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是如何强化兽药监督管理的?(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1](2022)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农牧发[202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推进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我部制定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14日
吴强[2](2020)在《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近年来,涉及乳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乳品质量目标与产能目标冲突,乳品质量提升与奶业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质量控制水平与成本不协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改善乳品质量、协调质量与产能目标,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供应链管理、认知行为、协同学、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协同度、Logit-ISM、结构方程、演化博弈、委托代理和模拟仿真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协同度测算、影响因素确定、形成机制剖析、实现机制解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由奶牛养殖场户(简称奶农,全文同)、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和员工培训等6方面。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含义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在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维护乳品质量、提高乳品供应链竞争力;模式包括横向层面协同和纵向层面协同;目标由状态目标和结果目标两部分构成,结果目标是状态目标的外在表现,状态目标是结果目标的内在基础;标志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质量控制行为配合得当,乳品质量指标得到有效保障;决策参量有质量预防水平、质量检验水平、质量成本分摊、质量收益分配和质量缺陷惩罚等,各决策参量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乳品质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收益。利用来自全国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首先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描述性分析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及其协同状况,然后利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三方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重要性认知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认知处于低度协同状态;三方在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和环境维护等3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处于良好协同状态,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欠佳,在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较差。总体来看,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要高于养殖和销售环节,各环节间的协调性、配合性和同步性还较差,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基于590家奶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递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和政府鼓励支持对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鼓励支持、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是中层间接因素,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的分析思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对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外部推力,然后依次是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结合乳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从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保障因素、传导过程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了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出结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升质量、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因素,通过质量信息流和行为信息流的传导作用,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个体素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相互信任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促进因素,发挥加快质量协同控制进程的作用;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内部监管、市场秩序是保障因素,具有引领质量协同控制轨迹的作用。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演进过程、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低收益率与高溢出率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较低时,(基本预防,基本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给予采取高级控制策略方足够的补贴,以激励双方实施质量协同控制;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或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提高,但溢出率较高时,另一方将采取“搭便车”行为,则(高级预防,基本检验)或(基本预防,高级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迫使“搭便车”行为者进行质量协同控制;政府补贴对奶农的效用更为明显,政府惩罚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双重作用。综合运用最优化原理、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信息对称、单边信息不对称和双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预防水平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将采取“质量预防不足”策略;当质量检验水平隐匿时,超市将实施“质量检验过度”策略;当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不足”与超市的“质量检验过度”同时存在;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合同设计,可促使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控制行为;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三是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四是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刘铮[3](2020)在《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畜禽养殖业发展客观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制约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短板。畜禽养殖污染不仅造成水源、土壤和空气污染,还容易传播疫病、降低养殖效率、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畜禽养殖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污染面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点,畜禽养殖户应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持续贯彻于畜禽养殖全过程,在养殖生产中积极实施亲环境行为,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降低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格局。本研究以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白羽肉鸡养殖户实地调查获得所需数据,将肉鸡养殖户亲环境养殖生产划分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阶段,了解各阶段中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状况,揭示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影响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推进肉鸡养殖业绿色发展和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具体如下:(1)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运用卢因行为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心理学分析,发现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可能是出于肉鸡养殖户内心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或者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内部动机产生的影响,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为前提。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经济学阐释,发现肉鸡养殖户是否实施亲环境行为决定于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而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由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共同决定。利用博弈论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肉鸡养殖户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发现激励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促进作用,约束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加入产业合作组织的肉鸡养殖户需要遵照相关标准实施亲环境行为,产业合作组织会为肉鸡养殖户提供组织支持,能够激发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利益诱因越强、示范效应越好、预期收益越高,肉鸡养殖户越倾向实施亲环境行为。(2)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受访的466名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分析了肉鸡养殖户的个体特征、经营特征、认知特征、预期收益特征、社会规范特征、政府规制特征和产业合作组织特征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85.19%的肉鸡养殖户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14.81%的肉鸡养殖户未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39.48%的肉鸡养殖户减量使用兽药,60.52%的肉鸡养殖户超量使用兽药;84.12%的肉鸡养殖户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5.88%的肉鸡养殖户未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效用函数分析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是由两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构成,即肉鸡养殖户是否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产量上升预期、养殖保险、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受教育程度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产量上升预期、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4)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兽药使用的内在机理,其次构建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对肉鸡养殖户的兽药超量使用水平进行测算,最后运用OLS回归和Prob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为112.27元/百只,兽药最优使用量为89.93元/百只,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超过最优使用量的24.84%,每百只肉鸡超量使用兽药22.34元,19.90%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属于超量使用,表明受访肉鸡养殖户兽药超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超量使用兽药的肉鸡养殖户比例和兽药超量程度较高。兽药监管、检验检疫、合作组织参与、垂直协作方式、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兽药使用责任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产量下降预期显着负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5)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内在机理,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的处理方式均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随意废弃不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合作组织参与、声誉诉求、预期收益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基础设施配备、从众行为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政府补贴、基础设施配备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制作沼气;信息服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出售赠送。在不考虑任何影响因素的情境下,肉鸡养殖户更倾向选择随意废弃的方式处理养殖废弃物。(6)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然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养殖生产绩效的影响,最后运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评价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整体绩效和单项绩效。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均值为0.958,说明受访肉鸡养殖户的养殖生产率较高。在克服样本自选择所产生的偏差问题后,分析结果仍然显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和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均为负;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为正。稳健性检验发现,无论是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还是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亦或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都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不显着。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85,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生态效益(3.98)>社会效益(3.74)>经济效益(3.38),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49,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社会效益(3.60)>经济效益(3.45)>生态效益(3.23),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4.12,达到“优秀”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生态效益(4.14)>经济效益(3.82)>社会效益(3.72),均达到“良好”水平。(7)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结合发达国家在激励畜禽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方面的成功经验,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立法支持、财税支持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约束机制包括经济约束、法律约束和社会约束三个方面。从政府、产业合作组织、市场和肉鸡养殖户四个方面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第一,政府应加大亲环境养殖的宣传推广力度,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加大肉鸡养殖生产的监管力度;第二,应积极引导肉鸡养殖户加入产业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产业合作组织的监督职能;第三,应建立健全亲环境肉鸡产品的市场体系,加强亲环境肉鸡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肉鸡养殖户应提高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房建恩[4](2020)在《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立法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部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已进入立法日程。全面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是立法修订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行立法的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存在主体覆盖不全、义务配置不合理、责任追溯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效果。如何在立法修订中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还缺乏足够共识。能否全面规定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责任,把包括散户在内的全部农产品生产者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如何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中的产品达标与行为合规,真正实现“源头控制”?如何实现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机制中的行政追究与司法追究的互补与协调?理论和实务界对这些问题还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有力的理论支撑,立法中相关制度设计难以展开。本文通过理论解构,将主体责任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主体基础管理、义务配置、法律责任设定和法律责任追究四个层面,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论域边界。围绕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完善,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基本范畴。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农产品”“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与“安全保障责任”等基本概念的解析,确定本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边界。笔者将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界定为“农产品的生产者负有保障其生产的农产品安全性的责任,不仅强调农产品生产者在有违法行为后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liability),更强调农产品生产者有保障所生产的农产品安全性方面的法律义务(responsibility)”。由此,本研究对象——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安全的保障义务和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责任两个方面。第二部分是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中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通过对立法文本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的司法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概括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现实问题,树立起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主体责任问题,主要包括因“农产品”这一核心概念不清导致的农产品生产主体范围边界模糊、法律规制对农产品生产者覆盖不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配置不合理、法律责任设定不科学、法律责任追究困难等问题。文章从认识根源和制度运行的客观制约条件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转化。制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决定着制度样态,该部分首先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价值追求,对现行立法不仅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二元价值目标进行反思;在法益主体的面向上探讨了保护农产品消费者利益与保护农产品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利益的平衡问题。制度运行模式也是制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实施的主导机制上,对现行行政监管为主的实施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不仅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政府监管责任,更强调运用市场机制追究生产者基于契约和侵权法律关系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部分是制度研究的呈现部分,根据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从主体规制、义务配置、法律责任体系优化方面提出了制度完善的方向和建议。在主体规制方面强调应当在信息规制、软法规制等多元规制理念和方法中强化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全面规制,通过坚实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基础管理,将全部农产品生产者纳入监管视野;在义务配置方面,优化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定分类,通过类型化的义务配置,进行农产品生产主体义务条款的法律设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体系优化上,根据时代变化、相关法律衔接配合、法律实施的实际需要等提高法律责任的惩戒力度,丰富法律责任类型,完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以及不同类型的法律责任之间的衔接。第五部分,本部分作为制度设计的延伸,主要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运行进行探讨。按照本文对责任基本范畴的界定,责任不仅包括违反法律义务后的责任追究,同时也包括法律义务主体对法律义务的主动履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中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信用机制发挥农产品生产者在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方面的积极性。在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责任追究中,一方面仍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机制作用,要从强化执法能力、创新责任形式、严肃行政问责等方面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行政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消费者和产业链下游环节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的关注,通过惩罚性赔偿、追溯机制、责任保险等制度设计,激活法律私人实施机制,分担行政执法压力,通过民事责任机制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者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追究。
张卫[5](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提出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侯晶[6](2019)在《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国际运行经验来看,契约农业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链接、降低农户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户增收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中国契约农业的现实考察发现,在契约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契约参与率低、违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契约关系稳定性方面令人堪忧。“参与率低”和“履约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凸显了当前“龙头企业+农户”契约模式的推广对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龙头企业带动型契约农业为何在中国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政策需回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影响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的因素包括农户的特征、所处的交易环境、与农户特征和交易环境相关的交易特性以及产品属性和契约形式等。然而,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交易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内在特征(即代理人的行为偏好、贴现、风险态度等因素)。由于心理特征测量的困难性,尚缺乏从个体内在偏好等微观视角的专门分析,特别是没有基于农户行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农户契约参与和违约行为等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等行为决策本质上可以视为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经济行为决策,其中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内因,对于行为决策的产生过程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要深入探究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等行为的决策机制,需要融合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构建其整体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仍将成本收益分析视为基本的逻辑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心理“认知偏差”来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试图在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下,探究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综合作用机制,能够较为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以时间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及有限理性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究农户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违约行为与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剖析异质性农户的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解释中国契约农业实践中的农户契约参与及契约关系稳定性问题,为政府和龙头企业促进农户契约参与率、降低农户违约率、提高契约关系长期稳定性和保障农户收入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契约机制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按照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契约签订、契约执行、契约延续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农户违约行为、农户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建立了“个体偏好一契约参与—违约一续约”这一研究路径,为系统研究基于农户个体偏好视角的契约农业参与及契约关系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随后,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并构建贴现效用模型测量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围绕农户契约决策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而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应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在对中国肉鸡产业链生产环节及契约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当前契约农业模式对肉鸡养殖农户绩效的影响。首先在从总体层次上分析契约农业的农户收入效应,其次采用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契约农业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为深入理解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行为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该部分的研究结论显示:契约农业在整体上能够显着提升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即契约农业仅对低收入层次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在生产合同模式下,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契约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首先分别设计农户的时间偏好实验与风险偏好实验,然后构建融合前景理论和准双曲线贴现理论的贴现效用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共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进而对基于实验获取的偏好特征与农户现实中契约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农户时间与风险偏好的估计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肉鸡养殖农户缺乏耐心且存在短视认知偏差、农户通常无法准确评估概率事件、并倾向于规避风险和损失;但是农户之间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异质性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与契约农户相比,独立养殖户整体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即更加缺乏耐心并富有冒险精神;与履约农户相比,违约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具有长期续约意愿的农户相比,不愿意续约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契约参与行为决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类型的农户其契约参与决策的差异性。此外,进一步运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即农户的短视认知偏差越小、耐心程度越高,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评估概率事件越准确,则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可能性越大。②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户在做出契约参与决策时具有正相关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了农户行为决策的同群性。③考虑农户偏好异质性后发现,市场风险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契约参与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即对于短视程度与冒险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市场风险越大,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概率越大。④针对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影响农户对契约条款的选择偏好。具体而言,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而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加偏好于具有固定价格条款及固定补贴方式的契约。(4)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违约和销售阶段违约的影响,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异质性偏好农户的违约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此外,进一步基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群体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农户短视认知偏差越大、耐心程度越小,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越低,则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并且与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相比,农户生产阶段的违约行为受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的影响程度更明显。②考虑农户偏好的异质性后发现,交易成本和专用性资产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这表明农户的短视态度和风险倾向削弱了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等传统机制对契约稳定性的作用。③考虑农户交易成本异质性后发现,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交易成本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相对而言,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近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而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远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较大。(5)在考虑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感知价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分析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理,并考虑了感知价值在农户个体偏好与续约决策之间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以农户的生产规模特征为调节变量,通过分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农户续约决策的差异。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显着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对契约农业参与绩效的感知程度越高,以及对契约农业参与成本或风险的感知程度越低,则其续约意愿越强烈;且与感知利益相比,农户对契约参与的风险感知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②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负向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表明农户的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则越不倾向于长期续约。并且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感知利益的影响均显着,表明农户的感知利益对个体偏好和续约意愿间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③进一步的分群组分析结果发现,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家庭禀赋潜变量显着影响中小规模农户的续约意愿,但对大规模农户的作用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加强对契约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契约条款的透明度,引导龙头企业制定有利于农户的具有多样化属性的契约;基于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特性完善契约农业的履约约束机制,设计有利于增加农户当期履约收益和短期违约成本的制度等;加强欠发达地区契约农业宣传,提高小规模农户对契约农业的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契约农业的示范作用,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积极扶持和推进契约农业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
于超[7](2019)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降低养殖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猪肉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也对生猪养殖自身发展造成了威胁。而由于目前技术、资金和土地方面的限制,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已不能解决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产生的污染与环境承载力间不匹配的矛盾了。因此,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方式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规模养猪场户的清洁生产行为,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规模养猪场户目前清洁生产行为的现状如何,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清洁生产行为是如何演进的,以及如何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与演进。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双种群进化博弈理论等理论,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双种群进化博弈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演进机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通过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进行界定和阐释,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分析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以开放系统为思想,以降低养殖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收益为驱动力,通过不断的动态演进,最终达到行为形成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现状描述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利用全国729家规模养猪场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了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实施。在源头预防中,受访者对除兽药外的其他投入品在预防废弃物产生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实施行为较好;在过程控制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认知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的行为操作。在末端治理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废弃物处理降低环境污染的认知水平较低,若缺乏环境规制,则末端治理行为不规范。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结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态度,包括对实施清洁生产行为的态度及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期望值;禀赋特征,包括规模养猪场户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生猪养殖出栏量;外部规范,包括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合作组织的要求,对其认知水平有正向影响,对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作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对源头预防(包括种猪、饲料、兽药等的购买来源)、过程控制(包括兽药休药期设定、场区清洁方式、消毒频次)和末端治理(包括粪水处理方式、粪便处理方式、病死猪处理方式)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受制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又是规模养猪场户态度、禀赋特征和外部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产生的作用条件又归因于外界环境与规模养猪场户间的不断沟通与反馈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促进机制和实现机制5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是在保障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和促进机制(包括统一的行业标准、平衡的市场供求等)作用下,以增加自身养殖收益和规避环保高压所带来的惩罚为行为动力,通过信息传递、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统一行业标准的引导,使自身做出理性选择,促使其提高清洁生产程度,进而达到降低养殖污染、增加养殖收入,并最终实现清洁生产行为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二。依据形成机制分析的结论,考虑政府监督机构和规模养猪场户在清洁生产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双种群进化模型,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结果表明:清洁生产的投入成本、补贴系数、监管系数等因素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方向、过程和稳定策略。对模型中的固定参数进行赋值,模拟仿真了参数变化对清洁生产行为策略稳定点演进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外部规范性和自身行为的引导性,提高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均衡财政支持、加大技术支撑、完善行业标准、共建多元管理,以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提高规模养猪场户行为参与度,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以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加强全过程和部门间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形成。
周超[8](2018)在《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屡次提到畜牧业发展,国家不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畜牧业发展势头猛烈,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瘦肉精”为代表的非法添加情况,依然比较严重。2017年,央视曝光了多起畜牧投入品涉及非法添加实践,我省查获5起外省入苏“瘦肉精”阳性肉牛74头。畜禽及产品环境污染严重。如此多的问题证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才能满足当下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本文介绍了先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盐城市为例,从畜牧生产状况、养殖规模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方面介绍了盐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盐城市畜禽养殖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没有出现大的变化,生猪、肉禽、奶牛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趋势,通过对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法律法规、监管队伍、兽药监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执法等方面的监管现状,阐述了盐城市的监管方式,主要有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通过全面了解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情况,初步总结了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饲养条件、养殖环节、屠宰环节、监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再从法律法规、养殖主体、政府监管三个层面论述,探寻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的4个环节的问题的原因。在了解现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提高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制化程度,注重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把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队伍建设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
杨耀[9](2017)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饥饿农业阶段、温饱农业阶段、安全农业阶段。农业生产逐步从资源短缺、粗放式发展走向规模经营、集约化发展道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跨越温饱农业后,开始迈入安全农业阶段,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近些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怎么保障农业产品中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乐山地处四川西南,大渡河与青衣江交汇,在大佛脚下又和岷江合流,三条水系从南、西、北几个方向滋养区域土地,绕城而过向南奔去。作为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市着力从林业、生态畜牧业、药材种植业、蔬菜种植四个方面打造示范基地,重点打造茶业产业,建设中国绿茶之都。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6家,全国性农民专合社达9个示范社,成规模的现代万亩农业示范区24个。全市合作社总数达175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带动了65%的农户,适度的规模经营占比达16.8%。作为农业产业大市,乐山具有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不发达的典型特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乐山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于我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探索实施的农业政策、争创农产品示范县的做法有实际借鉴意义。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畜农产品监管以及质量体系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示。并以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数据、走访调查为依据,综合分析了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生产体系:生产环节高能耗、低效率,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的循环养殖模式推广普及滞后。补助金数目不足,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2)监管体系:融入农业部门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经费划拨等由专业性逐步趋于非专业性,工作内容乃至工作成效均被弱化,农产品检验中心的配齐配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流通阶段:因一些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受设施设备限制,对生猪运输过程的检验检疫工作多流于形式。(4)服务体系:存在着兽药监管不到位,村级防疫员队伍业务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队伍不稳定。(5)监督体系:信息交换共享、企业与消费者参程度、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管与消费出现脱节现象,平台的进一步健全与相关系统的完善及无缝链接仍需加强。针对乐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生产链与服务链中的环节。包括改革监管与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科技体系、完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高连仁[10](2017)在《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的广泛应用,在促进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以政府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辽宁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运用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对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市畜产品监督管理存在盲区;畜产品监测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对滥用、不合理使用兽药等问题的有效监督管理;饲料中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外埠肉的监督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仍然存在,是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畜产品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亟待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漏洞;畜产品违法手段隐蔽,监督管理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有些畜产品从业者诚信缺失、道德水平降低等原因造成的。针对F市面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F市应严格把守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逐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监督管理经验以确保其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湖南是如何强化兽药监督管理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是如何强化兽药监督管理的?(论文提纲范文)
(2)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
2.4.1 质量预防水平 |
2.4.2 质量检验水平 |
2.4.3 质量成本分摊 |
2.4.4 质量收益分配 |
2.4.5 质量缺陷惩罚 |
2.5 本章小结 |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
4.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关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心理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政府规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产业合作组织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5 关于成本收益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 |
3.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
3.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学阐释 |
3.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博弈分析 |
3.3.1 肉鸡养殖户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
3.3.2 肉鸡养殖户与产业合作组织的博弈分析 |
3.3.3 肉鸡养殖户与肉鸡养殖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
3.4 逻辑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1.1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 |
4.1.2 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
4.2 数据来源 |
4.3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肉鸡养殖户个体特征 |
4.3.2 肉鸡养殖户经营特征 |
4.3.3 肉鸡养殖户认知特征 |
4.3.4 肉鸡养殖户预期收益特征 |
4.3.5 社会规范特征 |
4.3.6 政府规制特征 |
4.3.7 产业合作组织特征 |
4.4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 |
4.4.2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 |
4.4.3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5.2 变量选取 |
5.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6.2 变量选取 |
6.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
6.3.1 模型设定 |
6.3.2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
7.2 变量选取 |
7.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
7.3.1 模型设定 |
7.3.2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 |
8.1 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
8.1.1 研究方法 |
8.1.2 变量选取 |
8.1.3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测算 |
8.1.4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
8.1.5 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
8.1.6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
8.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益评价 |
8.2.1 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
8.2.2 评价依据与变量选取 |
8.2.3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
8.2.4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
8.2.5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 |
9.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
9.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 |
9.2.1 立法支持 |
9.2.2 财税支持 |
9.2.3 技术支持 |
9.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 |
9.3.1 经济约束 |
9.3.2 法律约束 |
9.3.3 社会约束 |
9.4 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 |
9.4.1 政府方面 |
9.4.2 产业合作组织方面 |
9.4.3 产品市场方面 |
9.4.4 肉鸡养殖户方面 |
9.5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4)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基本范畴 |
第一节 农产品及农产品生产者 |
一、农产品 |
二、农产品生产者 |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内涵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的历史变迁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 |
一、“责任”的语义分析 |
二、责任、义务与法律责任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核心问题 |
第二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现状、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立法规定 |
一、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定义务 |
二、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责任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制度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的实证考察 |
一、实证研究的资料来源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民事案例统计分析及研究发现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处罚案例统计分析及研究发现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农产品生产者范围模糊 |
二、农产品生产者义务配置不当 |
三、农产品生产者法律责任设置不合理 |
四、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中的异化 |
第四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价值取向与法益立场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施机制环境与实施条件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取向与模式转换 |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取向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二元价值目标的历史逻辑 |
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二元价值取向的反思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价值转向:从二元目标到一元目标 |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机制转换 |
一、从政府到市场的责任实施主导机制 |
二、从行政责任到民事责任的重心转移 |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制重心转换 |
一、以产品达标为重心的规制模式及其问题 |
二、从产品达标到行为合规的转型动因 |
第四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理念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的设计思路 |
第二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管理制度创新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管理的理论依据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的困难与克服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的实践探索 |
四、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的主体基础管理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义务配置 |
一、农产品生产者类型化义务配置 |
二、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保障义务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义务条款的设计 |
第四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法律责任体系优化 |
一、加重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
二、完善法律责任与义务的衔接 |
三、增加信用责任 |
四、完善各类责任间衔接机制 |
第五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规制方式选择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激励性规制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信息规制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软法规制 |
第五章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制度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义务主动履行机制 |
一、优质优价的价格导向机制 |
二、“红名单”与差异化监管 |
第二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
一、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行政追究 |
二、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中的私人执行机制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追究中的公益诉讼 |
第三节 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社会约束 |
一、行业自律的信息优势与责任形式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约束 |
三、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的社会监督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建议稿)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
国务院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财政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人社部 |
交通运输部 |
教育部 |
生态环境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自然资源部 |
商务部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地方新闻篇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6)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具体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研究主体 |
1.2.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现代契约理论 |
2.1.3 行为经济学 |
2.1.4 实验经济学 |
2.1.5 感知价值理论 |
2.1.6 简要评述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契约关系稳定性、农户违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3 契约农业对农户绩效的影响研究 |
2.2.4 简要评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 |
3.1 逻辑分析思路 |
3.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
3.2.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机制 |
3.2.3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 |
3.3 数据来源 |
3.3.1 微观调查数据 |
3.3.2 宏观统计数据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分析 |
4.1 中国契约农业的发展、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契约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4.1.2 契约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
4.2 肉鸡产业的生产与发展状况考察 |
4.2.1 世界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
4.2.2 中国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
4.2.3 江苏省肉鸡产业的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4.3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形式 |
4.4 契约农业对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效应分析 |
4.4.1 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设定 |
4.4.2 自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4.5 进—步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测度: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
5.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实验设计 |
5.1.1 时间偏好实验设计 |
5.1.2 风险偏好实验设计 |
5.1.3 实验补充说明 |
5.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概念框架 |
5.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估计方法 |
5.4 偏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1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总体估计结果 |
5.4.2 契约农户和独立养殖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5.4.3 履约农户和违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5.4.4 不同续约意愿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1.1 计量模型设定 |
6.1.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6.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
6.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
6.2.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分析 |
6.2.3 潜在内生性讨论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进一步讨论: 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研究 |
6.3.1 变量说明 |
6.3.2 计量模型设定 |
6.3.3 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 |
7.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7.1.1 计量模型设定 |
7.1.2 变量选取 |
7.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7.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
7.3.1 农户违约行为的双变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
7.3.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
7.3.3 潜在内生性讨论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研究 |
8.1 理论模型构建 |
8.2 变量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 |
8.2.1 变量设计 |
8.2.2 样本特征分析 |
8.3 计量模型设定 |
8.4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 |
8.4.1 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
8.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8.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
8.5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异质性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 |
8.5.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8.5.2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涵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清洁生产 |
1.2.2 农业清洁生产概述 |
1.2.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研究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清洁生产 |
2.1.2 规模养猪场户 |
2.1.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
2.1.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 |
2.1.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效应 |
2.2 理论阐释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耗散结构理论 |
2.2.4 演化博弈理论 |
2.2.5 数值模拟与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样本数据特征 |
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分析 |
3.2.1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源头预防的认知与行为 |
3.2.2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过程控制的认知与行为 |
3.2.3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末端治理的认知与行为 |
3.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与障碍分析 |
3.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基础 |
3.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障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1 理论依据、研究假说与模型原理 |
4.1.1 理论依据 |
4.1.2 研究假说 |
4.1.3 模型原理 |
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描述及检验 |
4.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 |
4.2.2 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
4.3.1 模型拟合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 |
5.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
5.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主导路径 |
5.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动力机制 |
5.2.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传导机制 |
5.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辅助路径 |
5.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促进机制 |
5.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保障机制 |
5.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实现机制 |
5.4.1 耗散结构理论在清洁生产行为形成中的应用 |
5.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的构建 |
5.4.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的类型 |
5.4.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
5.4.5 减少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正熵流 |
5.4.6 增加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负熵流 |
5.5 本章小结 |
6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剖析 |
6.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设 |
6.1.1 进化博弈参与主体说明 |
6.1.2 政府介入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逻辑 |
6.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模型的建立 |
6.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
6.3.1 复制动态方程与稳定点 |
6.3.2 复制动态方程稳定点分析 |
6.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过程的模拟仿真 |
6.4.1 参数值的确定 |
6.4.2 模拟仿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的认知,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1.1 加强外部规范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
7.1.2 增加行为引导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
7.2 增大外部环境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支持,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2.1 均衡财政支持,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畅通性 |
7.2.2 加大技术支撑,保障清洁生产行为长期性 |
7.2.3 完善行业标准,促使清洁生产行为规范化 |
7.2.4 共建多元管理,加强清洁生产行为法制化 |
7.3 完善市场机制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引导,激励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3.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的参与度,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 |
7.3.2 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优化清洁生产产品市场的衔接 |
7.3.3 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合理分配清洁产品的市场收益 |
7.4 加强监督机构对清洁生产行为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
7.4.1 加强全过程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实施的一致性 |
7.4.2 强化部门合作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参与的有效性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概念 |
1 相关概念 |
1.1 畜产品 |
1.2 畜产品质量安全 |
1.3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
1.4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
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理论 |
2.1 HACCP管理 |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
第二章 国内外畜产品监管现状 |
1 美国畜产品监管现状 |
2 欧盟畜产品监管现状 |
3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
1 盐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 畜牧生产状况 |
1.2 养殖规模化程度 |
1.3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 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调查研究 |
2.1 法律法规现状 |
2.2 监管队伍现状 |
2.3 兽药监管现状 |
2.4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状 |
2.5 监管执法现状 |
3 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
3.1 动物疫病防控 |
3.2 动物检疫 |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第二章 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
1 饲养条件 |
1.1 养殖设施条件简单 |
1.2 畜禽粪便处理不完善 |
2 养殖环节 |
2.1 兽药使用不当 |
2.2 生物安全隐患大 |
2.3 动物疫病存在风险 |
3 屠宰环节 |
3.1 企业规模小 |
3.2 产品竞争力不强 |
4 监管环节 |
4.1 监管工作面广量大 |
4.2 产地检疫不广泛 |
4.3 问题追溯难度大 |
第三章 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法律法规层面 |
1.1 立法进程缓慢 |
1.2 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 |
1.3 法律法规规定不严格 |
2 养殖主体层面 |
2.1 自律意识差 |
2.2 过度追求利益 |
2.3 安全意识差 |
3 政府监管层面 |
3.1 监管队伍结构不合理 |
3.2 监管体制不顺 |
3.3 检测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
1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化程度 |
1.1 完善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 |
1.2 制定先进的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
2 注重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把控 |
2.1 执行畜禽养殖准入制度 |
2.2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2.3 强化兽药监管 |
3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
3.1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
3.2 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
3.3 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力量 |
4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9)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论文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概述 |
2.1 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述 |
2.1.1 畜产品概念界定 |
2.1.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 |
2.1.3 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质量管理(TQM) |
2.2.2 风险评估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 |
2.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后果分析 |
2.3.3 文献述评 |
2.3.3.1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分析 |
2.3.3.2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分析 |
2.3.3.3 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
3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问题及评价分析 |
3.1 行业监管方面 |
3.1.1 法律法规 |
3.1.2 监管体制 |
3.1.3 行政执法 |
3.2 行业生产体系 |
3.2.1 畜牧选种 |
3.2.2 畜牧养殖 |
3.2.3 屠宰加工 |
3.2.4 饲料生产 |
3.2.5 兽药生产 |
3.3 行业服务体系 |
3.3.1 执业诊疗 |
3.3.2 疫病防控 |
3.3.3 兽药经营 |
3.4 行业监督体系 |
3.4.1 监督现状调查 |
3.4.2 监督现状分析 |
3.5 我国畜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评价 |
4 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现状 |
4.1 乐山市畜产品介绍 |
4.2 乐山市畜产品监管机构情况 |
4.3 乐山市畜牧产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
4.4 乐山市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1 生产体系 |
4.4.2 监管体系 |
4.4.3 流通体系 |
4.4.4 服务体系 |
4.4.5 监督体系 |
5 乐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影响因素评价 |
5.1 政府行为因素评价 |
5.2 企业行为因素评价 |
5.2.1 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
5.2.2 企业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
5.2.3 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
5.3 消费者行为因素评价 |
5.3.1 消费者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
5.3.2 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态度分析 |
6 构建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推广畜牧农业科技体系 |
6.1.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草养殖 |
6.1.2 持续推进生猪良种换代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
6.1.3 发展生态养殖治理农业源污染 |
6.1.4 加强畜牧产业科技服务支撑 |
6.2 改革畜牧监管与服务体系 |
6.2.1 改革兽医监管体制 |
6.2.2 改善基层防疫整体条件 |
6.2.3 严格产地检验检疫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
6.3 完善畜牧行业质量标准体系 |
6.3.1 发展规模养殖推行质量管理 |
6.3.2 加快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完善配套设施 |
6.3.3 严格GSP兽药管理,规范饲料经营 |
6.4 健全畜牧监督综合评价体系 |
6.4.1 完善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 |
6.4.2 完善畜产品风险评价网络平台 |
6.4.3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10)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一) 提出加快F市畜产品全环节可追溯体系建设 |
(二) 提出将畜产品确证检测能力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核心的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畜产品 |
(二) 畜产品质量安全 |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 政府失灵理论 |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相关法律、法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作用 |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 |
(二) 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
第三章 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
一、F市畜牧业及有关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概况 |
(一) F市畜牧业概况 |
(二) F市相关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概况 |
二、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
(一) 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
(二) 动物防疫与动物检疫 |
(三) 畜禽养殖、屠宰环节的监督管理 |
(四)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情况 |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畜产品监督管理存在盲区 |
(二) 畜产品监测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
(三) 缺乏对滥用、不合理使用兽药等问题的有效监督管理 |
(四) 饲料中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
(五) 外埠肉的监督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
(六) 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仍然存在 |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二) 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亟待发展 |
(四) 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漏洞 |
(五) 畜产品违法手段隐蔽,监督管理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六) 有些畜产品从业者诚信缺失、道德水平降低 |
第五章 加强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建议 |
一、严格把守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 |
(一) 把好畜禽动物饲养管理关 |
(二) 把好畜禽动物防疫关 |
(三) 把好畜禽动物疫病控制关 |
(四) 把好畜禽动物屠宰关 |
(五) 把好外埠肉准入关 |
二、逐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
(一) 优化配置政府监督管理机构 |
(二)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需要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 |
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一) 硬件投入 |
(二) 软件投入 |
四、加快畜产品全环节的可追溯体系建设 |
(一) 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
(二) 强化畜禽活体动物的可追溯性 |
(三) 强化畜禽产品的可追溯性 |
五、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
(一)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控制 |
(二) 建立符合F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
六、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监督管理经验 |
(一) 基于HACCP体系的借鉴和启示 |
(二) 基于GSP认证的借鉴和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四、湖南是如何强化兽药监督管理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 畜牧产业, 2022(01)
- [2]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D]. 刘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责任研究[D]. 房建恩. 西南政法大学, 2020
- [5]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6]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D]. 侯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于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盐城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 周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D]. 杨耀.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10]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D]. 高连仁. 东北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