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阳蝇属三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文献综述)
李心钰[1](2020)在《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文中认为狂蝇科Oestridae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有瓣蝇类Calyptratae,是昆虫纲中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内专性寄生的类群。狂蝇寄主广泛、专一性强,具有丰富的形态及生物学多样性,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寄生生活形成了高度适应,是双翅目昆虫系统学及适应演化研究的关键类群。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进化框架和深入的形态比较,狂蝇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仍为待解之谜。本研究通过全面检视我国以及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南非等10余个国家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狂蝇标本,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Micro-CT等超显微技术,对狂蝇的卵、幼虫(三个龄期)、成虫(雌雄)等生活史关键阶段,开展了系统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合成了二维和三维的显微、超显微形态特征图像6000余张,发现了3个新的超显微结构;通过整合形态特征和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特征,揭示了狂蝇科及代表性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关键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趋势,主要发现如下:1.基于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首次构建了涵盖狂蝇科全部四个亚科的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发育树,验证了狂蝇科的单系性,明确了亚科间的亲缘关系,发现狂蝇科中不同亚科的碱基组成和生物分子进化速率具有明显差异,皮蝇亚科和狂蝇亚科的进化速率高于疽蝇亚科和胃蝇亚科;胃蝇亚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GC含量明显增高但总长度显着减小,可能是能量代偿的进化结果。2.基于分子分类学理论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首个25种常见狂蝇蛆病病原体的精准、快速检测体系,提出DNA条形码区域为狂蝇分子分类学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恢复了胃蝇物种Gasterophilus flavipes(Olivier)的种级地位,其半个世纪以来被错误的列为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Linnaeus)的同物异名;提出仅已知三龄幼虫的帕皮蝇属Pallasiomyia和部分繸皮蝇属Przhevalskiana物种的分类学有待进一步修订。3.选取狂蝇适应演化中的代表性类群胃蝇亚科,通过联用多种超显微技术,遴选了卵、幼虫(一龄、二龄、三龄)、成虫(雌、雄)等全部虫态的近200个关键形态特征,构建了首个涵盖该亚科全部物种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胃蝇亚科为稳定的单系,明确了胃蝇幼虫发达的口钩和其表面密布的感觉毛,有助于其在寄主消化道内精准定殖;发现了成虫触角鞭节表面集中了大量感觉器官复合体,具有增加嗅感器数量、汇集气味分子、提高嗅觉灵敏性的作用。4.选取狂蝇系统发育关系及拟态研究中的典型类群小头皮蝇属,通过系统检视世界主要博物馆的狂蝇成虫标本,建立了新物种4种,新同物异名1个,并构建了该属首个物种进化树,明确了该属体色特征的演化轨迹;结合世界熊蜂属体色分析结果,验证了小头皮蝇腹部与熊蜂相似的体色特征为贝茨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的趋同性演化结果。
李德强,刘梅芳,周军,徐国宾,邵斌,杨子林[2](2017)在《滇西南南汀河流域实蝇种类及种群动态研究初报》文中指出利用诱蝇醚(Methyleugenol)和诱蝇酮(Cuelure)2种信息素诱剂对滇西南南汀河流域实蝇(Fruit fly)种群开展系统监测和网捕调查,共捕获实蝇43种。已鉴定明确学名的种类有34种,分属寡毛实蝇亚科(Dacinae)和实蝇亚科(Trypetinae)2个亚科,寡毛实蝇族(Dacini)和阿坎洞实蝇族(Acanthonevrini)2个族,离腹寡毛实蝇属(Bactrocera)、合腹寡毛实蝇属(Dacus)和阿坎洞实蝇属(Acanthonevra)3个属;捕获种类最多的监测点达30种,捕获量最高达40 504头,不同层次区域间实蝇捕获量差异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水平(P<0.01);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和瓜实蝇[Bactrocera(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为优势种,南瓜实蝇[Bactrocera(Zeugodacus)tau(Walker)]为常见种;桔小实蝇、瓜实蝇、南瓜实蝇、泰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thailandica Drew&Hancock]和哈迪氏果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hardyi zhang,ji et chen]5种实蝇呈周年发生,其余实蝇种类呈季节性发生;桔小实蝇全年出现2次万头以上发生峰期,其他几种实蝇发生峰期和发生数量各有差异。
杜晶,薛万琦[3](2017)在《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文中指出发现分布于我国辽宁省的花蝇科Anthomyiidae蕨蝇属Chirosia一新种:附突蕨蝇Chirosia appendiprotuberan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辽宁省本溪市,文中给出了新种的种类描述、特征图和属的隶属问题。
于腾[4](2016)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属分种团研究(双翅目:蝇科)》文中认为棘蝇属Phaonia Robineau-Desvoidy,1830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的蝇科Muscidae,是蝇科中最大的一个属,世界性分布,目前820余种。本文采用外形与尾器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属种类共621种(其中国外9种待查模式标本)进行种团的划分研究,在马忠余等(2002)建立的38个种团和18个亚种团的基础上,重新建立17个种团和25个亚种团(其中新建立种团8个),这些种团为:暗棘蝇种团P.lugubris group,般额棘蝇种团P.jaroschewskii group,绯须棘蝇种团P.rufipalpis group,丰悦棘蝇种团P.laeta group,关联棘蝇种团P.consobrina group,红腹棘蝇种团P.rufiventris group,基棘蝇种团P.angelicae group,巨角棘蝇种团P.magnicornis group,宽银额棘蝇种团P.angulicornis group,亮灰棘蝇种团P.glauca group,林棘蝇种团P.serva group,拟亮灰棘蝇种团P.tuguriorum group,拟洁棘蝇种团P.gobertii group,三斑棘蝇种团P.trimaculata group,酸棘蝇种团P.acerba group,蜇棘蝇种团P.latipalpis group,棕斑棘蝇种团P.fuscata group;首次绘制了各种团雄性尾器的特征模式图,总结了各个种团的特征并编制了分种团检索表和各个种团的分种检索表,并且列出了每个种类的分布地;科学上发现了18个新种,附录中描述了其外部形态,并且绘制了腹部背面观及尾器特征图,其中高黎贡棘蝇P.gaoligongshanensis Xue et Yu,2015、洪奎棘蝇P.hongkuii Xue et Yu,2015和张翔棘蝇P.zhangxianggi Xue et Yu,2015已发表,另外15种待发表;发现了《中国动物志》记录的长须棘蝇P.longipalpis Feng et Ma,2002和《印度动物志》记录的长须棘蝇P.longipalpis Emden,1965为异物同名(前者已修正),新增1个再描述种为类竹叶棘蝇P.bambusoida Ma,2002,新发现2个中国新纪录种为长须棘蝇P.longipalpis Emden,1965和秘棘蝇P.mystica(Meigen,1826)。至此,全世界棘蝇总数达830余种,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总数为621种,约占世界的74.8%,中国棘蝇总数为418种(包括待发表15种),约占世界的50.4%。全文10余万字,特征图计93帧,版图19幅,参考文献146篇。本研究所观察的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马光,季延娇,王明福[5](2014)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分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进行分类研究和整理。方法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以网捕为主笼诱为辅的方式,广泛采集有瓣蝇类昆虫,并通过针插的方式制作标本。根据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显微镜下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及整理发现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8科75属168种。包括粪蝇科1属1种,花蝇科13属26种,厕蝇科1属10种,蝇科22属70种,丽蝇科11属22种,麻蝇科14属21种,寄蝇科12属17种,皮蝇科1属1种,其中山西省太岳山地区产模式种5种。结论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物种丰富、多样,并具特有性特点。
季延娇[6](2014)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Helina分类及生物地理研究(双翅目:蝇科)》文中研究说明阳蝇属是双翅目Diptera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有瓣蝇类Calyptratae蝇科Muscidae中的大属之一,世界已知600余种。鉴于该类昆虫属级特征兼容性强,种级阶元成份复杂,长久被视为蝇科分类的难点和蝇科的“物种库”,并影响、制约着蝇科分类研究的实际,以及该属世界性生物地理研究空白之现状,在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这一研究趋势,提出本项研究,以期解决阳蝇属乃至蝇科分类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填补阳蝇属世界性生物地理研究的空白,并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Qinghai-Tibetan Plateau-Himalayas region,以下简称QTPH)的3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成分分析法、基于事件的方法、特有性简约分析法、泛生物地理法以及首次采用的DIVA-GIS分析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外形特征、比较形态学及支序系统学基础上的分类研究,2.在此基础上的以区系特征、分布格局为主的生物地理研究,3.结合生态要素的生态生物地理学研究探索。研究过程中,检视、整理、鉴定阳蝇属标本8000余头,其中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的阳蝇属物种764头(包括异名种标本18头);核查国内外17个单位保存的标本800余头,包括模式标本185种300余头;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280余篇(部);建立“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物种信息数据库”,包括“学名、中文种名、原始引证、其他引证、订正信息、采集日期、采集人、保存地点、国家、省(州、邦)、市(县)、乡镇及其它、海拔、经度、纬度、生态、观察标本数量、地理分布、是否为特有种、世界六界分布”20项内容共计5000余项信息;收集该地区阳蝇属物种包括纬度、经度、海拔、温度、降水量等生态信息数据33696项。在此基础上取得如下成果:1.分类:(1)发现、命名并记述新种3种;(2)补充描述、再描述46种,绘图105幅,显微拍照863张;(3)系统的列出每个种的科学引证;(4)完成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已知种学名、引证、订正、特征、图等完整的分类资料。2.生物地理:(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已知149种,约占世界阳蝇属总种数的24.79%。其中特有种130种,占QTPH阳蝇属已知总种数的87.25%,为其主要成分;(2)对QTPH阳蝇属在世界动物地理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3)研究了QTPH阳蝇属物种随纬度、经度、海拔、温度、降水的变化趋势;(4)采用PAE方法进行特有物种分布格局的研究,确立了特有种分布区,证实了其与总体分布格局的一致性,讨论了其分布格局及成因,研究结果与黄晓磊等(2006,2008)关于蚜虫aphids、王明福等(2006)关于蝇科、郑爽(2008,2009)关于厕蝇科的研究结果一致;(5)结合QTPH地质历史,讨论了阳蝇属物种的起源与演化。
荣华[7](2014)在《中国棘蝇属黄基棘蝇种团的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文中提出黄基棘蝇种团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棘蝇属Phaonia。本文研究了中国棘蝇属各种团的形态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首次将棘蝇属中形态结构相似的小爪棘蝇种团Phaonia minutiungula-group、原游荡棘蝇种团中的山西游荡棘蝇亚种团Phaonia shanxiensis-subgroup、黄基棘蝇种团Phaonia fuscicoxa-group、三列棘蝇种团Phaonia triseriata-group以及蒙古棘蝇种团Phaonia chalchica-group合并为新的黄基棘蝇种团Phaonia fuscicoxa-group,并将其作为新种团中的五个亚种团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新的棘蝇属分种团检索表以及新的黄基棘蝇种团分种检索表,对新种团内共56种蝇类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总结了种团内各种的分布地及模式标本保存地;科学上发现了5个新种,即拟黄基棘蝇Phaonia subfuscicoxa Xue et Rong,2014、拟瘤叶棘蝇Phaoniahypotuberosurstyla Xue et Rong,2014、白马雪山棘蝇Phaonia sp.1.,板圆棘蝇Phaonia sp.2.,长金棘蝇Phaonia sp.3.。全文附图版5幅,共计5.1万字,并且用英文记述了每个新种。本研究中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IESNU(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赵艳[8](2014)在《中国棕斑棘蝇种团分类学研究(双翅目:蝇科)》文中指出棕斑棘蝇种团Phaonia fuscata-group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棘蝇属Phaonia,是棘蝇属中较大的种团。本文首次将形态特征相似的六盘山棘蝇种团Phaonia liupanshanensis-group、黄角棘蝇种团Phaonia flavicornis-group、锥棘蝇种团Phaonia bitrigona-group三个种团归纳到棕斑棘蝇种团中,分别列为其亚种团,即六盘山棘蝇亚种团Phaonia liupanshanensis-subgroup、锥棘蝇亚种团Phaoniabitrigona-subgroup、棕斑棘蝇亚种团Phaonia fuscata-subgroup;因为,黄角棘蝇亚种团仅有一个种,故将其列入到锥棘蝇亚种团中。在《中国动物志》(2002)中收录了棕斑棘蝇种团的49个种,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近年发表的棕斑棘蝇种团的种类重新整理,一共达63种,并编制了分亚种团及种类检索表,这些种类包括锥棘蝇亚种团中的瘦角棘蝇Phaonia antenniangusta、惊棘蝇Phaonia anttonita、高贵棘蝇Phaonia aulica、辽西棘蝇Phaonia liaoshiensis;棕斑棘蝇亚种团中的铗棘蝇Phaonia labidosternita、小鸦棘蝇Phaonia leptocorax、明斑棘蝇Phaonialuculentimacula、刺尾棘蝇Phaonia spinicauda、毛盾棘蝇Phaonia villiscutellata、西华棘蝇Phaonia xihuaensis。其中,本文还报告了黄黑棒棘蝇Phaonia flavinigra Xue et Zhao,2014、梅里雪山棘蝇Phaonia merisnowbergensis Xue et Zhao,2014、巨瓣棘蝇Phaonia fortilabraXue et Zhao,2014、等三个新种,另外还有黄棕斑棘蝇,新种1(待发表),一共4个新种。本文约4.5万字,特征图50幅,参考文献63篇,并附有新种的英文描述。本研究中的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
李幕琰[9](2012)在《中国阳蝇属区系、分布格局及其适应进化(双翅目:蝇科)》文中研究表明阳蝇属Helin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有瓣蝇类Calyptratae蝇科Muscidae,是蝇科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已知601种,广布于世界各地。由于该属昆虫种类分化和区域分布明显,是研究昆虫区系演化的理想类群。迄今该属生物地理方面的研究甚少,尚未有较深层次的生物地理成果问世。我国阳蝇属物种丰富,由于我国地质历史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特别是特有物种的丰富多样性特点,研究中国阳蝇属昆虫分布格局,分析其物种形成和区系演化,对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模式是将生物学、数学及地理学三者相结合,采用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法、栅格分析法(SPSS软件应用)以及特有性简约分析法(PAE)(支序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对中国阳蝇属昆虫进行生物地理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中国阳蝇属昆虫的分布特点、分布格局和特有物种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地质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等。在阳蝇属标本的检视、整理及鉴定的基础上,共整理标本8000余件,收集对阳蝇属昆虫有过记载的专着、查阅国内外期刊82篇(部),并运用Excel建立“中国阳蝇属物种地理分布数据库”,共收集35,000余个生物地理学数据,采集到阳蝇属世界大部分国家及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220余个县域的分布数据,得出如下结果:一、中国阳蝇属已知217种,约占世界阳蝇属总种数的36.11%,其中特有种高达181种。我国为该类昆虫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除中国特有种外的36种中,与古北界共有种为33种,与东洋界共有种为17种,与新北界共有种为13种,与新热带界、非洲界、澳洲界分布共有种各为1种。阳蝇属物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的分布中,以西南区最为丰富,其次为蒙新区。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四川省阳蝇物种最为丰富。初步提出3个中国阳蝇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分别为横断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和东北区。分析了阳蝇物种在纬度和经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二、中国特有种占中国阳蝇总种数的83.41%,种类极其丰富。对中国阳蝇特有性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初步提出2个特有种多样性分布中心:即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运用PAE分析,初步确立2个特有分布区,即横断山区东南部、黄土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探讨了中国阳蝇属特有物种的狭域性分布特点。三、总结中国阳蝇属5种分布型(包括4个亚型):中国特有型(东北分布亚型、横断山特有分布亚型、黄土高原特有分布亚型、台湾岛亚型)、古北分布型、古北-东洋分布型、全北分布型及东洋分布型;并总结出2种间隔分布型:欧亚间隔分布型、东亚-东南亚间隔分布型。初步探究了中国阳蝇属的起源与演化。分别从体色、体毛、体型、尾器四方面的变化探讨了阳蝇属昆虫的适应与进化。
孙晨[10](2012)在《中国阳蝇属四点阳蝇种团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双翅目:蝇科)》文中指出阳蝇属Helina是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中的一个大属,迄今全世界已知有效种级阶元约600余种,我国已记述217种。由于该属种数众多,属级特征兼容性强,种级阶元成分复杂,长久以来被视作蝇科分类的"仓库",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蝇科甚至蝇总科昆虫的分类研究。因此,对该类群昆虫进行属下分类阶元的研究探索,无论从物种鉴定,还是分类地位的确立均尤显重要。本文采用分类学、比较形态学、支序系统学、历史生物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阳蝇属Helina四点阳蝇种团quadrum-group进行了分类、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以期进一步阐明该属及该种团符合自然的系统关系及其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演化关系。文中总结了四点阳蝇种团quadrum-group的国内外研究简史,在前人种团概念的基础上以分类学、比较形态学及支序系统学等综合研究方法,进一步界定了四点阳蝇种团quadrum-group的鉴别特征,从我国已知的217种阳蝇中分离出其中的49种为该种团种类,并在检索相关标本及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再描述,引证文献的完善,特征图的绘制,分布地的补充等工作。研究出以该种团为中心的中国已知种分种检索表,并首次总结出该种团较为全面地引文资料共186条。在此基础上,发现中国产2新种并对其进行了记述。在系统发育研究中,首次对阳蝇属进行了以物种为载体的系统发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阳蝇属为一多系群,其结果与现今据形态特征所发现的问题及该属为广义的属级概念的观点相一致。研究结果支持以形态特征所建立的该属下13个种团系统,结果支持据外形特征、尾器特征相结合所界定的四点阳蝇种团概念,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该种团划分的合理性。在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以区系分析法及地理信息表示法提出了该种团在世界区系中的4种分布类型,总结出中国该种团以特有型为主体的区系成分,提出了中国区系中的13种组合,并对特有物种的分布状况结合地质历史的演化进程进行了讨论。
二、云南省阳蝇属三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阳蝇属三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1)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狂蝇科概述 |
1.2 狂蝇科系统学研究进展 |
1.2.1 狂蝇科的单系性 |
1.2.2 狂蝇科亚科及属级阶元亲缘关系 |
1.3 狂蝇科物种分类及多样性 |
1.3.1 狂蝇科分类学简史 |
1.3.2 狂蝇科DNA条形码研究 |
1.4 狂蝇科形态及适应演化 |
1.5 狂蝇科生物学特征及适应演化 |
1.5.1 狂蝇生活史 |
1.5.2 狂蝇成虫拟态 |
1.6 研究内容及目标 |
2、狂蝇科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2.2.2 总DNA提取、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组装 |
2.2.3 线粒体基因组注释、比对、碱基组成及替换速率分析 |
2.2.4 系统发育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2.3.2 碱基组成偏斜性和核酸序列异质性 |
2.3.3 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组成和异速进化 |
2.3.4 控制区长度及特点 |
2.3.5 狂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2.4 小结与展望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狂蝇科物种分子鉴定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保存 |
3.2.2 拍照与图片处理 |
3.2.3 总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
3.2.4 DNA序列分析 |
3.3 结果 |
3.3.1 狂蝇DNA条形码区域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3.2 狂蝇COI-3’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 |
3.4 讨论 |
3.4.1 狂蝇分子鉴定的有效性 |
3.4.2 形态特征对狂蝇分子鉴定的意义 |
3.4.3 我国的狂蝇科物种多样性及成因 |
3.5 小结与展望 |
4、胃蝇亚科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标本馆藏信息 |
4.2.2 样品制备、拍照及形态学术语 |
4.2.3 世界分布图绘制 |
4.2.4 样品选择和特征编码 |
4.2.5 系统发育分析 |
4.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4.3 胃蝇亚科物种的分类修订 |
4.4 胃蝇一龄幼虫自发荧光光谱范围和强度 |
4.5 胃蝇亚科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4.6 讨论 |
4.6.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探究胃蝇微小形态结构 |
4.6.2 胃蝇一龄幼虫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4.6.3 胃蝇三龄幼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演化 |
4.6.4 胃蝇成虫关键形态部位的适应演化 |
4.7 小结与展望 |
5、皮蝇亚科小头皮蝇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拍照、图片处理和物种描述 |
5.2.2 形态学术语、命名法规、标本馆藏地及物种分布情况 |
5.2.3 体色编码和体色类型分类 |
5.2.4 样品选择和形态特征编码 |
5.2.5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特征状态重建 |
5.2.6 分类学引证及修订编写格式 |
5.3 小头皮蝇属物种的分类修订 |
5.4 小头皮蝇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 |
5.5 体色的组成、类型和祖先特征 |
5.6 讨论 |
5.6.1 体色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 |
5.6.2 小头皮蝇属物种体色的演化和拟态 |
5.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滇西南南汀河流域实蝇种类及种群动态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建立实蝇系统监测点 |
1.2.2 设置实蝇诱捕器 |
1.2.3 开展系统监测结合网捕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类 |
2.2 种群 |
2.2.1 区域差异 |
2.2.2 诱捕数量 |
2.2.3 分布情况 |
2.3 发生动态 |
3 讨论 |
(3)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附突蕨蝇Chirosia appendiprotuberans Xue&Du,sp.nov. |
中国蕨蝇属分种检索表(♂♂) |
(4)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属分种团研究(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棘蝇属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 经济与生态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收集、查阅和翻译 |
(二)标本收集 |
(三)种类鉴定、描述及绘图 |
(四)棘蝇属形态学名词简介 |
第三章 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属分种团研究 |
一、棘蝇属的鉴别特征 |
二、棘蝇属各种团的尾器类型模式图 |
三、棘蝇属分种团检索表 |
四、棘蝇属种团记述 |
(一)拟洁棘蝇种团Phaonia gobertii group |
(二)红腹棘蝇种团Phaonia rufiventris group |
(三)宽银额棘蝇种团Phaonia angulicornis group |
(四)般额棘蝇种团Phaonia jaroschewskii group |
(五)酸棘蝇种团Phaonia acerba group |
(六)关联棘蝇种团Phaonia consobrina group |
(七)基棘蝇种团Phaonia angelicae group |
(八)蛰棘蝇种团Phaonia latipalpis group |
(九)三斑棘蝇种团Phaonia trimaculata group |
(十)亮灰棘蝇种团Phaonia glauca group |
(十一)拟亮灰棘蝇种团Phaonia tuguriorum group |
(十二)林棘蝇种团Phaonia serva group |
(十三)丰悦棘蝇种团Phaonia laeta group |
(十四)绯须棘蝇种团Phaonia rufipalpis group |
(十五)巨角棘蝇种团Phaonia magnicornis group |
(十六)暗棘蝇种团Phaonia lugubris group |
(十七)棕斑棘蝇种团Phaonia fuscata group |
五、附中国棘蝇起源,种类和种团分布格局的探讨 |
(一)中国棘蝇属种类和种团区系分布特征 |
(二)棘蝇起源,分化进程和种团地理格局探讨 |
结论 |
一、扩展了棘蝇属研究的地域 |
二、种团修订 |
三、种类修订 |
四、附中国棘蝇起源,种类和种团分布格局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新种英文描述 |
二、版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标本来源 |
1.2材料来源 |
1.3采集及鉴定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有瓣蝇类昆虫具有丰富、多样性特点 |
3.2有瓣蝇类多样性分析 |
3.3有瓣蝇类昆虫具有特有性特点 |
3.4有瓣蝇类特有成分分析 |
(6)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Helina分类及生物地理研究(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引言 |
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概况 |
二、阳蝇属 Helina 的分类地位 |
三、阳蝇属 Helina 的研究现状 |
四、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一)文献资料 |
(二)标本资料 |
(三)数据资料 |
二、分类学研究方法 |
(一)形态特征专有名词、图 |
(二)物种鉴定 |
(三)新分类阶元的命名与记述 |
(四)绘图与拍照 |
三、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 |
(一)成分分析 Component analysis |
(二)基于事件的方法 Event-based methods |
(三)特有性简约性分析 |
(四)泛生物地理学 |
(五)DIVA-GIS |
第三章 QTPH 阳蝇属 Helina 分类研究 |
第四章 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分布格局 |
一、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区系成分 |
二、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分布及与世界六大动物地理界的关系 |
三、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分布中心与多样性中心 |
四、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分布格局 |
(一)QTPH 特有型——横断山地区特有型 |
(二)古北-东洋分布型 |
(三)古北-东洋-新北分布型 |
(四)东洋分布型 |
(五)全北分布型 |
(六)古北分布型 |
(七)五界广布型 |
第五章 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随生态变量变化规律 |
第六章 QTPH 阳蝇属 Helina 特有种分布格局及 PAE 分析 |
一、QTPH 阳蝇属 Helina 特有种分布格局 |
二、横断山地区特有种分布中心 |
三、横断山地区特有种分化中心 |
四、QTPH 阳蝇属 Helina 特有种 PAE 分析 |
五、QTPH 阳蝇属 Helina 特有种分布特点 |
第七章 QTPH 阳蝇属 Helina 物种的起源与演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阳蝇属形态特征专有名词 |
版图一 形态特征图 |
版图二 模式种标签及模式标本彩照 |
版图三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部分阳蝇采集环境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棘蝇属黄基棘蝇种团的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一.棘蝇属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收集和查阅 |
(二)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
(三) 种类鉴定、描述及绘图 |
第三章 黄基棘蝇种团形态学名词简介 |
一、 头部(head) |
二、 胸部(thorax) |
三、 翅(wing) |
四、 足(legs) |
五、 腹部(abdomen) |
六、 雄性尾器(male terminalia) |
七、 雌性尾器(Female terminalia) |
第四章 中国黄基棘蝇种团分类学研究 |
一、 中国棘蝇属分种团检索表 |
二、 黄基棘蝇种团形态特征 |
三、 黄基棘蝇种团分种检索表 |
四、 中国黄基棘蝇种团记述 |
(一) 三列棘蝇亚种团 Phaonia triseriata-subgroup |
1. 棕须棘蝇 Phaonia brunneipalpis Mou, 1986 |
2. 肥尾棘蝇 Phaonia crassicauda Xue, Chen et Liang, 1993 |
3. 滇荡棘蝇 Phaonia dianierrans Xue et Li, |
4. 褐跗棘蝇 Phaonia fulvescentitarsis Feng et Ma, 2002 |
5. 板齿棘蝇 Phaonia laminidenta Xue et Cui, 1997 |
6. 三列棘蝇 Phaonia triseriata Emden, 1965 |
(二) 蒙古棘蝇亚种团 Phaonia chalchica-subgroup |
1. 白马雪山棘蝇 |
2. 北镇棘蝇 Phaonia beizhenensis Mou, 1986 |
3. 棕金棘蝇 Phaonia bruneiaurea Xue et Feng, 1986 |
4. 球棒棘蝇 Phaonia bulbiclavula Xue et Li, 2001 |
5. 百棘蝇 Phaonia centa Feng et Ma, 2002 |
6. 长白山棘蝇 Phaonia changbaishanensis Ma et Wang, 1992 |
7. 和静棘蝇 Phaonia hejinga Xue, 1996 |
8. 江达棘蝇 Phaonia jomdaensis Xue, 1996 |
9. 斑金棘蝇 Phaonia maculiaurea Wang et Xue, 1997 |
10. 古源棘蝇 Phaonia malaisei Ringdahl, 1930 |
11. 拟变白棘蝇 Phaonia mimocandicans Ma et Tian, 1991 |
12. 新种 2 |
13. 半脊棘蝇 Phaonia semicarina Fan, 1996 |
14. 暗瓣棘蝇 Phaonia subnigrisquama Xue et Zhao, 1989 |
15. 乡宁棘蝇 Phaonia xiangningensis Ma et Wang, 1985 |
(三) 山西游荡棘蝇亚种团 Phaonia errans-subgroup |
1. 布朗棘蝇 Phaonia bulanga Xue, 1996 |
2. 朝阳棘蝇 Phaonia chaoyangensis Zhang, Cui et Wang, 1993 |
3. 裂棘蝇 Phaonia fissa Xue, 1984 |
4. 长叉棘蝇 Phaonia longifurca Xue, 1984 |
5. 黑荡棘蝇 Phaonia nigrierrans Cui, Zhang et Xue, 1998 |
6. 山西棘蝇 Phaonia shanxiensis Zhang, Zhao et Wu, 1985 |
7. 三条棘蝇 Phaonia tristriolata Ma et Wang, 1992 |
8. 右玉棘蝇 Phaonia youyuensis Xue et Wang, 1989 |
(四) 黄基棘蝇亚种团 Phaonia fuscicoxa-subgroup |
1. 似金棘蝇 Phaonia aureoloides Xue, 1984 |
2. 川荡棘蝇 Phaonia chuanierrans Xue et Feng, 1986 |
3. 并肩棘蝇 Phaonia comihumera Feng et Ma, 2002 |
4. 残金棘蝇 Phaonia debiliaureola Xue et Cui, 1996 |
5. 残股棘蝇 Phaonia debilifemoralis Xue et Cui, 1996 |
6. 滇西棘蝇 Phaonia dianxiia Li et Xue, 2001 |
7. 伪黄基棘蝇 Phaonia falsifuscicoxa Fang et Fan, 1992 |
8. 黄基棘蝇 Phaonia fuscicoxa Emden, 1965 |
9. 毛圆棘蝇 Phaonia hirtiorbitalis Xue, Wang et Du, 2006 |
10. 黾勉棘蝇 Phaonia impigerata Feng et Ma, 2002 |
11. 加纳棘蝇 Phaonia kanoi Shinonaga et Huang, 2007 |
12. 凉山棘蝇 Phaonia liangshanica Feng, 2004 |
13. 新种 3 |
14. 巨眼棘蝇 Phaonia macroomata Xue et Yang, 1998 |
15. 拟金棘蝇 Phaonia mimoaureola Ma, Ge et Li, 1992 |
16. 黑黄基棘蝇 Phaonia nigrifuscicoxa Xue, Wang et Du, 2006 |
17. 极乐棘蝇 Phaonia paradise Li et Xue, 2001 |
18. 战棘蝇 Phaonia polemikosa Wei, 2006 |
19. 陕西棘蝇 Phaonia shaanxiensis Xue et Cao, 1989 |
20. 蜀棘蝇 Phaonia sichuanna Feng, 2004 |
21. 亚金棘蝇 Phaonia subaureola Feng et Ma, 2002 |
22. 拟黄基棘蝇 Phaonia subfuscicoxa Xue et Rong, 2014 |
23. 瘤叶棘蝇 Phaonia tuberosurstyla Deng et Feng, 1998 |
24. 洗象棘蝇 Phaonia xixianga Xue, 1998 |
25. 拟瘤叶棘蝇 Phaonia hypotuberosurstyla Xue et Rong, 2014 |
(五) 小爪棘蝇亚种团 Phaonia minutiungula-subgroup |
1. 黑龙山棘蝇 Phaonia heilongshanensis Xue, Cui et Zhang, 1996 |
2. 小爪棘蝇 Phaonia minutiungula Zhang, Xue et Cui 1996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新种英文记述 |
1. Phaonia sp. 1.(in litt.) |
2. Phaonia sp. 2.(in litt.) |
3. Phaonia sp. 3.(in litt.) |
4. Phaonia subfuscicoxa Xue et Rong, 2014 |
5. Phaonia hypotuberosurstyla Xue et Rong, 2014 |
版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棕斑棘蝇种团分类学研究(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概况 |
二、 研究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材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收集和查阅 |
(二) 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
(三) 种类的鉴定、描述及绘图 |
1、 成虫的鉴定方法 |
2、 绘图 |
第三章 棘蝇属形态学名词简介 |
第四章 中国棕斑棘蝇种团分类学研究 |
一、 棕斑棘蝇种团 P. fuscata-group 的鉴别特征 |
二、 棕斑棘蝇种团分亚种团研究 |
(一) 棕斑棘蝇种团 P. fuscata-group 分亚种团检索表 |
(二) 棕斑棘蝇种团亚种团记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版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阳蝇属区系、分布格局及其适应进化(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文献资料 |
2.1.2 标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区系分析法 |
2.2.2 地理分析软件(Arcview GIS 3.2)应用 |
2.2.3 SPSS 16.0 软件(Statistic Pocket for Social Scince)应用 |
2.2.4 特有性简约分析法(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 |
第三章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分布及区系成分 |
3.1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名录及分布地 |
3.2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区系成分 |
3.3 中国阳蝇属 Helina 分布及与世界各动物地理界的关系 |
3.3.1 世界各动物地理界阳蝇属物种分布特点 |
3.3.2 中国阳蝇属物种与世界各动物地理界共有种情况 |
3.3.3 中国阳蝇属物种与周边国家共有种情况 |
3.4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国内分布 |
3.4.1 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阳蝇属物种分布 |
3.4.2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阳蝇属物种分布 |
3.4.3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多样性中心 |
3.4.3.1 横断山区分布中心 |
3.4.3.2 黄土高原分布中心 |
3.4.3.3 东北区分布中心 |
3.5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
3.5.1 物种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 |
3.5.2 物种多样性经度梯度格局 |
第四章 中国阳蝇属特有化分布及特有性简约分析 |
4.1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特有物种分布 |
4.1.1 各动物地理区的中国阳蝇属特有物种分布 |
4.1.2 各省级行政区的中国阳蝇属特有物种分布 |
4.1.3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特有物种多样性中心 |
4.2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特有物种分布类型 |
4.3 特有性简约分析 |
4.4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特有物种的狭域性分布 |
第五章 中国阳蝇属 Helina 分布格局及起源与演化 |
5.1 中国阳蝇属 Helina 分布格局 |
5.1.1 中国特有型 |
5.1.2 古北分布型 |
5.1.3 古北-东洋分布型 |
5.1.4 全北分布型 |
5.1.5 东洋分布型 |
5.2 中国阳蝇属 Helina 的间隔分布 |
5.2.1 欧亚间隔分布型 |
5.2.2 东亚—东南亚间隔分布型 |
5.3 中国地质历史与阳蝇属起源与演化 |
5.3.1 横断山的形成过程与阳蝇起源与演化 |
5.3.2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阳蝇起源与演化 |
第六章 阳蝇属 Helina 昆虫适应与进化 |
6.1 体色的适应与进化 |
6.2 体毛的适应与进化 |
6.3 体形的适应与进化 |
6.4 尾器的适应与进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国阳蝇属区系分布 |
附录 2 中国各县级行政区厕蝇分布 |
阳蝇采集环境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阳蝇属四点阳蝇种团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双翅目:蝇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阳蝇属 Helina 研究简史 |
1.2 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关于种团的命名规定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资料的收集与补充 |
2.1.2 标本的采集与收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比较形态学研究方法 |
2.2.2 支序系统学研究方法 |
2.2.3 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国际通用有瓣蝇类形态名词 |
一、头部 |
二、胸部 |
三、翅 |
四、足 |
五、腹部 |
第四章 中国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分类研究 |
4.1 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鉴别特征 |
4.2 中国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分种检索表 |
4.3 中国四点蝇种团名录、引证、再描述及新种记述 |
第五章 阳蝇属的系统发育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5.2.1 外群的选择 |
5.2.2 内群的选择 |
5.3 性状确立 |
5.4 性状编码 |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5.1 研究结果 |
5.5.2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生物地理学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区系分析法 |
6.2 四点阳蝇种团 quadrum-group 的区系特征 |
6.2.1 世界区系的分布类型 |
6.2.2 中国区系中的分布类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版图(一) |
版图(二) |
版图(三) |
阳蝇采集环境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云南省阳蝇属三新种(双翅目:蝇科)(论文参考文献)
- [1]狂蝇科分子系统学及代表性类群适应演化研究[D]. 李心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滇西南南汀河流域实蝇种类及种群动态研究初报[J]. 李德强,刘梅芳,周军,徐国宾,邵斌,杨子林. 西南农业学报, 2017(03)
- [3]中国辽宁蕨蝇属一新种(双翅目:花蝇科)[J]. 杜晶,薛万琦. 四川动物, 2017(02)
- [4]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棘蝇属分种团研究(双翅目:蝇科)[D]. 于腾.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5]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分类研究[J]. 马光,季延娇,王明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5)
- [6]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阳蝇属Helina分类及生物地理研究(双翅目:蝇科)[D]. 季延娇.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9)
- [7]中国棘蝇属黄基棘蝇种团的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D]. 荣华.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8]中国棕斑棘蝇种团分类学研究(双翅目:蝇科)[D]. 赵艳.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9)
- [9]中国阳蝇属区系、分布格局及其适应进化(双翅目:蝇科)[D]. 李幕琰. 沈阳师范大学, 2012(12)
- [10]中国阳蝇属四点阳蝇种团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双翅目:蝇科)[D]. 孙晨.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