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解“无数据”计算题一得(论文文献综述)
邹艳[1](2021)在《基于深度编程知识追踪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洪燕[2](2021)在《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房屋规模爆发式增长,受城市资源配置及房屋供需失衡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特别是大城市住房矛盾逐渐呈现,房屋登记交易、房屋空置、房价问题已经成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房屋精准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城市房屋精准化管理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已开展多年,实现了人、地、房数据的整合,虽然不动产登记成果不断增加,但是登记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因此亟需开展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城市房屋不动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及辅助决策服务。面向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技术现状及社会需求,梳理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概念及内容,以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为基础,关联融合城市房屋使用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数据库;面向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需求,从人、房、业务三个角度,对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房关系、房屋空置率、房价预测数据挖掘模型与算法,以X市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例,开展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以及规范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涵及数据组织方法研究。首先梳理了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内容,其次基于Kettle技术,处理了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库中的城市房屋登记数据,通过不动产单元号融合城市房屋使用衍生关联数据,利用Sqoop技术将数据加载到HBase数据库中,实现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组织与存储,为开展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建立数据基础。(2)城市房屋数据挖掘模型与算法研究。以城市房屋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房屋分类并梳理城市房屋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内容;基于城市房屋登记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房屋现状及其登记业务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基于规则分类法计算房屋空置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城市房屋价格的特征进行了降维分析,基于Lasso算法、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XGBoost算法、Stacking算法分别构建二手房价格预测模型。(3)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与房价预测案例研究。以X市城市房屋不动产数据分析与挖掘为例,基于统计分析对该市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进行多元化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权利人分析、城市房屋的类型、交易及抵押状况分析以及登记业务分析等;利用PCA对城市房屋价格的特征进行了降维处理,分别基于Lasso算法、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XGBoost算法与Stacking算法构建该城市二手房价格预测模型并针对五个指标对模型预测精度对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个模型中,Random Forest Regressor模型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模型;XGBoost模型的MAE、RMSE、RMSLE与绝对误差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模型;Stacking融合模型的五种指标均优于单一模型,预测误差最小,能更加准确实现二手房价格的预测。
赵玲玲[3](2021)在《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anC)是一种高度致命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转移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PanC是癌症死亡的第七大原因。ATM通路相关基因在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DNA损伤修复、自噬调节、代谢紊乱和癌症,包括PanC。而钙黏蛋白信号通路通过钙依赖的细胞黏附分子调节细胞-细胞间的黏附和组织形态的发生,在肿瘤侵袭转移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PanC的发病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提出假设: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相关。研究目的:1.探讨ATM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的关联性;2.筛选ATM和钙黏蛋白通路中潜在与PanC风险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初步建立基于ATM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的PanC风险预测模型;3.初步探寻PanC风险相关遗传变异及其对应基因潜在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在利用为来自胰腺癌队列联盟(Pancreatic Cancer Cohort Consortium,Pan Scan)和胰腺癌病例对照联盟(Pancreatic Cancer Case Control Consortium,PanC4)两个(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库的15 423例(8477例PanC病例和6 946例对照)欧洲血统受试者的基因分型数据,进行基因型填补和单位点风险分析。分别评估了198个ATM通路相关基因中31 49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以及109个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中29 963个SNPs与PanC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eta分析、多重检验校正和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PanC风险独立且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并进一步针对PanC风险独立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进行遗传模型分析、联合分析、分层分析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此外,本研究应用多种功能预测软件和网站对PanC风险显着相关的SNPs位点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发现六个SNPs与PanC风险独立且显着相关。三个为ATM通路相关基因SNPs:PIK3C3 rs76692125 G>A,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26(1.12-1.43),P=2.07×10-4;INSR rs11668724 G>A,0.89(0.84-0.94),P=4.21×10-5和MAP3K4 rs13207108 C>T,0.83(0.75-0.92),P=2.26×10-4。另外三个为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KIF5B rs211304 C>G,0.89(0.82–0.95),P=6.93×10-4;FMN1 rs117648907C>T,1.33(1.13–1.56),P=2.11×10-4)和MGAT3 rs34943118 T>C,1.11(1.05–1.17),P=8.10×10-5。2.PIK3C3 A等位基因、FMN1 T等位基因和MGAT3 C等位基因与PanC风险增加显着相关,Ptrend均为<0.001;而INSR A等位基因、MAP3K4 T等位基因和KIF5B G等位基因与PanC风险降低显着相关,Ptrend分别为<0.001、0.001和0.001。3.ATM通路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PIK3C3 rs76692125GA+AA、INSR rs11668724 GG和MAP3K4 rs13207108 CC)和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和MGAT3 rs34943118 CC)分别进行组合分析发现PanC风险相关SNPs的风险基因型数量(NRG,number of risk genotypes)与PanC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trend均<0.001。4.ATM通路各年龄亚组和性别亚组和NRG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inter分别为0.822和0.306);钙黏蛋白通路各年龄亚组分层分析提示NRG相关的风险在60-70岁(OR=1.33,95%CI=1.11-1.61,P=0.002)和>70岁(OR=1.47,95%CI=1.21-1.80,P<0.001)的年龄亚组中比<60岁组更明显(OR=1.08,95%CI=0.87-1.34,P=0.514),年龄组和风险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inter=0.034)。而在性别亚组与风险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inter=0.230)。5.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风险相关SNPs的风险基因型(PIK3C3rs76692125 GA+AA、INSR rs11668724 GG和MAP3K4 rs13207108 CC)PanC风险相关的SNPs的风险基因型(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和MGAT3 rs34943118 CC)组合风险模型分析发现:PanC风险相关SNPs的NRG与PanC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trend<0.001。进一步将NRG=0-3的个体所在的组别分为低遗传风险模型组,将NRG=4-6的个体所在的组别分为高遗传风险模型组,与低遗传风险模型组相比,高遗传风险模型组使PanC罹患风险增加36%(P<0.001)。6.PIK3C3 rs76692125 A等位基因与相应基因mRNA表达水平表达下调显着相关;而KIF5B rs211304 G等位基因、INSR rs11668724 A等位基因和MGAT3rs34943118 C等位基因分别与其相对应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显着相关。研究结论:1.ATM通路相关的PIK3C3 rs76692125、INSR rs11668724和MAP3K4rs13207108位点以及钙黏蛋白通路相关的KIF5B rs211304 G、FMN1 rs117648907和MGAT3 rs34943118位点与PanC风险独立相关。2.ATM通路相关的MAP3K4 rs13207108 CC、INSR rs11668724 GG和PIK3C3 rs76692125 GA+AA为风险基因型,随着风险基因型数目的增加,PanC的发生风险也随之显着增加。3.钙黏蛋白通路相关的KIF5B rs211304 CC、FMN1 rs117648907 CT+TT以及MGAT3 rs34943118 CC为风险基因型,随着风险基因型数目的增加,PanC的发生风险也随之显着增加。4.钙黏蛋白通路分层分析提示,在高年龄亚组的个体(60-70岁和>70岁)比低年龄亚组的个体(<60岁)发生PanC的风险明显增加。5.六个风险基因型建立的PanC遗传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导致罹患PanC风险增加36%。6.PIK3C3 rs76692125 A、KIF5B rs211304 G、INSR rs11668724 A和MGAT3rs34943118 C等位基因分别与相应基因的mRNA差异表达水平显着相关。
郭玉莹[4](2021)在《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统计观念,在统计观念中对数据质疑进行了描述,指出要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凸显了数据质疑的重要地位。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质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国外的研究者们对“数据质疑”这一统计要素很重视,进行了相对丰富的研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全面地考察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数据质疑的成分,制定了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一般评价框架。通过收集文献,分析教材及请教一线教学工作者后,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数据质疑的叙述为基础,编制出初中生数据质疑发展水平的调查问卷。其次,采用调查问卷法,以长春市某重点初中22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得出了初中生数据质疑发展水平的特点。本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初中生数据质疑的评价框架本文将初中生数据质疑的内容维度划分为对收集数据的质疑、对整理数据的质疑,对描述数据的质疑、对分析数据的质疑、对数据随机性的质疑五个方面,并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制定初中生数据质疑的评价框架。2、初中生数据质疑的总体水平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数据质疑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初中生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质疑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初中生对分析数据、数据随机性的质疑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相对来说,学生在前三个维度的表现要优于后两个维度的表现。3、初中生数据质疑的发展特点初中生数据质疑相邻内容维度之间的水平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男女生总体的数据质疑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的内容维度上,男女生的数据质疑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对收集数据的质疑和对描述数据的质疑的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对分析数据的质疑和对数据随机性的质疑的水平高于女生。由此,本文总结了初中生数据质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教师可以改善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据质疑活动经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数据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和多维的数学思考,同时关注数据质疑的评价。关注数据质疑性别发展特点,促进男女生协调全面发展。
刘霄[5](2020)在《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经历了城镇化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后,虽然社会经济大幅度提升,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人口比例失衡,社会矛盾,基础设施滞后等。智慧城市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重视,将城镇化的发展与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国家开始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各地也随之展开研究。但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多侧重在3s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忽略了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的发展进程有制约作用。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子系统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那么遵循生态学原理,及时了解城市的现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且适应我国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内涵,智慧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然后本文运用频率分析法对现有指标体系,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建设水平较高的特色城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了筛选,选择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作为初选指标,并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分析城市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再选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析法与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进行计算,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监督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时合理的调整城市规划。最后将济南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科学评价智慧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发现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本文的理论观点给出建议。
韩春辉[6](2020)在《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关系。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越来越集中化,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愈发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水资源的空间制约作用愈发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陷入困局。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于成为国家间用水利益冲突的爆发点。然而,从已有研究进展来看,围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方法研究上都较为薄弱,导致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实际应用成果较少,从而使得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缺乏依据,无法科学合理地指导水资源空间均衡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在理论方面,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原理,提出并构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在方法方面,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空间均衡分析方法,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在应用方面,将提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和量化方法在“一带一路”及其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实例应用,为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在对空间均衡相关概念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以“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为主线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结果表明,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指在空间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理论基础为系统论、水循环原理等,研究方法包括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等,应用实践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应遵循一定的应用规则。(2)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通过对比已有空间均衡相关分析方法,梳理可供借鉴的观点,提出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针对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问题,从判别准则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量化;最后为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结果表明,所提空间均衡五要素、空间均衡系数和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能够定量刻画空间均衡问题;构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表征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可用于优化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3)“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在“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绘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并进行了分区。基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层面,概述了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状况,并从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分为海上和陆上主体路线,总长度68998.02km,途径50个国家;“一带一路”研究思路分为主体水资源区和主体国家区研究,研究尺度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对应分区个数分别为11、50、1110(1391);沿线50个国家自然地理丰富多样、经济社会差异显着;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各具特色。(4)“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为对象,从水文气象和经济社会用水两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的大尺度应用研究,并基于综合结果分析提出空间均衡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降水、温度、蒸散发、径流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66(较均衡)、0.57(接近不均衡)、0.61(较均衡)、0.50(接近不均衡);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22(较不均衡)、0.37(较不均衡)和0.16(基本不均衡),整体空间均衡程度不高,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8条“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建议。(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的小尺度应用研究。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概况,计算2004-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对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进行调控,辨识了关键因子,进行了方案优选,并提出了保障建议及对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2;2017年塔里木河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0,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度为0.62,调控后,空间均衡度上升至0.71、和谐度上升至0.70。
刘新燕[7](2020)在《禹城市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信息化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企业高管们也期盼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高回报。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演进,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重复投资、功能与需求不匹配、信息孤岛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性能低效与资源浪费。伴随着企业信息建设的不断发展探索,全球企业家及学者们对信息化研究也与时俱进,提出了很多信息化提升改进方法策略,而企业架构TOGAF(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作为已经非常成熟的企业架构开发方法,已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青睐与接纳,它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架构开发方法,它为企业架构开发了一套描述详尽的方法论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ethod(ADM),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从现实角度出发,为企业建立全局视角,帮助企业将复杂的组织和工作变得“简化、有序、高效、自行演进”,并实现更好的一致性。本文在对信息化相关理论及企业架构TOGAF理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以禹城市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依据存在的问题在业务能力范围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改进提升方案。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及企业现状分析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ADM方法论中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四大模块。然后,依据TOGAF架构理论的ADM方法,对企业业务、数据、应用、技术四大模块进行改造提升,并初步建立基础业务架构、基础数据架构、基础应用架构、基础技术架构。通过所有相关干系人参与到企业架构建设中来,实现业务运营与信息化建设处在同一个语义环境下,不断培养他们的企业级架构思维模式,让他们能够站在企业级视角下提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业务性需求,实现业务与IT的相互融合。从整体上提高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对禹城市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信息化进行改进提升,不但可以提高企业业务运营效率降低业务运营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面对内外环境迅速变化的应变能力,本方案也可以为同类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朱焱[8](2019)在《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体育资源是大众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效率低等矛盾问题依然凸显。因此,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改进资源配置策略、提升资源供给水平,对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大众体育健身需求、解决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为问题导向,以公共产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的论证基础,从公共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9项的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6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实际发展情况数据为实证依据,通过运用熵权综合评价、基尼系数分解、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地理位置所属的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与西北等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水平、均衡配置水平、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求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现实状况、发展规律、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策略。(1)从综合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依然明显。其中,综合配置水平最高的是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区,再次是华北地区,其余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依次为东北、华中、西北与西南等地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低配置水平省份占比较高,若按当前资源配置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长期处在低配置水平和中低水平之间。(2)从均衡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明显,全国资源均衡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4914。其中,处于最优均衡配置的是华中地区;处于比较均衡配置的是东北地区;处于相对均衡配置的是西南、华北与西北地区;处于非均衡发展的是华南与华东地区。区域及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是导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3)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处于逐年下降状态,年均下降率为7.6%。其中,华东、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有效状态(≥1);东北、西北与西南等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无效状态(<1)。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过低是导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无效配置的最主要原因。(4)从优化配置情况看,除华中与华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处于较低优化配置状态。其中,东北、西南与西北区域,处于均衡低效率配置状态;华东与华南区域处于非均衡高效率配置状态。中西部地区资源综合水平偏低,多元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东部地区资源非均衡发展明显,资源存量及增量速度差距较大;西北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区域资源配置方式不尽合理;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差,资源配置的均衡与效率不兼顾是导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低的重要成因。根据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提出:(1)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提升公共体育资源整体供给水平;(2)调节政府与市场公共体育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等策略。具体实施方案为:1)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2)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3)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4)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5)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6)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7)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8)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蔡静[9](2019)在《货车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及通行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货车受气燃油类型、动力需求等因素影响,污染物排放严重,成为交通污染排放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货车污染减排,国内外各城市普遍采取货车通行管理政策,降低货车对特定区域的污染排放影响,且政策范围由针对某条道路或小区域的小范围通行限制,逐步扩大到城市区域范围的趋势。然而,目前缺乏从理论视角对货车通行管理政策的实施影响的评价。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分析技术的完善,虽然可获取部分货车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量化分析的基础,但是由于对货车OD交通量掌握不足,难以直接支撑货运通行管理政策下路网货车交通需求的预测分析和不同政策情景的实施效果和可能对城市货运的时空分布形态造成的影响。因此,如何对不同政策情景下路网货车交通需求量进行预测,是货车通行管理政策分析的关键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货车通行管理政策进行政策效果分析,主要有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1)如何对路网货车运行和交通运行大数据进行多源融合分析,为政策效果评价和货运交通需求分布的把握提供数据基础;(2)如何预测政策影响下货车出行路径的行为选择,为货车交通需求预测提供基础;(3)如何把握货运需求的分布,支撑不同政策情景下路网货车交通需求及其排放污染的控制。本文基于路网货车运行数据和交通运行数据,重点开展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货车运行时空特征分析、货车出行路径选择预测、货车OD需求预测研究,并北京市为对象进行了货车通行管理政策情景分析。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既有城市各类交通数据获取方法中货车交通量相关数据指标的来源和特征,基于货车定位数据和传统数据开展货车交通量分析方法研究,并针对无数据路段提出了基于KNN算法的货车交通量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货车定位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通过数据融合提取可用货车OD特征,并对货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进行了货车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并进行预测研究。分析了通行管理政策对货车出行路径选择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构建了考虑货类、车型和路网约束的货车路径选择广义费用函数以及基于非集计分析的货运出行路径选择模型,设计了求解算法,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第三,构建了货车OD需求预测模型。在构建复合路网拓扑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车型比例和管控措施下分车型的行驶时间等因素,提出了复合路网多车型行驶时间计算方法,从而构建了复合路网多车型动态OD逆向推演模型,进行了货车OD需求预测,进而构建货车交通流分配模型,设计了启发式算法。第四,基于对北京市货物运输现状和通行管理政策实施情况的分析,提出货车通行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货车通行管理政策情景,一方面针对既有货车通行管理政策情景,将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效果进行对比,提出相应分析结论,为政策下一步修改完善提供参考借鉴。另一方面,设计不同政策情景,对政策评价的核心指标进行预测,并分析结论。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在货车运行层面的货运需求管理政策和城市交通污染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董启迪[10](2019)在《基于开放数据的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城市公园在空间组织、游憩活动功能等层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精神内涵的活力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公园城市”相关理念与建设要求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引擎,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对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晰认识到成都市地域特色的活力营造模式,有利于现有公园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新公园的建设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并符合公众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城市公园使用率与空间活力。数据时代相关技术手段的更新,在时空的广度、精细化、时效性等方面拓展了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的思路。从城市公园空间活力营造、复兴、评价与游憩行为等理论研究入手,分析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方法与措施。并运用热力数据分析成都市三环范围内的城市公园,通过热力值排序,并考虑后期工作量与可操作性,确定研究对象为人民公园、新华公园、武侯祠、活水公园。通过线上与线下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段,以传统活力因素分类为基础,将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组成分为空间活力人口分布密度的外在表征、空间活力的外因与内因。通过对宏观与中观尺度的城市公园外部功能设施,内部时空行为、游憩选择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公园大环境中各项因素对空间活力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及结论:第一,城市空间的中心性映射到城市公园上,形成不同的空间活力,体现大环境对公园空间活力的多因素综合作用,通过构建指标补充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框架,引导活力营造关注点由微观向宏观发展。第二,城市公园受外部空间多因素的影响,空间活力呈现出较强的中心聚集特征,其中功能设施密度对其影响显着。第三,城市公园游憩行为存在时空规律,同时游客游憩满意度、偏好与行为选择因素存在共通性。第四,城市公园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形成多元混交、内外渗透,空间多样性丰富的活力空间,并衍生出可参考的空间活力营造模式。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在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游憩满意度方面提供了较为科学、严谨、客观的研究思路,对城市公园空间更新与活力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理念的更新。
二、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解“无数据”计算题一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解“无数据”计算题一得(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动产登记研究现状 |
1.2.2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3 不动产大数据的数据挖掘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的内涵与数据组织 |
2.1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涵 |
2.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内容 |
2.2.1 城市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数据 |
2.2.2 城市房屋使用衍生关联数据 |
2.3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获取与清洗 |
2.3.1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获取 |
2.3.2 基于Kettle和 Sqoop的数据处理 |
2.4 基于HBase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组织方法 |
2.4.1 不动产单元号编码规则 |
2.4.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组织与存储 |
第三章 城市房屋数据挖掘与分析算法 |
3.1 城市房屋分类 |
3.2 城市房屋不动产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内容 |
3.3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 |
3.4 基于PCA的城市房价影响变量的降维分析 |
3.4.1 PCA算法原理 |
3.4.2 PCA基本步骤 |
3.5 基于回归模型的城市二手房价格预测 |
3.5.1 Lasso算法 |
3.5.2 Random Forest Regressor算法 |
3.5.3 XGBoost算法 |
3.5.4 Stacking融合模型集成 |
3.6 基于规则分类法的城市房屋空置率计算 |
3.6.1 基于规则分类法原理 |
3.6.2 城市房屋空置率计算 |
第四章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与二手房价格预测应用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城市房屋登记数据统计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城市房屋权利人分析 |
4.2.3 城市房屋类型、交易及抵押状况分析 |
4.2.4 登记业务分析 |
4.3 城市二手房成交价格预测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处理 |
4.3.3 模型选择与评估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3)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1.2 家族性癌症综合征和罕见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的研究现状 |
1.3 常见遗传变异与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3.1 欧洲人群中常见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3.2 亚洲人群中常见PanC风险关联的研究现状 |
1.4 基于信号通路的PanC风险关联分析 |
1.4.1 ATM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PanC的关系 |
1.4.2 钙黏蛋白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PanC的关系 |
1.4.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的风险关联研究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数据库 |
2.1.2 基因型分型 |
2.2 SNP位点的选择 |
2.2.1 通路相关基因的选择 |
2.2.2 基因型填补及SNP位点的提取 |
2.3 SNPs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2.3.1 统计学方法 |
2.3.2 多重假设检验校正 |
2.3.3 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2.4 基因型风险关联分析 |
2.4.1 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基因型风险关联分析 |
2.4.2 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2.4.3 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2.5 功能预测分析 |
2.5.1 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 |
2.5.2 网络数据库功能预测分析 |
2.6 其他分析软件 |
2.7 研究流程图概览 |
第3章 结果 |
第一部分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1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1.1 ATM通路相关基因筛选及研究流程简介 |
3.1.2 ATM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风险关联的单基因座分析 |
3.1.3 ATM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及多重检验校正分析 |
3.1.4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3.1.5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区域关联情况 |
3.1.6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3.1.7 ATM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3.1.8 ATM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3.1.9 ATM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eQTL分析 |
3.1.10 网络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分析 |
3.1.11 基因在Pan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二部分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结果 |
3.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3.2.1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筛选及研究流程简介 |
3.2.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与PanC风险关联的单基因座分析 |
3.2.3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的Meta分析及多重检验校正分析 |
3.2.4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筛选 |
3.2.5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曼哈顿图及区域关联情况 |
3.2.6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3.2.7 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分析 |
3.2.8 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分层分析 |
3.2.9 钙黏蛋白通路PanC风险独立相关SNPs的eQTL分析 |
3.2.10 网络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分析 |
3.2.11 基因在Pan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三部分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与PanC风险预测分析 |
3.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综合预测分析 |
3.3.1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SNPs与PanC风险关联的组合预测分析 |
3.3.2 ATM与钙黏蛋白通路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关联的综合分层预测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ATM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4.1.1 PIK3C3 rs76692125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1.2 INSR rs11668724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1.3 MAP3K4 rs13207108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2 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与PanC风险关联分析 |
4.2.1 KIF5B rs211304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2.2 FMN1 rs117648907与PanC的风险关联 |
4.2.3 MGAT3 rs34943118与PanC的风险关联分析 |
4.3 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基因SNPs风险基因型与PanC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数据与数据质疑的相关研究 |
2.2 数据质疑成分的相关研究 |
2.3 数据质疑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 |
2.4 数据质疑差异性的相关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3.3 研究设计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
4.2 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总体分析 |
4.3 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具体分析 |
4.4 初中生数据质疑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建设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建设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相关概念及关系 |
2.1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
2.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
2.2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解析 |
2.2.1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
2.2.2 城市生态学的解析 |
2.3 智慧城市生态学的概念解析 |
2.3.1 智慧生态城市的概念 |
2.3.2 智慧生态城市的内涵 |
2.4 城市生态学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
3.1 现有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1 评价指标库的检索 |
3.3.2 评价指标的初选 |
3.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3.4.1 评价体系准则层的确定 |
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5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3.5.1 层析法确定权重 |
3.5.2 熵权法确定权重 |
3.5.3 层析法与熵权法组合权重 |
3.5.4 权重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评价模型建立 |
4.1 评价方法的介绍 |
4.2 灰色系统关联方法建立评价模型 |
4.3 城市智慧化程度等级划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生态学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
5.1 济南市基本情况及建设现状 |
5.2 实证分析 |
5.2.1 济南2014-2018 年指标灰色系数 |
5.2.2 发展情况分析 |
5.2.3 济南市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5.3 济南市基于生态学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指标体系调查问卷(二) |
(6)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 |
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基本概念 |
2.1.1 均衡的概念 |
2.1.2 空间的概念 |
2.1.3 空间均衡的概念 |
2.1.4 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 |
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 |
2.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 |
2.3.1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基本理念 |
2.3.2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关键内容 |
2.3.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应用规则 |
3 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 |
3.1 空间均衡已有相关分析方法对比 |
3.1.1 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2 基于数列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3 基于不平衡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4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5 基于ROXY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6 基于平衡线模型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7 基于和谐平衡理论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
3.1.8 可供借鉴的观点 |
3.2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
3.2.1 空间均衡五要素描述 |
3.2.2 空间均衡系数计算方法 |
3.2.3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
3.2.4 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 |
3.3 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量化 |
3.4 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 |
3.4.1 水资源空间均衡一般调控方法 |
3.4.2 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 |
4 “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 |
4.1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 |
4.2 “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
4.2.1 “一带一路”两层面研究思路 |
4.2.2 “一带一路”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
4.3 “一带一路”概况 |
4.3.1 自然地理 |
4.3.2 经济社会 |
4.4 “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 |
4.4.1 水文气象 |
4.4.2 水利工程 |
4.4.3 生态环境 |
5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
5.1 水文气象要素空间均衡分析 |
5.1.1 降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1.2 温度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1.3 蒸散发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1.4 径流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 经济社会用水空间均衡分析 |
5.2.1 工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2 生活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3 农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综合分析与调控策略 |
6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应用研究 |
6.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水文气象 |
6.1.3 经济社会 |
6.1.4 水利工程 |
6.1.5 生态环境 |
6.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与分析 |
6.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
6.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时空变化分析 |
6.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1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关键因子辨识 |
6.3.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案优选 |
6.3.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保障建议及对策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主要成果图表 |
图片 |
表格 |
附录B: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1 个人简历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编书籍 |
4 参与研究课题 |
5 软着及专利 |
6 参加学术会议 |
7 获得的荣誉奖励 |
致谢 |
(7)禹城市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信息化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实际应用价值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 |
2.2 信息系统 |
2.3 TOGAF简述 |
2.4 ADM架构开发方法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禹城市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组织背景环境 |
3.3 企业现状及其分析 |
3.4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TOGAF的信息化提升方案 |
4.1 整体规划 |
4.2 业务模块提升 |
4.3 数据模块提升 |
4.4 应用模块提升 |
4.5 技术模块提升 |
4.6 建立企业资产库 |
4.7 本章小结 |
5 信息化提升保障措施 |
5.1 领导层的支持 |
5.2 资金支持 |
5.3 人力资源的支持 |
5.4 相关干系人的支持 |
5.5 安全性的支持 |
5.6 标准化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公共体育资源相关概念及分类标准 |
1.2.2 公共体育资源开发管理及配置方式 |
1.2.3 公共体育资源水平评价及评估方法 |
1.2.4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问题 |
1.2.5 国内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区域 |
2.1.2 公共体育资源 |
2.1.3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 |
2.1.4 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
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
3.1.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思想 |
3.1.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 |
3.2.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经验预选 |
3.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专家筛选 |
3.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客观赋权 |
3.4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具体释义 |
3.4.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评价指标 |
4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分析 |
4.1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分析 |
4.1.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2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1 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2 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3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未来发展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分析 |
5.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分析 |
5.1.1 区域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2 区域公共体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3 区域公共体育财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4 区域公共体育组织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异 |
5.2.1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整体差异 |
5.2.2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内差距 |
5.2.3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间差距 |
5.2.4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距成因 |
5.3 本章小结 |
6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6.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分析 |
6.1.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 |
6.1.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
6.1.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
6.1.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趋势 |
6.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 |
6.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6.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数据 |
6.2.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6.2.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策略改进 |
7.1 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以提高资源供给水平 |
7.1.1 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
7.1.2 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 |
7.1.3 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
7.1.4 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 |
7.2 调节政府与市场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7.2.1 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 |
7.2.2 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 |
7.2.3 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 |
7.2.4 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1.1 研究结论 |
8.1.2 研究创新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2.1 研究局限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货车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及通行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
2.2 交通量分析方法研究 |
2.2.1 交通数据融合方法 |
2.2.2 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
2.3 出行路径选择研究 |
2.4 OD需求预测研究 |
2.4.1 路口动态OD反推模型 |
2.4.2 高速路段动态OD反推模型 |
2.4.3 区域路网动态OD反推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货车运行时空特征分析 |
3.1 多源数据特征分析 |
3.1.1 数据采集原则和要求 |
3.1.2 数据特征分析 |
3.2 货车流量分析方法 |
3.2.1 基于定位数据的货车交通量分析方法 |
3.2.2 基于KNN算法的货车交通量预测方法 |
3.2.3 基于传统数据源的货车交通量融合分析 |
3.3 货车运行时空特征分析 |
3.3.1 货车交通量空间分布 |
3.3.2 货车交通量时间分布 |
3.3.3 货车停车空间分布 |
3.3.4 货车交通量OD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约束路网货车路径选择预测模型 |
4.1 货车通行管理政策影响机理研究 |
4.1.1 政策要素分析 |
4.1.2 政策影响分析 |
4.1.3 政策影响机理 |
4.2 模型构建 |
4.2.1 路径广义费用函数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算法 |
4.3 算例 |
4.3.1 路网情况 |
4.3.2 灵敏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路网下动态OD需求预测模型 |
5.1 行驶时间计算方法 |
5.1.1 复合路网定义 |
5.1.2 走行时间计算方法 |
5.2 动态OD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求解及算法 |
5.3 案例分析 |
5.3.1 数据准备 |
5.3.2 情景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需求预测模型的货车通行管理政策评价 |
6.1 政策现状 |
6.2 评价方法 |
6.2.1 评价方法 |
6.2.2 评价流程 |
6.2.3 体系构建 |
6.3 对比分析 |
6.3.1 实施整体效果 |
6.3.2 主要通道货车流量变化 |
6.3.3 绕行道路货车流量变化 |
6.3.4 对比分析结论 |
6.4 情景预测 |
6.4.1 货车流量变化 |
6.4.2 走行时间变化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相关数据样例表 |
附录 A 交通量调查数据样例 |
附录 B RTMS数据样例表 |
附录 C 货车定位数据样例表 |
附录 D 道路核查线数据样例表 |
附录 E 高速公路交通量数据样例表 |
附录 F 高速公路绿通数据样例表 |
附录 G 治超受检车辆数据样例表 |
附录 H 典型货车调查数据样例 |
附录 I 典型货车调查数据样例表 |
附录 J 年度运输量调查数据样例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开放数据的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
1.2.2 开放数据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4.1 研究地域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构成探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2.1 主要数据来源 |
2.2.2 百度热力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2.3 高德地图POI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2.4 网络点评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2.3 成都市空间结构分析 |
2.3.1 城市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
2.3.2 研究区域空间热度分析 |
2.4 研究对象选取及现状 |
2.4.1 研究对象选取 |
2.4.2 调查场地概况 |
2.5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
2.5.1 空间活力构成分析 |
2.5.2 空间活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2.5.3 空间活力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2.6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分析模型构建 |
3 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外因认知 |
3.1 城市公园外部空间研究方案 |
3.1.1 分析方法 |
3.1.2 研究单元划分 |
3.2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外因特征 |
3.2.1 成都市功能设施总体现状特征 |
3.2.2 功能设施空间分布模式 |
3.3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外因量化分析 |
3.3.1 功能密度分析 |
3.3.2 功能混合度分析 |
3.3.3 交通可达性分析 |
3.4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外因解析 |
3.4.1 城市公园活力外因的关系研究 |
3.4.2 城市公园活力外因机制解析 |
4 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内因分析 |
4.1 城市居民行为时空变化分析 |
4.1.1 城市居民活动总体规律 |
4.1.2 城市公园游憩时间变化分析 |
4.1.3 城市公园游憩的比较分析 |
4.2 城市公园使用后点评分析 |
4.2.1 点评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总体游憩满意度分析 |
4.2.3 点评文本词频分析 |
4.3 影响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内因分析 |
4.3.1 城市公园游憩行为选择因素分析 |
4.3.2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内因解析 |
4.4 线下调研验证 |
4.4.1 热力数据线下验证 |
4.4.2 点评数据线下验证 |
5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塑造与启示 |
5.1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
5.1.1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共性影响因素 |
5.1.2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差异性影响因素 |
5.1.3 城市公园现存问题 |
5.2 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塑造 |
5.2.1 城市公园活力营造的原则 |
5.2.2 城市公园活力营造的策略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解“无数据”计算题一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编程知识追踪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邹艳. 湖北大学, 2021
- [2]基于不动产大数据的城市房屋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D]. 洪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ATM通路和钙黏蛋白通路相关遗传变异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研究[D]. 赵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4]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调查研究[D]. 郭玉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生态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刘霄.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6]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韩春辉. 郑州大学, 2020(02)
- [7]禹城市宝健功能糖有限公司信息化提升研究[D]. 刘新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D]. 朱焱.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货车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及通行管理政策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蔡静.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开放数据的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D]. 董启迪.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