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及相关基因检测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殷娇娇,庄丽维[1](2021)在《大肠癌癌前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肠癌(CRC)又称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部消化道恶性肿瘤首位。大多数CRC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多为晚期阶段。近年来由于CRC早期筛查率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CR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早期进行CRC癌前疾病的筛查可以降低CRC发病率和病死率。CRC癌前疾病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息肉、炎性肠病、慢性结肠血吸虫病等。国内外学者对CRC癌前疾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CR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CRC癌前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汪洋标[2](2021)在《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 PubMed 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1日。文献纳入标准:(1)病例组均为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血吸虫病相关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with schistosomiasis,CRCS)患者,对照组均为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纯结直肠癌患者;(2)观察指标至少包含以下中的多项:性别、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脉管转移、病理TNM分期等;(3)同一研究机构或作者发表的相似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大、完整的、最新发表的文献。文献排除标准:(1)摘要、综述、个案报道、会议记录、述评等;(2)无对照组、无法提取到所需要的数据的研究;(3)动物实验。所有纳入文献均经过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文献质量,采用表格提取文献资料。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用相对应的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均是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结直肠癌相比,CRCS 多见于男性(OR=1.51,95%CI:[1.22,1.88],P<0.05),CRCS 组织学分型为腺癌风险小(OR=0.24,95%CI:[0.15,0.39],P<0.05),CRCS 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小(OR=0.63,95%CI:[0.49,0.79],P<0.05),CRCS病理学分期Ⅰ+Ⅱ期所占比例大(OR=1.52,95%CI:[1.1 5,2.02],P<0.05),二者在发病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脉管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单纯结直肠癌,CRCS多见于男性,在组织学分型上为腺癌风险相对较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对较小,病理学分期也相对较早。
孙一涵[3](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杜秋沛[4](2021)在《肝泡型包虫病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人体组织及细胞水平分析多房棘球蚴感染后线粒体动力学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肝泡型包虫病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人体组织层面,RNA-seq检测线粒体动力学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的基因在4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标本中的表达丰度,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标记相关蛋;在细胞层面,将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与小鼠来源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分为1、3、5、7天四个时间节点共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动力学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通过Graphpad Prism 8.0软件作图,并利用双尾t检验(Student’s t tes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判定: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ns表示无明显意义。结果:人体组织层面:RNA-seq检测线粒体动力学相关标志物,结果显示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在边缘带较正常升高(P=0.0230);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在边缘带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升高(P=0.0154)。检测分析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2型巨噬细胞极化因子TGF-β与M-CSF在病灶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P=0.0350,P=0.0384)。ARGINASE在病灶中较正常对照组下调(P=0.0093)。免疫组化结果: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在病灶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下降(P=0.0124);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在边缘带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上调(P=0.0368),病灶中下调(P=0.0011)。免疫荧光结果:DNM1在病灶组织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上调(P=0.0157)。细胞层面,显微镜观察正常RAW264.7呈现圆球或水滴状,有少量长度较短的伪足伸出。共培养的RAW264.7在受到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刺激后,大量细胞伸出细而长的伪足并与邻近细胞伸出的伪足相连接,建立细胞间联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线粒体融合基因OPA1在共培养第1、3天时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01,P=0.0095);共培养第1天时,MFN1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P<0.0001);MFN2在第3天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40),到第7天时升高(P<0.0001)。但升高趋势仍较明显;DNM1在整个共培养过程中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升高,在第1、3、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7,P=0.0151,P=0.0017)。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基因的检测的结果显示:M1型极化基因IFNg-R1在第3天呈现上升趋势(P=0.0153),第1、7天均下降(P=0.0470,P=0.0025);IFNg-R2在第5、7天表达明显下降(P=0.0232,P=0.0257),尽管第1、3天无统计学意义,但仍能看出升高趋势;TNF-α在1、3、7天升高(P<0.0001,P=0.0002,P=0.0006);IL12P40在第1、3、5天均上升(P=0.0163P=0.0053,P=0.0105)。对于M2型极化基因,TGF-β在第1天表现出上升趋势(P=0.0015),5、7天下降(P=0.0471,P=0092);ARGINASE在整个周期中表达均升高(P=0.0007,P=0.0245,P<0.0001,P=0.0332);M-CSF在第3、5天表达升高(P=0.0236,P=0.0006);GM-CSF在整个周期中实验组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064,P=0.0288,P=0.0004,P=0.0006)。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2在第1天表达上调,第3、5、7天均下降,OPA1在第1、3天表达上调,5、7天下降;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在第1、7天表达上调,3、5天下降。结论:多房棘球蚴感染在体内外均会引起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并且以线粒体分裂为主。同时,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参与了肝泡型包虫病的发生发展。
赵伟[5](2020)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的年死亡率在10/100万左右。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发病年龄日益趋于年轻化,且远期预后差,已经成为我国亟需面对的公共卫生难题。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大肠癌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胆囊切除后机体胆汁酸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刺激肠上皮增生,从而构成大肠肿瘤的发生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上大肠癌的病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通过选取咸阳市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收治的447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病人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462例非肿瘤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拟的统一调查表格,调查入选人群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胆囊切除史、阑尾切除史等,调查表格经过专家审核后具有一定时效性。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采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分析比较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及其他因素(包括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采用Mantal-Haenszel检测方法分层分析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对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关联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胆囊切除史、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总结胆囊切除及其他相关因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联强度,探讨大肠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病例组共447例大肠癌,包含右半结肠癌105例,左半结肠癌95例,直肠癌247例,其中男性234例,女性213例,平均年龄64.66±13.16岁;对照组共462例,其中男性242例,女性220例,平均年龄64.56±13.49岁,两组病例之间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病例组447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76例(17.00%),对照组462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27例(5.84%),两组胆囊切除百分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囊切除可能与大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3.对两组病例分别从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进行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除高血脂以外,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高血压、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4.最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大肠癌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分析,结果发胆囊切除、吸烟、糖尿病、年龄等均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相关性研究及统计学推断发现胆囊切除可能会导致大肠癌发病风险升高;同时本研究还证实吸烟、糖尿病、年龄也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筛选出影响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暴露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尽早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
王子健[6](2020)在《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的相关性,并通过病理实验分析肠道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对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影响。方法:1.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5例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和3289例血吸虫病不合并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2.对2012年收集到的43例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以及按分层抽样获得的57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分析。3.按年龄及分化程度的分布进行分层抽样,从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中各抽取10例进行病理实验,分为血吸虫病组和非血吸虫病组;再从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中随机各抽取10例患者,分为血吸虫病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组,非血吸虫病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组,进行病理实验。4.同时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同期的血吸虫病合并肠炎和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腺瘤患者各10例,分为血吸虫病肠炎组和血吸虫病腺瘤组,进行对比。5.使用相关的统计学软件对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3289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和265例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显示,血吸虫病组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血吸虫病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性别分布上,两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但血吸虫病男女比例要高于非血吸虫病(P=0.001)。两组均多为溃疡型,但血吸虫病组浸润型比例要多于非血吸虫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两组粪便潜血阳性也有差异(P=0.002)。在TNM分期上,血吸虫病T1-3期患者比例要低于非血吸虫病患者,但血吸虫病组T4期比例要明显高于非血吸虫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型,病理N期和病理M期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结果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P=0.003),性别(P=0.002),病理T期(P=0.005)以及合并血吸虫病(P=0.029)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随访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43±3.15,要低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66.35±1.96,有统计学差异(P=0.004);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6.40%,明显低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68.90%,有统计学差异(P=0.015)。2.实验结果H&E染色确诊后,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结果。结果显示合并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织中TAMs数量要远高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织,特别是M2型TAMs,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吸虫病结直肠组织癌变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M2型巨噬细胞在各阶段比例都增加。淋巴结远处转移患者组织TAMs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远处转移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吸虫可能促进肠道TAMs向M2型TAMs的极化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导致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生存时间产生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血吸虫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M2型TAMs在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数量要远高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并且在血吸虫病结直肠组织恶性化的过程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发挥作用。血吸虫可能通过影响TAMs向M2型极化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乔武[7](2020)在《卵黄免疫球蛋白干预具核梭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文中指出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较为常见革兰氏阴性的厌氧菌,在口腔,肠道等以及其它身体部位中均有被发现。它有着很强的成膜性通过共聚作用形成生物被膜,加剧疾病的发展和治愈难度。同时F.nucleatum具有黏附和侵入功能其菌体表面特有的毒力因子能够增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F.nucleatum已经被发现能够破坏牙周组织和牙龈组织,导致口腔疾病包括口臭和牙周炎等,最近几年发现F.nucleatum不仅和结直肠癌的产生并促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能够影响着肠道菌群稳态。卵黄免疫球蛋白(Ig Y)是经过特定致病源刺激后母鸡将体内产生的特定抗体转移到鸡蛋中,并从蛋黄里纯化得到,与哺乳动物中Ig G不仅有着结构的相似性最重要的是有着高效的免疫特性,由于其稳定性,廉价性和易获得性已经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基于其免疫特性,本研究使用抗F.nucleatum Ig Y干预具核梭杆菌诱导的相关口臭,牙周炎和结直肠癌,验证是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及简单的阐述其干预过程和部分相关机制。卵黄免疫球蛋白有效抑制具核梭杆菌的增殖。F.nucleatum经过灭活后加入辅助试剂制成疫苗注射到母鸡体内,收集蛋黄,离心去脂肪,按照1:6水溶去除脂肪,经过50%饱和硫酸铵沉淀,再经过14%硫酸钠沉淀,最后通过100k Da超滤管透析后,得到了高纯度的Ig Y并通过变性和非变性电泳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天然Ig Y分子量在180k Da左右,变性之后重链在70k Da左右,轻链在25k Da左右。F.nucleatum经过复苏,培养,革兰氏染色鉴定,并且测定了生长曲线,为后续实验做好了保证。经过ELISA测定了Ig Y效价高达25600,对于F.nucleatum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后续研究做好了基础的准备。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核梭杆菌诱导的口臭。基于体外和动物模型,采用导致口臭的主要菌种F.nucleatum,诱导体外和动物口臭模型。在体外模拟体系中,采用了人工唾液模拟体系验证人工唾液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体系中模拟唾液中F.nucleatum生长,Ig Y能够很好抑制具核梭杆菌在人工唾液中的生长,有效地降低具F.nucleatum人工唾液产生的VSCs,使用GC/MS检测菌液中脂肪酸的变化,推测Ig Y影响了具核梭杆菌脂肪酸的代谢从而能够治疗口臭。大鼠口臭模型中,使用F.nucleatum涂抹牙周牙龈加上物理方法,造模一个月后,通过感官性评价,得到了较好的口臭模型。经过Ig Y治疗后,口臭指数得到很好的下降。随后采用SPME-GC/MS顶空固相法,检测了大鼠口臭模型唾液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通过指定的数据库定性和半定量,最后得到了个4醇类,4个羧酸,3个酮类,2个醛类,2个酯类和1个含氮化合物,与之前文献中描述基本一致。经过Ig Y干预治疗后,尽管酮类和醛类物质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乙酸,丙酸和己酸含量显着的降低,另一个主要气味物质(氨气)在高剂量(40mg/m L)和低剂量(10mg/m L)治疗后,都得到了显着的缓解。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核梭杆菌诱导的牙周炎。对大鼠牙周炎模型采用Ig Y治疗之后,从X光看出,牙齿之间的缝隙能够明显减小;从HE染色来看,牙槽骨吸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牙周膜组织炎症浸渍减少,胶原纤维变得有序,都能说明Ig Y较好的治疗F.nucleatum诱导的牙周炎。Ig Y作用于F.nucleatum,减少F.nucleatum对于机体的侵袭和刺激,减少了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卵黄免疫球蛋白缓解具核梭杆菌诱导的结直肠癌。通过偶氮甲烷腹腔注射,饮用葡聚糖硫酸钠盐水溶液促进肠炎,加上F.nucleatum的诱导从而构造小鼠结直肠癌模型,研究卵黄免疫球蛋白对于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影响。具核梭杆菌处理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目和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强于对照组,同时体现出炎症与结直肠癌的密切关系。本章节实验中发现F.nucleatum参与诱导的小鼠模型中不论是结直肠组织还是血清中TNF-α,COX-2和IL-8相对表达水平和血液中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小鼠体重,肿瘤数目,毛色等症状都与对照组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Ig Y干预后,首先体重相对之前有较好的恢复,肿瘤数目减少其次TNF-α,COX-2和IL-8水平得到下降,说明F.nucleatum对于炎症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Ig Y能够通过NF-κB通路缓解结直肠组织中炎症的情况从而改善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的风险。
张晨红[8](2020)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将受试者的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结果与结肠镜及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估这种新型检测技术在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及进展期腺瘤上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确诊的126例患者的粪便标本,其中有20例诊断CRC、15例诊断进展期腺瘤、9例诊断非进展期腺瘤、35例诊断非肿瘤性息肉,另收集47例肠镜检查正常者的粪便标本作为对照。对上述126例患者的粪便进行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原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通过对收集的粪便样本进行预处理后提取肠道脱落细胞的DNA,异常的细胞导致粪便DNA中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K-ras基因突变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和CRC显着相关,通过定性检测收集126例粪便样本中的BMP3和NDRG4基因甲基化、K-ras基因突变及粪便中血红蛋白的量,将检测的信息使用逻辑回归算法生成具体数值。通过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我们将阈值确定为165。若数值低于165,检测结果为阴性,若大于或等于165,则检测结果为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26例样本,共分为5组,分别为CRC组、进展期腺瘤组、非进展期腺瘤组、非肿瘤性息肉组、肠镜检查正常组。其中有20例纳入CRC组、15例纳入进展期腺瘤组、9例纳入非进展期腺瘤组、35例纳入非肿瘤性息肉组、47例纳入组肠镜检查正常组。126例中男性占78例(61.9%),女性占48例(38.1%),年龄在4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1±3.5岁。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CRC检测的阳性率为100%(20/20),敏感性100%;对进展期腺瘤检测的阳性率为53.3%(8/15),敏感性53.3%;对非进展期腺瘤检测的阳性率为0%(0/9),特异度100%;对于非肿瘤性息肉的阳性率为5.7%(2/35),特异度为94.2%;对于肠镜检查正常者的阳性率为12.7%(6/47),特异度为87.2%。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再将126例受试者分为两大组,把CRC和进展期腺瘤共35例纳入其中一组中,其余91例纳入另一组。通过ROC曲线得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于CRC和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为77.8%,特异度为92.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0。结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对于CRC及进展期腺瘤敏感性强,可以提高CR C、进展期腺瘤筛查的准确性,对于非进展期腺瘤、非肿瘤性息肉、正常人群的特异性高,可以排除许多结直肠的非癌前疾病,适合运用于CRC、进展期腺瘤的筛查。
熊慧芳[9](2019)在《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在全世界人类中发病十分普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大肠癌检测方法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发病率有持续升高趋势。尽管目前人们在大肠癌治疗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大肠癌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手术治疗,全球范围内大肠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大肠癌能显着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炎症是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TLR4的活化、过表达和大肠癌关系密切。TLR4是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能识别细菌表面的特异性结构,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本课题通过研究TLR4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研究TLR4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深入探讨TLR4与大肠癌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望为大肠癌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指导方向。方法:(1)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60例诊断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LR4,根据TLR4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TLR4低表达组及TLR4高表达组。(2)整理60例大肠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对临床病理资料中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及TLR4表达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根据生存表估计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再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分析TLR4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60例大肠癌组织中,TLR4阳性占41例,阳性率为68.33%(41/60),而在6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TLR4阳性的6例,阳性率为10%(6/60),大肠癌组织中TLR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1)。(2)截止2018年6月,随访时间为3个月到78个月,失访3例,存活35例,死亡22例。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P=0.508)、性别(P=0.644)、肿瘤部位(P=0.799)、肿瘤直径大小(P=0.182)的大肠癌患者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P=0.00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9)、远处转移情况(P<0.001)、Dukes分期(P=0.001)、TLR4表达情况(P=0.005)的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TLR4表达纳入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LR4表达、肿瘤分期、远处转移为大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TLR4高表达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低表达患者的4.598倍(95%CI:1.134-21.676,P=0.033);Dukes分期C+D期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A+B期患者的3.548倍(95%CI:1.416-8.891,P=0.007);有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是无远处转移患者的3.447倍(95%CI:1.441-8.244,P=0.005)。结论:(1)TLR4的表达水平在大肠癌组织中较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高。(2)TLR4的表达、肿瘤分期、远处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TLR4高表达提示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韩连秀,杨江华[10](2018)在《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血吸虫病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文献,探索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经过国内外的病例数据调查研究及相关免疫机制、分子机制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既往感染血吸虫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血吸虫病是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吸虫病引起的肠粘膜慢性炎症,极大地促进了肿瘤的增殖、存活和迁移。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长期血吸虫慢性感染将发展成为结直肠肿瘤。
二、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及相关基因检测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及相关基因检测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文献排除标准 |
2.4 资料收集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发病年龄 |
3.2.2 发病性别 |
3.2.3 肿瘤位置 |
3.2.4 组织学分型 |
3.2.5 分化程度 |
3.2.6 浸润深度 |
3.2.7 淋巴结转移 |
3.2.8 脉管转移 |
3.2.9 病理学分期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肝泡型包虫病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包虫病概述 |
1.2 线粒体动力学文献研究 |
1.3 巨噬细胞极化文献研究 |
1.4 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影响文献研究 |
第二章 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2.1 背景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人体组织标本 |
2.3.2 RNA-seq实验流程 |
2.3.3 免疫组化 |
2.3.4 免疫荧光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组织标本基因表达结果分析 |
2.4.2 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2.4.3 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组织标本免疫荧光结果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RAW264.7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3.1 背景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剂配制 |
3.2.2 主要实验材料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细胞计数 |
3.3.3 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分离 |
3.3.4 RAW264.7 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共培养 |
3.3.5 细胞收集 |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7 蛋白免疫印迹 |
3.3.8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RAW264.7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共培养形态学变化 |
3.4.2 RAW264.7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
3.4.3 RAW264.7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共培养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综述 线粒体动力学与巨噬细胞极化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5)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回顾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家族史 |
2.3 饮食因素 |
2.3.1 膳食纤维 |
2.3.2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
2.3.3 高脂饮食 |
2.4 生活方式 |
2.4.1 吸烟与饮酒 |
2.4.2 体力活动与体重指数 |
2.5 相关疾病 |
2.5.1 肠道疾病 |
2.5.2 糖尿病 |
2.5.3 阑尾疾病 |
2.6 寄生虫及血吸虫病 |
2.7 相关药物 |
2.8 精神心理因素 |
2.9 其他 |
3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人群与对象 |
3.2.1 研究人群 |
3.2.2 样本量估计 |
3.2.3 抽样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3.3.2 研究相关定义的界定 |
3.4 研究步骤 |
3.4.1 研究前准备 |
3.4.2 研究实施 |
3.5 资料收集 |
3.6 资料分析 |
3.7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两组基线数据的比较 |
4.2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
4.3 大肠癌组内不同位置肿瘤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
4.4 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5 大肠癌相关因素对合并胆囊切除与原发性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 |
4.5.1 性别因素的影响 |
4.5.2 年龄因素的影响 |
4.5.3 体重指数因素的影响 |
4.5.4 吸烟因素的影响 |
4.5.5 饮酒因素的影响 |
4.5.6 糖尿病因素的影响 |
4.5.7 阑尾切除史因素的影响 |
4.6 原发性大肠癌危险因素的经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引言 |
2.血吸虫病和结直肠癌 |
2.1 血吸虫病和结直肠癌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血吸虫病 |
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结直肠癌 |
5.研究目的 |
6.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
6.1 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
6.2 组织标本病理染色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理实验组织获取及分组 |
3.结直肠癌患者随访资料 |
4.病理学实验研究 |
4.1 试剂准备 |
4.2 实验步骤 |
4.2.1 H&E染色步骤 |
4.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分析 |
1.1 3554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
1.2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1.3 结直肠癌患者随访资料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计数 |
2.2 巨噬细胞在不同阶段合并血吸虫病肠组织中的表达 |
2.2.1 统计分析不同阶段血吸虫病肠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
2.3 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达 |
2.3.1 统计分析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组巨噬细胞表达 |
讨论 |
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1.1 临床特征分析 |
1.2 病理资料分析 |
1.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1.4 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生存资料比较 |
2.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 |
2.1 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达 |
2.2 不同阶段血吸虫病肠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 |
2.3 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巨噬细胞的表达 |
3.总结 |
结论 |
引用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卵黄免疫球蛋白干预具核梭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具核梭杆菌和卵黄免疫球蛋白 |
1.1 具核梭杆菌 |
1.1.1 具核梭杆菌的发展简介 |
1.1.2 具核梭杆菌与口腔疾病的研究 |
1.1.3 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研究 |
1.2 卵黄免疫蛋白 |
1.2.1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
1.2.2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
第二章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抑制具核梭杆菌的增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具核梭杆菌的复苏与培养 |
2.1.3 具核梭杆菌的革兰氏染色纯种鉴定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1.4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纯化 |
2.1.5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分析检测 |
2.1.6 卵黄免疫球蛋白抑制具核梭杆菌增殖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具核梭杆菌鉴定和生长曲线 |
2.2.2 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分析 |
2.2.3 卵黄免疫球蛋白抑制具核梭杆菌的增殖 |
2.3 小结 |
第三章 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核梭杆菌诱导的口臭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 |
3.1.2 人工唾液体系的制备 |
3.1.3 卵黄免疫球蛋白对于体外口臭模型的干预 |
3.1.4 卵黄免疫球蛋白对于大鼠口臭模型的干预 |
3.1.5 IgY对口臭干预的评价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卵黄免疫球蛋白干预人工唾液中菌种生长 |
3.2.2 Halimeter检测挥人工唾液中挥发性硫化物 |
3.2.3 GC/MS检测人工唾液脂肪酸的变化 |
3.2.4 大鼠的口臭指数 |
3.2.5 大鼠唾液中挥发性有机成分检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具核梭杆菌诱导的牙周炎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材料和方法 |
4.1.2 菌种制备 |
4.1.3 大鼠牙周炎模型构建 |
4.1.4 IgY干预治疗大鼠牙周炎 |
4.1.5 IgY干预大鼠牙周炎效果评价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大鼠牙周炎模型的构建评价 |
4.2.2 卵黄免疫球蛋白调节炎症因子 |
4.2.3 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对组织形态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卵黄免疫球蛋白缓解具核梭杆菌干预的大肠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 |
5.1.2 结直肠癌模型的构建 |
5.1.3 小鼠样本采集 |
5.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小鼠结直肠模型的动态观察 |
5.2.2 结直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
5.2.3 结直肠组织的NF-κB通路变化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粪便DNA检测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9)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TLR4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 |
2 TLR4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1 肠道菌群与大肠癌的关系 |
2 炎症与大肠癌的关系 |
3 TLR4与大肠癌的关系 |
4 TLR4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分子与大肠癌的关系 |
5 TLR4介导的信号通道对大肠癌的治疗的意义 |
6 TLR4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LR4相关信号通道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10)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介绍 |
2 血吸虫病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
3 血吸虫病大肠癌的分子机制 |
4 结语 |
四、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及相关基因检测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癌癌前疾病的研究进展[J]. 殷娇娇,庄丽维. 癌症进展, 2021(13)
- [2]血吸虫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D]. 汪洋标. 南昌大学, 2021(01)
- [3]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肝泡型包虫病中线粒体动力学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D]. 杜秋沛. 青海大学, 2021(02)
- [5]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D]. 赵伟.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6]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调控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D]. 王子健.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卵黄免疫球蛋白干预具核梭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D]. 乔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8]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在预测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中的研究[D]. 张晨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TLR4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熊慧芳. 三峡大学, 2019(06)
- [10]血吸虫病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J]. 韩连秀,杨江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