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ATF/CREB site is the key element for franscription of the human RNA methyransferase likel(RNMTL1)gene,a newly discovered 17p13.3 gene(论文文献综述)
赵玲玲[1](2021)在《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anC)是一种高度致命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转移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PanC是癌症死亡的第七大原因。ATM通路相关基因在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DNA损伤修复、自噬调节、代谢紊乱和癌症,包括PanC。而钙黏蛋白信号通路通过钙依赖的细胞黏附分子调节细胞-细胞间的黏附和组织形态的发生,在肿瘤侵袭转移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PanC的发病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提出假设: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相关。研究目的:1.探讨ATM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的关联性;2.筛选ATM和钙黏蛋白通路中潜在与PanC风险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初步建立基于ATM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的PanC风险预测模型;3.初步探寻PanC风险相关遗传变异及其对应基因潜在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在利用为来自胰腺癌队列联盟(Pancreatic Cancer Cohort Consortium,Pan Scan)和胰腺癌病例对照联盟(Pancreatic Cancer Case Control Consortium,PanC4)两个(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的15 423例(8477例PanC病例和6 946例对照)欧洲血统受试者的基因分型数据,进行基因型填补和单位点风险分析。分别评估了198个ATM通路相关基因中31 49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以及109个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中29 963个SNPs与PanC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eta分析、多重检验校正和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PanC风险独立且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并进一步针对PanC风险独立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进行遗传模型分析、联合分析、分层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此外,本研究应用多种功能预测软件和网站对PanC风险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发现六个SNPs与PanC风险独立且显着相关。三个为ATM通路相关基因SNPs:PIK3C3 rs76692125 G>A,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26(1.12-1.43),P=2.07×10-4;INSR rs11668724 G>A,0.89(0.84-0.94),P=4.21×10-5和MAP3K4 rs13207108 C>T,0.83(0.75-0.92),P=2.26×10-4。另外三个为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KIF5B rs211304 C>G,0.89(0.82–0.95),P=6.93×10-4;FMN1 rs117648907C>T,1.33(1.13–1.56),P=2.11×10-4)和MGAT3 rs34943118 T>C,1.11(1.05–1.17),P=8.10×10-5。2.PIK3C3 A等位基因、FMN1 T等位基因和MGAT3 C等位基因与PanC风险增加显着相关,Ptrend均为<0.001;而INSR A等位基因、MAP3K4 T等位基因和KIF5B G等位基因与PanC风险降低显着相关,Ptrend分别为<0.001、0.001和0.001。3.ATM通路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PIK3C3 rs76692125GA+AA、INSR rs11668724 GG和MAP3K4 rs13207108 CC)和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和MGAT3 rs34943118 CC)分别进行组合分析发现PanC风险相关SNPs的风险基因型数量(NRG,number of risk genotypes)与PanC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trend均<0.001。4.ATM通路各年龄亚组和性别亚组和NRG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inter分别为0.822和0.306);钙黏蛋白通路各年龄亚组分层分析提示NRG相关的风险在60-70岁(OR=1.33,95%CI=1.11-1.61,P=0.002)和>70岁(OR=1.47,95%CI=1.21-1.80,P<0.001)的年龄亚组中比<60岁组更明显(OR=1.08,95%CI=0.87-1.34,P=0.514),年龄组和风险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inter=0.034)。而在性别亚组与风险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inter=0.230)。5.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风险相关SNPs的风险基因型(PIK3C3rs76692125 GA+AA、INSR rs11668724 GG和MAP3K4 rs13207108 CC)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和MGAT3 rs34943118 CC)组合风险模型分析发现:PanC风险相关SNPs的NRG与PanC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trend<0.001。进一步将NRG=0-3的个体所在的组别分为低遗传风险模型组,将NRG=4-6的个体所在的组别分为高遗传风险模型组,与低遗传风险模型组相比,高遗传风险模型组使PanC罹患风险增加36%(P<0.001)。6.PIK3C3 rs76692125 A等位基因与相应基因mRNA表达水平表达下调显着相关;而KIF5B rs211304 G等位基因、INSR rs11668724 A等位基因和MGAT3rs34943118 C等位基因分别与其相对应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ATM通路相关的PIK3C3 rs76692125、INSR rs11668724和MAP3K4rs13207108位点以及钙黏蛋白通路相关的KIF5B rs211304 G、FMN1 rs117648907和MGAT3 rs34943118位点与PanC风险独立相关。2.ATM通路相关的MAP3K4 rs13207108 CC、INSR rs11668724 GG和PIK3C3 rs76692125 GA+AA为风险基因型,随着风险基因型数目的增加,PanC的发生风险也随之显着增加。3.钙黏蛋白通路相关的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以及MGAT3 rs34943118 CC为风险基因型,随着风险基因型数目的增加,PanC的发生风险也随之显着增加。4.钙黏蛋白通路分层分析提示,在高年龄亚组的个体(60-70岁和>70岁)比低年龄亚组的个体(<60岁)发生PanC的风险明显增加。5.六个风险基因型建立的PanC遗传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导致罹患PanC风险增加36%。6.PIK3C3 rs76692125 A、KIF5B rs211304 G、INSR rs11668724 A和MGAT3rs34943118 C等位基因分别与相应基因的mRNA差异表达水平显着相关。
刘春洁[2](2020)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中POSTN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调控卵巢卵泡发育是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过程中,99.9%以上的卵泡会发生闭锁退化并消失,早期的一些报道指出,卵泡闭锁与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GCs)凋亡密切相关,但GCs凋亡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课题组前期采用FSH超排处理成年母羊,获得不同直径卵泡液和GCs,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和iTRAQ定量蛋白组学联合分析发现,随着卵泡直径的增加,卵泡液和GCs中POSTN表达量逐渐升高。因此提出假设:卵泡发育过程中,FSH与POSTN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具体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以绵羊卵泡及GCs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究POSTN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表达规律及FSH-POSTN存在的表达调控机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绵羊POSTN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绵羊中克隆出1557 bp长的POSTN cDNA序列,可编码由51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克隆的绵羊POSTN与牦牛和奶牛同源性较近。POSTN基因在绵羊心、肝、脾、肺、肾、肌肉、子宫和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且随着卵泡直径增加,POSTN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在卵泡中的GCs中呈高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发现POSTN在GCs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试验进一步利用RAI法检测不同直径卵泡液和GCs中激素与POSTN含量变化,结果显示,POSTN在不同直径卵泡液和GCs中的变化与FSH存在显着正相关性,表明POSTN可能参与调节卵泡发育进程,而这一过程可能受FSH影响。2.FSH对绵羊卵泡GCs中POSTN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采用10 ng/mL FSH对体外培养GCs处理24 h,能显着增加GCs中POSTN表达,并加速细胞增殖进程,减少其凋亡,还有效促进GCs增殖相关基因PCNA、Ccnd-2和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另外,敲减GCs中POSTN基因,能显着降低FSH条件下引起的POSTN表达上调,并抑制GCs增殖、分化过程,增加其凋亡,同时下调GCs增殖分化基因PCNA、Ccnd-2与抗凋亡基因Bcl-2的转录,上调凋亡相关基因Bim、FasL和Caspase-3的表达。3.FSH通过PI3K-AKT-FOXO1信号通路调控POSTN表达。检测FSH涉及的多条信号通路,发现绵羊卵泡GCs中FSH主要通过激活PI3K、AKT和FOXO1信号通路影响POSTN表达,进而抑制GCs凋亡。进一步分析PI3K、AKT和FOXO1三者关系,结果显示FSH处理能同时激活这三种激酶活性;阻断PI3K或AKT后,FSH对FOXO1激活作用被阻断;而阻断FOXO1后,PI3K和AKT活性不受影响。PI3K抑制剂能同时阻断FSH对AKT和FOXO1的诱导,而AKT抑制剂能阻断FOXO1活性但不能阻断PI3K活性。另外还发现阻断AKT后,POSTN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即使加入10 ng/mL FSH在24 h内也无法恢复上调POSTN的转录,未能完全挽救GCs凋亡过程。4.FSH通过调节转录因子SRF调控POSTN表达。分析POSTN转录调控区,发现POSTN上游-1至-387 bp区域内包含1个SRF和1个JunD结合位点,进一步对结合位点定点突变分析,发现位于-222至-210的SRF结合位点突变明显降低了POSTN转录活性;同时还发现10 ng/mL FSH处理GCs 24 h后,能促进SRF表达,实现POSTN转录增强,该结果与ChIP分析结果相一致。因此推测,适量FSH一定时间内可能通过调节转录因子SRF调控POSTN表达,表明SRF可能是FSH调节POSTN表达以促进GCs生长的核心因子。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围绕POSTN在绵羊卵泡GCs凋亡及卵泡闭锁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 FSH、POSTN,GCs凋亡和卵泡存活之间的联系,发现了 FSH-PI3K-AKT-FOXO1信号轴与GCs中POSTN表达的调控机制。本论文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卵泡存活/闭锁的分子机制,也为提高家畜繁殖效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王艳[3](2020)在《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因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以亲本特异性方式影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座内顺式调控元件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转录因子共同作用,严格以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已知,印记控制区(imprinting control regions,ICR)与增强子是两个主要的顺式作用元件来调控印记基因的亲本特异性表达。这些顺式调控元件在印记区域相互作用模式被破坏时,可导致印记基因表达缺陷,其表达紊乱可引发多种人类先天性疾病,例如天使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s,AS)、普-威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s,PWS)和贝-威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s,BWS),以及许多癌症。已有报道显示含有P-TEFb的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SEC)和类超伸长复合物(Super elongation complex-like 2/3,SEC-L2和SEC-L3)可参与调控不同的基因表达,在发育和疾病中具有功能特异性。已经证明,AFF3是类超伸长复合物3(SEC-L3)的中心成分,可结合在Dlk1-Dio3印记基因座内的基因间差异甲基化区域(intergenic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IG-DMR)和Meg3增强子处,以调节小鼠胚胎干(embryonic stem,ES)细胞中该基因簇中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AFF3富集在IGDMR依赖于ZFP57,但是,尚不清楚Meg3增强子处AFF3是如何调控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Krüppe1样锌指转录因子ZFP281是调控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主要调节因子。我们通过从头基序分析小鼠ES细胞中AFF3富集的增强子区域鉴定了ZFP281的保守识别序列。随后,全基因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ZFP281作为关键性因子在许多增强子处与AFF3共定位,并介导了AFF3在染色质的定位,进而共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印记控制区,如Dlk1-Dio3印记基因座,ZFP281与AFF3特异性地结合在其增强子上,而非IG-DMR处。随后的功能分析表明:ZFP281可以以等位基因特异性方式调节增强子活性,并募集AFF3到Meg3的上游增强子处,进而通过调控其转录延伸,以确保相关印记基因的单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利用shRNA介导的RNAi将Zfp281敲除时,AFF3在Meg3上游增强子的募集受到影响,Meg3多顺反子的表达下调。因此,我们鉴定出AFF3被募集至增强子的调节子,并揭示AFF3在印记Dlk1-Dio3基因座中Meg3多顺反子转录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的锌指蛋白,例如ZFP57和ZFP281,可以募集AFF3到不同的调节元件,并以特异位点差异性方式调节AFF3的不同功能。
王君宇[4](2020)在《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气中PM10浓度升高与人群心肺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PM10携带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极易通过上呼吸道纤毛和粘膜物理阻隔,在支气管和肺泡中直接加深和沉积,引发或加重各类心肺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CA)作为一种豆科植物中的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干预PM10诱导的急性肺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论文采集天津市大气PM10颗粒物并分析其粒径、成分、形态,结果表明PM10颗粒物的当量直径集中在10μm左右,总体动力学直径在0~100μm范围内。PM10来源广泛,生物、化学成分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可溶性盐离子(F-、Cl-、NO2-、SO42-、NO3-、PO4-)、重金属以及放射性等元素、有机物(芳香烃及其含氧衍生物、支链/正构烷烃、硅烷衍生物、酮类等)和生物组分组成。通过使用美国动物研究数据库(Tox Ref DB)、体外高通量筛选数据库(Tox Cast DB)和文献检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明确了PM10中致毒成分与呼吸系统损伤/潜在的关键分子靶点之间的显着相关性;揭示了PM10中致毒成分和预防与治疗PM10致呼吸系统损伤的信号途径及分子靶点:钙离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肌醇信号通路为PM10致呼吸系统损伤的主要途径,提示这些通路中的核心蛋白有极大可能性可作为预防与治疗PM10所致损伤的分子靶点。以BCA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源支气管正常上皮细胞,构建PM10暴露-BCA保护作用体外细胞模型,通过测定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理指标发现,PM10极显着诱发胞内ROS激增,降低胞内CAT水平,引发胞内LDH外流以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现象,极显着上调炎症因子IL-6,IL-8,TNFα基因表达及其释放,促进炎症介质NO的合成及其对应的关键合成酶基因i NOS的转录,而BCA(5、10、20、40μM)和PI3K/AKT靶蛋白抑制剂LY294002(10μM)均可有效干预PM10引起的上述变化,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此外,围绕PI3K/AKT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初步揭示了BCA在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中的调节PI3K/AKT进程作用机制:PM10暴露会极显着影响到胞内生物标记蛋白、PI3K/AKT、DNA碱基修复通路的正常运作,而BCA则可能通过靶向作用于PI3K蛋白在细胞内膜的活化过程,干预XRCC1和PTEN蛋白对PI3K/AKT的调控及PI3K对下游AKT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进而对下游信号分子产生一定程度的调控以发挥抗损伤功能活性。
江振洲,袁子航,孙丽新,吴启鹏,柴媛媛,李思佳,向婷,喻琼娜,朱英,张陆勇[5](2020)在《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检索近2年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靶点的相关论文,分类综述这些重大疾病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的新进展,为新药研发及新治疗靶点的寻找提供参考和思路。
薛江东[6](2020)在《沙葱水提物影响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葱及其提取物可以提高羊肉的品质,改善羊肉的风味,为了探究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杜寒杂交肉羊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日粮中添加沙葱水提取物,研究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产生的变化。首先测定并比较了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再对两种组织分别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比较了沙葱水提物对羊肌肉和脂肪的表观遗传影响,最后构建了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对差异甲基化与转录组基因进行了联合分析,并结合部分验证结果,以揭示沙葱水提物对羊肉品质的影响机理;同时也为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及两者间的分子差异提供了完整的基因数据,其结果为羊肉品质、分子育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共有5个试验,试验前期通过水浸提法又经冻干获得了沙葱水提物,随后进行了动物试验。试验选用30只体况良好、4.5月龄、体重35kg左右的杜寒杂交羊,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水溶性提取物(3.4g/天/只)。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每只肉羊的初始体重和宰前体重,进行比较分析;每组随机屠宰6只羊,采集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分别测定两组织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选择6只羊(试验和对照组各3只)的肌肉和脂肪组织,用12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8个样本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研究结果如下:1.沙葱水提物对杜寒杂交羊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但可以降低肉羊背最长肌中C18:2n6c的含量,对皮下脂肪组织的C15:1、C17:0、C18:0、C18:3n3、C23:0、C18:1n9c、C18:2n6c、C18:3n6和PUFA等多种脂肪酸的含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对肌肉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沙葱水提物使杜寒杂交羊肌肉组织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引起肉羊肌肉组织中共产生了5,019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对这些DMRs相关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沙葱水提物可以促进肌肉组织中与细胞和代谢进程有关的基因功能,参与MAPK、钙信号等信号通路。在转录组上,沙葱水提物使肌肉组织共产生了4,694个差异表达的mRNA,其中2,703个上调,1,991个下调,共涉及3,09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鉴定出1,41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687个表达上调和725个表达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本进行富集,发现沙葱水提物增强了羊肌肉组织中的与代谢过程、蛋白质结合、离子结合等基因功能,参与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以及一些与代谢和信号传导相关的信号通路。3.对脂肪影响的结果显示,沙葱水提物使肉羊脂肪组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使脂肪组织产生了 19,983个DMRs,这些DMRs的相关基因促进了脂肪组织中与结合、蛋白质结合以及代谢相关的基因功能,参与Rap1、P13K-Akt和其他一些信号通路。转录组中,产生了4,694个差异表达的mRNA,其中2703个表达上调,1,991个表达下调,与2,842个DEGs相关;鉴定出141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842个表达上调,725个表达下调;DEGs与差异表达的lncRNA的富集结果都显示沙葱水提物增强了脂肪组织中与结合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功能,参与脂肪酸代谢通路。4.对肌肉和脂肪组织间的差异影响结果显示,沙葱水提物缩小了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分子差异,使两组织间的DMR相关基因从2,826个增长到了6,226个,而差异表达的mRNA从107个减少至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从9个减少成为1个;对此现象进一步做富集分析,发现沙葱引起的组织差异主要集中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Rap1信号传导途径、MAPK信号传导途径、黏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和细胞增殖等方面。5.将全基因组甲基化和转录组进行联合分析,构建由甲基化和lncRNA共调控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结果显示,两组织间差异甲基化和lncRNA的靶基因显着富集在ATP结合、泛素化、蛋白激酶结合、细胞增殖调控和各种信号通路中;差异甲基化区域的靶点主要参与双链RNA相关功能中,而差异表达的lncRNA的靶基因显着富集在了组织特异性的注释,例如高尔基膜和肌肉的内质网以及脂肪的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肌肉表观遗传调控网络中显示,MAPKAP1、FOXP2、STXBP5和WDR17等基因受相同的lncRNA调控;脂肪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中也出现了类似结果,由相同lncRNA调控不同基因,涉及的共调控基因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如PDPK1,ATP1A2,CACNA1S和CAMK2D。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部分功能基因MYOZ1、PDLIM5、LMO7和TFRC的验证结果表明,沙葱水提物可以影响羊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表观遗传特征,使两种组织中不同靶基因分别产生相同的表观遗传作用,从而影响到肉羊肌肉的发育,改变肌纤维类型,并通过各种差异基因的调控减少组织间差异,增强肌肉和脂肪细胞的联络,影响细胞的分化和迁移,进而改变脂肪的分布和其在肌肉中的沉积,再经胰岛素途径调节不同组织内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最终使羊肉的品质和风味产生了改变。
王颖洁[7](2020)在《gga-miR-31-5p调控鸡减数分裂和精子生成的机制解析》文中认为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调控过程,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多集中在基因和药物水平,而对此过程中调控网络的系统研究却很少涉及。本研究旨在探索鸡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向精子发生过程中新的调控网络,通过对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tra8上游miRNA(microRNA,miRNA)的研究,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 TF(Transcription factors,TF)-miRNA-Stra8的调节机理以及 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miRNA-Stra8的竞争调节机制,以期深入解析鸡精子发生过程中TF、miRNA、lncRNA和Stra8的分子调控网络。基于此目标,本文以家鸡为研究对象,采用miRNA-seq技术对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过程关键节点细胞的miRNA进行研究,筛选出参与ESC向SSC分化且可能调控Stra8的关键miRNA,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该miRNA与Stra8及减数分裂的关系;最后对该miRNA的转录及调控机制(TF-miRNA-Stra8和lncRNA-miRNA-Stra8)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以期为阐明精子发生机制以及ESC向精子定向分化诱导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RA诱导ESC分化的具体调控机制及该过程中受RA调控基因Stra8表达差异不显着的原因,对RA诱导过程中关键时间点的细胞、与其相同时间节点的自分化ESC和刚分离的ESC进行miRNAs测序,分析其中可能参与生殖细胞分化的关键 miRNAs,并利用 qRT-PCR分别对它们在0dESC(c0)、RA诱导第 4d/10d(R4/R10)、自分化第 4d/10d(z4/z10)、PGC(Primordial germ cell,PGC)和 SSC 中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gga-miR-146c-5p、gga-miR-148a-3p、gga-miR-21-5p 和 gga-miR-30d四个miRNAs在c0、R4、R10、z4和z10中均高表达,且它们的靶基因均与细胞分化相关,其中gga-miR-30d、gga-miR-21-5p和gga-miR-148a-3p的靶基因与雄性生殖细胞发育及分化相关,且富集到Notch、GnRH、MAPK和TGF-β等信号通路;对z4 vs c0 与 R4 vs c0 分析,发现包括 gga-miR-31-5p 在内的 55 个差异 miRNA,z10 vs c0与R10 vs c0相比,发现包括gga-miR-148a-3p在内的77个miRNAs,而对比R4 vs c0和z10 vs c0仅有两个共有的差异miRNA,且这两个miRNA对生殖细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比在PGC/SSC/SP(Spermatogonia,SP)中miRNA的测序结果,发现在RA诱导过程中,上述三种细胞中的包括gga-miR-30d在内差异miRNAs的表达趋势与RA诱导过程中基本一致;靶向Stra8的gga-miR-31-5p等也在RA诱导过程中也呈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gga-miR-31-5p等miRNA极有可能参与调控ESC向SSC分化并影响Stra8表达。(2)为了更好地探究调控Stra8基因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3’RACE技术扩增Stra8的3’UTR,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Targetscan和miRBase反向预测靶向鸡Stra8基因的miRNAs,分别构建了各miRNA的过表达载体及Stra8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报告系统和突变miRNA结合位点确定了靶向Stra8的关键miRNA,并构建其干扰载体;同时利用免疫法制备anti-Stra8血清;利用qRT-PCR对不同细胞中关键miRNA 和Stra8的表达谱进行检测;在体外,以过表达和干扰关键miRNA的方式处理SSC并结合RA诱导,通过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倍型和qRT-PCR检测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体内,通过对性成熟的公鸡进行睾丸注射、测定精液量、精子密度、qRT-PCR检测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和睾丸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各miRNA的过表达载体和Stra8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以及gga-miR-31-5p突变位点的Stra8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gga-miR-31-5p对Stra8的抑制活性最佳,且突变位点后的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gga-miR-31-5p直接可靶向Stra8;在细胞中过表达/干扰gga-miR-31-5p后,Stra8与gga-miR-31-5p表达方式呈相反状态;Elisa结果显示成功制备抗Stra8血清;体外流式细胞分析发现,过表达gga-miR-31-5p后,单倍体形成效率极显着下降(P<0.01),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gga-miR-31-5p可极显着下调Stra8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P<0.01);体内实验表明,过表达gga-miR-31-5p使公鸡的精液量和精子密度极显着下降(P<0.01),同时qRT-PCR结果显示Stra8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WB显示Stra8蛋白表达显着受到抑制,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gga-miR-3 1-5p使睾丸组织松散、管腔内精子含量较少。以上结果表明,gga-miR-3 1-5p靶向Stra8,通过抑制:Stra8表达调控精子形成。(3)为了系统有效地阐明在不同细胞中添加RA后gga-miR-31-5p的表达差异,本研究结合UCSC和NCBI数据库查询gga-miR-31-5p的pre-miRNA上游2180bp左右序列,扩增出全长,置换pEGFP-N1载体中的CMV启动子,构建重组载体pEGFP-miR-31-2180,转染至DF-1细胞中确定该片段是否有启动活性;通过构建gga-miR-31-5p启动子区域不同缺失片段,pGL3-584、pGL3-1344和pGL3-2180,转染DF-1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筛查出gga-miR-31-5p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的重要调控元件;分别将gga-miR-31-5p启动子与Stra8启动子转染DF-1/ESC/SSC细胞,经RA处理后,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RA对各启动子作用情况,同时将gga-miR-31-5p启动子与Stra8启动子进行共转染,经RA处理后,检测各自受RA调控情况;筛查仅作用于gga-miR-31-5p启动子且在ESC和SSC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并构建其结合位点缺失载体,同样以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过表达/干扰转录因子/缺失结合位点后对gga-miR-31-5p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最后分别用10-6MTSA和10-5MRA对转染gga-miR-31-5p启动子的DF-1细胞进行处理,双荧光素酶活性报告系统检测gga-miR-31-5p启动子活性变化,qRT-PCR检测经TSA和RA处理的ESC/SSC中gga-miR-31-5p的表达变化。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 pEGFP-miR-31-2180,且该载体转染DF-1细胞后能表达绿色荧光,说明其具有启动活性;启动子各缺失片段的测序结果也表明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进一步确定了 gga-miR-31-5p启动子2180bp具有启动活性;发现仅在gga-miR-31-5p 启动子-2180bp~-1344bp 区域存在 RARa、c-Jun、HNF-4a、REV-ErbA、ER 和HNF-1等结合位点,其中RA可增强gga-miR-31-5p启动活性,且gga-miR-31-5p启动子与Stra8启动子竞争性结合RA;而且还发现转录因子c-jun抑制gga-miR-31-5p启动活性,当c-jun大量存在时,RA对gga-miR-31-5p的启动活性作用不明显;此外,还发现当添加TSA后,gga-miR-31-5p启动子活性受到显着抑制(P<0.05),经TSA或TSA和RA联合处理后的ESC/SSC中gga-miR-31-5p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仅在ESC中经RA处理后可使gga-miR-31-5p表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c-jun对gga-miR-31-5p的启动子的抑制作用强于RA对gga-miR-31-5p的启动子激活作用,当组蛋白乙酰化发生时,抑制gga-miR-31-5p的转录。(4)为了探究是否存在lncRNA-gga-miR-31-5p-Stra8 ceRNA机制,本研究结合RA诱导ESC分化过程中的lncRNA测序,对lnc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筛选与gga-miR-31-5p互作的lncRNA,并构建其过表达载体,将lncRNA、gga-miR-31-5p和Stra8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共转染DF-1,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与Stra8竞争结合gga-miR-31-5p的lncRNA;构建该lncRNA的gga-miR-31-5p结合位点突变载体,进一步确认其竞争关系;同时,针对关键lncRNA设计4个干扰靶点,并构建其干扰载体,通过荧光定量及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确定最佳干扰活性载体;在体外,分别过表达和干扰lncRNA-IMS,并设立lncRNA与gga-miR-31-5p共转染组,并结合RA诱导,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倍型,qRT-PCR检测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体内,通过对性成熟的公鸡进行睾丸注射,对精液量和精子密度检测,以及qRT-PCR检测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睾丸组织HE染色,以确定关键lncRNA对精子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成功构建3个lncRNA的过表达载体、lncRNA-IMS的gga-miR-31-5p结合位点突变载体以及lncRNA-IMS的4个干扰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显示,lncRNA-IMS为关键lncRNA,且与Stra8竞争性结合gga-miR-31-5p,通过qRT-PCR及双荧光素酶活性报告系统确定了最佳干扰载体为shIMS-2;体外实验表明,过表达lncRNA-IMS使单倍体形成效率显着上升(P<0.01),Stra8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而干扰后则呈现完全相反的结果。而gga-miR-31-5p表达水平均未发生变化;同时过表达lncRNA-IMS和gga-miR-31-5p,无论是细胞倍型或是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均未发生改变,仅gga-miR-31-5p表达上调;体内实验表明,过表达LncRNA-IMS使公鸡的精子密度极显着上升(P<0.01),且Stra8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上调(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LncRNA-IMS后睾丸组织结构完整,各级精细胞排列整密,管腔内精子含量较多;而干扰后则使精液量和精子密度极显着下降(P<0.01)、Stra8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极显着下调(P<0.01),睾丸组织结构松散,各级精细胞较少,管腔较大,腔内精子含量较少;同时过表达LncRNA-IMS和gga-miR-31-5p,精液量和精子密度,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均未发生变化(P>0.05),睾丸组织结构完整,管腔内精子含量较多。表明LncRNA-IMS通过与Stra8竞争结合gga-miR-31-5p,减少gga-miR-31-5p对Stra8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机体内的精子发生。以上研究显示,在调控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c-jun和RA共同调控gga-miR-31-5p的表达,从而影响Stra8的表达,同时细胞中所存在的LncRNA-IMS竞争性结合gga-miR-31-5p,继而阻止gga-miR-31-5p对Stra8的抑制作用,促进雄性生殖细胞发生减数分裂,提高精子生成数量。
杨磊[8](2020)在《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总成本的70%以上,提高饲料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剩余采食量(RFI)是衡量畜禽饲料效率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大多数RFI的研究仍集中于商品鸡,对于皖南三黄鸡RFI的研究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全转录组学挖掘影响皖南三黄鸡RFI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并探究相关非编码RNA(nc RNA)的转录调控机制。共计1008只皖南三黄鸡被选择为实验材料,测定56-98日龄鸡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性状。98日龄,利用测算出的RFI值对所有鸡排序,选出高RFI值(HRFI)鸡、中RFI值(MRFI)鸡和低RFI值(LRFI)鸡各25只。测定鸡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液变量。研究发现选择LRFI鸡更有利于减少鸡的腹脂率(P<0.05),而不影响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与高RFI组相比,低RFI组的血液中T3、ACTH、皮质醇、LDL-C水平较低(P<0.05),而血液中IGF-1、GLU、TG水平较高(P<0.05)。从HRFI和LRFI组中各随机抽取5只鸡,采集其胸大肌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表明HRFI鸡中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上调,而与能量稳态的相关基因和通路下调。其中,ND2、ND4、CYTB、RAC2、VCAM1、CTSS和TLR4是影响鸡RFI的关键基因,涉及ROS产生和炎症反应。而“吞噬体”、“细胞粘附分子(CAMs)”、“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鸡RFI的关键通路。本试验鉴定了不同RFI鸡之间的差异表达lnc RNAs(DELs),差异表达mi RNAs(DEMis)和差异表达circ RNAs(DECs)。DEMis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应激反应”和“免疫系统过程”通路。DECs的靶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通过构建lnc RNA相关内源竞争RNA(ce RNA)网络,我们发现差异表达lnc RNAs可能通过竞争结合mi RNAs解除了mi RNAs对免疫相关基因的抑制,ce RNA网络中的靶基因主要参与对信号、刺激和免疫的应答,其中,gga-mi R-133a-5p,gga-mi R-133a-3p和mi R-133-z是ce RNA网络中关键mi RNAs。此外,可变剪切(AS)分析发现皖南鸡体内大约39.7%的基因发生了AS。外显子跳跃(SE)是皖南鸡最常见的AS类型,而内含子保留(RI)则是最罕见的AS类型。差异剪切的基因(DSGs)主要富集在“刺猬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和“丙酮酸代谢”三个通路,涉及皖南三黄鸡脂质代谢和糖酵解相关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六个关键DSGs(CREBBP、GAPDH、HDAC8、ARID4A、ARID4B和KDM6A),涉及能量稳态和繁殖性能。皖南三黄鸡中IGF-1、T3、皮质醇和LDL-C可作为皖南三黄鸡RFI的候选生物指标。RNA测序结果表明LRFI鸡中涉及能量稳态的基因和通路上调,而与炎症反应、刺激应答和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和通路下调。nc RNA测序鉴定出一系列影响RFI的关键nc RNAs。AS事件可能参与鸡RFI变异,并影响鸡的脂质代谢、能量稳态和繁殖性能。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RFI的潜在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皖南三黄鸡多性状选择育种及分子辅助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
赵博昊[9](2020)在《lncRNA2919调控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毛囊是哺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复杂且独特,并一直处于周期性生长的器官。毛囊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明显的结构特征,成为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重要生命问题良好的科学模型。兔毛纺织品具有软、暖、细、薄、美和易染色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毛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兔毛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提高兔毛产量和兔毛品质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探寻影响兔毛生长的关键因子,阐明毛囊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对改良毛兔生产性能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一般不具备编码蛋白的能力,lncRNA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迁移等多种细胞活动。目前,在人类、小鼠、山羊等物种上,lncRNA能够通过ceRNA网络、DNA甲基化等途径调控毛囊发育相关通路,影响毛乳头细胞和毛囊干细胞等的细胞周期、增殖与分化。而在家兔中,lncRNA参与毛囊生命活动的机制研究尚未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全转录组测序筛选毛兔毛囊周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ncRNAs和mRNAs,选取新发现的lncRNA2919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揭示lncRNA2919在毛囊周期性再生的分子机制,探究lncRNA2919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模式,以及lncRNA2919-STAT1-KRTAP11-1的trans转录调控网络影响毛囊周期性再生的作用方式,以期从长链非编码RNA的角度补充家兔毛囊发育领域的不足。1.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筛选毛兔毛囊周期性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筛选获取毛兔毛囊发育相关因子,通过剪毛对皖系长毛兔进行毛囊周期同期化处理,构建长毛兔毛囊周期同期化模型。通过毛长测量、石蜡切片HE染色和毛囊发育周期特异性基因LEF1、SFRP2、TGF-β1和KRT16的表达量检测,确定毛兔毛囊周期同期化处理后的0~110天为生长期,120~130天和140~150天分别为退行期和休止期。选取不同毛囊周期阶段(90天、130天和150天)的背部皮肤进行全转录组测序,筛选毛囊周期相关的差异表达ncRNAs和mRNAs,共筛选得到111个差异表达lncRNAs(lncRNA2690、lncRNA2919、lncRNA3354 和 lncRNA5484)、247 个差异表达 circRNAs(novelcirc0004876、、novelcirc0026326、novelcirc0034968和 novelcirc0036671)、97 个差异表达 miRNAs(miR-128-3p、miR-200a-3p、miR-27a-3p 和 miR-320-3p)和 1168个差异表达mRNAs(BMP2、HTATIP2、KRT17和SIAH1)。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ncRNAs和mRNAs在毛囊周期不同阶段的表达量与全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ncRNAs与mRNAs主要富集于毛囊周期、毛囊发育调控和皮肤发育等皮肤与毛囊发育相关GO terms,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ncRNAs与mRNAs主要富集于Wnt signaling pathway、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和MAPK signalingpathway等毛囊生长发育相关信号通路。同时构建lncRNA-miRNA-mRNA 和 circRNA-miRNA-mRNA 的 ceRNA 调控网络,进一步了揭示ncRNAs与mRNA在毛囊周期发育过程中的互作调控。结果中,lncRNA2919能够在长毛兔毛囊周期发育的退行期高度表达,可作为进一步探究毛囊周期发育过程的关键因子。2.lncRNA2919的鉴定及其对毛兔毛囊生长的影响根据全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lncRNA2919作为候选lncRNA。通过RACE实验获取lncRNA2919全长序列,为1933bp,位于14号染色体161144649~161147952位置,生物信息学预测与标签载体验证lncRNA2919不具备编码蛋白的能力,细胞核质分离实验显示lncRNA2919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家兔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DPC)中lncRNA2919能够极显着下调BMP2、CCND1、LEF1和WNT2基因的表达量(P<0.01),并且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合成lncRNA2919过表达和敲减腺病毒载体,皮下注射至长毛兔毛囊周期同期化模型的背部皮肤中,结果表明lncRNA2919能够使长毛兔毛囊密度减少,毛囊深度明显降低,延缓毛干生长,延长休止期向生长期的过渡,进而抑制毛囊的周期性再生,并能够极显着上调FGF5、KRTAP11-1和STAT1的mRNA表达水平(P<0.01),极显着下调LEF1和WNT2的表达量(P<0.01),显着下调BCL2和CCND1的表达量(P<0.05),说明lncRNA2919在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过程中起到负调控作用。3.DNA甲基化阻止EGR1结合lncRNA2919启动子区,影响其转录调控为揭示lncRNA2919在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过程中上游启动子区的调控机制,通过BSP技术检测长毛兔毛囊周期不同阶段的lncRNA2919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结果表明lncRNA2919启动子区的两个CpG island中,其中CpG island 2的CpG3位点与lncRNA2919在毛囊周期不同阶段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通过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dc对DPC进行去甲基化处理,发现其能够极显着抑制DNMT1的表达量(P<0.01),同时极显着提高细胞中lncRNA2919的表达量(P<0.01),说明DPC中lncRNA2919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进一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对lncRNA2919启动子区进行活性检测,显示lncRNA2919启动子区-2069~-849位置活性值最高,5-Aza-dc处理后该区域活性显着增加,且CpGisland2的CpG3位点位于该区域。经预测,CpGisland 2 的 CpG3 位点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arly growthresponse 1,EGR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此,利用点突变、双荧光素酶与EMSA实验证明EGR1特异性结合于lncRNA2919启动子区域(-1121~-1108),显着上调lncRNA2919的启动子区活性(P<0.05)。利用去甲基化处理和EGR1过表达均能显着上调DPC中lncRNA2919的表达水平(P<0.01)。以上结果揭示DNA甲基化调节EGRl结合lncRNA2919启动子区,调控lncRNA2919的转录,进而参与毛兔毛囊再生过程。4.lncRNA2919招募STAT1形成复合物,调控KRTAP11-1转录表达进一步分析lncRNA2919在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过程下游信号途径,利用RNA pull-down和质谱技术筛选lncRNA2919的互作蛋白,发现了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和角蛋白 16(Keratin 16,KRT16)等毛囊发育相关蛋白。同时lncRNA2919的过表达能够极显着提高STAT1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P<0.01),RIP实验证明STAT1与lncRNA2919存在结合关系。根据前期全转录组中trans/cis调控模式预测,发现lncRNA2919与KRTAP11-1基因存在trans调控关系。经预测lncRNA2919位于KRTAP11-1基因下游约160kb处,在毛囊周期不同阶段lncRNA2919与KRTAP11-1基因呈显着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6),过表达lncRNA2919能极显着上调KRTAP11-1的mRNA表达水平(P<0.01)。KRTAP11-1在DPC中能够极显着上调KRT16和KRT17(P<0.01),极显着下调LEF1、WNT2、CCND1和BCL2的mRNA表达量(P<0.01),并抑制DPC增殖,促进DPC凋亡。进一步,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KRTAP11-1启动子区-2490~-2160区段为启动子核心区域,转录因子预测显示STAT1位于此核心区域,qRT-PCR结果显示STAT1的过表达能够极显着促进KRTAP11-1的表达水平(P<0.01)。通过点突变、双荧光素酶活性与EMSA检测,确定STAT1能够结合启动子区显着上调KRTAP11-1的转录活性(P<0.05)。综合互作蛋白分析与trans关系验证,证明lncRNA2919招募STAT1形成复合物结合于KRTAP11-1启动子区,即通过lncRNA2919-STAT1-KRTAP11-1的trans调控轴,参与长毛兔的毛囊周期性再生。
吴俊[10](2019)在《新型氧桥双环庚烯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癌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失调及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中大约70%的乳腺癌呈雌激素受体α(ERα)阳性,据报道ERα和雌激素信号通路促进了该类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抗雌激素内分泌疗法是治疗ERα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最主要的辅助疗法,其中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并且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SERM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雌激素受体的部分激动和拮抗特性,并且在不同的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雌激素效应的激活(激动剂)或抑制(拮抗剂)活性,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性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等)和其他相关的疾病中(如骨质疏松等)。我们课题组关注的是一个具有三维拓扑结构的ERα受体选择性的SERM——桥联氧杂双环庚烯磺酸酯(OBHS),它在小鼠体内能够通过抗雌激素和抗炎症双重作用有效地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发展,并且可以抵抗β淀粉样蛋白(Aβ)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是一个很有潜力的SERM。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Ch IP-seq和RNA-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实验手段,发现在ERα阳性的乳腺癌MCF-7细胞中,OBHS可以快速地诱导全基因组范围内ERα的结合,并且调控与17β-estradiol不同的基因簇,表现为ERα的部分激动剂和拮抗剂。有意思的是,OBHS可以抑制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从而导致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并通过ERα拮抗与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Olaparib和DNA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Doxorubicin产生联合致死效应。此外,我们发现OBHS处理组会导致RNA聚合酶II结合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这一过程受损,为OBHS抑制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提供了机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阐释了OBHS可以通过ERα拮抗靶向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而且还提出了将OBHS与PARP抑制剂Olaparib或DNA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Doxorubicin联合使用于ERα阳性乳腺癌的联合致死策略。
二、The ATF/CREB site is the key element for franscription of the human RNA methyransferase likel(RNMTL1)gene,a newly discovered 17p13.3 ge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ATF/CREB site is the key element for franscription of the human RNA methyransferase likel(RNMTL1)gene,a newly discovered 17p13.3 gene(论文提纲范文)
(1)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1.2 家族性癌症综合征和罕见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的研究现状 |
1.3 常见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3.1 欧洲人群中常见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3.2 亚洲人群中常见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4 基于信号通路的PanC风险关联分析 |
1.4.1 ATM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PanC的关系 |
1.4.2 钙黏蛋白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PanC的关系 |
1.4.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的风险关联研究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数据库 |
2.1.2 基因型分型 |
2.2 SNP位点的选择 |
2.2.1 通路相关基因的选择 |
2.2.2 基因型填补及SNP位点的提取 |
2.3 SNPs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2.3.1 统计学方法 |
2.3.2 多重假设检验校正 |
2.3.3 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2.4 基因型风险关联分析 |
2.4.1 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基因型风险关联分析 |
2.4.2 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2.4.3 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2.5 功能预测分析 |
2.5.1 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 |
2.5.2 网络数据库功能预测分析 |
2.6 其他分析软件 |
2.7 研究流程图概览 |
第3章 结果 |
第一部分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1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1.1 ATM通路相关基因筛选及研究流程简介 |
3.1.2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风险关联的单基因座分析 |
3.1.3 ATM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及多重检验校正分析 |
3.1.4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3.1.5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区域关联情况 |
3.1.6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3.1.7 ATM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3.1.8 ATM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3.1.9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eQTL分析 |
3.1.10 网络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分析 |
3.1.11 基因在Pan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二部分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结果 |
3.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2.1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筛选及研究流程简介 |
3.2.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风险关联的单基因座分析 |
3.2.3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的Meta分析及多重检验校正分析 |
3.2.4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3.2.5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曼哈顿图及区域关联情况 |
3.2.6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3.2.7 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3.2.8 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3.2.9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eQTL分析 |
3.2.10 网络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分析 |
3.2.11 基因在Pan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三部分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预测分析 |
3.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综合预测分析 |
3.3.1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预测分析 |
3.3.2 ATM与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综合分层预测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ATM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4.1.1 PIK3C3 rs76692125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1.2 INSR rs11668724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1.3 MAP3K4 rs13207108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4.2.1 KIF5B rs211304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2.2 FMN1 rs117648907与PanC的风险关联 |
4.2.3 MGAT3 rs34943118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绵羊卵泡颗粒细胞中POSTN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FSH调节卵泡发育 |
1.1.1 FSH调节卵泡发育功能 |
1.1.2 FSH协同信号轴调节卵泡颗粒细胞功能 |
1.2 AKT信号通路相关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 |
1.2.1 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及通信过程 |
1.2.2 PI3K-AKT信号通路的生物学作用 |
1.3 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卵泡发育机制研究 |
1.4 FOXO1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进展 |
1.4.1 FOXO1在细胞中的生物学调控功能 |
1.4.2 FOXO1在卵泡中的细胞生物学调控功能 |
1.5 POSTN生物功能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一 绵羊POST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样品 |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直径卵泡及黄体分离 |
2.2.2 不同直径卵泡中MGCs,TCs,COC和Oocyte的收集 |
2.2.3 RNA提取和反转录 |
2.2.4 POSTN基因cDNA克隆 |
2.2.5 胶回收及转化 |
2.2.6 POSTN基因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7 qRT-PCR方法检测POSTN在绵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2.2.8 免疫组化检测绵羊卵巢中POSTN的表达 |
2.2.9 Western Blot法检测POSTN蛋白表达 |
2.2.10 免疫荧光检测GCs中POSTN的表达 |
2.2.11 不同直径腔卵泡液中POSTN和生殖激素浓度检测 |
2.2.1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绵羊组织及卵泡GCs总RNA提取 |
2.3.2 POSTN cDNA序列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POSTN基因在绵羊不同组织中表达分析 |
2.3.4 POSTN在不同直径卵泡及卵泡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
2.3.5 POSTN在GCs的定位及表达 |
2.3.6 不同直径卵泡中POSTN和FSH、LH和17β-E_2含量水平 |
2.3.7 POSTN与FSH、LH和17β-E_2在不同直径卵泡中相关性分析 |
2.3.8 POSTN mRNA与FSHR、LHR和ER表达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实验二 FSH对绵羊卵泡GCs中POSTN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样品 |
3.1.2 主要试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卵泡GCs收集 |
3.2.2 绵羊GCs凋亡检测 |
3.2.3 FSH对体外培养的GCs的活性影响 |
3.2.4 FSH对体外培养的GCs细胞周期检测 |
3.2.5 POSTN siRNA化学合成 |
3.2.6 绵羊卵泡中GCs原代培养 |
3.2.7 POSTN siRNA细胞转染 |
3.2.8 转染POSTN-siRNA后GCs活性检测 |
3.2.9 转染POSTN-siRNA后GCs周期检测 |
3.2.10 转染POSTN-siRNA后GCs凋亡检测 |
3.2.11 GCs复苏及培养 |
3.2.12 GCs RNA提取和逆转录 |
3.2.13 qRT-PCR检测GCs中POSTN-siRNA转染效率 |
3.2.14 qPCR检测GCs中基因表达 |
3.2.15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3.2.1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浓度FSH对体外培养的GCs生长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FSH对体外培养的GCs凋亡影响 |
3.3.3 不同浓度FSH对体外培养的GCs周期影响 |
3.3.4 FSH对GCs中POSTN不同时期表达影响 |
3.3.5 FSH上调GCs中PCNA,Ccnd-2,Bcl-2和POSTN表达 |
3.3.6 POSTN-siRNA干扰效率检测 |
3.3.7 转染POSTN-siRNA对GCs活性的影响 |
3.3.8 转染POSTN-siRNA对GCs凋亡的影响 |
3.3.9 敲减POSTN可增加GCs凋亡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实验三 FSH通过AKT-FOXO1信号通路激活转录因子SRF调控POSTN表达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样品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绵羊卵泡中GCs分离和原代培养 |
4.2.2 GCs复苏及培养 |
4.2.3 蛋白激酶活性测定 |
4.2.4 GCs RNA提取和逆转录 |
4.2.5 绵羊POSTN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6 绵羊POSTN启动子5'缺失片段克隆及载体构建 |
4.2.7 目段片段与载体连接 |
4.2.8 GCs转染及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析 |
4.2.9 POSTN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分析 |
4.2.10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 |
4.2.11 PCR扩增 |
4.2.12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FSH诱导的细胞信号通路对POSTN表达的影响 |
4.3.2 GCs中AKT和FOXO1磷酸化激活POSTN表达 |
4.3.3 FSH通过AKT/FOXO1信号通路调控GCs中POSTN表达 |
4.3.4 POSTN启动子克隆及分析 |
4.3.5 POSTN启动子不同大小片段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
4.3.6 POSTN启动子活性分析 |
4.3.7 POSTN启动子活性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分析 |
4.3.8 ChIP鉴定转录因子结合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全文总体结论、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基因组印记 |
1.1 印记基因的发现 |
1.2 印记基因的特点 |
1.3 印记的建立、维持和去除 |
1.4 印记基因在发育和疾病中作用 |
1.5 印记基因的调控机制 |
2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机制 |
2.1 SEC家族的鉴定 |
2.2 SEC家族与疾病 |
2.3 SEC家族与转录调控 |
2.4 AFF3 的结构特征 |
2.5 AFF3 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 |
3 ZFP281的研究进展 |
3.1 ZFP281的鉴定 |
3.2 ZFP281的结构特点 |
3.3 ZFP281的功能 |
4 本课题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抗体 |
2 常用溶液配方 |
3 实验耗材 |
4 实验仪器 |
5 实验方法 |
5.1 细胞培养 |
5.2 构建Zfp281和Aff3 pLKO.1 shRNA重组质粒 |
5.3 慢病毒包装与靶细胞的感染 |
5.4 SDS-PAGE与蛋白免疫印迹 |
5.5 制备anti-ZFP281抗体 |
5.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5.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与文库构建 |
5.8 亚硫酸氢盐测序分析 |
5.9 免疫荧光 |
5.10 RNA-seq结果分析 |
5.11 ChIP-seq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AFF3结合的两类染色体特征 |
2 制备并鉴定anti-ZFP281特异性抗体 |
3 ZFP281与AFF3共定位在增强子上 |
4 ZFP281结合在未甲基化Meg3增强子上 |
5 ZFP281对募集AFF3 Dlk1-Dio3基因座增强子是必须的 |
6 ZFP281在转录水平上调节Meg3的表达 |
7 ZFP281募集AFF3在基因组多个增强子 |
8 ZFP281与AFF3共调节基因表达 |
9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PM_(10)概述 |
1.1.1 PM_(10)概念、成分及来源 |
1.1.2 PM_(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3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的机理研究 |
1.2 鹰嘴豆芽素A概述 |
1.2.1 鹰嘴豆芽素A概念 |
1.2.2 鹰嘴豆芽素A生物活性 |
1.2.3 鹰嘴豆芽素A分子作用机制 |
1.3 PI3K/AKT信号通路概述 |
1.3.1 PI3K/AKT信号通路的传导与调节 |
1.3.2 PI3K/AKT信号通路的组成 |
1.3.3 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炎症与免疫 |
1.3.4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 |
1.4 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ER)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津市PM_(10)形态学与化学组成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颗粒物样品采集 |
2.2.2 颗粒物粒径分析 |
2.2.3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测定 |
2.2.4 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测定 |
2.2.5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测定分析 |
2.2.6 天津市PM_(10)颗粒物形态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天津市PM_(10)粒径分析与确定 |
2.3.2 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分析 |
2.3.3 天津市PM_(10)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测定分析 |
2.3.4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分析 |
2.3.5 天津市PM_(10)形态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M_(10)诱导因素与呼吸系统损伤相关性分析 |
3.1 实验方法 |
3.1.1 PM_(10)成分信息收集 |
3.1.2 Chem View DB& ToxRef DB数据库评估PM_(10)成分 |
3.1.3 呼吸系统损伤的界定方法 |
3.1.4 呼吸系统损伤终点统计分析 |
3.1.5 Tox Cast DB数据库评估 |
3.1.6 基因分数计算 |
3.1.7 二模网络可视化 |
3.1.8 生物信息分析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Chem View DB& ToxRef DB数据库评估PM_(10)成分 |
3.2.2 致呼吸系统损伤化学成分Tox Cast DB生物活性分析 |
3.2.3 PM_(10)诱导因素-呼吸系统损伤二模网络可视化 |
3.2.4 Tox Cast?分子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细胞株 |
4.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PM_(10)颗粒物采集 |
4.2.2 PM_(10)颗粒物样品的制备 |
4.2.3 细胞培养 |
4.2.4 染毒母液的制备 |
4.2.5 细胞模型构建及处理 |
4.2.6 MTT试验 |
4.2.7 LDH试验 |
4.2.8 DCFH-DA荧光标记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
4.2.9 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测定 |
4.2.10 炎症因子/介质的测定 |
4.2.11 基因表达测定 |
4.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作用评价 |
4.3.2 BCA安全作用剂量考察 |
4.3.3 PM_(10)暴露-BCA保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
4.3.4 DCFH-DA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
4.3.5 BCA抗氧化作用评价 |
4.3.6 BCA抗炎作用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BCA缓解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细胞株 |
5.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模型构建及处理 |
5.2.2 CRISPR-CAS9 法构建XRCC1 基因敲除BEAS-2B细胞模型 |
5.2.3 基因表达测定 |
5.2.4 细胞总蛋白提取 |
5.2.5 蛋白浓度测定及变性处理 |
5.2.6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BCA抑制PM_(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蛋白表达 |
5.3.2 BCA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 |
5.3.3 XRCC1 干扰PI3K/AKT信号通路 |
5.3.4 BCA介导DNA碱基切除修复BER信号通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全文结论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疾病作用靶点 |
1.1 高血压作用靶点 |
1.1.1 高血压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1.1.1.1 miR-34b |
1.1.1.2 miR-34a |
1.1.1.3 miR-142-3p |
1.1.1.4 miR-16 |
1.1.2 高血压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1.1.2.1 Rho激酶 |
1.1.2.2 T-细胞盐皮质激素受体 |
1.1.2.3 补体成分3a受体和补体成分5a受体 |
1.2 心律失常作用靶点 |
1.2.1 心律失常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1.2.1.1 miR-3144-5p |
1.2.1.2 miR-1231 |
1.2.2 心律失常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1.2.2.1 丝裂原活化激酶激酶-7 |
1.2.2.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 |
1.3 心力衰竭作用靶点 |
1.3.1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1.3.2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
1.3.2.1 心肌细胞再生相关LncRNA |
1.3.2.2 内源性心脏再生相关调节因子 |
1.3.3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1.3.3.1 去乙酰化酶-6 |
1.3.3.2 内膜转位酶50 |
1.3.3.3 转录激活因子3 |
1.3.3.4 ATP酶抑制因子1 |
1.3.3.5 EphrinB2 心脏纤维化是左心室重构常见的特征,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
1.4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作用靶点 |
1.4.1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1.4.1.1 miR-20a |
1.4.1.2 miR-574-5p |
1.4.1.3 miR-21 |
1.4.2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
1.4.2.1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型亚基δ转录本1相关LncRNA |
1.4.3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1.4.3.1 ADAMTS7 |
1.4.3.2 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 |
1.4.3.3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 |
1.4.3.4 前列腺素E3受体 |
1.4.3.5 IL-37 |
1.4.3.6 Tim-1 + B细胞 |
1.4.3.7 热休克转录因子1 |
1.5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 |
1.5.1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1.5.1.1 hsa-miR-148b |
1.5.1.2 miR-155 |
1.5.1.3 miR-17-5p |
1.5.1.4 miR-126 |
1.5.1.5 miR-9 |
1.5.1.6 miR-182 |
1.5.1.7 miR-210 |
1.5.1.8 miR-1185 |
1.5.1.9 miR-98 |
1.5.1.10 miR-338-3p |
1.5.1.11 miR-328 |
1.5.1.12 miR-377 |
1.5.2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
1.5.3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1.5.3.1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
1.5.3.2 胃饥饿素 |
1.5.3.3 Jmjd3 |
1.5.3.4 CD137 |
1.5.3.5 CD146 |
1.5.3.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1.5.3.7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亚基12 |
1.5.3.8 干扰素调节因子3 |
1.5.3.9 apelin-13 |
1.5.3.10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
1.5.3.11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 |
1.5.3.12 β-干扰素Toll/1L-1R结构域衔接蛋白 |
1.5.3.13 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成员7 |
2 脑血管病作用靶点 |
2.1 脑血管病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
2.1.1 miR-195 |
2.1.2 miR-9-5p |
2.2 脑血管病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
2.2.1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 |
2.2.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
2.2.3 15-脂氧合酶/15-羟二十碳四烯酸 |
2.2.4 组蛋白去乙酰酶4 |
2.2.5 趋化因子受体5 |
2.2.6 sigma-1 受体 |
2.2.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2.2.8 脑活素 |
2.2.9 血管生成素样4 |
2.2.10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
2.2.11 Netrin-1 |
2.2.12 TNF-α刺激基因/蛋白6 |
3 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靶点 |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靶点 |
3.1.1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
3.1.2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
3.1.3 RIPK1-VDAC1途径 |
3.1.4 金属硫蛋白-1、Th17与Treg |
3.2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靶点 |
3.2.1 Toll样受体-4 |
3.2.2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
3.2.3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蛋白3 |
3.2.4 血清颗粒蛋白前体和卵泡抑素样蛋白1 |
3.3 多发性硬化作用靶点 |
3.4 银屑病作用靶点 |
3.4.1 miR-194 |
3.4.2 Yes相关蛋白 |
3.4.3 角蛋白17 |
3.4.4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 |
3.5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靶点 |
3.5.1 miR-15a |
3.5.2 Toll样受体-4 |
3.5.3 CXC趋化配体因子16 |
3.5.4 非经典和中间单核细胞亚群 |
(6)沙葱水提物影响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肉品质研究概述 |
1.2 沙葱研究现状 |
1.2.1 沙葱及其营养成份 |
1.2.2 沙葱对羊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
1.3 表观遗传学和营养表观遗传学 |
1.4 肌肉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
1.4.1 肌生成的转录调控 |
1.4.2 肌肉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 |
1.4.3 调节细胞周期的退出和激活肌肉分化 |
1.5 肌内脂肪沉积的表观遗传调控 |
1.5.1 脂肪组织的发育起源 |
1.5.2 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 |
1.5.3 肌内脂肪沉积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
1.6 研究总体思路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沙葱水提物对杜寒杂交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沙葱水提物影响杜寒杂交羊肌肉组织DNA甲基化和转录组的分子机制研究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沙葱水提物影响杜寒杂交羊脂肪组织DNA甲基化和转录组的分子机制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沙葱水提物影响杜寒杂交羊肌肉和脂肪组织差异性的研究 |
2.4.1 材料和方法 |
2.4.2 结果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沙葱水提物对杜寒杂交羊肌肉和脂肪组织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的作用机理研究 |
2.5.1 材料和方法 |
2.5.2 结果 |
2.5.3 讨论 |
2.5.4 小结 |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沙葱水提物对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1.2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研究生物性状和分子机制的必要手段 |
3.1.3 沙葱水提物诱导的羊肌肉和脂肪组织差异甲基化与转录组基因功能分析 |
3.1.4 肌肉和组织差异分析 |
3.2 总体结论 |
3.3 创新点 |
3.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gga-miR-31-5p调控鸡减数分裂和精子生成的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视黄酸调控细胞生长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
1.1.1 视黄酸的分类与功能概述 |
1.1.2 视黄酸与胚胎干细胞分化 |
1.1.3 视黄酸与精原干细胞分化 |
1.1.4 视黄酸与其它细胞的分化 |
1.1.5 视黄酸与肢体发育 |
1.1.6 视黄酸与睾丸生殖细胞的分化 |
1.2 miRNA调控细胞分化与生殖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1 miRNA的发生与功能概述 |
1.2.2 miRNA调控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
1.3 生殖特异基因与表观遗传因素调控减数分裂的研究进展 |
1.3.1 生殖特异基因调控减数分裂 |
1.3.2 miRNAs调控减数分裂 |
1.3.3 lncRNA调控减数分裂 |
1.3.4 组蛋白修饰与减数分裂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RA诱导ESC向SSC分化过程中关键miRNAs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RA诱导ESC分化 |
2.1.5 5种类型的文库建立与测序 |
2.1.6 靶基因预测、GO和KEGG分析 |
2.1.7 qRT-PCR检测Stra8及miRNAs表达变化 |
2.1.8 数据分析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miRNAs测序与鉴定 |
2.2.2 成熟miRNAs的富集性 |
2.2.3 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靶基因的分析 |
2.2.4 PGC/SSC差异miRNAs在RA诱导ESC后表达模式变化 |
2.2.5 靶向Stra8的miRNAs表达差异检测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靶向Stra8的关键miRNA筛选及其功能验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克隆Stra8 3'UTR序列 |
3.1.5 靶向Stra8的miRNAs预测与鉴定 |
3.1.6 anti-STRA8多克隆抗体制备 |
3.1.7 gga-miR-31-5p功能验证 |
3.1.8 数据分析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靶向鸡:Stra8基因的miRNA预测及鉴定 |
3.2.2 gga-miR-31-5p靶向Stra8调控减数分裂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gga-miR-31-5p转录调控因素的探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4 gga-miR-31-5p启动子区域预测与生物学分析 |
4.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4.1.6 pEGFP-miR-31-promoter重组质粒载体构建与定性分析 |
4.1.7 gga-miR-31-5p启动子核心区域鉴定 |
4.1.8 gga-miR-31-5p启动子与Stra8启动子竞争性结合RA |
4.1.9 转录因子c-jun对gga-miR-31-5p启动活性的影响 |
4.1.10 TSA对gga-miR-31-5p转录的影响 |
4.1.11 数据分析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确认gga-miR-31-5p的启动子区域 |
4.2.2 gga-miR-31-5p与Stra8的启动子竞争性结合RA |
4.2.3 转录因子c-jun对gga-miR-31-5p启动活性的影响 |
4.2.4 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TSA调控gga-miR-31-5p的转录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ncRNA-IMS与Stra8竞争性结合gga-miR-31-5p促进精子形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4 gga-miR-31-5p互作lncRNA分析 |
5.1.5 各lncRNA过表达载体构建 |
5.1.6 各lncRNA与gga-miR-31-5p-Stra8竞争关系验证 |
5.1.7 LncRNA-IMS突变载体构建及活性验证 |
5.1.8 sh-LncRNA-IMS重组质粒构建及活性验证 |
5.1.9 LncRNA-IMS功能验证 |
5.1.10 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分析预测lncRNA-gga-miR-31-5p |
5.2.2 OE-lncRNA重组质粒构建 |
5.2.3 双荧光检测lncRNA与Stra8及gga-miR-31-5p竞争关系 |
5.2.4 sh-LncRNA-IMS重组质粒构建及活性验证 |
5.2.5 LncRNA-IMS体外影响减数分裂的功能验证 |
5.2.6 LncRNA-IMS体内影响精子形成的功能验证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 |
论文有待改进之处及下一步计划 |
待改进之处 |
下一步计划 |
附录 |
附录一:常用试剂配制 |
附录二: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1 鸡剩余采食量的研究进展 |
1.1.1 鸡的剩余采食量 |
1.1.2 鸡剩余采食量的测定 |
1.1.3 鸡剩余采食量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
1.1.4 鸡剩余采食量与血液代谢物的相关性 |
1.2 影响剩余采食量的生理学因素 |
1.2.1 采食习惯 |
1.2.2 消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 |
1.2.3 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 |
1.2.4 应激、免疫和炎症等各种压力因素 |
1.3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 |
1.3.1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信号通路 |
1.3.2 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候选基因 |
1.4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
1.4.1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miRNAs |
1.4.2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lncRNAs |
1.4.3 鸡剩余采食量关联的circRNAs |
1.5 鸡剩余采食量的可变剪切事件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剩余采食量与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液变量相关性分析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饲料配方组成 |
2.1.3 仪器和试剂 |
2.1.4 生长性状和饲料效率相关性状测定 |
2.1.5 屠宰性能测定 |
2.1.6 肉品质测定 |
2.1.7 血液激素水平及代谢物测定 |
2.1.8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性状 |
2.2.2 屠宰性能性状 |
2.2.3 肉品质 |
2.2.4 血浆激素水平 |
2.2.5 血清代谢物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RNA-Seq鉴定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关键基因和通路 |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RNA提取和测序 |
3.1.3 RNA测序分析 |
3.1.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功能注释分析 |
3.1.5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模块选择 |
3.1.6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RNA测序结果和差异基因鉴定 |
3.2.2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3.2.3 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差异基因鉴定关键基因和通路 |
3.2.4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3.2.5 用荧光定量对RNA-seq结果进行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三章 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非编码RNA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总RNA提取和RNA测序 |
4.1.3 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鉴定 |
4.1.4 差异表达miRNAs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5 差异表达lncRNAs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6 差异表达circRNA的鉴定及靶基因功能分析 |
4.1.7 ceRNA互作网络构建 |
4.1.8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测序结果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测序结果 |
4.2.2 差异lncRNAs,miRNAs及 circRNAs的鉴定 |
4.2.3 mi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4 lnc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5 circRNAs的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 |
4.2.6 ceRNA网络构建 |
4.2.7 qPCR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可变剪切事件分析 |
引言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RNA分离与测序 |
5.1.3 鉴定AS事件和差异AS事件 |
5.1.4 差异剪切基因的功能分析 |
5.1.5 差异剪切基因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RFI地方鸡中的AS事件 |
5.2.2 不同RFI地方鸡中的差异AS事件和差异剪切基因 |
5.2.3 差异剪切基因的功能分析 |
5.2.4 差异剪切基因的PPI网络构建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个人简介 |
(9)lncRNA2919调控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哺乳动物毛囊发育的研究进展 |
1.1.1 毛囊的生物学特征 |
1.1.2 毛囊发育的规律 |
1.1.3 毛囊发育的相关调控机制 |
1.1.4 家兔毛囊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 长链非编码RNA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
1.2.1 lncRNA的发现 |
1.2.2 lncRNA的功能 |
1.2.3 lncRNA的转录调控 |
1.3 长链非编码RNA在哺乳动物毛囊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1.3.1 lncRNA与毛囊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
1.3.2 lncRNA在家兔上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基于全转录组测序筛选毛兔毛囊周期性生长的关键因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长毛兔毛囊周期同期化模型的构建 |
2.2.2 筛选长毛兔毛囊周期不同阶段差异表达ncRNAs和mRNAs |
2.2.3 差异表达ncRNAs和mRNAs表达水平验证 |
2.2.4 差异表达的ncRNAs和mRNAs生物功能分析 |
2.2.5 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
2.3 讨论 |
第3章 lncRNA2919的鉴定及其对毛兔毛囊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lncRNA2919全长序列获取与特征分析 |
3.2.2 lncRNA2919对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
3.2.3 lncRNA2919对毛乳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3.2.4 腺病毒介导lncRNA2919对毛兔毛囊再生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DNA甲基化调控EGR1结合lncRNA2919启动子区的机理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毛囊周期不同阶段lncRNA2919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检测 |
4.2.2 lncRNA2919启动子区活性检测 |
4.2.3 转录因子EGR1对lncRNA2919启动子区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5章 lncRNA2919-STAT1-KRTAP11-1轴调控毛兔毛囊再生的作用机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RNA pull-down结合质谱筛选lncRNA2919互作蛋白 |
5.2.2 lncRNA2919与转录因子STAT1关系验证 |
5.2.3 lncRNA2919与KRTAP11-1的相关性分析 |
5.2.4 KRTAP11-1对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的影响 |
5.2.5 转录因子STAT1对KRTAP11-1启动子区活性的影响 |
5.2.6 lncRNA2919抑制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的信号转导图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型氧桥双环庚烯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乳腺癌 |
1.1 引起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
1.2 乳腺癌的分类及临床分期 |
1.3 乳腺癌的治疗 |
2.雌激素 |
2.1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 |
2.2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
2.3 雌激素与乳腺癌 |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 |
3.1 SERMs和 SERDs的定义及其功能 |
3.2 SERMs和 SERDs的作用分子机制 |
3.3 新型氧杂双环类SERMs |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质粒 |
1.3 化合物 |
1.4 主要试剂、抗体及试剂盒 |
1.5 引物 |
1.6 常见溶液配制 |
1.7 主要仪器及器材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MTT法测细胞活力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4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
2.5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2.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
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 IP-Seq) |
2.9 Hoechst33258 染色 |
2.10 细胞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 |
2.12 转录组测序(RNA-seq) |
2.1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
2.14 RNA干扰技术构建ERα稳定敲低(knockdown)细胞系 |
3.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OBHS是一种ERα选择性的SERM |
1.1 OBHS可以激活ERα-ERE报告基因表达 |
1.2 OBHS可以刺激ERα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结合 |
2.OBHS在乳腺癌MCF-7 细胞中具有抗肿瘤作用 |
2.1 OBHS可以抑制乳腺癌MCF-7 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
2.2 OBHS可以诱导乳腺癌MCF-7 细胞周期的停滞 |
2.3 OBHS可以诱导乳腺癌MCF-7 细胞的凋亡 |
3.OBHS对乳腺癌细胞MCF-7 转录组的影响 |
4.OBHS可以抑制同源重组修复和范可尼贫血通路 |
5.OBHS可以抑制RNA聚合酶II在靶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 |
6.OBHS可以增加乳腺癌MCF-7 细胞对Olaparib和 Doxorubicin的敏感性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The ATF/CREB site is the key element for franscription of the human RNA methyransferase likel(RNMTL1)gene,a newly discovered 17p13.3 gene(论文参考文献)
- [1]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D]. 赵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绵羊卵泡颗粒细胞中POSTN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功能研究[D]. 刘春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ZFP281相关蛋白复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功能研究[D]. 王艳. 东南大学, 2020
- [4]鹰嘴豆芽素A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PM10致急性肺细胞损伤机制研究[D]. 王君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5]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J]. 江振洲,袁子航,孙丽新,吴启鹏,柴媛媛,李思佳,向婷,喻琼娜,朱英,张陆勇. 药学进展, 2020(06)
- [6]沙葱水提物影响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表观遗传机理研究[D]. 薛江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7]gga-miR-31-5p调控鸡减数分裂和精子生成的机制解析[D]. 王颖洁. 扬州大学, 2020
- [8]影响鸡剩余采食量的功能基因发掘及ncRNA介导的遗传调控研究[D]. 杨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lncRNA2919调控毛兔毛囊周期性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D]. 赵博昊. 扬州大学, 2020
- [10]新型氧桥双环庚烯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D]. 吴俊. 武汉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