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葛瑞应[1](2020)在《一种有温度的学问——刘俐俐教授访谈录》文中认为一、学术之路的开启与转折葛瑞应(以下简称"葛"):刘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首先想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研究之路是如何起步并坚持至今的?可以用几个大阶段来概括吗?刘俐俐(以下简称"刘"):感谢《文艺论坛》访谈计划。感谢你的采访。我是77级大学毕业生,1982年2月份到甘肃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任教。严格意义的学术之路起步,始于1988年7月份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到兰州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2](2020)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最真实的场景。论文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概括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一章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总体上以越南各重要的历史阶段为背景,首先介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的传播与接受,说明法国殖民文化的统治对传播与接受过程的抵制,提及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情况;然后讲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至1975年期间的传播与接受,指出越南翻译家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对传播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涉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重要影响;最后述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之后的传播与接受,其中包括中越战争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造成的困局以及中越复交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带来的新貌。虽然,该传播与接受过程起步并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有过坎坷,但最后已经突破困局并获得非常巨大的成就。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其中,第二章从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前、毛泽东时代的1949至1976年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的具体译介与接受情况。第三章则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分别述评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的成果,涉及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及其传播成就,通过对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和作家作品选编以及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做总体上的探究,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越南外国文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第四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别谈论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越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吴必素与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相较于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越南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创作风格与艺术表现还熏陶不少越南作家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章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谈及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阮玉姿、杜黄耀、武氏好等越南新时期文学几位代表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在被传播到越南的中国当代作家当中,莫言最受越南读者喜爱。他凭借自己的创作特色长时间内轰动了越南文坛,引起社会的积极反响,引导越南不少当代作家走向民主、自由、开放的创作道路,为新时期越南文学的革新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分别陈述中越两国的文学与文化交流领域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指出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向和误区。通过对各种问题做的评价与剖析,在确定好导致这些偏向和误区的根源之后,进一步为参与传播与接受过程各方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方案。这是需要管理部门、译者队伍、读者群众等人群共同努力,携手完成的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如果做到全面扩大传播对象、严格把关译作质量、尽量提高阅读品位等要求,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定能换上全新的面貌。结语部分对论文所论述的内容作概括和总结,通过列举论文所做到的内容项目,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是个持续着的历史进程。因此,本选题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有着持久的价值,值得中越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陈晓辉[3](2020)在《中国化创意写作的版图、边界和际遇》文中研究说明创意写作已在国内历经萌生期、勃兴期,进入深耕期,其理论的中国化变成亟需破解的学科难题。中国化创意写作应该规定专业版图,厘清学科边界,探求发展际遇,既完成自我的身份建构,又诗化其内涵和潜能。创意写作指的是一切创造性思维训练、分体写作和批评实践的总称。以此为据,创意写作藉知识探索、文体写作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形塑了中国化的学科版图,满足不同人群对于科研、教学、创作和社会服务的异质诉求;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在与文艺学、现当代文学、传统写作学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甄别中确认了自己的边界,以其创作论批评、实操性旨归、建构式教学和多元化功能独立于世;中国化创意写作在理论研究、文学创作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将以基本理论研究、幻想文学创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式开拓出新的思考空间。
邹宝红[4](2019)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体与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五、六年级教材为例》文中提出
田蓉辉[5](2016)在《民间原型视角下的红色经典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借用西方原型理论,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小说等民间文艺形式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故事母题、人物、意象等与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创作联系起来,探讨红色经典小说民间母题、民间人物原型与民间意象等的原始内涵及其现代运用与改造情况,并结合创作主体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分析使用这些民俗资源的原因。最后指出基于民间原型视角对红色经典小说重新认识的意义及局限性所在。第一章对红色经典小说民间母题的革命演绎进行了概括。第一,成长母题在革命叙事中的转世赋形。从人类学视角来看,红色经典小说塑造的“新人”之前的身份正是一个个即将步入革命殿堂的“未成年人”与受礼者。他们离家出走、寻找真理完成了在隔绝环境中的分隔礼仪。他们大多是丧失肉身之父的“孤儿”,党、组织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之父”——能够像部落长老一样让受礼者的身份获得终极转换,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引领受礼者接受各种考验。革命新人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富有感召力的领军人物(如抗日英雄),这非常接近那种“神赐英雄”的“通过仪式”。第二,复仇母题从民间传奇到宏大叙事中的嬗变。红色经典小说阶级斗争表面故事之下嵌入“坏人的作恶导致伤害—斗争—胜利—主人公新生”的复仇故事模式,人物经历了“平衡—平衡被破坏—新的平衡”的命运过程,复仇传奇演变为言说“解放”、“革命”、“阶级”的宏大叙事的过程中,仍然认同并继承了父仇子报的复仇策略以及“邪不压正”复仇价值观,在个体式报私仇置变为群体式雪公恨的宏大叙事中表达了新的出路。第二章讨论民间人物原型在红色经典小说中的乔装改扮。第一,革命外衣下拯救者原型的置换变形。在“救世”母题中,“英雄—群众”关系与神话传说中“神—人”关系存在着结构上的对应,古代具有拯救功能的神灵、清官在“党”,以及代表党的“组织”、“英雄”等人物躯壳内获得了置换与再生。但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又不是民间拯救者原型的照搬照抄,革命英雄和阶级、集体概念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角色的“阶级”身份,以及拯救者的角色功能。阶级身份置换使其获得现实的力量,经过一番现代性的改造后,突破了以往的封建性局限。第二,脸谱化人物模式的革命化转换。民间文学中的善恶对立的人物刻画与等式化的想象成规,能够为现实的阶级认同提供确定力度。不管是英雄人物从人到神的“洁化”处理,还是反面人物由人到魔的刻画,这是一个典型的箭垛效应铺成的人物群像的书写过程。敌人脸谱的恶魔化书写与“以善为美”的英雄人物范式的形成,是脸谱化人物模式革命化的成功转换。第三,女性原型文化含义的借用。女性与牺牲,女性与奉献的原型文化含义渗透在人物形象塑造始终。这样的人物形象传达了创作者对女性奉献精神的无意识追寻。民间意象的政治象征。红色经典作家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新起点对传统乐土意象进行现代革命意义的置换:“明朗的天”底下,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传统乐土意象在革命家园的想象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中国,“天”是一种象征。民间“太阳”、“雷雨”等“天象”成为红色经典小说中的主导性象征意象群,并赋予它们意识形态的含义。“党”、“毛主席”与日、月、星辰等民间光明体系的象征同构关系,传达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太阳神崇拜信仰,以及对光明、希望的无意识追寻。通过这种相近似性想象,赋予共产党拯救的权力与合法性。雷雨、阴暗的天气作为民间惩罚恶行的先兆,象征政治上的黑暗世界。这些“天象”的象征与民间百姓对于“太阳”、“雷雨”的集体无意识认知存在某种潜在的共鸣。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认为,用原型批评整体文学观,将红色经典小说放到整个文学关系和民间文学传统中重新认识,发现红色经典小说绝不是简单的“政治的附庸”。红色经典作家以宏大政治事件作为背景,“合理”地将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嫁接到现代叙事中,让革命言说中包裹着非常传统与古老的东西,正是民间艺术形式中永恒的叙述模式、人物原型、象征意象,消解了主流意识的僵化,增强了此类小说的文学性内核。从这一点来说,红色经典小说在文学史上重新定位的问题,是可以重新考虑的。但同时,红色经典小说对传统继承中有时候忽略了社会生活是文学的重要源泉,泛型与模式的借用中也让红色经典小说存在类型化的弊端。
万水[6](2016)在《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对学界"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呼应,本文从活跃于1980年代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份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思潮》入手来考察1980年代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历程。这份刊物在当时影响巨大,它所刊发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共224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共9篇。本文认为在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联和作协是文学体制的执行性实体机构。《当代文艺思潮》作为甘肃省文联主办的刊物,其性质当属文学体制的一部分。本文将《当代文艺思潮》刊发的文章大致分为四个类别:理论文本、史论文本、评论文本与方法论文本。在理论文本方面,内容十分丰富。首先,关于左翼文学理论的讨论,通过开辟"马列文艺思想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纪念《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等专栏,刊发了相当一部分对已有结论提出商榷和另辟蹊径的文章,这些文章给传统左翼文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一个多元共生局面的形成。其次,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用"启蒙人道主义"代替了"阶级论",迅速突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窠臼,将人道主义认同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以是否表现了完整的"人性"为标准来对当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但是,《当代文艺思潮》所倡导的"人道主义"难以突破"启蒙人道主义"的局限。再次,关于文学"主体性"和"向内转"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文章体现了对创作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重尊重,体现了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以及对文学研究本体性的回归。又次,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文章体现了人学、人类学本体论研究思路和以审美活动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以上讨论构成了一个倡导"人的觉醒"的系列。今天来看,《当代文艺思潮》所刊发的高扬人的价值的文章,无疑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革,使之朝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文章也几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元对立思维的窠臼。最后,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开设"国外文艺思潮之窗"栏目以及刊发如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等文章推动了 "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史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就当代文学问题答<当代文艺思潮>编辑部问》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回顾与展望——评论家笔谈、答问》以及围绕它们所组织的一系列文章参与了"进化论"和"断裂论"的文学史观在1980年代的形成与传播。在新时期文学应该承续五四文学还是"十七年"文学的问题上,《当代文艺思潮》刊发的文章各执一词,特别是主张回归五四文学传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跌入了"本质主义"和"整体主义"的陷阱。在评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表现出比同时期的同类刊物更加大胆的特点。但也留下了缺乏时间距离而产生的"沉淀"性不足的缺憾。但是,对以王蒙的作品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的肯定,对以刘索拉、徐星的作品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深入分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寻根文学"的关注,对新锐批评家的重视,对青年批评家的提携,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它们都体现了文学观念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的巨大变革。在方法论文本方面,《当代文艺思潮》通过开设"文艺学与社会科学"、"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化问题"、"文艺学、美学与其他科学"、"文艺学与现代科学"、"文艺新百科"等栏目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文章,给予庸俗社会学研究方法以沉重的打击,打破文学艺术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面,唤醒了文艺研究的"方法论"意识。但也存在着生硬"横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过高估计方法的作用的弊端。通过对《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我们发现:1980年代的文学观念远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单质化、纯粹化。至少是左翼文学观念与"新启蒙"文学观念并存。"新启蒙"文学观念应该处于主潮的位置,它在1980年代的形成是"体制"内变革的结果。作为"新启蒙"文学观核心观点的文学的人学属性和文学的自律性,在1980年代中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却缺乏反思。传统左翼文学观并没有对"新启蒙"文学观形成打压之势,相反,持左翼文学观的人士在对待"新启蒙"文学观的时候,大多数是采取交流和探讨的态度,而且对"新启蒙"文学观的一些核心观点,他们也是接受的。
潘辉煌[7](2015)在《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从读者、研究者和作家三个层面来梳理和探讨莫言的作品在越南翻译、介绍、研究以及接受的情况,并对越南对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译介的成果和问题予以评述。论文共分为五个章主要部分。第一章综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和莫言在海外研究和传播,第二章探讨莫言在越南译介,传播、接受与研究情况,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以个案研究的视域来具体分析莫言的代表作在越南的传播情况,具体论述共计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概况,试图为具体论述莫言的传播研究奠下历史与理论的背景。第二章,通过对于网上报道,书面研究文章的分析,以及在越南的采访情况,对莫言在越南的情况做一个总结。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基于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蛙》这三本长篇小说在越南的传播情况,管窥越南读者是如何接受、研究作家莫言的。第三章,择取《丰乳肥臀》为研究对象,乃是因为《丰乳肥臀》的传入使得“莫言热”这一文学现象得以实现。本章以分析、统计、采访研究者,为研究方法,试图再现该小说在越南译介和反应,并通过与其他中国作家的对比,以全面评定莫言的传播情况。第四章则选择与越南现实生活层面引起广泛共鸣的小说《檀香刑》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檀香刑》中的描写能让越南读者、研究者反身自视越南过去的社会面貌,并以此撩起读者对相似文本诸如《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生死疲劳》等的回忆与再释,本章的释读不仅从传播和译介的情况出发,更深入地比较了《檀香刑》中的文化生态和政治隐喻与越南现实的同一与异质。第五章择以莫言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肯定莫言文学成就的同时,客观再现越南研究专家、读者的反应,并对之予以深刻的文化阐析。
汤翔鹤[8](2014)在《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文中提出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文学史的合理建构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一直是研究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开启以来,对于文学史本身的论争就从未停息,从对尘封作家作品的发掘与重评,到对"雅""俗"二元对立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再到对"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等文学价值标准的考量与批判,反思浪潮不断涌入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在不断的反思与争鸣中,文学史的起源与具
潘利锋,张能泉[9](2013)在《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忽视文本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学生难于理解与接受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疲于学习的不良状况。文本细读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需立足于文本自身内容,从内部文本细读挖掘文本所在历史文化语境,从一种文本走向其它文本,进行互文性解释,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催生学生自己的文本。文本细读能够更好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改变教育沦为知识压迫的不良局面,让师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达成教育创新品质的目的。
高晶晶[10](2013)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文中指出新课程背景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高来自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和课下阅读的积累。课堂教学中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于锻炼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真正调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不只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而是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习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在课标中也提及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多层次解读、创造性解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必须向文学解读汲取和借鉴。所以我们应该将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进行比较,于比较中发掘不同点,于不同中发掘教学解读缺失和偏离的部分,并建构一种既借鉴文学解读的长处,又对语文教学发展、革新有利的诗性的教学解读。本研究以文学理论和文学阅读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结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文学视野与教学视野下解读的对比,从理论和现实解读情况中去发现文学解读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两大系统的区别。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的缺失、偏离、不同中建构一种利于提高教学解读水平的解读方式。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界定文学解读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这两大概念;第二章是在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都以追求美的获得与生命感悟为旨归的基础上揭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的缺失、偏离以及不同,从中挖掘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意义和启示;第三章是基于比较,将两者视为动态的系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旨在建构一种不脱离教学的本质又借鉴并转化文学解读中有利于教学解读实施的部分,形成一种诗性的教学解读。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有温度的学问——刘俐俐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之路的开启与转折 |
二、研究与指导的双重身份交叉与重合 |
三、治学培养与使命担当 |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传播与接受的情况 |
一、法国殖民文化统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抵制 |
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三、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至1975年间的传播与接受 |
一、越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战争环境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后传播与接受的困局与新貌 |
一、中越战争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困局 |
二、中越复交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新貌 |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上)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1949年前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一、小说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二、诗歌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三、戏剧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四、报告文学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五、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一、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二、现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三、文革后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四、新生代与网络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下)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 |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研究 |
二、越南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文学评论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媒介考察 |
一、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及其传播成就 |
二、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报刊及其传播成就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越南的外国文学教育 |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与选本研究 |
二、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科研活动 |
第四章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
二、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
第二节 越南20世纪文学作家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一、吴必素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二、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小结 |
第五章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第一节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
二、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
第二节 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接受概况 |
二、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接受与借鉴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成就 |
一、中越文学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二、中越文化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偏向 |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误区 |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展望 |
一、全面扩大传播对象 |
二、严格把关译作质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作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化创意写作的版图、边界和际遇(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创意写作 |
二、中国化创意写作的版图 |
三、中国化创意写作的边界 |
(一)创意写作与文艺学的关系 |
(二)创意写作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
(三)创意写作与传统写作学的关系 |
(四)创意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
四、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际遇 |
(一)理论研究 |
(二)文学创作 |
(三)社会服务 |
(5)民间原型视角下的红色经典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间母题的革命演绎 |
第一节 革命叙事中成长母题的转世赋形 |
一、革命前的“未成年人”与受礼者 |
二、革命路上的“孤儿”与精神之父 |
三、“通过仪式”与革命成人礼 |
四、个体成长所喻示的国家建构神话 |
第二节 民间传奇到宏大叙事的复仇嬗变 |
一、阶级斗争中嵌入的“复仇”老故事 |
二、复仇策略的延续:父仇子报 |
三、复仇价值观的认同:邪不压正 |
四、复仇出路的改造: 个体复仇到雪公恨 |
小结:民间形式对庙堂意志的成功承载 |
第二章 民间人物原型的乔装改扮 |
第一节 革命外衣下拯救者原型的置换变形 |
一、“英雄/群众”与“神/人”关系的对应 |
二、英雄主神的拯救神谕与禁忌 |
三、阶级身份置换下的重塑与超越 |
第二节 脸谱化人物模式的革命化转换 |
一、敌我阵营中的二分法与等式化成规 |
二、箭垛效应铺成的革命群像 |
三、敌人脸谱的恶魔化书写 |
四、“以善为美”的英雄人物范式 |
第三节 女性原型文化含义的借用 |
一、女性崇拜与女英雄的塑造 |
二、怨恨隐喻与苦难叙事 |
三、女性原型题旨与时代刚需的契合 |
小结:民间人物范式改写的“双刃剑” |
第三章 民间意象的政治象征 |
第一节 乐土:革命家园的想象 |
一、明朗的天 |
二、幸福的生活 |
三、从胜利走向胜利 |
第二节 太阳:光明政治的隐喻 |
一、“太阳—光明—党”的话语同构 |
二、主席画像为中心的圣物崇拜 |
三、红色——革命胜利的精神信仰 |
第三节 雷雨:政治审判的先兆 |
一、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 |
二、正义与邪恶的审判 |
三、众声喧哗中天罚天谴的声音 |
小结:政治象喻中民间丰富性的遮蔽 |
第四章 民间原型视角于红色经典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
第一节 民间原型视角下红色经典小说的再认识 |
一、通俗读物的归属 |
二、民间因素对主流意识僵化的消解 |
三、整体文学观念下“政治附庸”的反驳 |
第二节 民间原型视角与红色经典小说的局限 |
一、传统继承中生活源泉的忽略 |
二、泛型与模式中的类型化弊端 |
小结:“典范”与“局限经典”的再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课题 |
后记 |
(6)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体制内的革新者——《当代文艺思潮》概况 |
第一节 《当代文艺思潮》发生场域 |
第二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与编者、作者群体 |
第三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风雨人生" |
第四节 《当代文艺思潮》的编刊思路与栏目设置 |
第二章 左翼文学理论探讨——《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一) |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马列文论研究的趋势 |
第二节 反映论文学观与典型理论的作用和时代命运 |
第三章 人的觉醒——《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二) |
第一节 人道主义讨论 |
第二节 "主体性"与"向内转" |
第三节 实践美学与凡俗的文学观 |
第四章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命运——《当代文艺思潮》之理论文本研究(三) |
第一节 中国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知识谱系 |
第二节 《当代文艺思潮》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
第五章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革新——《当代文艺思潮》之方法论文本研究 |
第一节 1982-1984:"方法论热"的预热 |
第二节 1985-1987:"方法论热"的升温及其余绪 |
第六章 断裂进化与继承传统——《当代文艺思潮》之史论文本研究 |
第一节 "进化论"与"断裂论"的文学史观 |
第二节 左翼传统与五四传统 |
第七章 作家、作品、批评家评论——《当代文艺思潮》之评论文本研究 |
第一节 作家、作品评论 |
第二节 对评论家的评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当代文艺思潮》总目录(1982-1987,共三十三期) |
附录二:《当代文艺思潮》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文章一览表 |
后记 |
(7)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上研究莫言的情况 |
第一节 中-越两国关系及其文化交流状况 |
一、两千多年历史的关系 |
二、越南接受与传播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 |
第二节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越南的介绍、传播与研究 |
一、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小说在越南的介绍、传播与研究 |
二、21世纪至今 |
第三节 莫言在海外的情况 |
一、传播的情 |
二、被翻译的莫言作品 |
三、海外莫言研究的状况 |
四、莫言海外传播“热”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介绍、翻译与研究 |
第一节 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介绍与翻译 |
一、莫言作品在越南的出版情况 |
二、正版书与盗版书 |
三、翻译的情况 |
第二节 研究的情况 |
一、在越南最重要研究莫言的文章 |
二、莫言在论文研究系统上 |
三、研究界对莫言的作品的一场争论 |
小结 |
第三章 《丰乳肥臀》:莫言的小说在越南译介的转折 |
第一节 《丰乳肥臀》在越南的翻译及出版 |
一、翻译和出版的情况 |
二、《丰乳肥臀》的译者及其翻译观 |
第二节 《丰乳肥臀》译本的删节与存在的问题 |
一、守住原本的意思 |
二、译者的创作 |
第三节 《丰乳肥臀》的生命 |
一、守住原本的意思 |
二、《丰乳肥臀》在越南研究的情况 |
三、《丰乳肥臀》在越南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檀香刑》:莫言与越南读者之间的艺术鹊桥 |
第一节:异域的芬芳:越南对《檀香刑》的介绍和接受 |
一、《檀香刑》在中国文坛的潮声涌动 |
二、中文与越语的默契与偏离:《檀香刑》的在越南译介过程 |
第二节 在异域的碧水盛开:越南研究《檀香刑》的情况 |
一、《檀香刑》在越南学界的别径相窥 |
二、罪与罚的美学视域:越南对《檀香刑》中刑罚的研究 |
三、残酷中的共鸣:从残酷的行刑来看《檀香刑》与世界文学的联 |
小结 |
第五章 越南的鹤鸣《蛙》跃:《蛙》在越南的接受与研究 |
第一节 《蛙》在越南的个体风景:对《蛙》译介与研究的分析 |
一、《蛙》在中、越接受的殊异 |
二、《蛙》的译者及其翻译观 |
第二节 越南计划生育与研究《蛙》的情况 |
一、《蛙》里“中越”的政治共鸣 |
二、《蛙》的研究情况 |
第三节 诺贝尔文学奖盛誉下的“莫言之辩” |
一、中国与海外对莫言获奖的看法 |
二、诺奖里越南的回响 |
三、莫言的作品在越南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 |
(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 |
(二)对“民国文学”的聚焦 |
(三)“本土化”转向与传统复归 |
(四)网络文学由边缘向中心游走 |
(五)关于文学批评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
二、学术成果与重点推进 |
(一)文化研究 |
(二)文献史料研究 |
(三)作家作品研究 |
(四)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 |
(五)文类研究 |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一)文献意识的缺失 |
(二)文学审美价值的消解 |
(三)“理论焦虑”的流弊 |
(9)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本细读的式微 |
二、文本细读的意义 |
三、文本细读的方法 |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学解读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之界定 |
第一节 文学解读之界定 |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之界定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的比较 |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对比文学解读有所缺失 |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的不同 |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对文学解读的偏离 |
第三章 基于比较——建构富有诗性的教学解读 |
第一节 诗性的教学解读建构背景与界定 |
第二节 解读前提——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
第三节 教学解读内容应进行增删 |
第四节 互文性阐释 |
第五节 变换解读视角 |
第六节 运用矛盾分析的解读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有温度的学问——刘俐俐教授访谈录[J]. 葛瑞应. 文艺论坛, 2020(03)
- [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化创意写作的版图、边界和际遇[J]. 陈晓辉. 写作, 2020(01)
- [4]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体与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五、六年级教材为例[D]. 邹宝红. 深圳大学, 2019
- [5]民间原型视角下的红色经典小说研究[D]. 田蓉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6]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当代文艺思潮》研究[D]. 万水.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7]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潘辉煌.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J]. 汤翔鹤. 南方文坛, 2014(06)
- [9]在文本细读中提升学生能力:人文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外国文学为例[J]. 潘利锋,张能泉. 现代大学教育, 2013(06)
-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之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D]. 高晶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