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联欢晚会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内蒙古春晚)是内蒙古观众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宣传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窗口,自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至今(2020年)已举办了 36届,内蒙古春晚已经成为融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于一身的内蒙古广播电视文化品牌,为展现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本研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1984年-2020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入探究内蒙古春晚中民族文化符号呈现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从内蒙古春晚展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形式、审美出发,探究地方综艺晚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与地方形象构建的关系,期望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型综艺节目的创作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正文六大部分包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电视文化符号、春晚的双重文化属性、艺术化处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集合的“内蒙古春晚”进行辨析阐述,同时通过对1984年到2020年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分析,探索内蒙古春晚符号化传播的历史沿革,分析探索成长、蓬勃发展、瓶颈徘徊、求变突围四个时期的不同符号表达特点;第二章结合第一章的文本分析,从具体节日出发,从主题设置、节目类型、纪实影像、舞美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符号本体研究;第三章以文化要素分类,对内蒙古春晚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特色文化符号典型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特征和意义,其特征包括传播内容的原生性、“家国”表征融入,强调主旋律、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其意义包括构建权力仪式、维系地方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探寻心理归属、集体意识再确认、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共享地方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多元文化。第五章探讨了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问题及对策,其局限性包括由于形象塑造单一,内容同质化、模式化,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导致的传播效果受阻,精神内涵空洞泛化和形象认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春晚传播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
刘长宇[2](2020)在《央视春晚小品的形象演变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央视春晚小品作为当今媒介景观下春节庆祝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众狂欢—社会评论—国家代言"的形象演变。春晚小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一直到90年代初都注重春晚的文化属性,以营造全国人民节日团聚狂欢氛围为使命。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21世纪初,春晚小品的编、导、演队伍迅速壮大,走上了重视叙事和社会讽喻的喜剧创作道路,春晚小品的艺术属性逐渐凸显。进入21世纪后,春晚小品注重传递时代"主旋律"的声音,夯实"国、家、人"一体的观念。通过对春晚小品形象的梳理分析,以期为今后一段时间春晚小品的发展做出方向性推测。
方丽昕[3](2020)在《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举办的大型综艺晚会,人们通常称其为“春晚”。春晚是一年一度人们最为重视和关注的全民娱乐联欢,在除夕之夜,人们往往聚集一簇,伴随着精彩的春晚节目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在精彩纷呈的综艺节目的展示中,春晚节目主持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因此大众对综艺节目的鉴赏力不断地得以提升,人们往往自然地从美学的角度来检视春晚的影响力,受众对春晚的认知度逐渐成为衡量春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春晚主持人与受众在节目影响力方面的身份、地位亦逐渐发生改变。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1983年——2020年春晚主持人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而具体的阐释分析。首先,本文对接受美学和春晚主持人进行了概述。其次,将接受美学中“隐含的读者”、“审美愉快”、“召唤结构”等概念与春晚主持人的主持活动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受众对于春晚主持人文化传承、艺术呈现的重要影响,其中艺术呈现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情感交流以及叙事模式建构等方面。最后,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春晚主持人在接受对象、接受反馈、接受渠道上所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依托智能媒体分析受众、增强传受双方互动、扩展受众接受渠道。总之,春晚主持人在文化传承、艺术呈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春晚的创新创意、春晚的艺术张力、春晚艺术效果、春晚现实及长远意义彰显,实质为春晚主持人与其受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春晚主持人只有真正地了解受众、重视受众,深入至受众之中,不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主持风格,才有可能更好地营造春晚文化氛围、打造春晚品牌、有效地传承中华文化,使春晚不断地吐故纳新,其价值与意义不断地得以彰显。春晚才将因此芳香四溢,魅力永恒。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春晚主持人的阵容、发展、困境以及主持风格等,为了探究受众(信息的接受者)与春晚主持人(信息的传播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对春晚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更为有效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其日木根[4](2020)在《社会变迁与音乐记忆 ——基于口述与田野的镶黄旗乌兰牧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兰牧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内蒙古地区诞生的具有鲜明国家特色、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的新型文艺演出团体。乌兰牧骑团队短小精悍,成员一专多能,以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为基层农牧民送去欢乐,宣传党的文艺方针,并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以及内蒙古新音乐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镶黄旗乌兰牧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放置在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梳理其初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9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文化多元主义、全球化等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其中包含镶黄旗乌兰牧骑的人员构成、运营形式、人才培养政策以及队员的学艺方式、音乐表演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以此阐述镶黄旗乌兰牧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并试图分析对其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外在因素,论文通过对乌兰牧骑历史与现状的梳理,找出这一具有鲜明内蒙古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存承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它的探讨来观照,自现代化以来内蒙古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欧阳梦琦[5](2020)在《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的审美伴随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文化的不断繁荣有所提高,但传统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因其固定化的节目编排模式和内容结构促使大众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所以需要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继续稳住原有春晚受众并培养新的受众,CCTV网络春晚由此诞生。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所获得的效果作为重点探讨问题之一,在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的辅助下,明确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具有增加年轻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的作用。CCTV网络春晚通过制度创新、系统创新等方式,新媒体环境和网络语境的加持,采用“符号化现实”、“倾向性表达”和“科技化呈现”的涵化策略捕获一批忠实的年轻受众,其涵化策略可以细化为“互动呈现”、“节目呈现”和“科技呈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成为后期调查问卷题目设置的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不仅肯定了前期对受众涵化策略实施的预测效果,而且获得了受众对于CCTV网络春晚的真实态度。由此背靠互联网平台、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的CCTV网络春晚的出现使得传统电视晚会格局有了新的模式可供参考,同时也给电视春节晚会提供了新鲜范例。
刘珂[6](2020)在《微山电视台春晚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以2019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从1983年正式举办,在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气氛中陪伴人们度过了37个年头,“春晚”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代名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卫视频道为提升自身平台影响力,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纷纷创办“春晚”栏目,山东省微山县电视台也不例外,从前期策划、征集作品、节目筛选、寻求赞助、晚会彩排等各方面电视台都卯足力气。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人们对春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使传统电视晚会面临挑战。山东省微山县电视台春晚(以下简称“微山电视台春晚”)在节目内容、形式、质量、舞美、灯光、音响设计上不断改进、提高,但由于资金、人才资源的匮乏,依然出现一些主客观的问题,例如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节目内容未能体现本地特色且说教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等等。2015年,微山电视台春晚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春晚主创团队以“树立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为宗旨完成春晚的制作,使微山电视台春晚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当下游戏厅、KTV、电影院、酒吧等娱乐场所以及各种交友软件、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应运而生,各种聚焦专业性的优秀综艺节目、跨年晚会、网络春晚层出不穷,这些都在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对电视春晚造成较大冲击,观众的审美需求整体趋向于碎片化、快餐化、视觉化的流媒体视频,春晚已不再是春节期间唯一的娱乐方式。微山电视台作为县级电视台,在电视台覆盖区域、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技术设备、宣传推广等条件所限的现状下,提高收视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微山电视台春晚长久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认为:创新管理策略是最强有力的竞争要素,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创新、维护、发展,是其赖以生存的关键问题。为此,微山电视台春晚若想在诸多电视台春晚及网络春晚的夹缝中成功占据春晚市场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跟上大众精神文明和审美变化的脚步,站在观众的角度为观众着想,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和大众性,全面了解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及借助明星效应等,不断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认真专注于节目内容,通过整合地方资源来丰富节目形式,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二度改编,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高水准作品,用特色作品征服观众。笔者通过亲自参与和实地调研后,分别从微山电视台春晚的组织策划、创作团队、节目类型、举办场地、资金来源、播出方式、受众群体七个方面入手,深度解析春晚的运作流程,结合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梳理出微山电视台春晚自身存在的问题,围绕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为微山电视台春晚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创新策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管理模式,并合理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微山电视台春晚今后更好地运行发展提供借鉴。
褚晓晴[7](2020)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在春晚过程中播放广告片的广告形式,至今已陪伴春晚观众八年,一系列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诞生。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已被列为央视春晚固定的节目类型。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主流文化的传播关乎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兼具政治性与文艺性,具备仪式化、互动化、民族化的特征,承担起主流文化传播的责任。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打破了主流文化传播的说教性,以真实化、故事化、大众化的叙事手法,多主题、多方面、多层次地传播主流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过唤醒集体记忆、构建身份认同、善用他者视角,发挥记录与弘扬主流文化的功能,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形成独特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叶长安[8](2019)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严[9](2019)在《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 ——以2015年至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文中认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办以来,以特有的媒介仪式保存了其国家级媒介事件的优势地位。这个属于全球华人的文化载体,背后映射的是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繁荣。多年来,央视春晚的成功举办,实质成为传播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中国人除夕夜的“新年俗”。作为媒介仪式的央视春晚更是建构权力仪式、维系国家认同、共享文化理念的象征符号。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性质依旧凸显,但其仪式传播的内容设置、形式构建及展演平台等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媒介仪式亦由联欢逐渐过渡为狂欢。2015年至2018年央视春晚掀开了主流媒体仪式传播的新篇章,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参与和新媒体空间的广泛分享是要义所在。当前,互联网络的技术迭代和春晚的圈层互动造成了权力流动,受众想要通过仪式抵抗改变政治力量与商业资本不断入侵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毕竟,文化价值延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央视春晚作为全民公认的国家级项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传播者和国家形象的荧屏塑造者,它需要紧随传媒发展动态,采用可行且有效的仪式传播手段来强调文化保护、凝聚中国力量、建构国家认同。本文选取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媒体时代2015年至2018年四年的春晚仪式传播所发生的显着变化,以及央视春晚的媒介传播对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绪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央视春晚和仪式传播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流变进行阐释;其次从媒介融合、象征符号、场域拓展等方面对新媒体时代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特征与效果展开分析;随后从重拾文化记忆与增强国家认同两个层面解读央视春晚认同建构的内涵;尾篇,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央视春晚)与认同建构的效果提升研究,以期为电视工作者提供形式全域化传播、内容原质性叙述、品牌价值化塑造的创新实践表达,更好地适应于受众日益复合的媒介消费心理,使央视春晚由一场纯粹的电视文艺产品转变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满载时代文化内核的、年度国家艺术综合水准呈现的全民视觉盛宴。
任婕[10](2019)在《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文中认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人欢度传统春节的一种表达方式,至今已走过三十七个年头。自1983年和1984年两届春晚举办过后,除夕夜家家户户团圆欢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吃年夜饭便成为每年约定俗成的习惯。春晚广告作为央视春晚当中的一部分,同样是每年春节晚会结束后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之一。1983年的第一届央视春晚中并没有出现广告,从1984年开始,商业广告便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春节晚会的直播过程中。2012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提出要实现春晚商业广告的“零植入”。2013年,春晚公益广告应运而生,并且2013年首次插播的两支公益广告《回家——迟来的新衣篇》和《美丽中国》还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便一举成为了春晚当中的又一大看点与亮点。2015年,央视春晚继续发扬创新精神,首次与微信携手合作,在晚会直播期间新增加了微信“红包摇一摇”的互动环节,全民参与热情高涨,这一创新互动模式也开启了春晚广告下一发展阶段的新篇章。本文主要通过对1983年到2019年的央视春晚广告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春晚广告的整体发展特征,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春晚广告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总结其传播意义尤其是春晚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与传播价值,从而发现春晚广告与央视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博弈到实现平衡的过程,并试图为春晚广告应如何开展提供一种理论范式。第一章介绍央视春晚的基本概况。明确春晚的概念,梳理历年春节晚会的主题,并分析春晚的受众特征以及除夕夜时间、空间的特殊性。第二章将从广告类型及表现、资本力量、媒介购买等角度分析春晚广告从无到有,再到2012年商业广告被取消,2013年插播公益广告,2015年至今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相结合出现的总体发展特征。第三章从仪式观的视角,分别探究春晚商业广告对春晚特定时空的解构、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共享性及其传播价值,从而发现春晚广告与央视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博弈到实现平衡的过程。第四章对春晚中是否应该有广告进行文化反思,并尝试为春晚广告应该如何开展提供一种理论范式。
二、春节联欢晚会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节联欢晚会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丰富中国电视节庆晚会的理论体系 |
2. 在时代背景下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深层内涵 |
3. 提升传播价值,促进内蒙古形象的立体化呈现 |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 以符号学研究春晚的理论依据 |
2. 媒介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 |
3. 内蒙古地域文化符号传播的相关研究 |
4. 春晚文化视角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 文本分析法 |
2. 案例研究法 |
3. 文献分析法 |
4. 创新点 |
一、基于电视文化符号的内蒙古春晚解读 |
(一) 符号研究下的电视文化及其范例——春晚 |
1. 电视文化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的统一 |
2. 电视文本的范例——春晚 |
3. 艺术化处理的民族文化符号的集合——特色浓郁的“内蒙古春晚” |
(二) 历史与现状——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传播的发展沿革 |
1. 探索成长期(1984-1996) |
2. 蓬勃发展期(1997-2009) |
3. 瓶颈徘徊期(2010-2017) |
4. 求变突围期(2018-) |
二、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之本体 |
(一) 主题设置 |
1. 准确定位 |
2. 独树一帜 |
3. 耳目一新 |
4. 深入浅出 |
(二) 歌舞节目 |
1. 舞蹈 |
2. 歌曲 |
(三) 语言类、戏剧戏曲及原生态 |
1. 语言类节目 |
2. 地方戏剧戏曲 |
3. 原生态节目 |
(四) 纪实影像 |
1. 地方民俗文化符号影像化呈现 |
2. 民族政策的直观阐述 |
3. 民族心理共情的强化剂 |
(五) 舞美设计 |
三、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载体多样性 |
(一) 物质文化符号典型 |
1. 春晚中的“服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体现 |
2. 春晚中的“道具”——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呈现 |
3. 春晚中的“乐器”——蒙古族文艺风采的展示 |
(二) 精神文化符号典型 |
1. 英雄精神 |
2. 崇尚自然,“天地人合一” |
(三) 制度文化符号典型 |
四、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和意义 |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 |
1. 传播符号的原生性 |
2. “家国”主旋律的融入 |
3. 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 |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 |
1. 构建权力仪式,促进民族团结 |
2. 加深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
3. 促进文化多元交融发展 |
五、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现存问题 |
1. 符号选取单一,传播效果受阻 |
2. 内容同质化模式化,精神内涵空洞泛化 |
3. 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容易造成形象认同偏差 |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对策建议 |
1. 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突出时代特色 |
2. 丰富艺术形式,创新节目形态 |
3. 多媒体融合互动,提升地区文化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 |
(二) 博硕士论文 |
(三) 期刊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央视春晚小品的形象演变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戏狂欢:营造集体式的热闹氛围 |
二、社会评论:创作出风格多样的喜剧 |
三、国家代言:传递出时代“主旋律”的声音 |
(一)传国家之声 |
(二)代百姓之言 |
(3)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概述 |
1.1 接受美学概述 |
1.1.1 接受美学的理论阐释 |
1.1.2 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 |
1.2 春晚主持人概述 |
1.2.1 春晚主持人的概念阐释 |
1.2.2 春晚主持人的发展历程 |
第2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文化传承 |
2.1 “期待视界”的满足:挖掘传统文化的民族内涵 |
2.2 “复合形象”的塑造:激活时代精神的文化因子 |
第3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艺术呈现 |
3.1 “召唤结构”下春晚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
3.1.1 单向和双向语言并用,填补春晚“空白” |
3.1.2 “否定”传统,强化语用身份 |
3.1.3 仪式化语言,补足“空缺” |
3.2 “隐含的读者”下春晚主持人的叙事模式构建 |
3.2.1 叙事主体:以亲民角色融入受众 |
3.2.2 叙事视角:全知和限知视角的交互使用 |
3.2.3 叙事节奏:现场互动中的适时延伸 |
3.3 “审美愉快”下春晚主持人的情感交流 |
3.3.1 找寻共同话语,引起情感共鸣 |
3.3.2 丰富角色类型,增强情感体验 |
3.3.3 营造同一时空,共享情感空间 |
第4章 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困境与对策 |
4.1 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困境分析 |
4.1.1 接受对象定位不清 |
4.1.2 接受过程反馈不足 |
4.1.3 接受渠道不够全面 |
4.2 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对策探究 |
4.2.1 智能媒体分析受众 |
4.2.2 增强传受双方互动 |
4.2.3 扩展受众接受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社会变迁与音乐记忆 ——基于口述与田野的镶黄旗乌兰牧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视角 |
(三)关于镶黄旗乌兰牧骑 |
(四)乌兰牧骑的研究现状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六)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1958—1977年:初创时期乌兰牧骑的功能及其音乐 |
1.1 镶黄旗乌兰牧骑建制与运营概况 |
1.1.1 建制与演员的来源 |
1.1.2 演员的角色与技能 |
1.1.3 从牧区走向剧场 |
1.2 “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方向的迷失 |
1.2.1 从繁荣走向衰微 |
1.2.2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空前高潮 |
1.2.3 逆境中成长的乌兰牧骑队员 |
小结 |
第二章 1978—2003年: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生存变迁 |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建 |
2.1.1 制度改革与人员重组 |
2.1.2 音乐创作与获奖情况 |
2.1.3 演出功能的迷失 |
2.2 市场冲击下的生存困境 |
2.2.1 向市场模式迈进 |
2.2.2 传播媒介对乌兰牧骑发展的影响 |
2.2.3 审美多元化的冲击 |
小结 |
第三章 2003—2018年:新机遇与新挑战 |
3.1 多元文化背景下镶黄旗乌兰牧骑的生存与发展 |
3.1.1 演职人员的构成与整合 |
3.1.2 编制“内”与编制“外” |
3.1.3 政府“买单”,服务基层 |
3.1.4 中大型歌舞剧的兴起 |
3.2 镶黄旗乌兰牧骑与地方传统音乐 |
3.2.1 传统音乐资源的新定义——《阿斯尔宫廷歌舞乐》文艺晚会解析 |
3.2.2 传统中的现代性——锡林郭勒短调民歌《小黄马》的再演绎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阐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涵化分析 |
2.1.2 互动仪式链理论 |
2.2 概念阐述 |
2.2.1 CCTV网络春晚 |
2.2.2 互动仪式链的情感能量 |
第三章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条件分析 |
3.1 CCTV网络春晚的诞生 |
3.1.1 CCTV网络春晚的由来 |
3.1.2 涵化分析视角下的CCTV网络春晚 |
3.2 CCTV网络春晚受众涵化策略的外部系统分析 |
3.2.1 CCTV网络春晚涵化策略背景 |
3.2.2 CCTV网络春晚的制度化流程创新 |
3.2.3 CCTV网络春晚的讯息系统创新 |
3.2.4 CCTV网络春晚的涵化策略分析 |
3.3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的受众内部解构 |
3.3.1 传统春晚的受众结构解析 |
3.3.2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构成 |
第四章 基于受众涵化策略的实践调查研究 |
4.1 调查设计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4.1.2 文献查阅阐述 |
4.2 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2.1 调查实施步骤 |
4.2.2 调查结果分析 |
4.3 深度访谈调查实施与结果统计 |
4.3.1 访谈过程阐述 |
4.3.2 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 |
5.1 CCTV网络春晚整体趋势 |
5.1.1 社交化互动 |
5.1.2 多样化呈现形式 |
5.2 CCTV网络春晚的涵化策略生成条件 |
5.2.1 参与者的“非物理性在场” |
5.2.2 共通场域的参与者 |
5.2.3 仪式链式的独特传递方式 |
5.2.4 无限蔓延的情感能量 |
5.3 影响受众思想的涵化策略 |
5.3.1 节目营造的“符号化现实” |
5.3.2 节目内容的“倾向性表达” |
5.3.3 舞台效果的“科技化呈现”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6)微山电视台春晚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以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电视台春晚的概况 |
2.1 县级电视台春晚的产生 |
2.2 电视台春晚的分类 |
第3章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发展概况 |
3.1 微山电视台的概况 |
3.2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发展历程 |
3.3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发展现状 |
第4章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运作流程解析 |
4.1 组织策划 |
4.2 创作团队 |
4.3 节目类型 |
4.4 资金来源 |
4.5 举办场地 |
4.6 播出方式 |
4.7 受众群体 |
第5章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实践分析 |
5.1 社会挑战 |
5.1.1 各地电视台 |
5.1.2 网络春晚 |
5.2 微山电视台春晚存在的问题 |
5.2.1 节目形式单一 |
5.2.2 创作力缺乏 |
5.2.3 人才专业化程度低 |
5.2.4 资金短缺、专业设备落后 |
5.2.5 传播渠道不全面 |
第6章 微山电视台春晚的创新策略 |
6.1 创新策略的前提——完善体制 |
6.1.1 成立春晚专业团队 |
6.1.2 提升春晚专业团队的话语权 |
6.2 创新策略的节目——本土特色 |
6.2.1 创新节目形式 |
6.2.2 突出地域性特征 |
6.3 创新策略的路径——整合资源 |
6.3.1 激活本土文艺资源 |
6.3.2 跨区域合作 |
6.4 创新策略的团队——人才队伍 |
6.4.1 加强人才培养机制 |
6.4.2 强化学界与业界的联系 |
6.5 创新策略的平台——传播渠道 |
6.5.1 利用宣传片提前造势 |
6.5.2 拓宽产品投放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现状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定义与特征 |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诞生的背景 |
三、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流变 |
第二节 中国主流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
一、主流文化的定义 |
二、主流文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与主流文化 |
一、媒介仪式赋能主流文化 |
二、轻松风格承载严肃话题 |
三、助力民族共同体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主题 |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中国梦”图景 |
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
二、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 |
三、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中国梦 |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国家形象”景况 |
一、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的和谐中国 |
二、友好包容、平等合作的世界邦邻 |
三、历史厚重、魅力十足的文明古国 |
第三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对各阶层的兼顾 |
一、城乡融合的主流文化 |
二、共同富裕的主流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内容及策略 |
第一节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 |
一、守望幸福的宏大宣传 |
二、平凡真实的记录 |
第二节 焦点内容与温情故事 |
一、社会热点内容 |
二、感性诉求策略 |
第三节 国际艺术与民族审美 |
一、兼容并包的形态 |
二、独具特色的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效果及价值 |
第一节 受众共鸣强烈 |
一、唤醒集体记忆 |
二、实现身份认同 |
三、他者视角反衬 |
第二节 价值引领彰显 |
一、巧妙记录与传达 |
二、多渠道传播互动 |
第三节 多方利益兼顾 |
一、保障社会利益 |
二、实现经济利益 |
三、维护品牌利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方向 |
第一节 广告作品精品化 |
一、创新广告内容 |
二、精细制作流程 |
第二节 传播渠道多屏化 |
一、完善跨屏播放 |
二、丰富产品类型 |
第三节 价值引领人性化 |
一、增加主体互动 |
二、强化个体共鸣 |
三、延展文本价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 ——以2015年至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现实意义 |
2. 理论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现状总结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个案分析法 |
3. 访谈法 |
二、媒介仪式视角央视春晚的发展流变 |
(一) 仪式传播的理论概述 |
1. 仪式传播的内涵 |
2. 仪式传播的价值 |
3. 仪式传播的流变 |
(二) 央视春晚的缘起发展 |
1. 央视春晚的开播背景 |
2. 作为仪式的央视春晚及其社会意义 |
三、新媒体时代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特征及效果分析--以2015-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 |
(一) 媒介融合展演仪式场景 |
1. 电视的现场直播 |
2. 广电+新媒体的直播互动 |
(二) 节日符号显化仪式效果 |
1. 物化象征符号的呈现 |
2. 行为象征符号的呈现 |
3. 社会象征符号的呈现 |
(三) 新媒体时代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效果分析 |
1. 新媒体技术助力仪式参与 |
2. 反向议程增益内容建构 |
3. 场域拓展促成仪式分享 |
4. 角色越入消解仪式信任 |
四、新媒体时代央视春晚认同建构的内涵解读 |
(一) 重拾文化记忆 |
1. 追寻春节文化记忆 |
2. 重构春节文化记忆 |
(二) 增强国家认同 |
1. 塑造国家形象 |
2. 凝聚社会共识 |
3. 维护政治秩序 |
五、央视春晚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的效果提升 |
(一) 仪式传播中的限制因素 |
1. 制作定位模糊 |
2. 受众注意力分散 |
3. 受众仪式抵抗 |
(二) 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的优化路径 |
1. 重视议程设置 |
2. 增强仪式互动 |
3. 唤醒认同意识 |
4. 把握意表契合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央视春晚的基本概况 |
1.1 央视春晚的概念界定 |
1.2 央视春晚的时空特征 |
1.2.1 央视春晚时间的特殊性:神圣的时间节点 |
1.2.2 央视春晚空间的特殊性:心理空间的聚合 |
1.3 央视春晚的受众特征 |
1.3.1 央视春晚受众具有高关注度的特征 |
1.3.2 央视春晚受众具有高参与度的特征 |
第二章 春晚广告的发展特征 |
2.1 商业广告的强势介入 |
2.1.1 广告主不惜重金购买春晚广告段位 |
2.1.2 语言类节目成为商业广告聚集地 |
2.2 广告类型与表现风格的多样化 |
2.2.1 商业广告植入类型丰富 |
2.2.2 公益广告主题及内容的多样化 |
2.3 广告主与媒介的“合谋” |
2.4 广告诉求引发的全民共愤或共情与同理 |
2.4.1 强行植入的商业广告,招致全民“共愤” |
2.4.2 感人至深的公益广告,激发集体共情 |
2.4.3 同理:商业与公益的相互结合 |
第三章 仪式观视角下的春晚广告分析 |
3.1 特定时空下人的行为的规约性 |
3.2 春晚商业广告对神圣时空的解构 |
3.2.1 通过媒介买卖,实现对神圣时间的渗透 |
3.2.2 打破神圣空间中平等、众人同乐的氛围 |
3.2.3 以己之有诉人之无,对特定时空文化意义的解构 |
3.3 .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共享 |
3.3.1 符号建构 |
3.3.2 主题建构 |
3.3.3 传播意义与价值 |
3.4 春晚广告的博弈与平衡 |
3.4.1 商业广告与央视媒体之间的博弈策略 |
3.4.2 商业性与公益性结合下的平衡共赢 |
第四章 春晚广告的实践策略 |
4.1 春晚广告的基本原则 |
4.1.1 春晚广告应符合特定时空下的大众性特征 |
4.1.2 春晚广告要突出文化仪式的共享性 |
4.2 春晚广告的执行策略 |
4.2.1 将广告主题与春晚主题相融合 |
4.2.2 创新节庆文化理念,融合传统与现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春节联欢晚会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D]. 李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央视春晚小品的形象演变及启示[J]. 刘长宇. 中外艺术研究, 2020(03)
- [3]接受美学视域下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研究[D]. 方丽昕. 吉林大学, 2020(08)
- [4]社会变迁与音乐记忆 ——基于口述与田野的镶黄旗乌兰牧骑研究[D]. 其日木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CCTV网络春晚的受众涵化策略研究[D]. 欧阳梦琦.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微山电视台春晚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以2019年为例[D]. 刘珂.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7]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流文化传播研究[D]. 褚晓晴.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叶长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9]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仪式传播与认同建构 ——以2015年至2018年央视春晚为例[D]. 李严.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D]. 任婕.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春晚论文; 2017年央视春晚论文; 春晚主持人论文; 2017春晚论文; 央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