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1](2016)在《营养液电导率传感器及测量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植物工厂是在温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现代设施农业。在植物工厂里,作物的栽培方式主要是营养液栽培。营养液的电导率(EC)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过浓或过稀的营养液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电导率是电解质溶液的一个基本的电化学参数,其测量所用的传感器依据测量原理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电极式和电磁感应式。目前溶液电导率的测量普遍采用电极电导率测量法,这种测量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电极法采用的电极通常为铂电极之类的贵金属,使用成本高,电路结构较复杂,并且需要定期对其电极进行标定及更换,严重影响电极的使用寿命和测量精度。电磁感应电导率测量法采用的电磁传感器具有不易极化、耐腐蚀污染、配接电路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输出信号弱、灵敏度低的不足,而且该传感器的特点是适于测量较高电导率的溶液,一般应用在工业电导率仪中,若用来测量作物营养液电导率将导致误差较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本文结合电极式和电磁感应式两种电导率测量方式,研制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与电极组合的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以满足作物营养液电导率测量的需求。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作物营养液电导率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与电极组合的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依据电磁感应原理,详细分析了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并建立了溶液电导率与检测线圈感应电压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探讨了激励源、变压器相关参数以及电导池常数对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结合影响该传感器线性度与灵敏度的相关因素,对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磁芯材料和电导池结构进行了选择与设计;利用Matlab的数据拟合功能,得到不同激励线圈匝数与频率下的传感器输出电压与电导率的关系,对激励源与线圈匝数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选定的正弦激励源幅值为14V、激励频率为10kHz、激励线圈匝数为3匝、检测线圈匝数为1000匝。根据国际电子变压器设计手册中激励线圈匝数的计算公式,从理论上验证了所设计的激励源参数及线圈匝数的合理性。(2)设计了营养液电导率测量系统的硬件部分。构建了基于STM32F103VET6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实现了营养液温度和电导率信号的采集、显示以及与上位机的通讯。设计了系统电源模块,采用220V交流电经变压器变压、桥式整流、稳压后输出各模块所需的电压,给每组电源使用独立旁路电容,并将模拟电源与数字电源进行隔离,提高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对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输出的正弦信号进行了滤波及功率放大,得到了平滑稳定的正弦激励信号,满足了驱动激励线圈的要求;设计了营养液电导率信号检测电路,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有效值检测后,采用STM32内部A/D对检测信号进行了转换,实现了系统小型化、低功耗的要求;分析了温度对电导率测量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单总线数字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电路,实现了对营养液温度的实时检测。(3)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对营养液电导率测量系统进行了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信号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温度补偿程序以及液晶显示程序等。在信号采集和处理程序中,采用了软件数字滤波技术,即在A/D采样期间采用防脉冲干扰的算术平均值法进行数字滤波,降低了因随机干扰信号而产生的误差。根据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电导率标准液的感应电压,说明了进行温度补偿的必要性,拟合得到了传感器输出电压随温度变化的温度补偿关系式,采用了基于STM32的软件自动温度补偿法,即在营养液电导的实际测量过程中,将温度补偿关系式带入到营养液电导率与传感器感应电压的关系式中一起植入微处理器,实现软件自动温度补偿及对任意营养液电导率的测量,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性。(4)对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电导率标准液,采用Matlab曲线拟合的方式对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进行了标定校准;采用配置的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和电导率标准液作为测量对象,同时用所设计的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和SIN-TDS3031便携式电导率表笔进行测量,测试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的准确性;以电导率为1.800mS/cm的标准液作为测量对象,每隔10分钟记录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该标准液的电导率结果,测试该传感器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的相对误差(<1%)小于SIN-TDS3031便携式电导率表笔测量的相对误差,持续测量电导率为1.800mS/cm的标准液2小时的方差为5.6167*10-5,说明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结果随时间的波动性较小,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测量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满足作物营养液电导率的测量需求。
李钟婧[2](2010)在《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广泛涉及对酸碱溶液浓度的测量,因为电导率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可以间接推测出溶液的浓度。本课题在总结国内外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对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的测试原理及参数设计进行了分析,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提出了传感器的关键检测部分采用非接触式测量的技术方案,励磁方式采用正弦交流信号,检测到的浓度信号经测量放大、峰值保持电路后,再经AD转换送入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将测得的浓度结果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由于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彻底解决了传统接触式测量过程中电极易腐蚀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温度对浓度测量的影响,采用单片机进行软件温度补偿。通过单片机程序内嵌的经Matlab拟合好的公式实时地自动转化成浓度值和温度补偿值,并经过运算处理得到最终的浓度值。在测量0-14%和18%-40%的NaOH溶液和0-30%H2SO4溶液时,传感器测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2%、±4%,同时对传感器的灵敏度随着被测溶液浓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传感器的稳定性能良好。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运行可靠,测量相对精度与稳定性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传感器设计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指标。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可以用于一些腐蚀性较强的溶液浓度的测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物性分析仪器,具有精度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谷力伟[3](2010)在《CTD测量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TD测量技术是海洋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测量技术就是用来测量海水的电导率(Conductivity)和温度(Temperature)随深度(Depth)的变化,它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等领域。因而,研究一个高精密的CTD测量电路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文在分析CTD测量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高精密CTD测量电路系统。采用AVR和MSP430单片机的双CPU结构,配合24位A/D转换器AD7791,完成了硬件电路设计及各功能模块的调试。论述了用热敏电阻测量温度、用电磁感应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电导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深度的电路测量原理,并完成了传感器的标定工作。结果表明,系统运行可靠。
韩玉兰,芦兴,李昕俊[4](2009)在《电磁式浓度计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接触式酸碱浓度计寿命低、电极易污染等缺点,提出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根据电解溶液的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设计电磁式浓度计。采用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温度补偿,以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对放大调理后的信号进行A/D转换、计算浓度、显示等。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测量灵敏度较高、温度补偿效果理想、抗干扰能力强。
罗程[5](2008)在《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式酸碱浓度计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对酸碱溶液进行浓度测量的重要的分析仪器。该仪器应用电磁感应原理,首先测量出溶液的电导率,然后按照某种算法,转算成溶液的浓度。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电化学仪表领域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发展状况。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总体的设计思路,将论文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仪器的精确度与响应速度上,同时考虑其抗干扰性能及网络功能的丰富。然后,分析了酸碱浓度的常用算法、温度补偿和测量过程。根据该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电路仿真软件Proteus,进行了浓度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设计。电路设计采用兼容51单片机带大容量存储空间的16位单片机PXAG30、16位高精度的模拟至数字转换器AD7715、高灵敏度的NTC热敏电阻、MGLS19264图形液晶显示模块、使用专用Profibus协议通信芯片SPC3等实现的硬件平台。模块化的软件设计中编制了数据采集、LCD显示、电导浓度换算程序及Profibus-dp程序。最后,在总体方案上考虑了抗干扰性措施:对硬件电路加入了电源滤波、隔离、屏蔽与接地的措施,在软件上加入了数字滤波及看门狗的技术。本次设计的主要特色有以下两个方面:1.利用电路仿真软件Proteus进行浓度传感器结构参数的设计,能够方便直观地看出各个结构参数对测量过程的影响。相比于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设计的时间。2.加入Profibus-dp接口,丰富了电磁浓度计的通信能力。Profibus-dp现场总线高速、开放、易于安装和维护,这对于安装于生产现场的电磁式酸碱浓度仪器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及监控是非常实用的。总体来说,本文在电磁式酸碱浓度计测量精确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对浓度传感器参数的合理设计上的。因此,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浓度传感器参数的选择过程,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选择出了重要的频率参数,最后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输入输出曲线。电磁式酸碱浓度分析仪的设计要保证对测量效果的影响较小,考虑到在对小电导率测量时信号非常微弱,硬件电路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上对芯片进行选择。电导浓度换算程序主要在处理速度上考虑,使用了快速、直观、实现简便的查表算法。最后通过实验,说明了这次设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张书策,赵金林,姜宜宽[6](2007)在《扫频式超声波纺织试验仪扫频电路的实现》文中认为根据纺织行业超声波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纺织行业的实际要求,设计了一种由压控ICL8038集成函数发生器,产生20100KHz扫频超声波信号的电路。此电路具有简单小巧及扫频信号准确的特点,可以满足纺织用扫频超声波试验仪对扫频电路的设计要求。
张书策[7](2007)在《扫频式超声波纺织实验仪的设计与罗布麻脱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布麻的脱胶方法有很多种,采用超声波脱胶是最具明显优势的方案之一。然而,目前罗布麻超声波脱胶的研究却基本上局限于使用单一频率的超声波。由于罗布麻的微观表面存在无数微小孔洞、拐角、沟槽、突起,虽然单频式超声波可以将其表面绝大部分的胶质去除,但对这些细微之处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使被处理后的罗布麻表面仍然存在许多的细小胶质。这直接影响了精干麻的品质、手感和可纺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扫频式超声波这一崭新的方法处理罗布麻的设想。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对罗布麻进行超声波处理频段的扫频式超声波发生器。为此,本课题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依据实验需要并在使电路简单易于维护的原则下,选择合适的元器件,设计了20kHz到100kHz扫频式超声波纺织实验仪的扫频信号产生电路。2.由于在国内市场上没能采购到20kHz到100kHz的宽频带换能器,因此我们采用在20kHz到100kHz频率范围内选择六个频率点使用六个单一频率超声波换能器在同一周期性扫频信号下同时工作,来模拟了扫频式超声波的工作过程。3.通过28kHz单频超声波和模拟扫频超声波的罗布麻脱胶对比实验,找出这两种方法脱胶后的罗布麻纤维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得到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现象。实验结果发现:与28kHz单频超声波脱胶相比,采用模拟扫频式超声波处理后,罗布麻纤维表面的细小胶质几乎全部被去除,纤维表面变得更为光滑,达到的精细脱胶的效果。精干麻显得非常细腻,白度极佳并伴有奇异的光泽。在纤维分离度、手感、外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善。这一奇特现象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同时,整个实验过程也验证了电路工作的稳定可靠。
张书策,孙文,姜宜宽[8](2006)在《扫频式超声波纺织试验仪扫频电路的实现》文中认为根据纺织行业超声波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纺织行业的实际要求,设计了一种由压控ICL8038集成函数发生器,产生20KHz到100KHz扫频超声波信号的电路。此电路具有简单小巧及扫频信号准确的特点,可以满足纺织用扫频超声波试验仪对扫频电路的设计要求。
万瑞军,田建峰,杨宏鹏,韩玉兰[9](2004)在《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酸碱式电磁浓度传感器 ,对影响测量模型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设计出扫频谐振检测和峰值检波电路 ,消除了频率及元器件性能微小变化对测量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并对温度补偿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 :此系统测量灵敏度较高 ,抗干扰能力强 ,测量范围在 2 %~ 15 %的盐酸浓度时线性较好。
万瑞军,田建峰,马志义[10](2003)在《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设计了酸碱式电磁浓度传感器,并设计了扫频谐振检测电路和峰值检波电路,有效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另外还分析了温度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此测量电路能够满足酸碱溶液浓度测量分析的需要。
二、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营养液电导率传感器及测量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原理及设计 |
2.1 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测量原理 |
2.2 传感器灵敏度分析 |
2.3 传感器磁芯材料选择 |
2.4 传感器电导池结构设计 |
2.5 激励源与线圈匝数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微处理器选择 |
3.3 系统电源电路的设计 |
3.4 激励信号电路的设计 |
3.4.1 DDS正弦信号发生电路的设计 |
3.4.2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3.5 信号检测电路的设计 |
3.6 温度补偿电路的设计 |
3.7 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 |
3.8 系统通信模块接口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4.2.1 软件开发环境 |
4.2.2 编程开发语言 |
4.3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4.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5 温度补偿程序设计 |
4.6 LCD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系统 |
5.2 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的标定 |
5.3 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的准确性测试 |
5.3.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比试验 |
5.3.2 电导率标准液对比试验 |
5.4 组合式电导率传感器的稳定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浓度测量方式简介 |
1.2.1 光学式浓度计 |
1.2.2 电导式浓度计 |
1.2.3 电磁式浓度计 |
1.3 电磁式浓度传感器的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主要完成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测试原理及参数设计 |
2.1 酸碱浓度与电导率 |
2.1.1 酸碱浓度与电导率关系的理论依据 |
2.1.2 酸碱浓度对电导率的关系曲线 |
2.1.3 影响溶液电导率大小的因素 |
2.2 电磁浓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2.2.2 传感器工作原理与理论方程式 |
2.3 电磁浓度传感器参数设计 |
2.3.1 影响传感器灵敏度的因素 |
2.3.2 传感器铁芯材料的选择 |
2.3.3 传感器铁芯尺寸的设计 |
2.3.4 传感器激励源的选择 |
2.4 运用单片机进行温度补偿 |
2.5 传感器系统的总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励磁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
3.1.1 正弦波发生器 |
3.1.2 中频功放电路 |
3.2 检测信号电路设计 |
3.2.1 测量放大电路 |
3.2.2 峰值保持电路 |
3.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3.1 核心处理器 |
3.3.2 模数转换电路 |
3.3.3 温度补偿电路 |
3.3.4 键盘控制电路 |
3.3.5 显示驱动电路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模/数转换程序设计 |
4.3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4 温度补偿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5.1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5.2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5.2.1 传感器的灵敏度 |
5.2.2 传感器的相对误差 |
5.2.3 传感器的稳定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CTD测量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系统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性能指标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工作原理与硬件结构 |
2.2.2 系统软件功能划分 |
2.2.3 传感器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TD 测量电路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主控模块 |
3.1.1 为何选用两种CPU |
3.1.2 CPU 简介 |
3.2 数据采集模块 |
3.2.1 A/D 芯片的选型 |
3.2.2 温度测量电路 |
3.2.3 压力(深度)测量电路 |
3.2.4 电导率测量电路 |
3.3 实时时钟模块 |
3.4 数据存储模块 |
3.5 通信模块 |
3.6 电源模块 |
3.7 硬件电路抗干扰设计 |
3.8 装置电路板图片 |
3.9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CTD 测量电路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软件主程序初始化设计 |
4.3 AD7791 软件设计 |
4.4 MSP430F169 产生正弦波软件设计 |
4.5 时钟模块软件设计 |
4.6 数据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4.7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
4.8 电源监测软件设计 |
4.9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10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 |
5.1 温度和电导率数据测试 |
5.1.1 标定方法 |
5.1.2 非线性拟合公式 |
5.1.3 数据分析 |
5.1.4 误差分析 |
5.2 压力(深度)数据测试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电磁式浓度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量原理 |
2 电磁浓度计的总体结构 |
3 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测量电路 |
3.1 正弦波振荡及中频功放电路 |
3.2 信号处理及温度补偿电路 |
4 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软件设计 |
5 浓度计的测量条件 |
6 实验 |
6.1 传感器参数及防腐处理 |
6.2 实验数据 |
6.2.1 酸、碱浓度实验 |
6.2.2 温度补偿实验 |
7 结束语 |
(5)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发展状况 |
1.3 国外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发展状况 |
1.4 论文研究基础及工作 |
1.4.1 研究基础 |
1.4.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浓度计测试原理分析 |
2.1 电导率与酸碱浓度 |
2.1.1 电导率 |
2.1.2 酸碱浓度 |
2.2 温度补偿 |
2.2.1 温度对酸碱浓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
2.2.2 对浓度进行温度补偿的方法 |
2.3 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信号分析 |
2.3.1 信号生成过程分析 |
2.3.2 浓度传感器结构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浓度计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方案 |
3.2 浓度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
3.2.1 浓度传感器Proteus仿真 |
3.2.2 浓度传感器参数设计 |
3.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3.3.2 微处理器的选择 |
3.3.3 模数转换电路 |
3.3.4 温度采集电路 |
3.3.5 液晶显示与键盘 |
3.3.6 Profibus-dp的接口电路 |
3.3.7 硬件抗干扰性措施 |
3.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4.1 软件总体设计 |
3.4.2 数据采集软件实现 |
3.4.3 LCD显示软件实现 |
3.4.4 电导率—浓度换算的软件实现 |
3.4.5 Profibus-dp的软件实现 |
3.4.6 软件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浓度计系统测试与结论 |
4.1 电导率测量 |
4.2 响应时间实验 |
4.3 浓度值测量对比实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扫频式超声波纺织实验仪的设计与罗布麻脱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提出 |
1.2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
1.2.1 超声波的声空化理论 |
1.2.2 罗布麻的微观形态和超声波脱胶的作用机理 |
1.3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扫频式超声波纺织实验仪电路总体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设计框图 |
第三章 扫频电路设计 |
3.1 扫频电路的硬件组成及基本电路 |
3.1.1 基本压控信号产生电路 |
3.1.2 组成压控输入信号的单元电路 |
3.1.3 ICL8038精密函数发生器的性能特点 |
3.2 扫频信号产生电路 |
3.2.1 扫频范围和扫频方式及扫频周期的确定 |
3.2.2 扫频信号的产生 |
第四章 功率放大 |
4.1 功率放大级电路的选用 |
4.2 功率放大级的电路计算 |
4.3 功率放大级输出变压器的设计 |
4.3.1 磁芯材料的选择 |
4.3.2 输出变压器变比 |
4.3.3 输出变压器结构计算 |
第五章 推动级功率放大 |
5.1 推动级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5.2 推动级功率放大输出变压器计算 |
第六章 超声波换能器的匹配设计 |
6.1 超声波换能器匹配概述 |
6.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择 |
6.3 超声波换能器匹配设计 |
第七章 扫频式超声波罗布麻脱胶效果研究 |
7.1 扫频式超声波罗布麻脱胶实验方案 |
7.2 单频与模拟扫频超声波罗布麻脱胶对比实验 |
7.2.1 主要实验仪器和化学用品及实验原料 |
7.2.2 单频与模拟扫频超声波罗布麻脱胶对比实验步骤 |
7.3 单频与模拟扫频超声波罗布麻脱胶对比实验效果与讨论 |
7.3.1 脱胶效果评价标准 |
7.3.2 脱胶效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扫频式超声波纺织试验仪扫频电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 设计依据 |
3 硬件设计 |
3.1 波形发生 |
3.2 扫频压控信号的产生 |
4 结论 |
(9)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测量原理 |
3 电路组成结构 |
4 自动扫频电路组成 |
5 峰值保持电路的设计 |
6 实验分析与讨论 |
7 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
8 结论 |
(10)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原理 |
2 电路组成结构 |
3 自动扫频电路组成 |
4 峰值保持电路的设计 |
5 实验分析与讨论 |
6 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
7 结论 |
四、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养液电导率传感器及测量系统的设计[D]. 范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2]电磁式酸碱浓度传感器的研究[D]. 李钟婧.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3]CTD测量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谷力伟.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4)
- [4]电磁式浓度计的设计[J]. 韩玉兰,芦兴,李昕俊.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9(01)
- [5]电磁式酸碱浓度计的设计与实现[D]. 罗程.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扫频式超声波纺织试验仪扫频电路的实现[J]. 张书策,赵金林,姜宜宽. 纺织机械, 2007(04)
- [7]扫频式超声波纺织实验仪的设计与罗布麻脱胶效果研究[D]. 张书策. 青岛大学, 2007(01)
- [8]扫频式超声波纺织试验仪扫频电路的实现[J]. 张书策,孙文,姜宜宽. 山东纺织科技, 2006(04)
- [9]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J]. 万瑞军,田建峰,杨宏鹏,韩玉兰.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4(12)
- [10]扫频谐振式电磁浓度计的研究[J]. 万瑞军,田建峰,马志义. 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