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激光联合苦黄汤治疗慢性肛门湿疹40例

CO_2激光联合苦黄汤治疗慢性肛门湿疹40例

一、CO_2激光配合苦黄汤治疗肛门慢性湿疹4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莲[1](2021)在《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型酒渣鼻,观察患者的皮损消退情况、自觉症状改善、安全性及复发率指标,判断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中药湿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酒渣鼻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从2019年06月至2020年07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严格按照热毒蕴肤证酒渣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组)34例,盐酸米诺环素胶囊联合0.75%甲硝唑凝胶(对照组)34例。治疗组运用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配合0.75%甲硝唑凝胶治疗。6周为1疗程,观察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皮损评分及消退率、自觉症状评分改善情况、皮损有效率、自觉症状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统计学SPSS25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依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自觉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皮损总有效率91.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2.4%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自觉症状总有效率97.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1.8%比较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两组在不良反应率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两组药物均能改善皮损积分,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在改善患者红斑、丘脓疱疹、毛细血管扩张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2.两组药物均能降低自觉症状积分,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在改善口干、便秘、灼热感、瘙痒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3.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的皮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的自觉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联合组。4.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患者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张定坤[2](2017)在《火针治疗湿疮血虚风燥证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内容属中医皮肤科临床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火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火针疗法治疗湿疮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湿疮的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并力求从理论上探讨火针的机理。研究性质为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观察60例经临床诊断符合湿疮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火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结果:本课题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8例(26.7%),显效13例(43.3%),有效5例(16.7%),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5例(16.7%),显效10例(33.3%),有效6例(20%),无效9例(30%),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差异,充分证实火针疗法治疗湿疮血虚风燥证的疗效显着,明显优于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结论:经临床观察研究表明,火针治疗湿疮血虚风燥证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宋攀[3](2013)在《刘瓦利教授治疗湿疹疗效观察》文中指出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目的:通过对经湿疹方治疗前后的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瘙痒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对湿疹方的疗效进行临床验证,初步总结导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予入组的60例患者经导师临床辨证后给予湿疹方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服-次,疗程4-5周。根据湿疹的临床症状制定《湿疹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通过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评分法及直观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瘙痒程度,观察湿疹方的疗效。结果:全部60例患者中,痊愈的2例,显效的11例,有效的26例,无效的21例,总有效率为65.00%。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湿热内蕴组75.00%,血虚风燥组61.54%,脾虚湿盛组61.11%,其它组55.56%。EASI评分方面,各组的疗后分值与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身体各部分临床症状评分,湿热内蕴组的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脾虚湿盛组中上肢部与下肢部的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头/颈部与躯干部的疗后症状积分与疗前对照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虚风燥组的疗后与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组中下肢部的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AS积分上各组的疗后与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佟瑶,令狐庆[4](2013)在《肛周湿疹的中医治疗》文中研究说明中医治疗肛周湿疹,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刺、埋线、穴位注射、综合疗法等方法,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为治则。中药外治,药力直达患处,疏通腠理,调理气血,减轻患处瘙痒及皮损等不适,疗效显着,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王建国[5](2012)在《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慢性湿疹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期阐述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一种新的药物和思路。方法: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招募90名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养血消风饮治疗组、中成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予养血消风饮口服,每次150m1,每日2次,早晚分服;中成药对照组予口服润燥止痒胶囊;西药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三组均以羌月乳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交替外涂患处,每日2次。治疗28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2周、4周后进行症状体征指标观察。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2周、4周后进行生活质量及安全性指标观察,在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末进行复发情况判定。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正常组,健康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IL-2. 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并比较分析差异性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之间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中成药对照组为53.33%,西药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维度得分及与健康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用药安全且无副作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较健康对照组IFN-γ、IL-2水平明显减少,而IL-4、IL-10、IgE、LTB4水平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FN-γ水平上升,IL-4、IL-10、LTB4水平下降(P<0.05),而IL-2、IgE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养血消风饮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状态而实现的,使失衡的Th1/Th2网络趋向于正常。结论:1.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疗效确切,显着优于润燥止痒胶囊、盐酸西替利嗪对照组,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皮损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安全且无毒副作用。2.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患者,能有效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减少炎性反应介质释放,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本方的作用机制,为阐述养血消风饮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严家亮[6](2011)在《凉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其特征:皮疹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为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导师认为急性湿疹的主要病机为血热,湿热,湿毒蕴结,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凉血解毒祛湿汤对其治疗,疗效颇佳。本研究旨在观察凉血解毒祛湿汤与对照组依巴斯汀在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的临床疗效,来论证此方是否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并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最终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服务。方法:搜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70例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与凉血解毒祛湿汤(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煎药室加工而成),1剂/日,150ml/次,3次/日饭后温服;对照组给与依巴斯汀片(杭州澳医保灵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40503)1片/次,1次/日,睡前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用EASI评分法)、瘙痒程度改善情况,比较二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EASI分值、瘙痒程度改善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凉血解毒祛湿汤是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湿疹的有效方剂,对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瘙痒症状的改善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

于晓琳[7](2011)在《中药消风散外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消风散外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肛周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使用消风散外洗,早晚各一次;对照组30例,使用肤疾洗剂外洗,早晚各一次。一个疗程7天,连用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门诊回访,观察评估瘙痒、皮损面积及其形态。结果: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血虚证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别为6.43±1.38,2.10±1.54,前后积分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别为6.53±1.36,2.33±1.85,前后积分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无差别,提示消风散外洗对慢性肛周湿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许璟[8](2011)在《肛门慢性湿疹治疗病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非盲设计,研究肛门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与治疗病程,为临床提供一种不仅疗效确切、安全、易行,且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案。方法:临床随机抽取肛门慢性湿疹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复方苦参汤先熏后洗共约20-25分钟,擦干后局部涂抹适量熊珍膏(院内制剂)、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早晚各搽一次,每隔两周局部熏洗、用药一周,用药一周后停药两周。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三组疗程分别为2月、4月、6月。疗程结束后,对以下指标进行观察:1、三组临床疗效;2、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3、治疗后三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4、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观察各组复发率。结果:1、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77.42%和96.43%,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p值分别=0.013、0.006,P<0.05,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2、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上,经卡方检验显示治疗组在对照1组的瘙痒、潮湿、皮损三项症状、对照2组皮损一项的p值均为0.000。3、治疗组、对照2组总积分及瘙痒、潮湿、皮损表现分值与对照1组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4、治疗组与对照2-组总积分及皮损表现分值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治疗后潮湿、瘙痒分值P>0.05,无统计学差异。5、三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对照1组复发15例,对照2组复发9例,治疗组复发1例。x2=14.112,P=0.001,将治疗组同对照2组、对照1组分别进行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009、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复方苦参汤合熊珍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周期性外用治疗肛门慢性湿疹6个月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少的优点,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易行、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案。

秦宗碧[9](2010)在《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通过观察应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前、后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改善情况、瘙痒症状等的变化,了解“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将80例亚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健脾化湿汤治疗组40例和依巴斯汀片对照组40例,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52.5%,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健脾除湿法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健脾化湿汤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剂;2.健脾化湿汤能明显改善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瘙痒程度;3.健脾化湿汤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安全方剂。

高献明[10](2010)在《痒消洗液治疗湿热下注型急性肛门湿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应用痒消洗液(叶玲主任医师经验方),借助超声药物熏洗治疗机熏洗,与应用肤疾洗剂熏洗治疗相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皮损面积、皮损程度、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的动态变化,探讨痒消洗液在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疡治疗中的作用。2.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总结出治疗急性肛门湿疡中医药外用治疗方剂。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0例湿热下注型急性肛门湿疡患者均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肛肠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分为肤疾洗剂治疗(对照组,30例)和痒消洗液治疗(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用温水洗净患处后开始接受治疗,连续熏洗7天为1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两组患者在皮损面积、皮损程度、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的积分情况,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修复皮损面积上,两组在治疗第3天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第7天,两组分别和其治疗前比较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但治疗组在修复皮损面积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治疗3、7天后的治疗疗效改善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疗程较短。2.在减轻皮损程度上,治疗第3、7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积分上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在第3、7天减轻皮损程度积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3.在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第3、7天,在积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在第3、7天瘙痒程度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治疗3、7天后的症状疗效改善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止痒起效快。4.在瘙痒持续时间方面,两组在治疗第3天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第7天,两组分别和其治疗前比较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但治疗组在瘙痒持续时间积分缓解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痒消洗液适用于急性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疡,有效改善肛门湿疡在皮损面积、皮损程度、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等临床表现,且较肤疾洗剂疗效显着。2.清热利湿、解毒祛风法可用于急性湿热下注型肛门湿疡,有良好疗效。痒消洗剂方“尊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有独特的创新意义。3.痒消洗剂应用于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

二、CO_2激光配合苦黄汤治疗肛门慢性湿疹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_2激光配合苦黄汤治疗肛门慢性湿疹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标准
        3.4 剔除标准
    4 伦理学原则
    5 研究方法
        5.1 样本量估算
        5.2 分组
        5.3 治疗方法
        5.4 疗程
        5.5 日常护理
    6 观察方法
        6.1 一般项目指标
        6.2 皮损评分法
        6.3 临床自觉症状评分法
        6.4 安全性指标观察
        6.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6.6 安全性评定标准
        6.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皮损积分比较
        2.5 自觉症状积分比较
        2.6 临床疗效比较
        2.7 不良反应率比较
        2.8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中医、西医对酒渣鼻的认识
    2 立题依据
    3 “加味黄连解毒汤”组方的组成及方解
        3.1 加味黄连解毒汤的组成
        3.2 加味黄连解毒汤方解
    4 组方药物功效及药理机制分析
        4.1 组方药物功效分析
        4.2 组方药理作用机制分析
    5 外用苦黄汤湿敷分析
    6 对照组选药依据
    7 试验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7.1 试验结果分析
        7.2 安全性分析
    8 不足与展望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酒渣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火针治疗湿疮血虚风燥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古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近现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论述
    3、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的研究
    4、中医药对湿疹辨证分型治疗
    5、专方专药
    6、中医外用药
    7、中西医结合
    8、针灸理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9.预防与调护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结果
讨论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2 火针的治疗原理
    3 体会
    4 预后与转归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刘瓦利教授治疗湿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述
        1. 湿疹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关于病名
        1.2 关于病因与病机
        1.3 关于治疗
        1.4 护理
        2. 近现代中医对湿疹的研究
        2.1 皮肤科着名专家对湿疹的认识
        2.2 近3年中医治疗湿疹概况
    综述二 湿疹的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2. 治疗
        2.1 一般防治原则
        2.2 内用疗法
        2.3 外用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目的及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观测指标
        3.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
        4.3 疗效及评价指标
    5. 讨论
        5.1 一般资料
        5.2 诱发或加重因素
        5.3 证型与疾病
        5.4 立法依据与组方分析
        5.5 外用药物
        5.6 疗效及评价指标的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附:湿疹中西医病名参照表
参考文献
附表
    表一 湿疹流行病学调查表
    表二 EASI及VAS评分表
附:部分治疗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4)肛周湿疹的中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方法
2 结语

(5)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治疗方案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EASI积分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复发情况比较
        3.4 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3.5 治疗组治疗前后DQOLS积分比较
        3.6 安全性观察
        3.7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样本
        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疗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1 对湿疹因机证候的认识
        2.2 对湿疹治疗的认识
    3 湿疹发病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3.1 免疫因素在湿疹发病中的意义
        3.2 湿疹与Th1/Th2
        3.3 湿疹与白三烯
        3.4 湿疹与IgE
    4 中医药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研究
    5 湿疹复发难治性探讨
        5.1 顽固性瘙痒问题
        5.2 反复发作的问题
        5.3 药物滥用问题
        5.4 中医治疗的问题
    6 导师对湿疹的认识及诊疗特色
    7 养血消风饮方药分析
        7.1 组方特点
        7.2 组方现代药理研究
        7.3 类方研究情况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疗效结果分析
        8.2 中医生活质量研究分析
        8.3 临床研究小结
    9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9.1 结果分析
        9.2 实验研究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1. 综述
    2. 临床科研参与知情同意书
    3. 慢性湿疹患者临床观察表
    4. 慢性湿疹生存质量表
    5. 个人简历
        个人简况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参与编着书目

(6)凉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
        一、中医文献对湿疹的论述
        (一) 病名的论述
        (二) 病因病机的论述
        (三) 临床表现的论述
        (四) 治则治法的论述
        (五) 总结
        二、现代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一) 病名
        (二) 病因病机
        (三) 辨证论治
        三、治疗湿疹的方药研究概况
        (一) 单方验方
        (二) 中成药
        四、中药外治法的研究
        (一) 水剂
        (二) 散剂
        (三) 油剂
        (四) 酊剂
        (五) 软膏
        五、其他疗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一、病因
        (一) 遗传因素
        (二) 致敏原与细菌超抗原
        (三) 心理因素
        (四) 免疫相关
        (五) 感染因素
        (六) 其他因素
        二、发病机理
        (一) 免疫因素
        (二) 血清NO水平
        (三) 关于超抗原
        (四)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五) 血清唾液酸
        (六) 微循环障碍与湿疹
        三、临床表现
        (一) 根据皮损形态特征分类
        (二) 根据皮疹发生部位分类
        (三) 特殊型湿疹
        四、治疗
        (一) 一般原则
        (二) 内治法
        (三) 外治法
        (四) 其他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目的及意义
    二、一般资料
    三、研究方法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指标
        (六) 瘙痒评分
        (七) 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疗效比较
        (二) 湿疹面积与严重度(EASI)评分比较
        (三) 瘙痒程度比较
        (四)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湿疹病因病机的探讨
        (一) 湿疹与风湿热邪的关系
        (二) 湿疹与脏腑的关系
    二、立法依据与组方分析
        (一) 立法依据
        (二) 组方分析
        (三) 现代药理研究
    三、疗效评价
        (一) 临床疗效评价
        (二) EASI分值的改善
        (三) 瘙痒症状的改善
    四、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中药消风散外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观察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临床症状计分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3 一般资料
        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型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计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4 疗效观察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计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4.4 治疗组中医证型的疗效比较
        4.5 两组脾虚证的疗效比较
        4.6 两组血虚证的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2.1 对肛周湿疹病因的认识
        2.2 对瘙痒、红斑、丘疹及鳞屑、苔藓化的认识
    3 消风散的组方分析
    4 消风散的药理作用
    5 肤疾洗剂的功用及用法分析
    6 外洗法的目的和机制
    7 观察结果分析
        7.1 总疗效比较分析
        7.2 中医证型疗效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肛门慢性湿疹治疗病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临床资料
    2.1 临床研究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
    2.7 病例来源及选择
    2.8 病人一般资料
        2.8.1 病例入组情况
        2.8.2 三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2.8.3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8.4 三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2.8.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比较
3 治疗方法
4 评定
5 调护
6 观察内容和方法
    6.1 观察指标
    6.2 判定标准
        6.2.1 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6.2.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6.3 安全指标
    6.4 严谨性
    6.5 随访
    6.6 数据统计分析
7 治疗结果比较
    7.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7.2 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
    7.3 三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7.4 不良事件
    7.5 随访情况
8 讨论
    8.1 肛区皮肤解剖生理病理学研究
    8.2 中西医对肛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8.2.1 祖国医学对肛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8.2.2 西医对肛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8.3 研究依据
    8.4 疗效分析
    8.5 方药分析
        8.5.1 中药药理分析
        8.5.2 现代药理分析
    8.6 派瑞松作用机理分析
    8.7 熊珍膏作用机理分析
    8.8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8.9 本研究的意义
9 结论
10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肛门湿疹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一 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1 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
        1.1 对湿疹病名的论述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论述
        1.3 对湿疹治疗的论述
        1.4 总结
    2 近代医家对湿疹的研究
        2.1 对病名的研究
        2.2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对证型的研究
        2.4 对治疗的研究
        2.5 对湿疹的实验研究
综述二 西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研究
        1.1 内部因素
        1.2 外部因素
    2 发病机理研究
        2.1 免疫学说
        2.2 细菌超抗原
        2.3 微循环障碍
        2.4 自由基代谢
        2.5 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
        2.6 5-羟色胺
    3 治疗概况及进展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3 其它疗法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6.1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
        6.2 瘙痒评分
    7 研究结果
        7.1 统计方法
        7.2 临床疗效比较
        7.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组方分析
    2 相关疗效评价
        2.1 临床疗效的评价
        2.2 EASI分值的改善
        2.3 瘙痒程度的改善
    3 临床调护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痒消洗液治疗湿热下注型急性肛门湿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3 耐受性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疗效结果分析
    3 不良反应分析
分析与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3 熏洗疗法的机理
    4 超声雾化熏洗治疗仪
    5 痒消洗液的药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四、CO_2激光配合苦黄汤治疗肛门慢性湿疹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连解毒汤内服联合苦黄汤湿敷治疗热毒蕴肤证酒渣鼻临床疗效观察[D]. 陈秋莲.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火针治疗湿疮血虚风燥证临床观察[D]. 张定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刘瓦利教授治疗湿疹疗效观察[D]. 宋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4]肛周湿疹的中医治疗[J]. 佟瑶,令狐庆.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 [5]养血消风饮治疗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对IL-2、IL-4、IL-10、IFN-γ、IgE、LTB4水平的影响[D]. 王建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凉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急性湿疹(血热湿毒型)的临床观察[D]. 严家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7]中药消风散外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晓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肛门慢性湿疹治疗病程研究[D]. 许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秦宗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痒消洗液治疗湿热下注型急性肛门湿疡的临床研究[D]. 高献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CO_2激光联合苦黄汤治疗慢性肛门湿疹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