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

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

一、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炎飞[1](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郎晶华[2](2020)在《《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新京报》是国内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都市报,有多版新闻评论专栏,可见《新京报》非常注重新闻评论。现如今,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发展趋于成熟,《新京报》也紧随其后,进行媒介融合发展。并且为了适应不同媒介平台的技术特点以及受众的阅读喜好,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新京报》涉及到新闻评论的媒介平台有报纸、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多方平台,但由于网站和客户端内容庞杂,主要是报纸、微信、微博三方媒介平台内容的集合,所以本文主要对比《新京报》报纸、微信、微博平台的新闻评论写作特点。新闻评论写作的重点是题材、观点以及语言,所以笔者对《新京报》报纸评论版、“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微博平台新闻评论文章的题材选择、观点倾向、以及语言特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笔者选取2018年11月10日-2019年11月10日《新京报》报纸、微信、微博三方媒介平台的新闻评论文章,运用样本抽样的方法,以10天为间隔,共抽取了37天,共计651篇新闻评论文章。之所以选取最近一年的样本,是因为《新京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发展,在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分析总结出《新京报》在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使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写作特点在学理上更加丰富,并且给正在转型的其他都市报起指导意义。

杨雪扬[3](2020)在《《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介生态,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新闻事业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传统媒体也开始走向转型之路。新媒体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公共性和交互性,分散了先前相对单一的话语权,给民意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也全方位的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从而进一步催化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介融合。自2010年“微博元年“起,微博因其强大的用户基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公共社交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作为最有影响力和覆盖力的党报,也在2012年开通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开始尝试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更为有益的融合形式。从当前《人民日报》官微在整个微博平台的影响力来看,这次尝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这当中,《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超强时效性,优质新闻的输出和独家内容的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作为一家媒体新闻水平和观点立场的核心体现,往往可以体现其风格和本质内容。而新闻评论正是《人民日报》报纸版的强势内容,它也将这一传统优势与新的平台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的沟通了“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也完成其党媒形象的二次建构。在此要特别明确的是,融合绝不是照搬或逢迎,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才是上佳之举。所以,选择《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通过抽样选取了《人民日报》2019年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内容样本,并以两个平台新闻评论的显性特征为主要切入点。其中,对于样本的显性特征分析主要从评论选题、评论文本以及评论栏目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分析其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不同特征,比较得出二者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异同,并归纳其异同的成因。在结论部分除了概括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之外,也对二者未来的发展予以期望。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的比较研究就是在比较分析其异同的同时,梳理《人民日报》与微博平台成功融合的具体路径,也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张学霞[4](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戴婧怡[5](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社会、媒体、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的变化引发媒体的多重转型,而紧紧依附着媒体进行言论表达的言论作者也经历了多重挑战和机遇。不管是把握机遇迎头赶上还是错失良机黯然退场,都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影响。自媒体时代本是言论兴盛,意见争鸣的新时代,却出现传统言论作者大批退场、转业的情况,令人警醒,又引人深思。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个体机遇的规律,有助于言论作者发挥主动性,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媒体转型,重回舆论场。然而既有研究通常关注某一时期社会环境或技术环境的改变对某个媒体、某一批媒体人造成的困境和机遇,少有站在整个媒体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剖析。并且,因言论作者个体间差异较大,所以很难站在整个群体的角度上总结媒体转型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因此,访谈具有典型性的言论作者,勾连其个人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媒体环境,寻找媒体转型中的言论作者个体机遇,成为可行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了解其从投稿到进入县委宣传部到进入媒体工作的经历,和其从纸媒到网站再到自媒体平台的言论表达过程,以及他获得“三农评论员”称号的辉煌和遭遇封号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背景,发现文化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而媒体是将这种工具变为实际资源的一个重要中介。不同的媒体转型阶段,对言论作者运用文化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从表达力到批判力再到创新力,从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言论作者需要洞察社会背景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准确判断当下社会文化和媒体发展,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坚持不懈地行动,同时承担社会责任,遵守国家政策制度,方能抓住机遇,成功完成转型。

陈秋霖[6](2019)在《国内重要报纸性侵儿童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儿童遭受性侵事件愈加严峻,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者有责任对性侵儿童事件进行报道讨论,以引导社会舆论分辨是非、深入解析社会议题、监视社会。聚焦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关注女性报纸《中国妇女报》、司法类报纸《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以及关注青年成长的《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7份传统主流报纸针对性侵儿童事件所发表的新闻评论,讨论国内重要报纸关于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有何特点、构建何种话语语境、有何变迁、变迁原因?以清晰认识传统主流媒体对于性侵儿童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总结其相关经验。文章主要应用了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梵·迪克(Teun AVan Dijk)、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两位学者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切入点,从文本和语境两方面着手分析国内重要报纸关于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评论。通过对这7份报纸新闻评论的文本方面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论证方式,以及构建社会语境等具体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发现:文本层面,国内重要报纸力图传播社会民主的理念,在词汇上强调家庭学校等的责任,在句式上多用祈使句表达意见态度并用疑问句提出困惑表示态度等。在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句进行评述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鲜明性,适度引用法律条例体现冷静客观理性,还使用少量拟人增强文章的鲜活性。另一方面,在新闻评论的论述中主要诉诸逻辑进行客观理智推理分析,并进行情感诉求以引起受众共鸣,还谨慎使用数据增强文章信服力。语境层面,主要分析国内重要报纸在具体性侵儿童事件中呈现出的不同的话语方式。研究发现,国内重要报纸新闻评论中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主要使用专业视角深度分析。另外也使用了大众日常话语贴近大众生活情景增加情感温度。并且在议论中交叉使用国家权力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主张利用国家力量构建法治社会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在新闻评论中讨论关于限制性侵案前科人员从业、儿童权力刑法保护、儿童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的问题,力求构建法治将保护儿童上升为国家行动。话语变迁层面,2000年——2018年国内主要报纸媒体关于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评论的话语经历了评论初期、评论集中期,评论热议期。其新闻评论话语也经历了从直面性侵儿童事件,以大众日常话语为主。强调家庭、学校等教育监护责任,具有忧患意识,到转变为以知识精英视角为主,从司法、社会环境等角度切实讨论社会各界存在的关于保护儿童方面的实际问题,视角专业理性;然后变化成为以开放视角进行多角度地讨论。2000年——2018年国内报纸媒体关于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评论的话语变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大环境背景变革、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以及受众主体意识增强是其主要原因。一开始新闻媒体从只搬运政府政策决策、国家领导言论到新闻传播规律回归新闻媒体开始自主选择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到如今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社会大众的参与感、自主选择权日益增强,关于性侵儿童事件的讨论有了更多元的声音。但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信息冗余、碎片化的传播背景下如何进行更多专业的深度报道,给予社会大众以引导启发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陆旖婷[7](2019)在《框架视角下湖北日报全媒体内容生产转型研究 ——对报纸头版和微信公众号内容对比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先进营销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利润一再下降,“纸媒寒冬”、“纸媒己死”的言论一时甚嚣尘上。受内外部环境的挤压,传统媒体纷纷走向了转型融合之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作为中部地区传媒翘楚,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新媒体的初步探索,其后其全媒体内容生产转型一路加速。但是,转型到底为新闻内容的生产带来了哪些变化,内容生产转型中存在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新闻框架作为理论支撑,认为新闻报道本身即是新闻媒体框架后的呈现。本文借助数据统计工具,结合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采用文本研究法、框架分析法和内容研究法,对2018年《湖北日报》头版的新闻报道和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推送每月选取两天作为样本资料库,共选取381篇报道文本,从新闻的选择与强调、新闻倾向性、新闻标签三个方面出发,概括湖北日报报纸与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框架并比较其差异。通过框架对比研究,本文认为湖北日报报纸整体风格偏向政治性、指导性和严肃性,以正面报道为主,微信公众号则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报道风格风趣幽默,有一定“小报化”的趋向。整体来看,湖北日报内容生产转型中有成效也有不足,内容生产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北日报以往的党政文风,内容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时报道立足于深度,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深刻性,但通过框架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整体原创性不足,以转载、拼贴为主,无论是报纸还是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的来源都比较单一,普通百姓在报道中的形象较为单薄。在今后的内容生产转型进程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需要注意增强舆论监督力度,以新媒体作为技术支点,强化内容生产能力和原创能力,坚持以优质内容引领舆论风向,以深度新闻强化媒体权威,同时要提高新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采取用户生产内容、机器生产内容等先进的内容报道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平台需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强化互联网思维,将“受众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党的声音为核心,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增强媒体竞争力。

徐蔓[8](2018)在《受众争夺与权利让渡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时代,面临颓势的报业正探索多样化的转型路径以实现自救。近年随着移动传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社交媒体凭借无可比拟的活跃用户量和突破传统的高粘度交互方式,已成为报业抵达大众的重要出口,进而也被视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和渠道依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如此。报业的社交化转型是指报纸通过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开设账号的方式,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平台资源,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与用户达成互动并为报纸自身带来相应利益的一种转型方式。社交化转型作为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抵达最广泛受众的路径,已成为美国报业转型的重要方式和热门选择。本文正是从社交媒体这一角度入手,探究美国报业“借船出海”式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特色与最新成果。本文以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了美国报业展开社交化转型的历史性资料与前沿性信息,通过对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历程的细致梳理,对社交媒体如何成为报纸转型的重要出口形成了总体性的把握。另一方面借助内容分析法,选取了《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7家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主流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观测时间内在两大社交平台Facebook与Twitter上所发布的共计3642条内容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七大报纸在社交平台上具体新闻实践的指标性研究,总结了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的战略布局,并探索了两者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发现,报业借助社交媒体转型的合作具有双向性和矛盾性:移动化社交媒体的繁荣与美国报业的衰落是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的契机,而社交媒体进军新闻市场的野心与报业力求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促成了两者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又存在合作与博弈的矛盾性。布局呈现多样性:美国报业一方面进行多平台、多层次的社交媒体布局,另一方面借助特色社交媒体和社交矩阵展开垂直化布局。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则存在现场策略与场外策略的明显差别。社交媒体对报业转型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明显扩大受众、内容技术支持和探索新盈利模式等方面。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对报业的内容权利、经济权利和用户关系权利产生了一定威胁。本文认为,社交媒体作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成败与否取决于报纸自身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灵活性。报业同时也要避免在社交平台上避免被算法绑架,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守自身应有的权利。

尚方超[9](2018)在《民族、政党与国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社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降,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各种外来因素对民族和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外国列强的不断入侵下,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国家命运发生巨大变化。政党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逐渐成为解决民族与国家问题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近代政党,以极强的使命自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改变国家命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抗战时期,中共擎起了抗日救亡的民族大旗,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抗战动员。而重视报纸,特别是充分发挥党报的功能,是中共开展抗战动员的重要途径。报纸,自近代以来,就成为重要的传媒工具和舆论平台,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共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十分重视报纸。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结合日本侵华的时代环境和全国联合抗日的社会需要,发展了自身的报纸舆论工作,形成了较为系统和颇具特色的报纸舆论思想和实践。可以说,中共的报纸舆论思想和实践,是其抗战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38年1月11日的《新华日报》,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合法发行的唯一一份机关报,其地位和价值不言自明。自创办伊始,《新华日报》就致力于成为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被誉为“新华军”。在中共全国范围的抗战动员方面,《新华日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报纸灵魂的社论,是《新华日报》上最具思想价值和理论力量的内容,是《新华日报》发挥抗战动员作用的重要阵地。中共对《新华日报》社论寄予了厚望,以周恩来、董必武等为代表的负责同志,不仅作为“把关人”审阅和修改社论,而且亲自撰写社论。在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社论呈现出了初始形态、完整形态、最终形态三种不同的生态,数量达到了两千余篇,涉及国际国内的不少重要话题,在时间、类型、主题、性质四个方面展现了中共抗战动员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社论体现了中共将抗日置于中国革命议事日程第一位的使命自觉,宣传了中共的抗战方略。社论对国内的悲观失望风气和妥协投降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宣传了坚持持久抗战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论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反侵略统一战线、法西斯国家内部反战统一战线三个方面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倡导团结抗日;社论以国民参政会为契机,对中共主张的民主自由问题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解读和宣传,号召为抗战动员提供民主自由的政治保障。《新华日报》社论对中共抗战方略的宣传,树立了中共的抗战形象,扩大了中共的话语权,是中共在全国范围开展抗战动员的关键一环。二元对立宣传模式的建构,是《新华日报》社论在抗战动员过程中显现出的鲜明特色。在这个模式中,中国抗战力量与日本法西斯是相互对立的两元,并且前者是被侵略者,是正义的,后者是侵略者,是罪恶的。正义与罪恶的设定,是二元对立宣传模式的重要内核。凡是加入到中国抗战洪流中的政府、军队、人民等,都是正义的;凡是依附于日本法西斯的汉奸卖国贼等,都是罪恶的。凡是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等,都是值得提倡的;凡是有利于日本侵略的妥协风气、悲观心理都是必须禁止的。《新华日报》社论,直接宣告了与日本法西斯的对立,紧扣抗战的时代主题。二元对立宣传模式的建构,为国人提供了价值评判的标准与行为选择的依据,是中共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为了坚守《新华日报》社论这一重要的舆论阵地,中共进行了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围绕《新华日报》社论,国共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复杂的斗争。在国民党视域中,《新华日报》的诸多社论,系“不妥”言论,或是造谣诽谤,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失之偏颇,或是妨碍大局。为此,国民党在严密的新闻检查制度下,对社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限制和打压。在共产党的视域中,《新华日报》社论符合新闻自由的精神和言论报国的宗旨。因此,共产党根据国共合作的大局和具体形势的需要,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围绕《新华日报》社论的博弈,展现了国共双方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利益关切。同时,这些关于社论的斗争,反映了一个政党在民族利益之下,在国家命运面前,如何巧妙处理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第二,中共对《新华日报》社论进行了及时的纠偏。《新华日报》社论倾注了撰写者的大量心血,但由于领导层指示错误把关不严、管理者对复杂局势把握不准、撰写人见识水平有所限制等原因,难免出现一些偏谬。中共十分重视《新华日报》社论呈现的舆论动向,通过扫除王明右倾主义对社论的干预,在改版整风中调整社论的方向,指导社论宣传尺度的把握,对社论进行了及时的绳愆纠谬。在全面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新华日报》社论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包括全局性、指导性、权威性、时宜性、战斗性。不可否认,《新华日报》的部分社论在舆论方向、出版标准、宣传尺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综合来说,《新华日报》社论阐述了报纸的宗旨理念,对新闻事业有重大影响;宣传了中共的抗战主张,构建了中共的抗战形象;指明了国人的前进方向,汇聚了中国的先进力量;打击了不利的抗战因素,凝聚了全国的抗战力量。《新华日报》社论在全面抗战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彰显了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深远意义。民族、政党与国家,是近代以来的重要学术命题。以《新华日报》社论为对象进行专题考察,从文本史料、报刊舆论、新闻评论、党派话语、抗战动员等多重维度进行深描研究,是探讨这一命题的有益尝试。中共利用《新华日报》社论,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了抗战动员,宣传了自身的抗战主张,塑造了自身的抗战形象,反映了战时的社会思潮和时代价值,体现了其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重要地位和十分强烈的政党使命自觉。所有这些,都集中展现了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民族、政党与国家互动,在现今依然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牟俊奕[10](2018)在《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世纪之交开始,报业颓势尽显,进入寒冬。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报业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受众加速流失,经营困难者剧增,报纸消亡论愈演愈烈。报业深陷困境,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商业模式危机。报业危机由来已久,报业一直致力通过商业模式转型进行自救。已有实践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和尝试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然而,大多数报纸自救的尝试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在线广告收入远不足以弥补线下广告的下滑,另一方面关联收入的拓展成效甚微,跨行业投资也难如初愿,并不具普遍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二是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三是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从报业自救的历程看,商业模式的转型最终归于失败。报业未来发展,市场化报纸因商业模式缺失而消亡,少数公益性报纸由政府财政扶持并存留。报业可能消亡,但报业是最为重要的专业内容提供者,报业消亡后,专业内容存在缺口。报业自救的失败,意味着专业内容缺乏商业模式。专业内容的未来商业模式可能在于:内容垂直化且争取内容付费收入,融入新兴媒体依靠生态圈盈利。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2)《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新京报》各平台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材料来源
第一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题材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题材选择丰富,涉及广泛
        二、以社会问题类题材为主,关注争议性事件
        三、更加注重涉及国家发展大事的时政题材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跨越地域障碍,立足北京而怀远
        二、相比报纸平台,更加注重社会民生问题
        三、除社会民生题材外,更加关注教育题材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转发其他平台民生题材新闻评论文章
        二、以社会民生衣食住行基本问题为主
        三、注重时效性,关注新鲜新闻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观点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权威理性发声,评论更具思辨性
        二、坚持问题意识,注重问题解决
        三、以小见大,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问题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重视对新闻事实的批判分析,引起读者思考
        二、着眼于分析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贴近民情百态,评论观点多元化
        二、倾听读者声音,注重互动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语言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更多倾向于严密的书面语
        二、句长上表现为:多使用长句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适当使用比喻、拟人修辞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书面语与网络用语相结合
        二、句长上表现为:句长适中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较多运用各种修辞格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多使用简单词汇,更加口语化
        二、句长上表现为:使用短句较多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善于运用比喻、设问修辞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选题的比较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选题特点
        一、立足时事政治类题材
        二、关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三、弘扬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选题特点
        一、聚焦政府工作职能
        二、选题范围广泛,侧重文教与民生领域
        三、体现新媒体平台特性,紧跟热点话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文本的比较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文本特点
        一、篇幅较长,注重结构的严密性
        二、遣词严谨,体现党报的专业性
        三、句式灵活,注重搭配结合
        四、善于引用比喻,强调论证的说理性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文本特点
        一、总体呈现短小精悍、短文精论的篇幅特点
        二、词汇表达趋向口语化,更加贴近受众
        三、句式的运用在亮明观点的同时避免灌输说教
        四、善用修辞增强气势,积极调动读者情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栏目的比较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纸评论栏目特点
        一、栏目设置呈现多样性
        二、栏目定位体现专业性
    第二节 《人民日报》微博评论栏目特点
        一、评论栏目全方位体现原创性
        二、栏目设置突显交互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注释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媒体经历多次重大的转型
        1.1.2 言论作者面临新的转型
        1.1.3 媒体转型与个体探索密不可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
        1.3.1 媒体转型
        1.3.2 言论作者
    1.4 文献综述
        1.4.1 作为方法的个体经历描述
        1.4.2 改革开放40 年媒体转型研究
        1.4.3 媒体人的发展出路与价值选择
    1.5 研究方法
        1.5.1 个案研究
        1.5.2 深度访谈
    1.6 思路与结构
    1.7 主要创新点与局限
        1.7.1 主要创新点
        1.7.2 主要局限
2 1980年代:机会留给爱文字的人
    2.1 媒体转型:关注民众的休闲生活需要
        2.1.1 媒体:四大晚报与周末版
        2.1.2 内容:杂文和小言论的兴起
        2.1.3 受众:为了切实的需求读报
    2.2 社会机遇:文字能力成为社会流动的硬通货
        2.2.1 人才:被挤出高考独木桥的人们
        2.2.2 机会:文学提供表能能力的方式
        2.2.3 机遇:文人走向行政事业单位
    2.3 发展反思:个体发展依赖于媒体急速扩张
        2.3.0 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2.3.1 个体表达赢得社会共鸣
        2.3.2 “种田”也能改变自我和社会
3 1990年代:社会需要大量信息
    3.1 媒体转型:都市类媒体大发展
        3.1.1 媒体:都市报的发展繁荣
        3.1.2 内容:舆论监督成为社会风尚
        3.1.3 受众:带有消费主义取向的读者
    3.2 社会机遇:记者成为流动者
        3.2.1 人才:媒体需要优秀传媒人才
        3.2.2 机会:都市类媒体蓬勃发展
        3.2.3 机遇:可以自由流动的职业
    3.3 发展反思:社会流动背景下的信息饥渴
        3.3.1 越是阅读,越是渴望阅读
        3.3.2 言论表达既是工具也是目的
4 2000 年代:言论黄金时代
    4.1 媒体转型:言论成为立媒之本
        4.1.1 媒体:开始形成的媒体竞争格局
        4.1.2 内容:求独到、求深入、求互动
        4.1.3 受众:寻找事实背后的观点
    4.2 社会机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表达者
        4.2.1 人才:无所不在的表达者
        4.2.2 机会:积极的言论环境
        4.2.3 机遇:畸高的稿费培养言论作者
    4.3 发展反思:剧烈变化的表达
        4.3.1 失去社会价值的批判表达
        4.3.2 专业言论作者退场的征兆
5 2010 年代:摆脱渠道的束缚
    5.1 媒体转型:自媒体平台的大发展
        5.1.1 媒体:自媒体平台成为新的霸主
        5.1.2 内容:融合中走向服务
        5.1.3 受众:既是受者,又是传者
    5.2 社会机遇:人人皆可成媒体
        5.2.1 人才:创作者掀起自媒体创业热潮
        5.2.2 机会:旧作者的坎坷自媒体之路
        5.2.3 机遇:名气带来转型机会
    5.3 发展反思:媒体发展与社会稳定
        5.3.1 自媒体在狂欢中乱象频生
        5.3.2 社会稳定需要媒体自觉
6 结语
    6.1 转型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6.2 机遇留给具有职业敏感的人
    6.3 转型还需考虑政策、责任等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洪巧俊访谈笔录整理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国内重要报纸性侵儿童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关于性侵儿童报道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性侵儿童的研究
        1.3.3 国内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说明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儿童、性侵儿童与话语分析理论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2章 重要报纸性侵儿童事件报道和新闻评论概况分析
    2.1 重要报纸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总体趋势分析
        2.1.1 重要报纸报道性侵儿童事件从无到有
        2.1.2 重要报纸报道性侵儿童事件重在法学、政治和社会领域
        2.1.3 对性侵儿童事件的报道集中于女性大报、法学类报纸
    2.2 重要报纸性侵儿童事件的新闻评论概况分析
        2.2.1 性侵儿童新闻评论集中于女性类、法学类报纸
        2.2.2 性侵儿童新闻评论集中于2013年
        2.2.3 性侵儿童新闻评论作者来源多元化
第3章 重要报纸关于性侵儿童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
    3.1 文本视角:性侵儿童新闻评论的具体呈现
        3.1.1 词汇运用:强调儿童保护、家庭学校责任
        3.1.2 文本分析:多用祈使句
        3.1.3 修辞分析:比喻句为主
        3.1.4 诉诸逻辑,客观分析
        3.1.5 诉诸情感,获取共鸣
        3.1.6 数据论证,严谨详实
    3.2 重要报纸相关新闻评论的话语特色与语境建构
        3.2.1 话语特色:深入解析,知识精英话语为主
        3.2.2 语境建构:构建法治,以国家力量保护儿童
第4章 重要报纸性侵儿童新闻评论话语变迁及原因探究
    4.1 性侵儿童新闻评论话语变迁
        4.1.1 2000——2012年:大众话语为主,直面问题激发忧患意识
        4.1.2 2013——2015年:行业话语为主,政治、知识精英话语交叉
        4.1.3 2016——2018年:社会民主话语为主,开放视角多元讨论
    4.2 性侵儿童新闻评论话语变迁原因
        4.2.1 社会历史背景变革
        4.2.2 传媒属性的变化
        4.2.3 受众主体意识加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7)框架视角下湖北日报全媒体内容生产转型研究 ——对报纸头版和微信公众号内容对比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
        1.2.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转型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湖北日报》报纸头版与微信公众号新闻内容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样本选择
        2.1.2 新闻类目建构
    2.2 样本分布情况与解读
        2.2.1 选择与强调
        2.2.2 新闻倾向性分析
        2.2.3 “标签化”分析
    2.3 新闻框架分析
        2.3.1 《湖北日报》头版新闻框架
        2.3.2 《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框架
        2.3.3 框架差异对比
3 湖北日报内容生产转型的成效与不足
    3.1 湖北日报内容生产转型背景
        3.1.1 促使转型的外部因素
        3.1.2 促使转型的内部动因
    3.2 湖北日报内容生产转型成效
        3.2.1 一改政党文风,融入百姓生活
        3.2.2 改革新闻生产流程,立足深度内容
        3.2.3 以技术支撑全媒体报道格局
    3.3 湖北日报内容生产转型的不足
        3.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张皮”
        3.3.2 新媒体原创能力不足,有“小报化”的趋势
        3.3.3 新闻生产方式单一、信源单一
    3.4 内容生产转型建议
        3.4.1 提高新媒体原创能力,坚持“内容为王”
        3.4.2 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3.4.3 平衡正负面报道数量,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力
        3.4.4 注重技术创新,培养互联网思维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受众争夺与权利让渡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
        二、社交媒体作为新闻分发平台
        三、社交媒体与受众面拓展
        四、社交媒体与盈利模式探索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选取与参数设定
        四、研究步骤
    第四节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社交媒体作为报业转型的重要出口
    第一节 社交媒体夺取信息发布主导权
        一、社交媒体的诞生
        二、数字时代的报业新危机
    第二节 移动时代的报业选择
        一、移动优先战略中的社交化转型
        二、社交媒体进军新闻市场
    第三节 报业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一、趋于稳定的横向布局
        二、充满变数的纵向合作
第三章 报业社交化转型的战略布局
    第一节 社交媒体选择与优先排序
        一、美国社交媒体市场
        二、社交媒体选择的优先级
    第二节 社交媒体的市场细分与报业垂直化拓展
    第三节 社交媒体的场域策略
第四章 社交媒体与报业的合作与博弈
    第一节 合作:用户抵达
        一、内容分发:突破传统模式
        二、用户互动:建立直接关系
        三、用户融入:建立深度关系
    第二节 合作:内容支持与技术辅助
        一、内容支持:“服务新闻”的转向
        二、技术辅助:助推新闻形式升级
    第三节 合作:新盈利模式的建立
        一、社交化原生广告模式
        二、网站导流与付费墙模式
        三、合作分成模式
    第四节 博弈:内容权利主张
    第五节 博弈:经济权利主张
    第六节 博弈:用户关系权利主张
第五章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前景探析
    第一节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利弊分析
    第二节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策略总结
    第二节 中美报业社交化转型差异比较
    第三节 中国报业社交化转型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民族、政党与国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社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一)相关研究
        (二)现状评析
    三、研究旨趣
        (一)问题意识
        (二)重点难点
        (三)方法支撑
        (四)学术创新
    四、观察维度
        (一)文本史料维度
        (二)报刊舆论维度
        (三)新闻评论维度
        (四)党派话语维度
        (五)抗战动员维度
    五、概念界定
        (一)社论、社评与社说
        (二)专论、代论与来论
        (三)《新华日报》版本界定
第一章 时代使命:《新华日报》之诞生
    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报纸舆论思想与实践
        (一)中共的报纸舆论思想
        (二)中共对报纸工作的动员
        (三)中共对报纸社论的重视
    二、《新华日报》诞生的社会环境
        (一)心理基础:民族危机的持续刺激
        (二)舆论氛围:国内普遍要求抗战动员的呼声
        (三)抗战大局:国共合作后中共合法地位的获得
    三、《新华日报》诞生的历史过程
        (一)《新华日报》的创办过程
        (二)《新华日报》的宗旨愿景
        (三)《新华日报》的舆论反响
第二章 良工苦心:《新华日报》社论之创作
    一、社论的创作群体
        (一)群体组成
        (二)群体特征
    二、社论的产生过程
        (一)初始形态
        (二)完整形态
        (三)最终形态
    三、社论的内容分析
        (一)社论时间
        (二)社论类型
        (三)社论主题
        (四)社论性质
第三章 党派话语:《新华日报》社论对中共抗战方略之宣传
    一、中共对自身抗战使命的认知
        (一)将抗日置于革命议事日程第一位
        (二)对共产党员提出严格要求
        (三)在抗战中推动中共最高目标的实现
    二、《新华日报》社论对中共抗战方略的体现
        (一)社论与“持久抗战”
        (二)社论与“统一战线”
        (三)社论与“民主自由”
第四章 形象塑造:《新华日报》社论二元对立宣传模式之建构
    一、《新华日报》社论的二元对立宣传模式
        (一)全面抗战时期二元对立模式的内涵
        (二)《新华日报》社论二元对立宣传模式建构的必然性
    二、《新华日报》社论二元对立宣传模式建构的实现
        (一)宣告与日本根本对立,确定宣传基调
        (二)报道日军的野蛮暴行,激发民族情绪
        (三)揭露日本的统治危机,树立抗战信心
        (四)描述国人的悲惨生活,刺激大众心理
        (五)宣示反对投降和倒退,打击民族败类
第五章 利益关切:国共双方围绕《新华日报》社论之斗争
    一、国民党视域:新闻检查机构“检查”下的社论
        (一)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社论的关注
        (二)因“不妥”言论“被检”的社论
        (三)1942年“违检”社论统计分析
        (四)“违检”社论反映国民党利益关切
    二、共产党视域:合作斗争背景下的社论
        (一)对办报环境的认知——经营者的体验
        (二)一份传单中的社论——经营者的声诉
        (三)复杂局势中的斗争——经营者的反抗
第六章 绳愆纠谬:中共对《新华日报》社论之纠偏
    一、社论出现偏谬之原因
        (一)领导层——指示错误把关不严
        (二)管理者——复杂局势把握困难
        (三)撰写人——见识水平有所限制
    二、中共对社论纠偏之措施
        (一)扫除王明右倾主义对社论的干预
        (二)在改版整风中调整社论方向
        (三)指导社论宣传尺度的把握
第七章 综合评析: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民族、政党与国家
    一、《新华日报》社论的时代特征
        (一)全局性
        (二)指导性
        (三)权威性
        (四)时宜性
        (五)战斗性
        (六)局限性
    二、《新华日报》社论的历史意义
        (一)阐述报纸宗旨理念,推进中国新闻事业
        (二)宣传中共抗战主张,构建中共抗战形象
        (三)指明国人前进方向,汇聚全国先进力量
        (四)打击不利抗战因素,推动中国抗战进程
    三、应对危机过程中的民族、政党与国家互动
        (一)民族心理的养成
        (二)核心价值的汇聚
        (三)中流砥柱的体现
        (四)政党使命的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第一章 加速恶化的报业危机
    第一节 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
        一、新世纪初开始的初步下滑
        二、次贷危机下的大幅缩减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断崖式下滑
    第二节 受众加速流失
        一、报纸发行总量剧减
        二、年轻受众丧失殆尽
    第三节 报纸倒闭者剧增
        一、西方国家报纸倒闭潮愈演愈烈
        二、国内报纸濒困者与日剧增
第二章 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实践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
        一、争取在线内容收入
        二、阻断广告收入下滑
    第二节 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
        一、依靠内容进入图书出版
        二、依托发行发展物流配送
        三、凭借传播开展信息咨询
    第三节 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
        一、有选择发展垂直电商
        二、借助并购进入文娱业
        三、投资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第三章 报业自救商业模式探索的失败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在线复制
        一、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
        二、广告收入下滑趋势加速
    第二节 关联收入拓展收效甚微
        一、关联收入杯水车薪
        二、关联业务竞争激烈
    第三节 跨业投资转型鲜有成效
        一、跨业投资难具普遍性
        二、跨业投资收益难如初愿
第四章 报业商业模式探索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
        一、社交媒体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二、搜索引擎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三、在线应用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第二节 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
        一、受众存在免费阅读内容的习惯
        二、专注注意力的内容难以收费
        三、报业面临覆盖竞争无法收费
    第三节 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
        一、在线新闻平台分食广告收入
        二、新媒体生态圈侵吞广告收入
第五章 商业模式缺失下的报业发展前瞻
    第一节 报业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市场化报纸或逐步消亡
        二、公益性报纸由财政供给
    第二节 专业内容商业模式待重塑
        一、报业消亡引致专业内容缺口
        二、报业自救失败引致专业内容商业模式缺失
        三、专业内容商业模式重塑的基本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D]. 郎晶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人民日报》报纸评论和微博评论比较研究[D]. 杨雪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D]. 戴婧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国内重要报纸性侵儿童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D]. 陈秋霖.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框架视角下湖北日报全媒体内容生产转型研究 ——对报纸头版和微信公众号内容对比的实证分析[D]. 陆旖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受众争夺与权利让渡 ——美国报业社交化转型研究[D]. 徐蔓. 深圳大学, 2018(09)
  • [9]民族、政党与国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社论研究[D]. 尚方超. 河南大学, 2018(12)
  • [10]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D]. 牟俊奕.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报纸新闻评论的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