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猪按季节配种好(论文文献综述)
徐桢,吕敏勇,卫恒习,张惠文,陈广新,李赞,李莉,孟立,张守全[1](2019)在《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观察并记录了1 656头后备母猪的繁殖情况,分别按照品种、进群季节、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将其分组,并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长白后备母猪的配种利用率(89.73%)极显着(P<0.01)高于大白后备母猪(75.00%)和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80.57%);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的窝均总仔数(11.36)极显着(P<0.01)高于大白后备母猪(10.35),显着(P<0.05)高于长白后备母猪(10.74);②春季和冬季进群的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配种利用率(100.00%、100.00%)极显着(P<0.01)高于夏季(71.89%)和秋季(51.47%),同时夏季也极显着(P<0.01)高于秋季;秋季配种的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受胎分娩率(86.21%)分别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低于春季(94.07%)和冬季(97.42%);③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首配日龄在211~230 d组的窝均活仔数(9.30)显着(P<0.05)低于231~250 d(10.15)和251~270 d(10.36)组,并且极显着(P<0.01)低于271~290 d(10.48)组;211~230 d组的窝均合格仔数(8.96)显着(P<0.05)低于231~250 d(9.82)组,极显着(P<0.01)低于251~270 d(10.04)和271~290 d(10.21)组。综合试验结果,长白后备母猪的配种利用率较好,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的产仔性能较好。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在春、冬季节进群时配种利用率较好,在秋季配种时受胎分娩率较差;且其首配日龄在211~230 d时产仔性能较低,在211~290 d时产仔性能较高。
张德磊[2](2017)在《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根据安徽省某丹系原种猪场2014-2016年的生产测定记录,分析不同品种、胎次、配种季节、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同品种丹系猪生长性能的差异,以及其群体2014年到2016年间选育进程,以期为该猪场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种猪群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丹系母猪生产性能的比较:大约克母猪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活仔数和健仔数均高于长白,长白高于杜洛克,且大约克和长白母猪平均窝总产仔数、平均活仔数和健仔数均极显着高于杜洛克母猪(P<0.01),但大约克与长白母猪间差异不显着(P>0.05)。丹系大约克后备公、母猪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显着(P<0.05)高于丹系杜洛克公、母猪。三个品种后备母猪间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丹系大约克公猪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显着(P<0.05)高于丹系杜洛克公猪。2、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长白猪,春、秋、冬季配种平均窝总产仔数和平均窝产活仔数比夏季高(P<0.01),而春、秋、冬这三季之间差异不显着;大白猪,冬季配种平均窝总产仔数极显着(P<0.01)高于春、夏、秋季,春季低于夏季(P<0.05),秋季与春、夏两季差异均不显着(P>0.05)。3、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长白猪,第5胎平均窝产总仔数最高,第8胎最低;第2、3、4、5、6胎极显着(P<0.01)高于第1、7、8胎;胎次与长白猪母猪平均窝产总仔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352x2+1.1695x+12.533,y=0.0043x2+0.0429x+1.2998。大约克猪,大约克猪平均窝产总仔数第4胎最高,第1胎最低;第2、3、4、5、6、7胎极显着(P<0.01)高于第1、8胎;胎次与平均窝产总产仔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16x2+1.0824x+13.624,y=0.0777x2-0.3915x+1.8246。4、丹系长白猪和大约克猪分娩月份与平均窝产畸形数、死胎数通过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33x2+0.0548x-0.0605,y=0.006x2-0.1759x+2.3905,y=-0.0051x2+0.0824x-0.0806,y=0.0153x2-0.3019x+2.8693。5、2014至2016年间该场的长白猪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均逐年提高,说明育种进程一直在持续。杜洛克和大约克的生长性能也有所提高,100Kg体重背膘EBV、100Kg体重日龄EBV均逐年下降,父系指数逐年提高;但是母系指数2014年到2015年大幅提高,2015年到2016年小幅下降。结论:本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丹系猪三个品种中大约克猪的繁殖性能优于长白和杜洛克;杜洛克猪的生长性能表现最优异。配种月份、胎次和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有显着影响。2014至2016年间该场的长白猪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杜洛克和大约克的生长性能也有所提高,但繁殖性能育种进展不大。
严秋[3](2017)在《DLY优质瘦肉型商品猪配套系饲养管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DLY三元杂交猪具有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肉质好、饲料报酬率高等特点,其市场潜力巨大,本文就如何提高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养殖场提供参考。
刘大蓉[4](2016)在《家庭农场种猪生态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家庭农场种猪从品种选择、饲养及饲料配制、生产流程、养殖粪污处理等技术要点,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杨雪[5](2014)在《分娩与断奶背膘厚度及产仔月份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母猪繁殖力是反应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背膘厚度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是母猪繁殖性能良好的预测指标,但常用的目测评分法准确性较差,本文采用超声波测定背膘,分析了背膘厚度与母猪繁殖表现的关系。产仔季节即温度也对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产仔季节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为研究母猪分娩与断奶时背膘厚度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使用A超测定母猪分娩及断奶时的背膘厚度,根据分娩时背膘厚度将母猪分为1组(X<10mm)、2组(10mm≦X≦13mm)、3组(13mm<X≦16mm)、4组(X>16mm);根据断奶时的母猪背膘厚度将母猪分为A组(X<7mm)、B组(7mm≦X<10mm)、C组(10mm≦X<13mm)、D组(13mm≦X≦16mm)、E组(X>16mm);根据哺乳期间损失的背膘厚度,将母猪分为Ⅰ组(X<3mm)、Ⅱ组(3mm≦X≦6mm)、Ⅲ组(X>6mm)。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繁殖表现,并建立了发情间隔对背膘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分娩时背膘厚度为10mm≦X≦13mm组的母猪中产死胎母猪所占比例是10%,在四组中最小;仔猪断奶时母猪背膘厚度中间组(10mm≦X<13mm)平均断奶-发情间隔低于其他各组,背膘厚度>16mm的母猪组断奶-发情间隔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哺乳期间背膘损失最大的Ⅲ组母猪平均发情间隔为8天,显着高于Ⅰ组、Ⅱ组。表明分娩与断奶时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着影响,膘情适中的母猪有最好的繁殖表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Y=31.787-6.169X+0.440X2-0.009X3用于预测母猪发情配种日期。2.收集了石河子科盛种猪场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的母猪正常分娩记录,分析了产仔月份对大白猪与长白猪产仔数的影响,发现月份对母猪的平均窝产仔数、平均窝产活仔数影响差异不显着。2月份窝产仔数最少,8月份窝产活仔数最少。7、8月份母猪平均每胎产死仔数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5),说明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猪场使用的冬季采暖、夏季降温措施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炎热季节需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降温效果,冬季猪舍应增加通风换气。本文为养猪生产提供了有应用价值的参考数据,有助于母猪生产管理。
张世强[6](2013)在《怎样破解夏季养猪难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夏季的来临,天气逐渐变热,困扰猪场的"温难降、湿难控、母难孕、仔难养、病难治"等难题也随即出现。这些难题,使养猪效益变差。一、改进猪舍隔热设计目前猪舍建筑的隔热防暑设计主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建筑猪舍的朝向和
周学利,陶立,卞国保,王重龙[7](2012)在《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文中指出母猪是养猪生产的基础,其生产能力直接影响集约化猪场的生产成绩。笔者从选种、猪群结构、营养、管理、配种、疫病和用药等方面综述了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措施,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张世强[8](2011)在《夏秋季节母猪的保健方案》文中认为1防暑降温,预防发生应激1.1隔热猪场要建在通风的开阔地带,选择坐北朝南方向,南方地区以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猪舍为宜,传统敞圈搭建凉棚或搭建遮阳网,可有效地遮挡阳光照射,减轻热应激对母猪的危害。北方地区修建封闭
张文通,林纯洁,叶素萍,董新胜,陈超生[9](2009)在《夏季高温对舍饲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报综合[10](2009)在《保健措施做得好 夏养母猪病害少》文中研究表明夏季天气炎热,母猪往往出现中暑、食欲不振等症状,加上圈舍湿度增加、病原微生物生长与繁殖活跃等,给母猪饲养带来了困难,养殖户如果管理和保健措施不得力,往往影响母猪的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进而造成养殖效益下滑。为此,建议养猪户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各?
二、母猪按季节配种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猪按季节配种好(论文提纲范文)
(1)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不同品种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统计 |
1.2.2 不同进群季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统计 |
1.2.3 不同配种季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统计 |
1.2.4 不同首配日龄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统计 |
1.3 数据分析 |
2 结 果 |
2.1 品种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 进群季节对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 配种季节对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 首配日龄对长大二元杂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 讨 论 |
3.1 不同品种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进群和配种季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首配日龄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结 论 |
(2)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丹系猪概况 |
1.2 丹系猪引进到中国后的生产情况 |
2 繁殖、生长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
2.1 繁殖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
2.2 生长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
3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 |
3.1 配种季节、分娩月份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2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母猪产仔异常及常见影响因素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猪群及其饲养管理 |
1.2 生产记录及统计样本 |
1.3 生产性能指标 |
1.3.1 繁殖性能 |
1.3.2 生长性能 |
1.4 选择指数 |
1.5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生产性能的比较 |
2.1.1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繁殖性能的比较 |
2.1.2 丹系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生长性能的比较 |
2.2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1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配种季节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 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1 胎次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3.2 胎次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 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1 分娩月份对丹系长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4.2 分娩月份对丹系大约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5 丹系猪遗传进展分析 |
2.5.1 估计育种值的变化趋势 |
2.5.2 综合育种值指数的变化趋势 |
3 讨论 |
3.1 品种对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配种季节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3 胎次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4 分娩月份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5 丹系猪遗传进展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DLY优质瘦肉型商品猪配套系饲养管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介绍 |
1.1 杜洛克 |
1.2 长白猪 |
1.3 大约克 |
2 种猪的选择和培育 |
2.1 种母猪的选择 |
2.2 种公猪的选择 |
3 种猪的饲养管理 |
3.1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
3.2 后备公猪的饲养管理 |
3.3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
3.3.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
3.3.2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
3.3.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
3.3.4 分娩、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4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
5 育成猪的饲养管理 |
6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
7 猪的人工授精技术 |
8 疫苗免疫 |
8.1 猪瘟 |
8.2 猪丹毒、猪肺疫 |
8.3 猪副伤寒 |
8.4 仔猪黄痢 |
8.5 仔猪红痢 |
8.6 猪蓝耳病 |
8.7 猪口蹄疫病 |
(5)分娩与断奶背膘厚度及产仔月份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前言 |
1.2 背膘厚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3 母猪体况和背膘的测评方法 |
1.4 产仔季节和月份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5 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分娩与断奶背膘厚度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产仔月份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4.1 分娩与断奶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重要影响 |
4.2 产仔月份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一定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高产母猪, 优化猪群结构 |
1.1 高产母猪的选择 |
1.1.1 品种选择 |
1.1.2 个体选择 |
1.2 优化猪群结构 |
2 阶段饲养, 营养均衡 |
2.1 不同阶段母猪营养要合理 |
2.1.1后备母猪 |
2.1.2空怀母猪 |
2.1.3妊娠母猪 |
2.1.4哺乳母猪 |
2.2 合理使用添加剂 |
2.2.1 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 |
2.2.2 中药促进繁殖性能 |
2.2.3 使用益生素 |
2.2.4 慎用激素与抗生素 |
3 加强管理 |
3.1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
3.1.1 促进后备母猪发情 |
3.1.2 群养后备母猪和空怀母猪 |
3.1.3 加强妊娠母猪的管理 |
3.1.4 做好产房的管理 |
3.1.5 调控年产窝数 |
3.1.6 解除乏情因素 |
3.2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
3.2.1 种公猪的营养 |
3.2.2 种公猪的管理 |
4 科学配种, 提高受胎率 |
4.1 选择初配月龄及体重 |
4.2 做好发情鉴定 |
4.3 适时配种 |
4.4 避免高温配种 |
4.5 配种次数与方式 |
4.6 选配公母猪 |
4.7 避免近亲繁殖 |
5 疫病防控 |
5.1 防治疫病 |
5.2 合理用药 |
(8)夏秋季节母猪的保健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暑降温, 预防发生应激 |
1.1 隔热 |
1.2 通风 |
1.3 喷 (洒) 水 |
1.4 湿帘风机降温 |
1.5 空调降温 |
2 调整饲料, 加强饲养管理 |
2.1 调节饲料配方 |
2.2 供应充足的清凉饮水, 抑制母猪体温上升 |
2.3 调整饲喂时间 |
2.4 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对母猪的影响 |
2.5 高温季节不配种 |
3 多方出击, 做好母猪保健 |
3.1 要特别做好围产期母猪的保健工作 |
3.2 重视母猪产后一针 |
3.3 勤观察猪群 |
3.4 定期驱虫 |
3.5 警惕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 |
3.6 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 |
四、母猪按季节配种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品种、进群和配种季节、首配日龄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 徐桢,吕敏勇,卫恒习,张惠文,陈广新,李赞,李莉,孟立,张守全. 中国畜牧兽医, 2019(11)
- [2]安徽省丹系猪生产性能的品种间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张德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3]DLY优质瘦肉型商品猪配套系饲养管理技术探讨[J]. 严秋.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7(01)
- [4]家庭农场种猪生态养殖技术[J]. 刘大蓉. 甘肃畜牧兽医, 2016(05)
- [5]分娩与断奶背膘厚度及产仔月份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D]. 杨雪.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6]怎样破解夏季养猪难题[J]. 张世强. 新农业, 2013(05)
- [7]提高母猪生产能力的综合措施[J]. 周学利,陶立,卞国保,王重龙. 中国畜牧杂志, 2012(10)
- [8]夏秋季节母猪的保健方案[J]. 张世强. 广东饲料, 2011(07)
- [9]夏季高温对舍饲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J]. 张文通,林纯洁,叶素萍,董新胜,陈超生. 浙江畜牧兽医, 2009(04)
- [10]保健措施做得好 夏养母猪病害少[N]. 本报综合. 河北农民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