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鲁杰,廖细梅[2](2021)在《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精神科在未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前的医疗纠纷事件有20例,2014年7月至2019年4月我院精神科在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后的医疗纠纷事件有8例。对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据此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开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后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意外事件和责任心不强、诊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不满意及费用不合理等医疗纠纷发生率均高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上述医疗纠纷原因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将医疗纠纷发生原因阐明,并从强化法律意识、责任心、相关专业技能及知识学习、服务态度、各项告知工作和相关科室安全措施完善等方面开展防范措施。结论针对精神科患者开展相关防范措施,不但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而且还能使医疗纠纷情况的发生减少,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赵胜楠,周莉萍,连卓[3](2020)在《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调查患者临床资料及感染相关因素,筛选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时间、服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原发疾病类型均是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长(OR=1.755,95%CI:1.149~2.681,P<0.001)、年龄大(OR=1.584,95%CI:1.023~2.452,P<0.001)、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OR=1.305,95%CI:1.086~1.569,P<0.001)均是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住院时间长、年龄大、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必要干预措施预防感染。
张妮[4](2020)在《基于PDCA循环的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医改的稳步推进,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患者安全目标》、《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细则(2011年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及《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相关规定,提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改革的核心,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不良事件报告管理是实现该目的的重要手段,具有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不良事件定义的分析,结合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管理的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法分析该医院现有不良事件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根据医院管理层级,将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用户进行分类,并将该医院的不良事件分为9大类、39小类,对不良事件报告管理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形成管理有序、全员参与的闭环式管理。引入PDCA循环理论,设计了医院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七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制度管理模块、事件报告模块、事件处理模块、事件查询模块、事件统计分析模块以及事例公布模块。本系统使用B/S模式的三层结构、Java编程语言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不良事件报告的上报、处理、查询、统计分析、反馈、学习等功能。本文对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研究,能够对医院各种过失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从而对各类不良事件形成更为科学的判断,有效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为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水平、实现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吴莹玉[5](2020)在《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提高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为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职业防护内容。方法1.以“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护士”/“nurse*”、“培训”/“train*”/“education”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参照检索所得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初步形成条目池。2.便利抽取青岛市某3个辖区内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丰富条目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包含临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行政人员在内的19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深度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4.运用德尔菲法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初步形成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条目池。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31%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辱骂、威胁、性骚扰、躯体攻击。(2)暴力事件多于白班(67.63%)、有其他同事在场(76.98%)、护士办公室(39.57%)和急诊(61.06%)发生;为首施暴人员多为中年(77.70%)、男性(78.42%)和患者家属(73.38%);施暴主要原因为施暴者素质低(71.22%)、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60.43%)和等候时间长(46.76%)等;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79.14%)、忍让回避(53.96%)和求助保安(30.94%);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受到的即时影响主要为感到委屈(80.58%)、气愤(77.70%)和工作热情下降(52.52%),且常存在持续影响(62.59%)。(3)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66.67%的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76.13%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6.76%的护士不认为“工作场所暴力”不值得大惊小怪,95%以上的护士对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持肯定态度。(4)49.77%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过与工作场所暴力预防有关的培训。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取暴力识别、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和法律法规7个培训需求主题。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4.共20名专家参加体系构建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性分别为95.24%、95.00%。第二轮培训目标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28,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3(P<0.001);第二轮培训内容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03,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63(P<0.001)。最终确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树立防暴意识、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熟知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5.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目标中,“树立防暴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两项指标所占权重最大(0.262),其次为“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0.146),最后为“熟知法律法规”(0.038)。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内容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权重最大(0.547),其次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0.345),最后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0.109)。结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高;本研究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开展护士防暴能力培训工作。
蒋锋[6](2019)在《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测量和改进一直是医院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多集中在综合医院,对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由于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精神专科医院面临一定的医疗质量滑坡的压力,因此,监测和改进医疗质量是精神专科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承担急、重型精神疾病住院收治任务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而言由于精神专科医院的特殊性,综合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无法直接套用到精神专科医院上,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研发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针对宏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微观层面上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适用于我国的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使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在该板块中,首先系统回顾医疗质量理论及测量指标上的研究进展,收集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测量相关的指标。邀请20名相关专业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家咨询。经过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专家评价模型。该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果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614,过程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211,结构质量指标的权重为0.175。在结果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基于精神科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指数,其次是出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第二个部分是专家评价模型的应用。将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转化成三套调查表,分别为调查医院基础信息的机构调查表、调查出院患者住院病历相关临床信息的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调查出院患者住院满意度的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并通过预试验进行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依托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效果第三方评估项目,开展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的专项评估,收集32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的相关数据,使用专家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同行心目中的排序基本吻合,专家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均可接受。在第三个部分中,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经典医疗质量理论,以专家评价模型为起点,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构建出初始模型和饱和模型,再使用32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实证数据,选定饱和模型为研究基础,剔除权重不显着的测量指标,优化得到修正模型。在修正模型中,共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各测量指标的权重较专家评价模型中的测量指标权重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过程,过程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结构显着地正向影响结果。
朱莉[7](2018)在《心理契约对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影响研究 ——以上海J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飞跃,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医生职业成为了高风险的代名词之一。由于治疗对象、治疗方法和社会群众态度与舆论的作用,精神科医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Job Burnout)问题,给病人的疾病康复和医院的诊疗水平提高及远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医生和医院间内隐的没有表达的对对方责任的一种认知,心理契约的履行能够强化双方合作,增强组织忠诚度。通过精神科医生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研究,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维护心理契约,从而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保障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和《马氏职业倦怠问卷-服务行业版(MBI-HSS)中文修订版》,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后,将问卷向J医院265名精神科医生发放,问卷结果通过SPSS.21进行统计录入,以对该院精神科医生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和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不同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在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交互作用。最后从医院管理层和医生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建议,以避免医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通过研究发现,J医院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契约水平较低,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年龄、工作年限医生分别在心理契约及职业倦怠上有部分显着性差异。除医院发展责任外,心理契约各个维度与情感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及职业倦怠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与去个性化存在部分负相关。心理契约部分维度分别对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具有预测作用,医院团队责任、医生发展责任和医生团队责任三个维度是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的独立危险因素。职称、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均是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的调节变量,调节方向均为正向。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可以通过医院责任和医生责任两个角度维护健康的心理契约,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留住人才,激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医院的长足发展。
田欢欢[8](2011)在《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护理不良事件给病人及护士都带来了诸多伤害。通过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并对其进行分析,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众多医疗质量研究机构推荐的可以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再发生的管理模式。然而,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率很低,这个现状已逐渐引起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报告意向是护士报告行为的最主要预测因子。因此,调查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北京市质控中心及各级医疗机构改善临床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提高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描述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现状;(2)探讨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便利选取了北京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2097位在岗的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采用修订的报告意向问卷进行调查,影响因素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修订的报告障碍问卷、报告认知问卷及报告习惯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2003名研究对象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中位数为14(12~15)。当护理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较高时,护士的报告意向也较高。护士更倾向于采取上报上级主管的报告方式。(2)以报告意向总得分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护师、精神科、中医医院、报告认知及报告障碍的三个公因子: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报告意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有影响,共解释了总变异的28.2%。结论:北京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较正向:职称为护师,工作科室为精神科或在中医医院工作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较低。护士的报告认知,机构方面的惩罚性文化、报告流程以及是否明确报告意义等因素均会影响护士的报告意向。上述7个影响因素共解释了总变异的28.2%,提示今后的研究应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影响因素的范围,进一步探讨可干预的因素。
马建东,朱性霞,吴效梅[9](2000)在《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李红星,黄嘉威,周永梅,林建葵,陆晓丹,胡玉金,陈国芬,邝仕源[10](2021)在《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反刍性沉思水平与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反刍性沉思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方便抽样与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量表(C-ERRI)及自编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15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受访对象的反刍性沉思总分为(22.11 ± 9.62)分,目的性反思维度得分为(12.99 ± 5.58)分,侵入性反思维度得分为(9.12 ± 6.01)分。回归分析显示,近1年内遇袭频次(B值为-3.195,P<0.01)和本次遇袭的受伤情况(B值为8.591,P<0.01)进入目的性反思维度方程,解释方程26.8%的变异。性别(男)(B值为-2.415,P<0.01)、近1年受伤频次(B值为2.864,P<0.01)与本次遇袭的受伤情况(B值为8.949,P<0.01)进入侵入性反思维度方程,解释方程36.0%的变异。结论精神科护士以目的性反思为主,但其反刍性沉思水平总体不高。
二、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医疗纠纷原因分类 |
2.2 防范措施 |
3 讨论 |
3.1 精神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
3.1.1 患者因素 |
3.1.2 医院因素 |
3.1.3 护理人员年龄因素 |
3.2 具体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开展 |
3.2.1 加强培训,提高质控意识 |
3.2.2 加强医疗质量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
3.2.3 多措并举,保证医疗安全 |
(3)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分析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精神科患者感染类型 |
2.2 临床资料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3 讨论 |
(4)基于PDCA循环的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良事件基础理论研究 |
1.2.2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管理现状分析 |
2.1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管理概述 |
2.1.1 X精神专科医院概况 |
2.1.2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概述 |
2.1.3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分类 |
2.2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管理现状 |
2.2.1 不良事件报告规章制度管理现状 |
2.2.2 不良事件报告上报流程管理现状 |
2.2.3 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2.3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缺陷分析 |
2.4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
2.5 信息系统构建思路 |
2.5.1 PDCA循环的特点 |
2.5.2 PDCA循环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3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1.3 操作可行性 |
3.2 系统实现技术介绍 |
3.2.1 系统层级结构设计 |
3.2.2 编程语言的选择 |
3.2.3 数据库选择 |
3.3 用户类型分析 |
3.3.1 系统管理员用户分析 |
3.3.2 报告用户分析 |
3.3.3 职能管理用户分析 |
3.4 系统需求分析 |
3.4.1 用户需求分析 |
3.4.2 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
3.4.3 系统内容分析 |
3.5 业务流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PDCA循环的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系统管理模块 |
4.4.2 制度管理模块 |
4.4.3 事件报告模块 |
4.4.4 事件处理模块 |
4.4.5 事件公布模块 |
4.4.6 事件统计分析模块 |
4.4.7 事件查询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保障措施分析 |
5.1 宣传培训 |
5.2 管理制度保障 |
5.3 明确职责管理 |
5.4 资金保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主要代码 |
附录三 不良事件报告表 |
(5)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4.1 行为目标理论 |
4.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回顾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对象 |
1.4 专家遴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法 |
3 统计学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德尔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团队组建 |
4.2 问卷调查 |
4.3 半结构式访谈 |
4.4 专家咨询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 |
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培训需求主题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 |
5 咨询专家结果 |
5.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6 指标咨询结果 |
6.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6.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的必要性和需求性高 |
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科学性较好 |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较强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内容分析 |
4.1 培训目标 |
4.2 培训内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医疗质量评价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发展 |
第三节 我国精神卫生领域医疗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统计方法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七节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的一般步骤 |
第二节 评价框架的选择 |
第三节 候选指标池的发展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的实施 |
第四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现场调查结果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专家评价模型的测量结果 |
第七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专家评价模型的评价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PLS-SEM建立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三节 PLS-SEM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数中的应用 |
第四节 PLS-SEM中的阶层成分模式 |
第五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的实证评价模型 |
第六节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实证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一节 外部权重系数检验 |
第二节 路径系数检验 |
第三节 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检验 |
第四节 修正模型的其他检验 |
第八章 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修正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综合评价结果排序 |
第二节 修正模型综合评价结果的聚类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
第五节 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住院病案首页 |
附录2 第一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4 第二Plus轮改良德尔菲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征求意见问卷 |
附录6 机构调查表 |
附录7 患者调查表(医生部分) |
附录8 患者调查表(患者部分) |
附录9 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 |
基金资助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心理契约对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影响研究 ——以上海J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
二、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
三、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 |
二、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
一、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
二、职业倦怠的理论基础 |
三、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过程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四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五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学因素关系研究 |
二、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 |
三、人口统计学因素在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四章 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一、心理契约现状分析 |
二、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
一、性别因素T检验 |
二、职称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三、学历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 |
四、年龄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 |
五、工作年限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三节 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Pearson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心理契约与职业倦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一、心理契约对情感耗竭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二、心理契约对去个性化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三、心理契约对低个人成就感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四、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节 心理契约对职业倦怠影响中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研究 |
一、性别变量的调节作用 |
二、职称变量的调节作用 |
三、学历变量的调节作用 |
四、年龄变量的调节作用 |
五、工作年限变量的调节作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医院层面 |
(一)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 |
(二)保障薪资待遇,降低职业风险 |
(三)个性化满足不同医生的心理契约 |
(四)构建对心理契约的正确认知 |
(五)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 |
二、医生层面 |
(一)提高职业胜任力 |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四)常怀职业荣誉感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护理不良事件相关概念及分类 |
(一) 病人安全 |
(二) 不良事件 |
(三) 护理不良事件 |
二、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
三、不良事件报告与报告意向 |
(一) 不良事件报告 |
(二)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 |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研究现状 |
(一)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研究现状 |
(二) 报告意向相关研究的调查方法 |
(三) 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常用测量工具 |
五、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 |
(一) 个人因素 |
(二) 机构因素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
四、资料收集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对象的报告意向情况 |
三、研究对象的报告认知情况 |
四、研究对象的报告障碍情况 |
五、研究对象的报告习惯情况 |
六、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二、研究对象的报告意向较正向 |
三、研究对象报告认知、报告习惯、报告障碍情况分析 |
四、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局限性 |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精神科医疗安全的因素 |
1.医源性因素: |
2.医疗技术因素: |
3.药源因素: |
4.医院感染因素: |
5.组织管理因素: |
二、加强精神科医疗安全的措施 |
1.加强宣传教育: |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
3.加强“三基”训练以提高业务素质: |
4.加强医疗安全薄弱环节的管理: |
四、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精神科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 鲁杰,廖细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4)
- [3]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 赵胜楠,周莉萍,连卓.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5)
- [4]基于PDCA循环的X精神专科医院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研究[D]. 张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D]. 吴莹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6]省级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蒋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7]心理契约对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影响研究 ——以上海J医院为例[D]. 朱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8]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田欢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9]精神科医疗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 马建东,朱性霞,吴效梅.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01)
- [10]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的反刍性沉思水平与影响因素[J]. 李红星,黄嘉威,周永梅,林建葵,陆晓丹,胡玉金,陈国芬,邝仕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