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清单

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清单

一、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论文文献综述)

刘应敏[1](2017)在《新疆荒漠植物枝生子囊菌种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树木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树势减弱,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荒漠植物作为新疆林业主体之一,占新疆总植被面积的52.9%,然而林木枝枯病已成为影响荒漠植物健康生长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本研究从新疆12个地(州、市)8种寄主共收集到40份枝枯标本,利用传统的形态学手段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明确了枝枯病原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基于形态学特征编制了检索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8种寄主上分离共获得47个真菌菌株,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属11个真菌类群,分别为粪壳菌纲的壳囊孢属Cytospora、间座壳菌属Diaporthe、黑盘壳孢属Melanconis、隐球腔属Cryptosphaeria、蕉孢壳属Diatrype、Hymenopleella属、赤丛壳属Nectria和座囊菌纲的壳砖格孢属Camarosporium、小球癣菌属Microsphaeropsis。(2)本研究记录了中国新记录种1个:Hymenopleella hippophaeicola;新寄主记录8个:在沙枣上记录了Cytospora chrysosperma、C.sophoricola、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铃铛刺上记录了Cytospora sophoricola,心叶椴上记录了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沙棘上记录了Diaporthe cotoneastri和Nectria dematiosa、柽柳上记录了Microsphaeropsis sp.。(3)总结了荒漠植物枝枯病真菌种类鉴定依据:子座的着生方式和外观形态、子实体内部结构特征、有无特殊结构(黑线圈和中柱结构)以及孢子的形状、颜色及大小等形态特征可以作为荒漠植物枝枯病鉴定的主要依据;菌落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定的辅助依据。(4)利用邻接法构建ITS和NL单基因片段和ITS联合RPB2基因片段系统发育树,均显示粪壳菌纲中的各种真菌均具有独立的分支,表明多基因片段联合有利于真菌种类的准确鉴定。

马荣[2](2017)在《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壳囊孢属(Cytospora Ehrenb.)真菌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林木病原菌,严重影响林木的健康生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独特的“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特征,孕育着独特的林木资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使得树木腐烂病成为影响新疆林木健康的首要病害,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新疆地区壳囊孢属真菌的种类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一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林木腐烂病病害标本的收集,利用病原菌在寄主组织上的危害特征、子座的类型、孔口的数量、腔室的形状及孢子的大小、培养物的性状等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片段构建不同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新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壳囊孢属真菌的种类及其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记述新疆产壳囊孢属真菌21种。其中待发表种6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C cotini、C parastica)。首次在新疆采集到C carbo、nacea、C cinct、aC populinaC pruin.opsis、CC sophoricola 等 5 种壳囊孢属真菌。2、首次发现壳囊孢属真菌寄生于文冠果和金丝桃叶绣线菊等寄主植物上;发现壳囊孢属真菌的国内新记录寄主25个;新增了壳囊孢属真菌在中国的3个地理分布,15个新疆地理分布。明确了金黄壳囊孢菌(C chrysosperma)是新疆地区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壳囊孢属真菌,其寄主范围包括14个属的寄主植物。3、明确了新疆壳囊孢属真菌主要的形态学分类依据为腔室类型、黑色界限圈和孔口数量,并将新疆21个壳囊孢属真菌划分为8个形态学类群。基于单腔室这一特征划分出类群I(C pruinopsis);基于有黑色界限圈这一特征划分出类群Ⅱ(C.sp5)和类群Ⅲ(C.cincta、Cleucostoma、C.nivea);基于无黑色界限圈且具有多孔口等特征划分出类群N(C.populina)、类群Ⅴ(C.schulzeri、Chippophaes、C.germanica、C elaeagn.i、C.sophoricolaa)和类群Ⅵ(C carbonacea);基于无黑色界限圈且具有单孔口等特征划分出类群VⅦ(C chrysosperma、Cparasitica、C sp1)和类群ⅧⅧⅦ(C.ambiens、C sp2、C.sp3、C.sp4、C.sp6、C cotin)i。4、基于邻接法(NJ法)分别构建单基因ITS片段和多基因(ITS、LSU、tef-1α)片段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C.ambiens与C.mali这两个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的种,通过多基因片段联合能够更加准确的区分,表明多基因片段的联合更适合于壳囊孢属真菌种间的鉴定。5、基于简约法(MP)、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多基因片段系统发育树显示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每个种都具有独立的分支、且支持率较高(99-100%)。然而不同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图的拓扑结构存在一定差异,ML与MP拓扑结构相似,都形成了三个大分支,其中C.cincta独立一支,C.leucostoma、Cnivea和C.sp5等形成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形成了四大分支,C germannica、C.sp6形成两个独立分支。综合多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时能够佐证结果的可靠性。6、通过对比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形态学类群与分子系统分支后发现,具有单腔室特征的形态学类群I(C pruinopsis)、具有黑色界限圈的形态学类群Ⅱ和Ⅲ(C.sp5、C.nivea和C.leucostoma)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分别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在系统发育树上位于同一分支的C ambiens和C sp6同属于具有腔室排列整齐特征的形态学类型Ⅷ。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片段构建的分子系统分支的相互验证,能够更加准确的开展壳囊孢属的种类鉴定。

郭开发[3](2016)在《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明确新疆防护林和经济林上腐烂病菌的种类,并了解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情况,以确定该菌能否在不同林木寄主上相互侵染和传播,同时采用分子检测技术确定腐烂病菌在新疆苹果园和香梨园的初次侵染来源。最终为新疆林木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17种新疆常见的农田防护林和果树上采集林木腐烂病病样,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通过接种离体枝条试验测定各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与ITS、β-Tubulin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离体枝条接种法和ISSR方法对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alsa mali的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针对4种已报道的林木腐烂病菌的β-Tubulin基因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对苹果园与香梨园中林木腐烂病菌的存在状况进行快速检测。结果:1、从新疆17种林木寄主植物分离得到281个腐烂病菌株,分离菌株全为无性型。通过形态学特征、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将这些分离株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Valsa mali(无性型:Cytospora mali)、Valsa sordida(无性型:Cytospora chrysosperma)、Valsa macolica(无性型:Cytospora schulzeri)、Leucostoma niveum(无性型:Cytospora nivea)和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无性型:Cytosporina pullmanensis)。其中Valsa mali、Valsa sordida两种腐烂病菌分别是危害新疆经济林和防护林的主要种。2、对新疆经济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进行研究,V.mali主要菌落颜色有三种:白色、乳白色和淡黄色,白色菌株的生长速率快于乳白色和淡黄色,淡黄色菌株的生长速率最慢,腐烂病菌V.mali的最适pH值为56,最适温度在2030℃。乳白色和淡黄色菌株的致病力强于白色菌株。在致病力分化测定中,新疆腐烂病菌V.mali主要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没有发现强致病力菌株。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3、通过对新疆不同地理区域苹果树腐烂病V.mali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4,表明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新疆苹果树腐烂病菌V.mali不同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成南疆和北疆2个大的类群,聚类分析发现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V.mali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建立了一种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的4对种特异性引物分别可对4种腐烂病菌V.mali,V.sordida,L.niveum,V.malicola检测到144 bp、180 bp、240 bp和324 bp的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到为10 pg/mL。5、对39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库尔勒香梨园样品进行检测,其的7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17.95%;对33份腐烂病发生严重的阿克苏苹果园样品进行检测,在其中的19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7.58%。而V.sordida,L.niveum,V.malicola在香梨园和苹果园均未检测到。检测结果表面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结论:引起新疆林木腐烂病的病原菌有5个种,其中V.mali是引起经济林腐烂病的主要种,V.sordida是危害新疆防护林的主要种。经济林主要种V.mali以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为主,无强致病力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且主要以种群内变异为主。建立了4种林木腐烂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修剪枝条、果树树体、果园土壤、园外寄主林木等均可能是新疆苹果和香梨腐烂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颉超[4](2015)在《两种果树病害在新疆的适生性分析与风险评估及葡萄根癌病药剂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缩果病(Jujube fruit shrink)和葡萄根癌病(Grape root cancer)是新疆林果生产上的两大重要病害,对新疆林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两病已分别成为新疆红枣和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并有进一步传播蔓延的趋势。本研究从两种病害在新疆发生的实际情况,即现有地理分布、致病特性、发病条件和病害传播蔓延等病害规律入手,在明确病害的适生条件的前提下,建立量化分析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进行病害发生与流行的风险评估。采用GARP预测模型针对新疆葡萄和红枣种植区分别进行两种病害适生区域的分析,以明确两种病害在新疆的适生性及潜在发生的风险区域。同时,针对葡萄根癌病菌的3个菌株,采用滤纸圆片抑菌圈实验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药剂筛选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枣缩果病在新疆适生区预测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新疆全境之内,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以及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荒漠区为枣缩果病的非适生区;位于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坡的南疆四地州及哈密地区绿州范围、以及伊犁部分地区均为枣缩果病适生区。其中,南疆四地州为该病主要适生区,其风险R值为1.52,属于中度风险。(2)葡萄根癌病在新疆的适生区预测与风险评估分析结果显示:葡萄根癌病在新疆南北疆葡萄种植区均存在适生区,其中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南疆地区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以及库尔勒部分县(市),而北疆的昌吉、吐鲁番存在部分适生区;南疆巴州东南部和北疆除昌吉和吐鲁番有部分适生区外,其余大部分为葡萄根癌病的非适生区。该病的风险性R为1.25,属于低度风险。(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4种供试药剂中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兽医注射用链霉素(100万单位),在0.04 mg/L(40 PPM)浓度下,病菌几乎不能生长,是所有供试药剂中抑菌圈最大(7 cm以上,接近培养皿直径),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其他药剂抑菌效果相对较好的药剂依次有:50%氯溴异氰尿酸、68.75%恶唑菌酮、50%喹啉、1%中生菌素、75%百菌清,其抑菌圈均在4 cm以上;但在3种药剂3种施药方法的田间试验中,50%氯溴异氰尿酸在割瘤涂药处理及注射处理中均有明显的防病效果,对抑病瘤直径的抑制率分别为76.74%和45.71%,且有致病瘤死亡的情况出现,是3种药剂中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在割瘤涂药、药剂注射和滴流处理方法比较中传统的割瘤涂药处理仍是本次试验中防效最好的方法。

韩敏[5](2014)在《南疆核桃叶斑病病原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桃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新疆南疆和田、喀什和阿克苏三个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症状表现为从叶片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形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坏死斑,病斑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内扩展,最后连成片造成叶片大面积枯焦坏死。该病害会降低核桃的结实量和果实饱满度,给当地核桃生产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损失。本研究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南疆核桃生产园叶片坏死枯黄的病原,并研究了温度和保湿时间对接种发病的影响;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室内杀菌剂筛选,在此基础上开展药剂小区防效试验,为病害大田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新疆南疆和田、喀什和阿克苏三个地区的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叶斑病病样,经分离培养纯化获得105个菌株,根据菌落特征的不同将所有菌株大致分成3种类型,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都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从三个地区的分离物中选取30个代表菌株进行大田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除菌株I-11外,剩余29个菌株均引起接种叶片发病,说明大部分菌株都具有致病性。同一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有弱,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也不一样,说明菌株与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不同器官组织上的病菌可以交互感染。伤口接种发病率高于无伤接种发病率,大田接种发病潜育期为7d。温度与保湿时间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接种发病有很大影响,接种发病的最适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8℃,保湿48h,接种发病潜育期最短为6h。通过对病菌菌株的菌丝、菌落特征、分生孢子梗、喙、分生孢子及其成链情况的观察和测量,初步明确了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确定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通过菌落生长抑制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比较8种杀菌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alternata)的室内毒力。10%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EC50值均小于0.30mL/L;25%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均小于2mg/L。25%丙环唑乳油、10%咪鲜胺微乳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在此基础上,选择10%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和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咪鲜胺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核桃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8.88%以上。

杜琴[6](2013)在《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防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的种类及防治方法,为新疆林木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从新疆主要林木种植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通过离体接种试验检测各分离株的致病性并测定了主要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各分离菌株鉴定到种。高效防治药剂是采用室内药剂筛选和小区田间防效试验两种方法。研究结果如下:结果:1、从12种新疆主要林木上采集腐烂病样并分离获得149株腐烂病菌分离株。新疆林木腐烂病菌鉴定为三个种:Cytosperma schulzeri Sacc.&P. Syd(有性型Valsa malicola)、C.chrysoperma(有性型V.sordida)和C. sacculu(sSchwein.)Gvrit(有性型V.ceratosperma)。其中C. sacculus为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优势种,占总分离树的95.97%。2、所鉴定种的代表菌株均能使供试的香梨树、苹果树、杨树、榆树和柳树5种枝条产生腐烂病症状,并且寄主来源不同的同种腐烂病菌对同种枝条的致病力有显着差异。3、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pH为4-5,C. schulzeri和C. sacculus的最适培养基为PSA,而C.chrysoperma的最适培养基为KHC。除C. schulzeri菌株22T-XL1在pH12时生长停止外,其余新疆林木腐烂病菌具有耐高温和耐盐碱能力,在40℃,pH12条件下菌丝仍能生长。4、树势、施肥量、头年腐烂病斑数与腐烂病的发生情况有关。幼年期和初果期的香梨树的腐烂病发生程度较轻;树龄11年生以上的香梨树腐烂病发生较重;施肥量较大的梨园腐烂病发生较轻,而施肥量少或不施肥的梨园腐烂病发生较重。5、对6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试验,80%多菌灵和25%三唑酮对腐烂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40%福美胂、50%福美双的抑菌效果次之;7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对腐烂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6种杀菌剂进行的田间小区药剂试发现,涂抹防治效果试验中,防效最高为43%好立克200倍液,防效为65%;其次为40%福美砷50倍液,防治效果为60%。喷雾施药的小区试验中,效果最好的43%好立克悬浮液3000倍液、40%福美砷800倍液。

于海伦[7](2012)在《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传播和扩散创造了条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给世界很多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新疆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外来有害生物认识的不足,往往会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再加上缺少天敌制约,造成的损失极大。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林果外来有害生物,结合新疆地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以新疆地缘条件为出发点,综合考虑新疆生态环境特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特点、新疆社会以及人文发展等特点,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初步评估名单,该名单包括虫害、病害和有害杂草,考虑到了各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特色林果产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针对每一有害生物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对新疆特色林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2)8种有害生物中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对新疆的风险最大,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和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也达到了2.3分以上,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 Fitch和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达到2.2分以上,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在2.1分以上,8种有害生物对新疆的风险程度都属于高度风险。(3)本研究提出的2种外来有害杂草:刺萼龙葵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均已经有报道在新疆发现,并且刺萼龙葵已经在新疆建立了种群。根据已有报道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浙江某镇橘园造成绝收的危害,本研究在此将外来有害杂草考虑进对新疆特色林果业危害较大的物种之中,做到风险分析的完整。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8](2012)在《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摸清新疆近60年来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发生的现状、分布和发生趋势,以及对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总结新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农林外来生物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文献记载和资料统计,近6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达79种,其中害虫50种、病害19种、草害10种。入侵规律呈现出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近2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传入有害生物有58种,平均2.76种/年。入侵发生区分布不均衡,入侵来源以国内其它省份为主,无意引种是主要传播方式。【结论】虽然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仍存在认识不足、控制不严和研究不透等问题。为此,应组建对区域性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发展快速检测和应急防控技术;加强区域性外来重大入侵生物研究和综合治理,确保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王文欢[9](2009)在《两种林业昆虫杆状病毒PCR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昆虫病毒作为一种高效无害专一性强的杀虫剂,现在已经在森林保护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在林业上的使用率还不够广泛,主要是因为病毒防治害虫时潜伏期较化学杀虫剂长,没有后者那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使用者对病毒治虫有质疑。现今对昆虫病毒防治效果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病毒的形态观测阶段,本实验旨在建立几种以昆虫病毒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从而填补昆虫病毒检测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空白,同时应用这些技术检测在昆虫体内低水平存在的病毒,为昆虫病毒的垂直传播及防治效果监测提供微观的、确凿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进而论证应用昆虫病毒防治林业害虫的可行性,确保森林生态保持稳定。根据HcNPV pe38基因设计两对引物,利用PCR法检测HcNPV基因组DNA,分别扩增出长为994和614 bp的片段,经测序确定为HcNPV pe38基因片段。应用两对引物分别检测了美国白蛾病虫的总DNA和获得的病毒多角体,其检测最低量分别为1 fg病虫总DNA和34 OBs/mL。用不同浓度的病毒感染试虫后,不同时间取其血淋巴用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接毒量为3.53×109 OBs/mL时,36 h后可检出病毒DNA;接毒量为34 OBs/mL时,120 h后可检出。病毒可检出时间随接毒浓度的递减而延后。从秦皇岛地区施用过HcNPV的林地和未施用病毒防虫的林地采集美国白蛾野外幼虫,取其血淋巴做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十分明显,说明之前建立的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实践中,同时说明HcNPV对该地区的美国白蛾种群具有持续控制作用。根据ClanGV egt基因设计两对引物,利用PCR方法检测ClanGV基因组DNA,分别扩增出401和491bp的片段,经测序确定为ClanGV egt基因片段。应用两对引物检测ClanGV病毒悬液,亦可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说明这两对特异性较高,可以用其检测ClanGV的存在,从而为昆虫病毒的野外检测奠定基础。

王庸俭,胡正远,康宁,刘德润,刘志兵,阿不都热西提[10](2000)在《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和田地区发生的各种植物病害的名称 146个 ,其中 :粮食作物 30个 ,经济作物 (棉花、向日葵、烟草、红花 )病害 13种 ,薯类病害 2种 ,蔬菜病害 33种 ,瓜类病害 2 1种 ,果树病害2 6种 ,林木病害 9种 ,绿肥及杂草病害 12种。

二、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荒漠植物枝生子囊菌种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新疆荒漠植物的概况
    1.2 新疆荒漠植物病原菌研究现状
    1.3 分类学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2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3 形态观察
    2.4 培养性状观察
    2.5 分子发育系统的研究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荒漠植物枝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3.2 新疆荒漠植物病枯枝上真菌类群
    3.3 基于ITS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3.4 新疆荒漠植物病枯枝上真菌种类及分布
    3.5 荒漠植物主要真菌种类的形态特征
    3.6 新疆常见枝枯病菌检索表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新疆的地理特征及林业资源现状
        1.1.1. 新疆的地理特征
        1.1.2. 新疆林业发展的现状
        1.1.3. 森林病害对新疆林木造成的危害
    1.2. 壳囊孢属真菌所致病害危害性
        1.2.1. 危害现状
        1.2.2. 发病症状
        1.2.3. 发病因素
    1.3. 壳囊孢属真菌的研究现状
        1.3.1. 壳囊孢属真菌分类地位
        1.3.2. 壳囊孢属及其有性型真菌的分类历史
        1.3.3. 壳囊孢属及其有性型真菌的形态学特征
        1.3.4. 无性型与有性型的对应关系
        1.3.5. 分类依据
    1.4. 分类方法
        1.4.1. 形态学
        1.4.2. 分子系统学
    1.5. 中国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学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标本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菌株的分离、培养与保藏
        2.2.1. 菌株的分离
        2.2.2. 菌株的纯化
        2.2.3. 菌株的保藏
    2.3. 形态分类研究
        2.3.1. 外观形态观察
        2.3.2. 产孢器官观察
    2.4. 培养性状观察
    2.5. 分子系统学研究
        2.5.1. 供试菌株菌丝的收集
        2.5.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5.3. 不同基因片段PCR扩增及产物测序
        2.5.4. 序列的拼接
        2.5.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布及区系特点
        3.1.1.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布
        3.1.2.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寄主范围
        3.1.3.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3.2.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表型的研究
        3.2.1. 壳囊孢属真菌的表型特征
        3.2.2. 壳囊孢属真菌形态学类群的划分
    3.3.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3.3.1. 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NJ法系统发育分析
        3.3.2. 多基因片段联合的NJ法系统发育分析
        3.3.3. ITS片段和多基因片段所构建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的对比分析
        3.3.4. 多基因片段联合的MP法系统发育分析
        3.3.5. 多基因片段联合的BI法系统发育分析
        3.3.6. 多基因片段联合的ML法系统发育分析
    3.4. 分子系统分支与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3.5. 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形态描述
4. 结论与讨论
    4.1. 查明了新疆林木腐烂病的分布与危害
    4.2. 明确了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种类及分布
    4.3. 概括了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依据,划分了形态学类群
    4.4. 证实了多基因片段联合多种分析方法能够提高分子鉴定的准确性
5. 问题与展望
    5.1. 壳囊孢属真菌的专化性与多样性研究
    5.2. 不同种类壳囊孢属真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
    5.3. 壳囊孢属及其近缘属的种类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木主要病虫害及其影响
        1.1.1 新疆林业发展现状
        1.1.2 林木病虫害种类及其影响
        1.1.3 林木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1.1.4 林果腐烂病发生规律
        1.1.5 林木腐烂病的防治
    1.2 林木腐烂病菌分类
        1.2.1 形态学分类
        1.2.2 分子生物学分类
    1.3 腐烂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
    1.4 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4.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和技术
    1.5 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不同林木寄主种类及分离病菌数量统计
        2.2.2 防护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2.2.3 经济林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2.2.4 致病性测定结果
        2.2.5 腐烂病菌不同种形态学特征
        2.2.6 代表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力分化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来源V.mali培养性状观察
        3.2.2 最适pH测定
        3.2.3 最适温度测定
        3.2.4 不同寄主来源V.mali在苹果、香梨致病性测定
        3.2.5 同一寄主来源腐烂病菌V.mali在不同林木寄主上致病性测定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新疆林木腐烂病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试验菌株菌丝体获得
        4.1.2.2 DNA提取
        4.1.2.3 试验引物
        4.1.2.4 ISSR-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4.1.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结果与结论
        4.2.1 不同来源苹果树腐烂病V.maliISSRPCR结果
        4.2.2 V.mali的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4.2.3 V.mali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4.2.4 苹果腐烂病V.mali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DNA提取及PCR扩增
        5.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5.1.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5.1.5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5.2.2 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5.2.3 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新疆苹果园及香梨园腐烂病菌初侵染源检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林果植物材料和土壤样品DNA提取
        6.2.2 库尔勒香梨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6.2.3 阿克苏苹果园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1.1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7.1.2 新疆林果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致病性分化研究
        7.1.3 新疆林木腐烂病菌主要种V.maliISSR遗传分化
        7.1.4 林木腐烂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建立
        7.1.5 新疆林木腐烂病初侵染源检测
    7.2 特色和创新
        7.2.1 研究特色
        7.2.2 研究创新
    7.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1 新疆林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附图2 腐烂病菌V.mali致病性分化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两种果树病害在新疆的适生性分析与风险评估及葡萄根癌病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第2 章枣缩果病在南疆的分布及在新疆的适生区预测与风险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葡萄根癌病在新疆的分布及适生区预测与风险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葡萄根癌病防控药剂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南疆核桃叶斑病病原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核桃病害种类及危害性
        1.2.1 国内外核桃病害种类
        1.2.2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Nees 真菌对木本植物的危害性
    1.3 有关 Alternaria sp.属种级分类的研究
        1.3.1 链格孢属的现代概念
        1.3.2 链格孢形态鉴定
        1.3.3 链格孢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Alternaria sp.引起的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病样采集与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
        1.5.2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1.5.3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
        1.5.4 防治核桃叶斑病病菌药剂的筛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分离病样的采集
        2.1.2 分离用器具药品及培养基
        2.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核桃叶斑病田间危害症状
        2.2.2 和田喀什阿克苏病样分离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接种菌株
        3.1.2 接种材料及用具
        3.1.3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1.4 发病组织的再分离
        3.1.5 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病原菌接种发病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地区病样分离物致病性测定结果
        3.2.2 再分离结果
        3.2.3 交叉接种结果
        3.2.4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病原菌接种发病的影响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病原菌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器具
        4.1.2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4.1.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落培养特性观察
        4.2.2 产孢表型观察
        4.2.3 供试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核桃叶斑病杀菌剂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药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1.4 供试药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5.1.5 田间小区初步防病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2.2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5.2.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木腐烂病的研究概述
        1.1.1 新疆主要林果业现状
        1.1.2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1.1.3 林木腐烂病病原鉴定
    1.2 林木腐烂病的防治
        1.2.1 抗腐烂病育种
        1.2.2 农业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研究概况
        1.3.1 形态学分类法
        1.3.2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1.4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和思路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2.2.2 致病性测定结果
        2.2.3 形态学鉴定结果
        2.2.4 腐烂病菌生物学特性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腐烂病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2 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基因的PCR扩增
        3.2.3 腐烂病菌 rDNA-ITS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4 腐烂病菌β-tubulin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2.5 腐烂病菌 EF-1α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香梨腐烂病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香梨树腐烂病病害发生相关因子调查
        4.2.2 室内药剂筛选
        4.2.3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林木腐烂病危害症状及分生孢子角表面观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背景介绍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及发展现状
    1.3 新疆林果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外来有害生物初评
第3章 新疆特色林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4.1 对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IMU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2 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的风险管理建议
    4.3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的风险管理建议
    4.4 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风险管理建议
    4.5 对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FITCH)的风险管理建议
    4.6 对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风险管理建议
    4.7 对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的风险管理建议
    4.8 对梨火疫病ERWINIA AMYLOVORA的风险管理建议
    4.9 其他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第5章 总结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两种林业昆虫杆状病毒PCR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杆状病毒简述
        1.2.2 试虫简介
        1.2.3 核酸检测简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观察与鉴定
        2.2.2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2.2.3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 检测方法的验证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美国白蛾野外幼虫典型网幕形态鉴定
        3.2.2 人工模拟野外施毒检测
        3.2.3 野外虫血淋巴检测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PCR 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杨扇舟蛾人工饲养形态鉴定
        4.2.2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形态观察与鉴定
        4.2.3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PCR 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4.2.4 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PCR 快速检测技术的验证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目的基因的序列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四、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荒漠植物枝生子囊菌种类的研究[D]. 刘应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2]新疆壳囊孢属真菌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D]. 马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新疆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主要种Valsa mali遗传分化和初侵染源快速检测研究[D]. 郭开发. 石河子大学, 2016(12)
  • [4]两种果树病害在新疆的适生性分析与风险评估及葡萄根癌病药剂防治试验[D]. 颉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
  • [5]南疆核桃叶斑病病原与防治技术研究[D]. 韩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新疆主要林木腐烂病菌种类鉴定及其防治方法研究[D]. 杜琴.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7]重大林果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新疆的风险分析[D]. 于海伦.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8]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J].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1)
  • [9]两种林业昆虫杆状病毒PCR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D]. 王文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名录[J]. 王庸俭,胡正远,康宁,刘德润,刘志兵,阿不都热西提. 新疆农业科学, 2000(S1)

标签:;  ;  ;  ;  ;  

和田地区植物病害初步清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