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马小型猪群体遗传结构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茜[1](2018)在《安徽三个湖羊场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文中认为为了了解湖羊三个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并开展接下来的保种工作,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安徽省的三个湖羊种群进行多样性检测,分析了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根据已有文献进行参考,挑选出25个多态性强条带多的随机引物,实验过程中筛选出10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多态引物进行RAPD分析、对3个场共96头湖羊基因组DNA分别进行扩增,根据Shannon多样性指数计算群体遗传多样性,Nei氏公式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指数,挑选特异性强的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分析。10个引物产生不同程度多态性标记,这10个引物共得到DNA扩增片段61条,各引物最少扩增出4条片段,最多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条DNA片段,片段长度大小在500到2000 bp之间。整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共52个,占总位点数85.25%。其中周氏羊场内多态位点为47个,占77.05%;云兴羊场多态位点为44个,占72.13%;玉山羊场内多态位点数为47个,占77.05%。结论:(1)周氏羊场湖羊种群中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4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40。云兴羊场湖羊种群中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41,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48。玉山羊场湖羊种群中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815,shannon信息指数为0.4135。以种群内两两个体间的多样性指数来比较,及遗传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为周氏羊场>云兴羊场>玉山羊场。(2)周氏羊场和云兴羊场两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9832;遗传距离为0.0169,周氏羊场和玉山羊场两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9631;遗传距离为0.0379,云兴羊场和玉山羊场两个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9658;遗传距离为0.0348。(3)三个种群的相似度有变异,其中周氏羊场和云兴羊场相似度更大。(4)试验所得片段序列与大角羊OVIS分离出的43u染色体1、3、8、12、17、23、24序列和西藏牦牛分离出的5、16、17、24号染色体相似度高。
陈道松[2](2018)在《定远猪三个品系遗传结构RAPD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淮猪是我国重要的地方猪种资源,分布于淮河流域,是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素材。近些年来围绕淮猪品系选育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在肉质、多产性和抗逆性分别建立了D1系、DY系和DH系种群,并在猪业生产中示范推广和应用。为了充分了解3个品系种群的遗传结构,认识其性能分化的遗传基础,为品系繁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研究分别统计了淮猪D1、DY和DH品系培育群的窝产仔数;屠宰测定3个品系选育群淘汰猪肥育的肉质性状(各8头);再选育群抽测30头种猪,采集其毛囊组织,提取DNA样本;随机选取16条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然后运用Popgen1 32软件对其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1)D1系的失水率、白度、嫩度显着低于DY和DH系(P<0.05),并且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熟肉率较高(P<0.05),肉品较好。DY和DH系除了白度指标有差别外,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8条随机引物扩增出38个扩增片段,共计485个条带,所获得的条带标记数在37之间,多态标记数在36之间,标记分子量大小范围为0.252kb;在所有多态条带中,D1出现18条占47.37%,DY中出现13条占34.21%,DH出现13条,点34.21%,显示明显的遗传差异。(3)遗传距离分析表明,D1与DY的遗传距离为0.3507,DY与DH的遗传距离为0.0523,D1与DH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821;DY与DH的遗传距离较近,它们分别与D1的遗传距离偏远;RAPD聚类结果与依据肉质指标的聚类结果一致。(4)通过对特异片段进行测序和GenBank-BLAST,解析其中7个特异片段,分别来自X、7、13、14和18号染色体。
王思珍,郭闯,郭猛,贺宽军,曹颖霞,杜小燕,陈振文[3](2017)在《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封闭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巴马小型猪(Bama,BM)和贵州小型猪(Guizhou,GZ)是我国自行培育的2个重要的小型猪封闭群,但长期以来对其群体遗传结构状况并不十分清楚。本试验应用本实验室筛选的32个微卫星位点组合对这2个小型猪封闭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BM封闭群的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5.750 0和2.572 7,GZ封闭群的相应参数为6.187 5和3.783 7;2个猪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是0.542 8(BM)和0.697 8(GZ),多态信息含量分别是0.546 9(BM)和0.729 6(GZ)。结果表明:GZ猪群的遗传变异程度略高于BM猪群,但它们都是比较好的封闭群群体,符合封闭群小型猪的遗传要求。
金玉兰,李婉丽,李松,李玺洋,杨阳,陈秋虹,孙群[4](2016)在《ISSR分子标记鉴定巴马香猪》文中认为结合线粒体基因和ISSR两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巴马香猪、环江香猪、藏猪、巴马本地土猪和成华猪进行种类鉴定。研究从5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条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53可以鉴别巴马香猪、环江香猪、藏猪、巴马本地土猪和成华猪。巴马香猪与藏猪线粒体基因分析结果表明,藏猪具有特异的短串联重复片段"TGTGTACGCA",可用于进一步鉴别巴马香猪与藏猪。ISSR分子标记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引物53可以鉴别5种猪并成功鉴定了一份未知种类的巴马产猪肉样品。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与线粒体基因联合分析可以快速准确鉴别巴马香猪、环江香猪、藏猪、巴马本地土猪和成华猪。
于萍[5](2015)在《基于线粒体DNA变异的五指山猪起源与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测定了五指山猪、临高猪、文昌猪和海南野猪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五指山猪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详细的描述。同时,结合已公布的部分地方猪种及野猪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信息,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对野猪种内动物进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探讨五指山猪的起源和系统地位。此外,本文测定了一定数量的五指山猪、临高猪、文昌猪和海南野猪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对五指山猪的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和变异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五指山猪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合其他地方猪种和野猪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Network网络分析,对五指山猪的起源进行推测。本文基于线粒体DNA对五指山猪进行起源和演化研究,旨在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及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分子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PCR及TA克隆双向测序技术,获得五指山猪、临高猪、文昌猪和海南野猪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中,临高猪和文昌猪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为首次获得。对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689bp,碱基组成为A34.7%、C26.2%、G13.3%、T25.8%,包含13个蛋白编码区,2个rRNA,22个tRNA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D2、ND3和ND5起始密码子为ATA, D4L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余均为ATG。蛋白编码基因ND1和ND2终止密码子为TAG,Cyt b终止密码为AGA, COXⅡ、COX Ⅲ、ND3和ND4的终止信号为不完全密码子T,其余均为TAA。五指山猪蛋白编码基因与其他四种小型猪最明显的差异存在于ND2和ND5。22个tRNA中除tRNASer(AGY)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均可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1254bp,含有22个长度为10bp的串联重复序列"ACGTGCGTAC"。2、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2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对五指山猪进行野猪种内系统进化和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野猪种内分为亚洲和欧洲两大板块,其中亚洲板块明显分为家猪和野猪两大支,五指山猪属于野猪种内的家猪亚种,与其他猪种相比进化较晚。3、试验测得五指山猪D-Loop区全长在1254-1335bp之间,串联重复区由不同个数的10bp长度序列‘’ACGTGCGTAC"组成,部分样本保守序列出现了长度为11bp的‘’TTATAAAACAC"序列,与前面的序列形成了一个重复。保守序列的变异同串联重复序列中重复序列数的不同共同导致了控制区长度的差异,同时保守序列变异将五指山猪分为两类,与五指山猪种内系统进化树分类结果基本相同。4、56条五指山猪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为13个单倍型,存在14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838、0.00334,遗传多样性较高。变异位点278、404和451的转换较为突出,3个位点将五指山猪分为两组,与保守序列区变异所分的两个类型基本相对应,变异位点240、300和559又可将无保守序列区变异的样本分为两组。五指山猪线粒体控制区保守序列区的变异及5’端的6个变异位点(240、278、300、404、451、559位点)可以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五指山猪的分类和遗传进化研究。五指山猪种群Tajima’s D值为0.39502,经检验不显着(P>0.10)且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呈多峰状,表明整个种群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5、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2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和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和网络关系分析表明亚洲和欧洲为两个独立的家猪驯化中心,五指山猪有两个母系起源,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地区。五指山猪、文昌猪、临高猪起源于不同的内陆地方猪种,五指山猪的优势单倍型与蓝塘猪亲缘关系最近。五指山猪种内系统进化树中位于两大分支的群体计算得到的固定指数(Fst)为0.49492(P<0.001),说明五指山猪种内存在极显着的分化。
刘靖闻[6](2012)在《甘南州藏猪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文中提出遗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自然以获得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了解家畜的遗传多样性,对品种选育和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藏猪是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甘肃省西南部的高原特有猪种,为了研究藏猪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为藏猪品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数据基础,选择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卡加道、卡加曼、夏河、卓尼、若尔盖、达拉、岷县7个地区的281头藏猪,利用12个微卫星DNA座位及线粒体DNA(mtDNA)D-环(D-loop)序列进行了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利用12个微卫星座位在7个藏猪群体的281个体上共发现了180个等位基因。发现的等位基因数在不同群体的12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变动范围为141~180个,12个微卫星座位在7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3.80。2.期望杂合度在7个群体的变动范围在0.9056±0.0117~0.9176±0.0061之间,其中夏河藏猪最高,为0.9176,卡加曼藏猪最低,为0.9056。7个群体的观察杂合度变动范围为0.7628±0.0245~0.8399±0.0229,其中夏河藏猪最高,其值为0.8399,卓尼藏猪最低,为0.7628。3.7个群体在12个微卫星座位上的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平均值在0.8670.9014之间,说明所研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丰富。其中座位S0227的PIC平均值最高,达到0.9178,在座位CGA中最低,为0.8552。在7个群体的PIC平均值中,若尔盖藏猪群体的PIC最高,达到0.9014,在卡加道藏猪群体中最低,为0.867。4.在哈代—温伯格比率检验中,共发现86个”群体—座位”偏离了哈代—温伯格定律。卓尼藏猪群体和岷县藏猪群体分别有12个”群体—座位”偏离了哈代—温伯格定律,卡加曼藏猪群体为最少,共6个”群体—座位”偏离了哈代—温伯格定律。5.在DA遗传距离与DS标准遗传距离,若尔盖藏猪与达拉藏猪的DA遗传距离值最小,为0.0659,卡加道藏猪与夏河藏猪的遗传距离最大,达到0.2426。达拉藏猪和岷县藏猪之间的标准遗传距离值最小,其值为0.0771。用两种距离测度和不同的构树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若尔盖、岷县和达拉的藏猪群体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6.在主成分分析中,不论是PC1-PC2,PC1-PC3,PC2-PC3的任何一个坐标组合中,7个藏猪群体并没有绝对的主要成分差异关系。由于样本为同一品种,均质化程度较高,在群体遗传结构的推导中的K=2,K=3,K=4三种情况下,7个藏猪群体的遗传结构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这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7.分析了7个地区134个藏猪个体的mtDNA D-环序列,134个D-环扩增序列中有4个序列长度是1199bp,127个序列长度是1219bp,3个长度是1319bp。对127个1219bp的藏猪mtDNA D-环序列进行分析,共发现了75个多态位点,83个单倍型。从83个单倍型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上看,可将其分为两支,说明研究的藏猪群体可能具有两个母系起源。8.利用藏猪与其他猪种及野猪的mtDNA D-环序列做系统发育树及网络关系分析表明藏猪与东南沿海野猪具有相同的起源。没有发现东亚与东南亚野猪对藏猪的起源有贡献的证据。
王兆龙[7](2009)在《实验动物贵州白香猪母系及父系遗传检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实验用动物贵州白香猪的遗传结构和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PCR测序技术对贵州白香猪Ⅰ系和Ⅱ系30个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和10个雄性个体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上已发表的同源序列,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贵州白香猪线粒体D-loop区全长为1118、1128和1138bp三种不同长度。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7%、17.1%和26.6%,A+T含量(56.3%)明显高于G+C含量(43.7%)。D-loop区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1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333。2.贵州白香猪两品系的30个个体共检测到3种线粒体单倍型,GZWXI8、GZWXI12和GZWXII230。Ⅰ系15个被检测个体占有全部这三种单倍型,Ⅱ系15个被检测个体只占有其中的一种单倍型GZWXII230。在30个个体中,有4个个体共享单倍型GZWXI12,10个个体共享单倍型GZWXI8,16个个体共享单倍型GZWXII230,其中包含1个Ⅰ系个体。3.贵州白香猪Ⅱ系15个被检测个体当中只存在1种线粒体单倍型GZWXII230。Ⅰ系116号个体共享单倍型GZWXII230,这与Ⅱ系猪是从Ⅰ系猪当中选育出来的培育事实相符。Ⅰ系猪中检测到较多单倍型,需进一步选育提纯。4.Ⅰ系、Ⅱ系猪线粒体D-loop序列与GenBank上收录的49个猪品种同源序列比对,检测到42个多态位点,界定了57种单倍型。贵州白香猪的两个品系与中国其它地方猪品种没有共享单倍型,说明贵州白香猪在母系遗传上具有独特的遗传结构。5.通过进一步系统发生育分析,从构建的NJ系统树和UPGMA系统树来看,57种单倍型可分为A、B两大类型:以中国猪种单倍型为主的A类和以欧洲猪种单倍型为主的B类。贵州白香猪处于A类,并单独聚为一小类。6.本研究还检测了国内外14个家猪品种(类群)及中国野猪,共计75个雄性个体的Y染色体SRY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序列长为711bp,检测到6个多态位点,界定了6种单倍型。贵州白香猪Ⅰ系和Ⅱ系的10个样本在SRY基因编码区未观察到核苷酸序列变异。与国内其它地方猪品种、5头中国野猪的SRY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除个别个体有差异外,绝大多数个体共享1种单倍型GZWXI,表明中国家猪具有共同的父系起源。7.约克夏(Yorkshire)、杜洛克(Duroc)、长白(Landrace)和汉普夏(Hampshire)4个欧洲猪种绝大多数个体共享1种单倍型Yorkshire。单倍型GZWXI与单倍型Yorkshire在136bp和638bp处有2个主要变异位点,分别为G/C颠换和C/G颠换。8.根据检测到的SRY基因单倍型,利用MEGA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中国猪种(包括5头野猪)与欧洲猪种可聚为A、B两大支。
李凯[8](2009)在《近交系五指山猪14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近交系五指山猪14个微卫星在6个世代和3个家系中遗传变化规律,目的是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探讨五指山猪近交系的特征,为研究其特有的性状提供理论支持,还将为促进近交系五指山猪在人类医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14个微卫星在近交系五指山猪6个世代3个家系的群体分析,利用14个微卫星引物,以五指山猪近交系F13-F18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平均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及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以探索五指山猪近交系的遗传学规律,并为其表性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结果表明:在14个微位星座位中,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杂合度为0.42、多态信息含量为0.37;三个家系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6、2.29、2.50,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1、0.45、0.42:F13-F18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21、2.57、2.36、2.57、2.50、1.64,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31、0.41、0.36、0.41、0.37、0.2;研究发现:SW2409、SW510、SW71在五指山猪近交系三个家系群体、世代中已经达到完全纯合,而SW874、SW205、SW936、SW0036在三家系、六世代中未能纯合。第二部分是研究14个微卫星在近交系五指山猪3个家系间的分子遗传学差异,结果表明:五指山猪近交系Ⅰ系F14-F16的14个微位星座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个、其平均杂合度为0.4、多态信息含量为0.26;Ⅱ系F15-F18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32,多态信息含量为0.25;Ⅲ系F14-F17三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7,平均杂合度0.44为,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随近交代数的推进每个星座上等位基因数越来越少,基因的纯合度越来越高;SW2409、SW510、SW71在近交系三个家系各个世代中已经达到完全纯合;三个家系的近交程度不完全一致,基因的纯合度亦不同,Ⅱ系最高,其次为Ⅰ系和Ⅲ系;每个系别都有少数几个基因座一直都处于杂合状态,其基因纯合度不随着近交世代的增进而提高,初步揭示了14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变化规律,即分子遗传基础特征。
刘宇[9](2008)在《以洛伐他汀为典型药物研究巴马香猪和人代谢的异同》文中研究说明小型猪的心脏与循环系统与人类相似,易患心血管疾病,因此在作为人类心血管系统动物模型方面独具优势。应用小型猪复制的人类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高度相似,利用其研究心血管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很好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此外,小型猪是CYP 3A4代谢药物无需诱导的良好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小型猪肝微粒体中存在与人CYP 3A家族相似的酶,序列分析显示小型猪CYP 3A与人的CYP 3A4有60%的序列同源性,说明小型猪作为药物研究,尤其是人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动物具有良好前景。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资料。我国具有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其中巴马香猪近交程度高、被毛呈白色、耐近交、遗传稳定、个体表型一致,并积累了丰富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基础生物学特性背景资料。但国内小型猪很少应用于药物评价研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基础研究薄弱,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缺乏,尤其受到药物代谢研究资料不足的限制,使我国丰富的小型猪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选用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并可被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的药物——洛伐他汀作为典型药物,以我国独特的小型猪资源——巴马香猪作为实验动物,从常规的药物体内过程(分布和排泄)及长期毒性,微粒体亚细胞水平(代谢活性的比较和代谢产物的分析)到单一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3A)逐层深入研究,希望形成一套完整的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的资料,填补国内小型猪药物代谢研究不足的空白,积累小型猪作为人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动物的基础研究数据和实验依据;并与人和其他实验动物进行比较研究,突出小型猪在人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中的优势,为巴马香猪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此推进小型猪在新药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和结果:逐层对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代谢进行研究,并与人和其他实验动物各方面的实验数据和文献报道资料进行比较,获得比较全面的巴马香猪在人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中研究的实验数据。(1)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分布排泄研究以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洛伐他汀为模型药,选择健康6月龄雄性巴马香猪为实验对象,经灌胃途径给药(45 mg/kg或2.4 mg/kg),采用RP-HPLC方法测定各组织及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并对其组织分布和排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透析法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对LV和HA在血浆中转化率进行测定;所有结果与不同种属实验动物进行比较分析。给药后,洛伐他汀快速分布到贲门、胃、小肠、肝、大肠、胰、前列腺、肺、肾、心、肌肉、睾丸、肾上腺、膀胱、脑和脾。以胃、肠、肝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说明药物在小型猪体内具有明显的胃吸收和肝脏大量摄取的过程;药物在小型猪体内能通过大脑屏障;低剂量下的重复给药没有在小型猪体内形成蓄积;96 h尿中累积排泄量为给药量的7.4%,原形药经胆汁及粪排泄量达到80%以上;小型猪和人血浆的LV与HA转化极其相似,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以上。(2)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长期毒性研究以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洛伐他汀为模型药,选择健康6月龄雄性巴马香猪为实验对象,经灌胃途径给药(12 mg·kg-1和135 mg·kg-1),对巴马香猪进行为期6周的长期毒性实验,观察给药后的临床表现、血液学、血生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进行药效和毒性的评价。主要毒性反应在135 mg·kg-1组,给药后巴马香猪出现了竖毛、腹泻等症状,总采食量下降,体重减轻;血液血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有所增加,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液生化检查显示ALT、AST、ALP和CK升高2-10倍,肌酐和尿素有所升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比率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脂适度降低;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巴马香猪出现了与人相似的肝肾病理改变。(3)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中的体外代谢和主要代谢产物研究选择人体CYP 3A4代谢的典型底物硝苯地平为阳性对照,制备巴马香猪、人和大鼠的肝微粒体,进行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研究,并与人体和大鼠肝微粒体比较;配合体内外代谢产物研究,以人肝微粒体P450酶3A亚型的选择性抑制剂酮康唑(KCZ)和三乙酰竹桃霉素(TAO)和诱导剂利福平,对小型猪CYP 3A亚型的探针反应的抑制和诱导效果进行了评价;利用UV、HPLC和MS的检测手段对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外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检测;并与人和常用实验动物大鼠相应结果进行了比较,从巴马香猪体内外代谢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巴马香猪肝微粒体代谢洛伐他汀的酶动力学变化与人体更相似;人体CYP 3A特异性抑制剂均可以显着抑制三者的代谢,但是巴马香猪代谢速率下降程度与人体接近;利福平可以诱导巴马香猪中类似人体CYP 3A4酶的产生,使猪体内CYP 3A4底物的代谢活性得到增加;巴马香猪在洛伐他汀体内外的代谢产物与人相当接近,在体外微粒体中分别生成主要代谢产物6′-β-羟基-LV(遇酸变构为3′-羟基-异-Δ4′,5′-LV)和6′-挂亚甲基LV,在体内胆汁中,pH5.0温和水解下生成其羟酸形式;在巴马香猪CYP 3A底物代谢反应活性测定、选择性抑制剂和诱导剂抑制诱导反应效果、代谢产物的确定三个层面,与人和其他实验动物进行比较,综合评定使研究结果得到多重验证。(4)巴马香猪中CYP 3A29代谢酶的异源表达和活性鉴定选择巴马香猪体内与人体CYP 3A4可能具有相同代谢特征的细胞色素P450 3A29,进行大肠杆菌的异源表达,通过电泳、免疫印记及相关的活性测定,进一步提供巴马香猪类似代谢酶的代谢特点和与人CYP 3A4相似的理论资料,比较人体CYP 3A4和巴马香猪细胞色素P450 3A29的活性和相关代谢反应。通过去除N端疏水膜定位信号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利用pGEM-T载体、pET28b表达载体和DH5α、DE3菌株对CYP 3A29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获得CYP 3A29的大肠杆菌重组子;优化了蛋白表达条件,在除N端疏水序列/TB/10μM IPTG/25℃的条件下,获得的可溶性蛋白最多,活性最高;重组子具有人CYP 3A4硝苯地平活性,与亚细胞微粒体水平的体外代谢模型结果相互验证。结论:1.巴马香猪是较理想的用于洛伐他汀类心血管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过程与人类似。2.巴马香猪可以用作洛伐他汀类心血管药物毒性研究的实验动物。洛伐他汀给药后,巴马香猪能敏感的反映洛伐他汀的大部分潜在毒性。3.巴马香猪肝微粒体适用于作为研究人CYP 3A4药物代谢途径和特征的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在巴马香猪CYP 3A底物代谢反应活性测定、选择性抑制剂和诱导剂的作用效果、代谢产物的确定三个层面,与人基本一致。4.巴马香猪适用于作为人CYP 3A酶代谢的相关药物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出巴马香猪CYP 3A29蛋白,并具有人CYP 3A4硝苯地平活性。本论文的完成将形成了以洛伐他汀作为典型药物,以巴马香猪作为实验动物的一套完整药物代谢数据;形成巴马香猪与人及其他实验动物比较的研究资料;从代谢和毒性方面说明小型猪是人CYP 3A4代谢的心血管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较好模型动物。
李洪涛[10](2008)在《西藏小型猪遗传背景分析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藏猪(Tibet hog,Sus scrofa)是世界上体型较小的小型猪之一,原产于青藏高原、海拔2500~4300m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分布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等地。藏猪保存了较为纯正的品种资源,是唯一能够适应高海拔气候和以放牧为主的猪种。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藏猪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如四川藏猪与云南藏猪相比,四川藏猪偏离Hardy-Weiberg定律的基因座数多于云南藏猪;四川藏猪体型较小,而云南减猪体型较大。目前虽然对四川藏猪或云南藏猪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对于来自西藏自治区的藏猪研究报导较少。2004年南方医科大学从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将50头藏猪(雌、雄各半)引种到广州,首次开展对藏猪进行实验动物化的培育,并将其命名为西藏小型猪(Tibet mini-pig)。2006底获得广东省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生产质量合格证,目前存栏数已达600余头。目的测定西藏小型猪的mtDNA控制区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研究西藏小型猪mtDNA控制区和Cyt b基因序列的遗传分化,及其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和其他猪的序列比对分析,研究其亲缘关系;探讨西藏小型猪氟烷基因座位的群体结构特征,检测氟烷基因型隐性纯合子个体,寻找西藏小型猪独特的分子遗传标记,从理论上指导西藏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的培育。方法1随机抽取120头西藏小型猪血液,利用试剂盒提取血液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西藏小型猪以及7头巴马小型猪、23头贵州香猪和17头五指山猪的mtDNA控制区,测序并结合Clustalw软件和MEGA3.0软件进行所测序列多重比对,确定变异位点、单倍型,并建立西藏小型猪和国内其他猪的亲缘关系树。对其中58头8月龄的西藏小型猪分别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生理指标14项: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液生化指标11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总蛋白、碱性磷酸酶、葡萄糖、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分类后进行指标的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2以代表mtDNA控制区5′端序列单倍型的西藏小型猪和部分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五指山猪的全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设计引物扩增四种小型猪的Cyt b基因序列,测序后利用MEGA3.0软件进行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建立亲缘关系树,分析西藏小型猪的进化地位。3应用PCR-RFLP技术,研究西藏小型猪的氟烷基因多态性。以杜洛克猪和长白猪基因组样本为对照,用特异性引物扩增3个猪种的氟烷基因片段,然后进行限制性内切酶(HhaⅠ)酶切以及酶切结果的鉴定,通过基因型辨读,获得群体的基因型频率特征数据,确定隐性纯合子基因型个体。对酶切电泳结果进行辨读时,HALNHALN基因型表现出493bp和166bp两条电泳条带,HALNHALn基因型表现出659bp、493bp和166bp三条电泳条带,HALnHALn基因型只出现659bp一条电泳条带。结果1前人的研究表明,猪的mtDNA控制区的串联重复区存在长度异质性(15—29个重复片段),重复片段全部是:GTACACGTGC,称之为完全重复。但是本研究显示,西藏小型猪不仅有完全重复(A型),而且有不完全的重复(B型),即一部分西藏小型猪10bp的重复片段不仅有GTACACGTGC,而且还有GTACACATGC和GTACACGTAC这两个片段及其交替排列现象。系谱分析显示,这种排列类型同样按母系遗传方式由母本传给后代,与父本没有关系。西藏小型猪mtDNA控制区3′端侧翼区为340bp,变异位点少,与国内其他家猪的序列一样比较保守;5′端侧翼区704bp,有20个变异位点,由此归纳出26个单倍型。西藏小型猪5′端侧翼区三个转换位点(305,500,691)的变化几乎与串联重复序列所分的A、B两组类型相对应:B型中三个变异位点的碱基分别为t,a,a(100%);A型中三个变异位点的碱基分别是c,g,g的占87%,其他13%。与西藏小型猪相比,巴马小型猪、贵州香猪和五指山猪mtDNA控制区5′端变异位点较少,分别只有4、4、3种单倍型,串联重复区也只有一种类型,A型。对西藏小型猪A型和B型群体与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型和B型群体血液红细胞数量有显着性差异(A型<B型,P<0.05)。2利用控制区5′端侧翼区序列归纳出的单倍型建立亲缘关系树的分析表明,西藏小型猪与中国地方家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与中国西南地区几种家猪的亲缘关系最近。3西藏小型猪与国内家猪的Cyt b基因序列几乎相同;与欧洲猪相比差异较大,共有16个主要变异位点,其中有两个特殊转换位点:420位点T—C转换和883位点的G—A转换,几乎各占一半。利用Mege3.0软件将碱基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后的分析表明,西藏小型猪与国内其他猪有一个氨基酸位点(295位点)、与欧洲猪有三个氨基酸位点(89,295,314位点)存在着差异。在295位点,大部分A型西藏小型猪与欧洲猪同为缬氨酸(Ⅴ),而B型和少部分A型为异亮氨酸(Ⅰ)。巴马小型猪、五指山猪和贵州香猪的氨基酸序列在295位点也为异亮氨酸(Ⅰ)。结果进一步证实,西藏小型猪群体内存在分化,mtDNA控制区的序列变异与功能基因的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4 120头西藏小型猪个体氟烷基因型全部为HALNHALN,没有发现应激敏感基因,氟烷基因显性纯合子基因型:HALNHALN的频率为100%;HALNHALn型和HALnHALn型均为0。而在杜洛克猪样本中检测到4份杂合子样本,长白猪样本中检出1份杂合子个体,但都没有发现隐性纯合子个体。西藏小型猪群体内未发现应激敏感性的隐性基因,整个群体抗应激能力强。结论1根据西藏小型猪mtDNA控制区串联重复区的长度和重复片段存在异质性,可将西藏小型猪群体分为A型和B型。A、B类型和5′端的三个碱基转换位点:305,500,691,可以联合组建西藏小型猪的遗传标记。建议通过人工选择,A型B型分为两个群体,淘汰A型中少量变异个体(13%),强化西藏小型猪的标记,培育成两个封闭群体:B型三个转换位点分别为t,a,a;A型封闭群的三个转换位点纯化为c,g,g。2由于西藏小型猪串联重复区的排列类型A型或B型都可以由母本传给后代,而目前所报导的国内家猪全部为A型,没有B型的报导,因此提出A型西藏小型猪和其他中国家猪有共同起源,B型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是两种母系起源的结果。3西藏小型猪Cyt b基因的全序列有两个转换位点,与A型和B型西藏小型猪有一定对应关系。利用Mege3.0软件将碱基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后的分析表明,西藏小型猪Cyt b第295位氨基酸大部分为缬氨酸(Ⅴ),而少部分为异亮氨酸(Ⅰ)。其他国内家猪的氨基酸序列全部为异亮氨酸(Ⅰ)。结果进一步证实,在西藏小型猪群体内存在分化。4西藏小型猪群体氟烷基因,未发现应激敏感性的隐性基因,说明西藏小型猪的应激敏感性比较低,适合于开展外科手术或器官移植等实验研究。
二、巴马小型猪群体遗传结构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马小型猪群体遗传结构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三个湖羊场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试验羊群与样本采集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 |
1.4 溶液配制 |
1.5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1.5.1 DNA提取步骤 |
1.5.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1.6 PCR扩增与多态性检测 |
1.6.1 引物筛选 |
1.6.2 PCR扩增 |
1.6.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6.4 PCR产物测序 |
1.7 数据统计处理 |
1.7.1 POPGENE32系统软件分析 |
1.7.2 BLAST对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效果 |
2.1.1 电泳检测 |
2.1.2 DNA纯度检测 |
2.2 RAPD-PCR结果 |
2.2.1 随机引物PCR结果 |
2.2.2 随机引物PCR差异条带 |
2.3 RAPD数据的分析结果 |
2.3.1 种群内部的多样性指数 |
2.3.2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
2.4 测序结果及BLAST分析 |
2.4.1引物G-03 |
2.4.2引物G-04 |
2.4.3引物G-06 |
2.4.4引物G-07 |
2.4.5引物G-08 |
2.4.6引物G-12 |
2.4.7引物G-16 |
2.4.8引物G-17 |
2.4.9引物G-18 |
3 讨论 |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3.2 DNA纯度对RAPD分析的影响 |
3.3 关于RAPD分析结果的稳定性 |
3.4 条带统计 |
3.5 种群内部的多样性 |
3.6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
3.7 BLAST比对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定远猪三个品系遗传结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文献综述 |
1 淮猪种质特性与品系繁育研究进展 |
2 RAPD技术及其应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猪群 |
1.1.2 肉质测定 |
1.1.3 样品采集 |
1.1.4 主要药品 |
1.1.5 主要仪器 |
1.1.6 随机引物 |
1.1.7 溶液的配置 |
1.2 毛囊组织DNA的提取 |
1.2.1 DNA的提取步骤 |
1.2.2 DNA质检 |
1.3 PCR |
1.3.1 反应体系 |
1.3.2 扩增程序 |
1.3.3 电泳检测 |
1.4 RAPD分析 |
1.5 特意带序列分析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系肉质特性分析 |
2.2 毛囊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2.3 RAPD分析 |
2.4 定远猪三个品系种群的遗传距离 |
2.5 特异片段分析 |
2.5.1 引物OPB-03 |
2.5.2 引物OPB-12 |
2.5.3 引物OPB-20 |
2.5.4 引物OPC-06 |
2.5.5 引物OPC-07 |
3 讨论 |
3.1 DNA的提取 |
3.2 RAPD-PCR反应条件 |
3.2.1 模板 |
3.2.2 引物 |
3.2.3 退火温度 |
3.3 RAPD-PCR结果 |
3.4 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分析 |
3.5 遗传结构与生产性状的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封闭群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组织样本的采集 |
1.2 微卫星位点 |
1.3 DNA提取 |
1.4 PCR扩增 |
1.5 微卫星位点扫描 |
1.6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 结果 |
2.1 2个小型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 |
2.2 2个小型猪群的遗传结构 |
3 讨论 |
(4)ISSR分子标记鉴定巴马香猪(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DNA提取及纯度检验 |
1.3.2 PCR反应及产物检测 |
1.3.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ISSR分子标记鉴别巴马香猪结果与分析 |
2.1.1 ISSR分子标记结果 |
2.1.2 UPGMA聚类分析 |
2.2 用线粒体基因区别巴马香猪和藏猪 |
3 讨论 |
(5)基于线粒体DNA变异的五指山猪起源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五指山猪资源现状和基本情况 |
1.1.1 五指山猪的历史和资源现状 |
1.1.2 五指山猪的生长生育特征 |
1.1.3 五指山猪资源的开发利用 |
1.1.4 五指山猪资源的保护对策及建议 |
1.2 猪线粒体DNA的特征 |
1.2.1 猪线粒体DNA的形态和大小 |
1.2.2 猪线粒体DNA的组成及特征 |
1.3 猪线粒体DNA的研究方法 |
1.3.1 PCR-RFLP技术 |
1.3.2 PCR-SSCP技术 |
1.3.3 DNA测序技术 |
1.4 猪线粒体DNA研究的应用 |
1.4.1 猪种起源和遗传分化研究 |
1.4.2 猪品种鉴定和分类学研究 |
1.4.3 杂交渐渗现象的研究 |
1.4.4 猪线粒体DNA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
1.4.5 动物源性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
1.4.6 医学方面的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五指山猪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与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 试验中的主要试剂 |
(2) 试验使用仪器 |
2.1.3 引物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DNA的提取 |
2.2.2 PCR扩增与测序 |
2.2.3 序列注释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组成与基因排列 |
2.3.2 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 |
2.3.3 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2.3.4 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12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五指山猪起源与系统进化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五指山猪与野猪种内物种系统进化分析 |
3.2.2 五指山猪与野猪种内物种网络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五指山猪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 |
4.1 试验动物及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DNA提取 |
4.1.3 PCR扩增与测序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扩增产物结果 |
4.2.2 五指山猪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及变异 |
4.2.3 五指山猪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4 五指山猪系统发育分析与网络关系分析 |
4.3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五指山猪与部分地方猪种及野猪系统进化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5.2 tRNA和rRNA基因 |
5.3 线粒体控制区 |
5.4 五指山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5.5 五指山猪的分类地位、演化及母系起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五指山猪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
主要缩写字符和中英文对称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项目资助 |
致谢 |
(6)甘南州藏猪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藏猪生物学特征及产区分布 |
1.1 藏猪的形态特征 |
1.2 藏猪的地域分布状况 |
1.3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
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
2.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
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历程 |
3.1 形态学方法 |
3.2 细胞学方法 |
3.3 蛋白质多态技术 |
3.4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3.4.1 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标记 |
3.4.2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标记 |
3.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标记 |
3.4.4 单核苷酸多态性 |
3.4.5 微卫星标记 |
3.4.6 线粒体DNA分析 |
4 微卫星DNA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优势 |
4.1 微卫星DNA的结构及遗传特点 |
4.2 微卫星DNA多态性的形成机制及研究方法 |
4.3 微卫星DNA的应用 |
5 线粒体DNA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优势 |
5.1 线粒体DNA的分子结构与特征 |
5.2 mtDNA D-环序列特征 |
5.3 线粒体DNA在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甘南州藏猪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微卫星DNA标记方法 |
2.1.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1.1 血液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1.2 耳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2 微卫星DNA序列扩增引物 |
2.1.3 PCR体系的建立 |
2.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2 线粒体DNA D-环序列分析方法 |
2.2.1 DNA的提取 |
2.2.2 扩增、测序引物 |
2.2.3 PCR体系的建立 |
2.2.4 PCR产物检测及纯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
3.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3.1.2 等位基因变异 |
3.1.2.1 等位基因数目变异 |
3.1.2.2 等位基因频率变异 |
3.1.2.3 等位基因平均数变异 |
3.1.3 基因多样性分析 |
3.1.4 哈代—温伯格比率的检验 |
3.1.5 系统发育分析 |
3.1.5.1 遗传距离估计 |
3.1.5.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1.6 主成分分析 |
3.1.7 群体遗传结构推导 |
3.2 mtDNA D-loop分析 |
3.2.1 PCR产物纯化图及测序峰图 |
3.2.2 不同碱基含量、变异位点、变异位点分布 |
3.2.3 单倍型、单倍型特征、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
3.2.4 网络关系分析 |
4. 讨论 |
4.1 藏猪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
4.2 藏猪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
4.3 藏猪的母系起源 |
5.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实验动物贵州白香猪母系及父系遗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小型猪在医学实验中的应用 |
1.1 小型猪的医学价值 |
1.2 小型猪研究现状 |
1.3 贵州白香猪实验动物化选育 |
1.4 贵州白香猪的医学应用前景 |
1.5 国内其它几个小型猪品种 |
1.5.1 贵州小型猪 |
1.5.2 五指山小型猪 |
1.5.3 广西巴马小型猪 |
1.5.4 西藏小型猪 |
1.5.5 版纳微型猪 |
1.5.6 甘南蕨麻小型猪 |
2.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意义及方法 |
2.1 遗传检测的意义 |
2.2 遗传检测方法 |
2.2.1 形态学检测法 |
2.2.2 染色体带型检测法 |
2.2.3 生化标记检测法 |
2.2.4 免疫学技术检测法 |
2.2.5 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检测法 |
3.线粒体DNA分子遗传标记 |
3.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
3.1.1 线粒体及线粒体DNA |
3.1.2 mtDNA的特点 |
3.1.3 mtDNA的组成 |
3.1.4 mtDNA D-loop非编码区 |
3.2 畜禽mtDNA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
3.2.1 限制性内切酶法 |
3.2.2 序列测定法 |
3.3 mtDNA遗传变异在猪上的研究进展 |
4.Y染色体遗传标记 |
4.1 Y染色体的结构 |
4.1.1 人Y染色体的结构 |
4.1.2 猪Y染色体的结构 |
4.2 Y染色体的功能 |
4.3 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 |
4.4 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 |
4.4.1 SRY基因 |
4.4.2 SRY基因作为TDF的证据 |
4.4.3 SRY基因的结构、定位、转录 |
4.4.4 SRY基因的表达 |
4.4.5 SRY蛋白质 |
4.5 Y染色体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4.6 Y染色体遗传标记的发展趋势 |
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样品 |
1.2 实验仪器 |
1.3 药品和酶 |
1.4 试剂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样品采集 |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5.1 mtDNA D-loop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5.2 SRY基因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6 PCR反应体系及其条件 |
2.6.1 线粒体D-loop区PCR反应体系及其条件 |
2.6.2 SRY基因PCR反应体系及其条件 |
2.7 PCR产物检测 |
2.8 PCR产物的纯化 |
2.9 纯化回收产物的检测及测序 |
2.10 数据处理 |
2.10.1 序列编辑 |
2.10.2 序列比对 |
2.10.3 Mega(4.1)软件的应用 |
2.10.4 DNASP(4.9)软件的应用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线粒体D-loop区结果与分析 |
1.1 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1.2 PCR扩增产物检测 |
1.3 D-loop区测序结果 |
1.3.1 测序胶图 |
1.3.2 mtDNA D-loop区碱基组成 |
1.3.3 mtDNA D-loop区变异位点分析 |
1.3.4 mtDNA D-loop区单倍型频率 |
1.3.5 mtDNA D-loop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1.4 贵州白香猪D-loop区系统发育分析 |
1.5 贵州白香猪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
2. SRY基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
2.2 PCR扩增产物检测 |
2.3 SRY测序结果 |
2.4 SRY基因碱基组成比较及序列长度 |
2.5 多态位点分布 |
2.6 SRY基因多态位点分析 |
2.7 构建SRY基因单倍型系统树 |
2.7.1 NJ系统树 |
2.7.2 UPGMA系统树 |
2.8 SRY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贵州白香猪的母系遗传结构 |
1.1 mtDNA D-loop区长度异质性 |
1.2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的母系遗传背景 |
1.3 贵州白香猪与其它猪品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分析 |
1.4 中国猪种与欧洲猪种间的基因渗透 |
2.贵州白香猪的父系遗传结构 |
3.PCR条件的优化 |
第五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论文的基金项目资助 |
附录Ⅱ 英文缩略词表 |
图版 |
(8)近交系五指山猪14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小型猪的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小型猪作为医学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现状 |
1.4 五指山猪实验用近交系的研究应用现状 |
1.5 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片段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二章 近交猪部分微卫星座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 |
实验一 近交猪群体部分微卫星座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剂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等位基因的组成和基因纯合度 |
2.2 群体基因杂合度 |
2.3 三家系间基因杂合度 |
2.4 F_(13)-F_(18)世代间的基因杂合度和等位基因数 |
3 讨论 |
3.1 五指山猪近交系群体分析 |
3.2 五指山猪近交系三个家系间的遗传分析 |
3.3 五指山猪近交系六个世代的遗传分析 |
实验二 近交猪家系微卫星座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的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等位基因的组成和基因纯合度 |
2.2 试验型五指山猪Ⅰ系F14-F16的微卫星检测 |
2.3 试验型五指山猪Ⅱ系F15-F18的14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 |
2.4 试验用五指山猪Ⅲ系F14-F17的14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 |
2.5 试验型近交系五指山猪三个家系间的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以洛伐他汀为典型药物研究巴马香猪和人代谢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正文 以洛伐他汀为典型药物研究巴马香猪和人代谢的异同 |
前言 |
总体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分布排泄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体内的长期毒性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洛伐他汀在巴马香猪中的体外代谢和主要代谢产物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巴马香猪中CYP 3A29 代谢酶的异源表达和活性鉴定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实验用小型猪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小型猪药物代谢肝药酶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10)西藏小型猪遗传背景分析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西藏小型猪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的比较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藏小型猪氟烷基因(Hal)分子遗传学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附录 |
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四、巴马小型猪群体遗传结构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三个湖羊场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D]. 高茜.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2]定远猪三个品系遗传结构RAPD分析[D]. 陈道松.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3]巴马小型猪和贵州小型猪封闭群的遗传结构分析[J]. 王思珍,郭闯,郭猛,贺宽军,曹颖霞,杜小燕,陈振文. 中国兽医学报, 2017(07)
- [4]ISSR分子标记鉴定巴马香猪[J]. 金玉兰,李婉丽,李松,李玺洋,杨阳,陈秋虹,孙群. 四川动物, 2016(04)
- [5]基于线粒体DNA变异的五指山猪起源与演化研究[D]. 于萍. 海南大学, 2015(07)
- [6]甘南州藏猪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 刘靖闻.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1)
- [7]实验动物贵州白香猪母系及父系遗传检测[D]. 王兆龙. 贵州大学, 2009(S1)
- [8]近交系五指山猪14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分析[D]. 李凯. 北京农学院, 2009(07)
- [9]以洛伐他汀为典型药物研究巴马香猪和人代谢的异同[D]. 刘宇.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 [10]西藏小型猪遗传背景分析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D]. 李洪涛.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