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述凤[1](2021)在《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文中指出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要依据。葠窝水库位于太子河流域中部,多年来工、农业等生产活动造成库区水质严重恶化,严重限制了水资源使用范围。本研究以葠窝水库及影响其水质、水量的的入库河流、周边不同规模的矿山和基本农田等为研究区域,基本涵盖了“山、水、林、田、湖”各生态要素。因此,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理念,对葠窝水库及周边主要影响区采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十分必要。采用定性及定量方式对区域内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存在问题进行识别:太子河、细河、兰河水质主要受氨氮浓度影响;葠窝水库水质主要受总氮浓度影响,其污染状态为重污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库区内淤积严重且沉积物中存在Cd、Cu、As、Zn、Ni等重金属污染;部分农田受到污染,农田持水率较低、农作物种类单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土壤被汞、砷重金属污染,榛子灌丛和蒙古栎灌丛构成林地主体。借助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碳存储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生境质量服务、水质净化服务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具备一定固碳能力,碳储存总量大约13.72×106t,碳储量平均值大约102.83 t/hm2;土壤保持能力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保持总量约为15.96×106t,土壤保持量平均值约119.62t/hm2;生境质量整体较好,生境质量指数在1左右的占比较大,表明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和稳定,对威胁源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水质净化有待提升,氮输出总量约为38.27×104kg;根据区域内主要资源环境要素识别结果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划分了4个生态修复保护单元,分别是“河”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库”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田”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山、林”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体目标以及各修复单元具体目标,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

陈总文[2](2021)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内涵分析,系统的探讨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改良作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准则层,采用文献频数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查法选取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构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的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生态效益)的构成因素,确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为:蓄水保土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评价体系各子系统(准则层)所占权重为蓄水保土效益(0.5936)、改善生态环境效益(0.2493)、改良土壤效益为(0.1571)。(2)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综合实施,蓄水保土效益:实现年保土11.36万t,新增拦蓄水量314.74万m3,土壤减少侵蚀模数为42.41t/hm2。改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林草覆盖率从61.29%提高至69.22%,耕地面积治理后减幅14.74%;有林地面积治理后增幅32.77%;经果林增幅76.62%。改良土壤效益:物理性质,治理后土壤容重减小,其平均值由1.21g/cm3下降至1.18g/cm3;治理后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由治理前的46.31%提升至48.29%;化学性质,治理后土壤中全氮2.22g/kg、全磷0.29g/kg、全钾3.92g/kg和有机质38.56g/kg含量均有增加。(3)林草措施中各林种的蓄水保土量表现为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的蓄水量203.81万m3和保土量1.39万t;经果林蓄水量72.53万m3和保土量2.81万t;用材林蓄水量26.85万m3和保土量1.39万t。(4)老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的综合得分为87.03,使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各项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提升,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赵野[3](2021)在《层次-熵值分析组合方法在水土治理效益综合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层次-熵值组合分析方法对辽宁某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单一评估方式,组合方式下指标权重设置更为合理,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综合评估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对于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闫光礼[4](2020)在《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习总书记就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矿山开采环境修复。环境修复主要资金来源是矿山企业,修复政策制度多限于企业层面;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外部性较强的环境修复,大多依赖来源不稳定的财政资金;经常出现资金缺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状况,致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和水土污染等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因此,进行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源自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Y126)、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J162005)以及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90455)。本文围绕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的研究主线,选择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梳理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对各相关主体的行为策略进行研究。论文基于利益关系视角,构建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因素和行为策略选择,引入赣南矿区开采企业实际运营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论文从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现状、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政策、稀土矿山利益关系等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稀土矿山环境修复等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分析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利益关系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多主体利益分配问题展开讨论,重新界定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博弈行为策略。其次,基于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工作涉及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引入中央政府监管主体,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针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策略,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确定三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条件。基于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结合系统动力学对该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各类因素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离子型稀土开采企业的扶持力度、财政扶持政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是推动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途径,而开采企业自身的环境修复成本和环境修复利益,则决定开采企业是否自愿选择环境修复策略。第三,基于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执行的策略,将社会公众引入地方政府和开采企业的博弈模型中,构建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并探讨三方主体的行为策略,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工作的影响。基于龙南县委政策文件和龙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各类因素变化对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分析表明:提高地方政府与稀土开采企业的合谋成本,可有效促进稀土开采企业主动选择高质量环境修复策略,而社会公众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个人安全角度,极少履行离子型矿山环境修复监督职责。第四,离子型稀土矿区分布广泛、难以集中于同一地区,而环境修复的外部性,可能导致相邻矿区之间存在“搭便车”行为。构建相邻地区不同矿区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渐进稳定分析,确定相邻矿区之间环境修复相互影响的策略。基于龙南矿区和定南矿区环境修复的财务数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测定相邻矿区之间行为策略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降低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成本,提高矿区开采企业的环境修复收益,以及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力度,可以显着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的修复。总之,论文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稀土开采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核心利益主体,分层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间的行为策略,提出促进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的政策建议,以丰富和完善稀土产业发展环境修复理论,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丁新辉[5](2020)在《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思路和评价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生态技术的评价理论。首次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评价生态技术。综合比较多种评价方法,根据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情况,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与熵权法和粗糙集法,对我国生态治理技术使用效果进行了分区域分问题评价,梳理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京津风沙源区、南方石漠化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生态治理技术,对不同区域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生态治理工程选择生态治理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土石山区板栗林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包括水平沟、水平阶、木枋、地埂、苔藓覆盖、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由于板栗生产方式和栗农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区普遍使用的水保措施有水平沟、地埂、木枋。经实际调查,木枋措施的减流拦沙效果并不理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防治措施下板栗林土壤侵蚀特征因子受降雨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水平沟和地埂的作用下,板栗林下水土流失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无措施情况下则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流域尺度上,主要采用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以恢复板栗林生产力;而在坡面尺度上,采用水平沟和地埂等工程措施,配合生草覆盖和苔藓覆盖等生物措施,从而实现小流域间和坡面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协同作用。(2)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植物治沙、机械沙障固沙、封沙育草、机械沙障与栽植灌木相结合等。目前在评价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效果时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本研究基于文献频次法和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14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指标,构建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技术效益为主导,兼顾功能性和应用性综合评价,从而对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6种沙障固沙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麦草沙障、秸秆沙障、粘土沙障、砾石沙障、塑料沙障和沙袋沙障6种经济性、技术性能和环境效益较优的技术模式,为沙障固沙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针对南方岩溶区石漠化问题,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封育、经济林、优良牧草、石改梯、植物篱埂、整地、饲料青贮、引流截水和能源开发。本研究选择对植物防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和封育3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采用TOPSIS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熵权法确定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评价结果为植物防护工程模式最佳,坡改梯工程模式次之,封育模式最末,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结合鱼鳞坑、水平阶等工程措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防护。(4)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按治理范围可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按治理对象可分为坡面治理技术、沟道工程技术、矿山修复技术和水库绿化技术。本研究以6种生态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2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因子,共有12个2级指标;然后对梯田、坝地、造林、种草、经济林、封育6种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指标间的不可分辨关系实现属性约简,获得由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组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属性重要性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6种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经济林(11.67)>坝地(11.17)>梯田(11.0)>种草(9.67)>造林(9.17)>封育(8.67)。

杨文婷[6](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重阳[7](2020)在《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滥砍滥伐等不文明现象也在不断发生,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这样不仅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响,而且还会引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由于水土流失治理过于片面,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治理不彻底,无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为此,必须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探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显着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确保小流域的总体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钟业喜,邵海雁,徐晨璐,冯兴华[8](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采用VOSviewer、CiteSpace 5.1 R8软件分析及文献归纳方法,识别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研究热点,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整治以及流域生命共同体研究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研究内容、研究尺度、数据支撑4个方面指出未来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热点.

陈铁[9](2019)在《南方某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城市小流域由于其城市用地类型多样且复杂等特点,存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过程中监测方案系统性不足、有限次天然降雨监测限制准确性、径流污染控制技术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本文以南方某市小流域G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方案,实现监测布点优化与关键监测指标识别,分析径流污染特征,并针对性的提出径流污染控制方案;通过建立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分析模型,明确区域径流污染对G河的污染负荷,并评估相关的控制技术效能。研究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方案构建方法。采用图纸分析、现场勘察与GIS水文分析方法优化监测点位,以频度分析法和单因素污染指数法确定监测指标,以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功能要素确定监测分析内容,完善监测法在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布点不细化、监测效率较低等不足之处。结果表明: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方案监测布点应涵盖累积监测、冲刷监测与汇流监测,可利用SWAT模型对用地类型进行本地化的细分;监测指标可通过单因素污染物指数法,优先筛选污染指数大于1.0的污染指标;监测分析内容应涵盖地表污染物累积特征与冲刷特征,应重点分析地表累积规律、污染物形态特征与初期冲刷效应。在南某市G河流域开展了城市小流域径流污染监测方案构建方法的应用研究,将累积监测与冲刷监测的点位细化至工业用地、高密度住宅用地、中密度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商业用地与公共管理服务用地区域,监测指标确定为TN、TP与氨氮,研究了G河流域地表污染物累积特征与降雨冲刷特征。结果表明:构建的监测方案能简化对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研究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效率;G河流域地表污染物累积特征为:高密度住宅用地的地表TN、TP与氨氮含量最高,地表污染物以粒径小于500μm的固体颗粒污染物为主,其污染负荷占比可高达70%以上;降雨冲刷特征为:前峰型与双峰型的降雨事件的初期冲刷效应更为显着,G河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初雨弃流量为初期5~13 mm降雨量,按G河各城市用地类型面积占比折合的综合初雨弃流量为初期9 mm降雨量。在有限次代表性径流污染监测基础上,研究了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SWAT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了G河流域径流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了G河流域控制主要污染物质的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方案。结果表明: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SWAT模型建立关键在于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城市市用地类型的二期重分类处理与模型城镇数据库的建立,其构建需要对城镇数据库区域地表累积最大灰尘含量、地表灰尘总氮含量、地表灰尘累积半饱和时长与地表灰尘总磷含量这4类参数通过地表污染物累积特征研究进行本地化校正;建立的SWAT模型的ENS大于0.67,R2大于0.77,表明模型可较为准确的预测分析G河流域径流量、TN和TP等污染负荷;针对径流污染物控制,应从管理与工程措施进行控制,包括路面清扫、增设调蓄池等。

朱阿兴,朱良君,史亚星,秦承志,刘军志[10](2019)在《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解决或减弱这一矛盾,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决策工具。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变化及交互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肩负着提供管理者所需新知识体系和科学决策工具的责任。流域作为空间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相对独立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天然的空间单元。流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过程的交互机理自然成为管理者解决日益激化的矛盾所需的新知识体系,而流域系统综合模拟恰恰为建立这样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研究方式;在管理者评价各种决策的成效时,必须知道各种决策所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基于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情景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所需要的科学决策工具。因此,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角度出发,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范式。文章结合2个小流域情景分析的研究案例,探讨了以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为核心的现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科学挑战,即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系统化、空间化、定量化、易用化和决策化。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流域治理研究概况
        1.2.2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与实践
        1.2.3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域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气候
        2.2.3 植被资源
        2.2.4 矿产资源
        2.2.5 水文条件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土地利用概况
    2.5 生态功能定位
        2.5.1 辽宁省饮用水备用水源地
        2.5.2 太子河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重要保障区
第3章 研究区域主要资源环境要素问题识别
    3.1 研究区域污染来源分析
        3.1.1 点源污染
        3.1.2 面源污染
    3.2 河流问题诊断
        3.2.1 河流水质综合评价
        3.2.2 河流淤积量
    3.3 水库问题诊断
        3.3.1 水质综合评价
        3.3.2 生物多样性评价
        3.3.3 富营养化评价
        3.3.4 沉积物中重金属评价
        3.3.5 库区淤积情况
    3.4 农田问题诊断
    3.5 山、林问题诊断
        3.5.1 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
        3.5.2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现状与分析
        3.5.3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与评价
        3.5.4 植被类型及分布
    3.6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4.1 固碳服务
        4.1.1 模型原理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碳储存功能评估
    4.2 土壤保持服务
        4.2.1 模型原理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4.3 生境质量服务
        4.3.1 模型原理
        4.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3 生境质量评估
    4.4 水质净化服务
        4.4.1 模型原理
        4.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4.3 水质净化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1 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划分
    5.2 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5.3“河”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3.1 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程
        5.3.2 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5.3.3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5.4“库”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5“田”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6“山、林”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5.6.1 寒岭镇景观区生态修复工程
        5.6.2 鸡冠山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
    2.2 老溪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2.2.1 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成因
        2.2.2 老溪小流域治理情况及措施
    2.3 数据采集
        2.3.1 样地设置
        2.3.2 土壤采集与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1 选取评价指标
        3.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3.2 权重分析与确定
    3.3 生态效益计量与分析
        3.3.1 蓄水保土效益
        3.3.2 改良土壤效益
        3.3.3 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3.4 评价指标分值量化计算
        3.4.1 无量纲数据处理
        3.4.2 生态效益评分的等级划分
        3.4.3 指标量化计算
    3.5 评价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层次-熵值分析组合方法在水土治理效益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层次-熵值组合分析方法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评估指标体系
    2.3 指标组合熵权值计算结果
    2.4 指标隶属度分析结果
    2.5 指标权重计算
    2.6 组合权重计算结果
    2.7 效益综合评定分析
3 主要结论

(4)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来源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环境修复综述
        2.1.1 矿山环境修复
        2.1.2 稀土矿山环境修复
        2.1.3 离子型稀土环境修复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2.2.1 利益相关者概念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领域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概述
        2.3.2 演化博弈理论
        2.3.3 微分博弈理论
        2.3.4 博弈论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2.4 系统动力学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2.4.3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2.4.4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含义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2.6 公众参与理论
3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
    3.1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
        3.1.1 中央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2 地方政府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3 矿山开采企业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1.4 社会公众主体利益关系界定
    3.2 环境修复利益相关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3.2.1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
        3.2.2 地方政府、开采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博弈关系
        3.2.3 开采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3.3 稀土矿区环境修复价值核算
4 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4.1 演化博弈模型Ⅰ理论假设
    4.2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构建及分析
        4.2.1 环境修复模型Ⅰ构建
        4.2.2 环境修复模型Ⅰ策略稳定性分析
    4.3 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Ⅰ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4.3.1 数据来源
        4.3.2 赋值过程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5 公众参与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
    5.1 演化博弈模型Ⅱ理论假设
    5.2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及分析
        5.2.1 演化博弈模型Ⅱ构建
        5.2.2 演化博弈模型Ⅱ策略稳定性分析
    5.3 演化博弈模型Ⅱ行为策略系统动力学仿真
        5.3.1 数据来源
        5.3.2 赋值过程
        5.3.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6 相邻地区间不同矿区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与策略
    6.1 动态博弈模型Ⅲ理论假设
        6.1.1 无生态补偿时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分散决策
        6.1.2 稀土矿区A对稀土矿区B补偿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
        6.1.3 政府干预下稀土矿区A和稀土矿区B的合作决策
    6.2 动态博弈模型Ⅲ行为策略模拟仿真
        6.2.1 数据来源
        6.2.2 赋值过程
        6.2.3 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演化博弈模型Ⅰ运算数据
附录B 演化博弈模型Ⅱ运算数据
附录C 动态博弈模型Ⅲ运算数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1.2.2 工程技术综合评价
        1.2.3 生物技术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生态技术评价理论分析
    2.1 生态技术评价依据
        2.1.1 评价目的
        2.1.2 被评价对象
        2.1.3 评价者
        2.1.4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2.1.5 权重系数
        2.1.6 综合评价模型
        2.1.7 评价结果
    2.2 生态技术评价原则
    2.3 生态技术评价思路
        2.3.1 事前评价
        2.3.2 事中评价
        2.3.3 事后评价
    2.4 生态技术评价过程
        2.4.1 确定研究范围
        2.4.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归一化
        2.4.3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第3章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3.1 燕山山区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燕山山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板栗林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技术
    3.3 不同生态技术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3.3.1 小区布设
        3.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3.3.3 典型相关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4.1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4.1.1 治沙沙障比选
        4.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4.2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技术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体系
    4.3 基于分层模糊积分法的沙障固沙技术综合评价
        4.3.1 评价对象
        4.3.2 指标值及隶属度的计算
        4.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5.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5.1.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
        5.1.2 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5.2 基于TOPSIS法的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研究方法
        5.2.3 指标体系建立
    5.3 西畴县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6.1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6.2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水土保持概念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4.2.1 治理规划原则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4.3.1 理念及目标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4.3.4 管理运行
        4.3.5 绩效考核制度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4.4.3 生态自然修复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基本情况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5.4.3 主要技术措施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5.4.5 分析与展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附录2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 主要内容
    1.2 治理方法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1 生物措施
    2.2 工程效益
    2.3 农业措施
3 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的主要方法
4 结束语

(8)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系统治理
        2.1.2 生态保护修复
        2.1.3 土地整治
    2.2 流域生命共同体研究的发展阶段特征
        2.2.1 萌芽探索阶段(2005—2007年)
        2.2.2 平稳发展阶段(2008—2015年)
        2.2.3 强化研究阶段(2016—2019年)
3 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未来研究展望

(9)南方某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城市小流域及降雨径流污染特性研究现状
        1.2.1 城市小流域定义及特性
        1.2.2 地表污染物累积过程
        1.2.3 降雨冲刷产流过程
    1.3 流域降雨径流污染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1 监测分析法
        1.3.2 模型模拟法
    1.4 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1.4.1 管理类措施
        1.4.2 工程类措施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地表污染物采集装置
        2.1.2 降雨径流监测装置
        2.1.3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分析评价模型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地表污染物样品采集
        2.2.2 地表污染物样品处理
    2.3 降雨径流污染特性分析方法
        2.3.1 差异性分析
        2.3.2 场次降雨事件平均浓度
        2.3.3 初期冲刷效应分析
    2.4 SWAT模型构建方法
        2.4.1 模型城镇数据库构建
        2.4.2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2.5 控制方案效能评价指标
第3章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方法构建方法研究
    3.1 监测方法构建概述
        3.1.1 监测方法构建的思路
        3.1.2 监测方法构建的流程
    3.2 监测点位与监测指标确定
        3.2.1 监测点位确定
        3.2.2 监测指标确定原则及方法
    3.3 监测分析内容确定
    3.4 监测方案系统化构建
        3.4.1 基础数据的需求分析
        3.4.2 城市用地类型细化
        3.4.3 监测点位布设
        3.4.4 监测指标筛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4.1 累积-冲刷监测信息
        4.1.1 累积监测场次信息
        4.1.2 冲刷监测场次信息
    4.2 地表污染物累积特性研究
        4.2.1 地表污染物累积规律分析
        4.2.2 累积强度差异性分析
        4.2.3 地表污染物形态特征分析
    4.3 降雨径流冲刷特征研究
        4.3.1 不同用地类型径流污染物输出规律
        4.3.2 径流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4.3.3 初期冲刷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分析模型构建与控制方案制定研究
    5.1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评价模型构建
        5.1.1 SWAT模型构建
        5.1.2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5.1.3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2 城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方案设计
        5.2.1 控制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5.2.2 典型控制设施特性监测分析
        5.2.3 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方案设计
    5.3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案评估研究
        5.3.1 模型模拟情景设置
        5.3.2 环境效益评估
        5.3.3 经济效益评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时代背景
    1.1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挑战
    1.2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机遇
2 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
    2.1 科学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流域过程模型
        2.2.2 流域情景分析
    2.3 案例分析
        2.3.1 基于自定义管理措施的情景分析
        2.3.2 基于既定目标的管理措施情景分析
3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
    3.1 流域系统综合模拟和情景分析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关系
    3.2 新范式的内涵
4 总结

四、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葠窝水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案初探[D]. 刘述凤. 辽宁大学, 2021(12)
  •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以麻阳县老溪小流域为例[D]. 陈总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层次-熵值分析组合方法在水土治理效益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赵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01)
  • [4]离子型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演化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D]. 闫光礼.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5]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丁新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6]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的研究[J]. 李重阳. 花卉, 2020(02)
  • [8]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展与展望[J]. 钟业喜,邵海雁,徐晨璐,冯兴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9]南方某市小流域降雨径流污染监测与控制研究[D]. 陈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J]. 朱阿兴,朱良君,史亚星,秦承志,刘军志.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8)

标签:;  ;  ;  ;  ;  

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