通过对电信服务渠道选择的博弈分析,研究了渠道适配性问题,并且应用专家问卷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3.研究了电信产品等级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不同用户群差别定价研究模型;4.研究了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电信用户锁定与转换的利益和成本,提出了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用户锁定或转换是有利的,如何才能最经济地进行用户转换的研究模型;5.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电信运营商,在位者与新进入者,主导运营商与中小运营商之间创新与跟随策略的选择模型及纳什均衡;6.研究了由网络外部性所引发的电信产品设计的竞合关系,是先要市场,还是先要利润,两者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等问题,并提出了分析模型;7.研究并提出了电信服务产品用户接受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产品改进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了用户差异化问题博弈分析模型,探讨了多重定价模式对博弈方及整体社会效率的影响;2、探讨了静态、动态情况下,存在转移成本和网络外部性情况下,运营商和用户之间,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关系,推导出纳什均衡条件,并从此提出策略建议;3、通过合作和产品兼容性数学模型,推导出一系列竞合关系规则。
吴菁[6](2010)在《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规制改革也备受关注。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和规制理论,研究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绩效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回顾已有的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认为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影响会随着规制改革的各个阶段而不同,进而提出引入规制后的SCP分析框架。接着,探讨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其变异,对电信企业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指出电信业持续规制的原因及规制变革内容,总结主要国家的电信业规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然后,本文运用SCP范式,从产业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竞争力和社会福利四个方面对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绩效进行评价。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利用Scott J. Wallsten计量经济模型,从电信业发展水平、资费水平、效率水平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地验证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规制改革显着促进了电信业的发展,有效降低了电信业资费水平,明显提升了产业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信服务质量。
徐浩然[7](2007)在《中国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省级卫视借助卫星技术实现了本省强势覆盖和外省部分覆盖,理论上已经具备强大的衍生价值,可以主打具有优势权的本省市场,还可以兼顾区域或全国市场。但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省级卫视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属性,其活动经营范围的省域限制使得省级卫视的本地性强于外地性,而对本地性的依赖又使得省级卫视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和文化发达程度的制约,其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彰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省级卫视在广告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由此产生突破本省范围的发展诉求,卫星电视是否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武器,也成为省级卫视发展的目标和前提。论文将省级卫视纳入中国电视产业系统的框架中进行深入研究,以省级卫视为立足点,以电视产业系统为参照系,从纵向范围和产业范围研究省级卫视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分析省级卫视的空间分异和市场竞争状况。由于地理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省级卫视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结合Nielsen Media Research收视调查数据以及各省级卫视发展的数据资料,以集中度指数CRn、和空间β指数两项指标对中国30个主要省级卫视的空间分异状况进行测度和实证研究。其中,集中度指数CRn指标是从市场空间角度来衡量省级卫视竞争力的分异状况,反映出省级卫视的市场竞争和垄断情况以及省级卫视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布局现状;空间β指数是从地理空间来衡量省级卫视竞争力集中和分散程度,反映出省级卫视竞争力的演化差异。省级卫视竞争力是由栏目资源、频道受众、成本效益等诸多指标因子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栏目资源是决定省级卫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频道受众、成本效益是决定省级卫视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依据。不同省级卫视栏目资源、频道受众、成本效益组合不同导致其竞争力的区域差异。通过栏目资源指标可以反映省级卫视效果层面的竞争力,通过频道受众指标可以反映省级卫视效率层面的竞争力,通过成本效益指标可以反映省级卫视效益层面的竞争力。省级卫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评价省级卫视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拥有的竞争优势所采用的标准和尺度。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指标的构成体,这些指标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并相互作用,指标体系通过揭示这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反映省级卫视竞争力系统的结构状况,考察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辨明系统功能和效益的演变动向和发展趋势,最终达到对省级卫视竞争力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本文建立的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时间上反映省级卫视竞争力的演化趋向,在空间上反映省级卫视竞争力的演化结构,在数量上反映省级卫视竞争力的演化规模效益,在层次上反映省级卫视竞争力的演化功能水平。省级卫视竞争力具有时间特征尺度和空间特征尺度,不同时期省级卫视表现出不同的竞争能力,不同区域省级卫视竞争力有所不同。从省级卫视发展和演化维度侧面对省级卫视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能够深入分析省级卫视在栏目资源、频道受众、成本效益等维度的竞争态势。基于尼尔森市网和索福瑞省网对江苏卫视市场收视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江苏卫视栏目管理评价体系应该建立三种工具:一是江苏卫视栏目战略发展评价系统;二是江苏卫视栏目经营管理评价系统;三是江苏卫视栏目目标管理评价系统。最后,针对中国省级卫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省级卫视发展的频道定位、有效进行省级卫视区域定位、实行制播分离、制作专业化节目、拓展盈利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合作谋求共赢、组建省级卫视联盟等方面提出省级卫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张建强[8](2006)在《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电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交换技术和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指出了其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并对当前的公众电话网、国际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接入网、传输网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提出了自己看法。 接着,全面系统的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第一,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特点。第二,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位置服务器的软交换网络组网方案,解决了层次结构中路由选择复杂和平面结构中数据维护复杂的矛盾,对实际的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介绍了软交换网络协议,包括IP电话协议、媒体网关协议、呼叫信令协议、软交换互通协议。第四,对软交换网络中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讨论,介绍了集成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对不同包分发策略对VoIP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第五,对软交换网络业务的分类、特点和提供方式进行了介绍。 最后,作者结合本人的军队通信工作实际,展望了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在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龙敏[9](2005)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基于会计核算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管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其中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尤其突出,而要改善这一现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因此,本文从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角度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研究。文章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为内部控制理论综述;第三部分界定了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并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现状进行描述;第四部分基于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普遍设计思路,重点提出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模式;第五部分选择企业会计核算系统,按照控制目标、潜在风险、控制流程、控制点、控制政策、控制载体和控制模式等层次,具体设计出了手工处理环境和电算化信息环境下的一般性会计核算控制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调查表;第六部分为结论。
侯新元[10](2005)在《凯帝克建筑设计公司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凯帝克建筑设计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是全国首批股份制甲级设计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历程,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报告试图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公司的发展策略。首先,报告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竞争分析和客户群分析,结合波特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总结出外部存在的主要机遇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市场空间、政府继续深化设计行业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威胁为设计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顾客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国外专业事务所的强势和国内小事务所的发展;内部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理念,得出公司现有的主要优势包括产权结构明晰、品牌意识强、职业化管理、市场营销等,存在的主要劣势为内部结构松散、专业技术优势不强、无核心业务。接着,通过SWOT分析,借鉴国外事务所的经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公司面临的外部条件不错,要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削减内部劣势,结合当今设计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公司应采用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专业化发展包括组织结构的专业化和设计领域的专业化。最后,为配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提出了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市场开拓几方面的举措。同时,对公司实施专业化发展策略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二、上半年获准入网ISDN终端设备一览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半年获准入网ISDN终端设备一览表(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2)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2 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概论 |
2.1 欧盟新能源法律制度的构成 |
2.1.1 基本法确立欧盟新能源法律的根本规范 |
2.1.2 次级法使欧盟新能源法律深入和细化 |
2.2 欧盟新能源政策的构成 |
2.2.1 新能源政策决议 |
2.2.2 绿皮书和白皮书 |
2.3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目标 |
2.3.1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目标的发展 |
2.3.2 当前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目标 |
2.4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原则 |
2.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2.4.2 自然资源主权原则 |
2.4.3 和平利用原则 |
2.4.4 国际合作原则 |
2.4.5 透明度原则 |
2.5 小结 |
3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
3.1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法 |
3.1.1 国际法领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发展 |
3.1.2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原则 |
3.2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能源法 |
3.2.1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 |
3.2.2 国际能源法的概念与发展 |
3.2.3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能源法的基本原则 |
3.2.4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能源条约 |
3.3 可持续发展—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
3.3.1 欧盟法是可持续发展法律的先驱 |
3.3.2 可持续发展是新能源法律政策的目标 |
3.3.3 可持续发展是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基本原则 |
3.4 小结 |
4 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 |
4.1 欧盟可再生能源概况 |
4.1.1 欧盟可再生能源概况 |
4.1.2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欧盟的意义 |
4.2 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 |
4.2.1 欧盟可再生能源次级立法 |
4.2.2 欧盟可再生能源政策 |
4.3 欧盟可再生能源财政政策工具分析 |
4.3.1 税务减免 |
4.3.2 投资补贴 |
4.3.3 固定电价 |
4.3.4 配额和可交易的绿色证书 |
4.3.5 成员国财政工具应用情况 |
4.3.6 欧盟可再生能源财政政策工具评价 |
4.4 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评析 |
4.4.1 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的特点 |
4.4.2 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的不足 |
4.5 小结 |
5 欧盟核能法律与政策 |
5.1 《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
5.1.1 《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签订 |
5.1.2 《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目标 |
5.1.3 《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结构 |
5.1.4 原子能共同体的使命与主要行动 |
5.1.5 组织机构 |
5.1.6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未来 |
5.2 欧盟核能法律与政策发展概述 |
5.2.1 核能共同企业法律政策 |
5.2.2 核能研发和知识传播法律政策 |
5.2.3 核安全法律政策 |
5.2.4 原料供应法律政策 |
5.2.5 核原料安全管制法律政策 |
5.3 2011 年核废料和放射性废物安全框架指令评析 |
5.3.1 欧盟制定新指令的背景 |
5.3.2 放射性废物和核废料安全框架指令主要内容 |
5.3.3 放射性废物和核废料安全框架指令的意义 |
5.4 2011 年基本安全标准指令提案评析 |
5.4.1 欧盟出台新指令提案的背景 |
5.4.2 2011 年基本安全标准指令提案的主要内容 |
5.4.3 2011 年基本安全标准指令提案评析 |
5.5 小结 |
6 欧盟节能与能源效率法律政策 |
6.1 欧盟节能与能源效率现状 |
6.1.1 能源效率与节能的概念 |
6.1.2 欧盟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意义 |
6.1.3 欧盟节能与能效法律政策的发展过程 |
6.2 欧盟能源效率与节能法律政策概述 |
6.2.1 终端使用能效 |
6.2.2 建筑物能源表现 |
6.2.3 用能产品标签 |
6.2.4 热电联产 |
6.2.5 用能产品的生态设计 |
6.2.6 节能与能源效率项目 |
6.3 欧盟的节能和能源效率资助政策 |
6.3.1 公共基金 |
6.3.2 市场基础上的工具 |
6.3.3 支持私人资助 |
6.3.4 资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6.4 能源效率计划 2011 及新立法提案评析 |
6.4.1 当前欧盟节能和能源效率法律政策取得的成果 |
6.4.2 欧盟节能和能源效率法律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
6.4.3 能源效率计划 |
6.4.4 新能源效率立法提案 |
6.5 小结 |
7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法律政策与新能源 |
7.1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一体化的条约基础 |
7.1.1 三个共同体条约与欧盟能源市场 |
7.1.2 《单一欧洲法令》、《欧洲联盟运行条约》与能源市场一体化 |
7.2 欧盟能源市场竞争性法律政策的发展 |
7.2.1 能源市场的自然垄断理念 |
7.2.2 竞争观念引入欧盟能源市场 |
7.2.3 欧盟能源市场竞争的次级立法 |
7.3 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 |
7.3.1 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服从于新能源目标 |
7.3.2 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
7.4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法律政策评析 |
7.4.1 结合能源战略目标进行内部能源市场立法 |
7.4.2 形成自成一类的内部能源市场法律体系 |
7.4.3 立法平衡欧盟及成员国的能源市场利益 |
7.4.4 以欧盟内部能源市场立法促建“能源法规共同空间” |
7.5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法律政策与新能源 |
7.5.1 新能源贯穿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法律政策始终 |
7.5.2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一体化确立新能源安全观念 |
7.5.3 欧盟内部能源市场自由化改变了新能源的竞争地位 |
7.6 小结 |
8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8.1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主要特点 |
8.1.1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前瞻性 |
8.1.2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全面性 |
8.1.3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协调性 |
8.2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的发展趋势 |
8.2.1 发展新能源法律政策推动经济复苏 |
8.2.2 能源效率是未来新能源法律政策的中心 |
8.2.3 确保新能源在内部市场自由流动 |
8.2.4 新能源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
8.2.5 发展欧盟新能源国际合作全面战略 |
8.3 小结 |
9 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9.1 中国新能源形势及发展目标 |
9.1.1 中国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 |
9.1.2 中国新能源形势 |
9.1.3 中国新能源 2011-2015 年发展目标 |
9.2 中国新能源法律政策概况 |
9.2.1 综合性法律政策 |
9.2.2 可再生能源法律政策 |
9.2.3 核能法律政策 |
9.2.4 节能和能源效率法律政策 |
9.2.5 新能源电力法规政策 |
9.3 欧盟新能源法律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9.3.1 重视国际义务的承担 |
9.3.2 加强新能源立法研究 |
9.3.3 形成新能源法律政策体系 |
9.3.4 保障新能源法律政策执行 |
9.3.5 综合应用政策工具 |
9.3.6 促进中欧新能源合作 |
9.4 小结 |
参考文献 |
1. 中文连续出版物 |
2. 中文专着 |
3.中文译着 |
4.学位论文 |
5.英文连续出版物 |
6.英文专着 |
7.欧盟文件 |
A. 条约 |
B. 次级法 |
C. 其他文件 |
8.相关网站 |
A. 中文网站 |
B. 英文网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科研项目情况 |
后记 |
附件 |
(3)GPON技术在综合电信业务接入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前言 |
1.1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
1.2 项目内容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原理 |
2.1 FTTx规划设计原则 |
2.1.1 FTTx网络规划方法 |
2.1.2 FTTx网络规划原则 |
2.1.3 FTTx网络规划流程 |
2.1.4 规划FTTx网络时的准备工作 |
2.1.5 规划FTTx网络时的常用方法 |
2.2 GPON技术基础 |
2.2.1 GPON支持的业务类型 |
2.2.2 GPON技术优势 |
2.2.3 GPON网络简单结构 |
2.2.4 GPON数据传输过程 |
2.3 GPON协议模型与帧结构 |
2.3.1 GPON协议层次结构 |
2.3.2 GPON采用的复用与封装结构 |
2.3.3 GPON帧结构 |
2.4 GPON应用的关键技术 |
2.4.1 突发模式的光发送和接收 |
2.4.2 突发信号快速同步 |
2.4.3 测距和时延补偿 |
2.4.4 GPON的功率电平调整 |
2.4.5 FEC功能 |
2.4.6 动态带宽分配 |
第三章 工程项目应用 |
3.1 前期市场调研 |
3.1.1 调研目标区域 |
3.1.2 目标客户业务需求 |
3.1.3 目标客户反应 |
3.2 FTTx网络的规划设计 |
3.2.1 工程设计概述 |
3.2.2 工程设计文件 |
3.2.3 勘察设计内容 |
3.3 GPON网络设计应用重点 |
3.3.1 OLT设备设计应用 |
3.3.2 ONU设备设计应用 |
3.3.3 ODN链路设计应用 |
3.4 网络施工 |
3.4.1 设备安装施工 |
3.4.2 光缆网络施工 |
3.4.3 户线部分施工 |
3.5 网络测试 |
3.5.1 线路测试 |
3.5.2 设备调测 |
3.5.3 网络性能测试 |
3.5.4 业务初步运行 |
3.6 工程项目验收 |
3.6.1 验收前准备 |
3.6.2 验收组验收 |
3.6.3 验收报告 |
第四章 工程实践总结 |
4.1 工程难点 |
4.2 实践总结 |
4.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资料 |
附录1:缩略词 |
附录2:相关图表 |
(4)软硬件结合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视频会议系统简述 |
1.1.1 视频会议的优点 |
1.1.2 视频会议的特殊应用 |
1.2 视频会议的发展和现状 |
1.2.1 视频会议的发展阶段 |
1.2.2 传统视频会议的缺点 |
1.2.3 高清视频会议的发展背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2.1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定义 |
2.2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分类 |
2.2.1 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特点 |
2.2.2 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补 |
第3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国际标准及编码 |
3.1 H.320 系列标准 |
3.2 H.323 系列标准 |
3.2.1 H.323 标准的总体构成 |
3.2.2 H.323 的主要优点 |
3.3 SIP 标准 |
3.4 压缩编码的必要性 |
3.4.1 音频信息 |
3.4.2 视频信息 |
3.5 音频编码标准 |
3.5.1 G.711 |
3.5.2 G.721 |
3.5.3 G.722 |
3.5.4 G.728 |
3.5.5 G.729 |
3.5.6 G.723.1 |
3.6 视频编码标准 |
3.6.1 H.261 |
3.6.2 H.263 |
3.6.3 H.264 |
3.6.4 MPEG-1 |
3.6.5 MPEG-2 |
3.6.6 MPEG-4 |
3.6.7 各种标准算法的对比 |
第4章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组建需求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1.1 农行原有视频会议系统介绍 |
4.1.2 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组建需求分析 |
4.3.1 软硬件结合的意义 |
4.3.2 系统应用功能 |
4.3.3 系统需要带宽计算 |
4.3.4 视频会议系统使用的设备 |
第5章 系统的组建和实施 |
5.1 系统框架设计 |
5.2 系统特性和实现的功能 |
5.3 系统网络环境 |
5.3.1 系统的网络负载 |
5.3.2 网络优化设计 |
5.4 会场设计 |
5.5 软件视频会议与硬件会议的互联 |
5.6 在硬件系统中融入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1.2.1.1 信息经济 |
1.2.1.2 电信服务市场 |
1.2.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信服务市场相关理论 |
2.1 电信服务概述 |
2.1.1 电信服务的概念 |
2.1.2 电信服务的特征 |
2.1.3 电信服务的层次结构 |
2.2 电信业务和电信产品 |
2.2.1 电信业务 |
2.2.1.1 电信业务定义 |
2.2.1.2 电信业务分类 |
2.2.2 电信产品 |
2.3 信息经济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信息 |
2.3.2 信息经济 |
2.3.2.1 信息经济的来源及概念 |
2.3.2.2 信息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
2.3.2.3 信息经济中几类常见问题 |
2.3.3 电信产品的信息经济特征 |
2.4 博弈论及其在电信服务市场中的应用 |
2.4.1 博弈论概述 |
2.4.2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4.3 博弈理论在电信市场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4.4 经典博弈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服务市场及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
3.1 电信服务市场 |
3.1.1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 |
3.1.2 电信服务市场特征 |
3.1.3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3.1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发展历程 |
3.1.3.2 国内电信服务市场现状 |
3.1.4 电信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
3.2 电信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 |
3.2.1 电信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 |
3.2.2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新特点 |
3.2.2.1 电信服务市场结构呈现出“新寡头垄断”格局 |
3.2.2.2 自由进入并不能够保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
3.2.2.3 市场主导地位不等同于不正当竞争 |
3.2.2.4 “垄断”形式多元化 |
3.2.2.5 路径依赖与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变 |
3.3 电信服务产品发展趋势 |
3.3.1 固网业务发展趋势 |
3.3.2 移动与固网的融合产品(FMC) |
3.3.3 移动互联网产品 |
3.3.3.1 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 |
3.3.3.2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体系与产品创新 |
3.3.3.3 移动互联网产品典型应用 |
3.3.3.4 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趋势及定位 |
3.3.4 三网融合产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4.1 理论基础 |
4.1.1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
4.1.2 结构-行为-绩效之内涵 |
4.2 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轨迹 |
4.2.1 “垄断经营”阶段(1949-1993年) |
4.2.2 引入竞争阶段(1994-1998年) |
4.2.3 扩大竞争阶段(1999-2001年) |
4.2.4 “全面竞争”阶段(2002至今) |
4.3 中国电信服务市场的结构-行为-绩效研究 |
4.3.1 市场结构分析 |
4.3.1.1 市场集中度 |
4.3.1.2 产品差异化 |
4.3.1.3 进入和退出壁垒 |
4.3.2 市场行为分析 |
4.3.2.1 价格行为 |
4.3.2.2 非价格行为 |
4.3.3 市场绩效分析 |
4.3.3.1 产业发展分析 |
4.3.3.2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3.3.3 竞争力分析 |
4.3.3.4 社会福利分析 |
4.4 分析结论与建议 |
4.4.1 分析结论 |
4.4.1.1 关于电信业市场结构 |
4.4.1.2 关于电信业市场绩效 |
4.4.1.3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关系 |
4.4.2 提高中国电信业市场绩效的对策建议 |
4.4.2.1 政府方面 |
4.4.2.2 企业方面 |
第五章 基于渠道选择和效益评估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5.1 渠道的专业化定位 |
5.2 渠道利用率现状 |
5.2.1 实体渠道 |
5.2.2 呼叫中心 |
5.2.3 其他电子渠道 |
5.3 电信产品与渠道适配性分析 |
5.4 电信服务渠道选择及渠道商关系分析 |
5.4.1 基于博弈分析的渠道商选择 |
5.4.1.1 模型假设与博弈过程描述 |
5.4.1.2 均衡博弈分析 |
5.4.2 渠道商关系分析及策略建议 |
5.5 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
5.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5.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创新博弈分析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6.1 电信服务产品创新策略 |
6.1.1 创新问题的博弈论模型和计算 |
6.1.1.1 模型假设 |
6.1.1.2 模型计算及分析 |
6.1.2 电信服务产品创新策略 |
6.2 产品兼容性策略 |
6.2.1 建立模型 |
6.2.2 模型计算与分析 |
6.2.2.1 主导厂商和跟随厂商之间的情况 |
6.2.2.2 N个厂商的情况,考虑跟随厂商的情况 |
6.2.3 模型分析及产品竞合策略 |
6.2.3.1 建立联盟 |
6.2.3.2 开发蓝海 |
6.2.3.3 做标准的发起者 |
6.2.3.4 市场占有者和创新者要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用户锁定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7.1 用户锁定基础 |
7.2 用户锁定类型 |
7.3 基于用户锁定基础的博弈模型 |
7.3.1 几个假设 |
7.3.1.1 假设一:有关用户需求弹性及用户分布的假设 |
7.2.1.2 假设二:有关厂商的假设 |
7.3.1.3 假设三:市场环境假设 |
7.3.1.4 假设四:一些简化假设 |
7.3.2 第一种情况 |
7.3.2.1 建立模型 |
7.3.2.2 模型计算与分析 |
7.3.3 第二种情况 |
7.3.3.1 建立模型 |
7.3.3.2 模型计算与分析 |
7.3.4 第三种情况 |
7.3.4.1 建立模型 |
7.3.4.2 模型计算 |
7.3.5 第四种情况 |
7.3.5.1 建立模型 |
7.3.5.2 模型计算 |
7.4 主要结论 |
7.5 实施电信用户锁定策略对策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8.1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产生 |
8.2 TAM模型的理论基础 |
8.3 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
8.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8.3.2 三类经典技术接受模型比较分析 |
8.3.3 三类模型中关键因素间的假设说明 |
8.4 模型改进--电信服务产品的技术接受模型 |
8.4.1 电信服务产品的TAM |
8.4.2 主要指标解释 |
8.4.2.1 外部变量 |
8.4.2.2 内部变量 |
8.5 实证性研究 |
8.5.1 研究和测量方法 |
8.5.2 观测变量的定义与设计 |
8.5.3 数据收集 |
8.5.4 数据分析 |
8.5.5 模型分析 |
8.5.5.1 结构方程模型 |
8.5.5.2 测量方程模型 |
8.5.5.3 结果分析 |
8.5.5.4 结论 |
8.6 基于TAM的电信产品设计策略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基于差别定价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 |
9.1 差异化营销策略 |
9.2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策略分析 |
9.2.1 电信产品采取差别定价策略的条件 |
9.2.2 施行价格歧视的方法 |
9.2.3 差别定价的类型及运用 |
9.3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模型 |
9.4 电信产品差别定价带来社会效率的增加 |
9.5 捆绑销售也可以提高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
9.6 差别定价主要策略及其在电信企业产品定价中的运用 |
9.7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电信服务市场策略研究 |
10.1 信息经济视角下电信服务市场营销策略 |
10.1.1 传统产品营销 |
10.1.1.1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s营销 |
10.1.1.2 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s营销 |
10.1.1.3 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s营销 |
10.1.1.4 4Ps、4CS和4Rs三种营销的关系 |
10.1.1.5 STP差异化战略 |
10.1.2 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产品营销创新 |
10.1.2.1 “4I”营销 |
10.1.2.2 电信产品市场定位 |
10.1.2.3 电信产品定价策略 |
10.1.3 电信服务产品营销框架 |
10.2 信息经济视角下电信产品策略总体思路 |
10.2.1 电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
10.2.2 电信服务产品评估方法(美国通用电气法) |
10.2.3 电信服务产品发展策略 |
10.2.3.1 固网语音发展目标及策略 |
10.2.3.2 移动语音发展目标及策略 |
10.2.3.3 宽带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
10.2.3.4 移动互联网发展目标 |
10.2.3.5 增值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
10.2.3.6 IT服务及应用产品发展目标及策略 |
第十一章 总结和展望 |
11.1 主要研究成果 |
11.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电信服务渠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 |
注释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1.4 小结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理论 |
2.2.2 规制俘虏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2.4 小结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理论概述 |
2.3.2 SCP范式 |
2.3.3 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关于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
2.4.2 关于电信业的市场开放与竞争 |
2.4.3 关于电信业的规制改革及绩效评价 |
注释 |
3 电信业的经济学属性和产业特征 |
3.1 电信业概述 |
3.2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其变异 |
3.2.1 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3.2.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异 |
3.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3.4 电信业的规制 |
3.4.1 电信业规制持续存在的原因分析 |
3.4.2 电信业规制及其变革的主要内容 |
3.5 世界电信业规制改革的路径及启示 |
3.5.1 主要国家的电信业规制改革 |
3.5.2 国外电信业规制改革模式比较 |
3.5.3 国外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注释 |
4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绩效评价 |
4.1 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轨迹 |
4.1.1 "垄断经营"阶段(1949-1993年) |
4.1.2 "引入竞争"阶段(1994-1998年) |
4.1.3 "扩大竞争"阶段(1999-2001年) |
4.1.4 "全面竞争"阶段(2002-至今) |
4.2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分析 |
4.2.1 市场集中度 |
4.2.2 产品差别化 |
4.2.3 进入壁垒 |
4.3 中国电信业市场行为分析 |
4.3.1 价格行为 |
4.3.2 非价格行为 |
4.4 中国电信业市场绩效分析 |
4.4.1 产业发展分析 |
4.4.2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4.3 竞争力分析 |
4.4.4 社会福利分析 |
4.4.5 小结 |
注释 |
5 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绩效的计量经济分析 |
5.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2 具体指标的说明 |
5.2 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 |
5.2.1 电信业发展水平 |
5.2.2 电信业资费水平 |
5.2.3 电信业效率水平 |
5.3 规制影响实证分析 |
5.3.1 基本假设 |
5.3.2 检验模型 |
5.3.3 计量结果 |
注释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思考 |
6.3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中国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研究理论基础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二章 省级卫视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测度研究 |
2.1 省级卫视的发展现状 |
2.1.1 省级卫视生存环境 |
2.1.2 省级卫视经营现状 |
2.2 竞争力与省级卫视竞争力 |
2.2.1 省级卫视核心竞争力及构成 |
2.2.2 我国省级卫视核心竞争力分析 |
2.3 省级卫视竞争力空间分异测度研究 |
2.3.1 省级卫视竞争力空间分异测度方法 |
2.3.2 省级卫视竞争力空间分异测度的实证研究 |
2.3.2.1 集中度指数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2.3.2.2 空间β指数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2.4 本章研究结论 |
第三章 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测度方法研究 |
3.1 栏目资源指标子系统 |
3.1.1 节目收视率(Program Audience Share) |
3.1.2 栏目占有率(Program Market Share) |
3.1.3 品牌栏目数(Brand Program Quantity) |
3.1.4 栏目集中度(Program Concentration Ratio) |
3.1.5 名牌主持人占栏目专业人士比重(Ratio of Name Brand Compere in Program Professional) |
3.1.6 栏目知名度(Program Popularity) |
3.1.7 栏目满意度(Program Satisfaction Degree) |
3.1.8 栏目忠诚度(Program Loyalty Degree) |
3.2 频道受众指标子系统 |
3.2.1 观众构成(Audience Profiles) |
3.2.2 观众集中度(Audience Concentration Ratio) |
3.2.3 观众规模(Audience Size) |
3.2.4 受众喜爱率(Audience Favor Ratio) |
3.2.5 频道覆盖率(Channel Coverage Rate of Population) |
3.2.6 频道入户率(Channel Covering Rate of Family) |
3.2.7 频道公信力(Channel Public Faith Force) |
3.3 成本效益指标子系统 |
3.3.1 广告创收(Advertising Incoming) |
3.3.2 广告价格(Advertising Price) |
3.3.3 广告干扰度(Advertising Disturbance Degree) |
3.3.4 每千人成本(Cost Per Mille) |
3.3.5 收视点成本(Cost Per Rating Point) |
3.3.6 社会认可度(Social Approval Degree) |
3.4 本章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测度的实证研究 |
4.1 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的计算方法 |
4.1.1 AHP 法(层次分析方法) |
4.1.2 PCA 法(主成份分析法) |
4.2 省级卫视栏目资源指标评价 |
4.3 省级卫视频道受众指标评价 |
4.4 省级卫视成本效益指标评价 |
4.5 省级卫视竞争力指标综合评价 |
4.5.1 雷达图和象限图分析 |
4.5.2 省级卫视竞争力指标评价分析 |
4.5.2.1 湖南卫视竞争力评价分析 |
4.5.2.2 安徽卫视竞争力评价分析 |
4.5.2.3 上海东方卫视竞争力评价分析 |
4.6 本章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江苏卫视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江苏卫视省、市两级市场收视状况 |
5.1.1 市场平均收视率 |
5.1.2 市场人均每天收看分钟数 |
5.1.3 市场目标观众构成 |
5.1.4 频道竞争态势比较 |
5.2 江苏卫视竞争力评价分析 |
5.2.1 栏目竞争力分析评价 |
5.2.1.1 栏目目标管理评价系统的建立 |
5.2.1.2 栏目目标管理评价系统的研究方法 |
5.2.1.3 重点栏目竞争力评价分析 |
5.2.2 收视竞争力分析评价 |
5.2.3 覆盖竞争力分析评价 |
5.2.4 受众影响力分析评价 |
5.3 江苏卫视战略定位分析 |
5.4 本章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省级卫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省级卫视发展的频道定位 |
6.2 有效进行省级卫视区域定位 |
6.3 实行制播分离,制作专业化节目 |
6.4 拓展盈利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
6.5 加强合作谋求共赢,组建省级卫视联盟 |
6.6 本章研究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8)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研究 |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
2.1.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 |
2.1.2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 |
2.2 下一代网络的总体架构 |
2.3 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 |
2.3.1 软交换技术 |
2.3.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
2.3.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
2.3.4 宽带接入技术 |
2.4 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研究 |
2.4.1 PSTN网络的演进 |
2.4.2 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 |
2.4.3 国际互联网的演进 |
2.4.4 接入网的演进 |
2.4.5 传输网的演进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交换技术研究 |
3.1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 |
3.2 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 |
3.2.1 软交换的概念 |
3.2.2 软交换的特点 |
3.2.3 软交换模式与电路交换模式的区别 |
3.3 软交换组网方式的研究 |
3.3.1 传统PSTN网络的组网方式 |
3.3.2 现有的软交换网络组网方式 |
3.3.3 新的位置服务器方案 |
3.4 软交换网络协议 |
3.4.1 IP电话协议 |
3.4.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
3.4.3 SIGTRAN协议 |
3.4.4 软交换间互通协议 |
3.5 软交换网络中的QoS研究 |
3.5.1 IntServ模型 |
3.5.2 DiffServ模型 |
3.5.3 包分发策略对VoIP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
3.6 基于软交换的业务 |
3.6.1 软交换网络业务的分类 |
3.6.2 软交换网络业务特点 |
3.6.3 软交换网络业务提供方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交换技术和NGN的应用 |
4.1 公众通信网中的应用 |
4.2 军事通信网中的应用探索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基于会计核算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
1.1 引言 |
1.2 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
1.3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与现状 |
1.4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 |
1.5 企业会计核算控制系统设计 |
1.6 结论 |
第2篇 固定电话程控交换机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
2.1 问题提出 |
2.2 背景介绍 |
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2.4 实施有效规模策略的理论依据 |
2.5 公式推导 |
2.6 计算 |
2.7 调研局数据试算 |
2.8 结论和建议 |
2.9 附加说明 |
第3篇 我国中成药行业市场营销现状及分析 |
3.1 前言 |
3.2 中成药市场概述 |
3.3 我国中成药市场分析 |
3.4 中成药行业市场营销现代化 |
3.5 结论 |
第4篇 四川长虹财务分析及价值评估 |
4.1 产业经营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分析 |
4.3 长虹战略分析 |
4.4 财务分析 |
4.5 财务预测 |
4.6 公司估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凯帝克建筑设计公司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篇 凯帝克建筑设计公司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
1.1 凯帝克公司发展状况 |
1.1.1 1993-1998 年的初期阶段 |
1.1.2 1999 年后的发展阶段 |
1.1.3 十年庆典后的展望 |
1.2 凯帝克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1.2.1 外部环境分析 |
1.2.1.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1.2.1.2 波特的五种力量分析 |
1.2.1.3 行业竞争分析 |
1.2.1.4 客户群分析 |
1.2.1.5 外部环境分析小结 |
1.2.2 内部环境分析 |
1.2.2.1 组织结构 |
1.2.2.2 业务流程 |
1.2.2.3 管理理念 |
1.2.2.4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1.3 凯帝克公司专业化发展策略 |
1.3.1 SWOT 分析 |
1.3.2 公司的愿景、使命和发展目标 |
1.3.3 发展策略 |
1.3.3.1 总体思路 |
1.3.3.2 组织结构的专业化 |
1.3.3.3 业务领域的专业化 |
1.3.4 专业化发展的理由 |
1.3.4.1 专业化概念的演变 |
1.3.4.2 国外公司的借鉴 |
1.3.4.3 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
1.4 凯帝克公司专业化发展的实施 |
1.4.1 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
1.4.2 企业文化建设 |
1.4.3 信息系统建设 |
1.4.4 市场开拓 |
1.5 凯帝克公司专业化发展的风险控制 |
1.5.1 内部风险 |
1.5.2 外部风险 |
1.5.3 风险控制流程 |
1.6 全文总结 |
1.7 附录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 |
第2 篇 电信企业市场化后,如何解决农村通信问题 |
2.1 背景描述 |
2.1.1 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 |
2.1.2 中国电话普及率和程控交换机发展状况 |
2.1.3 农村电信市场的巨大空缺 |
2.2 农村通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农村通信发展的一般概况 |
2.2.1.1 开展调查的原因和目的 |
2.2.1.2 调查方法和程序 |
2.2.1.3 回收样本归纳 |
2.2.2 农村通信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2.1 技术发展及接入方法 |
2.2.2.2 在目前市场需求状况下农话是否有利可图 |
2.2.2.3 运营商对农话发展的态度 |
2.2.3 农村市场当前的需求状况 |
2.2.3.1 目前影响发展农话的因素分析 |
2.2.3.2 农话选用现有解决方案的主要原因 |
2.2.3.3 农话选用现有解决方案的主要缺点 |
2.3 农村市场发展的前景预测 |
2.3.1 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
2.3.2 西部大开发将极大的改善西部农村的通信条件 |
2.3.3 普遍服务要求 |
2.4 解决方法和对策 |
2.4.1 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
2.4.2 国家政策 |
2.4.2.1 目前国外的解决办法 |
2.4.2.2 国内解决办法 |
2.5 结束语 |
第3 篇 A 公司手机代理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 |
3.1 手机市场分销渠道的发展 |
3.1.1 手机市场的现状及展望 |
3.1.2 手机营销渠道的演变及现状 |
3.1.3 手机渠道发展趋势 |
3.2 A 公司的手机代理业务发展情况 |
3.2.1 公司简介 |
3.2.2 公司的销售业绩 |
3.2.3 公司的组织结构与销售网络 |
3.2.3.1 公司的组织结构 |
3.2.3.2 公司的销售网络架构 |
3.2.3.3 公司的售后服务网络 |
3.2.4 产品简介 |
3.2.4.1 所代理的品牌及各品牌的比重 |
3.2.4.2 国产手机 |
3.2.4.3 CDMA 手机和小灵通手机 |
3.2.5 竞争与合作 |
3.2.5.1 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关系 |
3.2.5.2 与二级经销商的关系 |
3.3 A 公司手机代理业务的SWOT 分析 |
3.3.1 公司A 的优势分析 |
3.3.2 公司A 的劣势分析 |
3.3.3 公司A 的机会分析 |
3.3.4 公司A 的威胁分析 |
3.3.5 SWOT 分析小结 |
3.4 A 公司手机代理业务的营销策略建议 |
3.4.1 公司A 的营销策略 |
3.4.2 公司A 的营销策略建议 |
第4 篇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
4.1 邯郸钢铁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公司治理结构 |
4.1.3 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
4.1.4 公司风险收益分析 |
4.1.5 公司投资收益测算 |
4.1.6 资本结构选择 |
4.1.7 红利政策 |
4.2 武钢股份 |
4.2.1 公司概况 |
4.2.2 股本结构 |
4.2.3 风险与收益 |
4.3 宝钢股份 |
4.3.1 公司基本概况 |
4.3.2 公司股本结构的分析 |
4.3.3 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分析(高管持股) |
4.3.4 风险与收益的分析 |
4.3.5 公司投资收益测算 |
4.3.6 公司资本结构选择 |
4.3.7 公司的红利政策 |
4.3.8 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公司价值 |
4.4 抚顺特钢 |
4.4.1 公司结构分析 |
4.4.2 股权结构分析 |
4.4.3 风险与收益 |
4.4.4 投资回报 |
4.4.5 资本结构 |
4.4.6 股利政策 |
4.4.7 公司价值分析 |
4.5 凌钢股份 |
4.5.1 公司概况 |
4.5.2 公司治理结构 |
4.5.3 股权结构分析 |
4.5.4 公司风险收益分析 |
4.5.5 公司投资收益测算 |
4.5.6 资本结构选择 |
4.5.7 红利政策 |
4.5.8 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公司价值 |
4.6 钢铁行业分析 |
4.6.1 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
4.6.2 应注意的问题 |
4.6.3 行业前景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上半年获准入网ISDN终端设备一览表(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2]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D]. 程荃. 武汉大学, 2012(12)
- [3]GPON技术在综合电信业务接入网工程中的应用[D]. 孙树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4]软硬件结合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组建[D]. 俞允恩.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5]信息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服务市场研究[D]. 张志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6]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绩效研究[D]. 吴菁. 暨南大学, 2010(07)
- [7]中国省级卫视竞争力评价研究[D]. 徐浩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8]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研究[D]. 张建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1)
- [9]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 ——基于会计核算系统[D]. 龙敏. 清华大学, 2005(08)
- [10]凯帝克建筑设计公司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 侯新元.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