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顶循环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的工艺

焦顶循环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的工艺

一、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洋,王龙延[1](2019)在《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最新汽油、柴油和航煤质量标准,结合我国市场对成品油需求走向,本文探讨了煤直接液化油、煤间接液化油、加氢煤焦油、煤油共炼产品、甲醇制汽油(MTG汽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等煤基油品的馏分结构与性质,分析了它们对煤制油产业发展的影响。文章指出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低硫、低烯烃、低芳烃和高抗爆性能的交通运输燃料,需要降低柴汽比,增产航空煤油。煤基油品的硫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低、清洁性很好。除了MTG汽油外,煤基油品的柴汽比过高,需要与石油产品协同发展以满足我国未来的成品油市场需求。费托合成工艺能够直接生产优质柴油和航空喷气燃料油组分,是煤制油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煤直接液化工艺所产汽煤柴油馏分性质均不理想,需要持续改进提高;煤油共炼工艺在成品油质量方面弥补了煤直接液化工艺的不足,可作为一条新的煤制油途径。煤焦油加氢可以生产出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调和组分,是一条高效利用煤炭加工过程副产品的煤制油技术路线。MTG汽油和DMMn是优质汽油和柴油组分,能改善炼油企业成品油的柴汽比结构和交通运输燃料产品质量,应加大低成本工艺技术研发、扩大产能。

夏青[2](2018)在《季戊四醇酯类润滑基础油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新戊基多元醇酯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酯类润滑油基础油的调和组分,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热氧化安定性、黏温性能,而且生物降解性好,对环境友好。季戊四醇酯更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合成新戊基多元醇酯的方法一般多采用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催化合成,而液体酸碱催化剂的使用会带来诸如设备腐蚀、环境污染、产物后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无酸酯化工艺,为了改善合成酯的性能,还研究了支链化降凝代替双键降凝的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工艺。另外,在合成酯的基础上研究了产品分离提纯技术,对提纯后的产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在高压釜中进行了油酸异构化工艺的研究。首先对三种分子筛催化剂ZSM-5、ZSM-35、SAPO-11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包括XRD、NH3-TPD、Py-IR等,对比了三种分子筛催化油酸异构化反应的构效关系。发现ZSM-35的催化效果最好,进一步考察发现催化剂用量、温度、时间、加水量等因素对异构化率的影响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较高的温度和时间有利于异构体生成。最优工艺为:催化剂用量为5%,温度270℃,时间6 h,加水量2%。此时,油酸的转化率达到了90%,异硬脂酸的产率高达76.73%。研究了采用自催化脱气酯化法合成季戊四醇异硬脂酸酯的合成过程。通过设计合适的反应装置,然后分别考察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优化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和增大酸醇摩尔比都对提高合成季戊四醇酯收率有利。优化工艺条件为:体系真空度0.05 MPa,反应温度220℃,酸醇摩尔比为4.3:1,反应时间7 h,在此条件下酯化度可达到95.9%。产品的精制过程,即对其分离提纯工艺的考察,包括产品的脱色工艺和脱酸工艺。分别考察了分子蒸馏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对产品的脱色效果,并对比了分子蒸馏和减压蒸馏的粗脱酸效果,利用碱性氧化物进行了深度脱酸,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炭能达到很好的脱色效果;另外,分子蒸馏粗脱酸效果好,MgO深度脱酸效果更好。对产品进行性能测试表明其符合使用标准。还对季戊四醇酯的合成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初探,采用液相色谱对合成过程中产物含量进行了跟踪测定,发现酯化过程由连续反应路径构成。

张玉君[3](2016)在《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文中认为在最开始的几年,人们对废润滑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废润滑油是一种废物,所以经常被丢弃或者烧掉,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近几年来,石油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石油在生活生产方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通过石油生产得到的润滑油产率很低。其中以高粘度重质润滑油为首,通过加工只能得到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几。从原油中提炼润滑油产品,通常要经过常丙烷脱沥青、减压蒸馏、电脱盐脱水、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加氢精制、白土补充精致或调和添加剂、加氢补充精致等许多套工艺装置的加工,才能生产粗润滑油产品来。生产润滑油投资建设巨大,加工过程也颇为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而且生产工序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润滑油生产不容易迅速增加产量。润滑油的原料十分宝贵,加工生产也非易事,所以对于润滑油再生应提高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再生精制废润滑油,可以达到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并且将石油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土壤,水域和空气的污染程度,给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使用合理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已经成为国内外处理废润滑油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科研领域。目前国内外已经研究出许多再生精制废润滑油的工艺技术,在工艺特点,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列出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并分析了各个工艺的特点。如,硫酸-白土工艺作为精制润滑油最初的工艺,其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的优点,但是严重污染环境。加氢精制工艺在国外用途广泛,具有污染小等优点,但是制备工艺高,所需金额大,并不适合国内发展。溶剂精制工艺的工艺技术较低,所需金额也较小,较为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在我国发展其工艺。除此之外还有絮凝工艺、膜技术处理工艺、微波加热处理等工艺再生精制废润滑油。这些工艺均有其优点和短板,适用于不同废润滑油的再生精制。

唐兴中[4](2014)在《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配套所使用的润滑油综合性能也需要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以便实现工程机械润滑与工程机械发展相同步。基于此状况,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对润滑油的特殊性能要求与实际使用工况特点;同时也为了简化用油管理,适应润滑油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使用要求,提出研制一种综合性能良好、满足工程机械多个系统要求的通用型润滑油。首先,研究兼顾到研制油综合性能及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采用了聚α-烯烃(PAO10)与新多元醇酯(NP451)复合而成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在研究了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基础油粘温性能影响的同时,以满足研制油性能要求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现有各类型润滑油添加剂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添加剂;并辅之相应的配比试验,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MATLAB与Excel,确定了清净剂、抗氧剂等润滑油添加剂之间的最佳复合配比,考察了添加剂与复合基础油的感受性。其次,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设计了10个全配方方案,根据全配方试验结果,并针对配方优选过程中存在难于选择等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运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建立了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从而选取了方案C7作为全配方的最佳方案。最后,通过对研制油进行相应的理化性能检测、台架模拟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研制油具有良好的高温清净性与油泥分散性,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剪切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突出的抗磨损性、防锈性、耐腐蚀性等,能较好地满足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在复杂多变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沈潺潺[5](2013)在《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炼油企业存在众多的低温余热热源,各热源性质不同。针对不同的热阱,如何从众多的低温余热热源中评价和选择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好的热源进行回收利用,成为低温余热回收利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三家典型炼油企业的低温余热的分布以及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A企业为新建企业,共有65508.78kW的低温余热未被回收利用,低温余热主要分布在常减压、催化裂化和柴油加氢装置;B企业为老企业,低温余热的利用途径主要有同级利用应用于气体分馏装置和升级利用应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C企业各装置存在84831kW未被回收利用的低温余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潜力大。本文利用二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热源的评价模型。从低温余热的分布、低温余热的特性、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环境性能五个大的方面,确定了包括热量、节省的低温余热的效益和风险等11项子指标的低温余热热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进行定量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系数。并最终通过建立起的二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C企业的低温余热热源装置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各热源装置性能优劣顺序。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利用VB.NET语言编写了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综合评价的计算软件,有利于推广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

华炜,宋以常,王治春[6](2013)在《炼油主要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生产技术进步》文中认为介绍了车用汽油、车用柴油、3号喷气燃料和润滑油基础油等炼油主要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降低车用汽油和柴油的硫含量,合理控制车用汽油的烯烃含量;以加氢法生产的Ⅱ类或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将成为润滑油生产工艺的主流。我国炼油产品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环保排放要求,又要适应我国炼油工业特点,符合中国国情。为适应油品标准的变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自1998年率先在国内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后,坚持科技创新,围绕劣质原油加工、汽柴油质量升级,先后采用了生产优质柴油同时增产加氢尾油的中压加氢裂化(RMC)技术、汽油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RIDOS)技术、提高劣质柴油十六烷值的RICH技术、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MIP-CGP技术、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和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RTS)等先进技术。从2000年到2012年,用了12 a的时间,完成了车用汽油、车用柴油从欧Ⅰ到欧Ⅴ的质量升级。北京燕山分公司作为中国石化汽柴油质量升级的试验基地,对上述新技术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为国内炼油企业汽柴油质量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齐天[7](2012)在《聚α-烯烃类高级润滑基础油合成及其半合成油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α-烯烃为原料,通过使用(C2H5)2AlCl/TiCl4催化体系配位聚合的方法齐聚合成制备了Ⅳ类高级润滑基础油(PAO),并对聚α-烯烃类高级润滑基础油(PAO)合成工艺条件和精制流程及其半合成油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各项条件实验并对精制后的齐聚产物进行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温度为40℃,原料最佳为1-癸烯,不同的原料种类可制备性能各异的产物。使用在线红外分析系统对Ziegler-Natta催化1-癸烯齐聚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定最佳反应时间为4小时。通过PAO基础油与Ⅱ类矿物油调和实验,得出不同粘度的PAO含量对半合成基础油的低温性能和粘温性能的影响在体积分数小于15%时的基本体现为反协同效应,随后逐步转化为均相互溶效应。而粘度相近的PAO与矿物油调和时,受反协同效应影响较小。从而解释了为何工业中很少出现PAO含量较少的半合成油,而国外高端半合成基础油通常使用5:5或4:6的调配比例。通过分子模拟设计试验,绘制了PAO基础油的分子理论模拟体系;研究了齐聚产物体系中非键能和分子势能在不同温度下变化;分析比较了单个高分子量的聚a-烯烃分子和典型PAO分子C30的分子形态和热力学变化,证实其应用不同的原因。本文通过对PAO基础油及其半合成油的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分析,得出反应工艺条件和油品的综合性能能够满足工业生产和应用的要求,并通过分子设计理论模拟解释了其部分作用机理,达到了本课题的研究要求。

刘海建[8](2009)在《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聚α-烯烃(Polymer Alpha Olefins,简称PAOs)合成油,是一种由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合成烃类润滑油。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节能和环保要求以及发动机油对热稳定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单用矿物油已调配不出满足日益苛刻要求的高档油品。聚α-烯烃合成油作为合成烃润滑油之一,具有液体范围宽、粘温性能好、倾点低、粘度指数高、蒸发损失小、对添加剂感受性好、具有优良的高温热氧化安定性、结焦少、无毒和对皮肤有浸润作用等优点,其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文主要研究以焦化汽油做原料,无水AlCl3做催化剂,直接聚合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的可行性,详细考察了釜式反应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反应压力等条件对聚α-烯烃合成油产率和聚合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聚合反应后的催化剂酸渣进行了水解–中和法处理和探讨了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轻馏分的再次利用。为了进一步有效率地利用焦化汽油中的α-烯烃,探索性的研究了液相变温吸附分离的方法,即用分子筛吸附提取焦化汽油原料中的α-烯烃。以无水AlCl3为催化剂,确定了制备中、高粘度合成烃润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质量分数在4%6%为宜,采用延长反应时间和降低反应温度的方法生产较低粘度合成油,一般反应温度130℃和反应时间4h合适,一般情况下应使容器带压促使反应顺利进行。实验研究了聚合反应后催化剂酸渣的水解处理方法,可将催化剂酸渣中的渣油和水解酸水(含有大量的Cl-)分离,渣油可以做为锅炉燃料油烧掉。对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轻馏分进行精制和馏分切割后,分别可以做洗涤用轻汽油和溶剂煤油使用。分别采用了5A和10X两种分子筛吸附分离焦化汽油原料中的α-烯烃,对比了两种分子筛的吸附性能。升高温度,分子筛的吸附速率增加,吸附量减少,增加流速,吸附量降低。吸附油聚合后得到的聚合油与未经吸附的焦化汽油聚合得到的聚合油相比,减一线,减二线,减三线聚合油的运动粘度变小,粘度指数略有改善。

张利[9](2009)在《中海绥中36-1馏分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研究与工业化》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公司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提高绥中36-1原油馏分油的附加值,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沥公司)对常二线油、减二线油、减三线油的利用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常减压蒸馏装置改造为润滑油型常减压装置,分馏出常二线油、减二线油、减三线油,利用糠醛-液相脱氮、白土工艺生产特种环烷基润滑油基础油。本文主要研究绥中36-1原油馏分油经过糠醛白土精制以及溶剂脱氮工艺,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可行性,考查了剂油比与温度对润滑油收率、品质的影响,并对糠醛精制+白土补充精制和糠醛精制+溶剂脱氮+白土补充精制两个工艺组合进行对比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原有装置进行改造,建设糠醛—白土精制装置,并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能耗低、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市场看好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借鉴国内外润滑油成功生产、设计经验,结合中沥公司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独特的环烷基原油资源,开发润滑油新产品,利用优化的工艺流程,通过物料衡算和设备计算确定设备选型,从而实现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目的。装置投运后达到设计能力,产品质量达到目标产品要求,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整个装置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和操作,降低了原料消耗和人力成本。该工程的成功设计建成和运行,不仅可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中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内环烷基原油资源高效利用作出了示范作用,对于同行业的其它企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欧阳瑞华[10](2001)在《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文中指出通过小试和工业试生产数据分析表明 ,以焦化顶循油做原料 ,生产合成烃润滑油技术可行 ;通过效益分析 ,表明以焦化顶循油做原料 ,生产润滑油比生产石脑油更经济合理 ;以焦化顶循油为原料生产润滑油比以软蜡为原料 ,裂解烯烃合成润滑油更经济合理。

二、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制油工艺及其产品结构
    1.1 煤直接液化
    1.2 煤间接液化
    1.3 煤热解-煤焦油加氢
    1.4 煤油共炼
    1.5 煤经甲醇制汽油
    1.6 煤经甲醇制柴油组分
2 煤基燃料油品特性
    2.1 煤直接液化油品
    2.2 煤间接液化油品
    2.3 煤焦油加氢产品
    2.4 煤油共炼产品
    2.5 甲醇合成汽油
    2.6 DMMn柴油组分
3 燃料油品需求分析
    3.1 燃料油品结构需求分析
    3.2 燃料油品质量要求分析
    3.3 煤基燃料油品与国标对比
4 结语

(2)季戊四醇酯类润滑基础油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润滑油的发展和意义
    1.2 合成润滑油简介
        1.2.1 合成烃类润滑油
        1.2.2 合成酯类润滑油
        1.2.3 其它合成类润滑油
    1.3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简介
        1.3.1 新戊基多元醇酯定义
        1.3.2 新戊基多元醇酯类润滑基础油的发展历程
        1.3.3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特性
        1.3.4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性能指标及其检测标准
    1.4 原料油酸异构化反应
        1.4.1 油酸与异硬脂酸简介
        1.4.2 不饱和脂肪酸催化异构的催化剂
    1.5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生产工艺
        1.5.1 直接酯化工艺
        1.5.2 酯交换合成工艺
        1.5.3 酰氯合成工艺
        1.5.4 直接酯化工艺的影响因素
    1.6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分离提纯工艺
        1.6.1 减压蒸馏
        1.6.2 分子蒸馏
        1.6.3 吸附分离
    1.7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工艺
    2.3 实验方法
        2.3.1 油酸的异构化反应
        2.3.2 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合成
        2.3.3 季戊四醇酯的分离提纯
        2.3.4 产物含量测定及计算
    2.4 催化剂表征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法(XRD)
        2.4.2 BET测试法
        2.4.3 NH_3-TPD 测试
        2.4.4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法(Py-IR)
    2.5 润滑油性能测试
        2.5.1 酸值测定
        2.5.2 羟值测定
        2.5.3 倾点测定
        2.5.4 运动黏度测定
        2.5.5 闪点测定
        2.5.6 气相色谱分析
        2.5.7 热重分析
        2.5.8 红外光谱分析(FT-IR)
第三章 油酸在分子筛基催化剂上异构化反应规律的研究
    3.1 分子筛催化剂改性及表征分析
        3.1.1 分子筛的酸改性
        3.1.2 晶相结构分析(XRD)
        3.1.3 低温氮气吸附(BET)
        3.1.4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3.1.5 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3.2 异构化反应影响因素探究
        3.2.1 不同种类分子筛催化剂对油酸异构化的影响
        3.2.2 催化剂量在油酸异构化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2.3 温度在油酸异构化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2.4 时间在油酸异构化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2.5 加水量在油酸异构化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3 异构化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季戊四醇酯合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反应装置及其合成过程
    4.2 季戊四醇异硬脂酸酯的合成
        4.2.1 催化剂种类对酯化反应及产品组成的影响
        4.2.2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及产品组成的影响
        4.2.3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反应及产品组成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及产品组成的影响
        4.2.5 正交试验
    4.3 产品红外谱图
    4.4 小结
第五章 季戊四醇酯产品精制及其性能检测
    5.1 季戊四醇酯产品的脱色工艺
        5.1.1 分子蒸馏法脱色
        5.1.2 吸附法脱色
    5.2 季戊四醇酯产品的脱酸工艺
        5.2.1 季戊四醇酯的粗脱酸
        5.2.2 季戊四醇酯的深度脱酸
    5.3 产品的分析与检测
        5.3.1 季戊四醇酯产品酸值测试
        5.3.2 季戊四醇酯产品羟值测试
        5.3.3 季戊四醇酯产品倾点测试
        5.3.4 季戊四醇酯产品运动粘度测试
        5.3.5 季戊四醇酯产品闪点测试
        5.3.6 季戊四醇酯热重分析
        5.3.7 季戊四醇酯氧化安定性分析
    5.4 季戊四醇酯合成反应动力学的初探
        5.4.1 季戊四醇庚酸酯合成的反应网络及其产物分析
        5.4.2 季戊四醇庚酸酯产物分布随反应时间变化规律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润滑油简介
        1.1.1 润滑油的分类
        1.1.2 润滑油的组成
    1.2 国内外润滑油生产及应用
        1.2.1 矿物基础油
        1.2.2 合成基础油
    1.3 废润滑油来源及处理方法
        1.3.1 废润滑油来源
        1.3.2 废润滑油处理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工艺分析
    2.1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1.1 废润滑油再净化工艺
        2.1.2 废润滑油再精制工艺
        2.1.3 废润滑油再炼制工艺
    2.2 国内外常用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2.1 硫酸-白土精制再生工艺-
        2.2.2 加氢精制工艺
        2.2.3 减压蒸馏-溶剂精制工艺
        2.2.4 絮凝工艺
    2.3 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新工艺
        2.3.1 膜技术处理废润滑油
        2.3.2 分子蒸馏工艺再生废润滑油
        2.3.3 微波热解技术再生废润滑油
第三章 国内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及技术
    3.1 国内企业再生废润滑油实际应用
    3.2 适用于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3.2.1 废润滑油合理再生
        3.2.2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对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机械的基本概况
    1.2 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作用
    1.3 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现状
        1.3.1 工程机械发动机油
        1.3.2 工程机械齿轮油
        1.3.3 工程机械液压油
        1.3.4 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
        1.3.5 工程机械制动液
        1.3.6 工程机械减震器油
    1.4 国内外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4.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1.4.2 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简介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3 研究目的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油与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及复配
    2.1 基础油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2.1.1 基础油的基本分类
        2.1.2 矿物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1.3 合成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2 国内外合成油的基本现状
        2.2.1 合成烃
        2.2.2 有机酯类油
        2.2.3 聚醚型合成油
        2.2.4 其他合成油
    2.3 研制油的性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2.3.1 研制油的基本性能要求
        2.3.2 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
        2.4.1 聚α-烯烃的选择依据
        2.4.2 酯类油的选择依据
    2.5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5.1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增粘机理
        2.5.2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6 基础油配比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添加剂的选择与感受性试验研究
    3.1 润滑油添加剂的类别
    3.2 国内外润滑油添加剂的基本现状
    3.3 清净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3.1 清净剂的基本作用
        3.3.2 清净剂的选择
        3.3.3 清净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4 抗氧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4.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4.2 抗氧剂的选择
        3.4.3 抗氧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5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5.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3.5.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3.5.3 极压抗磨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6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6.1 无灰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3.6.2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
        3.6.3 无灰分散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7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7.1 腐蚀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3.7.2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8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3.8.1 油性剂的选择
        3.8.2 抗乳化剂的选择
        3.8.3 抗泡剂的选择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的优选
    4.1 全配方方案设计
    4.2 全配方试验结果
    4.3 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4.3.1 确定最佳决策方案
        4.3.2 构建灰色关联度评判矩阵
        4.3.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
        4.3.4 构建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测试
    5.1 研制油性能测试方法
    5.2 研制油综合性能测试结果
    5.3 实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5)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余热的概述
    1.2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现状
        1.2.1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资源的分布
        1.2.2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的途径
    1.3 低温余热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1.4 推广低温余热回收利用困难的原因
    1.5 综合评价方法
        1.5.1 综合评价方法的种类
        1.5.2 评价方法的选取
    1.6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性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3 课题创新性
2 典型炼油企业低温余热资源分布及利用
    2.1 调研炼油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2.2 A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分布
    2.3 B 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情况
    2.4 C 企业低温余热分布及回收利用情况
        2.4.1 低温余热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2.4.2 未被利用的低温余热的分布
    2.5 低温余热评价的必要性
3 燃料型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热源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2 模糊综合评价的系统模型
        3.2.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3.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3.3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热源性能鉴定模糊综合评价
        3.3.1 低温余热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
        3.3.2 低温余热热源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评价因素隶属函数的确定
        3.4.1 本课题各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3.5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3.5.1 低温余热热源性能鉴定评价权重的确定
    3.6 综合评价
        3.6.1 一级综合评价
        3.6.2 二级综合评价
        3.6.3 评价结果
4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热源综合评价的软件实现
    4.1 炼油企业低温余热热源综合评价软件的设计
        4.1.1 编程语言环境
        4.1.2 本软件的总体设计以及编程风格
    4.2 软件的设计
        4.2.1 软件的编写
        4.2.2 软件介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炼油主要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生产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炼油主要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
    1.1 汽 油
    1.2 柴 油
    1.3 润滑油
    1.4 航空煤油 (3号喷气燃料)
2 炼油主要油品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
    2.1 车用汽油
        2.1.1 采用MGD技术和降烯烃催化剂
        2.1.2 应用RIDOS技术降烯烃和硫
        2.1.3 应用MIP-CGP技术降低FCC汽油烯烃
        2.1.4 烷基化装置恢复生产与连续重整装置扩能
        2.1.5 应用S-Zorb技术生产超低硫汽油
    2.2 车用柴油
        2.2.1 RMC技术的应用
        2.2.2 RICH技术的应用
        2.2.3 高压加氢裂化技术的应用
        2.2.4 RTS技术
    2.3 航空煤油 (3号喷气燃料)
    2.4 润滑油基础油
3 结束语

(7)聚α-烯烃类高级润滑基础油合成及其半合成油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润滑油基础油
    1.2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概况
    1.3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1.3.1 合成烃类油
        1.3.2 合成酯类油
        1.3.3 聚亚烷基二醇合成油(PAG)
        1.3.4 聚硅氧烷和含硅碳氢化物
        1.3.6 含氟润滑油
        1.3.7 其他新型合成润滑油
    1.4 聚α-烯烃合成油
        1.4.1 聚α-烯烃合成油的发展概况
        1.4.2 PAO的合成
        1.4.3 聚α-烯烃合成油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聚α-烯烃合成油调和油性质
    1.6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原料单体性能
    2.2 实验原理
    2.3 α-烯烃齐聚反应过程
        2.3.1 单体提纯
        2.3.2 齐聚反应合成装置
        2.3.3 齐聚反应合成
    2.4 α-烯烃齐聚产物精制实验
        2.4.1 齐聚产物的碱洗水洗处理
        2.4.2 减压蒸馏
        2.4.3 加氢精制
        2.4.4 过滤及白土精制
    2.5 齐聚产物性能表征实验
        2.5.1 红外光谱法与在线红外
        2.5.2 齐聚产物流变学实验
        2.5.3 倾点测试法
        2.5.4 PAO基础油与矿物油调和实验
第三章 α-烯烃齐聚反应工艺条件及其产物表征结果讨论
    3.1 α-烯烃齐聚反应催化动力学研究
        3.1.1 α-烯烃齐聚反应过程的在线红外表征研究
        3.1.2 α-烯烃齐聚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论
    3.2 温度因素对齐聚反应产率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
        3.2.1 温度因素对齐聚反应产率的影响
        3.2.2 温度因素对齐聚反应产物性能的影响
    3.3 混合原料对齐聚反应产物性能的影响
        3.3.1 混合原料制备的PAO基础油的基本性能研究
        3.3.2 混合原料制备的PAO基础油的红外光谱表征
第四章 PAO与矿物基础油调和制备半合成油应用研究
    4.1 高粘度PAO制备半合成油性能研究
    4.2 同等粘度PAO制备半合成油性能的影响
    4.3 低粘度PAO制备半合成油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油齐聚产物及其PAO分子设计与理论模型研究
    5.1 PAO体系分子模拟图
    5.2 C20单分子体系不同温度下体系能量变化研究
    5.3 PAO与α-烯烃高聚物的分子模拟比较研究
        5.3.1 PAO基础油及其典型单体C30的分子模拟研究
        5.3.2 a-稀轻髙聚物的分子模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α-烯烃(PAOs)合成油
        1.1.1 概述
        1.1.2 PAOs的发展概况
        1.1.3 PAOs的合成
    1.2 传统的PAOs合成工艺介绍
        1.2.1 Lewis酸阳离子催化剂聚合方法
        1.2.2 齐格勒型催化剂聚合方法
        1.2.3 PAOs合成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线性α-烯烃
        1.3.1 石蜡裂解法或脱氢
        1.3.2 乙烯齐聚工艺
        1.3.3 煤化工抽提工艺
        1.3.4 正在研发的新方法
    1.4 正构烷烃吸附分离工艺
        1.4.1 吸附剂研究进展
        1.4.2 工艺进展
    1.5 烯烃/烷烃分离技术
        1.5.1 物理吸收法
        1.5.2 化学吸收法
        1.5.3 吸附分离法
        1.5.4 萃取蒸馏
        1.5.5 膜分离法
    1.6 选题依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基本试剂
        2.1.2 反应原料
    2.2 反应原料的预处理
    2.3 聚合反应方法
        2.3.1 主要实验过程
        2.3.2 主要实验条件
    2.4 聚合反应机理
    2.5 实验分析方法
第3章 反应条件对焦化汽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的性能影响
    3.1 催化剂的加入量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1.1 催化剂加入量对聚合油收率和釜底残渣量的影响
        3.1.2 催化剂加入量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2.1 反应温度对聚合油收率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3.1 反应时间对聚合油收率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4 反应压力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5 减粘瓦斯油聚合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3.6 焦化汽油聚合油和减粘瓦斯油聚合油的比较
    3.7 实验总结
第4章 轻馏分的精制与利用研究
    4.1 轻馏分的酸碱处理工艺
    4.2 工艺条件及实验结果
    4.3 酸碱处理后轻馏分的利用
    4.4 实验小结
第5章 釜底酸渣的处理方法与利用研究
    5.1 水解–中合法釜底酸渣处理工艺
    5.2 反应原理
    5.3 工艺条件及实验结果
    5.4 釜底酸渣渣油的利用
    5.5 酸水的性质及水处理
    5.6 实验小结
第6章 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吸附分离
    6.1 实验部分
        6.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1.3 实验流程及步骤
    6.2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6.2.1 焦化汽油组成分析
        6.2.2 两种不同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比较
        6.2.3 温度对两种分子筛吸附量的影响
        6.2.4 流速对两种分子筛吸附量的影响
        6.2.5 聚合油收率和性质比较
    6.3 实验总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海绥中36-1馏分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研究与工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润滑油发展概述
        1.2.1 润滑油(剂)及其构成
        1.2.2 国外润滑油发展概述
        1.2.3 国内润滑油发展概述
    1.3 润滑油生产工艺现状分析
        1.3.1 润滑油生产工艺概述
        1.3.2 国外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概述
        1.3.3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概述
        1.3.4 现代润滑油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
        1.3.5 通用环烷基基础油工艺路线选择
        1.3.6 环烷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流程分析
    1.4 润滑油市场现状概述
        1.4.1 世界润滑油市场现状概述
        1.4.2 国内环烷基润滑油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1.5 溶剂精制、液相脱氮-白土补充精制基本原理
        1.5.1 溶剂精制原理
        1.5.2 糠醛溶剂回收原理
        1.5.3 液相脱氮精制原理
        1.5.4 白土精制原理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试验及试验结果讨论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原料制备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方法和条件
    2.5 试验结果及讨论
        2.5.1 280~350℃馏分精制试验及结果
        2.5.2 350~400℃馏分精制试验及结果
        2.5.3 400~450℃馏分精制试验结果
    2.6 试验小结及建议
第三章 常减压装置改造方案及设备选型
    3.1 工程设计依据
    3.2 设计原则
    3.3 工艺技术路线及改造内容
    3.4 工艺流程简述
    3.5 物料平衡计算
        3.5.1 常减压装置原料、产品性质
        3.5.2 常减压装置产品技术规格
        3.5.3 物料平衡
    3.6 装置能耗及能耗分析
        3.6.1 装置能耗
        3.6.2 装置节能分析
    3.7 设备计算与选型
    3.8 主要工艺操作参数
第四章 糠醛精制和脱氮白土精制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型
    4.1 工程设计依据
    4.2 设计原则
    4.3 工艺技术特点
        4.3.1 糠醛精制工艺技术特点
        4.3.2 脱氮白土精制工艺技术特点
    4.4 工艺流程简述
        4.4.1 抽提部分
        4.4.2 精油液回收系统
        5.4.3 抽出液回收系统
        4.4.4 水溶液回收系统
        4.4.5 发汽系统
        4.4.6 脱氮白土精制
    4.5 物料平衡计算
        4.5.1 糠醛精制物料平衡
        4.5.2 脱氮白土精制物料平衡
    4.6 装置能耗及能耗分析
        4.6.1 装置能耗构成分析
        4.6.2 装置节能分析
        4.6.3 装置能耗水平
    4.7 设备计算与选型
        4.7.1 糠醛精制装置非定型设备选型和选材原则
        4.7.2 糠醛精制装置非定型设备选材与选型
        4.7.3 抽提塔设备选材与选型
        4.7.4 液相脱氮白土精制非定型设备选型和选材
        4.7.5 电精制沉降罐计算与选型
    4.8 主要工艺操作参数
第五章 自动化控制
    5.1 自动化控制概述
    5.2 设计原则
    5.3 工艺装置自动控制水平
    5.4 自控设备选型
    5.5 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
        5.5.1 集散控制系统
        5.5.2 主要控制方案
        5.5.3 联锁说明
第六章 装置运行情况
    6.1 装置运行情况概述
        6.1.1 糠醛白土精制装置原料性质、产品质量
        6.1.2 产品收率
        6.1.3 装置能源消耗
        6.1.4 辅助物料消耗
        6.1.5 装置运行标定小结
    6.2 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改进措施
        6.2.1 增加原料脱酸处理预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精制油收率
        6.2.2 增上一台电精制罐,减少过渡油
        6.2.3 改造供风系统,减少滤机吹扫对其他装置的影响
        6.2.4 加强管理,降低燃料等能源消耗
        6.2.5 完善白土加装设施,减少跑损和粉尘污染
    6.3 经济技术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基燃料油品特性与煤制油产业发展分析[J]. 王泽洋,王龙延. 化工进展, 2019(07)
  • [2]季戊四醇酯类润滑基础油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夏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D]. 张玉君.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4]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D]. 唐兴中. 广西大学, 2014(02)
  • [5]炼油企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D]. 沈潺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6]炼油主要产品标准的发展历程与生产技术进步[J]. 华炜,宋以常,王治春.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3(05)
  • [7]聚α-烯烃类高级润滑基础油合成及其半合成油应用研究[D]. 王齐天. 山东大学, 2012(02)
  • [8]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D]. 刘海建.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9]中海绥中36-1馏分油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研究与工业化[D]. 张利.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10]焦化顶循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J]. 欧阳瑞华. 润滑油, 2001(05)

标签:;  ;  ;  ;  ;  

焦顶循环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的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