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补平泄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整理出古代、近代慢性肾衰竭中医药重要相关文献,通过13年跟师学习记录、文献整理、访谈讨论等形式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2.通过对邹氏肾科三代专家邹云翔、邹燕勤、王钢教授治肾学术思想的系统学习,挖掘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以及系统研究成果。3.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744例2013年3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作为研究对象。按参乌益肾片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参乌益肾片)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研究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乌益肾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为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③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腹泻情况及其他不良事件,观察参乌益肾片药物安全性。4.从网络药理角度,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结果:1.总结王钢教授继承与发展邹氏肾科“补益肾元”核心思想,开创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1)病名:王钢教授建议将“肾劳”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名,加上在各个病期阶段出现的不同主症候病名。根据病症的轻重,病名可分主次排前后顺序,如多个主症相合出现可同时诊断多个病名。(2)病因病机: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肾元不足指肾脏真阴真阳俱衰,浊毒潴留是由肾元衰竭而致的各种代谢废物的潴留。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浊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本标互为影响,表现互为轻重,共同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病机变化始终。(3)辨证分型:王钢教授提出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为“本虚为纲,标实为日,标本兼顾”,分出了以本证为主的主证型,以标证为主的兼证型,主证型与兼证型可随着病机的动态变化相互兼夹,临床既能执简驭繁,又能知常达变,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全国标准,沿用至今。(4)治疗大法: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总则“补益肾元、和络泄浊”。治疗用药多以甘平之剂投之,使补气不滞、温阳不燥、滋阴不腻,缓缓图治,维持低水平下的肾阴肾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以达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之效。开创辨证论治+低位、高位保留灌肠术,开发肾衰保留灌肠囊;上世纪80年代首先报道中药+皮肤渗透剂外敷穴位治疗尿毒症;90年代系统组合创新运用多途径给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高了临床疗效。(5)开发新药,研究“补益肾元”机理:王钢、邹燕勤教授开发的“补益肾元”代表药物,国家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补益肾元、清利活血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稳定内环境,双向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以及TXA2-PGI2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调节性激素代谢紊乱,祛除毒素等环节,从而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加速祛除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且保护了残存的肾单位,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较好疗效。2.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最佳使用条件建议。(1)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29例(19.3%),有效40例(26.7%),稳定34例(22.7%),无效47例(31.3%),总有效率68.7%;研究组显效184 例(31%),有效 174 例(29.3%),稳定 127 例(21.4%),无效 109 例(18.4%),总有效率81.6%;治疗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5期的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2)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7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CKD2~5期患者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乌益肾片能够降低CKD2~5期患者BUN、Scr,升高GFR及Ccr。并且在CKD2~5期的各个亚组中,参乌益肾片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可升高GFR、Ccr,降低BUN、Sc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KD2~5期各亚组患者治疗后对肾功能水平改善及分期疗效比较,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其次效果是CKD3期,再其次为CKD4期,再其次为CKD5期。证实了参乌益肾片对慢性肾衰竭CKD2~5期气阴两虚证患者均有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早期发现、早期使用参乌益肾片治疗效果更好。(4)提高血清白蛋白(ALB)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CKD3期子样本中,相较于对照组,使用参乌益肾片组患者ALB水平升高,提示参乌益肾片能够提高ALB水平,改善CKD患者营养状况。(5)安全性观察:对于参乌益肾片的安全性观察,主要从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及患者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肝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5例服用参乌益肾片后发生肝损害的病例进行病史调查分析:5例患者中2例有肝脏病史,停用参乌益肾片及保肝降酶治疗,ALT、AST恢复正常。提示既往有肝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参乌益肾片应注意监测肝功能。(6)提出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建议:①参乌益肾片可用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气阴两虚兼湿浊证,具有明显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CKD进展作用;对继发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也有同样改善中医证候及肾功能保护作用,临床也可服用。②参乌益肾片可改善CKD2~5期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咽干燥、大便干结等证候。③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并且随着CKD病程进展,CKD2~5期疗效依次减弱。建议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即可服用参乌益肾片,以使患者及早获益。④参乌益肾片服用时未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但对于既往有肝脏病史的CKD患者,服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⑤参乌益肾片服用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如出现腹泻症状可减量或暂停服用,平素便溏者可减少剂量使用。3.从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参乌益肾片中的有效化合物多为三萜类和蒽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脂、抗溃疡、抗肿瘤、除氧自由基、降低胆固醇、增加胃动力、保肝利胆、改善免疫机能、通利大便、利水消肿等作用,它们作用于NOS3、mTOR、CETP、TNF-α、ACE、MAO-B、ADRB2、KOR、DRD2、AchE、11β-HSD1 和 5-LOX 等靶点,对高血压、炎性疾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原因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和恶心、呕吐、失眠、口干、水肿等肾小球肾炎相关症状起到治疗和缓解等作用。
朱俊[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张武德[3](2019)在《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梳理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体系的基本内涵;总结刘宝厚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观察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以客观评价该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导师访谈、阅读着作论文、导师病案等途径,整理提炼导师学术思想体系和特色经验。(2)查阅近10余年相关文献,研究梳理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研究慢性肾衰竭诊治领域的进展和成果,论述刘宝厚老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论可行性。(3)采用临床前瞻性分层区组随机化对照研究,选择慢性肾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温肾健脾泄浊汤内服、温肾泄浊灌肠方灌肠、西医基础治疗)和西医治疗组40例(对照组),疗程为3个月。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②实验室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红蛋白(HGB)、血清胱抑素C(CysC)、血脂。利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整理提炼出导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思想模式为:“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提高疗效”,其特色内涵主要包括:中西医并重诊断;综合西医疾病—病理—病程—病情等多重特点,结合中医辨证,以明确中西医方法的结合点,确定中西医(药)的主次地位,即“中西药有机结合”;倡导病位病性辨证,注重中医诊断的规范性和客观化;以疗效为标准灵活有机的把握中西医(药)的结合点等;提炼出导师诊治肾脏病的四大基本原则“标本兼治、祛邪安正;瘀血不去,肾气难复;湿热不除,蛋白难消;未病先防,愈后防复”。常见肾脏病诊治特色: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治疗紫癜性肾炎;益气养阴、除湿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内外同治、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升清降浊、重用附子和大黄等)。(2)文献综述:①中医尚无专属的对应于慢性肾衰竭的专属名称概念,但参照传统的水肿、肾劳、癃闭、肾萎、肾风、肾痹、关格、溺毒、呕逆等范畴指导论治也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②病因认识仍以传统的体质、外感(含环境因素)、内伤(饮食、情志、劳倦)为纲领,也结合了西医微观病理学的一些认识(如疲血、毒素);③病机和辨证方面,“木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亏虚为核心,标实以水湿、湿浊、湿热、浊毒、瘀血等为主的整体规律和特点;本虚辨证尚不统一(或脾肾气虚为主,或脾肾阳虚为主,或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辨证则水湿、湿浊、毒、瘀血等基本成为共识,只是表述方法各有差异;脾肾亏虚、湿浊毒瘀是慢性肾衰竭病机和辨证的基本规律。④论治方面,均主张标本兼治,补益脾肾治本,除湿泄浊化瘀治标。主张温补脾肾气(阳)者为多,补益脾肾或肝肾气阴等者次之;其次,温阳方药的应用方面,多主张平柔温补,而对附子之类温壮命火者多持以谨慎保守态度,仅有较少的个人大剂量使用附子取得良好疗效的经验报道。总之,文献研究可知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具有理论可行性,同时,其重用附子和大黄的经验确有个人特色。(3)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①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症状总积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均能有效降低临床症状总积分((P<0.05,P<0.01)),治疗组的作用更为明显(P<0.01)。③各项症状积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面肢水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夜尿清长、舌胖苔白、肌肤甲错、舌瘀斑点等10项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变化(P<0.05,);且与西医治疗组相比,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均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西医治疗组的肢体水肿、食少纳呆2项症状积分变化比较明显,有显着差异(P<0.05),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夜尿清长等8项症状积分改变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实验室指标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均可显着降低BUN、Scr、CysC(P<0.05,P<0.01),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显着提高GFR((P<0.05,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HGB的变化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数值改变无显着差异(P>0.05),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P<0.0)。结论:①以温肾健脾泄浊法(温肾健脾泄浊汤内服、温肾泄浊灌肠方)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肾功能指标、调节血脂代谢、升高血红蛋白等,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7.5%,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②温肾健脾泄浊法确有通过改善症状、改善肾功能、改善营养代谢等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对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③从临床疗效角度初步显示了刘宝厚教授应用附子和大黄等药物的经验有一定安全性。
刘宇[4](2019)在《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上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借助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学方法和个人跟师学习体会,从临床症状、相关舌脉、病理因素、病机、用药特点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进而对温阳泄浊法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价,探讨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组方特点,丰富中医治疗学认识,以便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读研期间跟随导师门诊学习的体会,按照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要求,收集,整理导师从2010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以温阳为切入点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案,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要求的病案120例,共计1287诊次,利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运算模型挖掘,分析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用药各自之间的内关联性;以及症状与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药物,脉象与病机、药物之间的外关联性:运用聚类分析归纳主要药物组成与主要病机。同时借助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温阳泄浊法治疗23例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中,男性58例、597诊次,女性62例、690诊次,年龄最大80岁,最小15岁,发病年龄阶段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44.14%。临床症状方面:出现频率>20%的临床症状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夜寐不安、夜尿,其频率依次为 48.41%、42.66%、36.91%、28.13%、24.16%、22.92%、22.3 8%。舌象方面:出现频率>20%的舌象是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其频率依次为30.77%、29.22%、27.43%、25.33%、21.99%。脉象方面:出现频率>10%的脉象为紧、虚、滑、细、沉、弱、弦、浮,其频率依次为 52.53%、32.25%、29.99%、20.59%、17.09%、15.93%、14.53%、13.52%。病机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机有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其频率依次为65.89%、31.16%、17.17%、12.67%、12.04%。病理因素方面:出现频率>10%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其频率依次为78.4%、45.77%、31.0%、20.20%、13.52%、12.67%。药物方面:出现频率>25%的中药为生姜、砂仁、炙甘草、制附片、白术、淫羊藿、桂枝、黄芪、法半夏、陈皮、茯神、巴戟天、茯苓、菟丝子、党参,其频率依次为90.3 7%、82.83%、81.59%、79.88%、64.34%、60.99%、53.15%、39.24%、34.73%、34.58%、30.46%、30.15%、29.14%、29.06%、27.20%。内关联方面:神疲乏力、小便泡沫、畏寒怕冷、水肿、夜寐不安相关性较高;舌淡、舌体胖、边齿痕、苔白腻相关性较高;紧脉、虚脉、细脉、弱脉相关性较高;水湿内盛、肾精不足、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相关性较高;阳虚、浊、毒、湿相关性较高;制附片、砂仁、生姜、炙甘草、白术相关性较高。外关联方面:当出现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夜尿、尿频、水肿、小便泡沫、肠鸣、胃痛、面色萎黄、泛酸、呕吐、四肢麻木时,与苔白、舌面水滑、苔厚腻、舌体胖、边齿痕、舌淡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胃脘痞满、头晕、少汗、喜温饮、腰痛、胸闷、咯痰、皮肤瘙痒、口中异味、口干、便溏、水肿、夜尿、夜寐不安时,与紧脉、滑脉、虚脉、弦脉、浮脉的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喘、腰膝酸软、呕吐、腰痛、尿量少、大便不畅、喜温饮、多汗、视物模糊、胸闷、腹胀、口中异味、纳差、便溏、夜寐不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气机郁滞、浊毒内伏、寒湿内蕴、血不养神、阴火上浮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咳嗽、腹胀、嗳气、胸闷、口中异味、大便不畅、喜温饮、尿量少、皮肤瘙痒、腰膝酸软、腰痛、视物模糊、多汗、下肢痉挛、大便不畅、喜温饮、心悸、夜寐不安时,与阳虚、湿、浊、毒、阴火病理因素相关性较高;当出现水肿、畏寒怕冷、小便泡沫、神疲乏力、腰酸、夜寐不安时,与生姜、制附片、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黄芪、桂枝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缓脉、大脉、小脉、浮脉、细脉、弱脉、沉脉、虚脉、弦脉、滑脉时,与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水湿内盛、浊毒内伏、湿浊中阻、肾阳下虚、阴火上浮、风寒犯表、痰湿蕴肺、寒湿内蕴、血不养神、气机郁滞、风寒阻络病机相关性较高;当出现紧脉、虚脉、滑脉时,与使用制附片、生姜、砂仁、炙甘草、白术、淫羊藿的相关性较高。同时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结果显示,该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通过本研究并结合导师意见,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神疲乏力、小便泡沫、水肿、腰酸,舌淡、舌淡红、边齿痕、舌体胖、苔白腻,脉紧、虚、滑、细等,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阳虚、湿、浊、寒、毒、水。2.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湿浊中阻、水湿内盛、浊毒内伏、瘀血阻络,主要的复合病机为①脾肾阳虚、肾精不足,②脾肾阳虚、浊毒内伏,③脾肾阳虚、湿浊中阻。而水湿内盛,瘀血阻络又常兼夹在复合病机中。3.导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使用的主要药物有制附片、生姜、桂枝、白术、砂仁、法半夏、茯苓、陈皮、大黄、黄芪、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炙甘草,根据药物配伍的不同,主要功效可分为温阳泄浊,温阳利水,温阳添精。4.导师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结果显示,该法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袁玮[5](2019)在《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证病案,梳理其治疗慢性肾衰的证治用药规律与特色,总结挖掘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方法:1.通过收集于、孙氏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的医案、论文、论着、科研成果等,整理跟师笔记,归纳总结其辨证方法及遣方用药的特色,梳理其学术思想。2.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于、孙氏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300例门诊及住院病案资料,共计870条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数据源采用频数、关联规则、聚类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于、孙氏学术流派临床证治用药规律和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案300例,男性发病率较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08:1。年龄跨度在20-86岁,以40-69年龄段发病者居多。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证候治法统计得出:慢性肾衰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62%)为最多见,其他依次为气阴两虚证(16%)、脾肾阳虚证(13%)、肝肾阴虚证(9%),标实证以浊毒瘀阻(37%)居多,其他依次为湿浊内阻(30%)、湿瘀互阻(23%)、湿热蕴结(10%);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乏力、纳差、小便泡沫、口干、眠差、双下肢浮肿、腰困等;治则治法中补益脾肾,活血化瘀,泄浊解毒运用频率最高。(2)本研究所录入的870条处方,共采用200味药物,合计15563味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以上的中药共52味,52味高频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四位分别是补虚药(33.36%)、活血化瘀药(14.19%)、清热药(11.59%)、利水渗湿药(10.52%);以上四类药物类型中补气药(18.08%)、活血调经药(7.37%)、清热解毒药(5.13%)、利水消肿药(9.40%)用药频率最高。(3)药物的四气按照所占比重由高到底依次为温(45.49%),寒(26.65%),平(22.03%),凉(4.33%),热(1.5%);五味所占比重由高到底依次为甘(37.73%),辛(26.85%),苦(26.09%),咸(4.45%),酸(3.17%),涩(1.71%);使用频次排序前五位的药物归经分别是脾、肝、肾、肺、胃。(4)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出61组使用频次≥217的核心药物组合,得出由黄芪、当归、党参、茯苓、薏苡仁、地龙、熟地黄、红花、大黄等17味中药组成的核心处方,获得置信度≥0.9的60条规则。(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法,得出4条新方组合:处方1由大黄,牡丹皮,制桃仁等药物组成,适用于热瘀互结证;处方2由仙茅,牛膝,连翘等药物组成,适用于脾肾阳虚兼瘀毒互阻证;处方3由茯苓,蒲公英,穿山龙等药物组成,适用于浊毒瘀阻证;处方4由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黄柏等药物组成,适用于肝肾阴虚兼湿浊内阻证。结论:1.于、孙氏学术流派认为慢性肾衰以脾肾两虚为主证,兼有湿浊瘀毒阻滞;临证治疗主张在补益脾肾的同时,重视活血化瘀、泄浊解毒,扶正与祛邪兼顾;治疗本病重用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常用核心组合为黄芪、当归、党参、茯苓、山药、川芎、陈皮、砂仁、薏苡仁、山茱萸、地龙、白术、熟地黄、红花、丹皮、大黄。2.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为衷中参西,宏观微观相结合;培元固本,补益脾肾滋化源;兼顾祛邪,活血化瘀泄浊毒。3.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通过中医辅助平台,可以对学术流派的医案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结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且聚类分析获得的新处方可为临床常见证候提供用药依据。
兰义成[6](2017)在《益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益肾活血方对于证属脾肾气虚兼血瘀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干预,从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功能及症候积分等方面。客观的评价益肾活血方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中医药治疗CK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南省中医院肾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KD3-4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方,治疗疗程均为6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症候积分、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功能等的检测,同时完成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测定,以保障试验安全顺利的进行。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3.3%,对照组为66.7%,组间及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证属脾肾气虚兼血瘀型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中医症状,提升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改善肾功能,延缓CKD的病程进展。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益肾活血方对于CKD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韩超汝[7](2016)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期18个月内,连续纳入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病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仅行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期内两组出现透析指征者的一般情况、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24例,对照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10例,最终两组进入结果分析共34例。疗效指标:(1)纳入到发生透析指征的时长:治疗组为8.63 ± 4.61月,对照组为5.78±2.50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7),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进入透析。(2)生存质量量表积分:①生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0.70分,治疗后为73.05.±8.90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1.11±9.17分,治疗后为64.44± 11.9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较高。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生理功能。②心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1.38分,治疗后为74.73±7.8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5),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74.22±4.74分,治疗后为72.67±7.47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心理功能。③社会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14±15.29分,治疗后为74.09± 11.44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0.89±12.34分,治疗后为72.33±10.30分,两组内、组间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感受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61.41±13.28分,治疗后为70.68±8.7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感受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23),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68.11±7.87分,治疗后为67.67±4.90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治疗感受较好。(3)营养状况:①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7.09±3.18分,治疗后为27.59±2.81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7.44±3.09分,治疗后为25.33±2.1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9),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有所下降。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营养状况。②营养状况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治疗前血浆白蛋白水平为40.76±3.15g/L,治疗后为38.51±4.97g/L;对照组治疗前为41.26±2.87g/L,治疗后为34.83±3.55g/L,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42),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白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课题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临床安全性较高。研究结论1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透析终点。2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刘红[8](2016)在《大黄复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评价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MEDLINE、PUBMED、 Cochrane图书馆中关于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杂志,并由两位研究者进行独立筛选和资料提取,按照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所纳入的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治疗CRF的系统评价纳入35篇文献,共306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657例,对照组14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治疗能降低CRF患者Scr[MD=-73.28, 95%CI (-85.96, -60.60) ];降低BUN[MD=-2.47, 95%CI(-3.13, -1.82)];升高CRF患者Ccr[MD=6.66, 95%CI (2.93, 10.40)];升高Hb[MD=9.31, 95%CI (3.81, 14.80)];升高Alb[MD=2.94, 95%CI (1.75, 4.13)];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 [MD=-0.63, 95%CI (-0.95, -0.30)];降低TG[MD=-0.53, 95%CI (-0.73, -0.32) ]和TC[MD=-1.01, 95%CI (-1.44,-0.58)];并且可以改善CRF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Peto OR=3.42, 95%CI(2.84,4.12)];但对于减少ESRD的发生[Peto OR=0.57, 95%CI为(0.19, 1.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治疗CRF的系统评价纳入28篇文献,共227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220例,对照组10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治疗能降低CRF患者Scr[MD=-59.62, 95%CI (-88.58, -30.67) ];降低BUN[MD=-3.27, 95%CI (-4.49, -2.05) ];升高CRF患者Ccr[MD=3.95, 95%CI (-0.03, 7.93) ];改善CRF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Peto OR=4.08, 95%CI (3.25, 5.12) ];并且可以改善中医主要证候纳差[MD=-0.48, 95%CI (-0.77, -0.19) ]和恶心呕吐[MD=- 0.65, 95%CI (- 0.78, - 0.52) ];但对于升高Hb[MD=6.85, 95%CI (-1.82, 15.52) ]、降低尿酸(UA) [MD=-46.84, 95%CI (-102.91, 9.22)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和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均能明显降低CRF患者Scr、BUN,升高Ccr,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能升高Hb、Alb,降低24h UTP、 TG和TC,但无证据显示在减少ESRD的发生方面较对照组更为有效;另外,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能改善中医主要证候纳差和恶心呕吐,但对于升高Hb和降低UA无证据显示较对照组更为有效,表明大黄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治疗CRF的药物。但由于所纳入的文献存在研究方法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因此进一步进行高质量文献研究,对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十分必要。大黄素通过自噬途径对肾小管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背景及目的肾毒性的药物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早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顺铂是一种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广谱、有效的化疗药物,然而,据统计,临床上运用顺铂化疗后,导致的肾损害发生率为25%-35%,且顺铂用药剂量与其引起的肾脏毒性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已成为限制其用量及扩大其应用范围的主要考虑因素。西药在治疗肾毒性药物所致肾损伤的同时会带来过多的不良反应,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一种既能降低顺铂肾毒性,又能保留其抗癌活性的中药。自噬(autophagy),即溶酶体依赖性的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器的自我降解,通过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和长寿命蛋白质,为细胞修复提供原料与营养,实现细胞器更新。细胞凋亡,是机体为了保持恒定的细胞数目而采取的由基因调控、生物自主的程序化方式。肾毒性的药物损伤肾小管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报道,在顺铂导致的肾脏细胞凋亡过程中,自噬发生在凋亡之前,其可能成为其抗凋亡的机制。大黄素是中药大黄的主要的药效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抗炎,抑制增殖,抑制细胞表型转化,以及抗氧化等方面。已有研究报道大黄素能改善顺铂相关性肾毒性,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大黄素是否可以通过自噬途径改善顺铂引起的肾损伤。但有研究报道,大黄素是一种有效的单磷酸腺苷(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活化剂,并且可以调节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径。由于AMPK/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自噬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在顺铂肾损伤中,大黄素是否有可能通过调节自噬而起到肾保护作用。我们选用NRK-52E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顺铂诱导的NRK-52E细胞损伤模型,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观察大黄素对顺铂环境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自噬体形成情况,以及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自噬在肾毒性药物所致的肾损伤中的变化和大黄素的干预作用,试图在体外阐明大黄素通过调节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改善肾毒性药物所致的肾损伤的分子机制,为大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首先,我们观察了顺铂处理的NRK-52E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相关的标志物表达情况。然后用顺铂加或不加大黄素处理RK-52E细胞,用显微进行观察,并且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哺乳动物同源的自噬标记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Ⅱ表达的情况,以及采用pmRFP-LC3转染技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大黄素处理细胞后自噬颗粒在细胞内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其次,我们也应用自噬体-溶酶体结合的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观察其加入前后对大黄素诱导的自噬的影响。此外,雷帕霉素,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mTOR靶蛋白的抑制剂,在应激条件下可以通过抑制mTOR活性而激活自噬,我们利用免疫印迹,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观察了顺铂和雷帕霉素处理的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再次,进一步观察了大黄素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对自噬活化的影响。采用WB的方法检测了大黄素处理细胞后AMPK/mTO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大黄素处理的细胞中加或不加compound C,个公认的AMPK印制剂,观察NRK-52E细胞形态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最后,除了上述通路的研究外,我们还观察了MAPKs家族,包括ERK、P38和JNK所介导的信号通路,是否也参与了大黄素诱导的自噬活化。采用WB方法,检测了大黄素不同时间点处理细胞后p-ERK、p-P38和p-JNK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LC3-I和LC3-II的表达情况。同时,我们还分别选用了ERK和p38的抑制剂PD098059和SB203580,用大黄素加或不加PD098059和SB203580处理细胞,观察p-ERK蛋白、p-p3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随着顺铂用药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观察到细胞出现凋亡,WB结果显示,早期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币LC3-Ⅱ的表达增加,LC3-Ⅱ/LC3-Ⅰ的比值增加,晚期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增加,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与WB的结果一致,晚期凋亡增加。(2)顺铂处理组存活细胞数目减少,经大黄素干预后,存活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免疫印迹处理后,表明大黄素与顺铂共同处理细胞,能够明显逆转单独顺铂处理细胞所致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上调。同时,大黄素处理细胞,能够明显增加LC3-Ⅱ/Ⅰ的比值和自噬颗粒RFP-LC3点状结构的表达。我们选用雷帕霉素处理细胞,同样观察到其可以增加LC3-I和LC3-Ⅱ的表达,增加]LC3-Ⅱ/LC3-Ⅰ的比值,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在顺铂和大黄素共同处理细胞时加入巴佛洛霉素A1,凋亡细胞数反而明显增加。此外,大黄素还能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下调p-p70S6K蛋白和p-mTOR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p-AMPK蛋白的表达。WB结果表明,AMPK的抑制齐compoundC能够明显的抑制大黄素诱导的MPK的磷酸化,LC3-I向LC3-Ⅱ的转化也被明显的抑制,荧光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与WB结果相同,加入了compound C之后,大黄素诱导的红色荧光自噬颗粒明显减少。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也发现compound C能明显的抑制大黄素的抗凋亡作用,WB结果同样表明,大黄素能明显下调顺铂诱导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但当加入compound C共处理之后,又上调了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3)WB处理结果表明,大黄素处理细胞,p-ERK、p-P38和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先增加后降低;当加入ERK的抑制剂PD098059和p38的抑制剂SB203580后,大黄素引起的p-ERK蛋白、p-p38蛋白的增加被抑制。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顺铂处理NRK-52E细胞早期可以出现自噬,晚期则出现凋亡。大黄素能诱导自噬,进而达到改善顺铂导致的NRK-52E细胞凋亡的作用。我们的机制研究结果提示,AMPK/mTOR信号通路和MAPKs家族成员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大黄素诱导自噬的过程。“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延缓CRF患者肾功能进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导师孙伟教授门诊,诊断为慢性肾衰竭的51例患者,观察“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疗效指标的变化,总疗程为2年,其中每位患者大黄连续或间断用药疗程≥1个月。结果:51例患者经“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治疗24个月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初诊时相比显着下降(P<0.01)。经治疗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Scr、BUN、UA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后相比较,RBC有所上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Hb轻微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的TC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TG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并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不同程度降低Scr、BUN、UA、血脂水平,贫血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说明该法很大程度上能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李华东[9](2016)在《燕小霞诊治肾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燕小霞导师行医历程的探究,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再通过亲历侍诊,虚心受教,勤问多记,不断积累学习资料,经整理分析,从多个方面总结诊治规律及遣方用药的特点。并总结导师治疗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以慢性肾病多见,起因隐匿,病程绵长,是一组常见的而且比较复杂的疾病群,病变往往持续发展,迁延不愈,最后导致肾衰竭,危害较大。通过燕小霞导师30余年诊治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因地制宜,提出温阳益气活血化浊法,采用导师经验方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的观察和探讨研究。方法:在跟师过程中努力学习,详细记录病情及病案,累积260余份门诊病案,总结整理完成典型病案,复习中医经典着作《神农本草经》、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探求经文的经义,写了心得体会。总结老师临床经验及诊治用药的心得,并发表论文2篇。研读相关肾病的医论医案,查阅有关现代治疗慢性肾衰的文献资料,并关注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对慢性肾病的诊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总结归纳,探究燕小霞导师的诊治规律及遣方用药特点,整理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燕小霞导师依据“天人合一”的经典理论,因地制宜,针对本地区的特点,提出“温阳益气活血化浊法”治疗高海拔地区慢性肾衰脾肾阳虚证。按照科研设计路线和要求筛选临床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2月后观察结果。结论:燕小霞导师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依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经典理论,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指出正虚是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邪是发病重要因素,认为其病之本在脾、肾,湿、浊、瘀、毒等为标。肾脏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肾,其病理产物不外乎有湿、浊、毒、瘀,只是在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机体的影响不一。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脏有病往往可以影响到其他脏腑和器官,常表现为多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但又以肾、脾两脏最为关键,其病机在于脾肾亏虚,气血生化失常,湿、浊、瘀、毒内蕴,三焦气机不利,脏腑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兼风水泛滥、湿热蕴结、湿浊内阻、水瘀交阻证,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燕小霞导师在肾病的诊治上中医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在临证中辨病与辨证、宏观症状与微观检验相结合,治疗中取其所长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从整体调整入手,谨守病机,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以平为期的指导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显着的疗效。
梁亮[10](2015)在《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及运用肾衰方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目的:整理并总结何学红教授临床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内容:1.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主要源自中医“四大经典”、《脾胃论》和《医学衷中参西录》。2.何学红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六淫和年老体衰等;此外,久病迁延所产生的痰、湿、瘀和毒等病理产物亦是加重疾病的因素。3.何学红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瘀互结为标,日久可因酿毒难祛演变出一系列兼变证。4.何学红教授创造性的运用伤寒与温病相结合的辨证思路将慢性肾脏病视作整体少阴阳衰,局部湿温内蕴之症。5.何学红教授根据慢性肾脏病各阶段的发病特点,发挥中医各家学派所长,运用经验方肾衰方及辨证化裁思路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第二部分:以肾衰方加减为主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气虚合并湿浊瘀血证126例回顾性病例观察目的:回顾性观察并分析以肾衰方加减为主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脾肾气虚合并湿浊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脏病科住院的CKD3-4期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合并湿浊瘀血证患者16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肾衰方及在其基础上加减中药汤剂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42例)。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及瑞美查询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及肾功离子等病例资料进行采集并统计分析,依据《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对疾病和证侯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肌酐、e GFR及血尿酸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治疗组内病程分期高的亚组血肌酐的下降幅度较分期低的亚组明显。3.治疗组内各原发病亚组之间血肌酐改变无差异。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离子(钾、磷、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明显改变。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治疗组内各分期亚组症状积分改变有差异,以G4期亚组改善最明显。7.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脾胃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8.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疾病及证候疗效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9.治疗组患者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肾衰方加减辨证论治联合常规治疗CKD3、4期患者可使患者Scr、UA显着降低,并有效提高e GFR;2.肾衰方加减在CKD4期具有较CKD3a、3b期更理想的降肌酐效果;3.肾衰方加减治疗CKD疗效与导致CKD的原发肾脏基础病不相关;4.肾衰方加减对CKD3、4期患者的血清钾、磷、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明显影响;5.肾衰方加减可以有效缓解CKD3、4期患者整体不适症状,这种疗效程度与CKD分期无明显关联;6.肾衰方加减可以明显缓解CKD3、4期患者消化道不适症状;7.肾衰方加减可以有效提高CKD3、4期患者疾病及证侯疗效;8.肾衰方加减在规范疗程使用范围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第三部分:肾衰方缓解腺嘌呤致慢性肾衰大鼠肾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并分析肾衰方缓解腺嘌呤致慢性肾衰大鼠肾脏纤维化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共56只SD大鼠,其中46只作为造模组,用Yokozawa法制备慢性肾衰模型,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成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氯沙坦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20ml/kg的肾衰方水煎剂、10ml/kg的肾衰方水煎剂和10ml/kg氯沙坦混悬液,模型组和空白组予10ml/kg纯净水,连续给药8周。记录大鼠体重、活动状态及外观状态,给药结束后采腹主动脉血取血清查血肌酐、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GF-β1及MCP-1,称量双肾质量,取左肾组织,肉眼及光镜观察病理改变,普通PCR检测TGF-β1、Smad2、Smad3 m RNA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MMP-1、MMP-9及TIMP-1 m 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olⅢ、ColⅣ表达水平。对各指标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组大鼠在造模期间体重增长较空白组明显缓慢,治疗期间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最为缓慢,第6周起氯沙坦组大鼠体重增长幅度减缓,较其他组比较具有统计差异,肾衰方组体重增长幅度较氯沙坦组及模型组稍大,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不存在差异。2.模型组肾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之间肾指数无差异,但均高于空白组。3.空白组无病理改变,模型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其次是氯沙坦组,中药组最轻微,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不明显。4.高剂量组血肌酐明显低于低剂量组、氯沙坦组与模型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剂量、低剂量及氯沙坦组的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但三组之间无差别;各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无差别。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氯沙坦组血清TGF-β1、MCP-1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分别与低剂量组、空白组水平均无差异,但与氯沙坦组存在差异。6.肾组织TGF-β1、Smad2、Smad3 m RNA表达程度均呈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氯沙坦组<模型组,且三指标高剂量组与空白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均无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差异。7.肾组织MMP-1、MMP-9 m RNA表达程度均呈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氯沙坦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间无差别,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差异;肾组织TIMP-1 m RNA表达程度呈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氯沙坦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间无差别,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差异。8.ColⅢ、Ⅳ积分光密度均值均呈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氯沙坦组<模型组,ColⅢ的表达上高剂量组与空白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氯沙坦组与模型组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差异;ColⅣ的表达上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氯沙坦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差异,高剂量组与空白组、低剂量组与空白组间亦不存在统计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差异。结论:1.腺嘌呤200mg/kg日一次灌胃给药可成功制备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其行为外貌特征、体重、肾功能和肾脏病理改变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变化特点;2.肾衰方和氯沙坦均能有效提高慢性肾衰大鼠体重并降低肾指数;3.肾衰方和氯沙坦均能缓解慢性肾衰大鼠肾脏萎缩;4.肾衰方和氯沙坦均能通过对MCP-1水平、TGF-β1/Smad途径和MMP1、9/TIMP-1途径的调节有效缓解ColⅢ、Ⅳ等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并改善肾功能;5.上述各方面低剂量肾衰方与氯沙坦(大鼠9mg/kg)疗效均相当;6.2倍剂量肾衰方在缓解纤维化和保护肾功能方面较低剂量肾衰方和氯沙坦(大鼠9mg/kg)均具有明显优势;7.肾衰方1倍剂量、2倍剂量和氯沙坦(大鼠9mg/kg)均不具有肝肾毒性。
二、平补平泄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补平泄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病名研究 |
1. 水肿 |
2. 癃闭 |
3. 关格 |
4. 溺毒 |
5. 肾劳 |
第二节 病因病机研究 |
第三节 中医证候类型研究 |
第四节 名家经验研究 |
第五节 单味药及专方验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药灌肠治疗的研究 |
第七节 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 |
第八节 中成药治疗的研究 |
第九节 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王钢教授对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理论起源 |
第二节 “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则治法 |
5. 护肾养生 |
第三节 对肾元不足的证本质和“补益肾元”的理论核心机制探索 |
第三部分 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临床再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基线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资料 |
第三节 临床疗效比较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比较表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TC、TG)、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5.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6.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7. 两组中CKD4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8. 两组中CKD5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9. 研究组CKD2~5期各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指标评价 |
1. 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 |
第五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参乌益肾片组方分析 |
第二节 参乌益肾片临床有效性分析 |
1. 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CKD患者临床症状 |
2. 参乌益肾片改善肾功能,延缓CKD进展 |
3. 参乌益肾片对血清白蛋白(ALB)的影响 |
第三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观察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五部分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前言 |
2. 药材-化合物 |
3. 对接打分 |
4. 靶点与疾病信息 |
5. 结果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1. 药材-化合物-疾病网络-部分化合物药理 |
2. 药物-化合物-疾病中部分靶点网络特征 |
第三节 研究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2.4 治疗经验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2.8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1.4 问题与展望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2.1 中医文献 |
2.2 中医证候 |
2.3 中医方剂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2.5 中药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采集 |
2.1 医案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数据清洗 |
4 数据分析 |
5 数据表达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6 讨论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1 膜性肾病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2 IgA肾病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3 尿酸性肾病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4.3 讨论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5.3 讨论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1.1 古医籍考证 |
1.2 邹氏论“肾劳” |
1.3 数据论证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2.1 导师论述 |
2.2 数据论证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3.1 肾寓阴涵阳 |
3.2 肾气化封藏 |
3.3 保肾元大法 |
3.4 数据论证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5.1 清热利湿 |
5.2 活血化瘀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6.1 利水泄浊 |
6.2 化湿泄浊 |
6.3 降逆泄浊 |
6.4 通腑泄浊 |
6.5 通络泄浊 |
6.6 疏风泄浊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4 撰写访谈报告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
1. 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体系渊源和基本内涵 |
1.1 中西医结合意识的缘起 |
1.2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
1.2.1 强调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并重诊断模式 |
1.2.1.1 强调西医诊断,明确疾病特点 |
1.2.1.2 注重中医诊断规律和规范研究 |
1.2.1.3 注重中医诊断客观化 |
1.2.2 倡导病位病性辨证,简化临床辨证程序 |
1.2.3 “疾病-证型-病程-药物”四位一体的中西药有机结合特色 |
1.3 以疗效为标准灵活有机的中西医“结合点”的探索 |
1.3.1 根据“病种-病程-病理”多重特点确定中西药的主次地位 |
1.3.2 以病理阶段确定中西药主次和侧重 |
1.4 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基本思路和经验 |
1.4.1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肾病诊疗模式 |
1.4.2 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点”和标准的把握及应用 |
1.4.3 刘宝厚辨治肾脏病的逻辑思维和原则方法特色 |
2. 常见肾脏病诊治的特色经验 |
2.1 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2.2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治疗紫癜性肾炎 |
2.3 益气养阴、除湿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 |
2.4 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原则和特色经验 |
2.4.1 慢性肾衰竭诊治原则 |
2.4.2 慢性肾衰竭诊治经验精华之作——温肾健脾泄浊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论治慢性肾衰竭研究 |
1. 现代医学之慢性肾衰竭概说 |
1.1 慢性肾衰竭基本临床特点 |
1.2 慢性肾衰竭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
2. 中医从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研究概况 |
2.1 疾病概念范畴的研究 |
2.2 脾肾亏虚、湿浊毒瘀角度的病因病机研究 |
2.3 补益脾肾、除湿泄浊化瘀法论治研究 |
2.4 中医其它疗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刘宝厚教授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及处理 |
1.7 终止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治疗结果 |
4.1.1 基线资料 |
4.1.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表4) |
4.1.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表5) |
4.1.4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变化对比(表6) |
4.1.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检验指标比较(表7—表12) |
4.1.5.1 两组血尿素氮(BUN)比较(表7) |
4.1.5.2 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比较(表8) |
4.1.5.3 治疗前后两组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比较(表9) |
4.1.5.4 治疗前后两组血红蛋白值对比(表10) |
4.1.5.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分析(表11) |
4.1.5.6 治疗前后两组胱抑素C (CysC)比较(表12) |
4.1.6 安全性 |
4.2 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 |
6. 讨论 |
7 创新点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论文、着作证明材料 |
查新报告 |
(4)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诊断与分期 |
1.4 治疗与管理 |
1.5 小结 |
2. 中医文献研究 |
2.1 中医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3. 述评 |
第二部分 病案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2.2 病案纳入标准 |
2.3 病案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入选病案的预处理 |
3.2 病案信息纳入方法 |
3.3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入选病案一般情况 |
4.2 频数频率分布统计结果 |
4.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4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5. 讨论 |
5.1 脾肾阳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
5.2 “人机结合”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探讨 |
第三部分 温阳泄浊法治疗“脾肾阳虚、浊毒瘀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所选病例来源 |
1.2 患者基本情况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综合疗效 |
3.2 中医证候疗效 |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3-8,图3-8所示 |
3.4 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9所示 |
3.5 治疗前后中医次症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10所示 |
3.6 患者Scr、BUN、UA、Ccr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1,图3-9,图3-10,图3-11,图3-12所示 |
3.7 患者RBC、Hb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2,图3-13,图3-14所示 |
3.8 患者尿蛋白、尿隐血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13,图3-15,图3-16所示 |
4. 讨论 |
4.1 温阳泄浊法组方理论依据探讨 |
4.2 温阳泄浊法的中药组成与功效解析 |
4.3 疗效分析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1. 毒邪伏表、水湿下注案 |
2. 寒湿化热阻络案 |
3.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案 |
4. 脾肾阳虚、水湿壅盛案 |
5. 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案 |
6. 脾肾阳虚、瘀阻水停案 |
7. 肾阳亏虚、浊毒内伏案 |
8. 肾阳下虚、阴火上浮案 |
9. 心脾阳虚、气血不足案 |
10. 脾肾阳虚、肾精不足案 |
研究结语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于、孙氏学术流派渊源概述 |
2.于、孙氏学术流派的继承与发扬 |
2.1 韩履祺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 |
2.2 刘光珍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 |
2.3 王世荣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 |
3.数据挖掘在名家经验总结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特点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建立数据库 |
3.2 数据分析 |
4.研究结果 |
4.1 病例一般情况 |
4.2 药物基本信息分析 |
4.3 组方规律分析 |
4.4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
5.结论 |
6.讨论 |
6.1 医案基本情况总结 |
6.2 于、孙氏学术流派对慢性肾衰因机证治的认识 |
6.3 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的遣方特点 |
6.4 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 |
6.5 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衰的学术思想总结 |
6.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
致谢 |
(6)益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 两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益肾活血方的方义分析 |
3 导师治疗CKD经验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2 病例观察表 |
附录3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着作情况 |
(7)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5期的中医诊疗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4 中医治疗CKDS期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5期影响因素及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5期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慢性肾脏病5期的影响因素 |
3 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替代治疗的时机选择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类型及设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病例分组 |
9 治疗方案 |
10 随访计划 |
11 观察指标 |
12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疗效指标 |
3 安全性指标 |
4 不良事件 |
5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 |
讨论 |
1 慢性肾脏病5期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
2 中医辨证治疗CKD5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大黄复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病名渊源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 |
1.4 辨证论治 |
1.5 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 |
2.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 慢性肾衰竭的定义与分期 |
2.2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进展 |
2.4 小结 |
3. 中药大黄及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概况 |
3.1 大黄的功效及用法、用量 |
3.2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 |
3.3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循证医学证据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资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图 |
2. 系统评价 |
四、大黄单方或含大黄的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评价 |
1. 文献检索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4. 偏倚风险评估 |
5. 统计分析 |
6. 偏倚的检测 |
7. 结果 |
五、含大黄的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评价 |
1. 文献检索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六、讨论 |
1. 文献质量分析 |
2. 关于发表性偏倚 |
3.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大黄素通过自噬途径对肾小管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细胞来源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细胞株的复苏、培养、传代 |
1.4 实验设计 |
1.5 NRK-52E细胞形态观察 |
1.6 蛋白定量分析 |
1.7 CCK-8细胞活性检测 |
1.8 存活细胞数目的检测 |
1.9 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NRK-52E细胞凋亡率 |
1.10 pmRFP-LC3转染及自噬体观察 |
1.11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顺铂诱导NRK-52E细胞凋亡 |
2.2 大黄素改善顺铂诱导的NRK-52E细胞凋亡 |
2.3 大黄素诱导NRK-52E细胞自噬 |
2.4 大黄素诱导自噬达到改善顺铂引起的NRK-52E细胞凋亡 |
2.5 大黄素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
2.6 大黄素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
3. 讨论 |
结论 |
实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加减大黄”辨证方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患者基本情况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
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4.1 纳入病例标准 |
4.2 排除病例标准 |
5. 治疗方案 |
5.1 一般治疗 |
5.2 中医治疗 |
6. 观察指标 |
6.1 中医临床症状 |
6.2 理化检查指标 |
7. 疗效标准 |
7.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7.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9.1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 |
9.2 患者治疗前后Scr、BUN、UA的变化 |
9.3 患者治疗前后RBC、Hb、TC和TG的变化 |
讨论 |
1.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基本方解析 |
2. 疗效分析 |
2.1 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
2.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2.3 对其它指标的影响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燕小霞诊治肾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ion |
燕小霞导师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形成 |
(一) 指导老师简介 |
(二) 学术思想形成 |
综述 |
(一) 各家论述 |
(二)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燕小霞导师学术思想 |
燕小霞导师临床经验整理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肾病综合征 |
IgA肾病 |
糖尿病肾病 |
紫癜性肾炎 |
慢性肾衰 |
温阳益气活血化浊法治疗高海拔地区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论文一 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及运用肾衰方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总结 |
前言 |
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何学红教授对慢性肾脏病中医发病机理探微 |
何学红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思辨特点 |
何学红教授运用经验方“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临证经验 |
论文二 以肾衰方加减为主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 3-4 期脾肾气虚合并湿浊瘀血证126例回顾性病例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三 肾衰方缓解腺嘌呤致慢性肾衰大鼠肾纤维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平补平泄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刘宝厚教授学术经验整理及温肾健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研究[D]. 张武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4]郭立中教授从温阳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研究[D]. 刘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D]. 袁玮.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9(03)
- [6]益肾活血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兼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兰义成.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7]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D]. 韩超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大黄复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和机理研究[D]. 刘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燕小霞诊治肾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D]. 李华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何学红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肾衰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梁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