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欣[1](2021)在《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散消蛾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急乳蛾患儿,将资料完整并符合条件的72例风热犯肺型急乳蛾患儿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以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治疗组以疏散消蛾汤治疗,分别治疗5天,观察各组的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及其他伴随症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总有效率: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疏散消蛾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2)症状体征的总积分:两组的总积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大(P<0.05)。(3)症状体征的单项积分:两组组内比较:在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咽干、烦躁不安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积分方面,治疗后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以上症状体征;鼻塞流涕及咳嗽咯痰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不能显着改善以上两症状,治疗组可以显着改善以上两症状。组间比较,除烦躁不安这一症状,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咽干、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症状体征(P<0.05),在烦躁不安这一症状的改善方面不能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疗效确切,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组。(2)在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咽干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疏散消蛾汤疗效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可以推广应用。
魏宇晴[2](2021)在《肺炎喘嗽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炎喘嗽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方法:本课题收集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就诊厦门市中医院儿科,符合儿童肺炎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肺炎喘嗽常证辨证分型标准的241例住院患儿,入院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肺功能检测(年龄3~5岁者,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年龄6~14岁者,行肺通气功能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各证型与肺功能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本研究所收集的241例病例中,男性患儿119例,占总人数的49.4%;女性患儿122例,占总人数的50.6%。男女性别比例为0.98:1。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在各证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所收集的241例患儿,年龄在3~5岁者150例,占总人数的62.2%;年龄在6~14岁者91例,占总人数的37.8%,小年龄组发病率较高。(3)5种证型的病程大致依次序延长,风寒闭肺证最短,肺脾气虚证最长,各证型的病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异常率为43.3%,肺通气功能检查异常率为79.1%,肺功能检查总异常率为56.8%,超过半数的肺炎儿童存在肺功能检查结果异常。3、证型分布情况:对本研究所收集的241例病例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按其构成比大小依次排列,分别为:风热闭肺证150例,占总人数的62.2%;痰热闭肺证50例,占总人数的20.7%;风寒闭肺证34例,占总人数的14.1%;肺脾气虚证4例,占总人数的1.7%;阴虚肺热证3例,占总人数的1.2%。其中实证234例,占总人数的97.1%,虚证7例,占总人数的2.9%。不同年龄组均以风热闭肺证多见。4、中医证型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分析:(1)风寒闭肺证FVC、FEV1、FEV1/FV C、PEF、FEF25、FEF50、FEF75、MMEF均低于风热闭肺证,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风寒闭肺证与痰热闭肺证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痰热闭肺证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MMEF均低于风热闭肺证,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FVC、FEV1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型与脉冲振荡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1)风寒闭肺证R5、R20、Fres均高于风热闭肺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风寒闭肺证与痰热闭肺证的R5、R20、Fre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痰热闭肺证R5、Fres均高于风热闭肺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0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推导出二者的主要差异在小气道阻力(R5-R20)。6、肺通气功能与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查在气道阻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指标上则呈现为负相关。(1)风寒闭肺证的大、小气道功能下降程度较风热闭肺证明显,其大、小气道阻力均高于风热闭肺证;(2)风寒闭肺证与痰热闭肺证的大小气道功能下降程度相当,二者气道阻力无明显差异;(3)痰热闭肺证的小气道功能较风热闭肺证下降明显,其小气道阻力高于风热闭肺证。结论:1、本课题入组的肺炎喘嗽患儿以风热闭肺证为多见,其次是痰热闭肺证、风寒闭肺证,阴虚肺热证和肺脾气虚证较少。2、肺炎喘嗽各中医证型的肺功能指标存在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肺功能检测可以为儿童肺炎喘嗽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蔡倩[3](2021)在《儿童过敏性紫癜120例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120例已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进行中医特色体质辨识,探讨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体质易感性,以期运用中医体质手段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和预防调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选取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同时符合过敏性紫癜标准的120例患儿,由具有中医背景知识的医师辅助患儿及家长填写中医体质评测量表和病例观察表,收集患儿体质资料、一般情况、证候类型等,并使用儿童体质测评系统录入体质评测量表的内容,得到体质辨识结果,并运用SPSS23.0统计处理分析,以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1)性别:男64例,占53.33%,女56例,占46.67%,男女比例为1.14:1;(2)年龄:学龄前期(3≤Y<7周岁)39例,占32.50%,学龄期(7≤Y<13周岁)63例,占52.50%,青春期(13≤Y<17周岁)18例,占15.00%,学龄期发病率最高;(3)过敏史:存在过敏史66例,占55.00%,无过敏史54例,占45.00%,存在过敏史的占比较大;(4)发病季节:春季35例,占29.17%,夏季19例,占15.83%,秋季25例,占20.83%,冬季41例,占34.17%,冬春季节发病率高;(5)理化检查:感染因素中病毒感染43例,占35.83%,其次是细菌感染35例,占29.16%,支原体感染9例,占7.50%;合并感染11例,占9.16%,其他22例,占18.33%;(6)中医证型分布:风热伤络证44例,占36.67%,血热妄行证42例,占35.00%,气不摄血证16例,占13.33%,阴虚火旺证18例,占15.00%。2.体质分布:偏颇体质104例,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86.67%,平和质16例,占总人数的13.33%,体质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偏阴虚质34例(28.33%)、特敏质27例(22.50%)、偏肺虚质17例(14.16%)、平和质16例(13.33%)、偏阳热质11例(9.17%)、偏脾虚质8例(6.70%)、偏肝亢质4例(3.33%)、偏肾虚质2例(1.67%)、偏怯弱质1例(0.80%)。3.体质类型分布与性别、感染因素无显着相关性,与患儿年龄、发病季节、过敏史、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偏阴虚质与学龄期年龄组相关,偏脾虚质与青春期年龄组相关;偏阴虚质在冬季发病率高于春季,特敏质在春季发病率高于冬季,偏阳热质夏季发病率高于冬季;特敏质与过敏史存在相关性;偏阴虚质与血热妄行证存在相关性,特敏质与风热伤络证存在相关性,偏肺虚质与气不摄血证存在相关性。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段以学龄期最多,冬春季发病率高,有过敏史的占比大,感染因素中以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以风热伤络证和血热妄行证居多。2.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中偏阴虚质、特敏质、偏肺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体质与性别、感染因素无显着相关性,与发病年龄、发病季节、过敏史、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
李卉[4](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施烽峰[5](2021)在《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支气管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学习影响甚大,对家庭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现已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病多与“伏痰”、“伏饮”有关,但就其发病形式与症状特点而言,既有“风邪”致病的特征,亦有“伏邪”发病的特点。依据祖国医学“受本难知,因发知受”的诊断原则,初步厘清伏风的发病机理、致病特点,探讨“伏风”在小儿哮喘中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预防、治疗与善后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杂病源流犀烛》、《伏邪新书》等古代中医典籍与《姚国美医学讲义》、《肺恙求真》、《安效先儿科临床经验集萃》等现代着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出以上文献中有关哮证、喘证、风邪、伏邪的篇章,其次对篇章中有关咳、喘、上气、喘逆、喘鸣、风邪、伏邪等的段落字句进行分析,初步厘清伏风的发病机理、致病特点,以伏风理论来探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梳理出伏风所致哮喘在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处方用药。2.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2011年1月—2019年1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门诊部(原姚荷生研究室门诊部)的电子病历数据库中,严格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以筛选出的石强副教授的符合要求的76例“伏风”证候哮喘病案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摘卡的方法,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对摘录卡进行分析,就“伏风”证候哮喘的兼夹病因、涉及的病所、病机、临床症状及常用药物展开分析,总结出“伏风”所致小儿哮喘的诊断要点与证候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对照、相互印证,基于“伏风”理论,梳理出“伏风”所致小儿哮喘的常见证候分类、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规律,从而提高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伏风”的概念:伏风同属风邪、伏邪范畴,是指风邪潜藏于体内,并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者,具有内风的形成机理,受外邪(或饮食、劳伤等)诱发,多表现为外风的致病特点。伏风的病机本质是人体内“阳气之变动”,是由于体内营、卫、气、血、津、液、阴、阳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多寡、升降出入运动失调,以致生成“化生风邪”的趋势和倾向,伏藏于人体,多受内因、外因而诱发。(2)“伏风”的发病特点:既有伏邪的特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往往因发知受,易受外邪引动、因加而发,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又有风邪的特点(风性主动、风盛则挛,易挟他邪,善行数变,易致瘙痒等)。(3)“伏风”致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伏风”亦为小儿哮喘宿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风邪、饮食、情志等各种诱因引起机体正邪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动体内伏风致病,发为哮喘。因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其发病多与厥阴(肝)与太阴(脾、肺关系密切。水、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既可以与伏风相兼为患,又可以影响人体生理活性物质的生成与运动,从而加重伏风。(4)“伏风”证候哮喘特征性症状:对各种诱因反应剧烈,哮喘发作具有较明显的时间特点,应特定的季节时令或时辰而动,常于凌晨、夜间发作,因咽痒、天突痒作咳,甚至胸膺痒作咳,越咳越痒,剧烈呛咳甚至出现痉挛性咳嗽,咳末可闻及回吸声,干咳无痰或咳吐泡沫样痰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5)“伏风”致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常见证候类型:(1)痰热挟风伏肺型;(2)寒痰挟风扰肺型;(3)瘀血稽风扰肺型;(4)肝火动风犯肺型。(6)“伏风”证候哮喘(发作期)的治疗:需审证求因,祛除致病因素,注意外风、内风同治:(1)祛外风,调营卫;(2)熄内风,和阴阳,调气血;(3)常用虫蚁灵动之品,如蝉蜕、僵蚕、地龙、乌梢蛇等,搜剔络中之邪。2.临床研究结果:在筛选出的76例有效病案中,通过统计描述发现:(1)“伏风”证候哮喘患儿多有过敏史、哮喘家族史;在儿童学龄前时期及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2)“伏风”证候哮喘病所主要在手太阴肺,涉及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足少阴肾;易兼夹湿、热、痰、饮等病因。(3)“伏风”证候哮喘常见的脉象为浮脉、弦脉、涩脉;常见的舌象为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或黄、白厚腻;常见的临床症状咳嗽、喘息、喷嚏、流涕、咽痒、天突痒、流黏涎、鼻目痒等。(4)“伏风”所致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常见证型分类有:(1)湿邪郁遏,风邪内伏;(2)饮邪内停,风伏于肺;(3)伏风内潜,挟痰扰肺;(4)病久络瘀,稽风伏肺;(5)风伏肝脏,郁火犯肺。(5)“伏风”证候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多需审证求因,在运用蝉蜕、乌梢蛇等搜剔伏风药及川芎、金沸草等“风药”的同时,重视祛除致病因素,如运用除湿、化饮、祛痰、散瘀等治法,使风邪随各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的消散而驱除。结论:1.“伏风”既有伏邪的特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往往因发知受,易受外邪引动、因加而发,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又有风邪的特点(风性主动、风盛则挛,易挟他邪,善行数变,易致瘙痒等)。2.“伏风”亦为哮喘宿根,外邪、饮食、情志等各种诱因引动体内伏风致病是小儿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机理。其症状多见:凌晨、夜间突然发作咳嗽喘息,因咽痒、天突痒作咳,甚至胸膺痒作咳,越咳越痒,剧烈呛咳甚至出现痉挛性咳嗽,咳末可闻及回吸声,干咳无痰或咳吐泡沫样痰涎,伴喷嚏流涕、鼻目痒。并随兼夹病因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3.小儿哮喘中与伏风有关的证候类型主要有:(1)湿邪郁遏,风邪内伏;(2)饮邪内停,风伏于肺;(3)伏风内潜,挟痰扰肺;(4)病久络瘀,稽风伏肺;(5)风伏肝脏,郁火犯肺。且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证候分类基本相同。
田丽[6](2021)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进行学术思想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述该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尝试总结健康儿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为“儿为虚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3.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健康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初步验证“儿为虚寒”理论在岭南地区以外儿童人群的适用性。4.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小儿体质认识的古籍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儿为虚寒”体质观的学术理论渊源、学术理论特点,通过与传统小儿体质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其创新性。2.以“许尤佳、儿为虚寒”为关键词、主题词,网络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儿为虚寒”理论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分析,总结“儿为虚寒”理论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许师“儿为虚寒”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3.检索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纳入197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所有以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方法学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健康儿童人群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及图形绘制,按年龄分段、性别、研究人群所在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用Q检验来评价异质性,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4.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A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观察组B采用中药颗粒剂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方案。观察周期为24周,每4周随访一次,并于入组时、第12周、第24周记录患儿鼻炎症状评分、中医日常表现积分等,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中,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儿为虚寒”体质观以内经“重阳”思想为根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传统小儿体质理论并无矛盾。2.通过检索,共获得37篇“儿为虚寒”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包括理论综述、文献研究共18篇,临床研究19篇,实验研究1篇;研究内容包括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关研究13篇,儿童体质及保育研究3篇,小儿脾胃疾病诊治7篇,其他小儿肺系疾病7篇,小儿肾系疾病4篇,涉及到疾病种类10种,取得了临床良好疗效,并进行了研究验证。3.纳入41篇文献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系统评价,包括横断面研究24篇,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发表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58.5%)和学位论文(41.5%),研究设计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58.5%),其次为病例对照研究(36.6%);2009年之后发表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地域以华南地域最多(29.3%);高校和医院是开展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的主体。方法学方面: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多直接使用王琦体质九分法标准或改良标准,并采用量表测评法为主进行儿童体质测量与判定,方法质量学评价总体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纳入26项研究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meta分析,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涉及总样本量为15080例。结果显示:健康儿童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1%(30%-53%),其余根据比例高低依次为阴虚质(15.76%)、气虚质(14.18%)、阳盛质(11.13%)、痰湿质(9.61%)、特禀质(7.35%)、阳虚质(7.03%)等。年龄亚组分析结果:0-6岁年龄段儿童中气虚质(21.93%)、阳虚质(10.93%)、阳盛质(17.84%)的比例均分别高于7-14岁年龄段气虚质(6.83%)、阳虚质(2.75%)、阳盛质(3.4%)的比例,而7-14岁年龄段儿童中平和质的比例(52.34%)高于0-6岁年龄段平和质的比例(26.96%);地域亚组分析结果:南方平和质、阳虚质的比例低于北方,阴虚质、气虚质、阳盛质、痰湿质的比例高于北方,南方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北方。方法质量学评价:16项横断面研究方法的质量学评价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总体偏低,存在较高偏倚风险。4.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病例105例,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A组35例,观察B组35例。研究中脱落8人,剔除9人,最终88例患儿完成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A组31例,观察B组28例。三组患儿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中医体质分布情况88例纳入患儿中,各体质类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阳虚质。(2)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第12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示3组患儿12周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及4项具体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12周与入组前前后差值)在症状总评分方面、每日擤鼻次数方面,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为观察组B、观察组A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第12周: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各项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方面,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鼻炎症状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鼻塞次数方面,观察组A在鼻炎症状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第12周前后差值)显示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入组前: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连续喷嚏个数、鼻痒方面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擤鼻次数、鼻塞及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鼻炎症状总评分以及4项具体评分,与入组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入组前后差值)显示观察组B在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方面与治疗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仅在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评价12周时,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观察组A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理表现积分24周与入组前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日常生理总积分、除精力以外其他11个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除皮肤以外11个具体评分方面,观察组B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全部12个具体评分方面,均较入组前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入组前的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在日常生理总积分以及除舌苔以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总积分以及除舌苔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在总积分以及面色、排便、口气、患病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A(P<0.05)。(5)中医体质改善效果总评价中医体质改善结果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B与对照组、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为虚寒”体质学说是许尤佳教授提出的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已被应用于儿科各类疾病诊治、中医体质研究、儿童保健研究中,取得了显着临床效果,并得到了研究验证。2.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何界定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划分类型,中医儿童体质量表的编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等,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是小儿体质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儿体质研究仍亟需进一步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健康儿童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儿童人群中气虚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下降,而平和质的比例则升高;健康儿童人群中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南方要高于北方,而平和质、气虚质,则北方高于南方。但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及其他等因素所限,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具有明显偏倚性,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3.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以“儿为虚寒”体质观指导郑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其中以该理论指导建立的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在中药停止后,仍可一定程度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病情,减少复发,提高中药方案疗效的持续性。同时,该方案尚可有效调节改善患儿脾胃功能,继而改善体质,并可能通过体质的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为构建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因素,部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魏鹏辉[7](2021)在《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在辨证分类方法上一直存在的多元性问题和需要进行统一性研究的状况,在中医经典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从病因、病位、病机三维一体的辨证原理出发,以精选出的在温病学术发展体系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病证分类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学中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全面提取出温病学代表着作中所包含的辨证分类要素集合,明确相互之间的归属关系,同时对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温病学辨证分类框架进行特点、优缺点的分析与评价,进而推导、提炼出覆盖面广、内涵包容、逻辑系统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融合寒温内外诸病的辨证纲领、建立中医更为统一普适的辨证分类学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提供重要的借鉴。方法:(1)文献整理法:(1)对有关中医辨证分类方法研究的文献总结;(2)收集温病学代表性着作中的有关辨证分类方法的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的辨证分类要素信息和辨证分类要素关系框架,建立相关的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2)本体分析法: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以着作中的辨证分类实例作为描述对象,规范源于精选的温病学着作范围内的辨证要素术语,确定辨证分类的类与属性,对辨证分类实例的类与属性进行分类与标识,从而规范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以得出规范系统的标识结果。(3)比较归纳法:从分类要素的逻辑性、要素关系的结构化,比较分析各类辨证分类框架的长短特点,提取出各自的优点,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内涵更包容、纲目更清晰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分类要素重要性评价方法:对温病学派的主流辨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重要性,为确定温病学派辨证方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客观依据。结果:1.基于精选的36部代表性温病学着作,对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与总结。(1)总体得出其病证分类要素的集合。共有10大类45项:1)病因要素;2)病所要素;3)病理机转要素;4)病势要素;5)辨证分类参考因素要素;6)本变兼类证要素;7)以法类证要素;8)以方类证要素;9)病症类证要素——病种、症状;10)其他类证要素——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禁忌、疑似证。其中病证分类包含病因分类1项(病因)、病所分类15项(六经、表里、经腑脏络、阴阳、上中下、内外分部、三焦分部、营卫气血、津液、精神、元气元阴元阳、奇经八脉、腧穴、病所度量、其它区域病所)、病机分类7项(气化、阴阳、寒热、正虚、邪实、变态、其他病理机转)、病证关系6项(本变兼、合病并病/两感、兼夹、禁忌、传变证、疑似证),共有29项;以及病势分类7项(病程阶段、传变、起病、坏证、病情程度、病情动向、病情生机);病种分类1项(病种);症状分类1项(症状);治则治法分类2项(以法归证、以方归证);参考因素分类2项(病体、病时);其他分类3项(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由上可见,有关辨证分类的项目占到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二,突显诸多医家对于温病学辨证分类内涵的极大重视。(2)具体得出各分类项目的占比。通过对各分类项目在36部着作中的出现频数和占比,显示其实际的重要程度:病因分类占比较大,为(31-86.1%),在病所分类中,对于经腑脏络、六经、营卫气血、三焦分类的认同排在前列(分别为:31-86.1%,25-69.4%,23-63.89%,19-52.78%),对于表里、寒热、正虚、邪实等八纲要素的关注也都较为普遍(分别为:24-66.67%,20-55.56%,28-77.78%,22-61.1%,附变态23-63.89%),对合病并病、兼夹、本变兼、气化之论也有较多的提出(分别为11-30.56%,17-47.2%,10-27.78%,24-66.67%),而对阴阳、上中下、津液、内外分部等病所的分类也有一定的考虑(分别为:15-41.67%,12-33.3%,11-30.56%,8-22.2%),对病证之间关系,也有本兼变的明显区分,也有较多医家提出疑似证(10-27.78%),个别医家提出目耳鼻咽喉胸腹、禁忌、传变证分类等概念(2~4,5.56%~11.1%),对于认识病证及病证关系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唇舌舌苔齿脉及神色形味分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9-52.78%,8-22.2%),对于辨证分类的参考因素,病体与病时分类所占比重也不少(分别为:24-66.67%,9-25%)。总而言之,虽然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进行病证分类,但是无论从哪些方面来分类病证,都不可能脱离疾病产生的核心要素——病因、病所与病机,而只能是多视角地体现病证的立体化和多样化联系。2.本文对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趋势的集成化研究本文对温病学派的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内在权重,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学派辨证方法的主流发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要素依据。基于“精选的36部温病学着作·主要辨证分类方法·分类要素权重统计一览表”,对辨证分类方法的分类要素进行了由细分项目(文献客观呈现者)至项目归纳(对细分项目进行了内在相同性归并者),再到大类归总(在项目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类归并者)的三层次的统计分析。对温病学派在辨证方法上的主流趋势,可得出分类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1)分类要素在细分项目层次上权重布局特点对分类要素细分项目的权值分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析工作,为能较客观地反映着作文献中的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本文采取由家数累计数、所出着作的系数和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各细分要素的权值,即“三维定点”求值,得以分析推导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及其在系统构架中的地位与关系。布局特点如下:虽有广泛涉及50个项目,但重点聚焦于前17项(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98.52%),代表了该学派的主流选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7.治法,—8.病情程度,—9.表里,—10.病因,—11虚实,—12.寒热,—13.气血,—14.类似证,—15.阴阳,—16.十二经,—17.病体;其中前6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85.27%,这6项应该作为构建温病学派辨证方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结果可见,六经分类实际居首,脏腑与三焦分类,本重于卫气营血分类。这种和温病学教材突出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纲领不符的现象,考虑后者是突出对风温、温热,湿温、暑湿等主要病种辨证特色与优势的有限构架,即在病所的多维分类上,强调对三焦、卫气营血分区分的重要性,但不应否定在完整全面的辨证模式中,对六经、脏腑、经络认定的必要性。(2)分类要素在同类归并层次上的综合化权重值布局特点归并后的中等项目层次,其核心要素组成与关系仍然保持了细分项目层次的基本布局,即前6项为:1.病种—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5.症状—6.卫气营血津液等,其以包含关系的经系、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津液取代了细分项目层次六经、脏腑、卫气营血。另外随着归并中权值的合计,各项权值也相应增加,而权重>0.01的项目也增加至前10项(即增加了7.治误—8.病体时势等—9.表里等—10.虚实寒热阴阳升降出入等病机),丰富和完备了要素分类的品种,特别是与病位有关的表里项、以病机为主的虚实寒热阴阳等项,使其辨证方法的构成更加完备,为总结总体框架提供可能。(3)分类要素在大类分类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通过大类归并,得出如下大类构成群及权值排序关系:1.病所,2.病种,3.病征,4.病机,5.病治,6.病势,7.病因,8.病兼,9.其它。基于以上对一览表三层次权重布局特点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温病家们其自然形成的临床诊治基本框架是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但仍以辨证分类为重。病所分类分值最大,但细目分类存在重心分散与多维化。即:病所分类权值占总权重值之比为38.74%,但其包括: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9.表里等不同的定位方法。说明临床诊治中,辨病位仍是温病学多数医家首重的项目,但定位方法则有多样,大概是因为温病类丰富的病证类型中,证型分布特点既具有温病大类的共性,也具有具体病种的特性。3.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整体评估。得出结果如下:(1)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关系框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示,而是呈现多元化分布的。在一二级分类当中,有十种之多。有融合病名与突出对应治法者,如“病症结合治法分类”;有病因结合病位者,如“六气结合六经分类”;有病机结合病名者,如“表里寒热结合病症分类”;有病机结合病位者,如“卫气营血结合验舌辨齿分类”;有病位结合发病病机者,如“六经三焦结合六要的分类”;有病名结合病位者,如“病症结合六经分类”;有病名结合病机病位的,如“病症结合卫气营血三焦分类”;有细化具体病位者,如“六经结合脏腑分类”;有参考病证关系者,如“本兼类变分类”;有参考病程阶段者,如“病症或结合病程分类”。由此可见,由于辨证分类的要素涉及到病因、病位、病机、病名、病程、病势、治法等多个方面,因此分类框架也呈多样化,而各种分类框架之间也各有优缺点,但是基于历史条件及各家的局限性,彼此未能充分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因而也就未能形成充分兼容的分类框架。而且,若能仔细审视各个分类框架,便能发现大都存在分类层次粗略不精,分类层次不统一,证治分类残缺不全,病证分布多少不一等等不足之处,以此,实际上温病学派的病证分类框架仍处在争鸣未定的状态。(2)辨证分类框架已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的阶段。首先,《温病条辨》在以上、中、下三焦分类为大纲的基础上,二级分类结合病种进行,三级分类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六经分类,病因病机分类,脏腑分类,表里气血分类等等,突显了各病种及各经之下再分类的重点与特点,有利于紧抓病证好发重点,便于应对温病发病之常。虽然此书在分类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系统性,但尚未打破拘泥于病种分类的局限性,而且上中下三焦分类大纲之下的三、四级分类方法不一,在突出温病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的同时,有遗漏非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之倾向。另外,由于中医学高等教育集中教学的需要等原因,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释义》等为先导的教材及之后的温病学各版教材,探索性地进行了以病种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进行分类的模式,借鉴了脏腑经络分类、六要分类等分类方法的优点,采取了各病种各随所宜的多样化的分类方式。病种之下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的分类方法,进一步丰富细化了分类子目中的内容,较具体地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分类至具体病因病机之方证框架体系,使辨证分类较为具体,指导临床较为准确,论理较为公认,较为后代认同,成为近现代院校教材编写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但其仍然存在着未能充分衔接和规范之处。当然,以此作为初步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导读教材问题不大,但要全面系统展示温病学中病证分类的结构化框架,则存在一些科学表达与理论认识深度上的问题。总之,当前温病学教材的辨证分类框架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层次分明地反映目前温病学中有关病证分类并能包容以后温病学发展内容的有逻辑系统性的辨证分类框架。4.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基本框架的初步推导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可在大类层面上初步构建基本共性框架,再在病所环节结合病种设计可调方法。总体框架: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缀部分(首分病种,辅以分病征):即辨病前缀,可以缺如。中心部分(先分病因,再分病所,后分病机):即辨证主体,必备重点。后辅部分(或分病势,或分病治,或分病兼):即证病结合,辅助选项。可调方法:温热病类,先分卫气营血,再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湿热病类:先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卫气营血;寒热混杂病类:先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三焦,再分卫气营血。结论:1.温病学派在临床诊治框架上,原本具有分类多样、框架多元化,但从其主流来看,总体上呈现为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基本式样。从大类属性看,以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病兼、病治、病种、病征等来对分类进行多角度的表达,包容性较强,但仍以辨证分类为其重心。2.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上,其辨证分类要素丰富广泛(近45项以上),但在十个大类方面,内涵仍以病种(含病因)结合病所、病机分类为主体。其中,对病所(位)多角度的再分类是温病学多数医家突出方面,如有经系、脏腑经络、三焦、表里等不同。3.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框架上,尽管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但都不可能脱离病因、病所、病机三大方面,而其他方面则是间接地、侧方位地强化了这三大要素的立体化结构与多样化关联。4.温病学辨证方法的通用化设计,拟可采用以病所分类为先,并以三焦为首纲,手足十二经为大目,卫气营血津液分为细目,再依次结合病因与病机分类,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使其既保持教材已示的特点与优势性纲领,又提升对温病病种的广泛覆盖与通适性,且便于促进寒温两派的汇通性发展。
邓家琳[8](2021)在《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旨在进一步验证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在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的相关机制及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并发掘静宁颗粒治疗ADHD模型大鼠可能涉及的其他途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静宁颗粒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疾病疗效、各量表评分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变化,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相关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及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推广提供重要临床依据。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采用旷场实验检测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部分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含量改善水平,验证静宁颗粒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可能是通过调节该途径相关因子这一假说,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ADHD患儿25例,给予静宁颗粒口服,疗程8周,期间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并在治疗0周、4周、8周时间节点进行SNAP-Ⅳ量表积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划消试验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记录。治疗0周、8周节点时进行血清维生素D、DA、TH、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将雄性4周龄SHR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静宁颗粒高剂量组、静宁颗粒中剂量组、静宁颗粒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同时将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组别不同,分别予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盐酸托莫西汀混悬液,去离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样本检测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血清样本留存检测维生素D、TH含量,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均下降明显;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因子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主证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除面色、大便外,治疗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次证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时各项均明显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除面色、大便外的各项次证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8周时血清维生素D、DA、BDNF含量明显升高,TH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各组及托莫西汀组运动总路程、中心路程和中心时间明显减少,静止时间和边缘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静宁颗粒高剂量组与盐酸托莫西汀组改善最为明显。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TH含量;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维生素D含量。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下调ADHD模型大鼠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和中医证候表现,且对相关负性情绪存在一定调节作用;ADHD患儿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静宁颗粒能够改善其失调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因子TH、BDNF等的调控发挥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控制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冲动行为,调控相关负性情绪,其疗效与盐酸托莫西汀相当;ADHD模型大鼠存在多巴胺能系统代谢异常,静宁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D作用途径,对通路上TH、DAT、BDNF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改善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发挥疗效。
王晓聪[9](2021)在《王素梅教授治疗TS共患ADHD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多发性抽动症(TS)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本次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王素梅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王素梅教授的用药经验,探索王教授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并筛选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王素梅教授门诊的TS共患ADHD患儿的临床病例,将相关信息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对患儿的一般信息如性别比例、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方药信息,采用频次分析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方法,得出证候分布、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使用频次,挖掘出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组方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王素梅教授对治疗TS共患ADHD的用药规律,探索王素梅教授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48名患儿,男童44例,女童4例,男女比例为11:1,男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就诊年龄在5-15岁之间,主要集中在6-10岁,占总人数的77.1%。2.本次研究涉及的中医证型有五种,中医证型及频次分别为:脾虚肝亢证116次、脾虚痰聚证15次、阴虚风动证13次、痰火扰神证7次、心肝火旺证3次。其中脾虚肝亢证人数最多,占75.3%。3.对王教授治疗该病使用的药物(166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四气方面,王教授临床多应用温性、寒性及平性药物,其中温性药物最多。五味方面,主要以辛味、甘味、苦味为主,其中辛味最多。归经方面,主要以肝经、脾经为主,肺经、胃经、心经、肾经亦较为常见。使用频次方面,使用频次在前20的药物分别为石菖蒲,陈皮,天麻,伸筋草,葛根,柴胡,钩藤,法半夏,僵蚕,茯苓,益智仁,全蝎,防风,谷精草,牡丹皮,川芎,远志,桔梗,白芍,地龙。4.对药物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药物模式46种,关联规则6条,常见组合主要有法半夏—陈皮,钩藤—石菖蒲,葛根—伸筋草;核心药物16味,与使用频次较高的20味药物相契合。5.对所有处方进行新方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4组,潜在新方17个。结论:1.王素梅教授认为TS共患ADHD的病机主要为脾虚肝旺、肝阳上亢,风痰扰动、蒙蔽清窍为其标,病位主要在肝、脾,又可迁延至心、肺、肾,涉及五脏,风、痰为主要的病理产物。2.王教授治疗本病的核心治法为健脾平肝,兼以息风开窍,多选用太子参、陈皮、法半夏、茯苓健脾化痰,白芍平肝柔肝、调和阴阳,天麻、钩藤以息风止痉、平肝潜阳,防风祛风止痉,川芎调畅一身气机,同时佐以石菖蒲、益智仁、远志施开窍安神益智之效,兼顾治疗抽动、多动。病程日久,则加用僵蚕、全蝎、地龙以搜风通络。3.王教授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若疾病迁延至心、肺、肾脏,临床应灵活变通,随证加减用药。
陈宇航[10](2021)在《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收集流感及流感样患儿的症状,探究不同病原流感患儿的症状复杂网络结构,总结核心症状及证候特点。通过聚类总结流感及流感样儿童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儿童流感的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2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门诊的流感及流感样患儿为观察对象,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共收集了 1805例,筛选后实际纳入1797例记录完整的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对年龄、性别、最高体温、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归纳,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及中医证候的聚类与归纳,利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相兼症状矩阵的构建,再利用复杂网络系统进行不同病原患儿症状复杂网络、核心症状及次症的构建及图像化处理。3结果3.1基本信息特征调查患者中年龄多处于3~11岁之间,以学龄前儿童及学龄期儿童为主,男孩占52%,略多于女孩。3.2病原学特征以甲流患者居多,占比54%,其次是流感样患者、乙流患者、甲流、乙流合并感染患者。3.3发热特点患儿平均最高体温为38.87±0.48℃,其中平均体温甲流患者最高,其后依次为乙流患者、合并感染患者、流感样患儿。平均发热时间为25.03h。3.4用药情况68%的患儿有诊前用药史,其中以单种药物的使用为主,清热解毒类中药使用频次高于西药使用频次。就诊后处方用药中,使用频次前5的中药分别为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减、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喉咽清颗粒,使用频次前5的西药分别为奥司他韦颗粒、阿奇霉素颗粒、头孢克肟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环酯红霉素颗粒。3.5合并感染对完成实验室检查的1748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及CRP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共187例,无合并感染患者1561例。3.6症状特点对症状分析统计后,发现甲流患者及乙流患者核心症状大致相同,但部分相同症状在两种不同流感病毒临床证候群的重要程度不同,不同流感的核心症状也有所区别。甲流以风热、热邪伤津表现为主,乙流次症以外邪犯胃表现为主。3.7证型特征本次研究发现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总体证型可分为风热证(1089例)、外寒内热证(293例)、外邪犯胃证(243例)和风寒证(172例)四类。甲流患儿分别为风热证567例、外寒内热证186例、外邪犯胃证131例和风寒证86例;乙流患者分别为风热证27例、外寒内热证1例、外邪犯胃证42例和风寒证2例;合并感染者为风热证7例,外邪犯胃证1例;流感样患儿分别为风热证488例,外寒内热证106例,外邪犯胃证69例和风寒证84例。甲流患者以风热证为主,乙流患者以外邪犯胃证为主,与本研究中对甲流及乙流患者核心症状及次症的分析结果相符。4结论儿童流感以甲流流感为主(970例),多于乙流流感(72例)。儿童流感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红,咳嗽,疲倦,纳差等,其中发热主要为中高热,咳痰主要为白痰。甲流病毒和乙流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区别。甲流流感以风热、热邪伤津表现为主,而乙流流感脾胃运化失常表现更明显,两种流感时邪中医致病属性不同。本研究纳入患儿中医证型分为风热证(1089例)、风寒证(172例)、外寒内热证(292例)和邪气犯胃证(243例)四类。乙流患者中邪气犯胃证最多,甲流患儿、甲流/乙流合并感染患儿和流感样患儿中风热证最多。
二、浅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判定及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4.2 西医对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
4.3 导师对小儿风热犯肺型急乳蛾病因病机认识 |
4.4 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机理探讨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小儿乳蛾近10年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介绍 |
(2)肺炎喘嗽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肺炎喘嗽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的认识 |
1.3 对病机的认识 |
1.4 肺炎喘嗽的辨证分型 |
1.5 肺炎喘嗽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儿童肺炎的认识 |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2.2 儿童肺炎的危险因素 |
2.3 儿童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 |
2.4 儿童肺炎的治疗 |
3 肺功能检查在临床的应用 |
3.1 儿童肺炎的肺功能特点 |
4 肺系疾病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 |
临床研究 |
1 诊断标准 |
1.1 儿童肺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 肺炎喘嗽常证辨证分型标准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来源 |
3.2 样本量估算 |
3.3 观察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肺功能检查的主要参数及判读标准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成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及证型构成 |
4.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2 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
2.3 中医证型分布 |
2.4 中医证型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2.5 中医证型与脉冲振荡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2.6 中医证型与两种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肺炎喘嗽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浅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儿童过敏性紫癜120例中医体质辨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研究 |
2 中医学对小儿HSP的认识 |
3 小儿体质辨识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内容 |
4 数据分析 |
5 结果 |
6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古代文献研究 |
1.1 先秦时期 |
1.2 两汉时期 |
1.3 隋唐时期 |
1.4 宋元时期 |
1.5 明清时期 |
2.近现代文献研究 |
3.西医学研究 |
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3.1.1 气道炎症 |
3.1.2 气道高反应性 |
3.1.3 气道重构 |
3.1.4 神经调节机制 |
3.2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现状 |
3.2.1 急性发作期 |
3.2.2 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
4.小结 |
第一章 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文献研究 |
1.伏风理论溯源 |
1.1 伏风属于广义伏邪的范畴 |
1.1.1 伏邪理论概要 |
1.1.2 广义伏邪理论的提出 |
1.2 伏风属于风邪的范畴 |
1.2.1 风邪的概念 |
1.2.2 风邪形成的本质机理 |
1.3 伏风的形成与发病机理 |
1.4 伏风的致病特点 |
1.4.1 伏风具有伏邪的特点 |
1.4.2 伏风具有风邪的特点 |
1.5 伏风的治则治法 |
2.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
2.1 从伏风理论探讨小儿哮喘发病机制 |
2.1.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伏风 |
2.1.2 小儿哮喘发病特点与伏风 |
2.1.3 伏风与伏痰、血瘀在小儿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紧密联系 |
2.2 .伏风所致小儿哮喘(发作期)的主要证候类型 |
2.2.1 痰热挟风伏肺型 |
2.2.2 寒痰挟风扰肺型 |
2.2.3 瘀血稽风扰肺型 |
2.2.4 肝火动风犯肺型 |
第二章 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范围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研究内容 |
4.数据处理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一般调查结果 |
5.2 “伏风”证候哮喘的兼夹病因及涉及病所(位)、病机的统计 |
5.3 “伏风”证候哮喘的脉象、舌象及主要临床症状的频数统计 |
5.4 “伏风”证候哮喘中主要治疗药物的频数统计 |
5.5 “伏风”证候哮喘的诊断要点与常见的证候分类 |
6.典型案例举例 |
病案1 |
病案2 |
病案3 |
病案4 |
病案5 |
讨论 |
1.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
2.伏风与“一般风邪”的区别 |
3.小儿哮喘“伏风”证候中多兼夹湿邪的原因 |
4.小儿哮喘中“伏风”与“伏痰”、“伏饮”的关系 |
5.“伏风”与体质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探索 |
1.1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内涵 |
1.1.1 “儿为虚寒”为生理特点,非病理“虚寒”之证 |
1.1.2 小儿体质的基础特征为“气虚质” |
1.1.3 重视“脾胃之气”,时刻以顾护脾胃之气为首要 |
1.1.4 “儿为虚寒”体质观与传统小儿体质学说并无矛盾 |
1.2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背景 |
1.2.1 基于岭南地区儿童体质特点 |
1.2.2 针对现代社会育儿、医疗时弊提出 |
1.3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溯源 |
1.3.1 “儿为虚寒”创新理论的根基---内经“重阳”思想 |
1.3.2 “儿为虚寒”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
1.3.3 “儿为虚寒”理论是岭南小儿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
第二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2.1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检索结果 |
2.2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分析与讨论 |
2.2.1 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小儿体质保健方案 |
2.2.2 将“儿为虚寒”理论与现代小儿体质研究结合 |
2.2.3 “儿为虚寒”体质观贯穿小儿常见疾病“理法方药”始终 |
2.3 小结 |
第三章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
3.1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现代研究综述 |
3.1.1 体质可分---小儿体质分类研究 |
3.1.2 体病相关---小儿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
3.1.3 体质可调---小儿体质干预研究 |
3.2 健康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3.2.1 资料与方法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3 现代小儿体质学研究对“儿为虚寒”体质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四章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1.1 病例来源 |
4.1.2 临床研究标准 |
4.2 研究方案 |
4.2.1 方案设计 |
4.2.2 样本含量估算 |
4.2.3 治疗方案 |
4.2.4 观察指标 |
4.2.5 随访 |
4.2.6 质量控制方法 |
4.2.7 技术路线图 |
4.2.8 伦理学信息 |
4.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4.4 结果 |
4.4.1 一般情况 |
4.4.2 脱落、剔除情况 |
4.4.3 基线资料 |
4.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讨论 |
4.5.1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
4.5.2 小儿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
4.5.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目标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6.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中医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统一性研究进展 |
1.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
2.外感病辨证分类方法统一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
3.外感病与内伤病辨证分类方法的关系问题 |
1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与解析 |
1.1 研究思路、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2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探讨 |
1.3 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过程 |
1.4 辨证分类数据表中要素的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及权重分析 |
2.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分析 |
2.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权重分析 |
2.3 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问题解析 |
3 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的分析评价与整体评估 |
3.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病证分类框架的特点与优缺点分析 |
3.2 温病学代表着作病证分类框架总体发展水平的评价 |
3.3 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框架的初步探讨 |
4 温病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的构建 |
4.1 本研究分类框架与现行教材主流分类方法的关系 |
4.2 温病学与伤寒学辨证分类框架之比较 |
4.3 构建温病学通用化辨证分类框架之设想 |
5 结论 |
6 创新性 |
6.1 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 |
6.2 分类要素权重值的分析 |
6.3 全面整理了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 |
6.4 构建出温病学中普适性较强、涵盖性较广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 |
7 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后期工作的设想 |
7.1 病证要素提取标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
7.2 后期工作的设想 |
8 对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8.1 伤寒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构建的介绍 |
8.2 构建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9 系统性辨证分类体系的临床运用实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99 年以前温病学相关存世着作698 部目录 |
附录2 粗选的103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3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4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要素标定、频数统计表 |
附录5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框架附表 |
作者简介 |
(8)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理论溯源 |
3 病因病机 |
4 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ADHD病因研究 |
3 ADH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4 ADHD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和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王素梅教授治疗TS共患ADHD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TS共患ADHD的现代研究 |
1 临床特征 |
2 发病原因 |
3 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S共患ADHD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数据挖掘 |
1 在中医药的应用 |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经验总结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药辨治流感的研究进展 |
1 流感证型分布 |
2 病原和证型的相关性 |
3 流感常用治法 |
4 流感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5 总结 |
二、西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
1 流感病原特点 |
2 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流感的发病机制 |
4 流感的诊断和病原检测方法 |
5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
6 流感的预防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及结果处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流感症状分布及复杂网络构建 |
3 流感及流感样患儿总体症状聚类分析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1 小儿临床特点分析 |
2 小儿时邪感冒临床症状及证候分析 |
3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4 流感临床症状特点 |
5 不同病原人群症状差异 |
6 流感及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分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四、浅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1]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佳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肺炎喘嗽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魏宇晴.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儿童过敏性紫癜120例中医体质辨识研究[D]. 蔡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D]. 施烽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田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D]. 魏鹏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王素梅教授治疗TS共患ADHD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D]. 王晓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北京市方庄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相关研究[D]. 陈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