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女性与继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吴洁,孙长远[1](2021)在《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探析》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之后,为应对农村脱贫女性比男性更易陷入相对贫困的现实,继续教育担负着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网"人物·故事"专栏与学习强国平台"巾帼脱贫"栏目提供的18位农村脱贫女性发展致富的案例故事发现,农村脱贫女性可利用多元知识教育、实用技能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三种继续教育形式丰富知识存量、增强致富能力和改善养育方式,以此破除知识相对贫困枷锁、摆脱技能相对贫困陷阱与消解教养相对贫困难题。基于此,未来应释放继续教育减贫动能,强化文化自觉与内生力量;立足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本累积转化;完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主体。
郑托[2](2021)在《小组工作纾解婚育女性继续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
郑小凤[3](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石露[4](2021)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浅析》文中指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是继续教育,通过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使其在城市中更有竞争力。本文基于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生命历程发展、家庭幸福指数以及城镇化建设需要等必要性,分析出现目前新时代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发展策略。其主要问题包括政府及企业鼓励机制不完善;培训机构资源欠缺;个体发展动力不足。其发展策略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及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晏兵[5](2020)在《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障碍及调控策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在大众心中发生了巨大转变,职业女性已然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职业女性自身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障碍。立足新时代的宏观背景,对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解析,并从职业女性的职业角色特点、传统观念影响、自身学习能力和外部环境支持等方面全面阐述影响其接受继续教育的障碍因素,提出增强角色适应力、树立现代职业女性观、提升学习能力和提供学习支持等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
龚荣华[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的调查》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且以男性劳动力转移为主,这就形成了农村妇女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格局。农村留守妇女既是农村妇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农村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了留守妇女自身发展及乡村人才振兴建设质量。本文借助我国当下乡村振兴发展背景,基于广西桂林市L县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现状,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继续教育手段提升农村留守妇女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储备优质人力资源。主要内容为: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情况,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农村留守妇女展开调查,以人力资本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念等理论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了解L县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现状。其次,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L县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学习动机缺乏;第三,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第四,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体验效果较差;第五,农村妇女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尚未落实,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陈志铅[7](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提出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田蕊[8](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艾文燕[9](2020)在《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的更新和社会节奏的加快,私营企业员工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其职业提升和闲暇消遣的要求日益强烈,构成了私营企业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现实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私营企业员工对继续教育有无需求,有怎样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及在需求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哪方面阻碍,进而为促进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转化为教育行动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围绕研究主题,文章从四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中外研究成果;明确研究方法与思路;界定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以部分在深工作的私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从继续教育时间、继续教育目的、继续教育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支持者、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继续教育课程六个维度呈现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并对私营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需求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阻碍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阻碍,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得出在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阻碍。分别从个体、继续教育供给体和外部学习环境三个方面分层次进行探讨,其中个体层面从学习信念、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继续教育供给层面从企业、社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高等继续教育院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学习环境层面从学习信息的沟通、学习资源的建设、学习成果的认定以及学习行为激励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第四部分,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对策研究。结合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的特点和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困境,从私营企业员工自身、各继续教育供给体、政府三个层面分别探讨有助于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对策。首先私营企业员工自身要深入剖析自身的教育需求、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习惯以提升自身继续学习的能力。然后各类继续教育供给体要落实立足企业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依托社区开展闲暇生活教育、借助社会教育培训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依靠高等继续教育院校进行学历与专业技能提升教育以拓宽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空间。最后政府层面完善各教育主体的沟通机制、建立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规范成人教育培训市场以为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周尧[10](2019)在《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继续教育作为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纵深发展背景下,全面了解国际继续教育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准确把握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借鉴和吸收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国际对话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对提高我国继续教育学科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展及学科建设提供智识参考。本文通过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8-2017年《成人教育季刊》《继续教育研究》《澳大利亚成人学习》三大SSCI期刊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主体方面,瑞典、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五个国家是国际继续教育研究学术风向的主导者、学术前沿的设定者;瑞典的林雪平大学、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都是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三大继续教育期刊形成了以顶尖水平高校为中心的群落,少量高校交互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术共同体为推动国际继续教育的横向及纵向发展作出了贡献;雪伦·梅里安、杰克·麦基罗和保罗·弗莱雷等学者在共被引网络中占据了重要的节点位置。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聚焦于成人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成人的能力提升、身份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人学习者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环境分析,继续教育相关理论的完善等。在知识基础方面,《实践社团》《情境学习:合法边缘参与》和《成人学习的质变维度》等着作奠定了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坚实基础;高被引来源期刊主要包括《成人教育季刊》《国际终身教育杂志》《继续教育研究》和《澳大利亚成人学习》等。鉴于此,我国未来的继续教育研究走向应是引入科学标准化量表,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注重批判性学术态度,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构筑学术共同体,集中攻克重大学术问题;充分解读领军人物优秀学术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研究热点。
二、浅析女性与继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女性与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阐释 |
(一)文化资本理论 |
(二)相对贫困 |
三、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的效应机制 |
(一)多元知识教育丰富农村脱贫女性知识存量,破除知识相对贫困枷锁 |
(二)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农村脱贫女性致富能力,摆脱技能相对贫困陷阱 |
(三)家庭教育指导改善农村脱贫女性养育方式,消解教养相对贫困难题 |
四、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的行动路径 |
(一)释放继续教育减贫动能,强化文化自觉与内生力量 |
(二)立足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本累积转化 |
(三)完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培育乡风文明传承主体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个体生命历程发展需要 |
(二)育儿观及家庭观优化的需要 |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
(一)政府鼓励机制不完善 |
(二)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
(三)培训机构资源欠缺 |
(四)个体发展动力不充分 |
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
(一)加强政府主导,完善保障机制 |
(二)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重视职工职业提升发展 |
(三)整合资源,提高师资力量,改变单一培训模式 |
(四)采用“学分银行”与社区学院相结合的模式体系 |
(5)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障碍及调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意义 |
(一)继续教育是职业女性实现自我觉醒的内在需求 |
(二)继续教育是职业女性维系家庭和谐的有力抓手 |
(三)继续教育是职业女性实现职业晋升的有效途径 |
(四)继续教育是职业女性适应社会变迁的重要选择 |
二、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障碍 |
(一)职业角色多元 |
(二)传统观念羁绊 |
(三)学习张力不足 |
(四)学习支持缺乏 |
三、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调控策略 |
(一)调整心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 |
(二)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女性观 |
(三)坚定信念,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
(四)多方协同,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缘起 |
1.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进 |
2.农村留守妇女处境亟需关注 |
3.养育后代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要求 |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综述结论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 |
1.农村留守妇女 |
2.继续教育 |
3.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六)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女性主义理论 |
3.终身教育理论 |
二、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信息 |
1.调查对象 |
2.L县基本情况 |
3.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
(二)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现状 |
1.继续教育参与情况 |
2.学习动机情况 |
3.继续教育需求情况 |
4.继续教育供给情况 |
5.继续教育实施方式情况 |
6.继续教育资源情况 |
三、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
1.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2.继续教育学习动机缺乏 |
3.继续教育体验效果较差 |
4.继续教育投入匮乏 |
(二)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的成因 |
1.深受传统思想或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 |
2.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因素 |
3.农村继续教育发展问题 |
4.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
5.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认识不足 |
6.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未落到实处 |
四、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
(一)正视农村留守妇女受教育权利 |
1.转变传统观念、宣传正确的社会观念 |
2.保证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
(二)培养、激发、强化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学习动机 |
1.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积极学习动机 |
2.利用教学过程的诱因,激发积极学习动机 |
3.反馈教学效果,强化积极学习动机 |
(三)创新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途径 |
1.合理选择继续教育内容,满足留守妇女教育需求 |
2.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关注留守妇女学习特点 |
3.拓展继续教育形式,丰富留守妇女学习方式 |
(四)完善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保障措施 |
1.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监管机制 |
2.多途径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经费投入 |
3.加大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师资及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
4.大力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1.研究样本不足 |
2.技术与理论运用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7)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工作本位学习 |
(三)职业教育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
(六)史料情况说明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
一、行会的发展 |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
一、学徒的选拔 |
二、学徒制的类型 |
三、学徒制的课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报纸等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二、英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报告 |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
(六)网络资源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一、期刊论文 |
二、课题研究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工作经历 |
(8)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互动理论 |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抽样 |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
一、“双性化”特征 |
二、坚韧性 |
三、自信心 |
四、进取心 |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
第一节 教育观念 |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
第二节 教育行动 |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
附录D:访谈协议 |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关注教育需求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
2.接受继续教育是私营企业员工在当代职业环境的现实选择 |
3.个人生活感悟使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评述与反思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私营企业 |
2.继续教育 |
3.教育需求 |
二、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2.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呈现 |
2.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现状 |
3.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
4.影响继续教育选择的因素分析 |
三、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阻碍分析 |
(一)个体层面 |
1.学习信念不定,缺乏正确的学习方向指引 |
2.学习动机趋向功利,缺乏健康持续的学习动力 |
3.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较好的学习体验 |
(二)继续教育供给层面 |
1.企业培训失衡——企业盈利与培训成本的客观矛盾 |
2.社区教育缺位——边缘化的群体 |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失序——混乱的培训市场 |
4.高等继续教育失势——市场定位不清晰 |
(三)外部学习环境层面 |
1.继续教育信息沟通不畅 |
2.学习资源支持不足 |
3.学习成果的具体认定路径尚未形成 |
4.学习行为激励未落到实处 |
四、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实现的对策研究 |
(一)个体积极主动以发挥私营企业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能动性 |
1.深入剖析自身,识别继续教育需求 |
2.进行职业规划,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 |
3.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 |
(二)多元教育主体参与以拓宽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空间 |
1.立足企业开展工作场所学习 |
2.依托社区开展闲暇生活教育 |
3.借助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多样化教学 |
4.依靠高等继续教育院校进行学历与专业能力提升教育 |
(三)政府协调监管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
1.完善各继续教育主体的沟通机制 |
2.建立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
3.建立先前学习成果认证机制 |
4.规范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市场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顺应教育实证研究趋势 |
2.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症结亟待攻克 |
3.个人兴趣使然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评价与反思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1.国际继续教育 |
2.知识图谱 |
3.可视化分析 |
(五)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数据处理 |
1.应用软件选择 |
2.CiteSpace图谱绘制基本操作步骤 |
三、国际继续教育研究主体分析 |
(一) 期刊分析 |
(二) 国家(地区)分析 |
(三) 机构共现分析 |
(四) 作者共现分析 |
(五) 作者共被引分析 |
(六) 高中心性共被引作者分析 |
(七) 学术团体分析 |
四、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
(一) 成人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备受关注 |
1.英国难民的社会流动 |
2.澳大利亚女性群体的学习转移 |
(二) 成人的能力提升、身份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
1.成人就业计划的执行及其影响 |
2.成人培训框架的探讨 |
(三) 成人学习者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环境分析 |
1.成人学生的压力源 |
2.低素质员工的学习意愿 |
3.成人学生的学习环境 |
(四) 继续教育相关理论的完善 |
1.质变学习的交互机制 |
2.体验式学习的分析工具 |
五、国际继续教育知识基础分析 |
(一) 共被引文献分析 |
(二) 共被引期刊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启示 |
1.引入科学标准化量表,构建理论分析模型 |
2.注重批判性学术态度,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 |
3.构筑学术共同体,集中攻克重大学术问题 |
4.充分解读领军人物优秀学术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理论 |
5.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研究热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浅析女性与继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继续教育缓解农村脱贫女性相对贫困探析[J]. 吴洁,孙长远. 职教论坛, 2021(07)
- [2]小组工作纾解婚育女性继续教育困境研究[D]. 郑托. 辽宁大学, 2021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浅析[J]. 石露. 才智, 2021(11)
- [5]职业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障碍及调控策略[J]. 晏兵.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03)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的调查[D]. 龚荣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9]私营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艾文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D]. 周尧.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