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2002—2004普惠制方案对厦门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海艳[1](2022)在《普惠制“国家毕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普遍优惠制的给惠国纷纷取消中国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将中国从受惠国家名单中"毕业",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使我国外贸在2021年12月之后步入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后普惠制时代。进口关税成本上升、合规成本增加,跨国公司因关税优惠导致的成本差异重构其生产加工基地的全球配置都在短期内会影响外贸企业的生产与出口。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强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多边自贸协定、优惠贸易协定中原产地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普惠制时代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及升级转型的有利选择。
王佳钦[2](2019)在《国际法视角下官方发展援助的条件问题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文中提出官方发展援助作为国家发展的一种战略工具,关系到援助者与受援国之间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而在官方发展援助的实践中,长期并存着两种援助模式,即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和不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无论哪一种援助模式,条件问题都难以回避。本文主要立足于官方发展援助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分别从国际多边层面、区域性层面以及单边层面的实践入手,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美国、瑞典等主体的具体操作方式,就两种援助模式在条件问题上的实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它们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国际法的角度,针对中国官方发展援助的部分争议或负面评论,例如“应否制定一部基本法作为援助依据”,“中国奉行不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的效果与目的是否单纯”等等,论证中国不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存在的国际合法性,并分析在不制定官方发展援助基本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国际法层面的“提高对国际平台的利用”、“加强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合作”,以及国内法层面的“完善现有法律体系”、“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等方式,尽力矫正现有的援助体系与援助制度的不足。
漆彤,范睿[3](2019)在《WTO改革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文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是当前WTO改革进程中广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从GATT到WTO的历史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经过艰难的谈判和磋商,在GATT和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该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实现贸易秩序的实质公平相去甚远。发展议题是影响WTO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不应被动摇和削弱。下一步改革应明确相关规则的表述,完善对发展中国家的认定规则,注重规则设计的实效性和公平性。发展中国家应客观看待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必要时作出让步,坚持国际合作,注重利益的协调。
何志鹏,孙璐[4](2014)在《自由主义与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体制的发展》文中提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伊始,很多国家采取了去全球化措施,以保护自身利益。此种保护主义措施在长期是有害于国际经济体制的。从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历史看,国际经济合作的思想动力是自由主义的理念。自由主义渊源深厚、谱系广泛,核心理念是个人自由与福利以及对国家政府滥用权力的警惕。虽然自由主义在很多方面被批评,但从当今的时代语境而言,应当坚持和完善这种思想,而非放弃和替代。在后危机时代,有必要鼓励经济领域的国际自由体制,促进多边协商,消除贸易壁垒,以消除全球经济的不平等,实现全球发展。
黄迎新[5](2013)在《外贸实践中的原产地规则研究》文中指出“原产地规则”是一项影响各国经济利益的重要国际制度安排,也是各国实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原产地规则”中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普惠制原产地规则和自贸区原产地规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的应用。以南通为例,南通地区在利用“原产地规则”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原因复杂。我国企业如果要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效拓展对外贸易,那么,企业本身、政府机构、国家宏观三个层面都要提出用好用足“原产地规则”的具体措施与建议。尤其是外贸企业如果要在实践中用足用好“原产地规则”,首先就应该主动学习“原产地规则”,将学习和运用“原产地规则”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同时充分利用区域性贸易政策,不断开拓自贸区市场,加快自身产品升级,逐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对于各地的检验检疫机构而言,除了自身要主动、长期、动态地跟踪学习外,还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举措,全力帮助企业切实享受到“原产地规则”带来的优惠,帮助他们提高关税政策利用率,成功开拓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对于国家而言,除了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出口的宏观调控外,还要积极推进各类谈判,加强金融支持,建立预警机制等。只有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我国的企业才能够在实践中真正用足用好“原产地规则”,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使“中国制造”的品牌长盛不衰。
郑晓妮[6](2012)在《中欧贸易摩擦原因及影响分析》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与欧盟建交以来,中欧之间签订了许多有益于双方的经贸协定,中欧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在朝着深入、健康的趋势发展。到2011年,中欧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之间的经贸关系空前密切。然而,2010年欧盟挑起的对中国"WWAN"反倾销调查,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牵涉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2011年发生的铜版纸“双反”案件又让中国首次被欧盟在同一产品上施与两种贸易救济措施,这些案件使得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因此,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缓解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避免贸易战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中欧贸易现状和中欧贸易摩擦现状基本上了解了贸易摩擦是沿着中欧贸易发展的脉络产生并且激化的。中欧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的原因有中欧贸易失衡严重、中国对欧外贸依存度过大和中国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弊端多这三个因素,而政治方面则为利益集团和非市场经济地位两个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欧摩擦会使得中欧贸易额减少,但是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则是不显着的。最后文章给出了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及时准确地把握中欧贸易摩擦的最新动态,将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的最新情况,中欧贸易中最新的技术性法规与规则呈现在读者眼前;其次本文的侧重点不再拘泥于理论分析上,而是以实证分析为重点,在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和影响效应上都做了严谨的实证分析;最后将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和影响效应分析结合起来探讨了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刘懿莹[7](2011)在《关税优惠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文中指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正在加紧抢占本国的国际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制定相关的对外政策,在公平、非歧视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的相关原则性要求,各国根据交易相对方的具体经济情况、发展前景等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外贸政策。最惠国待遇是最早的一种关税优惠政策,对于来自世贸组织成员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给予不低于其他成员国的待遇,这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确实,在这一优惠政策下,发展中国家获益匪浅,但近几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有所改变,几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以最惠国待遇这一优惠政策的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依靠其他的优惠政策,而普惠制关税优惠政策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某些经济地位较弱的国家给予了普惠制待遇,这一待遇为发展中国家扩大本国产品出口以及壮大本国经济实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普惠制待遇的享受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包括产品范围、原产地规则等具体的规定,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很好利用这一普惠制优惠政策,对相关的具体规定了解的不够,甚至“置之不理”,这其中不乏国家相关部门的宣传、讲解不到位,使这一政策流于形式,具体的申请普惠制优惠待遇的程序也无人问津,但是各个企业自身也不是没有过错的,有些企业对相关政策不闻不问,对相关的优惠政策的宣传也只是做做面表功夫,根本没有仔细认真的研究相关的产品出口优惠政策,跟不用说采取相关的对策来利用这一优惠政策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放着这一优惠政策而不用,导致本国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却不知如何解决,普惠制优惠政策的给予也不是最近才有的,欧盟早在1971年就对我国给予了普惠制优惠待遇,日本等相关国家也给予我国普惠制优惠待遇,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利用这一优惠政策的例子很少,而现在就拿欧盟来说,其普惠制优惠待遇已经有所改革了,“毕业机制”的出台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普惠制优惠待遇到现在还没有演变为强制性的优惠待遇,也就是说普惠制的给予或不给予还是取决于给惠国的意思,给惠国可以随时根据其相关规定取消对某一国家、某一产品的优惠待遇,欧盟就将对相关国家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实施“毕业”,也就是某些产品或某些国家在符合了欧盟相关“毕业条款”的规定的情况下就不再享受欧盟的普惠制优惠待遇了。从欧盟出台“毕业机制”的情况来看,“毕业”趋势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再不加紧利用这一优惠政策的话,可能我们又要错过一次经济腾飞的机遇,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普惠制这一机遇,尽管相关国家出台了“毕业机制”,但我们仍能利用这一优惠政策,我们要把宣传做到位,同时各个企业自身也要努力认真研究相关出口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相关的措施以壮大本企业的实力,说小了是为了本企业的未来发展,说大了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小视这一优惠政策,要积极争取相关国家的优惠待遇,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一些国家还没有给予我国普惠制优惠待遇,尤其是美国,美国是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国家,如果美国能给予我国普惠制优惠待遇,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所以我国还要争取像美国这样与我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的普惠制优惠待遇。再次,我们知道目前普惠制优惠待遇还是一项任意性措施,给惠国根据相关情况制定了很多临时取消普惠制优惠待遇的规定,也就是说这一优惠政策的给予的主动权掌握在广大发达国家手中,这对于像我国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普惠制优惠待遇的同时还要给予相关国家政治上的压力,推动相关方面立法的改革,把普惠制这种任意性的政策转变成强制性的政策,如果普惠制优惠待遇变成一项强制性措施了,那么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经济不发达国家享受优惠,对于我们广大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王惠[8](2010)在《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于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考虑,欧盟日本等国纷纷加快了对华普惠制毕业进程,我国进入后普惠制时代。与此同时,新的区域性优惠关税政策异军突起,成为继普惠制之后,推动我国外贸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变化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对我国的政治、法律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触动。近来,源于美国,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如何把握新的国际优惠关税政策下国际市场的命脉,适时调整国家宏观策略,用好用足政策,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扩大进出口份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国际优惠关税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为切入点,以受优惠关税政策变化影响最大的外贸企业、法制建设和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对各类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现状,紧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优惠关税政策的对我国社会各层面的影响,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在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环境下可采取的发展策略,给我国的外贸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举全社会之力,共谋发展,共渡难关。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论文的撰写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命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思路框架,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概述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相关概念;第三章介绍我国对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情况;第四章总结近年来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内在原因;第五章从我国外贸企业、法制建设、政府行为等三个层面阐述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第六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变化我国社会各方面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章结论。
师永义[9](2010)在《欧盟普惠制中“特别优惠待遇”研究》文中认为普惠制是WTO框架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贸易优惠的重要方式之一。该制度对发展中国家增加出口,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实施的普惠制度中,欧盟普惠制因其市场广阔,受惠国家多而最具有代表性。在欧盟普惠制中,有一类特殊安排,依据该安排,发展中国家如能满足其所列条件,该国就能享受比一般普惠制更优惠的贸易待遇。本文主要研究欧盟的此项特殊安排是否符合WTO有关条文,特别是授权条款所规定的内容。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普惠制的起源、发展及该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从宏观上把握普惠制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在简单介绍欧盟普惠制发展情况后,详细梳理了欧盟普惠制中“特别优惠待遇”的历史演进,并结合欧盟具体法律文件对不同时期该类特殊待遇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部分,结合“授权条款”的内容,并在WTO争端解决机构对“欧共体关税优惠案”所作结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判断一项区别待遇是否符合WTO规定的标准:“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在对该三项标准内在关系进一步分析后,认定一项区别待遇满足了“非歧视的”要求中的“共同需要”、“足够联系”、“合理损害”、“适当程序”要件后,也就满足了“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要求。第四部分,先简要概括了欧盟普惠制中“特别优惠待遇”所附条件,接着,运用上文归纳出的标准来检验这些条件,从而得出本文结论:欧盟该项安排违反了“共同需要”要件;是否符合“足够联系”要件值得商榷;是否符合“合理损害”的要求也不甚明朗;基本符合“适当程序”要件。也就是欧盟现行“特别优惠待遇”违背了“非歧视的”的要求,同时也违背了“普遍的”、“非互惠的”要求,从而违反了授权条款的规定。
车文娇[10](2009)在《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外经济关系始终都是推动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和力量,同时它也是—国/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力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和工具,这一点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表现的更为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欧盟是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现今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欧洲发展呈现出以欧盟为核心的同心环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对外经济关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丝绸之路就已经贯穿欧亚大陆,成为连接中欧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纽带。但是随着罗马帝国、汉帝国、蒙古帝国的相继崩溃,欧亚大陆间的陆上贸易遭到破坏,中欧贸易往来近乎断绝。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欧洲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大陆战争不断,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十分缓慢,且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对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剥削和掠夺。冷战期间,分属于不同阵营的中国和欧共体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尽管受到了制约,但是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初,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中欧经贸关系在90年代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战略利益的推动之下,中欧经贸关系实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目前,欧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跃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欧盟是中国第五大投资来源地;欧盟还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基石,研究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一是运用历史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各个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各个时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二是在分析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时,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合理性。本文研究的中欧经贸关系是指中国与欧盟以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之间的经贸关系(本文中的中欧均指中国与欧盟以及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本文重点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发展概况、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由于篇幅有限,对双边经贸关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欧贸易关系和相互间的投资关系。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包括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四个部分。第二章为欧盟成立前中国与欧共体的经贸关系。本章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冷战以前中国与西欧国家的经贸往来,然后重点对冷战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考察。尝试把中欧同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冷战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基本处于冰冻状态;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欧贸易初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欧贸易持续增长,欧共体对华投资、中欧科技合作起步,中欧经贸关系实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然后,逐一地对各个阶段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尽管中欧经贸关系在冷战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欧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双边关系具有“从属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关系的派生性”,双边经贸关系只能从属于东西方对峙和冷战总战略,在中美关系恶化、欧美关系密切、美苏关系恶化时陷入低谷,在中苏关系决裂、中美关系改善时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加深双方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也没有更多地激发出双方追逐共同经济利益的热情,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第三章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原因。本章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顾了9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对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进入90年代,为了摆脱盟内经济停滞的局面,欧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扩大出口带动盟内经济复苏。而这一时期,亚洲经济的崛起、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改善的贸易投资环境使得欧盟迅速对其亚洲、中国政策做出了战略调整。中国对外战略也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得中国认识到与欧盟存在着诸多的共识或共同利益。中欧各自的政策调整成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保障。而且,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也为双边经贸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不仅如此,总体上说9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对外关系时首要的考虑因素,这使得欧盟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不升级、不扩大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上述几个因素共同推动了9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仍然强调“通过接近促使变化”的政策,并不时地利用台湾、西藏问题向中国发难,这些都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四章为21世纪以来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和问题。本章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了21世纪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回顾了21世纪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总结、归纳了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并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了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中欧贸易、相互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成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投资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置于国际大舞台之上。中欧双方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才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与此同时,“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单边与多边的争论。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使中欧之间形成了战略利益的更多重合与认同。而且,随着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近年来中欧双方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内挖掘出了诸多的共同战略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欧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意愿大大提高。另外,中国入世也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欧元的正式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为欧盟对华投资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东扩也对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1世纪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绩。但是,一些制约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也有所凸显。如人权问题仍不时地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迟迟不能解除、欧盟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中欧伙伴合作协定难以成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权因素的掣肘。东扩对欧盟对华投资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东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欧盟老成员国的对华投资,中欧贸易投资不平衡的局面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欧盟首份对华经贸政策态度强硬、对华要价偏高,增加了双边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给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加强了对华反倾销调查,设置了诸多技术性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加剧了双边贸易摩擦。而且,近年来欧美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时较为明显的联手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欧在双边经贸问题上谈判、协调的空间。最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如中欧贸易失衡加剧;欧盟对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增幅有限;欧盟拒绝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拒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欧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分歧扩大等。第五章为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建议。在前几个章节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欧贸易关系、相互投资关系、中欧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九大建议。
二、欧盟2002—2004普惠制方案对厦门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2002—2004普惠制方案对厦门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普惠制“国家毕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遍优惠制的新一轮“国家毕业”潮 |
二、取消普惠制待遇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影响 |
(一)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 |
(二)外贸企业经营的合规成本增加 |
(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受到挤压 |
(四)外国投资流向有所改变 |
三、应对后普惠制时代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
(二)密切跟踪国家贸易政策发展,善用各种优惠原产地规则 |
(三)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
(四)抱团出海,由产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
(2)国际法视角下官方发展援助的条件问题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绪论 |
第一章 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理论争议及其立基的国际法价值 |
第一节 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理论争议 |
一、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观念基础 |
二、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理论依据 |
三、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不同理论的主要争议点 |
第二节 官方发展援助不同模式所追求的国际法价值 |
一、附条件实践追求的国际法价值 |
二、不附条件实践追求的国际法价值 |
三、两类实践的国际法价值观差异之根源 |
第二章 官方发展援助的国际法实践与条件问题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的国际法实践 |
一、多边层面的国际法实践 |
二、区域层面的国际法实践 |
三、单边层面的国际法实践 |
第二节 不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的国际法实践 |
一、区域层面的国际法实践 |
二、单边层面的国际法实践 |
第三节 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发展趋势 |
一、附条件实践的发展趋势 |
二、不附条件实践的发展趋势 |
三、条件问题的总体趋势 |
第三章 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节 中国官方发展援助的历史实践 |
一、中国官方发展援助实践的阶段演进 |
二、中国官方发展援助实践的总体特点 |
第二节 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
一、中国的援助理念受到无理指责 |
二、中国的援助目的遭遇不当评判 |
三、中国的援助有效性遭受无端质疑 |
第三节 不附条件的官方发展援助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
一、加强国际支持 |
二、回应国际不利舆论 |
三、提升中国影响力 |
第四章 中国应对官方发展援助条件问题的法律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国际法层面的协调与合作 |
一、提升与多边组织机构的协调 |
二、加强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合作 |
第二节 基于国内法层面的协调与完善 |
一、条件问题视角下官方发展援助立法的利弊分析 |
二、条件问题视角下官方发展援助暂不立法的利弊分析 |
三、暂不立法选项下的完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WTO改革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
二、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回顾 |
(一) GATT1947第18条 |
(二) 1955年对GATT1947第18条的修订 |
(三) 1966年GATT1947第四部分明确承认非互惠原则 |
(四) 1979年“授权条款”为特殊与差别待遇提供法律基础 |
(五) 乌拉圭回合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数量和范围的增加 |
(六) “发展”成为多哈回合的时代主题 |
三、有关发展中国家待遇的WTO规则与实践 |
四、发展中国家待遇相关规则与实践的不足 |
(一) 规则用语模糊且具有软法性 |
(二) 身份过渡和认定问题的规则缺失 |
(三) 特殊与差别待遇实施效果不佳 |
五、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的改革展望 |
(一) 明确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的规则表述 |
(二) 完善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认定规则 |
(三) 注重规则设计的实际效果 |
(四) 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
六、结语 |
(5)外贸实践中的原产地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基本思路 |
第一章 原产地规则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第一节 原产地规则概述 |
一、 原产地规则的产生 |
二、 原产地规则的分类 |
三、 原产地规则的结构与判定标准 |
第二节 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一、 一般作用 |
二、 特殊作用 |
第二章 原产地规则在中国的应用 |
第一节 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应用 |
一、 我国使用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历史 |
二、 使用现状 |
第二节 普惠制原产地规则的应用(FORMA) |
一、 普惠制的概述 |
二、 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
三、 普惠制原则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应用情况 |
第三节 自贸区原产地规则的应用 |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建设现状与关税情况 |
二、 自贸区原产地规则 |
三、 自贸区原产地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
第三章 南通地区利用原产地规则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南通地区为例 |
第一节 原产地规则在南通外贸企业中的应用 |
一、 签证数据分析 |
二、 产业结构分析 |
三、 出口国别分析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一、 政策利用覆盖率低 |
二、 出口利用率高于进口利用率 |
三、 运用概念上存在使用误区 |
四、 证书种类两级分化 |
五、 产品结构相对简单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用足用好原产地规则的措施与建议 |
第一节 企业本身 |
一、 充分利用普惠制原则,增强出口竞争力 |
二、 有序转移,合理规避 |
三、 充分利用区域性贸易优惠政策,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
第二节 政府机构 |
一、 主动学习,及时告知 |
二、 以媒为介,宣传引导 |
三、 主动出击,惠企助企 |
四、 免费发放,知识普及 |
五、 增效提速,简化流程 |
六、 建立平台,在线交流 |
七、 一企一策,提升成效 |
八、 从严调查,严格管理 |
第三节 国家宏观 |
一、 提高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二、 积极推进各类谈判,开拓新兴市场 |
三、 要加大已签署自贸协定的实施力度 |
四、 加强金融支持,提高企业积极性 |
五、 鼓励我国企业到其他受惠国去投资建厂 |
六、 完善外贸体制,加强出口的宏观调控 |
七、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产业规划 |
八、 科技兴国,努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欧贸易摩擦原因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欧贸易摩擦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贸易摩擦原因 |
2.1.2 贸易摩擦影响效应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贸易摩擦原因 |
2.2.2 贸易摩擦的影响效应 |
第三章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
3.1 中欧贸易发展概况 |
3.1.1 中欧贸易发展初始阶段 |
3.1.2 中欧贸易发展转折阶段 |
3.1.3 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 |
3.2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 |
3.2.1 中欧贸易摩擦发展脉络 |
3.2.2 中欧贸易摩擦特点 |
第四章 中欧贸易摩擦原因 |
4.1 经济原因 |
4.1.1 中欧贸易失衡严重 |
4.1.2 中国对欧外贸依存度过大 |
4.1.3 中国出口企业和行业协会弊端多 |
4.2 政治原因 |
4.2.1 利益集团因素 |
4.2.2 非市场经济地位负面影响大 |
第五章 中欧贸易摩擦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5.1 贸易摩擦对中欧贸易额的影响 |
5.1.1 实证分析 |
5.1.2 模型经济分析 |
5.2 贸易摩擦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经济学分析 |
第六章 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分析 |
6.1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6.2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6.3 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对话 |
6.4 加强相应体系建设 |
6.5 提高行业协会的重要性和作用力 |
6.6 关注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及其对贸易摩擦的态度 |
6.7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主动作用,提高企业应对能力 |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关税优惠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市场准入 |
1.1 普惠制 |
1.2 关税优惠 |
1.3 关于最不发达国家特别优惠关税待遇 |
1.4 优惠的非强制性本质 |
第2章 普惠制的适用 |
2.1 概述 |
2.2 欧盟普惠制 |
2.3 美国普惠制 |
2.4 日本普惠制 |
第3章 普惠制的保护措施 |
3.1 例外条款 |
3.2 "毕业条款" |
3.3 竞争需要标准 |
3.4 欧盟改革中的毕业条款对我国的影响 |
第4章 中国应抓紧利用关税优惠发展贸易 |
4.1 利用关税优惠制度的必要性 |
4.2 如何利用关税优惠制度 |
4.3 我国利用自由贸易区优惠制度的困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注释 |
作者简介 |
后记 |
(8)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文章基本框架 |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优惠关税政策概述 |
2.1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主要内容 |
2.2 普惠制 |
2.3 区域性优惠关税政策 |
2.4 普惠制与区域性优惠关税政策的区别 |
第3章.我国对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现状 |
3.1 我国对普惠制的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对区域优惠关税政策的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
3.3 利用优惠关税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发展趋势分析与变化原因 |
4.1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总体发展趋势 |
4.2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发展变化的原因 |
第5章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迁对我国的影响 |
5.1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迁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晌 |
5.2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迁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晌 |
5.3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迁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晌 |
第6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化我国促进外贸发展的措施 |
6.1 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策略 |
6.2 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环境下我国法治建设策略 |
6.3 我国应对国际优惠关税政策变迁的政府行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9)欧盟普惠制中“特别优惠待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普惠制概述 |
(一) 普惠制起源及发展 |
1、普惠制的产生背景 |
2、两次贸发会议 |
3、1971 年“豁免决议” |
4、“授权条款” |
(二) 普惠制的现状 |
二、欧盟普惠制中的“特别优惠待遇”历史演进 |
(一) 欧盟普惠制概况 |
(二) 欧盟普惠制中的“特别优惠待遇”历史演进 |
1、第2501/2001 号理事会条例之前的规定 |
2、第2501/2001 号理事会条例的规定 |
3、第980/2005 号理事会条例的规定 |
4、第732/2008 号理事会条例的规定 |
三、WTO 之下的普惠制规则—授权条款 |
(一) “授权条款”的规定 |
(二) 争端解决机构对相关条文的澄清 |
1、专家组的审理及结论 |
2、上诉机构的审理及结论 |
3、对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结论的评价 |
(三) 判断标准的确立 |
1、“普遍的” |
2、“非歧视的” |
3、“非互惠的” |
四、欧盟现行“特别优惠待遇”中所附条件合法性 |
(一) “特别优惠待遇”所附条件 |
(二) “特别优惠待遇”所附条件分析 |
1、“共同需要”要件 |
(1) “条约”条件 |
(2) “脆弱国家”条件 |
(3) “程序性”条件 |
2、“足够联系”要件 |
3、“合理损害”要件 |
4、“适当程序”要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后记 |
(10)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欧盟成立前中国与欧共体的经贸关系 |
2.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西欧国家经贸关系的历史回顾 |
2.2 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经贸关系的发展 |
2.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 |
2.2.2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
2.2.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
2.3 小结 |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原因 |
3.1 背景 |
3.1.1 国际经济背景 |
3.1.2 国际政治背景 |
3.1.3 欧洲一体化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3.1.4 中国经济改革成就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
3.2 发展概况 |
3.2.1 中欧贸易概况 |
3.2.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
3.2.3 中欧科技合作概况 |
3.3 特点 |
3.3.1 中国对欧盟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
3.3.2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
3.3.3 中欧在对方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对称 |
3.3.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领域扩大,区位选择有所变化 |
3.3.5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平均金额较高,技术含量较高 |
3.3.6 中欧科技合作步入机制化发展轨道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互补性强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
3.4.2 欧盟对亚洲、中国战略的调整 |
3.4.3 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
3.4.4 中欧高层政治对话机制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保证 |
3.4.5 欧盟在意识形态、人权问题上的积极转变 |
3.4.6 欧洲一体化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
3.4.7 中国台湾、西藏问题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
3.5 小结 |
4 21世纪以来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和问题 |
4.1 背景 |
4.1.1 国际经济背景 |
4.1.2 国际政治背景 |
4.1.3 欧盟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 |
4.1.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4.2 发展概况 |
4.2.1 中欧贸易概况 |
4.2.2 中欧相互直接投资概况 |
4.2.3 中欧科技合作概况 |
4.3 特点 |
4.3.1 中欧商品贸易失衡 |
4.3.2 中欧商品贸易结构改善 |
4.3.3 中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
4.3.4 中欧贸易摩擦加剧 |
4.3.5 服务业成为欧盟在华投资的新热点 |
4.3.6 欧盟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初步发展 |
4.3.7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起步 |
4.3.8 中欧科技合作在战略性项目上实现突破 |
4.4. 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
4.4.2 中欧战略利益的重合与认同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
4.4.3 制度性框架的完善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制度保证 |
4.4.4 中国入世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 |
4.4.5 欧元正式流通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
4.4.6 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
4.4.7 美国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
4.4.8 欧盟最新对华经贸政策文件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
4.4.9 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加剧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
4.5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
4.5.1 贸易失衡问题 |
4.5.2 欧盟对华投资存在的问题 |
4.5.3 军售禁令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4.5.4 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问题 |
4.6 小结 |
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建议 |
5.1 发展趋势 |
5.1.1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 |
5.1.2 中欧相互投资关系的发展趋势 |
5.1.3 中欧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
5.2 中国的对策建议 |
5.2.1 尽快构筑对欧盟经贸政策的总体框架 |
5.2.2 努力增强政治互信、扩大政治认同 |
5.2.3 积极缓解贸易失衡局面 |
5.2.4 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
5.2.5 熟练运用世贸规则,保护本国利益 |
5.2.6 建立扶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 |
5.2.7 进一步优化国内投资环境 |
5.2.8 为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提供政策、信息支持 |
5.2.9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结论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欧盟2002—2004普惠制方案对厦门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普惠制“国家毕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J]. 海艳. 对外经贸实务, 2022(01)
- [2]国际法视角下官方发展援助的条件问题及中国的应对策略[D]. 王佳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WTO改革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J]. 漆彤,范睿.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9(01)
- [4]自由主义与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体制的发展[J]. 何志鹏,孙璐.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4(00)
- [5]外贸实践中的原产地规则研究[D]. 黄迎新. 苏州大学, 2013(02)
- [6]中欧贸易摩擦原因及影响分析[D]. 郑晓妮. 西北大学, 2012(01)
- [7]关税优惠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D]. 刘懿莹. 吉林大学, 2011(09)
- [8]国际优惠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影响[D]. 王惠.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9]欧盟普惠制中“特别优惠待遇”研究[D]. 师永义. 苏州大学, 2010(02)
- [10]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D]. 车文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