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天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0)在《面向高密度标签识别和定位的天线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被广泛认为已经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物联网技术之一,近年来一直都是工业物联网射频识别系统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定位技术也在物联网应用中占据了特殊地位。天线直接影响了应用系统能够读取和写入的距离及范围,成为决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面向高密度标签的识读和定位读写器天线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一款加载互补开口谐振环(CSRR)元素的大面积纯近场读写器天线,通过在两条传输线下方以及两条传输线中间的金属地上加载CSRR结构提高磁场强度,增大读取高度。此天线的阻抗带宽为46 MHz(889-935 MHz),近场标签、远近场标签和抗金属标签的读取区域分别为 400×200×10 mm3、400×200×70 mm3和400×200×60 mm3,整个天线在工作频段上远场增益最大值为-22 dBi。二.为了进一步增大天线的读写区域以及读取高度并且实现天线工作在UHF全频段,提出一款基于对数周期天线单元组阵的近场读写器天线。通过8个单元的特殊摆放方式使得两两天线单元之间形成反向电流,从而增强磁场强度。天线的阻抗带宽为270MHz(0.8-1.07 GHz)并且实现了 636×318×40 mm3的读取区域,在整个天线工作频段上的远场峰值增益是-1.5 dBi。三.提出一款双端口圆极化UHF/UWB RFID读写器定位天线。该天线由倒F和磁电偶极子两类辐射单元组成。通过利用四个倒F结构实现UHF频段的圆极化天线,阻抗带宽为0.68-1.4 GHz,3 dB轴比带宽为0.76-1.19 GHz。该天线在UHF频段的增益最大值为2.8 dBic。磁电偶极子来实现UWB频段的圆极化天线,阻抗带宽为3.32-6.13 GHz,覆盖了 3.16-6.66 GHz的轴比带宽宽度。该天线在UWB工作带宽范畴内的峰值增益为9.6 dBic,两端口之间的互耦小于-35 dB。
赵传勇[2](2020)在《物联网低功耗终端中RFID安全认证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射频识别(RFID)技术一种通过无线射频信号相互耦合来实现无接触识别的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RFID电子标签以其非接触、成本低、识别距离远及存储容量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RFID系统的安全隐私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在保证RFID系统安全的所有策略中,可靠的安全协议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基于物联网中对功耗要求高且计算能力有限的终端,对RFID超轻量级的认证协议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RFID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射频通信系统和RFID系统组成等,然后研究了RFID系统的篡改、窃听、拒绝服务攻击等安全威胁,提出了数据机密性、标签匿名性、前后向安全性等安全需求。根据实际的安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er位操作函数的超轻量级RFID身份认证协议,该协议使用移位、异或操作和位操作函数,实现了通信双方身份的匿名,能够满足安全需求,并且后端数据库存储着本轮和上一轮的认证信息,结合时间戳设计,能够有效抵抗拒绝服务和去同步攻击等攻击,运用BAN逻辑证明了其完备性,借助OPNET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经过分析和对比,新协议具有良好的安全优势。最后,结合目前智能井盖锁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窄带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智能井盖锁终端,该终端主要实现两个功能:对井盖进行倾斜实时监测和钥匙有权限才能开锁。对锁端和钥匙端的各个模块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做了详细说明,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本文协议的开关锁算法,钥匙端和锁端通过RFID认证实现开关锁,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文协议的智能井盖锁终端能够保持良好运行,验证了该协议的实用性。
孙欣悦[3](2020)在《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一直致力于对电磁场的利用与监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军事侦察、工业生产等。目前,绝大多数电磁场量监测设备虽然具有不错的测量精度,但由于其体积庞大、功耗高、成本高、加之需要人工介入完成监测,因此并不适合在一些特殊场合对电磁场量进行高精度、高频次、高智能化的监测工作。本文提出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引入电磁场监测领域,充分利用RFID技术成本低廉且易于部署的优点,实现可用于电磁场量监测的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并构建无线电磁场量感测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无源阻抗型电磁场量传感器集成在无源无线RFID电子标签中,采用低功耗、高稳定度的200 kHz有源晶振作为电磁传感器激励源;基于运算放大器、带通/低通滤波器、检波器实现低功耗、高信噪比电磁场量感测电路,实现对静电磁场量(0 Hz)以及交变电磁场量(50 Hz-60 Hz)的高精度感测。2.设计小型化、高效率能量收集与电源管理电路,实现了标签的能量自持。设计实现的针对920 MHz至925 MHz频段的整流电路,输入功率3 dBm时整流效率可达50%。采用两级微功耗LDO级联的结构,为标签提供高精度直流供电电源,保障电磁场量感测信号的高稳定性,最终测试结果的感测数据波动小于0.5%。3.实现标签的抗强电磁场干扰设计与布局,基于洋白铜材料设计标签屏蔽罩,通过合理布局传感器与走线,确保标签在强电磁场(H≤100 Oe;E≤400 kV/m)环境中可正常工作。4.基于MSP430单片机实现了ISO/IEC18000-6C通信协议,实现了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与超高频RFID读写器的正常通信,并通过对Read命令添加特定参数来自定义电磁场量采集指令,使得标签实现对电磁场量参数的感测功能。5.结合超高频RFID读写器、上位机,构建了无线电磁场量感测系统,通过实验获得了该系统在静电磁场中的电磁场量感测性能测试结果。本文实现的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的软、硬件二次开发空间大,应用范围广,适合对如发电站、电力中转站等大型电力生产与传输中心的相关设备产生的电磁场进行低功耗、低成本、远距离、高精度监测。同时为该类无源无线感测标签芯片的研发提供了板级验证平台与经验。
张传青[4](2019)在《基于RFID技术的倾斜物体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商品物流的增加,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加大,在物流和仓储过程中,物体由于倒置或倾斜而引起的严重损坏增多。一些敏感的物体包装上特别标有物品需向上放置的标识,一旦运输过程中发生倾斜,轻则导致经济损失,重则发生危险。如家用电器,医疗设施,化学试剂等。此外,在图书馆中,书籍也会被垂直放置以便查阅。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的兴起和不断完善给进一步提升倾斜物体的检测带来了契机,RFID具有许多优势,例如,无需在视线范围内,并且标签无需电池即可进行长期检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解决方案来检测标记对象是否被倾斜。现有的针对物体倾斜检测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主要局限性:(1)要求RFID阅读器和带标签的物体都应是静态的;(2)只能处理倾斜的情况,但当物体倾斜小于180°时会失败。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检测方法,我们称它为倾斜物体移动检测(Mobile Detection of Oblique objects,MDO)。在MDO中,带标签的对象相对于RFID阅读器天线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相对移动,例如,RFID阅读器天线固定且对象在传送带上移动。MDO比较收集到的相位曲线,以确定所检测的对象是否倾斜。我们使用现成的商用(COTS)RFID设备来实现MDO方法。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条件下,MDO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85%左右。
李维佳[5](2019)在《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射频身份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仅工作于短距离(<10cm)的保密通信技术,即近场通信技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系统仅工作于天线近场辐射区,通过天线近场区磁耦合完成信号的传输。本文所研究的天线基板材料正是应用于这一类工作于近场区的通信天线,称之为近场天线。随着近场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场通信系统逐步集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音响、路由器等电子设备当中。而电子设备当中大量的电路板、电池等金属环境,将极大抵消近场天线产生的磁场信号,所以近场天线集成于电子设备中必须使用磁性天线基板,以屏蔽金属环境的干扰。那么本文就从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入手,研究基板主要参数对近场天线的影响规律。结合近场天线工作原理,研究近场天线仿真及实测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的设计方法。并根据智能设备发展趋势,研究了金属外壳下近场天线设计方法。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磁性基板主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从近场天线失效原理出发,确定基板厚度及电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磁性材料磁谱规律,确定基板合理的磁参数范围,使近场天线阻抗设计有据可循。工程应用中,基板磁导率批量稳定性对设备近场通信功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基板电磁参数规律性研究,研究了基板批量稳定性测试方法。2.研究了针对于近场天线的仿真及测试方法近场天线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天线,并不以匹配状态、辐射方向图、天线效率等指标作为评判。所以近场天线设计评价标准及天线的实际测试方法并不完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根据近场天线工作原理,完善了近场天线仿真测试方法,为近场天线设计、测试提供了验证方法。3.研究了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设计方法近场天线由于面积大、需要配合磁性基板使用等问题,造成近场天线成本较高,所以近场天线的小型化和低成本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小型化方面,本文研究了单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实现近场天线面积在单一维度上大幅缩减,使天线面积下降超过60%以上,并保持天线具有较好通信性能。低成本方面,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基板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在天线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天线基板使用面积,从而降低天线成本,并通过天线结构设计提高近场天线性能。4.金属外壳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金属外壳的使用提高了设备寿命及美观程度,但对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金属外壳手机结构分析,研究了共用净空近场天线设计方法,实现金属外壳设备近场通信系统集成。
杨晶晶[6](2019)在《基于STM32的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建筑将会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门禁系统是智能建筑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控制人员进出权限,还能够对这些人员的出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记录,是智能建筑必不可少的安全防范设施。射频识别门禁系统存在认证介质容易丢失、损坏,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该设计针对目前的门禁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状况做了简要分析,结合对RFID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禁系统设计方案,采用指纹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两种识别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完成门禁系统的多重验证方式。避免了单一门禁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体设计方案如下:硬件方面采用STM32作为控制器,结合电源、射频识别、指纹识别、继电器等模块构建门禁系统终端的总体硬件架构。软件方面结合硬件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设计开发主程序设计模块,指纹识别门禁模块,射频识别门禁模块。上位机采用C#语言进行设计开发,实现门禁管理系统的设计。在面对“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化的挑战之下,门禁技术不断的创新,门禁系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单一验证方式的门禁系统将被取代,智能门禁系统将成为门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图44幅;表13个;参41篇。
王勇[7](2019)在《射频识别标签高效与鲁棒防碰撞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在2009年,中国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实现真正的物物相连。随后,国家加大对物联网相关研究的政策及资金扶持,中国物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新的物联网应用系统不断出现。物联网主要通过数据收集、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处理管理和使用三个过程实现物理世界中的物体与虚拟网络世界的交互连接。其中,数据收集过程主要负责感知物理环境、收集实时物理数据并重构相应的通用概念,作为该过程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则负责实际物体的识别,在物联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器和多个标签组成射频识别RFID系统。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发出查询命令,标签被动地响应。由于所有标签采用相同的无线信道,如果多于一个标签响应阅读器,并同时传输物品相关数据则会造成数据信号干扰,从而导致阅读器无法正确解码接收到的信号,造成标签碰撞问题。标签碰撞问题不仅增加识别延迟,还造成带宽浪费,对RFID系统管理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设计高效的RFID标签防碰撞协议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标签识别的效率。目前有很多学者对RFID标签碰撞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标签防碰撞协议,总体来说它们的系统效率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环境对防碰撞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标签快速移动的应用环境中,新的标签不断加入阅读器的读取范围,造成阅读过程复杂,且由于标签的快速移动性,部分标签在没有被读取的情况下,移出阅读器的读取范围,造成标签漏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快速鲁棒性强的标签防碰撞协议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静态场景下的标签防碰撞协议假定:一轮标签识别过程中,没有新标签到达阅读器区域,所以通过前一轮识别结果,可以通过该历史信息,利用标签估计算法估计下一轮未识别的标签数量,据此来设计防碰撞协议并进行相关参数设置。在有标签移动的动态应用环境,标签可以随时加入每轮的识别过程,阅读器没有这些新到达标签的数量和ID信息,而对这些标签的数量估计又会受到其阅读范围内已识别标签的影响,因此在已有静态场景中的标签数量估计方法并不可行,从而这些静态场景下的协议也就无法在动态场景下正常运行,将可能出现严重的标签漏读问题。归纳这些并进一步分析可知,现有标签防碰撞协议不适应动态环境所引起的标签漏读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协议在确定其参数时没有考虑新到达标签以及它们的识别效率较低。本论文基于这两个原因,一方面从动态环境下标签估计角度,从密集场景下标签估计的准确性入手,提出改进标签拥塞问题的高效防碰撞算法。另一方面,提出了移动场景中针对停留标签分组快速识别,极大提高了系统效率。相应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计算复杂性低且更加精确的标签估计算法,研究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在密集标签环境下识别性能下降问题。通过调整响应标签的数量,缓解标签拥塞问题,提出了优于PRQT的PMQT算法,更适合大量标签的碰撞问题解决和有更好的算法鲁棒性。(2)提出了一种支持标签持续到达的动态场景下的防碰撞协议GSRA,该协议主要用于解决动态帧时隙ALOHA(DFSA)标签防碰撞协议在移动标签环境中的识别问题,它可以有效解决已到达标签对识别过程的影响,提高识别效率。为此,将识别过程分为两部分,对于新到达标签仍然采用现有识别算法,但对于已经识别的停留标签,在阅读器侧可利用其历史信息,对其进行分组快速识别,实现了识别过程的高效性。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其系统效率仅与标签迁移率及新到标签识别效率有关。(3)研究汉明重量区分不同标签的能力,发现3位二进制能很好的区分碰撞过程中标签的前缀。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汉明重机制的防碰撞协议HWQT,它能够为标签准确分配识别时隙。该协议方法简单,以低前缀开销为代价,显着减少了时隙识别阶段碰撞帧时隙和空闲帧时隙数,从而将标签识别性能大幅提升,理论分析表明,其系统效率可达到75%。
李程龙[8](2015)在《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和庞杂的信息处理与存储的高效性方面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希望能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实现校园资源整合并提高学校服务水平。本文从课题应用背景和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入手,并结合本人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对RFID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非接触式校园一卡通系统。本系统将学生手中原有的饭卡、图书卡、水卡等功能汇集于一张PICC近耦合IC卡中,通过与各子系统终端的PCD阅读器进行无线射频通信来完成同学们买饭、借书、打水等功能的需要,除此之外,本系统还增加了考勤和学生自主管理监督功能,充分达到了数字化管理校园的要求。其中,本一卡通系统主要由阅读器(PCD)、应答器(PICC)和高层等部分组成,并根据实际功能需要设计了阅读器和应答器的电路结构,按照ISO/IEC 14443标准构建了各子系统通信体系,并针对通信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问题,采用了信息编码、调制解调和系统防碰撞算法等关键性技术,保证了一卡通系统平稳运行。
刘粉[9](2014)在《多标准低功耗高频RFID读卡模块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医疗、交通以及智能建筑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射频智能卡以条码技术和接触式IC卡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迅猛发展,国内外许多公司已经纷纷投身于射频智能卡及其读写模块应用系统的研发中。本文对目前市场比较流行的13.56MHz读卡模块进行对比,设计了一种多标准低功耗的13.56MHz RFID读卡模块。论文首先介绍了RFID基本原理以及本文采用的相关核心技术,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硬件主要采用微处理器与CMOS器件实现,降低了读卡模块的功耗与成本。软件设计主要为读卡软件,读卡软件包括编码解码程序、防碰撞算法程序、通信接口程序、加密解密程序等几个部分。在论文的最后对读卡模块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应用实例。通过测试和实例设计表明:本文设计的读卡模块很好的支持ISO/IEC14443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论文设计的读卡模块主要特点体现在低功耗、多标准、低成本上,读卡模块支持ISO/IEC14443标准,以韦根或UART方式输出Mifare卡卡号,完全支持各系列Mifare卡及其兼容卡片的操作。读卡模块不仅提供了天线、UART、Wiegand和空闲模式等接口,还提供了通用的软件开发组件,这些组件都可通过串口等形式被外部访问和控制。因此本文设计的读卡模块可被灵活的进行定制以适应各种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
程佳威[10](2013)在《高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文中认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来实现数据双向传输的技术。这项技术在物流、工业生产及销售、门禁和交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RFI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实现更好的对电子标签I·CODE2进行读写,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AT89S51和射频读写芯片RI-R6C-001A的高性能、低功耗的读写器。论文先对RFID技术的相关物理学基础、RFID系统的原理、组成、分类等知识进行了介绍,然后对ISO15693协议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读写器设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89S51单片机作为读写器的控制芯片,实现了与上位机的传输,并且执行相应的指令。(2)以射频芯片RI-R6C-001A为读写器的核心。在近距离识别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功率放大电路和射频接收电路来实现远距离的识别。功率放大器采用C类功率放大电路,实现了输出射频信号的放大,并且设计了相关的匹配网络,保证放大器稳定的工作;射频接收电路中设计了二极管检波电路以及副载波放大电路,实现了对接收信号的处理。(3)用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生产的芯片CP2102来实现了UART-USB串口转换,通过USB接口可以更方便快捷的与上位机进行数据通信。并且设计了无线通讯的蓝牙模块,实现了无线传输的功能。(4)天线是读写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而且可以为电子标签提供电源。本文为读写器设计了一个环形天线,并且设计了天线的阻抗匹配网络,实现了单天线收发信号的功能。经过初步实验,设计的读写器可以实现快速准确识别电子标签的目的,并且可以安全可靠的工作,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二、近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天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密度标签识别和定位的天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RFID技术发展概况 |
1.2.1 RFID技术国内外发展历程 |
1.2.2 RFID技术发展现状 |
1.2.3 RFID应用场景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RFID系统工作原理和近场天线结构分析 |
2.1 RFID系统原理 |
2.1.1 RFID系统组成 |
2.1.2 RFID工作原理 |
2.1.3 天线的近场区和远场区 |
2.2 近场天线结构分析 |
2.3 天线的指标及测试方法 |
2.3.1 天线的重要指标 |
2.3.2 天线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载CSRR元素的纯近场读写器天线 |
3.1 行波天线 |
3.2 加载CSRR单元 |
3.2.1 加载位置:传输线下方 |
3.2.2 加载位置:两条传输线之间 |
3.3 加载CSRR元素的纯近场读写器天线参数分析 |
3.4 加载CSRR元素的纯近场读写器天线读取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对数周期结构的近场读写器天线 |
4.1 对数周期天线原理 |
4.2 天线阵原理 |
4.3 对数周期天线阵设计 |
4.3.1 天线阵元及阵元摆放 |
4.3.2 馈电网络设计与分析 |
4.3.3 天线阵结构加载馈电网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端口圆极化UHF/UWB RFID读写器定位天线 |
5.1 圆极化UHF频段天线设计 |
5.2 圆极化UWB频段天线设计 |
5.2.1 电偶极子基本理论 |
5.2.2 磁偶极子基本理论 |
5.2.3 磁电偶极子的形成以及设计 |
5.3 天线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目录 |
(2)物联网低功耗终端中RFID安全认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FID技术发展历史 |
1.2.2 RFID应用现状 |
1.2.3 RFID认证协议研究现状 |
1.2.4 智能井盖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RFID概述 |
2.1 射频通信理论 |
2.1.1 射频通信系统 |
2.1.2 基带编码 |
2.1.3 射频调制与解调 |
2.2 射频数据的完整性 |
2.2.1 系统检错与纠错 |
2.2.2 防冲突算法 |
2.2.3 射频通信协议标准 |
2.3 RFID系统结构组成 |
2.3.1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2 电子标签 |
2.3.3 读写器 |
2.3.4 后端数据库 |
2.4 RFID系统的安全分析 |
2.4.1 RFID系统的安全威胁 |
2.4.2 RFID系统的安全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3 超轻量级RFID身份认证协议 |
3.1 设计思路 |
3.2 协议描述 |
3.2.1 协议符号介绍 |
3.2.2 协议初始条件 |
3.2.3 协议认证过程 |
3.3 安全性证明与分析 |
3.3.1 安全性证明 |
3.3.2 安全性分析 |
3.4 性能分析与仿真 |
3.4.1 性能分析 |
3.4.2 OPNET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协议应用与实现 |
4.1 硬件电路设计 |
4.1.1 锁端电路设计 |
4.1.2 钥匙端电路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2.1 锁端软件设计 |
4.2.2 钥匙端软件设计 |
4.2.3 基于新协议开关锁算法的设计 |
4.3 测试结果 |
4.3.1 实物图 |
4.3.2 功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射频识别技术 |
1.1.2 电磁感测技术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超高频RFID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2 无线无源传感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3 电磁场量感测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4 能量收集式散射通信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技术基础 |
2.1 磁传感器原理 |
2.2 超高频RFID基础理论 |
2.2.1 RFID系统的架构 |
2.2.2 标签/读写器/天线工作原理 |
2.2.3 RFID标准 |
2.3 信号处理理论 |
2.3.1 编解码 |
2.3.2 纠错校验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系统方案设计 |
3.1 感测标签功能与技术指标分析 |
3.2 电磁场量传感器设计 |
3.2.1 电磁场量感测原理 |
3.2.2 作用机制 |
3.2.3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3.3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系统设计 |
3.3.1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的硬件系统架构 |
3.3.2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的软件系统方案 |
3.3.3 方案优缺点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签硬件电路的实现 |
4.1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射频模拟前端设计 |
4.1.1 阻抗匹配及功分器电路 |
4.1.2 整流及储能电路 |
4.1.3 解调电路 |
4.1.4 调制电路 |
4.2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信号处理及控制电路设计 |
4.2.1 MSP430FR5969 单片机 |
4.2.2 感测信号处理电路 |
4.3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的电磁场量感测电路设计 |
4.3.1 电磁传感器工作原理 |
4.3.2 传感电路设计与实现 |
4.4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性能理论分析 |
4.4.1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能量收集预算 |
4.4.2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电路功耗预算 |
4.4.3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电路充电时间预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信号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通信协议实现算法及程序设计 |
5.1.1 编码模块实现算法与设计流程 |
5.1.2 数据校验模块实现算法与设计流程 |
5.1.3 ISO/IEC18000-6C协议命令实现算法与设计流程 |
5.1.4 状态机模块实现算法与设计流程 |
5.2 电磁场量信号采集算法及设计 |
5.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5.3.1 开启读写器 |
5.3.2 标签盘存功能 |
5.3.3 读写功能实现 |
5.3.4 电磁场量采集命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性能测试与实验研究 |
6.1 阻抗匹配调试 |
6.2 测试平台及特性 |
6.3 性能测试方案 |
6.3.1 无线充电及标签清点测试 |
6.3.2 有效通信距离测试 |
6.3.3 静磁场场量感知测试 |
6.3.4 50Hz-60 Hz交变磁场量感知测试 |
6.4 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性能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RFID技术的倾斜物体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物体方向检测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射频识别技术理论基础 |
2.1 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
2.2 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1 射频识别系统的构成 |
2.2.2 射频识别系统的频率划分 |
2.2.3 射频识别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
2.3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FID技术的倾斜物体移动检测方法 |
3.1 横放标签的检测原理 |
3.2 单标签检测法的试验与分析 |
3.2.1 横放标签、竖直标签相位曲线与理想曲线的对比 |
3.2.2 单标签检测法的检测依据 |
3.2.3 相位曲线与理想曲线相似性判断的具体实现 |
3.2.4 阈值的尝试选取 |
3.2.5 单标签检测法的局限性分析 |
3.3 双标签检测法的实验场景及检测流程 |
3.4 挑战和解决方法 |
3.5 射频识别相位预处理 |
3.5.1 射频识别技术相位分布 |
3.5.2 去除RFID相位的周期性跳变 |
3.5.3 射频识别标签拟合曲线的绘制 |
3.5.4 去除曲线两端杂点 |
3.5.5 曲线平移 |
3.5.6 曲线截取 |
3.5.7 曲线时间戳对齐 |
3.6 物体倾斜情况检测 |
3.6.1 多标签的倾斜检测 |
3.6.2 倾斜物体的检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分析 |
4.1 实验装置 |
4.1.1 硬件 |
4.1.2 软件 |
4.2 倾斜物体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标记RFID标签的试验与思考 |
5.1 物体倾斜情况的判定 |
5.2 阈值(?t_0, ?t_1)的确定 |
5.3 标记 RFID 标签与无标记 RFID 标签检测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近场通信技术简介 |
1.2.1 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 |
1.2.2 近场通信技术特点 |
1.2.3 近场通信标准简介 |
1.3 近场天线研究现状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现阶段主要研究热点及技术难点 |
1.4 近场天线磁性基板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近场天线用磁性基板特性研究 |
2.1 NiCuZn铁氧体基本理论及电磁参数测试方法 |
2.1.1 NiCuZn铁氧体晶格结构及磁性来源 |
2.1.2 磁性材料电磁参数测试方法 |
2.1.3 商用近场天线基板磁性能概览 |
2.2 基板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
2.2.1 金属表面近场天线失效机理 |
2.2.2 近场天线等效电路模型 |
2.2.4 基板磁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
2.2.5 基板厚度参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
2.2.6 基板介电常数对近场天线阻抗特性的影响 |
2.3 基板磁参数稳定性测试方法 |
2.3.1 阻抗测试法 |
2.3.2 谐振测试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场天线设计与仿真测试方法 |
3.1 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3.1.1 近场天线阻抗设计 |
3.1.2 近场天线匹配设计方法 |
3.2 近场天线仿真测试方法 |
3.2.1 近场天线发射场仿真测试方法 |
3.2.2 近场天线接收场仿真测试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场天线小型化低成本设计方法 |
4.1 引言 |
4.2 近场天线小型化设计方法 |
4.2.1 近场天线小型化对天线特性的影响 |
4.2.2 单边辐射近场天线小型化方案 |
4.2.3 天线基板宽度对近场天线端口特性的影响 |
4.2.4 天线线宽对近场天线发射场特性的影响 |
4.2.5 非对称小型化单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案 |
4.3 低成本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4.3.1 拼接式磁性基板低成本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4.3.2 双边辐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属外壳设备中的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共用净空型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2.1 天线结构对天线端口性能的影响 |
5.2.2 双层结构高Q值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2.3 多方向性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2.4 低干扰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3 双共振近场天线设计方法 |
5.3.1 共振型近场天线工作原理 |
5.3.2 共用型近场天线工作原理 |
5.3.3 共用型近场天线匹配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STM32的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门禁系统的概述 |
1.2 门禁系统的种类 |
1.3 门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射频识别系统原理 |
2.1 RFID技术概述 |
2.1.1 RFID系统的硬件组成 |
2.1.2 RFID系统的软件组成 |
2.2 RFID系统工作原理 |
2.2.1 电感耦合 |
2.2.2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 |
2.3 RFID的频率标准 |
2.4 RFID的应用领域 |
2.5 RFID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指纹识别技术原理 |
3.1 指纹识别技术概述 |
3.2 指纹识别原理 |
3.2.1 指纹图像的采集 |
3.2.2 指纹图像的预处理 |
3.2.3 指纹图像的特征提取 |
3.2.4 指纹图像的特征匹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门禁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2 STM32 微控制器 |
4.2.1 MCU主控芯片 |
4.2.2 串行外设接口(SPI) |
4.3 指纹识别模块设计 |
4.3.1 指纹传感器 |
4.3.2 指纹传感器模块接口 |
4.3.3 常用指令集 |
4.4 射频识别模块设计 |
4.4.1 MF RC522 简介 |
4.4.2 MF RC522 芯片特性 |
4.4.3 MF RC522 接口设计 |
4.4.4 天线设计 |
4.4.5 S50卡 |
4.5 系统电源电路 |
4.6 继电器模块 |
4.7 蜂鸣器提示电路 |
4.8 液晶显示电路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PC机应用软件设计 |
5.1 Visual Studio2010 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5.3 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
5.3.1 系统登录 |
5.3.2 用户信息管理 |
5.3.3 操作日志记录 |
5.3.4 用户信息查询 |
5.3.5 门锁控制界面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结构分析 |
5.4.2 数据表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门禁系统软件设计 |
6.1 开发环境 |
6.2 主程序模块设计 |
6.3 射频模块程序设计 |
6.4 指纹模块程序设计 |
6.5 阅读器与射频卡之间的通信协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门禁系统原理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射频识别标签高效与鲁棒防碰撞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RFID技术简介 |
1.2 防碰撞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防碰撞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贡献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RFID系统防碰撞技术原理 |
2.1 RFID系统概述 |
2.1.1 RFID系统介绍 |
2.1.2 RFID系统的分类 |
2.2 RFID系统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
2.2.1 RFID系统相关国内外标准体系 |
2.2.2 RFID系统中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信息交互 |
2.2.3 天线 |
2.2.4 编码 |
2.3 防碰撞技术 |
2.3.1 标签碰撞位检测 |
2.3.2 多址技术 |
2.4 基于ALOHA的算法 |
2.4.1 纯ALOHA算法 |
2.4.2 时隙ALOHA算法 |
2.4.3 帧时隙ALOHA(FSA)算法 |
2.4.4 动态帧时隙ALOHA(DFSA)算法 |
2.5 基于树的防碰撞算法 |
2.5.1 查询树算法(QT) |
2.5.2 二进制查询树算法(BT) |
2.5.3 二进制搜索算法(BS) |
2.5.4 树时隙ALOHA算法(TSA)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鲁棒估计的最大前缀RFID防碰撞算法 |
3.1 算法原理 |
3.1.1 快速标签数量估计 |
3.1.2 快速标签识别过程 |
3.2 算法分析 |
3.2.1 标签ID均匀分布情况 |
3.2.2 标签ID非均匀分布情况 |
3.3 算法仿真结果及结论 |
3.4 小结 |
第4章 RFID系统中停留标签的组策略防碰撞算法 |
4.1 算法设计与原理 |
4.1.1 Phase I停留标签识别 |
4.1.2 Phase II新到标签识别 |
4.1.3 实例 |
4.2 算法对比分析 |
4.3 算法仿真结果及结论 |
4.3.1 算法性能随标签数量变化的仿真对比 |
4.3.2 算法性能随标签离开比例变化的仿真性能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汉明重的RFID防碰撞算法 |
5.1 算法原理 |
5.2 算法分析 |
5.3 算法性能仿真对比 |
5.4 捕获效应对标签识别性能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自动识别技术 |
1.3 RFID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1 RFID的发展历史 |
1.3.2 RFID国外应用现状 |
1.3.3 RFID国内应用现状 |
1.4 RFID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
2.1 RFID技术概述 |
2.1.1 RFID的基本交互原理 |
2.1.2 RFID的耦合方式 |
2.2 RFID系统组成 |
2.3 应答器 |
2.3.1 应答器的功能特征 |
2.3.2 应答器的性能参数 |
2.4 含有芯片的电子标签 |
2.4.1 电感耦合工作方式的模拟前端 |
2.4.2 电磁反向散射工作方式的射频前端 |
2.4.3 控制电路 |
2.5 阅读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校园一卡通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3.1 RFID的ISO/IEC标准 |
3.1.1 非接触式IC卡标准 |
3.2 RFID系统的信息编码、调制与解调 |
3.2.1 编码和解码 |
3.2.2 调制和解调 |
3.3 系统防碰撞工作流程设计 |
3.3.1 纯ALOHA算法 |
3.3.2 时隙ALOHA算法 |
3.3.3 帧时隙ALOHA算法 |
3.3.4 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 |
3.4 通信握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校园一卡通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 |
4.1.1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2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系统构成 |
4.2 中心管理系统与终端子系统应用功能概述 |
4.3 基于RFID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 |
4.3.1 图书馆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
4.3.2 系统工作原理 |
4.3.3 硬件组成 |
4.3.4 软件实现 |
4.4 其他应用子系统简要概述 |
4.4.1 基于RFID的学生管理系统 |
4.4.2 基于RFID的班级考勤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校园一卡通系统测试 |
5.1 校园一卡通系统模块测试 |
5.1.1 校园一卡通数据中心模块测试 |
5.1.2 校园一卡通图书馆模块测试 |
5.1.3 校园一卡通学生管理模块及考勤模块测试 |
5.2 测试结果分析及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标准低功耗高频RFID读卡模块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RFID 读卡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射频识别系统及相关核心技术 |
2.1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
2.1.2 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 |
2.2 射频标签卡的标准及分类 |
2.3 13.56MHz 射频识别系统的核心技术 |
2.3.1 Mifare 卡 |
2.3.2 IS0/IEC14443 标准 |
2.3.3 编码原理 |
2.3.4 数字调制 |
2.3.5 副载波调制 |
2.3.6 防冲突 |
2.3.7 读卡模块数据传输安全性 |
2.4 本章小结 |
3 RFID 读卡模块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方案选择 |
3.1.1 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
3.1.2 读卡模块硬件框架 |
3.2 读卡模块的硬件分析 |
3.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
3.3 读卡模块的电路设计 |
3.3.1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
3.3.2 电源电路 |
3.3.3 射频收发电路 |
3.3.4 通信接口电路 |
3.3.5 存储电路 |
3.3.6 复位 |
3.4 本章小结 |
4 RFID 读卡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方法与设计语言选择 |
4.2 读卡模块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4.3 读卡模块的模块化程序设计 |
4.3.1 读卡模块的编码解码程序 |
4.3.2 读卡模块的输出模式选择 |
4.3.3 读卡模块的通信接口 |
4.3.4 防冲突 |
4.3.5 加密解密 |
4.3.6 读卡模块的空闲模式 |
4.4 读卡模块串口查询 |
4.4.1 串口查询方式 |
4.4.2 串口中断方式 |
4.5 读卡模块软件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RFID 读卡模块功能性能测试 |
5.1 读卡模块的功能测试 |
5.1.1 串口模式 |
5.1.2 低功耗模式 |
5.1.3 韦根模式 |
5.2 性能测试 |
5.2.1 功耗测试 |
5.2.2 高低温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应用实例设计 |
6.1 基于电梯安全监管的维保签到系统 |
6.2 基于电梯安全监管的维保签到系统的硬件设计 |
6.2.1 读卡模块的接口方式介绍 |
6.2.2 基于电梯安全监管的维保签到系统的硬件框图 |
6.2.3 基于电梯安全监管的维保签到系统的硬件设计 |
6.3 基于电梯安全监管的维保签到系统的软件设计 |
6.4 应用例程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鉴定项目 |
(10)高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射频识别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RFID 技术综述 |
2.1 RFID 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RFID 系统的物理学原理 |
2.2.1 磁场强度 H |
2.2.2 磁通量 和磁感应强度 B |
2.2.3 感应系数 L |
2.2.4 互感系数 M |
2.2.5 耦合系数 k |
2.2.6 天现场 |
2.3 射频识别系统的分类 |
2.3.1 按照供电类型分类 |
2.3.2 按照标签工作频率分类 |
2.3.3 按照耦合类型分类 |
2.3.4 按照信息写入方式分类 |
2.3.5 按照技术实现手段分类 |
2.4 RFID 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 |
2.4.1 条形码技术 |
2.4.2 卡识别技术 |
2.4.3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2.4.4 光学字符识别技术 |
2.4.5 几种自动识别技术性能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ISO/IEC15693 标准的研究 |
3.1 空中接口与初始化 |
3.1.1 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通信 |
3.1.2 电子标签到读写器的通信 |
3.2 传输协议 |
3.3 防碰撞 |
3.4 本章小结 |
4 读写器的硬件设计 |
4.1 元件的选择 |
4.1.1 电子标签芯片的介绍 |
4.1.2 单片机的选择 |
4.1.3 射频芯片的选择 |
4.2 微控制电路的设计 |
4.3 射频读写芯片的接线设计 |
4.4 射频功放电路的设计 |
4.4.1 A 类功率放大器 |
4.4.2 B 类功率放大器 |
4.4.3 C 类功率放大器 |
4.4.4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4.5 滤波匹配电路设计 |
4.6 射频接收电路设计 |
4.6.1 检波电路设计 |
4.6.2 副载波调制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4.6.3 信号调制电路设计 |
4.7 通信电路设计 |
4.7.1 USB 接口设计 |
4.7.2 蓝牙模块设计 |
4.8 警示电路设计 |
4.8.1 蜂鸣器设计 |
4.8.2 发光电路设计 |
4.9 电源设计 |
4.10 天线及其相关电路设计 |
4.10.1 天线的性能参数 |
4.10.2 天线的设计 |
4.11 本章小结 |
5 读写器的软件设计 |
5.1 读写器软件总体流程 |
5.2 单片机主程序流程 |
5.3 射频芯片工作流程 |
5.4 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
5.4.1 USB 串口程序设计 |
5.4.2 蓝牙串口的软件设计 |
5.5 上位机系统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近耦合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天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密度标签识别和定位的天线研究与设计[D]. 张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物联网低功耗终端中RFID安全认证研究与应用[D]. 赵传勇. 郑州大学, 2020(02)
- [3]无源无线电磁场量感测标签设计与实现[D]. 孙欣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RFID技术的倾斜物体检测方法研究[D]. 张传青. 天津大学, 2019(01)
- [5]近场天线基板材料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维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基于STM32的智能门禁系统的设计[D]. 杨晶晶.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射频识别标签高效与鲁棒防碰撞算法研究[D]. 王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D]. 李程龙.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9]多标准低功耗高频RFID读卡模块的研发[D]. 刘粉.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10]高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D]. 程佳威.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