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钟卫权[1](2020)在《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骨骼肌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伴随肌肉质量和功能的丧失,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可导致与跌倒相关的损伤。这种症状与骨骼肌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体内氧自由基增加,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蛋白质损伤有重要的关系。自噬作为真核细胞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实现细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和维持细胞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和自噬与多种疾病发生都有密切相关,但由于它们在疾病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因此很难阐明这两种机制之间的功能关系。女性在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量减少,使骨骼肌质量和功能受损,导致骨骼肌功能下降。这与骨骼肌中氧化应激和自噬变化关系如何,目前还不确定。规律性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的组织学和功能的改善是否与氧化应激和自噬的水平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女性绝经后的状态,通过不同负荷游泳训练方法,从组织、功能变化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氧化应激和mTOR通路关系角度,分析运动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变化的原因,探讨运动改善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衰减症的机制及其与运动负荷的关系,为中老年女性的合理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6月龄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共5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安静组(OVX),去卵巢60min/per time运动组(OVX60ET),去卵巢90min/per time运动组(OVX90ET),去卵巢120min/per time运动组(OVX120ET)。在适应一周后,40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另外假手术组10只进行同样手术,但是不切除卵巢。经过2周的手术和术后恢复,进行适应性的游泳练习,一周的适应性游泳后,3组运动组大鼠每天分别进行60min、90min和120min的游泳训练,游泳运动方案参考美国生理学会2006年出版《Resource Book for the Design of Animal Exercise Protocols》中对大鼠游泳运动负荷的评定标准,每周运动6天,共运动8周。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安静组不进行任何形式运动,所有动物在训练组大鼠末次游泳结束24小时以后麻醉取材。由于实验过程中有动物死亡,最终结果每组取8只大鼠进行统计。测定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和子宫的重量,评定去卵巢的影响。测定腓肠肌中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活性和MDA的含量。取大鼠腓肠肌测定骨骼肌的单收缩、强直收缩的峰值、幅度和疲劳指数,评定腓肠肌的收缩功能。用HE染色法评价腓肠肌组织学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腓肠肌IGF-1、AMPK、PGC-1α、Beclin 1、ULK1、Atg7、LC3、mTOR、P62的表达水平,评定骨骼肌功能状态、自噬通量和激活状态。用免疫组化法评价LC3-1和P62的水平。所有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数值采用均数±标准误(SEM)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去卵巢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与雌激素变化。8周游泳训练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体重、腓肠肌重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同样,60min组和90min组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也高于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120min组运动大鼠的体重与假手术组差异不显着。去卵巢大鼠各组中,120min运动组大鼠体重增加最少。子宫重量和血清中雌激素变化方面,4组去卵巢组大鼠8周后,子宫重量和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经过8周游泳训练,90min运动组大鼠的血清雌激素水平与去卵巢大鼠安静组比较有显着升高(P<0.05)。2.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组织学变化。去卵巢8周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骨骼肌细胞直径增加。经过8周游泳训练,6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直径减小,细胞核减少,90min运动组大鼠细胞核排列整齐,细胞核密度增加。120min组大鼠细胞直径变小,细胞核数量减少。3.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显着降低(P<0.01),差异非常显着,同时强直收缩时的疲劳指数也显着低于对照组大鼠(P<0.01)和(P<0.05)。经过8周游泳训练,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9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幅度和峰值明显增高(P<0.01),强直收缩的疲劳指数也显着升高(P<0.05)。60min游泳组大鼠只有强直收缩的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60min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单收缩强度和峰值与去卵巢安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去卵巢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8周以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内SOD水平下降非常明显(P<0.01),MDA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120min组大鼠MDA水平升高非常明显(P<0.01);8周游泳训练后,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SOD和PGC-1α水平显着升高(P<0.01),MDA水平显着下降(P<0.05)。60min和120min组大鼠骨骼肌SOD和MDA水平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差异不显着。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和120min游泳训练组大鼠腓肠肌内GSH-Px的含量显着降低(分别是P<0.01和P<0.05)。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相比,90min运动组大鼠的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5.去卵巢大鼠腓肠肌相关蛋白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去卵巢安静组大鼠的AMPK和P62蛋白外,PGC-1α、IGF-1和Atg7水平显着降低(P<0.05),其他mTOR、ULK1、Beclin 1和LC3等也均显着降低(P<0.01),OVX120ET大鼠的AMPK同样显着升高。经过8周游泳训练后,OVX60ET大鼠的mTOR(P<0.05)、ULK1和LC3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比较,OVX90ET和OVX120ET大鼠的ULK1和LC3显着升高(P<0.05),mTOR和Beclin 1升高非常明显(P<0.01)。另外,OVX90ET组大鼠的PGC-1α和OVX120ET组大鼠的IGF-1水平也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5)。三组运动组大鼠的Atg7水平显着高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P<0.01)。同时P62水平显着低于去卵巢组安静组大鼠(P<0.05)。研究结论:1.去卵巢安静组大鼠,腓肠肌收缩能力下降,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自噬通量受到抑制。2.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自噬的反应不同,有氧运动训练激活自噬,具有负荷依赖性。3.90min游泳运动,可以提高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激活自噬,改善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骼肌功能下降。4.120min游泳运动,引起氧化应激水平提高,雌激素水平低下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自噬过度激活,加剧骨骼肌功能进一步下降。
周师师[2](2019)在《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对比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与芬吗通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简便有效的中药处方;同时,通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FSH、LH、E2的变化,了解自拟更年方对相关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并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芬吗通治疗,治疗组予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治疗,连续使用3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实验室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对比:根据kupperman评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证候评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对比:根据kupperman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患者在潮热出汗和性生活的改善方面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其他11个kupperman单项症状和8个单项中医证候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这些症状及证候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FSH、LH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E2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下调血清FSH、LH,上调血清E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激素水平方面效果相当。(4)自拟更年方能降低芬吗通的副作用,将两药联合用于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高芬霞[3](2019)在《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更年期女性症状及情绪改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更年期女性症状、情绪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心脑血管医院更年期诊疗中心就诊更年期女性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研究组为绝经激素治疗+正念减压疗法组(MHT+MBSR组)35例、对照组为绝经激素治疗(MHT)组35例,所有患者均于基线、治疗8周末进行改良Kupperman评分表(KI)、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ease-7,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进行测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各个量表的基线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中年龄、受教育情况、工作、婚姻状况、末次月经、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基线测评的改良Kupperman量表、躯体化症状量表、GAD-7及PHQ-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8周的更年期症状:2.1改良Kupperman量表:研究组的改良Kupperman量表总分、潮热出汗、感觉障碍、失眠、易激动、疲乏、心悸得分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的改良Kupperman量总分、潮热出汗、感觉障碍、疲乏、心悸得分较治疗前下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Kupperman量表的总分、潮热出汗、感觉障碍、失眠、易激动得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2.2躯体化症状量表:研究组的躯体化症状量表中总分、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兴趣减退、心血管症状、潮热出汗、担心、多虑、胃肠道症状得分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的总分、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心血管症状、潮热出汗、胃肠道症状得分较治疗前下降,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化症状量表中睡眠障碍、兴趣减退、担忧多虑、胃肠道症状得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3.治疗8周后情绪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HQ-9总分较治疗前分别下降了2.0、1.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GAD-7总分较治疗前分别下降了2.1、1.1,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PHQ-9与GAD-7总分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1.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可明显缓解更年期女性症状。2.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在更年期女性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中效果显着。
吕媛媛[4](2018)在《运动干预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虽然在血管舒缩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D/I多态性的研究目前较少涉及大众健康领域。绝经女性因雌激素缺乏,降低了对血管舒张功能的调节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国内外关于运动干预对绝经女性心血管风险的影响结果尚不统一。本研究以ACE基因D/I多态性为切入点,横断面调查分析北京市汉族ACE基因D/I多态性女性血管内皮功能增龄性的变化特点,结合元分析评价运动对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观察12周不同运动干预方式(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差异性,以期为科学健身,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选取北京市汉族女性391名,其中20-44岁120名,45-59岁150名和60-75岁121名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ACE基因D/I多态性女性随增龄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管机能以及血管内皮因子等变化特征。第二部分: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运动能否有效改善绝经女性的血管内皮功能。选择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从建库到2018年9月之间发表的所有关于运动对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文献,以内皮依赖性肱动脉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为指标综合评估运动对绝经女性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第三部分:选取45-75岁绝经女性122名,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71名)和抗阻训练组(51名),观察12周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北京市汉族女性ACE基因D/I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素随增龄性变化特征北京市汉族女性ACE基因D/I多态性分布特征I型基因和D型基因频率分别为:20-44岁为63.74%和36.26%;45-69岁为67.33%和32.67%;60-75岁为64.34%和35.66%,其频率分布无年龄差异性。随增龄DI/II型女性更易出现较高的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水平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其高血糖机率大于DD型,并且随增龄DI/II型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升高较DD型明显。随增龄DI/II型女性FMD下降和血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ba PWV)、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升高时间早于DD型且较DD型明显,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异常率和IMT增厚率增加较DD型明显。随增龄DI/II女性NO和NO/ET-1下降以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升高均较DD型明显。年龄与ACE基因D/I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血管内皮功能;2.运动改善绝经女性的血管内皮功能的meta分析有氧运动可显着地改善绝经女性的血管内皮功能(SMD=-1.16(95%CI:-1.73,-0.58),Z=3.95,P<0.001)。3.不同运动干预方式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12周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绝经女性血脂、血糖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具有基因差异性,有氧运动干预后DI/II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内脏脂肪下降较DD型明显,其可明显降低DI/II型高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症、高血糖、超重/肥胖、高体脂率、腰臀比异常、内脏脂肪异常的现患率;抗阻训练干预后DD型LDL、血糖、腰臀比及内脏脂肪下降较DI/II型明显;有氧运动干预后DI/II型血压、ba 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下降和FM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NO/ET-1升高更明显,抗阻训练干预后DD型血压、ba PWV、FMD、ET-1和AngⅡ下降和NO/ET-1升高更明显。研究结论:1.北京市汉族女性ACE基因D/I多态性分布频率无年龄差异性;2.随增龄DI/II型女性血管内皮受损和动脉硬化发生时间早于DD型,且血管机能下降明显于DD型;3.年龄与ACE基因D/I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血管内皮功能;4.运动对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具有ACE基因差异性,有氧运动对DI/II型绝经女性改善更明显,抗阻运动对DD型绝经女性改善更明显。
潘元青[5](2015)在《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当前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的研究众多,目前还没有综合性的循证研究体系和结论。本研究对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瑜伽、按摩疗法、太极拳、针刺和正念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RCTs进行系统评价,评价部分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前瞻性性队列研究,利用现有证据基础,初步评价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综合疗效,提出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策略,为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①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94-2015.8)、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5.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5.8)、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资源(1997-2015.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89-2015.8)、中国中医药数据库(1994-2015.8)、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2000-2015.8)、EMBASE.com(1974-2015.8)、Web of Science、PubMed(1966-2015.8)、Cochrane Library(-2015.8)、PsycINFO(formerlyPsych Lit)(1887-2015.8)、Elsevier(-2015.8)、Springer(-2015.8)、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12)、万方数据会议论文资源(1990-2015.8)、中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1985-2015.8)、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4-2015.8)、万方数据学位论文资源(1990-2015.8)、ProQuest学位论文(-2015.8)。同时检索乳腺癌在研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相关学术组织网站,补充其他检索获取所有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和纳入,比较非药物补充替代治疗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使用Stata software,version 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客观评价和因素分析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最终共计纳入68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按摩疗法能显着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疲劳和愤怒症状;瑜伽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太极能显着提高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上肢握力强度、肘关节屈曲、肘关节伸直外展、上肢水平内收肌力能力;针灸能明显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的上肢肌群僵硬症状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在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知觉压力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康复对照。②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34例,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16例,空白对照组17例,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整体生活质量中功能状况较差,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较为严重,年龄、婚姻特征和不同临床分期是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是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年龄和不同临床分期是很大程度影响术后疲劳症状的产生;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的躯体疲乏、呼吸困难和情感效绩失调和焦虑、抑郁情绪症状的症状、部分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①系统评价研究显示,非药物补充替代缓解乳腺癌术后治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综合作用温和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生理机能和改善情绪,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康复护理。相关RCTs设计不够严密,存在方法学缺陷和研究样本不足的问题;②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疲乏、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可能具有一定效果,该疗法部分的提高了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钟赋真[6](2014)在《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正念训练对于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指标的影响效果,探讨建立以正念训练为主的更年期妇女的心理保健模式。方法以社区中招募的更年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在干预组参加8周的正念训练,并给予计步器记录每日活动步次数,等待对照组在8周内只是计步器记录每日活动步次数,8周后给予补偿性的正念训练学习。在前测一周和干预8周后一周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使用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抑郁、焦虑、睡眠等心理评定量表等测评相关状况,并进行血压、血脂、体重、腰臀比等医学检查。了解两组前测、后测之间的更年期症状、睡眠状况、心理状况、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腰臀比等指标变化状况,并比较两组的变化差异。结果1.更年期症状改善状况:比较干预组、对照组Kupperman评分总分前后测的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前测、后测的情绪波动、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改善状况;干预组的抑郁自评量表总分、特质-焦虑量表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在前测、后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学检查指标变化状况:干预组的收缩压前测为80.3±9.34mmHg,后测为77.3±8.05mmHg,前后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1.正念训练可以降低改善更年期症状评分,对于感觉异常、情绪波动、心悸、皮肤蚁走感等更年期症状有改善的趋势:并在治疗骨关节痛、头痛、泌尿系感染等方面也可能有一定的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正念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对于提高更年期妇女的幸福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有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正念训练对于降低更年期妇女的血压有改善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姚建藩[7](2003)在《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文中提出
马前锋[8](2008)在《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也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合适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个体人格。同时,音乐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产生的效用也不同。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和最具魅力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实现自己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音响体验、情感感受、想象引导直觉等心理活动;音乐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对健康能够发挥不可忽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音乐疗法是集心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日趋成熟。音乐治疗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也有研究成果,但在个性化方面甚少,而某些成果,也还不够深入。这种学术研究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对涉及音乐治疗等现象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从心理学、健康学等角度,结合实验研究、调查统计分析以及相关个案,对个性化音乐治疗予以深入系统地探讨。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治疗研究综述。讨论音乐治疗的概念、意义,考察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发展历史,总结音乐治疗的新视角和方法并予运用前景展望。我国现代关于音乐心理和音乐治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为介绍国外音乐治疗的文章,有关音乐治疗和发展的本土化特色还需研究。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着中就有关于音乐心理活动的描述和对某些音乐心理规律及的研究。从关注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到重视音乐与人心理、情感的密切联系,研究历时达二千多年;研究成果从古代文献的语录,发展到独立的篇章论述和专门的乐论着作,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验证;研究领域都大多涉及到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命题,如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产生音乐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音乐的心理效能、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欣赏心理、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音乐对塑造个体具有完备性格的作用、音乐养生及治疗思想等。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特别是五音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第二部分探讨了音乐的功能和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等,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以个性化差异为主旨的音乐治疗模型。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模型。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通过个性化音乐使用,测查被试的行为特征变化(学习、睡眠)、心理特征变化(性格、情绪)、生理特征变化(心率、皮温、皮导)三个方面,证实个性化音乐的效果和相关变化,从而对如何使用音乐治疗进行探讨。本研究将所有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测定实验组前后心率、皮肤电传导、皮温的变化,同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心理量表、压力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些指标差异显着。压力舒解、有效睡眠时间延长,情绪特征也有变化。心率有起伏变化,皮肤温度降低,皮肤电传导水平升高。实验研究证实使用个性化音乐有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压力应激效果上反应了身心状态的恢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音乐对不同个体、病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2)不同个体、相同问题也需要个性化音乐;(3)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对音乐偏好不同;(4)相同个体在不同治疗阶段需要配制不同的个性化音乐。第三部分为个性化音乐治疗理论模型的实践运用。通过个性化音乐治疗在学习减压、改善睡眠、危机干预中的运用,验证了个性化音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最后讨论了需要继续研究的命题和音乐治疗的功能和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建立音乐欣赏与健康层面上的动力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音乐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临床、教育、健康等领域服务,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建构、探索、分析实践运用,人可以借助一定的音乐认识人自身,进一步理解了人格差异的内涵,音乐差别的文化意义。
杨琳[9](2021)在《三甲综合医院妇科门诊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症状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三甲综合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妇科门诊开展PFD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机会性调查的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妇科专家门诊就诊的成年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及盆底功能障碍量表简易问卷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填写方式为自愿选择手机小程序填写或纸质填写,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200位成年女性自愿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33份。2033位受调查者平均年龄(43.83±11.99)岁,有PFD症状者占51.16%(1040/2033),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最高,为26.56%(540/2033),受调查女性对该病的认知率为18.15%(369/2033),就诊率为12.79%(133/104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FD症状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月经情况、体重指数、首胎胎儿体重及产次。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女性共801人,占总人数的39.40%,有PFD自觉症状者占比较低,为23.47%(188/8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青年女性PFD症状独立影响因素:体重指数、首次分娩方式、首胎胎儿体重及分娩次数。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女性共1232人,占总人数的60.60%,有PFD自觉症状者占比较高,为69.16%(852/12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中老年女性PFD症状独立影响因素:月经情况、体重指数、产次、首胎胎儿体重、子宫切除术史。结论:PFD相关症状在成年女性中发生率高,而认知率低、就诊率低。高龄、绝经、肥胖、首胎胎儿体重过大、多产是成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育龄期女性,生育因素对PFD相关症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注意产后盆底筛查及治疗。中老年女性中,经阴道分娩不再是其PFD相关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合[10](2019)在《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科学合理的有氧运动在发挥防治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因素方面的独特作用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积极推荐的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设计,在遵循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到可操作性。但目前的运动处方普遍存在运动强度难于落实或无法推广等问题,限制了运动处方作用的发挥。步行作为简单易行的运动,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及技术,因此被广泛用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首选运动项目。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损害和动脉硬化是造成心、脑、肾、眼、下肢等靶器官损害的早期共同血管病变基础,血压的有效控制和血管功能的改善或病变延缓,可以降低远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对于高血压患者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和临床治疗价值。本研究利用微型节拍器控制受试者步频进行为期12周的步行锻炼,探讨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的影响,为有氧运动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的确定:受试者来源于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四个社区(永清一村社区,永清二村社区,海江二村社区,青岗路社区),由社区医生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及居民参与意愿,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成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另招募血压正常的成年女性健康受试者30人。根据课题前样本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其它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46名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中危),23名血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低危)。依据随机原则,将46名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3人,一组为运动训练组(ETG组),参与12周的步行干预;另一组为阳性对照组(PCG组),不参加步行干预。23名血压正常的健康受试者作为阴性对照组(NCG组),不干预其生活方式。依据脱落标准,NCG和ETG组分别流失3人,PCG组流失1人。2.运动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Astrand测试方案测定受试者最大摄氧量;采取最大摄氧量的45%到50%作为干预期间的运动强度,用步频进行量化监控;ETG组佩戴微型节拍器按照规定的步频进行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45-60分钟的步行锻炼,连续12周。3.检测指标的测定方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围度、体脂率);日常体力活动指标(每日步行量、每日久坐时间、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每天体力消耗);脂代谢指标(TG、TC、LDL-c、HDL-c);运动能力指标(最大摄氧量、心率);血压(安静和运动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相关舒张指标:NO、eNOS;相关收缩指标:ET-1、Renin、AngⅡ;相关血管内皮损伤指标:EMPs、SOD、hs-CRP);动脉僵硬度指标(AI指数、baPWV)。运动干预前后,采用围度测量法测定身高、体重、腰围等;采用ActiGraph GT3X+监测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采用InBody720测定受试者体脂率;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定安静血压、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的运动血压;采用动脉粥样检测仪测定baPWV;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TC、TG、HDL-c、LDL-c;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T-1、eNOS、NO、Renin及AngⅡ;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管内皮颗粒CD62E(+)EMPs浓度。4.数据的处理方法:采用Spss20.0数据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各组干预前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干预后的组间比较以干预前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采用G*Power进行干预前样本量的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经过12周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身体形态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腰围、WHR、BMI、体脂率显着性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PCG组与ET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ETG组腰围、WHR、体脂率均显着高于NCG组;ETG组各身体形态指标均显着优于PCG组(P<0.05)。与运动干预前比较,ETG组腰围、WHR、BMI、体脂率显着性下降(P<0.05),臀围较运动前显着性升高(P<0.05)。2.日常体力活动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每天步行量、中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每天能量消耗显着性的高于PCG组和ETG组(P<0.05),久坐时间显着性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PCG组与ETG组每天步行量、中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久坐时间及每天能量消耗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ETG组每天步行量、久坐时间与NC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和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显着高于NCG组(P<0.05);ETG组每天步行量、日能量消耗、中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显着高于PCG组(P<0.05),久坐时间、小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显着低于PCG组(P<0.05)。与运动干预前比较,ETG组每天步行量、中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每天能量消耗均显着性升高(P<0.05),每天久坐时间显着性下降(P<0.05)。3.运动能力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o2max显着性的高于PCG组和ETG组,安静心率则显着性的小于该两组;PCG组和ETG组的o2max和安静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ETG组安静HR、o2max与NCG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TG组o2max显着高于PCG组(P<0.05),安静HR显着低于PCG组(P<0.05)。与运动干预前比较,ETG组o2max显着性升高,安静心率显着性降低(P<0.05)。4.脂代谢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TC、TG显着性的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HDL-c显着性高于该两组(P<0.05),LDL-c与PCG组和ET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CG组和ETG组的TC、TG、HDL-c及L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ETG组TC、TG、LDL-c显着性低于PCG组,HDL-c显着性的高于PCG组(P<0.05);ETG组的LDL-c显着低于NCG组(P<0.05),TC、TG、HDL-c与NCG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TC、TG、LDL-c均显着性降低(P<0.05),HDL-c显着性升高(P<0.05)。5.运动血压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在三种运动状态(安静、低强度、高强度)的SBP、DBP均显着性的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PCG组和ETG组之间的SBP和DB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ETG组的SBP、DBP在三种运动状态均显着低于PCG组(P<0.05),但均显着高于NCG组(P<0.05);PCG组的SBP和DBP在三种运动状态下仍然显着高于NCG组(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在三种运动状态的SBP均显着下降(P<0.05),DBP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管内皮功能指标:1)血管内皮释放的舒张因子:运动干预前,NCG组的NO、eNOS浓度显着高于PCG组和ETG组(P<0.05);PCG组和ETG组的NO、eNOS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PCG组NO、eNOS浓度显着低于NCG组和ETG组(P<0.05);ETG组的NO、eNOS浓度与NC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的NO和eNOS浓度显着性升高(P<0.05)。2)血管内皮释放的收缩物质:运动干预前,NCG组的ET-1、Renin、AngⅡ浓度显着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PCG组和ETG组间的ET-1、Renin、Ang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PCG组ET-1、Renin、AngⅡ浓度显着高于NCG组和ETG组(P<0.05);ETG组的ET-1、Renin、AngⅡ浓度与NC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的ET-1和Renin浓度显着性降低(P<0.05),AngⅡ浓度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的EMPs、hs-CRP浓度显着低于PCG组和ETG组(P<0.05),SOD浓度显着高于该两组;PCG组和ETG组间的EMPs、hs-CRP、SOD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干预后,PCG组EMPs、hs-CRP浓度显着高于NCG组和ETG组(P<0.05),SOD浓度显着低于该两组(P<0.05);ETG组的EMPs、hs-CRP浓度显着高于NCG组(P<0.05),SOD浓度与NCG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的SOD浓度显着性升高(P<0.05),EMPs、hs-CRP浓度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动脉僵硬度指标:运动干预前,NCG组的AI、baPWV显着低于PCG组和ETG组;PCG组与ETG组的AI、baPWV无统计学差异。运动干预后,ETG组的AI、baPWV显着低于PCG组(P<0.05),但显着高于NCG组(P<0.05)。与运动干预前相比,ETG组的AI、baPWV显着性下降(P<0.05)。8.指标相关性:1)运动血压与身体基础指标相关性:两次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运动SBP与TC、TG、安静SBP、安静DBP、WHR、BMI、体脂率、久坐时间均呈中高度正相关,而与HDL-c、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及体力消耗均呈中度负相关。两次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运动DBP与TC、TG、安静SBP、安静DBP、WHR、BMI、久坐时间均呈中高度正相关,而与HDL-c、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及体力消耗均呈中度负相关。2)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基础指标相关性内皮舒张物质NO及eNOS与TC、TG、安静血压、WHR、久坐时间呈中高度负相关,与步行量、中强度PA时间、体力能量消耗呈中高度正相关。内皮收缩物质ET-1及AngⅡ与TC、TG、安静血压、WHR、久坐时间均呈中高度正相关,与步行量、不同PA时间均呈中高度负相关。内皮损伤指标EMPs及hs-CRP与TC、TG、安静血压、WHR、BMI、久坐时间等呈中高度正相关,与HDL-c、步行量、中强度PA、高强度PA及体力消耗等呈中高度负相关。内皮损伤指标SOD与TC、TG、安静血压、WHR、久坐时间等呈中高度负相关,与步行量、中强度PA时间及体力消耗呈中高强度正相关。3)动脉僵硬度指标与基础指标相关性动脉僵硬度指标AI及baPWV与TC、TG、安静血压、WHR、久坐时间等呈中高度正相关,与HDL-c、步行量、不同强度PA时间及体力消耗等呈中高度负相关。4)运动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僵硬度间指标相关性运动血压中的SBP与血管内皮舒张物质NO、eNOS呈中高度负相关,与收缩物质ET-1、AngⅡ呈中高度正相关;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SOD具有中高度负相关,与EMPs、hs-CRP具有中高度正相关;与动脉僵硬度指标AI及baPWV呈中高度正相关。血管内皮舒血管物质NO、eNOS与缩血管物质ET-1、AngⅡ呈中度负相关;与内皮损伤指标EMPs、hs-CRP呈中度负相关,SOD呈中度正相关;与动脉僵硬度指标AI和baPWV呈中度负相关。血管内皮缩血管物质ET-1、AngⅡ与内皮损伤指标EMPs、hs-CRP呈中高度正相关,SOD呈中度负相关;与动脉僵硬度指标AI和baPWV呈中度正相关。动脉僵硬度AI指数及baPWV两个指标分别与运动血压中及缩血管物质呈中高度正相关,而与舒血管物质、内皮损伤中的SOD呈中高度负相关。研究结论:12周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能够使: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体力活动好转,脂代谢改善,体脂率下降,腹部脂肪堆积减少,引起高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降低;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安静收缩压下降、脉压差减小,运动血压及其增幅降低,提示可能减少进行剧烈运动时发生心血管急性事件的风险;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降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平衡,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降低,减少靶器官的损伤。
二、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缩略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思路和设计 |
文献综述 |
1 骨骼肌衰减症的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骨骼肌衰减症与雌激素的关系 |
1.3 骨骼肌衰减症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
2 氧化应激与自噬的关系 |
3 自噬的研究进展 |
3.1 自噬的概述 |
3.2 自噬的调节机制 |
3.2.1 mTOR通路调节 |
3.2.2 AMPK/JNK信号通路 |
3.2.3 ULK1/2的自噬诱导 |
3.2.4 Beclin-1 的复合信号调控 |
3.3 自噬与机体发育和疾病 |
4 运动、骨骼肌自噬和骨骼肌衰减症的关系 |
4.1 运动和骨骼肌自噬 |
4.2 运动和骨骼肌衰减症 |
4.2.1 抗阻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
4.2.2 耐力运动对骨骼肌衰减症的影响 |
5 结语 |
第一部分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及分组 |
2.2 运动方案 |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4 实验动物取材 |
2.5 指标检测方法 |
2.5.1 大鼠血清雌二醇测定 |
2.5.2 骨骼肌HE染色 |
2.5.3 实验大鼠骨骼肌内MDA、SOD和 GSH-PX的测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8周游泳运动后体重的变化 |
3.2 8周游泳运动后大鼠腓肠肌的重量变化 |
3.3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和子宫重量 |
3.4 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腓肠肌内SOD、MDA和 GSH-Px的值 |
3.5 8周游泳训练后腓肠肌组织学检查 |
3.6 实验大鼠腓肠肌收缩功能 |
3.6.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单收缩的影响 |
3.6.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强直收缩的影响 |
4 讨论 |
4.1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子宫重量的影响 |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腓肠肌重量的影响 |
4.3 骨骼肌中MDA、SOD和 GSH-Px的变化 |
4.4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组织学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自噬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试剂配制 |
2.4 实验技术路线图 |
2.5 实验方法 |
2.6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6.1骨骼肌免疫组化实验 |
2.6.2 自噬相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
2.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IGF-1蛋白表达 |
3.2 AMPK蛋白表达 |
3.3 PGC-1α蛋白表达 |
3.4 mTOR蛋白表达 |
3.5 ULK1蛋白的表达 |
3.6 Beclin1 蛋白的表达 |
3.7 Atg7蛋白表达 |
3.8 LC3蛋白表达 |
3.8.1 LC3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3.8.2 LC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3.9 P62蛋白表达 |
3.9.1 P62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3.9.2 P6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4.1.1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IGF-1的影响 |
4.1.2 8周游泳训练对骨骼肌AMPK/PGC-1α的影响 |
4.1.3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mTOR和 ULK1 的影响 |
4.1.4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的影响 |
4.1.5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Atg7的影响 |
4.1.6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影响 |
4.1.7 8周游泳训练后对骨骼肌自噬相关蛋白P62的影响 |
4.2 8周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影响的作用机制探讨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研究结论 |
研究主要创新 |
研究的局限性 |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个人学习经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一、学习经历 |
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2)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更年期女性症状及情绪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运动干预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 |
2.2 雌激素与血管内皮功能 |
2.3 运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4 ACE基因与血管内皮功能调节 |
2.5 ACE基因D/I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2.6 ACE基因与运动 |
3 研究一 ACE基因D/I多态性女性血管内皮功能增龄性变化特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测试试剂与仪器 |
3.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3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北京汉族女性ACE基因D/I多态性分型 |
3.3.2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
3.3.3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功能和结构变化特点 |
3.3.4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内皮分泌因子变化特点 |
3.3.5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对FMD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北京市汉族人群ACE基因D/I多态性调查结果 |
3.4.2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特征 |
3.4.3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特征 |
3.4.4 随增龄ACE基因D/I多态性人群血管内皮分泌因子的变化特征 |
3.4.5 血管功能相关危险因素对FMD的影响 |
3.5 小结 |
4 研究二 运动对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元分析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文献纳入标准 |
4.1.2 文献排除标准 |
4.1.3 检索策略 |
4.1.4 质量评估 |
4.1.5 结局指标 |
4.1.6 资料筛选及数据提取 |
4.1.7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纳入文献情况 |
4.2.2 纳入文献信息提取 |
4.2.3 被纳入研究的实验方法学质量评价 |
4.2.4 运动对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研究三 12周规律运动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5.2.2 测试方法 |
5.2.3 干预方法 |
5.2.4 统计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受试者ACE基因D/I多态性分型 |
5.3.2 12周有氧运动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5.3.3 12周抗阻训练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5.4 分析讨论 |
5.4.1 ACE基因D/I多态性分布特点 |
5.4.2 两种运动方式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
5.4.3 两种运动方式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
5.4.4 两种运动方式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分泌因子的影响. |
5.5 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研究局限与不足 |
6.2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1.1 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乳腺癌治疗进展 |
1.1.3 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3.1 生活质量的定义 |
1.1.3.2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1.1.4 补充替代医学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
1.1.4.1 补充替代医学概述 |
1.1.4.2 循证理念和方法在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1.4.3 补充替代医学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1.1.4.4 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2.1 背景 |
2.1.1 按摩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按摩疗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2 数据检索 |
2.2.3 资料提取 |
2.2.4 质量评价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3 质量评价 |
2.3.4 Meta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2.4.1 瑜伽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2.4.2 按摩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次要结局指标评价的干预效果 |
2.5 结论 |
第三章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3.1 背景 |
3.1.1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
3.1.2 瑜伽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纳入排除标准 |
3.2.2 数据检索 |
3.2.3 资料提取 |
3.2.4 质量评价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3 质量评价 |
3.3.4 Meta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主流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4.1 背景 |
4.1.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太极拳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纳入排除标准 |
4.2.2 数据检索 |
4.2.3 资料提取 |
4.2.4 质量评价 |
4.2.5 统计学处理 |
4.3 结果 |
4.3.1 文献检索结果 |
4.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4.3.3 质量评价 |
4.3.4 Meta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
5.1 背景 |
5.1.1 针刺的起源与发展 |
5.1.2 针刺辅助治疗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纳入排除标准 |
5.2.2 数据检索 |
5.2.3 资料提取 |
5.2.4 质量评价 |
5.2.5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 |
5.3.1 文献检索结果 |
5.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3 质量评价 |
5.3.4 Meta分析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况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
6.1 背景 |
6.1.1 正念心理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6.1.2 正念心理疗法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纳入排除标准 |
6.2.2 数据检索 |
6.2.3 资料提取 |
6.2.4 质量评价 |
6.2.5 统计学处理 |
6.3 结果 |
6.3.1 文献检索结果 |
6.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6.3.3 质量评价 |
6.3.4 Meta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七章 短期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辅助干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队列研究 |
7.1 背景 |
7.1.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现状 |
7.1.2 正念减压心理治疗和放松训练的研究与发展 |
7.1.3 正念减压心理和放松训练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研究设计 |
7.2.2 研究对象 |
7.2.3 样本量的确定 |
7.2.4 评估工具 |
7.2.5 干预方法 |
7.2.6 研究过程 |
7.2.7 质量控制 |
7.2.8 统计学处理 |
7.3 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调查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样本量的确定 |
五、质量控制 |
六、技术路线图 |
七、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一、前测一般情况 |
二、后测一般情况 |
三、体格检查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四、实验室检查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五、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六、抑郁自评量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七、总体幸福感量表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八、正念心理测验量表问卷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九、特质-状态焦虑问卷前、后测量情况比较 |
讨论 |
一、正念训练对于改善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
二、正念训练对于更年期妇女情绪调节的影响 |
三、正念训练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
四、创新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清单 |
致谢 |
(8)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音乐治疗研究综述 |
第一章 音乐治疗研究现状 |
引言 |
1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的定义 |
1.1 侧重于音乐治疗的功能 |
1.2 侧重于音乐治疗的方法形式 |
1.3 侧重于音乐治疗所属领域 |
2 从音乐治疗的定义看世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音乐治疗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3 教育意义 |
4 个体成长意义 |
5 生命探索意义 |
5.1 音乐的进化性隐喻 |
5.2 音乐治疗的生命探索意义 |
第三章 音乐治疗发展概述 |
1 国际音乐疗法的发展历史 |
2 中国的音乐治疗历史 |
第二部分 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研究 |
第四章 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 |
1 音乐治疗流派体系概况 |
1.1 精神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 |
1.2 自由即兴演奏音乐治疗 |
1.3 行为主义音乐疗法 |
2 音乐产生系列效应 |
3 生理机制 |
3.1 神经系统机制 |
3.2 全脑激活机制 |
4 行为改变 |
4.1 音乐与人的行为方式 |
4.2 人的行为与音乐的关系 |
5 演唱时的健康机制 |
6 音乐引导想象(GIM) |
7 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
7.1 "天人合一"的思想 |
7.2 个性化的治疗机理 |
7.3 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 |
7.4 音乐与情绪的协同关系 |
第五章 音乐治疗的个性化设计模型 |
1 研究综述 |
1.1 音乐与人格的对应关系 |
1.2 选曲类型个性化 |
1.3 传统的中医音乐疗法 |
1.3.1 中医五音治疗 |
1.3.2 五音属性 |
1.3.3 五音五行的匹配方法 |
2 个性化设计 |
2.1 病症类型:以治疗目标 |
2.2 个体因素 |
2.2.1 个体的素养背景 |
2.2.2 丰富的文化修养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 |
2.2.3 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助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和领会 |
2.2.4 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 |
2.3 环境因素(灯光、噪音、音频、播放方式) |
3 音乐因素(音乐要素、乐器、歌词、演唱者、引导) |
3.1 响度 |
3.2 音高 |
3.3 音色 |
3.4 音程和音阶 |
4 乐器 |
5 演唱者 |
6 治疗模型设计 |
7 个性化实验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3 实验程序设计 |
7.3.1 预备实验 |
7.3.1.1 目的 |
7.3.1.2 被试 |
7.3.1.3 结果 |
7.3.1.4 讨论 |
7.3.2 正式实验 |
7.3.2.1 实验被试 |
7.3.2.2 实验材料 |
7.3.2.3 实验方法 |
7.3.2.4 实验结果 |
7.3.2.4.1 气质分布状况 |
7.3.2.4.2 压力状况的干预效果 |
7.3.2.4.3 干预后的心理症状状况明显改变 |
7.3.2.4.4 个性化音乐干预后的生理指标变化 |
7.3.2.5 讨论 |
第三部分 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六章 音乐治疗干预学习的研究 |
1 影响学习成绩的心理因素研究 |
2 预备实验研究(考试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
2.1 设计背景 |
2.2 问卷设计方法 |
2.3 结果 |
2.4 因子得分 |
2.5 聚类分析 |
2.6 聚类分析所用程序 |
3 实证实验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过程 |
3.4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音乐治疗配合咨询的优势设计 |
4.1 学习方面 |
4.2 考试心理素质 |
第七章 音乐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 |
1 睡眠的研究概述 |
2 睡眠疾病危害 |
3 睡眠问题状况 |
4 使用音乐治疗对睡眠问题研究综述 |
5 音乐治疗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 |
5.1 被试选择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程序 |
5.4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第八章 音乐治疗的危机干预(自杀)个案研究 |
1 危机干预文献回顾 |
2 自杀的外因 |
3 自杀的内因 |
4 自杀的诱因 |
5 自杀过程的理论分析 |
6 个案研究 |
6.1 被试状况 |
6.2 研究目的 |
6.3 研究设计 |
6.4 结果 |
6.5 小结 |
引用文献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三甲综合医院妇科门诊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症状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成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
2.3 青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
2.4 中老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
2.5 就诊因素及女性PFD认知度分析 |
3 讨论 |
3.1 成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 青年及中老年女性PFD相关症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绝经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盆底功能障碍量表简易问卷 |
附录 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调查问卷 |
附录 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调查问卷(小程序版)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 |
2.2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现状 |
2.3 原发性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 |
2.4 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机制 |
2.4.1 氧化应激 |
2.4.2 炎症反应 |
2.4.3 血管内皮颗粒 |
2.5 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6 有氧运动对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作用机制 |
2.7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 |
2.7.1 步频与运动强度 |
2.7.2 步频与慢性疾病 |
2.8 研究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受试者招募 |
3.1.2 受试者筛选 |
3.1.3 分组方法 |
3.2 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
3.2.1 运动形式的选择 |
3.2.2 运动强度的确定 |
3.2.3 运动频率及持续时间 |
3.2.4 其它注意事项 |
3.3 测试与评价方法 |
3.3.1 日常体力活动测定 |
3.3.2 形态指标的测量 |
3.3.3 运动能力的评定 |
3.3.4 安静和运动血压的测量 |
3.3.5 脂代谢指标的测定 |
3.3.6 血管功能评定 |
3.3.7 试验流程图 |
3.3.8 数据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干预前后受试者身体基础指标的变化 |
5.1.1 身体形态指标的变化 |
5.1.2 日常体力活动的变化 |
5.1.3 运动能力的变化 |
5.1.4 安静血压的变化 |
5.1.5 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
5.2 干预前后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运动血压及其增幅的变化 |
5.2.1 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运动血压的变化 |
5.2.2 不同强度台阶定量负荷试验运动血压增幅的变化 |
5.3 干预前后血管功能的变化 |
5.3.1 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
5.3.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 |
5.4 各类指标间的相关性 |
5.4.1 运动血压与基础指标间的相关性 |
5.4.2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基础指标间的相关性 |
5.4.3 动脉僵硬度指标与基础指标间的相关性 |
5.4.4 运动血压、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僵硬度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6 讨论与分析 |
6.1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体基础指标的影响 |
6.1.1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
6.1.2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
6.1.3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
6.2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
6.2.1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安静血压的影响 |
6.2.2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
6.3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 |
6.3.1 步行锻炼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
6.3.2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
6.4 步行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探讨 |
7 全文总结 |
8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8.1 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 |
9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件 |
四、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去卵巢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研究[D]. 钟卫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2]自拟更年方联合芬吗通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疗效观察[D]. 周师师.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绝经激素治疗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更年期女性症状及情绪改善的研究[D]. 高芬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4]运动干预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 吕媛媛.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9)
- [5]非药物补充替代医学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D]. 潘元青. 兰州大学, 2015(04)
- [6]更年期妇女正念心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研究[D]. 钟赋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7]体育训练对更年期女性心脏病患者激素替代治疗间的影响[J]. 姚建藩. 体育科研, 2003(06)
- [8]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 马前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三甲综合医院妇科门诊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症状问卷调查[D]. 杨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基于步频控制的步行锻炼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D]. 李合.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