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热合机原理及应用

高频电子热合机原理及应用

一、高频电子热合机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永涛[1](2021)在《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射频溅射设备(电源箱、变压器、操纵机构及馈线等),工作频率一般为107-1.3×107 Hz,高频介质的加热设备(塑料热合机、高频干燥处理机、介质加热机等),工作频率一般为2.0×107-4.0×107 Hz,电磁辐射污染较大,不仅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基于此,针对频率在107-108 Hz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本课题首先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探讨了在107-108 Hz范围内,苯胺单体浓度、掺杂剂种类、掺杂剂浓度、氧化剂种类和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介电常数,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优化了制备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最佳工艺;其次,采用偶联剂法改性四氧化三铁,研究了在107-108 Hz范围内,KH550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四氧化三铁改性的影响,优化了改性四氧化三铁的最佳工艺;然后,采用偶联剂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并讨论了在107-108 Hz范围内,苯胺单体浓度、改性四氧化三铁用量、掺杂剂浓度、氧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对屏蔽效能,介电常数,电损耗角正切的影响,优化了制备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最佳工艺;最后,采用XPS、XRD、FTIR、VSM等测试方法,对改性前后四氧化三铁粉末及涂层织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苯胺、左旋樟脑磺酸和三氯化铁浓度分别为0.3 mol/L、0.2 mol/L和0.2 mol/L时,制备的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当频率为107-108 Hz时,屏蔽效能达到8.44 d B,介电常数实部、虚部,电损耗角正切值分别达到2.53、0.20,0.07。KH550用量为3 m L(相对于单位四氧化三铁的用量),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80 min时,制备了改性四氧化三铁,改性四氧化三铁与苯胺质量比为3:5时,苯胺、左旋樟脑磺酸和三氯化铁浓度分别为0.2 mol/L、0.4 mol/L和0.4 mol/L时,制备了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当频率为107-108 Hz,屏蔽效能最大值达到12.69 d B,介电常数实部、虚部,电损耗角正切值分别达到2.92、0.48,0.16。改性后四氧化三铁与改性前四氧化三铁相比,多了N元素,Si元素含量提高了2.25倍,证明了四氧化三铁成功改性;通过XRD分析证明了改性四氧化三铁主体结构不变;涂层织物上含有C=O键和Fe-O键的存在,证明了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成功吸附到涤棉织物上。

杨明颖[2](2020)在《变压器高压套管芯体干燥设备高频电源电路设计》文中指出高频介质加热法由于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的特点,近些年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木材、医疗、塑料热合、食品等各项领域且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高压套管绝缘纸层的干燥方式由传统热传导干燥方法改为高频介质加热的方法,这是一种新的构想,在国内外均还没有实施。高频介质电源采用380 V三相交流电输入,所以高频电源的工作频率、输出电压和匹配负载等特性与高压套管绝缘纸层的干燥效果有直接关系。新型的高压套管干燥设备试验样机由三部分构成,即自动控制系统、高频发生器以及真空罐体。本课题主要对样机的高频发生器部分进行设计,依据高频升压和高频振荡的电路原理,对高频发生器的整流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灯丝稳压电路、控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确定了高频发生器的参数,并对样机进行了调试。其中,整流滤波电路选用三相全桥整流滤波电路,高频振荡发生器选用FU-834Sa电子管电感耦合自激式高频振荡发生器,灯丝稳压电源选用谐振式单相磁饱和稳压器,为电子管的灯丝提供7.5 V电源供电,在交流380 V电源波动±10%时,其稳压输出电压7.5 V波动<2%。高频发生器输入参数为:三相380 V/50 Hz。输出参数为:振荡频率为6M Hz可调,振荡功率为030 kW。高频升压变压器的性能指标为:变比1:26,可实现高压输出10 kV可调。电子三极管的冷却方式为:电子管阳极采用强制水冷;电子管栅极接头、灯丝电极接头采用强制风冷。本设计制作的高频发生器可用于同心圆柱式介质,接入负载后高频介质电源的输出特性基本保持不变。高压套管干燥装置的总功率约为90 kW,当真空度为3000 Pa、干燥温控在100℃±5℃时,该装置可使套管芯体的干燥时间由100小时缩短至72小时。该装置对周围环境要求恒温恒湿,恒定温度为:室温23℃,恒定湿度为:30%。与其他高压套管干燥设备比较,明显的提高了干燥效率,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达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崔淼[3](2019)在《面向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PIS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装备制造企业对产品识别系统(Products Identity System,简称PIS)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外的知名大型企业和国内华北、华中等发达地区的企业已经完成了PIS的建立。而东北地区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产品识别系统的构建工作刚刚开始,作为中国制造业起源地的东北地区,如何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一直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而中小企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因此本文试图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为东北地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建立PIS,从而促进中小企业装备产品的工业设计质量提升。本文结合国外知名企业和国内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PIS构建思路,源于东北地区行业现状和在实际项目中切实感受到的中小企业决策者的需求,对现有的PIS理论进行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对构成PIS相关内容的调研与分析,结合东北地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现状对PIS的构建进行了必要性分析。然后深入到东北地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以企业的具体型号机床为例,验证并完善了面向东北地区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PIS设计过程与方法,最后通过为宇飞高频设备有限公司进行PIS设计,达到了服务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目的,同时期望为存在相同问题的其他地区中小企业提供参考并完善系统的构建。

戴杰[4](2019)在《无纺布纸尿裤超声封合机理研究与机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内二胎政策的开放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纸尿裤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无纺布所具有独特的特性使其它成为制作纸尿裤的上佳材料。超声波焊接机是现代工业焊接中的一种新的形势,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产品的不合格率,已成为纸尿裤封合的主要方式。开展无纺布纸尿裤超声波封合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设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纺布纸尿裤超声波封合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首先根据无纺布纸尿裤的实际尺寸进行超声波封合温度场分析,再根据现有的超声波焊接机的实际尺寸和技术,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无纺布纸尿裤的超声波封合机构的设计方案。超声波封合机构主要由超声波发生器,变幅杆,焊头,张紧装置,滑块机构等组成。采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无纺布纸尿裤超声波封合机的三维建模。超声系统是整个超声波焊接机的核心部件,由超声波发生器,变幅杆,焊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电信号通过一系列转化变成超高频的振动。针对各个执行机构的协同工作,并结合无纺布纸尿裤的生产工艺,精心设计各个主要零部件。摒弃了凸轮,避免在高速运转下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以实现机器快速无冲击的封合。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轴、支架等关键的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在保证封合质量等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减小零部件的尺寸与质量。

张晓五[5](2019)在《薄膜材料双轴力学性能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精细化工科技的进步,膜材得到了快速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机械工程等领域中。其中张拉膜结构有着优良的特性,其结构较柔、质量轻、造型美观,这些特点很适应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要求,使得张拉膜结构在体育场、展览馆、车站等建筑物中很受青睐。膜材是一种柔性材料,它的刚度小,只有提供一定的预张力才能抵抗外荷载。为了保证膜结构建筑物工程质量,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对张拉膜结构的受荷变形、振动特性等力学性能的研究很有必要。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膜材料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但是试验研究其受均布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和受冲击荷载的振动特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通过试验研究膜材料力学特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建筑膜结构,减少工程事故,研究膜材料的变形尤为重要,掌握膜材料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平面张拉膜结构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变形响应和冲击荷载作用下振动特性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薄膜在静力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单轴试验,研究分析7种不同拉伸角度的单轴膜材在受均布荷载作用下受荷变形规律。得出了膜面最大竖向位移与拉伸角度α的公式,以及验证了膜材力学参数与拉伸角度α的解析公式。(2)本文薄膜的双轴试验是研究双轴受预张力的薄膜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受荷变形问题,分析膜面竖向位移与预张力、均布荷载的关系。得出了膜面最大竖向位移与均布荷载、预张力的公式。(3)现阶段,有学者研究分析了薄膜受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响应表达式,但是并未研究阻尼与薄膜预张力的关系以及预张力与频率的关系。本文的冲击荷载试验研究薄膜在冲击荷载作用下,不同大小的预张力对薄膜振幅、振动时间、振动频率和阻尼比的影响。得出了薄膜的预张力超过6kN/m时,最大振幅和振动时间都趋于稳定,同时振幅呈指数函数衰减。给出了频率与预张力呈线性的公式、阻尼比与预张力呈线性的公式。

石泰百[6](2019)在《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多功能层合薄膜具有轻质、高强、耐候、气密及加工运输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为囊体材料,并用于制造囊体结构。而考虑到囊体结构独特的力学性能和物理特性,其典型应用场景为制造平流层飞艇、超压气球等高空长航时荷载平台,而尤以平流层飞艇的研发与制造受到航天科技强国的重视。与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航天飞船、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不同,平流层飞艇的驻空依靠环境大气浮力和结构自身重量之差产生的净浮力实现,故根据设计,其能够在低能耗状态条件下维持20 km以上长时间驻空。因此,平流层飞艇在对地观测、灾害预警、国家防御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平流层飞艇在国内外尚未完全成熟和部署,仅处于关键技术突破和总体集成验证阶段。目前仍面临诸多的基础问题和瓶颈技术问题,其中,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便是重要问题之一。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囊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基于囊体材料单轴拉伸破坏试验以及低应力水平下的囊体材料双轴循环拉伸试验,由此目前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普遍采用单轴抗拉强度、低应力水平下的弹性常数等参数。这与囊体材料在平流层飞艇结构中的实际受力状态、囊体结构的真实工况条件存在偏差,基于上述试验和参数的结构设计分析,特别是强度分析和破坏模拟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面向囊体结构的实际工况系统性地进行了囊体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得到囊体材料的焊缝力学模型、老化力学模型、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与双轴强度模型等,对囊体结构的充气破坏进行了强度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囊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典型囊体材料进行拆解,得到由经纬纱线按照一定规律编织而成的囊体材料持力层(结构层)和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功能层。而后采用放大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囊体材料结构层进行观测,得到了囊体材料结构层平纹编织几何特征、经纬向纱线横断面几何特征等结果。随后对囊体材料结构层进一步拆解,得到经、纬向纱线并对其进行单轴拉伸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现囊体材料单轴抗拉强度Pu与其理想纱线承载力总和Pideal之比为87.59%。综合经纬向纱线力学模型、纱线横断面和结构层平纹编织几何特征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建立数值模型并模拟其单轴力学行为,从而建立起囊体材料单轴力学行为和纱线力学行为的联系,为囊体材料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针对囊体结构长期服役后囊体材料力学性能在自然工况下发生的力学行为蜕化进行了研究。因长期处于高空服役,囊体结构实际工况中存在高低温循环、宇宙射线辐射、臭氧氧化等特殊环境条件。本研究在一实际服役逾800天的囊体结构上进行试件取样,系统性地进行了单轴拉伸破坏试验、单轴循环拉伸试验、双轴循环拉伸试验等研究,发现老化囊体材料经纬向单轴抗拉强度分别下降46.02%及27.04%,双轴抗拉模量下降54.98%和56.07%。接下来,对在囊体结构中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囊体材料节点——热合缝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平流层飞艇等囊体结构,囊体材料裁片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热合接缝的形式实现,而现阶段对囊体材料热合缝的力学性能,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破坏强度值的讨论,而对其受力过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缺少研究。本文根据在囊体结构中常用的三种囊体材料热合缝形式,分别设计制作了试件并进行单轴拉伸破坏试验,得到三种囊体材料热合缝节点的抗拉强度分别为52.66 N/mm,50.37N/mm,51.08 N/mm。对三种热合缝试件的横截面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得到热合缝微观结构及热合加工影响域范围。基于试验数据及扫描电镜观测分析,揭示了囊体材料热合缝的破坏机理进行。第四,过往研究中面向囊体材料强度的试验研究,仅有囊体材料经纬向单轴拉伸破坏试验,而单轴拉伸破坏试验与囊体结构实际工况中双轴受拉应力状态不符,故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强度及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与此同时,日本、德国等提出的测试标准及行业规范中,双轴十字型试件由于应力集中等原因,仅适用于较低的双轴受拉应力水平,无法得到囊体材料真实双轴受拉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测试试验方法,设计了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试件。结合高速摄影仪、双轴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对囊体材料进行了双轴抗拉强度试验。得到了三种典型囊体材料在经纬向应力比1:1条件下的双轴抗拉强度分别为89.04 N/mm、83.81 N/mm、115.59 N/mm,并首次捕捉到了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形态。发现囊体材料在双轴受拉情况下抗拉强度提升,计算得到三种囊体材料的抗拉强度比,并提出囊体材料双向受拉破坏包络面形态设想。第五,采用所提出的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试件及试验方法,对典型囊体材料进行了多个经纬向应力比下的双轴拉伸破坏试验。采用基于数字散斑的摄影测量手段,得到了多应力比下囊体材料由加载开始至双轴拉伸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捕捉到了在不同应力比下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的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基于在双轴应力-应变空间均匀分布的试验曲线,得到了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根据囊体材料在多个经纬向应力比下的双轴抗拉破坏强度,提出了由五个双轴拉伸作用系数表征的五参数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模型,由模型预测了囊体材料的单轴抗拉强度,并与刚性复合材料领域内经典的Tsai-Hill强度理论、Yeh-Stratton强度理论、Norris强度理论等进行了对比。第六,结合囊体材料热合缝力学模型、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与强度模型,对囊体结构进行数值模型建模并对其力学行为进行模拟。与一般工程设计数值模型相比,本文对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并模拟其充气破坏过程。引入囊体结构制造过程中的裁切效应及基于试验结果的热合缝力学性能,并赋予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当囊体结构应力达到特定水平后,采用本文提出的五参数双轴抗拉强度模型判定结构失效破坏。数值模拟过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VUMAT子程序进行分析,并基于显式动力法求解方程。对囊体结构的充气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结构充气破坏形态与破坏荷载,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雪雪[7](2018)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改性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综合性能非常优越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它因为非常优异的消声减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减振、人体髋关节置换和坦克等军事武器的底衬材料。但现阶段对UHMWPE消声减振机理的研究非常少,这限制了UHMWPE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改进。本文以此为背景,旨在提出一种明确的UHMWPE消声减振机理。本文通过模压-烧结法制备了纯UHMWPE板、玻璃纤维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GF/UHMWPE)复合板、聚四氟乙烯纤维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TFE纤维/UHMWPE)复合板、玻璃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混合纤维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GF/PTFE纤维/UHMWPE)复合板、石墨烯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Graphene/UHMWPE)复合板、发泡石墨烯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发泡Graphene/UHMWPE)复合板和交联UHMWPE板。通过对这些样板进行30MC甚高频能量全吸收测试、403800Hz频段吸声系数测试、404000Hz频段1/3倍频程中心频率隔声量测试,依据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提出UHMWPE的“缠结”消声减振机理。即以缠结点双向受力消耗能量和缠结点处分子链摩擦生热耗能结合为主的吸声减振机理。根据UHMWPE和普通高密度聚乙烯30MC甚高频能量全吸收现象、UHMWPE吸声隔声性能以及UHMWPE分子结构式,排除了基团贡献分子理论,结合现有高分子材料消声减振机理、UHMWPE吸收冲击能机理和现有的UHMWPE分子链结构的描述提出了“缠结点”消声减振机理。(2)在阻尼减振实验中,交联UHMWPE对甚高频波的敏感程度与纯UHMWPE相差不大。交联UHMWPE在40400Hz内吸收的能量比纯UHMWPE多。在4001250Hz和12503150Hz内变化不大。(3)GF/UHMWPE材料比纯UHMWPE对甚高频波更敏感。GF/UHMWPE复合材料在401250Hz内吸收的能量减少了,在12503150Hz内吸收的声能变化不大。PTFE纤维/UHMWPE复合材料比纯UHMWPE对甚高频波更敏感。PTFE纤维/UHMWPE复合材料在402040Hz吸收声能的能力变化不大,在20403800Hz内吸收的声能增加了。与纯UHMWPE相比两种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对甚高频波更敏感。混合纤维/UHMWPE在5001250Hz内吸收的声能比纯UHMWPE少。在12503800Hz内吸收的声能变化不大。(4)Graphene/UHMWPE复合材料对甚高频波更敏感。发泡石墨烯/UHMWPE在整个测试频段内与纯UHMWPE相比吸声能力变化不大。发泡石墨烯/UHMWPE复合材料比纯UHMWPE材料对甚高频波更敏感。石墨烯/UHMWPE复合材料与纯UHMWPE相比在401740Hz频率段内吸收的声能变化不大。在17403800Hz频率段内吸收的声能增多。(5)实验中所测材料对甚高频波的敏感程度:纯UHMWPE=交联UHMWPE<GF/UHMWPE<PTFE/UHMWPE=石墨烯/UHMWPE=发泡石墨烯/UHMWPE<混合纤维/UHMWPE=普通高密度聚乙烯

金佳纯[8](2017)在《超高频高周波作业工人电磁辐射暴露现状及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超高频高周波作业工人电磁辐射暴露水平,并探讨超高频电磁辐射对工人神经行为的慢性健康影响,为超高频电磁辐射职业危害防控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生产工艺有高周波作业的某鞋厂,以该厂所有超高频高周波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作为暴露组,抽取本厂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不接触高周波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的作业工人为对照。通过现场检测确定工作场所高周波机电磁辐射强度,结合岗位接触时间和岗位类别调查及检测结果确定每个作业工人电磁辐射累计暴露强度。应用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4大类8项测试项目:心算、视觉保留、记忆扫描、注意力调转、听数距广度、视简单反应时、曲线吻合、数字筛选,对接触超高频电磁辐射暴露工人和对照工人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评价。问卷调查资料通过Epidata建立数据库,NES-C3测试结果通过NES-C3系统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电磁辐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符合条件用秩和检验),并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结果被调查鞋厂共有高周波车间2个,车间1有型号为PR-4000TAH,频率为40.68MHz,功率为4KW的高周波机42台,PR-4000TAH机台操作工接触的超高频电场强度为138.1±42.1V/m,最大值为231.8V/m,最小值为49.84V/m,车间2有型号为PR-4000TAH,频率为40.68MHz,功率为4KW的高周波机22台,PR-4000TAH机台操作工接触的超高频电场强度为83.54±35.00V/m,最大值为159.40V/m,最小值为34.19V/。本次研究最终暴露组共有85例,其中男22例(占25.88%),女63例(占74.12%);年龄在18—49岁之间(37.87±6.44);对照组共有121例,男37例(占30.58%),女84例(占69.42%);年龄在18—51岁之间(37.73±7.96);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睡眠和学历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神经行为测试结果显示,智力类方面,心算项目暴露组单项神经行为能力指数(NeurobehavioralAbility Index,NAI)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经性别分类后,暴露组女工NAI低于对照组女工(P=0.005),暴露组男工与对照组男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与记忆类方面,视觉保留项目、记忆扫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经性别分类后,仅视觉保留项目NAI暴露组男工高于对照组男工(P=0.011),暴露组女工与对照组女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知觉类方面,注意力调转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听数距广度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性别分类后,注意力调转暴露组女工NAI低于对照组女工(P=0.008),暴露组男工与对照组男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理运动类方面,数字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视简单反应时、曲线吻合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性别分类后,数字筛选暴露组女工NAI低于对照组女工(P=0.001)。在调整了工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睡眠状况、教育程度对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的结果后,发现超高频电磁辐射暴露与神经行为功能负相关(P<0.01)。结论高周波作业工人电磁辐射暴露现状超标情况严重;神经行为功能学研究结果提示高周波电磁辐射可能影响人体神经行为系统,对不同性别工人有不同的健康影响,女工可能在智力、感知觉和心理运动方面受到超高频电磁场的负面健康影响,但男工在学习与记忆方面有正面健康影响,女工更容易受到超高频电磁场的健康影响。

王浩强[9](2016)在《智能全自动称重与热合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称重和包装是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饲料、化工的生产加工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称重系统的精度及稳定性与快速性的要求随之增高。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嵌入式ARM和PLC技术相结合的的控制方案来实现物料的高精度动态称重以及热合封装任务。自动称重控制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称重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称重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动态称量的特点,对称重过程实现多级控制保证称重速度和精度。在控制方法上,采用预测控制的方法对物料的动态称重过程进行在线控制,首先建立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确定各级控制的切换系数来调整各级给料阀门的动作时间。本文称重系统设计的硬件结构包括控制芯片STM32、信号采集和放大电路、通讯模块等。当传感器的压力信号经过AD转换后传送给主控制器STM32,根据相关的控制算法,通过继电器控制阀门的开关,并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实现上位机对称重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热合封装控制系统是本文的另一个关键部分,主要完成在传送带走带过程中对包装袋口进行封口,包括定位、牵引、烫封等环节。热封过程中温度的恒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外观,为此本文设计了由温度控制器、可控硅及热电偶等组成控制方案。热电偶将热封的温度信号传送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根据设定值与测量值进行PID调节输出模拟控制量,控制可控硅触发电路性能,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PLC作为热合系统的主控器,通过OPC方式与上位机通讯,显示系统实时状态以及发送控制参数,达到全自动智能控制。本文利用广泛应用的的图形化语言编程软件LabVIEW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测、参数设定以及报警控制等。所设计的人机界面友好,直观形象,能够使操作员充分展望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对自动称重和热合系统的实验室调试,结果证明了本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张志宏,朱先伟,李伟[10](2013)在《抑制高频热合机电磁辐射》文中提出针对高频热合机在主频、二倍频和三倍频处的电磁辐射强度严重超标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采取措施:设计了谐振电路衰减器,通过建立陷波槽和反作用场的方法,以削弱和吸收热合机机头的电磁辐射强度;重新设计高频振荡电路,减少振荡输出的谐波分量。试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高频热合机的输出频率符合国家电磁兼容标准规定的频率标准,解决了目前高频热合机工作时的电磁泄露辐射污染问题,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二、高频电子热合机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频电子热合机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污染
        1.1.1 电磁污染的危害与防护
        1.1.1.1 电磁污染的危害
        1.1.1.2 电磁污染的防护
        1.1.2 电磁防护效果的评价指标
        1.1.2.1 屏蔽效能
        1.1.2.2 反射损耗
        1.1.2.3 介电常数
        1.1.2.4 磁导率
        1.1.2.5 损耗角正切
        1.1.2.6 有效频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苯胺
        1.2.1.1 聚苯胺的结构与性质
        1.2.1.2 聚苯胺的制备方法
        1.2.1.3 聚苯胺电磁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铁氧体
        1.2.2.1 铁氧体的结构与性质
        1.2.2.2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1.2.2.3 铁氧体电磁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铁氧体/聚苯胺涂层织物
        1.2.3.1 铁氧体的预处理
        1.2.3.2 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3 涂层织物的制备方法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2.3.1 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
        2.3.2 聚苯胺的合成机理
        2.3.3 聚苯胺/涤棉织物的屏蔽机理
    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1 屏蔽效能
        2.4.2 介电常数
        2.4.3 电损耗角正切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苯胺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2.5.1.1 苯胺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2.5.1.2 苯胺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2.5.1.3 苯胺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2.5.2 掺杂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2.5.2.1 掺杂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2.5.2.2 掺杂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2.5.2.3 掺杂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2.5.3 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2.5.3.1 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2.5.3.2 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2.5.3.3 掺杂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2.5.4 氧化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2.5.4.1 氧化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2.5.4.2 氧化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2.5.4.3 氧化剂种类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2.5.5 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2.5.5.1 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2.5.5.2 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2.5.5.3 氧化剂浓度对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氧化三铁的有机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3.3.1 四氧化三铁的有机改性
        3.3.2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
        3.3.3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合成机理
        3.3.4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屏蔽机理
    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3.4.1 屏蔽效能
        3.4.2 介电常数
        3.4.3 电损耗角正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KH550 含量对四氧化三铁有机改性的影响
        3.5.1.1 KH550 含量对改性四氧化三铁屏蔽效能的影响
        3.5.1.2 KH550 含量对改性四氧化三铁介电常数的影响
        3.5.1.3 KH550 含量对改性四氧化三铁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对四氧化三铁有机改性的影响
        3.5.2.1 反应温度对对改性四氧化三铁屏蔽效能的影响
        3.5.2.2 反应温度对对改性四氧化三铁介电常数的影响
        3.5.2.3 反应温度对改性四氧化三铁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3.5.3 反应时间对四氧化三铁有机改性的影响
        3.5.3.1 反应时间对改性四氧化三铁屏蔽效能的影响
        3.5.3.2 反应时间对改性四氧化三铁介电常数的影响
        3.5.3.3 反应时间对改性四氧化三铁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内容及方法
        4.3.1 四氧化三铁的有机改性
        4.3.2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
    4.4 测试指标与方法
        4.4.1 屏蔽效能
        4.4.2 介电常数
        4.4.3 电损耗角正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苯胺浓度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1.1 苯胺浓度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1.2 苯胺浓度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1.3 苯胺浓度对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5.2 改性四氧化三铁用量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2.1 改性四氧化三铁用量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2.2 改性四氧化三铁用量对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2.3 改性四氧化三铁用量对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5.3 左旋樟脑磺酸浓度对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3.1 左旋樟脑磺酸浓度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3.2 左旋樟脑磺酸浓度对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3.3 左旋樟脑磺酸浓度对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5.4 三氯化铁浓度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4.1 三氯化铁浓度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4.2 三氯化铁浓度对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4.3 三氯化铁浓度对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5.5 反应温度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5.1 反应温度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5.2 反应温度对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5.3 反应温度对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5.6 反应时间对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电磁性能的影响
        4.5.6.1 反应时间对涂层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
        4.5.6.2 反应时间对涂层织物介电常数的影响
        4.5.6.3 反应时间对涂层织物电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5.3.1 改性四氧化三铁粉末的制备
        5.3.2 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
    5.4 测试指标与方法
        5.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4.2 X射线衍射(XRD)
        5.4.3 红外光谱(FTIR)
        5.4.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5.5 结果与讨论
        5.5.1 XPS分析
        5.5.2 XRD分析
        5.5.3 FTIR分析
        5.5.4 VSM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变压器高压套管芯体干燥设备高频电源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频加热技术
        1.3.1 高频介质加热技术原理
        1.3.2 高频介质加热技术特点
    1.4 本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二章 高频电源电路设计原理
    2.1 高频介质电源工作原理
    2.2 大功率电子管阳极高压电路的设计
        2.2.1 低通噪声滤波器的设计
        2.2.2 隔离变压器的设计
        2.2.3 调压电路设计
        2.2.4 升压变压器设计
        2.2.5 整流滤波电路
    2.3 高频振荡及匹配电路
        2.3.1 高频振荡电路
        2.3.2 匹配输出电路
    2.4 控制及保护等辅助电路
        2.4.1 高压控制电路
        2.4.2 保护电路
    2.5 电子管灯丝电源电路
        2.5.1 灯丝电子稳压器
        2.5.2 单相灯丝磁饱和稳压器
        2.5.3 灯丝供电电路设计
        2.5.4 灯丝供电控制电路设计
    2.6 输出负载极板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频电源振荡频率对工艺的影响
    3.1 温度、压强的影响
    3.2 温度、压强的选取
    3.3 高频发生器振荡频率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套管干燥设备样机实验
    4.1 试验过程
        4.1.1 样机安装
        4.1.2 试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面向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PIS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产品识别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产品识别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产品识别系统相关概念论述
    2.1 企业识别和产品识别
        2.1.1 企业识别
        2.1.2 产品识别
        2.1.3 企业识别与产品识别
    2.2 产品识别系统概述
        2.2.1 产品识别系统的概念和构建目的
        2.2.2 产品识别系统的构成
        2.2.3 产品识别系统的特征
第3章 产品识别系统的导入
    3.1 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特征分析
        3.1.1 东北装备制造业特征
        3.1.2 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特性
    3.2 PIS导入的必要性分析
        3.2.1 区域外装备制造企业的PIS分析
        3.2.2 区域内装备制造企业的PIS分析
        3.2.3 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PIS存在问题
        3.2.4 导入PIS的需求性
    3.3 导入PIS的效益分析
        3.3.1 购买方的效益分析
        3.3.2 管理者的效益分析
        3.3.3 设计师的效益分析
        3.3.4 企业的效益分析
第4章 PIS的构建——以机床企业为例
    4.1 以理念识别的构建为基础
        4.1.1 产品理念识别的框架
        4.1.2 产品理念识别的主题确定
        4.1.3 基于市场期待的理念表达走向选择
    4.2 以视觉识别的构建为核心
        4.2.1 产品意象的确定
        4.2.2 产品视觉识别要素的权重分析
        4.2.3 产品造型识别的特征要素的统一
    4.3 以行为识别的构建为辅助
        4.3.1 统一操控区域的行为识别要素
        4.3.2 统一数控区域的行为识别要素
第5章 宇飞高频设备有限公司的PIS设计实践
    5.1 宇飞高频的PIS现状分析
        5.1.1 宇飞高频的理念识别现状
        5.1.2 宇飞高频的视觉识别现状
        5.1.3 宇飞高频的行为识别现状
    5.2 宇飞高频的PIS构建
        5.2.1 宇飞高频的理念识别构建
        5.2.2 宇飞高频的视觉识别构建
        5.2.3 宇飞高频的行为识别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4)无纺布纸尿裤超声封合机理研究与机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纸尿裤概述
    1.3 纸尿裤市场现状
    1.4 纸尿裤的封合方式
    1.5 超声波封合的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纸尿裤超声封合技术与封合仿真
    2.1 纸尿裤的组成及特点
        2.1.1 纸尿裤的组成
        2.1.2 无纺布纸尿裤的生产工艺流程
        2.1.3 无纺布纸尿裤的封合要求
    2.2 超声波发生原理与超声设备
        2.2.1 超声波概述
        2.2.2 超声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2.2.3 超声封合设备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3 超声波封合技术
        2.3.1 超声波封合原理
        2.3.2 无纺布超声波封合过程
        2.3.3 超声波封合的传热
        2.3.4 影响无纺布超声封合的因素
        2.3.5 无纺布超声封合的特点
    2.4 无纺布纸尿裤超声波封合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
        2.4.1 无纺布纸尿裤封合要求
        2.4.2 ANSYS仿真流程
        2.4.3 ANSYS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无纺布纸尿裤的超声波封合机构设计
    3.1 无纺布超声波封合要求
        3.1.1 无纺布纸尿裤的结构尺寸
        3.1.2 无纺布纸尿裤封合效率
        3.1.3 无纺布纸尿裤的封合质量要求
    3.2 无纺布纸尿裤的超声波封合机构设计方案
        3.2.1 内置共轭凸轮摇摆式+复位底凸轮机构
        3.2.2 双沟槽凸轮机构
    3.3 曲柄导杆封合机构方案
        3.3.1 曲柄导杆封合机构的工艺流程
        3.3.2 曲柄导杆式封合机的组成
        3.3.3 曲柄导杆式封合机构的工作原理
        3.3.4 焊头的设计
        3.3.5 变幅杆的选择
    3.4 本章小节
4 曲柄导杆式超声波封合机的分析
    4.1 超声波无纺布纸尿裤封合装置的总体方案概述
    4.2 轴的校核
    4.3 曲柄导杆式封合机构的关键要素
    4.4 连杆机构设计
        4.4.1 机构从动件的角位移和角速度
        4.4.2 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比
    4.5 结构静力分析
        4.5.1 轴的静力分析
        4.5.2 支撑板的静力分析
        4.5.3 焊接底板静力学分析
    4.6 机构的运动分析
        4.6.1 条件假设
        4.6.2 机构简化
        4.6.3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4.6.4 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薄膜材料双轴力学性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膜材研究现状
        1.2.1 薄膜静力性能研究现状
        1.2.2 薄膜静力性能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1.2.3 薄膜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2.4 薄膜振动特性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工作
第2章 膜结构理论分析
    2.1 静力小挠度理论
        2.1.1 理论模型
        2.1.2 基本方程及其解
    2.2 静力大挠度理论
        2.2.1 理论模型
        2.2.2 基本方程及其解
    2.3 振动响应理论
        2.3.1 理论假设
        2.3.2 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膜材试验方案与试验装置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与任务
        3.1.2 静力荷载试验方案
        3.1.3 冲击荷载试验方案
    3.2 试验装置
        3.2.1 试验支撑装置
        3.2.2 试验测量装置
        3.2.3 施加荷载装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膜材静力与冲击试验
    4.1 薄膜裁剪制作
        4.1.1 膜材制作设备
        4.1.2 膜材的裁剪制作
    4.2 试验误差分析与有效措施
        4.2.1 试验误差分析
        4.2.2 有效措施
    4.3 静力试验
        4.3.1 试验技术要求
        4.3.2 单轴试验实施
        4.3.3 双轴试验实施
    4.4 冲击荷载试验
        4.4.1 试验技术要求
        4.4.2 冲击荷载试验实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单轴试验结果分析
        5.1.1 单轴试验0 度预张力
        5.1.2 单轴试验15 度预张力
        5.1.3 单轴试验30 度预张力
        5.1.4 单轴试验45 度预张力
        5.1.5 单轴试验60 度预张力
        5.1.6 单轴试验75 度预张力
        5.1.7 单轴试验90 度预张力
        5.1.8 整理后的数据及分析
    5.2 双轴试验结果分析
        5.2.1 预张力为1kN/m
        5.2.2 预张力为2kN/m
        5.2.3 预张力为4kN/m
        5.2.4 预张力为6kN/m
        5.2.5 预张力为8kN/m
        5.2.6 整理后的数据及分析
    5.3 冲击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数据及分析
        5.3.2 整理后的数据及分析
    5.4 试验结果讨论
        5.4.1 单轴试验结果讨论
        5.4.2 双轴试验结果讨论
        5.4.3 冲击荷载试验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囊体结构概述
        1.2.1 囊体结构的特点
        1.2.2 囊体结构的分类
        1.2.3 囊体结构研究现状
    1.3 囊体材料概述
        1.3.1 囊体材料的微观结构
        1.3.2 囊体材料的发展过程
        1.3.3 囊体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囊体材料结构层纱线力学行为及强度研究
    2.1 引言
    2.2 囊体材料拆解及其微观结构分析
        2.2.1 囊体材料拆解方法及过程
        2.2.2 囊体材料结构层及功能层微观结构分析
    2.3 囊体材料及其结构层纱线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1 纱线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2 囊体材料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3 拉伸试验结果对比及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囊体材料自然老化条件下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囊体结构自然老化及试件取样
        3.2.1 囊体结构自然老化过程
        3.2.2 囊体材料自然老化试件取样
    3.3 单轴单调拉伸试验
        3.3.1 老化材料单轴单调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3.2 强度参数对比
    3.4 单轴循环拉伸试验
        3.4.1 加载机制与试验过程
        3.4.2 老化材料单轴循环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5 双轴循环拉伸试验
        3.5.1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及弹性常数计算
    3.6 老化折减函数的构想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囊体材料热合缝力学行为及强度研究
    4.1 引言
    4.2 热合缝试件
        4.2.1 母材及焊接带
        4.2.2 热合缝试件焊接形式
        4.2.3 试验制备
    4.3 热合界面微观结构观测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设备
        4.3.2 热合界面观测过程
        4.3.3 热合界面观测结果
    4.4 囊体材料热合缝节点拉伸试验
        4.4.1 试验设备及DIC非接触测量技术
        4.4.2 试验过程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测试方法及新型试件设计
    5.1 引言
    5.2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
        5.2.1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分析
        5.2.2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方案
    5.3 囊体材料双轴拉伸强度试验
        5.3.1 三种材料的试件制备
        5.3.2 强度试验设备
        5.3.3 试验过程
    5.4 试验结果及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初步讨论
        5.4.1 破坏形态分析
        5.4.2 试验曲线分析
        5.4.3 核心区单层窗名义应力分析
        5.4.4 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初步讨论
        5.4.5 破坏包络面的提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及强度模型
    6.1 引言
    6.2 多应力比双轴抗拉强度试验
        6.2.1 试件制备
        6.2.2 双轴试验机及高速摄影仪
        6.2.3 经纬向应力比选定
        6.2.4 试验过程
    6.3 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及破坏模型
        6.3.1 试验应变场分析
        6.3.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6.3.3 响应面及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
        6.3.4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6.3.5 囊体材料多应力比双轴抗拉强度分析
        6.3.6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强度模型
        6.3.7 五参数强度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囊体结构精细化数值建模及强度分析
    7.1 引言
    7.2 囊体结构精细化建模
        7.2.1 典型飞艇囊体结构理想几何
        7.2.2 典型飞艇囊体结构几何建模
    7.3 材料定义及边界条件
        7.3.1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解析表达
        7.3.2 囊体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及五参数强度模型数值方法
        7.3.3 边界条件设置
        7.3.4 荷载设置
        7.3.5 单元信息汇总
    7.4 显式动力法
        7.4.1 显式动力法原理
        7.4.2 显式动力法特点及选用原因
        7.4.3 显式动力法参数设置及系统能量
    7.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5.1 理想回转体飞艇囊体结构模型充气破坏模拟结果
        7.5.2 精细化飞艇囊体结构模型充气破坏模拟结果
    7.6 关于模拟结果的讨论
        7.6.1 临界气压分析
        7.6.2 破坏位置与破坏机理
        7.6.3 数值模拟的局限性
    7.7 囊体结构的优化方向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囊体材料VUMAT用户子程序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及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改性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UHMWPE的性能
        1.2.1 UHMWPE的基本性能
        1.2.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特殊性能
    1.3 UHMWPE的分子结构
2 高分子材料及UHMWPE吸能机理研究现状
    2.1 高分子材料的消声减振研究
        2.1.1 高分子材料的吸声机理研究
        2.1.2 高分子材料的减振机理研究
    2.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消声减振性能
    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抗冲击性能应用
    2.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4.2 论文研究的内容
3 实验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
        3.2.1 制备仪器
        3.2.2 测试仪器
    3.3 配方量的确定及各种工艺条件的确定
    3.4 实验流程
        3.4.1 复合材料的制备
        3.4.2 性能测试及表征
4 UHMWPE及其交联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
    4.1 UHMWPE的消声减振机理及性能
        4.1.1 吸声性能分析
        4.1.2 UHMWPE和高密度聚乙烯减振现象
        4.1.3 UHMWPE隔声性能分析
        4.1.4 UHMWPE消声减振机理
    4.2 交联UHMWPE的消声减振机理及性能
        4.2.1 描述模型
        4.2.2 减振性能分析
        4.2.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5 纤维增强UHMWPE的消声减振性能
    5.1 玻璃纤维增强UHMWPE的消声减振性能
        5.1.1 描述模型
        5.1.2 减振性能分析
        5.1.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5.2 聚四氟乙烯纤维增强UHMWPE的消声减振性能
        5.2.1 模型描述
        5.2.2 减振性能分析
        5.2.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5.3 混合纤维增强UHMWPE的消声减振性能
        5.3.1 模型描述
        5.3.2 减振性能分析
        5.3.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6 石墨烯填充UHMWPE及其发泡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
    6.1 石墨烯填充UHMWPE的消声减振性能
        6.1.1 模型描述
        6.1.2 减振性能分析
        6.1.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6.2 石墨烯填充UHMWPE发泡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
        6.2.1 模型描述
        6.2.2 减振性能分析
        6.2.3 隔声和吸声性能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超高频高周波作业工人电磁辐射暴露现状及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路线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研究工厂基本情况
    3.3 暴露评价
    3.4 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
    3.5 神经行为功能异常多因素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神经行为毒理学及其测试评价系统
    4.2 暴露水平分析与讨论
    4.3 暴露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讨论
    4.4 关于生物学机制方面的探讨
    4.5 相关防控建议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综述 电磁辐射暴露现状及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表
    附录2 第三代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urobehavioral Evaluation System Chinese3rd Generation,NES-C3)测试项目及方法介绍
致谢
参考文献

(9)智能全自动称重与热合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称重及热合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自动称重包装系统的工艺流程概述
    2.2 自动称重包装系统的主要结构介绍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称重子系统分析与设计
        2.4.1 称重控制系统的组成
        2.4.2 称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4.3 控制对象分析
        2.4.4 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
        2.4.5 控制器特性分析
        2.4.6 控制策略
        2.4.7 称重控制器的设计
    2.5 热合封口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5.1 系统的热封原理
        2.5.2 热合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称重控制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
    3.1 称重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1 CPU处理模块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1.4 继电器输出电路设计
        3.1.5 通讯模块设计
        3.1.6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3.2 称重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2.1 开发环境介绍
        3.2.2 主程序设计
        3.2.3 与上位机通讯设计
        3.2.4 A/D采样程序设计
        3.2.5 输出驱动软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合封口控制系统设计
    4.1 热封工艺
    4.2 热封实现方法
    4.3 热封系统硬件设计
    4.4 热封系统软件设计
        4.4.1 PLC程序设计
        4.4.2 人机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在线监控系统设计
    5.1 LabVIEW功能简介
    5.2 监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3 通信模块设计
        5.3.1 LabVIEW与ARM处理器的通信
        5.3.2 LabVIEW与PLC的通信
    5.4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5.5 系统web发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
    6.1 自动称重控制系统调试
        6.1.1 称重控制系统的调试过程
        6.1.2 实验结果
        6.1.3 误差分析
    6.2 热合封装控制系统调试
        6.2.1 PLC与触摸屏通讯
        6.2.2 PLC与变频器通信
        6.2.3 PLC与温度控制器通信
        6.2.4 热合系统调试
第七章 展望与总结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频电子热合机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四氧化三铁/聚苯胺涤棉涂层织物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 于永涛.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变压器高压套管芯体干燥设备高频电源电路设计[D]. 杨明颖. 河北大学, 2020(08)
  • [3]面向东北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PIS设计研究[D]. 崔淼.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5)
  • [4]无纺布纸尿裤超声封合机理研究与机构设计[D]. 戴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5]薄膜材料双轴力学性能机理研究[D]. 张晓五.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6]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D]. 石泰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改性材料的消声减振性能研究[D]. 陈雪雪. 中北大学, 2018(08)
  • [8]超高频高周波作业工人电磁辐射暴露现状及对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调查[D]. 金佳纯.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 [9]智能全自动称重与热合控制系统研究[D]. 王浩强. 扬州大学, 2016(02)
  • [10]抑制高频热合机电磁辐射[A]. 张志宏,朱先伟,李伟. 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标签:;  ;  ;  

高频电子热合机原理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