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爆破参数数据库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耿伟卫[1](2021)在《隧道钻爆开挖爆破方案智能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使得隧道工程日益增多。钻爆法具有施工简便、适应性强、开挖成本低的优势,再加上钻爆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隧道工程开挖仍以钻爆法为主。当前隧道钻爆法开挖爆破方案设计大多存在依赖工程经验、依靠人工、粗放式、效率低、不够直观的缺点。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促使隧道爆破设计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基于隧道爆破设计理论,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互联网+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开展了隧道钻爆开挖爆破方案智能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了隧道钻爆开挖的掘进参数和炮孔参数计算方法,提出了隧道爆破方案智能设计方法。其中隧道掘进参数主要包括单循环进尺、炮孔直径、装药直径、装药结构、起爆方法以及爆破安全距离,炮孔参数主要包括掏槽孔、周边孔、辅助孔的相关参数。对隧道断面轮廓绘制算法及炮孔智能化布置方法进行研究。隧道断面轮廓的绘制,首先是确定隧道轮廓段的线型,然后根据不同线型相应的算法确定其起始点、终点坐标及圆心坐标。爆破方案中的炮孔智能化布置则通过确定各类型炮孔的炮孔个数、距中心线距离、排距、起始位置、孔距等参数,并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实现参数化智能布置,最终精确地在断面轮廓图中确定炮孔位置并绘制出来。(2)提出了炮孔角度三维效果展示算法、炮孔爆破负担的破岩体积算法和装药量计算方法。根据掏槽孔和周边孔的布孔特点分别确定其炮孔角度展示算法。炮孔角度三维效果展示是根据炮孔角度、长度结合相关算法确定出炮孔的孔口及孔底坐标,并运用可视化编程语言JavaScript及基于WebGL技术的Three.js图形库来实现的。通过炮孔的三维模型,对各类型炮孔的空间破岩体积进行量化,确定出炮孔爆破负担的破岩体积,并将量化结果与炸药单耗相结合提出了装药量精确计算方法。(3)研究确定以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爆破效果预测和参数优化的方法。本文使用Matlab编制程序,采用济莱高铁寨山隧道的现场爆破数据对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对比分析训练结果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其误差较小,最大误差为12.2%,可确定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可行性。根据隧道爆破效果要求,并结合工程现场条件,反向调整确定爆破参数,最终确定适合该工程的最优参数。同时根据现场试验,提出了一种更为优化的装药结构,即水压爆破装药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寨山隧道工程中,其对爆破效果的优化较为明显。(4)开发出“隧道掘进爆破大数据平台”,已实现该平台中部分功能及模块,如隧道项目创建、爆破方案智能化设计、爆破参数优化。针对爆破精细化爆破需求,通过现场调研进行系统架构及功能需求分析,交叉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如JavaScript、Canvas、React、Nest、PostgreSQL等,实现隧道钻爆开挖爆破智能设计系统的研发。将研发出的“隧道掘进爆破大数据平台”初步应用在济莱高铁寨山隧道工程中,明显提高了爆破方案设计效率,对爆破开挖效果具有改善作用。该平台累计大量爆破案例后,可为类似隧道工程开挖的爆破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尹思琪[2](2020)在《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做为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爆破技术现今已经在多个建造领域尤其是大型土石方工程中体现出卓越的便捷性及高效性,然而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日益增多,本文就爆破工程或其他爆炸事故下周边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以及检测加固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1)首先分析了民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这一概念,从其要素、极限状态方程和评定方法做了具体介绍,为结构安全性的评定奠定基础;通过引入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的种类和致灾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民用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的影响。(2)其次通过介绍既有民用建筑检测评定层次的划分及技术标准,从三个层次分别介绍其安全性评定内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既有民用建筑检测安全性评定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根据常规安全性检测评定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项目得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3)再次对常用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且以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方法做为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民标》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鉴定标准中的量化指标做进一步细化,从灰色定权聚类的角度给出白化权函数和灰色聚类评定矩阵,构建出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4)最后以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3.03”爆炸事故为工程案例,将现场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结合,最终和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其可行性和适用性。
朱洋[3](2020)在《工程爆破塌落触地振动减振缓冲措施及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爆破在建(构)筑物拆除工程中应用广泛,其附带的有害效应中塌落振动对周边建、构筑物危害更大。常用的减振措施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控制爆破改善结构倒塌方式以减小塌落振动;二是铺设缓冲垫层进行减振。然而控制爆破有时难以满足维护周边建筑物结构安全的需求,传统的减振缓冲措施也无法满足控制塌落振动控制指标的要求。为此,本文对可能用于爆破减振缓冲的废车减振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还开发了一种适用于爆破拆除工程的惯质-电涡流阻尼缓冲装置,通过试验测试了其减振缓冲性能。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爆破拆除工程中的地震动分类,对比说明塌落触地振动的特点,总结了振动波的分类及传播特性,简述了国内现行的振动安全判据,最后分类介绍了爆破拆除工程中常用的减振措施。(2)建立了简化废车有限元模型,通过减震沟和废车减振缓冲数值模拟分析以及废车减振缓冲落锤试验,从塌落触地振动速度、频率谱、能量等多方面研究了废车的减振缓冲效果,验证了简化废车模型的可靠性。(3)建立了九层框架结构爆破拆除倒塌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废车在实际爆破拆除工程中的减振效果及实用性。结果表明:废车在建筑物爆破倒塌模拟中减振效果良好,在倒塌区域的布置位置还需要根据实际工程中周边的被保护建筑物的方位和安全要求来确定。(4)开发了一种带梯形丝杠的惯质-电涡流阻尼缓冲装置,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惯质特性的影响、阻尼力的速度非线性进行了参数研究,得到了部分参数对缓冲效果、阻尼力、初始阻尼系数和临界速度的影响规律;设计加工制作了一套装置样机,并对其减振缓冲性能进行了落锤试验研究。
边兴[4](2020)在《深埋洞室高边墙爆破振动规律及放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大量具有数百米高度的竖井直立边墙和近百米高度的地下厂房高边墙相继开工建设,直立高边墙的爆破开挖施工与振动预测控制难度与日俱增。在爆破开挖过程中,更多的能量以振动波的形式在边墙表面传播,诱发围岩与衬砌的损伤破坏,进而导致边墙失稳、密闭功能失效等,极大的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和运行维护投入。因此,深埋洞室高边墙振动传播规律的预测成为技术难题。本文以世界级水电站白鹤滩地下主厂房爆破开挖为背景,运用综合分析法从理论模型、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研究了地下洞室高边墙爆破PPV传播衰减规律及其放大效应。在理论模型方面,以简支板和简支梁力学分析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地下洞室边墙围岩的振动响应机制并求得考虑“边界约束”因素的PPV无量纲量,结合量纲分析法获得了地下洞室边墙围岩的PPV预测公式。在现场试验方面,以桃花嘴地下洞室边墙爆破试验为基础,分析了边墙爆破PPV衰减规律及放大效应分布特征,证实了由简支板模型及其PPV预测公式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数值模拟方面,利用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以桃花嘴地下洞室为原型建模,通过分析边墙长高比、地应力大小及侧压力系数对地下洞室爆破PPV的影响展开研究,揭示了地下洞室爆破PPV衰减规律和放大效应的分布特征。最终通过白鹤滩实测爆破数据证实了在一定范围内本文模型及PPV预测公式可以较好的描述深埋洞室高边墙振动传播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三个方向的爆破振动速度随高程差增加均呈整体递减趋势;垂直于边墙表面方向的质点峰值振速最大,大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峰值振速。(2)深埋地下洞室高边墙存在振动放大效应,且放大系数呈现出“中心放大”的分布现象。分析其原因是爆炸应力波传至地下洞室边墙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应力波与入射应力波叠加,会加剧边墙的振动效应。(3)地下洞室边墙爆破PPV随着边墙长高比、围岩地应力的增加相应的增大,但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洞室边墙爆破PPV基本不受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马国涛[5](2019)在《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大型高速岩质滑坡。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岩质滑坡通常包含了不同变形破坏机理,尤其是高速运动过程中的冲弹、撞击、碎裂、摩擦、剪切等变形行为极其复杂。某些滑坡破坏后形成的堆积体后期稳定性较差,易复活形成新的高速滑动破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往往是由大型地震活动或短时间极端降雨等自然因素触发,而由人类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屈指可数,且这类滑坡毁灭性极强。由于该类型滑坡较为罕见,因此针对不合理工程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及成灾机理的研究成果偏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的玄武岩露天采矿区斜坡,由于长期高频持续的人工爆破开挖对山体强烈扰动,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发生了两次大型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约300多万方山体突然发生大规模滑动及破坏,堵塞前缘河流形成堰塞坝及堰塞湖。除此之外,高速滑坡后缘形成的临空面又牵引斜坡上部约200多万方岩体发生强烈变形。2015年雨季强降雨后,总共约600多万方强烈变形山体突然发生剧烈复活形成高速滑动再次堵塞河流。根据初步调查分析,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与传统的地震滑坡及降雨型诱发滑坡不同,是完全由于人工爆破振动、开挖采矿触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加之具有特殊的软硬岩夹层斜坡坡体结构,该滑坡在形成机理、失稳模式、运动过程等方面具有与普通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具有不同的鲜明独特性,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四川省峨眉山市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为例,开展以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研究。基于滑坡地质结构、强度参数、诱发因素等进行高速岩质滑坡机理分析,以滑坡启动前(Pre-failure)的变形损伤、滑坡变形失稳(Failure)模式、滑坡启动后(Post-failure)的运动全过程为主线,通过野外勘查和试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数值模拟、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手段开展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研究,以丰富、完善并深化大型高速岩质滑坡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并对高速岩质滑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抓口寺滑坡所在斜坡为典型缓倾顺层坡体结构,主要包含二叠系峨眉山组致密玄武岩和凝灰岩软弱夹层,反复高频工程爆破振动大大降低了岩体完整性。在地形地貌、岩性组合等多因素控制下,发生了两次大型滑动,两次滑动的失稳模式完全不同。2011年由于上下双矿场人工爆破的直接作用在研究区诱发了第一期高速岩质滑坡,其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牵引式渐进性失稳变形,牵引动力源主要在滑坡前缘部位,失稳模式为“蠕滑-拉裂-剪断”,起主要阻滑作用的是滑带后端锁固段。停止人工爆破开挖后,滑坡自然演变,后期叠加降雨,在2015年又发生第二期高速岩质滑坡,总方量为600万方。其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推移式失稳变形破坏,其动力源主要以后部推移为主,失稳模式为“滑移-拉裂-顺层剪出”。对滑坡复活滑动起阻挡作用的是“复合阻滑体”,即由前端锁固及首期滑坡堆积体尾部阻滑体组成。(2)抓口寺高速滑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包括:爆破振动与工程开挖扰动、水力驱动作用、以及特殊地形地貌和坡体结构,其中人工爆破是主控因素。滑坡成灾模式主要包括了五个阶段:自然斜坡演化阶段,局部人工爆破及矿山开挖变形破坏阶段,首次高速滑坡碎屑流阶段(2011年滑坡),首次滑坡后缘拉裂变形体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复活滑移阶段(2015年滑坡)。(3)通过野外调查人工爆破对滑坡变形损伤特征,基于Finite Difference Model(FDM)动态数值模拟技术,运用爆炸应力波作用机理、裂隙动态断裂力学以及岩体累积损伤理论,通过动力学模型对岩质顺层斜坡在爆破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岩石动态断裂机理、顺倾软弱夹层内部损伤规律、坡体结构动态响应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计算分析了坡体最大主应力及断裂能,提出岩体节理裂纹动态扩展及下伏软弱夹层的爆破振动累积损伤。提出软弱夹层损伤因子D,从损伤动力学角度分析由爆破诱发岩质滑坡的内部裂隙变形模式,提出多爆点矿场触发滑坡的内在机制,总结爆破动荷载作用下高速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损伤及启动机理。(4)通过编写物质点(Material Point Method,MPM)数值模拟计算代码,综合分析大型高速岩质滑坡的全过程多场变化情况,针对滑坡两次剧烈滑动,从启动、堆积、复活、再次堆积的超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速度、位移等矢量变化,分别揭示了2011年和2015年高速滑坡全过程运动机制和成灾机理。(5)通过机器学习理论,实现颗粒流软件二次开发。首次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修正PFC3D数值模拟中所需的微观参数,建立岩石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之间连接的优化预测模型,准确模拟了滑坡运动过程中岩质滑坡及碎屑流堆积的三维空间分布、内部粘结断裂、速度分区特征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高速岩质滑坡运动全过程成灾机理。
梅比[6](2020)在《面向爆破安全的远程测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工程爆破技术在矿山资源开采、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电站、核电站以及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伴随产生的爆破振动效应对爆区周围建(构)筑物、设施的安全影响一直是工程爆破领域的难题,长期困扰着工程爆破领域。中国工程爆破行业协会提出了“数字爆破”发展思路,为爆破安全数字化、智能型监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确保爆破施工安全,国家《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中要求“D级以上爆破工程均需进行爆破振动监测”。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格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测试系统已越来越以计算机和信息处理为核心,测振系统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开展面向爆破安全的远程测振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开展了远程测振系统设计研究。基于数字爆破测振需求,为实现爆破测振数据自动、远程传输和数据处理,爆破测振仪器、设备和系统的远程标定,进行了远程测振系统体系架构及技术框架的整体设计;对该系统功能、运行环境、逻辑结构、数据逻辑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科学化设计;为确保系统安全及数据安全,进行了远程测振系统安全性设计和基于代理权限的授权方法研究。(2)开展了远程测振系统的云计算框架设计。对云计算逻辑结构、云平台管理软件及虚拟化管理软件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云计算框架方案。(3)进行了远程测振系统开发。采用flex作为表示层技术,spring管理类和hibernate,hibernate和数据库交互,进行了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各子系统之间调用采用Webservice+ESB结构,基于Webservice的SCA开发技术,ESB作为服务总线,完成了远程测振系统开发。(4)开展了数字爆破测振信号预处理方法研究。考虑到远程测振系统所搭载的速度传感器固有频率下限的限制以及数字爆破测振环境中噪声干扰,可能导致爆破振动实测信号存在低频干扰。基于SGWT进行了测振信号低频趋势项去除方法研究,同时研究确定了远程测振系统中高频噪声分离方法,为远程测振系统精细化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5)进行了远程测振系统中数字爆破测振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匹配追踪算法及魏格纳-威利分布时频分析原理,为克服传统时频分析算法在远程测振系统的数字爆破测振信号特征分析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研究提出了MP-WVD改进算法。采用仿真信号进行算法有效性分析,并与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远程测振系统中由SGWT作为低频趋势项去除及高频噪声滤波技术,MP-WVD改进算法作为数字爆破测振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方法的精细化数据处理方案,有效保证了远程测振系统测试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度以及应用价值。(6)开展了爆破振动强度智能预报算法研究。爆破施工前进行爆破振动危害效应超前预报,为确保爆破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PCA和Adaboost-SVM组合算法提出了爆破振动强度预报模型,能够实现对爆破振动加速度峰值的准确预测,进一步提高了远程测振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7)开展了远程测振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为论证远程测振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性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算法的精度,结合楼房拆除爆破及核电石方爆破工程中爆破振动、塌落振动危害效应测试项目进行了工程应用试验。研究表明,基于数字爆破理念研究得到的远程测振系统能够实现爆破振动及塌落振动危害效应的实时监测,远程采集得到的数据精度高、安全性好、无法人工干预修改,能够实现数据特征精确提取和爆破振动强度的高精度预报。本文研究成果可用于各类爆破工程的振动安全控制,对于有效地控制爆破地震波危害、降低爆破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加快发展我国的爆破理论和爆破技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刘宇[7](2019)在《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爆破作为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多、效率较高的破岩方式之一,工程爆破不断的追求设计过程更加智能化、施工自动化水平更高,装药结构与装药量更加接近“原生态”,爆破产生的危害效应更低。精细爆破作为传统爆破的继承和发展,尝试着进一步精细控制爆炸能量的释放以及介质破损,抛掷等过程,很好地解决了在工程爆破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对于爆破对象的描述,传统的专业图纸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于爆破设计智能化和施工自动化的要求,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爆破”,智能化的爆破设计软件必须以爆破对象详细的三维地理信息和周边环地理境信息作为数据基础。无人机航测遥感结合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为爆破领域内三维地理信息的获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结合航空摄影测量行业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以露天煤矿的岩石台阶为爆破对象,首先使用低空无人机航测遥感对待爆破区域进行扫描,利用获取的航片通过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起待爆区域的实景三维点云数字模型,然后对开源点云处理工具CloudCompare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一个以三维点云数字模型为数据基础的露天矿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系统中,在待爆区域的点云模型上,首先通过人工交互的方式选取爆破区域的真实的轮廓,包括坡底线、坡顶线以及两侧边界;软件提供了通过设置首个炮孔和按照爆破区域轮廓两种布置炮孔方式;数利用KD-tree算法查询炮孔孔口的实际标高,从而算出炮孔的实际孔深。在最前排孔的装药量计算时系统给出了利用底盘抵抗线计算和利用炮孔所担负岩体体积计算两种计算方,在计算炮孔所担负岩体体积中,利用贪婪三角算法将真实的坡面三角网格化,从而得到最前排炮孔实际所担负的岩体体积,从而求得每个炮孔精确的装药量。生成爆破设计后,以三维的形式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设计者,最终生成指导爆破施工的精细爆破参数表,每孔的装药量更加接近于原生态装药,对于炸药能量的控制更加精细。本文也试着将开发的基于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精细化爆破设计系统在安家坡露天矿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沙玮[8](2019)在《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人员监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来源之一的石化行业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大型石化项目都开始选择沿海地区或者以岛屿为依托建设石化基地。石化基地的建设用地、陆域形成、围堤工程都离不开石料,由于海上运输石料成本过高,而岛内的矿山爆破开采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绿色石化基地的工区复杂,爆破作业涉及的人员较多,员工管理难度较大,安全形势严峻,因此海岛工程爆破人员监控预警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运用生产流程分析法,逐项分析了海岛工程爆破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识别了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事故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流程,建立了海岛工程爆破人员伤亡事故树图,得出了影响系统安全性的最小割集26个,最小径集32个,并进行了基本事件的重要结构度分析,得出了基本事件的重要结构度排序。为弥补事故树分析法在定性分析上的不足,本文将事故树分析法与Bow-tie模型结合运用在海岛工程爆破的事故分析中,提出了对危险源的有效控制措施。其次,为了确保人员监控预警系统能够完成监控与预警的预期功能,本文从功能与性能两方面完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中,本文从定位精度、可靠性、成本、安全性、实时性、功耗等方面对常用的定位技术进行了比较,决定采用ZigBee定位技术作为人员监控预警系统的主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各关键模块的主要功能。最后,在系统的硬件设计方面选用了德州仪器(TI)公司生产的无线传感网络传输的芯片CC2530作为系统主控芯片,并对各个基础设备(如协调器、路由器、人员卡等)进行了模型设计。在系统的软件设计方面,本文选用了MySQL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建立了数据库E-R图和相应的数据表,最后进行了下位机和关键模块的程序设计。在系统的功能界面设计上,采用了微软公司的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开发用户界面,实现了注册登录、人员管理、定位监控、安全预警、用户管理等功能界面。该系统能够满足绿色石化基地二区矿山爆破开采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人员监控预警系统可靠有效。
徐坚[9](2019)在《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石化行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目前,得益于海岛的天然优势,石化产业基地选址的重心逐渐向沿海地区迁移。但石化基地陆域形成及围堤工程所需的石料稀缺,且海岛位置偏僻,海上运输不便。所以只能通过工程爆破来完成岛内矿山的开采来供应工程所需石料,同时也为石化基地提供建设用地。然而大型矿山爆破项目的实施极易容易造成边坡失稳事故,给作业现场和工作人员及设备安全造成危害。事故一旦发生,伤亡严重,救援工作难以完成。因此,对工程爆破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首先,本文选取贝叶斯网络分析(BN)法对作业现场边坡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得到边坡岩体结构、边坡破坏模式、水的影响、边坡几何特征、支护加固设施影响边坡稳定性的5个一级预警指标。结合事故树分析法的优点和事故树分析法的功能、分析步骤,构建出作业现场边坡失稳事故树,通过公式求解得出了96个最小割集和3个最小径集,根据结构重要度分析,直观地了解每个基本事件对坡度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便于制定合理有序的预防措施。其次,采用德尔菲法对边坡预警指标进行筛选、优化,针对上文的5个一级预警指标继续细化得到15个二级指标。其中,边坡几何特征可细化为坡高、坡度、坡顶堆积3个二级指标;边坡岩体结构可分为坡体结构、结构面特征、基岩风化特征3个二级指标;水的影响因素可细分为地下水、地表水、降雨量3个二级指标;边坡破坏模式可细化为崩塌脱落、平面破坏、倾倒破坏、楔形破坏4个二级指标;支护加固设施可细化为抗滑桩及桩板墙、锚杆及锚索框架2个二级指标。然后运用Yaahp软件搭建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指标,并计算其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边坡变形监测理论,对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设计研究。系统软件部分设计包括边坡结构监控和边坡位移监测两个子系统。通过对编程软件的研究,采用LabVIEW虚拟程序开发语言进行边坡监控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主要设计了用户登录的主界面、边坡结构监测子系统的测试界面和边坡位移监测子系统的测试界面。由于本人能力和时间有限,有些内容还研究的不够完善。还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结合监测设备,获取作业现场的监测数据并做相应的数据处理及分析,从而构建出更加自动智能化的边坡监测预警平台。
刘璇[10](2019)在《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大量老旧建筑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同时,当年的城市规划设计逐渐在目前的生活中暴露出不足,大规模工程拆除的需求日益急迫。爆破拆除因其高效、经济、安全性愈发得到业界的认可而成为首选拆除方法。但爆破拆除同样伴随着诸多有害的附加效应,如爆破振动,塌落振动等。本论文通过分析爆破拆除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结论:(1)介绍了工程爆破拆除过程产生的振动效应的危害。以某群楼爆破拆除工程为例,分析其数据特征,与《爆破安全规程》与《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比,证明了合理的设计下群楼爆破拆除的安全性与高效性;(2)类比近断层地震研究思路量化塌落振动的方向性效应特征。通过分析倒塌过程中塌落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建立了合理的物理、力学、数学模型,将之与地震动常用的断层开裂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二者的相似性;参考国内学者对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研究思路,得到了塌落振动的方向性效应规律及其量化特征;(3)通过深度学习利用地面振动数据对场地类别进行判断。在PEER数据库中随机选取合理容量的样本,参照场地分类的相关研究成果,训练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利用台站地震动记录对所在场地类别进行判别,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对工程爆破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得到NERPH分类标准下C类场地的塌落振动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HHT变换对爆破拆除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分解、重构,利用Hilbert能量边际谱,得到塌落振动的能量密度频谱;为方便工程应用,对频域进行合理划分,并给出塌落振动各频段的能量占比;(5)针对现行《爆破安全规程》中针对塌落振动的安全判据以及其他相关安全判据进行分析,根据其不足并参照塌落振动的能量分布特征,提出了新的安全判据(TEDI)并对其合理性、完备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利用工程爆破实测数据给出了针对C类场地的塌落振动的PGV、频谱、持时与TEDI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工程爆破参数数据库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爆破参数数据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钻爆开挖爆破方案智能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爆破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隧道爆破设计优化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爆破参数确定方法及炮孔智能化设计方法研究 |
2.1 隧道掘进参数确定 |
2.1.1 单循环进尺 |
2.1.2 炮孔直径及药卷直径 |
2.1.3 装药结构 |
2.1.4 起爆方法 |
2.1.5 爆破安全距离 |
2.2 隧道爆破炮孔参数确定方法 |
2.2.1 掏槽孔 |
2.2.2 周边孔 |
2.2.3 辅助孔 |
2.3 隧道爆破方案智能化设计方法研究 |
2.3.1 隧道断面轮廓整体绘制方法 |
2.3.2 隧道断面轮廓裁剪方法 |
2.3.3 隧道断面炮孔智能化布置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炮孔三维可视化及装药量计算研究 |
3.1 炮孔角度展示算法 |
3.1.1 周边孔角度展示算法 |
3.1.2 掏槽孔角度展示算法 |
3.2 炮孔爆破体积确定 |
3.3 装药量计算 |
3.3.1 炸药单耗 |
3.3.2 装药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爆破方案优化 |
4.1 爆破参数优化方法 |
4.1.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1.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4.2 爆破效果预测及参数优化 |
4.2.1 GA-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4.2.2 爆破效果预测 |
4.3 装药结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智能设计系统研发及应用 |
5.1 爆破智能化设计系统研发关键技术 |
5.1.1 系统开发语言的选择 |
5.1.2 Canvas画布 |
5.1.3 前端框架React |
5.1.4 后端框架Nest |
5.1.5 数据库 |
5.2 需求分析及模块布局 |
5.2.1 系统需求分析 |
5.2.2 系统架构布局 |
5.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3.1 系统界面 |
5.3.2 项目创建 |
5.3.3 炮孔设计 |
5.3.4 炸药结构及装药设计 |
5.3.5 导出爆破方案 |
5.4 工程应用 |
5.4.1 工程背景 |
5.4.2 系统应用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2 爆破工程周边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基础 |
2.1 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可靠性 |
2.1.1 结构可靠性要素 |
2.1.2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
2.1.3 结构可靠性的评定方法 |
2.2 爆破工程对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
2.2.1 爆破损伤的基本内涵 |
2.2.2 爆破工程的致灾类型 |
2.3 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 |
2.3.1 检测的目的及原则 |
2.3.2 检测的程序 |
2.3.3 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爆破灾后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确立 |
3.1 爆破受损砌体建筑结构评定内容 |
3.1.1 鉴定评级层次的划分 |
3.1.2 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
3.1.3 构件安全性评定内容 |
3.1.4 结构子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
3.1.5 结构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
3.2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指标的来源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赋权 |
3.3.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3.3.2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建立 |
4.1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分析 |
4.2 灰色聚类评定法原理 |
4.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 |
4.3.1 确定灰色聚类的指标、对象和灰类数 |
4.3.2 聚类指标和灰类等级量化标准 |
4.3.3 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
4.3.4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确定 |
4.3.5 灰色聚类综合评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现场检查检测 |
5.2.1 依据标准 |
5.2.2 检查检测结果 |
5.2.3 数据汇总 |
5.3 实例分析 |
5.3.1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建立 |
5.3.2 构件结构安全性评定 |
5.3.3 子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结果 |
5.3.4 鉴定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 |
5.4 评定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3)工程爆破塌落触地振动减振缓冲措施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拆除的发展 |
1.2.2 爆破拆除有害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3 塌落触地振动研究进展 |
1.2.4 结构振动控制常用措施 |
1.2.5 数值模拟在爆破工程领域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爆破拆除地震动的特性 |
2.1 爆破拆除地震动分类 |
2.1.1 爆破振动 |
2.1.2 塌落触地振动 |
2.2 振动波的传播特性 |
2.3 振动安全判据 |
2.4 降低塌落触地振动的常用措施 |
2.4.1 主动降振措施 |
2.4.2 被动降振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车缓冲对塌落振动减振效果研究 |
3.1 废车及减震沟的落锤减振试验数值模拟 |
3.1.1 基准模型计算 |
3.1.2 减震沟模型计算 |
3.1.3 简化废车模型计算 |
3.1.4 废车与减震沟模型对比分析结果 |
3.2 采用废车缓冲的落锤减振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概况 |
3.2.2 振动特性分析 |
3.2.3 振动能量分析 |
3.2.4 各工况减振效果对比 |
3.2.5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3.3 采用废车缓冲的九层框架结构爆破拆除数值模拟 |
3.3.1 工程概况 |
3.3.2 无减振措施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3 采用废车缓冲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4 九层框架结构爆破拆除模拟过程分析 |
3.3.5 废车缓冲对塌落触地振动的减振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惯质-电涡流阻尼缓冲装置开发及减振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惯质-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装置 |
4.2.1 惯质部件缓冲原理 |
4.2.2 电涡流阻尼部件耗能原理 |
4.2.3 工作原理 |
4.2.4 力学特性 |
4.3 阻尼特性的有限元仿真 |
4.3.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简介 |
4.3.2 电涡流阻尼系数理论值 |
4.3.3 计算模型 |
4.3.4 基本阻尼特性 |
4.3.5 阻尼特性参数分析 |
4.4 惯质-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装置的落锤减振试验 |
4.4.1 试验概况 |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深埋洞室高边墙爆破振动规律及放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高程放大效应研究现状 |
1.2.2 地下工程爆破振速衰减规律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爆破振动传播机理 |
2.1 岩体爆破理论 |
2.1.1 岩体爆破破坏理论 |
2.1.2 爆炸荷载在岩石中的作用范围 |
2.1.3 爆炸荷载的计算 |
2.2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2.1 岩石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2.2 地下洞室围岩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3 基于力学模型进行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3.1 力学模型的合理性 |
2.3.2 简支板力学模型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3.3 简支梁力学模型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3.4 悬臂梁力学模型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4 考虑空间约束作用的振动PPV量纲分析 |
2.4.1 量纲分析方法 |
2.4.2 考虑四边约束作用的地下洞室边墙PPV量纲分析 |
2.4.3 考虑两端约束的调压竖井井壁质点PPV量纲分析 |
2.4.4 考虑底部约束的出线竖井井壁质点PPV量纲分析 |
2.5 公式的统一形式及适用性讨论 |
2.5.1 公式的统一形式 |
2.5.2 适用性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下洞室边墙爆破振动试验研究 |
3.1 试验选址 |
3.2 试验设计 |
3.2.1 测试系统介绍 |
3.2.2 爆破方案与测点布置方案 |
3.3 试验结果分析及 PPV 放大效应特征研究 |
3.3.1 测试结果汇总 |
3.3.2 测试结果分析 |
3.4 针对 PPV 放大效应特征探究本文预测公式的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洞室边墙爆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 |
4.1 数值计算基础 |
4.1.1 地应力的确定 |
4.1.2 流固耦合算法 |
4.1.3 等效爆炸荷载算法 |
4.1.4 塑性随动强化材料模型 |
4.1.5 子模型技术 |
4.2 桃花嘴现场试验数值模拟 |
4.2.1 子模型数值模拟 |
4.2.2 全局模型数值模拟 |
4.2.3 爆破前后主应力云图对比 |
4.2.4 数值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
4.3 地下洞室爆破开挖数值模拟 |
4.3.1 边墙长高比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 |
4.3.2 地应力大小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 |
4.3.3 侧压系数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鹤滩地下厂房高边墙爆破振动规律 |
5.1 工程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地质条件 |
5.2 爆破方案及测点布置 |
5.3 爆破试验数据汇总 |
5.4 常用PPV预测公式拟合效果对比分析 |
5.4.1 常用PPV预测公式拟合值误差分析 |
5.4.2 拟合效果较好的公式进行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关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
1.2.2 关于高速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及运动学机理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抓口寺高速滑坡赋存地质环境条件 |
2.1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 |
2.1.1 自然地理 |
2.1.2 气象 |
2.1.3 区域地质 |
2.1.4 区域构造特点 |
2.2 抓口寺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震及地质构造 |
2.2.4 水文地质特征 |
2.3 小结 |
第3章 抓口寺高速滑坡发育特征及失稳模式 |
3.1 抓口寺原始斜坡基本特征 |
3.1.1 抓口寺原始坡体结构特点 |
3.1.2 矿业工程开挖及人工爆破概况 |
3.2 2011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发育特点 |
3.2.1 滑坡基本特征 |
3.2.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2.3 滑坡失稳模式 |
3.3 2015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发育特点 |
3.3.1 滑坡基本特征 |
3.3.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3.3 滑坡失稳模式 |
3.4 滑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斜坡坡体结构 |
3.4.2 特殊地形地貌 |
3.4.3 新构造活动影响 |
3.4.4 爆破振动及工程扰动 |
3.4.5 水力驱动作用 |
3.5 抓口寺滑坡成灾模式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人工爆破对抓口寺岩质斜坡变形损伤及启动机理 |
4.1 人工爆破作用机理 |
4.1.1 爆炸应力波 |
4.1.2 爆破等效弹性边界理论 |
4.2 人工爆破下岩质斜坡变形损伤及破坏 |
4.3 基于AUTODYN的爆破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
4.3.1 动态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4.3.2 顺层岩质边坡爆破数值模型建立 |
4.3.3 强度本构模型及破坏准则 |
4.3.4 动态数值参数取值 |
4.4 爆炸动荷载下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损伤结果 |
4.4.1 软弱夹层对爆破应力波传播影响 |
4.4.2 爆破作用下斜坡主应力云图 |
4.4.3 软弱夹层累积损伤分析 |
4.5 爆破致裂-滑坡启动机理 |
4.6 小结 |
第5章 2011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
5.1 2011年抓口寺滑坡运动过程 |
5.2 MPM计算原理及模拟验证 |
5.2.1 MPM算法 |
5.2.2 数值计算流程 |
5.2.3 本构模型设定 |
5.2.4 基于MPM模拟计算验证 |
5.3 基于MPM的2011年高速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
5.3.1 滑坡计算模型 |
5.3.2 计算参数取值及模拟设置 |
5.3.3 MPM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速度场分析 |
5.4.2 位移场分析 |
5.4.3 应变场分析 |
5.5 2011年滑坡成灾机理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2015年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 |
6.1 2015年抓口寺高速滑坡运动过程 |
6.1.1 滑坡运移路径 |
6.1.2 运动堆积特征 |
6.2 高速滑坡MPM运动过程多场分析 |
6.2.1 速度场分析 |
6.2.2 位移场分析 |
6.2.3 应变场分析 |
6.3 高速滑坡运动堆积的PFC3D三维数值模拟 |
6.3.1 基于PSO-BPANNs的PBM颗粒流模拟计算框架 |
6.3.2 三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建立 |
6.3.3 模型细观计算参数取值 |
6.3.4 三维模拟结果分析 |
6.4 2015年高速滑坡成灾机理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6)面向爆破安全的远程测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数字爆破方面研究现状 |
1.2.2 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爆破振动危害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爆破振动监测设备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 |
2 远程测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
2.1 引言 |
2.2 远程测振系统总体设计 |
2.3 远程测振系统设计 |
2.3.1 体系架构设计 |
2.3.2 技术框架设计 |
2.3.3 远程测振系统功能设计 |
2.3.4 远程测振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
2.3.5 远程测振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2.3.6 远程测振系统数据逻辑结构设计 |
2.3.7 远程测振系统安全性设计 |
2.3.8 基于权限代理的授权方法研究 |
2.4 远程测振系统的云计算框架设计 |
2.4.1 云计算逻辑架构 |
2.4.2 云管理平台软件 |
2.4.3 虚拟化管理软件 |
2.5 远程测振系统开发 |
2.5.1 远程测振系统开发环境 |
2.5.2 远程测振系统开发框架 |
2.5.3 远程测振系统数据库设计 |
2.5.4 远程测振系统接口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时频特征精细化分析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预处理 |
3.3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中低频趋势项去除方法研究 |
3.3.1 Lifting Scheme基本原理 |
3.3.2 提升db小波选型 |
3.3.3 基于SGWT去除远程测振信号趋势项 |
3.4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中高频噪声分离方法研究 |
3.4.1 信噪分离算法 |
3.4.2 二代小波变换 |
3.4.3 去噪效果分析 |
3.5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时频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
3.5.1 MP-WVD组合算法基本原理 |
3.5.2 MP-WVD组合算法缺陷分析 |
3.5.3 MP-WVD改进算法 |
3.5.4 MP-WVD改进算法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数字爆破测振信号智能预报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PCA法原理 |
4.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2 样本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 |
4.2.3 样本特征根和正交特征向量计算 |
4.2.4 确定k个主分量 |
4.3 SVM原理及回归模型建立 |
4.3.1 SVM原理 |
4.3.2 SVM回归模型的建立 |
4.4 Adaboost-SVM组合预测模型 |
4.4.1 Adaboost算法原理 |
4.4.2 Adaboost-SVM组合预测模型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爆破安全的远程测振系统及工程应用 |
5.1 引言 |
5.2 远程测振系统组成 |
5.3 远程测振系统工作方法和流程 |
5.3.1 远程校准 |
5.3.2 数字爆破测振 |
5.4 远程测振系统操作使用 |
5.4.1 数字爆破测振企业用户注册 |
5.4.2 测振仪器设备信息登记 |
5.4.3 爆破振动任务管理 |
5.4.4 测振报告管理 |
5.5 数字爆破测振数据分析 |
5.6 远程测振系统在19栋群楼拆除爆破工程中的应用 |
5.6.1 工程概况 |
5.6.2 测点选择 |
5.6.3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
5.7 核电负挖爆破工程中的数字爆破测振数据特征分析 |
5.7.1 工程概况 |
5.7.2 数据处理 |
5.8 核电正挖爆破工程中数字爆破测振信号预报 |
5.8.1 工程概况 |
5.8.2 PCA法确定模型输入参数 |
5.8.3 SVM法预测的实现 |
5.8.4 Adaboost-SVM组合算法预测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台阶爆破软件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爆破设计软件研究现状 |
1.2.3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精细爆破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
2.1 精细爆破的理论基础 |
2.1.1 爆破理论的萌生阶段 |
2.1.2 爆破理论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
2.1.3 现代爆破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2.2 精细爆破的技术体系 |
2.2.1 精细化爆破目标 |
2.2.2 定量化的爆破设计 |
2.2.3 精细的爆破施工 |
2.2.4 精细化的爆破管理 |
2.3 精细爆破对有害效应的控制 |
2.3.1 精细爆破对爆破振动的控制 |
2.3.2 精细爆破对空气冲击波的控制 |
2.3.3 精细爆破对个别飞散物的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3 无人机摄影测量原理及测量系统 |
3.1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
3.1.1 基础知识 |
3.1.2 常用坐标系 |
3.1.3 相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
3.1.4 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旋转变换 |
3.1.5 共线方程 |
3.2 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 |
3.2.1 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基本构造 |
3.2.2 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特点 |
3.3 航线规划的一般方法 |
3.3.1 航线规划基本要求 |
3.3.2 航线规划参数计算 |
3.4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 |
3.5 外业数据获取 |
3.6 内业数据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4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设计软件开发 |
4.1 露天台阶爆破的主要参数 |
4.2 爆区边界的获取 |
4.3 炮孔的自动布置 |
4.3.1 炮孔平面坐标的确定 |
4.3.2 炮孔孔口标高的确定 |
4.4 装药量的确定 |
4.4.1 单排炮孔或多排炮孔的第一排炮孔装药量计算 |
4.4.2 多排孔爆破的第二排起以后各孔的每孔装药量 |
4.5 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
4.6 炮孔的三维效果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5 实际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无人机航线规划及影像采集 |
5.3 建立三维点云模型 |
5.4 成果 |
5.5 精度检测 |
5.6 自动生成爆破参数 |
5.6.1 导入模型输入孔网参数 |
5.6.2 确定轮廓 |
5.6.3 实现炮孔自动布置 |
5.6.4 炮孔孔深计算 |
5.6.5 计算装药量 |
5.6.6 安全距离核算: |
5.6.7 生成爆破参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人员监控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爆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人员安全监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安全预警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系统风险辨识与安全评价 |
2.1 项目概况 |
2.2 项目的风险辨识 |
2.2.1 生产流程分析法 |
2.2.2 危险因素辨识 |
2.3 项目的安全评价 |
2.3.1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取 |
2.3.2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
2.3.3 海岛工程爆破人员伤亡事故树的建立 |
2.3.4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2.4 海岛工程爆破Bow-tie模型的构建 |
2.4.1 Bow-tie模型简介 |
2.4.2 Bow-tie模型的理论支撑 |
2.4.3 Bow-tie模型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基于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 |
3.1.2 基于系统性能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所需的相关技术研究 |
3.2.1 常用定位技术的比较 |
3.2.2 ZigBee技术 |
3.2.3 无线测距技术的比较 |
3.3 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
3.3.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2 系统的设计思路 |
3.4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5 系统的组成模块及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部分功能界面的实现 |
4.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硬件设备的选取 |
4.1.2 协调器的设计 |
4.1.3 参考节点的设计 |
4.1.4 移动节点的设计 |
4.2 关键位置定位节点的部署 |
4.2.1 油库定位节点的部署 |
4.2.2 炸药库定位节点的部署 |
4.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数据库的设计 |
4.3.2 下位机的程序设计 |
4.3.3 关键模块的程序设计 |
4.4 部分功能界面的实现 |
4.4.1 用户登录 |
4.4.2 人员管理 |
4.4.3 定位监控 |
4.4.4 安全预警 |
4.4.5 用户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总结 |
5.2 文章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稳定性的危险分析 |
2.1 边坡稳定性的风险辨识 |
2.1.1 辨识方法 |
2.1.2 风险辨识 |
2.1.3 作业现场主要事故风险 |
2.2 事故树分析法 |
2.2.1 事故树法简介 |
2.2.2 事故树分析法的优点 |
2.2.3 结构重要度分析 |
2.3 事故树分析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 |
2.3.1 构建边坡失稳的事故树 |
2.3.2 边坡失稳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指标构建 |
3.1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安全事故分析 |
3.1.1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复杂性 |
3.1.2 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事故原因 |
3.2 构建边坡监测预警指标 |
3.2.1 构建边坡监测预警指标的基本原则 |
3.2.2 边坡监测预警指标的筛选方法 |
3.2.3 边坡监测预警指标的确定 |
3.3 边坡监测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Yaahp软件简介 |
3.3.3 基于Yaahp软件边坡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岛工程爆破边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周边环境 |
4.2 系统分析 |
4.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2 系统的功能分析 |
4.2.3 系统的性能分析 |
4.3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
4.3.1 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目的 |
4.3.2 边坡监测系统的结构设计 |
4.3.3 监测系统的功能模块 |
4.4 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4.1 LabVIEW简介 |
4.4.2 虚拟仪器 |
4.4.3 工程爆破边坡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爆破拆除国外研究现状 |
1.3 爆破拆除国内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方向及内容 |
第二章 建筑物爆破拆除实例分析 |
2.1 引言 |
2.2 建筑物爆破拆除技术原理 |
2.3 建筑物爆破拆除倒塌方式 |
2.4 某学校爆破拆除振动数据分析 |
2.4.1 工程概况及振动监测方案 |
2.4.2 振动测量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塌落振动方向性效应研究 |
3.1 近断层地震方向性效应及衰减研究 |
3.1.1 近断层方向性效应的定义 |
3.1.2 产生方向性效应的原因 |
3.2 爆破塌落振动模型 |
3.3 实测数据分析 |
3.3.1 塌落振动空间分布场的整体特征 |
3.3.2 塌落振动的单点局部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塌落振动数据的场地分类方法 |
4.1 深度学习理论 |
4.1.1 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 |
4.1.2 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架构 |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动台站场地类型区分 |
4.2.1 对训练数据的预处理与池化层 |
4.2.2 针对神经网络的微调整(fine-tune) |
4.3 验证 |
4.4 改进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HT变换的塌落振动信号能量分析 |
5.1 对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 |
5.1.1 小波分析理论 |
5.1.2 小波包分析 |
5.1.3 HHT法 |
5.1.4 小波变换、小波包分析与HHT方法对比 |
5.2 塌落振动信号在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 |
5.2.1 对塌落振动能量频谱分布的HHT法应用 |
5.2.2 能量密度 |
5.3 基于时-能密度法的振动安全判据 |
5.3.1 单一振速安全判据 |
5.3.2 速度-频率联合安全判据 |
5.3.3 破坏指数型安全判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工程爆破参数数据库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钻爆开挖爆破方案智能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D]. 耿伟卫. 山东大学, 2021(09)
- [2]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尹思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工程爆破塌落触地振动减振缓冲措施及其效果研究[D]. 朱洋. 湖南大学, 2020(07)
- [4]深埋洞室高边墙爆破振动规律及放大效应研究[D]. 边兴.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四川峨眉抓口寺高速岩质滑坡成灾机理[D]. 马国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面向爆破安全的远程测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梅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7]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细爆破设计系统研究[D]. 刘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人员监控预警系统研究[D]. 沙玮.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9]海岛工程爆破作业现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 徐坚.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10]建筑物爆破拆除塌落振动效应初探[D]. 刘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