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杰[1](2000)在《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文中研究表明 我是一个花卉爱好者。虽然只有一个3平方米的阳台,但却想揽天下奇花异草于一室。从1989年开始,我便每年都向外地邮购一些花卉小苗。邮购量虽然不大,但10年来在与20来家苗圃的邮购交往过程中,却深感邮寄包装是门学问。比如有的苗圃包装保鲜技术
张仲新[2](2007)在《含羞草水培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羞草(Mimosa pudica L.),是豆科含羞草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早年引入我国,已广泛用作盆栽植物栽培。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水培含羞草生长的基本条件,研究结果如下:①营养液筛选试验表明,不同营养液处理对含羞草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各营养液对含羞草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的影响,认为处理8(配方Ⅱ的1/8浓度)较适合含羞草的生长。②含羞草营养液pH值筛选试验表明,在pH值为6.0的营养液中,含羞草的鲜重、株高、冠幅、叶片数和侧枝数等形态指标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因此,pH值为6.0的营养液最适合含羞草的生长。③水培含羞草通气时间筛选试验表明,在处理B(每天通气6h)条件下,含羞草植株的鲜重、株高、冠幅、侧枝数、茎粗均显着优于其它处理;并且根系活力较强。因此,每天通气6h最适合含羞草的生长发育。④水培含羞草的株形调控试验表明,无论喷施还是水施,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对含羞草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水施PP333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但是已经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水施PP333并不可取。100mg/L的矮壮素CCC喷施对水培含羞草的生长有较好而又较安全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从营养液、通气时间和株形调控等方面对含羞草水培技术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旨在为今后水培含羞草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适用的参考依据。
贺延功[3](2000)在《实用科技》文中研究说明 甘薯既可粮饲兼用,又是工业原料。薯蔓营养价值相当于豆科牧草,适合多种家畜饲用。甘薯耐瘠薄,旱涝有收,适应性强,不仅国内市场有潜力,而且可以出口。 全国常年甘薯种植面积1亿亩左右,年产量1.1亿吨,人均占有量90公斤。河北省自1990年以来年均种植470万亩,总产590万吨,人均占有相当于全国水平,主要种植在沙、旱、坡地。 河北省发展甘薯有条件、有优势。一是国内省内市场缺口较大,产品有销路;二是适宜种植甘薯的地区广泛,除坝上外,各个农区都能种植,特别是冀东和冀中南旱、沙、坡地;三是农民有种植甘薯习惯,积累了一定经验;四是城乡居民有消费甘薯及制成品的习惯。
杨凤英,张立恒[4](2017)在《‘红露’苹果在大连地区试栽表现》文中提出‘红露’苹果是由韩国园艺研究所用短枝型‘早艳’ב金矮生’杂交育成[1],具有早产、丰产、色艳、果个大、极耐贮运和抗逆性强等特性[2],发展前景良好。2013年从烟台引进接穗嫁接繁殖,2014年在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苹果试验园试栽。试栽园为老梨园更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57.8 mg/kg、有效磷29.2 mg/kg、速效钾132.5 mg/kg、pH值6.38。苗木为一年生‘红露’嫁接苗,砧
王文玉[5](2017)在《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文中指出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是2014年报道在中国花生上为害的茎线虫新种,本研究对河北、山东两省花生种植地区进行了广泛的采样,调查了花生茎线虫病在这两省花生种植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河南省送检的花生样本中也分离到花生茎线虫。系统的研究了各地区花生茎线虫种群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分析了相关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对花生茎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首次明确花生茎线虫在我国河北、山东花生产区广泛分布:在本次研究中,结合自驾车现场采样及寄送花生样本方式,明确了山东省、河北省7个市18个采集地区均分布花生茎线虫,同时首次发现河南地区也分布花生茎线虫。调查结果为花生茎线虫病的下一步防控提供了理论与依据。2.对山东、河北、河南3个省份10个种群的花生茎线虫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测,虽然部分形态值与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是发现种群存在着明显保守性,符合花生茎线虫模式种的观测范围。3.明确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对3个省份10个种群花生茎线虫的rDNA-ITS、28S D2-D3区进行的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10个种群间及与GenBank登录的4个种群间在这两个区域的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9%-100%,结果表明:3个省份间的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未存在基因型。基于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10个种群均与花生茎线虫归属于独立分枝,可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甘薯茎线虫种群明显分开。采用TCS 1.21软件建立了基于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序列的network,分析结果表明,可能由于该种的祖先群体存在多样性或因长期地理隔离造成种内有一定差异。4.对花生茎线虫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接种实验表明花生茎线虫除1龄幼虫外,各幼龄期及成虫均可侵染花生幼苗根系,根系各个部位均可受侵染;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法接种实验证实了花生茎线虫可侵染花生幼苗根的各部位,其侵入位点多位于根尖以外的部位,而非根尖,这与对照的爪哇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根系位点多位于根尖这一特点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盆栽接种试验首次明确了花生茎线虫对花生幼苗期和成株期的生长均可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受线虫侵染的花生其根瘤数量减少,花生的产量与质量也显着下降。对线虫卵的孵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26℃条件下,花生茎线虫的胚胎发育为5 d左右,生活史约15-20 d。关于线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茎线虫不能孤雌生殖,只能两性生殖。
侯建兴[6](2012)在《邮购茶花前后的细节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想要的茶花不能现买,就只好邮购了。不少花友的邮购史也许更像一部"血泪史"。看看文中这些点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或许能给您一些借鉴吧?
戴丽云[7](2011)在《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仙花为石蒜科,属多年生球茎类的草本植物。中国水仙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素有“凌波仙子”之美誉。漳州水仙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漳州水仙花由于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加之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优异的品种,以及经长年摸索积累下的技术底蕴,创下了“漳州水仙花”全国驰名商标,使得漳州水仙花闻名全国,香飘世界。漳州水仙花品牌优势和市场价值不断凸显,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加入WTO后,花卉市场逐步开放。漳州水仙花在与国内、外花种的竞争中,技术优势不再明显,销售受到很大冲击,市场占有率呈下滑趋势。如何保住传统品牌,发展特色品牌,在技术上推陈出新,进而带动漳州水仙花产业做大、做强,在国际竞争中扩大领跑优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花农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水仙花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资料,以及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及分析、SWOT分析法等方法,多角度研究分析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和水仙花产业技术提升方向;通过对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详细分析了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得出推动漳州水仙花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并对漳州水仙花产业项目投资注意因素、产业技术开发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漳州水仙花的关键技术在于:新品种的选择和培育;新的栽培技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水仙花的花期调控技术,以利周年生产和观赏;水仙花机械化生产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和拓宽销售渠道,生产精品产品,提高消费群体,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新思路、新机制。水仙花产业也必须要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水仙花产业技术体系应该以水仙花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水仙花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仙花产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水仙花产业体系,需要:(1)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水仙花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条件,加大对水仙花产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持,提升水仙花产业技术体系,逐一解决各个关键技术,使产业可持续发展。(3)充分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4)加快水仙花新品种的培育,努力提高花农的科学素养。
贾凤伶[8](2010)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是丰富我国菜篮子工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运用工程管理一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该类工程规划提出了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把它应用到青水源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问题分析中去。1、在蔬菜分类和方向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设施蔬菜基地方向选择评价模型,根据该模型确定企业方向选择模式。通过市场供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市场潜量预测模型和发展趋势预测模型,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蔬菜市场预测,并针对市场供求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在基地方向选择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并采用规模效益曲线法,确定设施蔬菜生产的合理经济规模。2、在地区条件和场地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条件比较法和费用比较法,实现场地优化选择。基于选择的场地,根据前人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日光温室标准化设计、生产设备选择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3、通过对设施蔬菜生产需要的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设施蔬菜基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和资源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实现对设施蔬菜基地资源利用效率及利用潜力的评价。4、通过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所费与所得分析,确定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模型和利润模型,据此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及盈利性。为防范风险,对设施蔬菜基地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在对10位专家的调查反馈中,发现设施蔬菜基地投资主要是资金来源和市场需求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通过对我国设施农业扶持政策现状分析,提出在设施蔬菜面临市场风险时,政府应采取差额价格补贴模型制定设施蔬菜基地扶持政策。
刘经伟[9](2004)在《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风险。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可以非常精确地对DNA进行剪接,但一个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后,对整个植物基因组的影响人们尚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植物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系统,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控制和支配植物的遗传。基因工程可能导致我们无法预测植物性状改变,有时这种改变在短时期内甚至难以觉察,但却可能给环境、生态系统、人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及这种风险的长期性、不可预测性,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当前植物基因工程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主要应用于农业(含林业)和医药领域。农业领域主要是向植物转入各种有用基因,特别是抗害、抗逆、性状改良基因等。医药领域主要是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及医用蛋白等。植物基因工程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和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其中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植物杂草化和基因漂移;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病毒寄主范围扩大与病毒重组;转基因植物的积累和级联效应等。健康风险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或过敏源,对人体产生危害;基因工程导致植物的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发生变化,引起人体的某些症状;标记基因传递可能导致的风险等。 本文探讨了风险及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目的、程序、方法、原则、等级划分及其不足。构建了新的植物基因工程三维递进风险评估法。即在传统的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基于转基因植物本身的风险评估、基于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估、基于社会层面的风险评估的三维风险评估体系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及其风险进行评价。引入效益—费用分析法和风险补偿率分析法,综合评价植物基因工程项目的风险。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早己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论文分别考察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引入植物基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最优化控制和总体风险控制机制。构建植物基因工程风险控制因子解释结构模型,用C语言编制计算机计算程序,解矩阵,求得风险控制因子分级递阶结构,并给出科学的风险控制建议。结合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的不足,提出加强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的对策。
二、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论文提纲范文)
(2)含羞草水培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含羞草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
1.1 含羞草生长习性 |
1.2 含羞草的研究现状 |
1.3 含羞草的功能与作用 |
2 水培文献研究综述 |
2.1 水培定义的提出及分类 |
2.2 水培概况 |
2.3 水培的实验研究技术 |
3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研究 |
3.1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种类 |
3.2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花卉上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地点与基本条件 |
3 试验方法 |
3.1 水培含羞草营养液的筛选 |
3.2 水培含羞草营养液pH值的筛选 |
3.3 水培含羞草通气时间的筛选 |
3.4 水培含羞草的化控 |
4 统计与分析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水培含羞草营养液的筛选 |
1.1 水培条件下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含羞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
1.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含羞草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2 水培含羞草营养液pH值的筛选 |
2.1 不同pH值处理对含羞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不同pH值处理对含羞草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水培含羞草通气时间的筛选 |
3.1 不同通气时间对含羞草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通气时间对含羞草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水培含羞草的化控 |
4.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水培含羞草高度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水培含羞草叶片数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水培含羞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不同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水培含羞草的影响 |
2 水培中营养液不同pH值对含羞草生长的影响 |
3 水培中不同通气时间对含羞草的影响 |
4 水培含羞草化控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红露’苹果在大连地区试栽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性状 |
1.1 果实经济性状 |
1.2 生长结果习性 |
1.3 物候期 |
2 栽培技术要点 |
2.1 建园 |
2.2 整形修剪 |
2.3 土肥水管理 |
2.4 病虫害防治 |
(5)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危害花生的主要寄生线虫病害 |
1.1 花生根结线虫病 |
1.2 花生短体线虫病 |
1.3 花生黄化病 |
1.4 花生种皮线虫病 |
1.5 花生茎线虫病 |
2 茎线虫种的分类概况 |
2.1 形态学分类 |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3 主要病原茎线虫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3个省份花生茎线虫种群形态特征与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线虫样本的采集 |
1.2 线虫的分离、杀死、固定和保存 |
1.3 线虫形态鉴定 |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茎线虫在3个省的分布 |
2.2 形态学特征 |
2.3 分子生物学特征 |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3个省10个花生茎线虫种群的分布及种群形态学差异 |
3.2 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三章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及生物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线虫与花生品种 |
1.2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种苗的侵染过程 |
1.3 不同线虫接种量对花生致病性测定 |
1.4 线虫胚胎发育的观察 |
1.5 线虫繁殖方式的初步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侵染过程 |
2.2 线虫对花生根系的趋向性 |
2.3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致病性的测定 |
2.4 花生茎线虫的胚胎发育及繁殖方式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根系的侵染特性 |
3.2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 |
3.3 花生茎线虫繁殖生物学特性 |
第四章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
1 明确花生茎线虫在我国北方花生重要产区广泛分布 |
2 对3个省份花生茎线虫10个种群形态进行观测,分析了其形态变异 |
3 明确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4 进一步了解了花生茎线虫部分生物学特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7)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中国水仙花发展简介 |
1.1.2 漳州水仙花发展简介 |
1.2 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状况 |
1.2.1 我国水仙花产业技术研发成果回顾 |
1.2.2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研发动态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发内容 |
1.4.2 研发方法 |
第二章 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调查分析 |
2.1 漳州水仙花生产销售数据分析 |
2.2 影响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趋势因素的调查分析 |
2.3 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调查分析 |
2.4 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 |
第三章 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介绍及技术提升 |
3.1 水仙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3.2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现状 |
3.2.1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介绍 |
3.2.2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标准 |
3.3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提升 |
3.3.1 提升良种选育技术 |
3.3.2 提升高产栽培技术 |
3.3.3 提升新型贮藏及冷链运输技术 |
3.3.4 提升水仙花球脱土包装技术 |
3.3.5 提升植株矮化技术 |
3.3.6 提升花期调控技术 |
3.3.7 提升机械化操作技术 |
3.3.8 提升精品制作技术 |
第四章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有投资前景分析 |
4.1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1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的区域与资源优势 |
4.1.2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的“对台”合作优势 |
4.1.3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1.4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4.1.5 漳州水仙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4.1.6 推动漳州水仙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
4.2 漳州水仙花项目投资注意因素 |
4.3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开发的注意因素 |
4.4 漳州水仙花产业技术投资策略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漳州市水仙花生产情况调查问卷 |
(8)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 |
1.1.1 设施蔬菜 |
1.1.2 基地建设 |
1.1.3 建设规划 |
1.2 选题背景 |
1.2.1 国外设施农业 |
1.2.2 我国设施农业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内容、路线、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路线 |
1.6.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基地生产规划管理 |
2.1 基地生产方向选择 |
2.1.1 设施蔬菜分类 |
2.1.2 方向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2.1.3 方向选择方法 |
2.1.4 方向选择模式 |
2.2 蔬菜市场供求分析 |
2.2.1 市场供求影响因素 |
2.2.2 市场潜量预测 |
2.2.3 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2.2.4 市场供求矛盾 |
2.3 基地生产规模优化 |
2.3.1 生产规模影响因素 |
2.3.2 生产规模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施配套建设管理 |
3.1 生产用地选择 |
3.1.1 地区条件 |
3.1.2 场地条件 |
3.1.3 用地选择方法 |
3.2 生产建筑规划 |
3.2.1 生产建筑分类 |
3.2.2 建筑平面布置要求 |
3.2.3 日光温室设计标准化 |
3.3 生产设备选择 |
3.3.1 设备的分类 |
3.3.2 设备技术上的先进性 |
3.3.3 设备生产上的适用性 |
3.3.4 设备经济上的合理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源高效利用管理 |
4.1 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
4.1.2 水利用影响因素 |
4.1.3 能源利用影响因素 |
4.1.4 人力利用影响因素 |
4.2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 |
4.3 资源利用评价模型 |
4.3.1 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
4.3.2 资源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地投资效益分析 |
5.1 基地投资效益 |
5.1.1 投资效益指标 |
5.1.2 基地投资所费 |
5.1.3 基地投资所得 |
5.1.4 投资效益分析模型 |
5.2 投资风险分析 |
5.2.1 风险识别 |
5.2.2 风险评估 |
5.2.3 风险防范 |
5.3 投资扶持政策 |
5.3.1 我国设施农业投资扶持政策现状 |
5.3.2 设施蔬菜基地投资扶持政策建议 |
5.3.3 差额价格补贴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青水源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评价 |
6.1 青水源设施蔬菜示范基地 |
6.2 基地生产规划评价 |
6.2.1 生产方向选择 |
6.2.2 天津蔬菜市场潜量预测 |
6.2.3 天津蔬菜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6.3 设施配套建设评价 |
6.3.1 生产用地 |
6.3.2 生产建筑规划 |
6.3.3 生产设备 |
6.4 青水源发展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 |
1.1 基因与基因工程 |
1.1.1 基因 |
1.1.2 基因工程 |
1.2 植物基因工程 |
1.2.1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 |
1.2.2 转基因植物的分类 |
1.2.2.1 抗虫转基因植物 |
1.2.2.2 抗病转基因植物 |
1.2.2.3 抗环境胁迫的转基因植物 |
1.2.2.4 植物发育调节转基因植物 |
1.2.2.5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
1.2.2.6 医药领域中的转基因植物 |
2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性 |
2.1 植物基因工程导致的生态风险 |
2.1.1 抗虫转基因植物带来的风险 |
2.1.1.1 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
2.1.1.2 使害虫对Bt产生抗性的风险 |
2.1.2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带来的风险 |
2.1.2.1 产生新病毒的风险 |
2.1.2.2 加速病毒发展的风险 |
2.1.2.3 病毒寄主范围扩大的风险 |
2.1.3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风险及其对近缘物种的潜在威胁 |
2.1.3.1 转基因植物杂草化风险 |
2.1.3.2 转基因植物对近缘物种的潜在威胁 |
2.1.3.3 转基因植物对野生种带来的潜在影响 |
2.1.3.4 产生超级杂草的风险 |
2.1.4 转基因植物导致的其它生态风险 |
2.1.4.1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2.1.4.2 转基因植物的积累和级联效应 |
2.2 转基因植物导致的毒理学等方面的风险 |
2.2.1 标记基因传递导致的风险 |
2.2.2 转基因编码产物导致的风险 |
2.2.3 转基因植物及其制品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 |
2.2.4 植物基因工程可能导致的伦理风险 |
2.3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产生的机制 |
3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
3.1 风险与风险分析 |
3.1.1 风险的内涵及其特征 |
3.1.1.1 风险的科学内涵 |
3.1.1.2 风险的特征 |
3.1.2 风险分析 |
3.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 |
3.1.2.2 风险分析的目的 |
3.1.2.3 风险分析的原则 |
3.1.2.4 国内外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 |
3.1.2.5 风险分析的流程 |
3.2 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
3.2.1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及其不足 |
3.2.1.1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 |
3.2.1.2 传统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的不足 |
3.2.2 科学的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 |
3.2.2.1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的识别 |
3.2.2.2 植物基因工程风险的评估 |
4 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
4.1 国外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1.1 美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1.2 英国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1.3 日本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1.4 澳大利亚的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2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
4.2.1 管理部门 |
4.2.2 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等级和安全性评价 |
4.2.3 植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 |
4.2.4 申报和审批 |
4.2.5 安全控制措施 |
4.2.6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 |
4.2.7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口与出口 |
4.2.8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
4.2.9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
4.3 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体系 |
4.3.1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
4.3.2 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
4.3.2.1 植物基因工程项目的风险分布与风险控制的最优化管理 |
4.3.2.2 植物基因工程的总体风险控制结构与启示 |
4.3.3 对策 |
4.3.3.1 风险预防 |
4.3.3.2 风险转移 |
4.3.3.3 风险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论文参考文献)
- [1]花卉邮寄的根系保鲜[J]. 王云杰. 中国花卉盆景, 2000(01)
- [2]含羞草水培技术试验研究[D]. 张仲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3]实用科技[J]. 贺延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0(11)
- [4]‘红露’苹果在大连地区试栽表现[J]. 杨凤英,张立恒. 北方果树, 2017(05)
- [5]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D]. 王文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7)
- [6]邮购茶花前后的细节问题[J]. 侯建兴. 中国花卉盆景, 2012(03)
- [7]漳州水仙花产业关键技术研究[D]. 戴丽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8]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管理研究[D]. 贾凤伶. 天津大学, 2010(07)
- [9]植物基因工程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D]. 刘经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