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瑕[1](2019)在《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及林农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林业事业,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是首都生态屏障之首,对其投入建设不仅对整个北京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关系到当地林农生活水平。政府实施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一方面促进山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一方面也弥补了林农完整林权的丧失和林业经济收入方面的损失,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虽然不断在完善,但仍存在不足。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确定调查的乡镇、村及受访村民,收集区县、乡镇及村各管理部门有关山区生态林经营管护的客观数据,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进行林农个人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在10个区县内,2017年共计调查32个乡镇99个行政村776位林农,2018年共计调查32个乡镇96个行政村842位林农。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评价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林农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山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效良好;(2)生态公益林建设从经济和环境方面都促进山区发展,且发展空间很大;(3)林农期待、感知质量及感知价值均正向影响林农满意,林农满意也影响着林农信任与抱怨,其中感知质量及感知价值对林农满意影响最直接和重要。最后,提出改善山区生态林补偿政策的建议:(1)建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效监测系统;(2)开辟更多林业产业,增加山区林农政策外林业收入;(3)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收入,提供更多林业就业岗位;(4)提高政策宣传普及力度。
王雨[2](2019)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林业局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包括优化林业标准结构与布局,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推进林业标准国际化。但是不少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过时或参数发生变化,以其指导和规范各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实施,往往导致生态工程体系简单,结构失调,树种单一,系统稳定性差,难以获得工程建设的预期效益。因此,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缺陷并提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非常必要。为系统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问题,首先采用标准化系统工程方法论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并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六维结构,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遍历,发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中存在标龄较大、标准制定周期长、标准使用率低、标准体系很不完善等问题。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因此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用性,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通过对标准进行评价,发现影响标准适用性的问题,从而对标准进行修订,以此来提高标准适用性。首先总结了标准适用性内涵、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等理论。以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共同构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邀请森林生态、森林资源、营林等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一直应用该标准的北京市西山试验林产工作人员参与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表明该标准适用性属于一般等级,存在语言描述不清、格式错误、引用的标准已修订或废止、内容矛盾、内容需更新、标准结构和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文本结构、格式、内容方面提出了修订建议。通过实证说明了该模型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但是也对此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定量指标,提高评价指标的代表性,扩大样本范围。
周碧珍[3](2018)在《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净化环境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谓是意义重大。林业工作站作为落实林业政策和法规的最基层机构,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林业工作站如何更好地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邢合龙[4](2017)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有效扭转生态被破坏的局面,我国开始了大力倡导生态公益林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谭锋,何小敏[5](2017)在《汝城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汝城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多方面剖析了当前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为今后在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王娇[6](2014)在《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浅谈》文中指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首先应核定公益林的类别,便于针对性管理。其次要加强宣传,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健全护林网络管理,还要全面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建立生态公益林资源和效益监测评估体系,并重视幼林管理,以使生态公益林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汤勇[7](2012)在《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林业改革,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依托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森林生态涵养功能为出发点,通过有效调节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对森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给予经济上的补偿的一项制度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既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和完善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保障。而建立森林生态市场化交易补偿机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创新,也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典型实证调研与主体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与理论演绎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成功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运用林农行为模型及相关理论,对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诊断。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十章。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1、2两章,是本论文的引言和文献回顾与述评部分。这一部分重点交待和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相关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假说前提。同时,这一部分还初步指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论文着重分析和介绍了所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的技术路线与方法模型,并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回顾,提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创新点,以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有关方面,并对本论文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展望。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3、4两章,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部分。介绍并分析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基本要件,以及森林生态服务需求与供给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和梳理了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和典型地区的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的主要实践、发展趋势、制度变迁等。论文的第3章既是对本部分理论模型的扩展研究,也是为第三部分的博弈分析与实证分析所做的理论上与实证上的支撑作用。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5、6两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分析部分。论文中这两章的研究重点是分析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补偿的主要实践,着重介绍了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三个方面的制度实践。与此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我国跨区环境保育问题,为我国的跨区环境补偿制度研究与建立提供理论支撑。这一部分重点研究分析了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以及静态博弈模型等。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的典型个案与实证研究部分。本部分研究的立足点是坚持以问题导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来解答现实问题。论文重点以生态公益林以例,分析了森林从无偿利用向有偿利用的历史性跨越,实证研究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山区农户生计的变化的具体影响,以及下步推进的思路举措。同时以森林碳汇交易为典型,重点分析了森林碳汇经营主体进行碳汇交易的影响因素,探索了森林碳汇交易的途径方法和相关路径。第五部分包括第9章和第10章,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部分。提出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需要综合性的创新选择,具体包括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总体框架设计、市场运行机制构建、具体实现路径等。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了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各类主体的认知参与;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等;运用市场形式,提高补偿资金利用效率:探索区域间补偿方式,建立产业扶持政策;遵循分类补偿原则,逐步完善补偿措施。
沈玲玲[8](2011)在《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生态效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及时代主旋律,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已成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在我国一直作为一种免费的公共资料为社会所共享,其维护建设和经营费用也主要由政府来承担,随着我国公益林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投入的有限性与建设资金实际需求的不断扩张性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森林资源缺乏合理利用,使得经营资金短缺。因此在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克服生态公益林经营资金短缺问题,协调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以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为基础,采用归纳与综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为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现状,提出了生态公益林资源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抚育强度低、森林火灾防控能力不足、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补偿标准低、投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其次,研究了生态公益林培育和管护方式,在培育方面,依据公益林的不同主导功能来选择树种、选择适宜的森林营造方式和抚育方式,注重良种的使用;同时,营造混交林,因地配置树种结构。在公益林管护方面,建设生态公益林灾害预防系统和管护监督体系,加强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公益林灾害预测与监控,完善林业机构内部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从而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质量。再次,研究了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原则、途径和程度,对生态公益林的木质资源、非木质资源、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这几个方面进行利用,提出了林木、林地资源利用程度标准,和生态旅游地利用程度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第四,研究了生态公益林投融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提出了从生态公益林的不同保护等级出发研究生态公益林的投融资主体,从资金筹集者角度分析了生态公益林的投融资渠道。最后,从产权制度、补偿制度、经营保障制度和贷款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制度的对策,以便为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绍志[9](2011)在《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文中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公益林及其生态效益的需求是通常刚性的、无止境的,因此增加公益林的供给(投资、面积),提高公益林供给的效率(蓄积、质量、结构、效益),建立公益林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权责相统一)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公益林建设成效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以政府投资、政府组织、政府生产为特点的公益林建设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从林业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搭建了以政府责任为主导、市场机制为补充的公益林建设理论体系。以建立公益林建设长效机制,运用市场机制增加公益林的供给,提高公益林供给效率,增加经营者收入为目标,明确了构建公益林市场要素,推进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的可供借鉴的现实途径和模式,提出了相关的经济、行政和法律保障建议。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我国公益林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目前以政府投入、政府组织、政府生产为特点的公益林建设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存在资金渠道单一、投资缺口大,工程建设行政化、主体行为不规范,管理体制僵化、经营管理粗放,投资效益低、资金管理难度大,以及政策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公益林建设没有形成再生产的自我循环,没有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长效动力机制。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市场主体在投资、生产、管护、经营、适度利用等各环节的潜力,降低了公益林建设的效率。三是公益林建设有效方式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实现公益林建设由政府包揽向多元化主体行为的转变,由单一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融资的转变,由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转变,由以行政方式生产组织向主体自主经营模式的转变。四是构建公益林建设市场主要包括是主体界定、产权的界定及关系人界定。五是公益林建设市场化,包括从公益林投融资、公益林建设生产、公益林产品(效益)经营全过程的市场化。六是完善公益林建设市场化机制应从经济政策、行政管理和法规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本文通过对公益林建设市场化模式研究,较为系统地揭示市场机制在公益林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理,从而有助于我们在下一步的林业分类经营及公益林的营造、管护过程中,更好地引导、激励和规范造林、营林、护林行为,进一步调动造林积极性,提升全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层次,确保社会各界持续有效参与生态林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和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为公益林市场化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对公益林市场化建设过程中规则的制定研究。
张洁[10](2009)在《公益林管护和经营制度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地,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公益林管理政策规定,公益林只能采取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不能根据工艺和经济要求进行采伐,导致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低下,势必会影响经营者的利益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积极性。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公益林经营管护为对象,在分析经营管护现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1)在理论上探讨了公益林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研究认为:公益林概念的本质带有明显的人类自身利益和意志,是人为确定的。并指出了界定公益林的依据应综合考虑人类的需求变化;森林的结构;森林的主导功能以及森林经营的目的。(2)陕西省公益林面积达796.15万hm2,占林地面积71.74%。按权属分,国有445.15万hm2,占40.71%;集体324.10万hm2,占55.91%。因此,必须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公益林管护和经营方面的研究。(3)在分析陕西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与管护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益林经营与管护费用严重不足;公益林建设和经营管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公益林建设管理滞后;公众参与度不够;集体林或个人造林划入禁伐区、保护区,林农利益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等。(4)提出了公益林的管护应1)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2)尽快出台公益林管理政策;3)加强公益林管理机构体系建设,强化监督考核机制;4)注重农户在公益林建设中的参与;5)妥善解决农民投资造林的资金回收问题。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及林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生态公益林补偿研究综述 |
1.3.2 顾客满意度理论研究综述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法 |
2.1.1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情况调查表设计 |
2.1.2 林农满意度问卷设计 |
2.1.3 抽样调查方法 |
2.1.4 数据收集方法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及数据收集概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森林植被概况 |
3.1.3 经济概况 |
3.2 样本分布乡镇 |
3.3 数据收集概况 |
3.3.1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情况调查表格的回收情况 |
3.3.2 林农个人信息及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4 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调查结果 |
4.1 山区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现状 |
4.1.1 各区林木抚育现状 |
4.1.2 各区森林防火现状 |
4.1.3 各区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
4.1.4 各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
4.2 山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 |
4.2.1 各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员管护情况 |
4.2.2 各区森林覆盖情况 |
4.3 生态公益林促进山区发展成效 |
4.3.1 林业产值变化及从业人员变化 |
4.3.2 山区林农林业收入情况 |
4.3.3 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主观评价 |
4.4 小结 |
5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下受偿林农满意度模型 |
5.1 林农满意度模型构建 |
5.1.1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选取 |
5.1.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5.2 数据的基本描述及质量检验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数据质量检验 |
5.3 模型的检验 |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2 路径分析 |
5.4 模型的修正与结果分析 |
5.4.1 模型的修正 |
5.4.2 模型结果分析 |
5.5 林农满意度模型的现实意义 |
5.6 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山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效良好,但仍需改进 |
6.1.2 生态公益林建设在促进山区发展,且发展空间很大,有待提升 |
6.1.3 林农对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满意度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效监测系统 |
6.2.2 开辟更多林业产业,增加山区林农政策外林业收入 |
6.2.3 增加生态补偿收入,提供更多林业就业岗位 |
6.2.4 提高政策宣传普及力度 |
6.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1 研究的创新 |
6.3.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区生态林经营管护情况调查表 |
附录B 林农个人情况及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C 调查乡镇的聚类分析挑选结果 |
附录D 调研地及受访人数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分析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2 林业标准概况 |
2.2.1 林业标准现状 |
2.2.2 林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2.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概况 |
2.4 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
2.4.1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2.4.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
2.4.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遍历 |
2.5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中标准应用情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理论基础 |
3.1.1 标准质量的内涵 |
3.1.2 标准适用性的内涵 |
3.1.3 标准适用性评价原则 |
3.1.4 标准适用性评价要素 |
3.2 标准适用性评价步骤 |
3.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标准的先进性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
3.3.2 标准的协调性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
3.3.3 标准的标龄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
3.3.4 标准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
3.3.5 标准适用性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
3.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4.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3.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 |
3.5.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实证研究 |
4.1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介绍 |
4.2 《山区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适用性评价 |
4.2.1 评价指标筛选 |
4.2.2 计算指标权重 |
4.2.3 适用性评价 |
4.3 标准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 标准修订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公益林与林业工作站概述 |
2 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作用 |
2.1 林业工作站为建设生态公益林奠定坚实的基础 |
2.1.1 大力推广, 营造舆论氛围。 |
2.1.2 设置标牌, 发挥提示作用。 |
2.1.3 更新完善档案, 构建详细台账。 |
2.1.4 确认权属, 履行法律手续。 |
2.1.5 社会公示, 落实林农权益。 |
2.2 林业工作站在建设生态公益林中发挥保护作用 |
2.2.1 保护发展极易被破坏的森林资源。 |
2.2.2 防止林地非法流失, 保护木材资源。 |
2.2.3 稳定林木种类及林业资源数量。 |
2.3 预防生态公益林发生病虫灾害 |
2.4 为建设生态公益林提供政策保障 |
2.5 为建设生态公益林提供技术支持 |
3 结语 |
(4)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1 林地分散 |
2.2 法规制度不健全 |
2.3 公益林保护与林农利益矛盾突出 |
2.4 公益林补偿机制不健全 |
2.5 公益林管理滞后 |
3 生态公益林建设发展对策 |
3.1 加强护林队伍建设 |
3.2 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探索新的保护政策 |
3.3 重新明确林地权属, 确保补偿资金发放到户 |
3.4 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公益林的综合效益 |
3.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争取全民参与 |
4 结论 |
(5)汝城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 |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
1.1.1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 |
1.1.2 生态公益林分布范围。 |
1.1.3 生态公益林地类结构。 |
1.1.4 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 |
1.1.5 生态公益林区位结构。 |
1.1.6 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 |
1.1.7 生态公益林龄组结构。 |
1.2 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 |
1.2.1 制定了管护制度。 |
1.2.2 完善了管护机制。 |
1.2.3 组建了管护队伍。 |
1.2.4 签订了管护合同。 |
1.2.5 落实了管护责任。 |
1.2.6 控制了采伐活动。 |
1.2.7 建立了公益林数据库。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综合协调能力差 |
2.2 跟踪督查工作不到位, 工作完成效果差 |
2.3 管理工作经费无配套, 工作推动难度大 |
2.4 林改到户工作不彻底, 林改成果利用度低 |
2.5 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资源破坏难杜绝 |
2.6 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群众参与管理建设积极性低 |
3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对策 |
3.1 提高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级别, 增强管理效能 |
3.2 创新生态公益林督查机制方式, 提高管理水平 |
3.3 增加生态公益林工作经费预算, 提供坚实保障 |
3.4 提高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工资待遇, 激发管护动力 |
3.5 完善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机制, 增加经营收益 |
(6)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 |
3 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有序运行 |
3.1 应核定生态公益林的级别,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集中管理。 |
3.2 要加大生态公益林宣传工作力度。 |
3.3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籍信息管理体系, 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 |
3.4 完善制度, 落实责任, 突出重点。 |
3.5 还要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档案管理。 |
(7)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效用发生历史性转变 |
1.1.2 政府补偿存在固有缺陷,市场化交易已成重要趋势 |
1.1.3 市场交易已有地方实践,建立相关制度成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相关基础理论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森林生态服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
2.2 森林生态服务的经济特性 |
2.3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计量研究 |
2.4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方式研究 |
2.5 现行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视角 |
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要素分析 |
3.1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 |
3.1.1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森林功能的突显 |
3.1.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定位的转变 |
3.1.3 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
3.2 森林生态服务(产品)的基本要件分析 |
3.2.1 产品特性 |
3.2.2 产品定价 |
3.2.3 交易平台 |
3.2.4 需求和供给 |
3.2.5 政策调整 |
3.3 森林生态服务需求因素分析 |
3.3.1 需求主体 |
3.3.2 定价机制 |
3.3.3 收入水平 |
3.3.4 替代品 |
3.3.5 实现途径 |
3.4 森林生态服务供给因素分析 |
3.4.1 供给主体 |
3.4.2 定价机制 |
3.4.3 实现途径 |
4 国际森林生态服务(产品)交易制度及其借鉴 |
4.1 国际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的变迁 |
4.2 典型国家的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 |
4.2.1 美国 |
4.2.2 哥斯达黎加 |
4.2.3 英国 |
4.2.4 中国 |
4.2.5 其它国家 |
4.3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趋势 |
4.4 启示与借鉴 |
5 我国森林生态服务(产品)补偿的主要实践 |
5.1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探索 |
5.1.1 林业工程建设与生态服务补偿 |
5.1.2 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5.2 自然保护区的实践探索 |
5.2.1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
5.2.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5.3 森林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 |
5.3.1 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服务补偿现状 |
5.3.2 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服务补偿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
5.4 主要实践启示 |
6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 |
6.1 相关理论基础 |
6.2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囚徒困境 |
6.3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智猪博弈 |
6.4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斗鸡博弈 |
6.5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静态博弈模型 |
7 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分析——以浙江生态公益林为例 |
7.1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其补偿制度概述 |
7.2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其补偿制度变迁 |
7.2.1 补偿制度及标准 |
7.2.2 补偿资金的来源 |
7.2.3 取得的主要成效 |
7.3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补偿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的调查 |
7.3.1. 数据来源和案例点选择 |
7.3.2 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农户生计行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3.3 主要结论和建议 |
7.4 现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 |
8 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分析——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 |
8.1 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制度概述 |
8.2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的探索 |
8.2.1 北京环境交易所 |
8.2.2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
8.2.3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
8.2.4 其他进展 |
8.3 我国森林碳汇发展及交易实践 |
8.3.1 我国森林碳汇发展情况 |
8.3.2 我国森林碳汇交易实践 |
8.4 森林碳汇交易主体意愿实证分析 |
8.4.1 实地调查 |
8.4.2 描述统计 |
8.4.3 计量分析 |
8.5 森林碳汇交易制度的展望 |
9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的创新选择与实践路径 |
9.1 现行制度缺陷及政策创新方向 |
9.2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机制总体框架 |
9.3 森林生态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构建 |
9.4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实现路径 |
9.4.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9.4.2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 |
9.4.3 开征森林生态补偿税费 |
9.4.4 实行生态配额交易 |
9.4.5 建立森林生态标签 |
9.4.6 推行碳汇市场交易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1.1 建立森林生态市场化交易制度止当其时 |
10.1.2 森林生态服务(产品)补偿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安排 |
10.1.3 生态公共林确立森林从无偿利用向有偿利用的历史性跨越 |
10.1.4 森林碳汇交易是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的排头兵 |
10.1.5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需要综合性的创新选择 |
10.2 相关的政策建议 |
10.2.1 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各类主体的认知参与 |
10.2.2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法律体系 |
10.2.3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管理体系 |
10.2.4 构建森林生态交易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 |
10.2.5 探索区域间补偿方式调整,建立产业扶持政策 |
10.2.6 改革山区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科合理的综合考评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村级表 |
附表二:农户表 |
致谢 |
(8)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 |
2.1 生态公益林概念及分类 |
2.2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森林多功能理论 |
2.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2.5 公共产品理论 |
2.6 外部性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现状分析 |
3.1 生态公益林培育状况分析 |
3.2 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分析 |
3.3 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4 生态公益林投融资状况分析 |
3.5 现行林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现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生态公益林培育和管护研究 |
4.1 生态公益林的培育 |
4.1.1 生态公益林树种的选择 |
4.1.2 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配置 |
4.1.3 生态公益林营造方式 |
4.1.4 生态公益林抚育 |
4.2 生态公益林的管护 |
4.2.1 生态公益林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
4.2.2 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督体系建设 |
4.3 本章小结 |
5 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研究 |
5.1 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原则 |
5.2 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途径 |
5.2.1 木质资源的利用 |
5.2.2 非木质资源的利用 |
5.2.3 林地资源的利用 |
5.2.4 森林景观的利用 |
5.3 生态公益林资源利用程度 |
5.3.1 林木资源利用程度 |
5.3.2 林地资源利用程度 |
5.3.3 生态旅游地利用程度 |
5.4 本章小结 |
6 生态公益林投融资渠道研究 |
6.1 生态公益林分类投融资主体分析 |
6.1.1 特殊公益林投融资主体 |
6.1.2 重点公益林投融资主体 |
6.1.3 一般公益林投融资主体 |
6.2 生态公益林投融资渠道分析 |
6.2.1 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林投融资渠道 |
6.2.2 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林投融资渠道 |
6.2.3 企业、经济社会组织及个人为主体的公益林投融资渠道 |
6.3 本章小结 |
7 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制度建立及完善 |
7.1 完善生态公益林产权制度 |
7.2 建立生态公益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
7.3 完善生态公益林贷款保障制度 |
7.4 完善生态公益林经营保障制度 |
7.5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益林建设的总体情况 |
1.1.2 公益林建设问题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和任务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与国际借鉴 |
1.3.1 研究综述 |
1.3.2 国际借鉴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益林 |
2.1.2 市场机制 |
2.2 相关理论 |
2.2.1 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现代林业理论 |
2.2.4 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 |
2.3 公益林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
2.3.1 公益林的公共产品属性 |
2.3.2 公益林建设的两种失灵 |
2.3.3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的成本比较 |
2.3.4 公益林的供给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
3.1.1 分散建设阶段 |
3.1.2 工程建设阶段 |
3.1.3 全面建设阶段 |
3.1.4 我国林业发展中投入与森林资源增长模型分析 |
3.2 我国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
3.2.1 天然林保护工程 |
3.2.2 退耕还林工程 |
3.2.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3.2.4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3.3 公益林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资金渠道单一,投资缺口大 |
3.3.2 工程建设行政化,主体权责不落实 |
3.3.3 体制机制僵化,经营管理粗放 |
3.3.4 投资效益低下,管理难度加大 |
3.3.5 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的设计与运作基础 |
4.1 公益林市场化的设计 |
4.1.1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的目标和原则 |
4.1.2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
4.2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基础 |
4.2.1 实施森林资源的资产管理 |
4.2.2 明晰产权 |
4.2.3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清晰的主体界定 |
4.2.4 产权交易中心和资产评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
4.2.5 市场要素的建立 |
4.2.6 转变政府职能 |
4.3 本章小结 |
5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运作 |
5.1 公益林建设投融资市场化 |
5.1.1 现行的投融资方式 |
5.1.2 投融资市场化运作 |
5.2 公益林建设及供给市场化 |
5.2.1 公益林建设项目市场化 |
5.2.2 实施公益林政府购买、补贴制度 |
5.2.3 公益林效益补偿模式 |
5.3 公益林产品及生态服务市场化 |
5.3.1 公益林采伐林木与林副产品市场化 |
5.3.2 公益林流转市场化 |
5.3.3 公益林生态服务市场化 |
5.4 本章小结 |
6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保障 |
6.1 经济政策保障 |
6.1.1 增加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
6.1.2 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 |
6.1.3 加强林业基础建设 |
6.1.4 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林业的生态税收体系 |
6.1.5 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 |
6.2 行政保障 |
6.2.1 加强林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
6.2.2 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 |
6.2.3 建立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机制 |
6.2.4 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 |
6.3 法律保障 |
6.3.1 制定法律法规 |
6.3.2 加强执法力度 |
6.3.3 完善配套服务 |
6.4 本章小结 |
7 案例分析: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市场化分析及建议 |
7.1 河南省公益林建设总体情况 |
7.1.1 建设目标 |
7.1.2 主要做法 |
7.1.3 实施成效 |
7.2 河南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市场化评价及建议 |
7.2.1 评价 |
7.2.2 建议 |
8 研究结论和创新 |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公益林管护和经营制度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益林管护和经营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 |
2.1.2 生态公益林分类 |
2.1.3 森林分类经营 |
2.1.4 生态公益林的类型 |
2.1.5 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内容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参与式林业理论 |
2.2.3 现代林业理论 |
2.3 国内外公益林经营与管护概况 |
2.3.1 国外公益林的管护 |
2.3.2 国内公益林的管护 |
第三章 生态公益林管护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 |
3.1 国家标准 |
3.2 林业行业标准 |
3.3 我国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
3.4 陕西省地方标准 |
3.5 生态公益林补偿相关法律 |
3.5.1 国家的方针政策 |
3.5.2 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
3.5.3 民法有关无因管理的规定 |
3.5.4 行政法有关行政合同的规定 |
第四章 陕西省公益林管护经营现状与存在问题 |
4.1 陕西省自然地理及公益林资源概况 |
4.1.1 陕西省自然地理概况 |
4.1.2 陕西省公益林资源概况 |
4.2 陕西省公益林经营和管护概况 |
4.2.1 陕西省公益林经营和管护的现状 |
4.2.2 陕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 |
4.3 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公益林的管护制度体系不健全 |
4.3.2 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模式单一 |
4.3.3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经营主体的参与 |
4.3.4 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还未真正确立 |
第五章 生态公益林经营和管护制度的建议 |
5.1 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
5.2 设立管理机构、强化承包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
5.2.1 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监督 |
5.2.2 规范运作管护责任 |
5.2.3 强化资源管理 |
5.2.4 加强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和管理 |
5.2.5 建立监督检查及验收评价指标体系 |
5.3 注重加强农户在公益林建设中的参与 |
5.3.1 参与式管理在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的制度设计 |
5.3.2 参与式管理在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的应用设计 |
5.4 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 |
5.4.1 补偿对象和范围 |
5.4.2 补偿标准 |
5.4.3 妥善解决农民投资造林的资金回收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及林农满意度研究[D]. 李玲瑕.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标准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D]. 王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3]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 周碧珍. 乡村科技, 2018(14)
- [4]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 邢合龙. 绿色科技, 2017(17)
- [5]汝城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谭锋,何小敏. 山西农经, 2017(04)
- [6]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浅谈[J]. 王娇. 中国农业信息, 2014(11)
- [7]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D]. 汤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8]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D]. 沈玲玲.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 [9]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 陈绍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10]公益林管护和经营制度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