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成立

四川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成立

一、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胡成,姚新强[1](2021)在《我国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郑茂[2](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瞬时性、破坏性,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直接损害,同时易引发次生灾害。四川省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处,且东经104度以西地区包含龙门山等多条地震带,所以致使四川省成为全国地震多发省份之一,同时从中暴露出四川省在监测预警、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使得四川省在首次面对大型地震灾害时的防灾减灾能力稍显被动,因此,文章以四川省面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切入点,探究四川省自汶川地震后至今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针对未来面对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并据此提出相关提升能力的策略。论文共包含3个部分,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研究进展做出了归纳总结,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次,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文章结合现状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性分析,运用专家咨询法和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了因子的信度检验,最终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处理运用熵权-TOPSIS法,依据计算结果对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利用灵敏度分析结果设定五种仿真方案。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DSS对系统模型进行动态仿真预测和方案优选,从而分析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结合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和不同方案的影响因素,根据仿真结果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从评价角度来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发展最迅速的为监测预警能力,最缓慢的为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2)敏感性分析中最为敏感的状态变量为监测预警能力,符合评价现状,其中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3)根据敏感性因素设置的五大方案,经仿真预测分析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四川省地震灾害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从研究结论可知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次通过软件构建模型并设定研究方案,从研究结论可知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研究结果为推动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宁[3](2020)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文中指出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性事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是要在日常及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有效队伍管理的全过程,以保障救援队伍的高效安全作业,同时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队伍的建立和优化是深化政府治理改革,解决防灾救灾难题的必要手段,需要通过全面的数据统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提升灾难治理能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体制问题,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着作中使用的“公共地悲剧”来比喻“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在灾难发生时得到救援是所有公民享有的权益,但是灾害应急救援却只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看到作用,灾害过后它的重要性就被很快遗忘,所以出现了对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上认识的不足。本人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济南市561名森林消防专业队员进行了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被调查森林消防专业队的人员除了专业森林消防工作外,其他联动性质的工作较少,并且薪资水平较低,对自身薪资的满意度较低,同时,装备上也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管理问题形成的几个原因,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多功能化水平不足,应急专家队伍结构配置存在不足,应急救援队伍系统的组织构架建设问题,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经费和装备保障问题,志愿者队伍整体不够规范化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灾害应急救援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划,以实现多种形式、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奖励和处罚的结合,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调度的有效机制,灾难的复杂性使得单个部门或政府机构没有能力独自应对。因此要尽快进行多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预案与现场处置演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是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应急人员的实际应急救援效果;四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规划,有效整合,相似类型的部门可以组成联合救援队,比如夏季防洪、冬季防火的多功能队伍。这样也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优化政府救援力量的整体结构,完善救援队伍的能力配置;五是加大火灾应急救援经费装备投入;六是加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最后是结论和展望。国家重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但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灾难或者有很多人牺牲,没有人能注意到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逆行者。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架构,从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制入手,加强顶层设计到多管齐下的多层次的设计,全面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王巍[4](2020)在《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地震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经过2008年8级汶川地震、2010年7.1级玉树地震、2013年7.0级芦山地震、2017年7.0级九寨沟地震等大地震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得到不断完善。每次地震后对本次应急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能力评价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来说都很重要。然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出应该对地震应急响应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立足地震应急响应阶段,提出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供评价方法,这对于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倒逼地震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多次国内外地震应急响应事件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首个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模型,探索了可用于它方评价的路径,可以对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应急响应能力评价,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提出了重大地震灾害和应急响应能力的概念,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在构建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从响应主体的角度进行一级评价指标的划分,4个一级评价指标为政府应急响应能力、社区应急响应能力、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和群众应急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4个二级评价指标和48个三级评价指标。其次,在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时,结合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及案例,首先明确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再确定出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分析评价指标C1队伍响应能力时,结合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地震响应标准工作程序》的标准初稿作为本研究的成果之一。再次,在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时,共进行了两次专家问卷调查工作,征求专家意见,第一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499份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修正和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问卷调查得到276份反馈,根据专家打分结果,运用SPSS软件和MATLAB工具计算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四次地震为例,利用本文所提供的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评价了四次地震中的政府应急响应能力。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继续研究的方向。

杨鸽[5](2020)在《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愈发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地震灾害是全球突发事件之首,20世纪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虽然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自然灾害,同样不能忽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22日,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全球250万人感染、17.3万人死亡,我国8.4万人感染、4642人死亡。突发事件逐渐成为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威胁。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面临着灾害发生频率高、受灾群众覆盖广、救灾队伍建设迟缓等严峻的挑战,国家出台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等系列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在法律预案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物资装备管理、应急培训演练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建设,充分发挥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在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中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将挽救灾区灾民生命和满足灾区灾民需求放在首位,资料显示为应对新冠疫情防治,国家共派出医疗队346支共426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省。应急医学救援队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高度依赖的逆行队伍。本文不断加大队伍建设的政策牵引、资金投入、管理建设等研究,针对陕西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密度分布、历年灾害伤亡数据等特点,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对陕西省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采取经验借鉴方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经验,最终提出完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体系及专业化管理理念尚未成熟;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度不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单位工作与平时训练矛盾突出,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人力配置尚需均衡,省级队伍分布过于集中,队伍编制缺乏依据,队伍抽组困难,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预案制度尚需健全,大多数制度预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各项措施难以落实;经费支持尚需增加,政府部门在有限的应急体系建设经费中难以投入足够的经费用于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除政府专项拨款外,队伍建设经费主要依托于原单位的资金筹措;物资装备尚待更新,对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配备、药品器材储备、救援车辆保障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物资装备面临严重老化问题,不仅不能满足救援需求,还会面临被救援的风险,导致救援效率大大降低;培训演练尚需训实,队伍训练主要以理论性知识培训为主,演练缺乏实战性,缺乏处理大规模伤亡人员的经验,人员的应急意识和素质欠缺,导致队伍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同时缺少考核评估机制,队伍能力难以综合考量。综上,为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引起的伤亡,最大程度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危,履行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时代任务和职能职责,提高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整体医疗救援水平,本文提出了完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专业救援队伍,灵活编制队伍人数,同时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人;二是加强救援队伍体系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建设航空医疗队伍规范,增强民间救援队伍保障制度;三是探索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扩展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和加强对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四是强化物资装备信息化,通过物资装备配备的模块化设计,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式,强化队伍物资装备建设,完善物资装备管理制度;五是形成培训演练常态化机制,通过有效推进军地、部门之间联合演练和多样化培训,加强人才队伍训练力度,落实训练考核评估制度等方式全面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工作。

李超[6](2020)在《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跃居为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即将实现全面进入小康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公众对于民生问题都有不同的关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从非常态化的偶然发生,已经转变为常态化的频繁发生,公众对于安全也愈发关注,这成为了新时期政府在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因此,公共危机的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时的态度、反应和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预警机制,事发后的应急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四川长宁6.0级地震是一起自然灾害类的突发公共事件,因四川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使得此次地震自发生起就受到公众的关注,同时因为地震发生在晚上,给整个应急救援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地震本身的巨大破坏性,从而加大了应急救援的难度,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从突发性、紧急性、迅速扩散和事态不确定方面来看,长宁地震都是一次典型的公共危机。本文以此次地震事件为案例,科学分析四川省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事前监测预警、应急联动救援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积极做法,在逐一剖析成效的同时,提出预警机制、应急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对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启示作用,以期对今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与指导。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简述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存在的困境,并对案例的典型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简述长宁地震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了四川省政府的具体应对措施并做出成效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三个方面。第六章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加强预防管理,掌握应对主动权,二是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五是加强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形象,六是全方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张晓君[7](2019)在《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灾难,治理方式的变革可能延缓甚至是阻碍发展的进程,也有可能加速甚至发展出新的发展模式。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制度表现出了很高的效率,受灾地区灾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世界灾后重建与治理提供了经验。本文研究基于对汶川地震受灾地区长期的观察,在比较了灾害周期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等理论之后,进一步回答现实问题:社会结构在因为地震剧烈震动过后,迅速完成了整合和重构,制度和治理结构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从政府与社会的研究视角,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下,构建了分析框架,指出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呈现出“渐进赋权—分层嵌入”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框架。在实证方面,笔者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时和共时层面,利用嵌套式案例研究方法在分析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这一案例的同时,将汶川震后社会治理变迁分为恢复重建阶段和后重建阶段,分析了多个研究单元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在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央政府、援建地政府、受灾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空间和历史变迁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同层级的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主导了社会治理变迁的进程,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遵循不同的逻辑,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平衡。面对地震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制度目标不同,因此,制度要素的组合也不同。“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是灾后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特征,具体来说:中央政府的从顶层设计决定了社会力量在受灾地区发展的基本格局,援建地和受灾地区政府在“政治锦标赛”和政绩压力下,为了创新、高效地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有选择地”与社会力量合作,赋予社会力量资源、制度支持及合法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同时间段地震受灾地区社会治理任务的转变,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力量通过不同的策略进入不同层级政府社会治理结构中,对上层政府进行政策倡导、提供政策建议,以游说政府官员的方式将意见上达,以诉苦等方式寻求政府的合法性、资源和制度支持;对基层政府加强联络,通过服务融入。在灾后社会治理的变迁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分享合法性和财政资源,通过嵌入达到了加强对社会力量控制的目的,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它们自主权,起到赋权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以削弱党和政府原有的强大自主性与资源动员能力为前提,而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和策略下以“强政府—强社会”为最优目标模式。虽然各个国家之间的制度背景存在差异,但是灾害导致的伤害和损失却是一样的,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似的。与国家主导型、社区为中心型和多主体合作参与型的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主要模式不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治理为世界巨灾之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举国动员、对口支援重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合作是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完成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保证自然灾害不会进一步引发社会灾害的关键。但是,巨灾和由巨灾引致的制度变迁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后效和社会变迁,还需要对长期的制度进行调整,对社会力量进行有效引导,赋权、吸纳与嵌入是其中的关键。

袁远亮[8](2018)在《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总结四川凉山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分析面临困难问题;提出深化改革,强化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提高应急救援综合管理能力的发展思路。

黄鑫,颜青余,邢东林[9](2017)在《国内外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特大地震灾难,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各有异同。本文总结了美国、德国、日本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以国家(四川队)紧急医学救援队参加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为基础,探讨了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建设、救援方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袁建光,屈阳[10](2015)在《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综述》文中提出通过文献调查、专家组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从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自救互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紧急安置等方面对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活动进行了综述。

二、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基本情况
    1.1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1.2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1.3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2 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2.1 队伍体系基本建成
    2.2 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2.3 部门联动更加紧密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对策建议
4 结论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仿真研究方法选择分析
    2.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选择分析
        2.1.1 TOPSIS法
        2.1.2 熵值法
        2.1.3 熵权—TOPSIS模型的分析原理
    2.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法选择分析
        2.2.1 系统动力学定义和特征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2.2.3 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
    2.3 本章小结
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四川省地震灾害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3.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3.3 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的目的
    3.4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依据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指标体系的维度设置
        3.5.2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5.3 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选择
        3.5.4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4.3.1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评价分析
        4.3.2 灾害管理能力能力评价分析
        4.3.3 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评价分析
        4.3.4 救援能力评价分析
        4.3.5 震后重建物资与资金能力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系统仿真模拟
    5.1 模型构建原则与系统分析
        5.1.1 模型构建原则
        5.1.2 系统分析
    5.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SD仿真模型的建立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绘制系统结构图
        5.2.3 建立系统模型
    5.3 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
        5.3.1 系统动力学方程分类
        5.3.2 确定系统中主要参数
        5.3.3 系统方程的构建
        5.3.4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赋值及确定函数关系式
    5.4 模型的检验
        5.4.1 模型的极端情况测试
        5.4.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4.3 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5.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及提升策略研究
        5.5.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案的设定
        5.5.2 仿真方案的对比分析
        5.5.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 B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C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仿真参数调查问卷
附录 D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原始数据
附录 E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详细步骤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与研究结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1.3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1.1.4 研究的创新点
    1.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基本概念
        1.3.1 危机管理
        1.3.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1.3.3 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第2章 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2.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
        2.1.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架构
        2.1.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体系
    2.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
        2.2.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法律保障
        2.2.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后勤保障
    2.3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第3章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境外实践
    3.1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分类
    3.2 境外典型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分析
        3.2.1 境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构架分析
        3.2.2 国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4章 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
        4.1.1 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管理不足
        4.1.2 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指挥机制不完善
    4.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问题
        4.2.1 应急救援队伍的相关法律建设不完善
        4.2.2 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经费和装备保障不足
    4.3 志愿者队伍整体不够规范化
第5章 改善S省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5.1.1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化管理架构建设
        5.1.2 建立综合指挥、多功能作战的有效机制
    5.2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问题对策分析
        5.2.1 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5.2.2 加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投入
    5.3 加强社会非专业力量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震灾害等级
        2.1.2 地震应急响应阶段
        2.1.3 应急响应能力
    2.2 基本决策方法
        2.2.1 头脑风暴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2.3.5 灰色综合评价法
        2.3.6 几种比较新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的类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体系的初步构建
        3.3.3 体系的修正
    3.4 指标内涵和评价标准
        3.4.1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
        3.4.2 社区应急响应能力
        3.4.3 救援力量应急响应能力
        3.4.4 群众应急响应能力
    3.5 小结
第四章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1 样本数据的分析检验
        4.1.1 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4.1.2 样本数据效度分析
        4.1.3 专家权威性和样本修正
    4.2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指标权重排序
    4.4 结果分析
        4.4.1 本文结论与原始数据的对比
        4.4.2 样本筛选与分类对比
        4.4.3 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5.1 灾情回顾
    5.2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情况对比
    5.3 四次地震政府应急响应能力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第一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2 第二次调查问卷内容
    附录3 标准草稿
    附件4 第二次调查问卷结果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来源
        1.选题背景
        2.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突发事件
        2.应急医学救援
        3.应急医学救援队伍
        4.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二)理论基础
        1.双因素理论
        2.团队生产理论
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需求分析和现状调研
    (一)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人才建设情况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建设
        3.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取得建设成效
    (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需求分析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任务特点要求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专业能力要求
        3.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的功能定位要求
    (三)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1.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环境背景调研
        2.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问卷调查实施
        3.陕西省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访谈调查实施
    (四)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人力配置尚需均衡
        2.预案制度尚待健全
        3.经费支持尚待增加
        4.装备物资尚待更新
        5.培训演练尚需训实
三、国内外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二)日本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三)国内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四)国内外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经验借鉴
        1.军民一体化的全国性灾害医学系统的应急管理优势
        2.重视法制化的应急救援主体责任及权益的合法保障
        3.具有前瞻性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体系战略目标
        4.面向任务需求的专业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组建模式
四、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方案
    (一)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1.配置专业救援队伍
        2.灵活编制队伍人数
        3.职责分工落实到人
    (二)加强队伍体系化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3.建设航空医疗救援队伍规范
        4.增强民间救援队伍保障制度
    (三)经费筹措渠道多样化
        1.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2.扩展多样化经费筹措渠道
        3.加强对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四)强化物资装备信息化
        1.完善物资装备管理制度化
        2.物资装备配备模块化设计
        3.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五)形成培训演练常态化
        1.有效推进联合培训演练模式
        2.发展多样化的培训演练方式
        3.着重加强人才队伍训练力度
        4.制定落实训练考核评估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状况
    2.1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
        2.1.1 公共危机管理的萌芽阶段(2003 年以前)
        2.1.2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阶段(2003 年—2018 年)
        2.1.3 公共危机管理的突破阶段(2018 年以后)
    2.2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分析
        2.2.1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的困境
        2.2.2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的困境
        2.2.3 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的困境
    2.3 四川省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典型性分析
        2.3.1 四川省政府在地震前成功实现预警
        2.3.2 四川省政府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2.3.3 四川省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第三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案例描述
    3.1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情况概述
    3.2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
        3.2.1 四川长宁6.0 级地震危机管理总体概述
        3.2.2 应急响应启动迅速
        3.2.3 成功实现危机预警
        3.2.4 坚持应急值守制度
        3.2.5 应用科技手段
        3.2.6 及时公布信息,消除公众恐慌
    3.3 案例的成效分析
        3.3.1 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3.3.2 防止了舆论危机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3.3.3 提升政府形象,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四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成效分析
    4.1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效预警的必要性
    4.2 灾害预警的主要做法
        4.2.1 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4.2.2 促进监测信息共享
        4.2.3 全面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4.2.4 强化预防意识
        4.2.5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危机意识
    4.3 灾害预警机制的成效分析
        4.3.1 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减少了灾害损失
        4.3.2 地震预警技术显着提升
        4.3.3 狠抓预防促使公共危机管理重心前移
        4.3.4 引导宣传到位,提高了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五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分析
    5.1 应急机制确定的作用
        5.1.1 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应急效率
        5.1.2 应急联动有利于保障应急力量
        5.1.3 应急演练有助于提升应急能力
    5.2 案例具体做法
        5.2.1 统一指挥,建立了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
        5.2.2 积极与多部门协同合作
        5.2.3 组织常态化演练
    5.3 应急机制的成效分析
        5.3.1 综合应急指挥体系提升了应急效率
        5.3.2 多元应急联动,提高了救援效果
        5.3.3 应急演练提升了应急能力
    5.4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5.5 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5.6 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成效分析
第六章 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的启示
    6.1 加强预防管理,掌握应对主动权
        6.1.1 强化预防意识、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6.1.2 坚持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管理的开放式结合
    6.2 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
    6.3 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
    6.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5 加强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形象
    6.6 全方位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6.6.1 加大经费投入
        6.6.2 夯实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6.6.3 构建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人才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议题的选择
        (一)无法回避的自然灾害
        (二)灾害应对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
    二、研究概述:现实问题和意义
        (一)研究界定
        (二)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四、框架结构与内容简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键概念辨析
        (一)灾后恢复重建
        (二)制度变迁与社会变迁
        (三)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变迁
    二、关于灾害推动社会变迁的争论
        (一)巨灾推动社会变迁
        (二)灾害不会导致社会变迁
    三、关于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三种解释
        (一)国家主导型
        (二)社区为中心型
        (三)多主体合作参与型
    四、简要的评述
第三章 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政府与社会
        (一)国家与社会视角的局限
        (二)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的优势及与本研究的契合
    二、理论范式:历史制度主义
        (一)制度变迁与长期制度分析
        (二)理论范式与本研究的契合
    三、分析框架的建构:渐进赋权、分层嵌入与制度变迁
        (一)渐进赋权
        (二)分层嵌入
        (三)关键节点与情境
        (四)分析框架:“渐进赋权—分层嵌入”与制度变迁
    四、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二)研究设计
第四章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时期重建的社会治理
    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制度主义阐释
        (一)灾后恢复重建的制度安排
        (二)灾后恢复重建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织运作与资源投入
        (一)组织运作
        (二)资源投入
    三、社会治理重建思路及其指引下的重建探索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契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
        (二)社会力量进入与社会治理的重建思路探索
第五章 汶川地震后重建时期的社会治理的转型与发展
    一、地震与恢复重建导致的社会后效与社会变迁
        (一)宏观层面的社会后效
        (二)中观层面的社会变迁
        (三)微观层面的社会适应
    二、政社关系的变迁:中央政府、援建省份政府、灾区政府与社会自治
        (一)中央政府开启“政府—社会”合作治理格局
        (二)受灾地区政府的“选择性合作”
        (三)援建省份政府退出与新区域合作关系
        (四)社会自治与社会组织发展
    三、后重建时期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赋权、吸纳与嵌入
        (一)重新平衡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二)从“选择性合作”到构建制度化联结机制
        (三)从“依附性自治”走向“有嵌入的自治”
第六章 汶川震后社会治理变迁:基于“渐进赋权—分层嵌入”的分析
    一、“渐进赋权—分层嵌入”的理论启示:对比三种解释
        (一)巨灾下的政府决策与对社会力量的赋权
        (二)赋权与嵌入: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
    二、灾后社会治理变迁及动力机制分析
        (一)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
        (二)社会治理理念的产生与扩散
        (三)汶川震后社会治理变迁的动力机制
    三、反思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
        (一)赋权范围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探讨
        (二)双向嵌入的边界的探讨
        (三)超越“工具逻辑”
第七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灾后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和启示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践与探索
    1.1 以预案体系建设促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 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1.1.1 加强预案动态备案管理, 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1.1.2 加强地震应急组织领导, 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1.2 以法治建设促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 健全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1.2.1 开展风险评估, 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评估体系
        1.2.2 加强地震灾情监测预警, 健全地震灾情速报体系
        1.2.3 强化协作联动社会参与, 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1.2.4 实施标准化战略, 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1.3 以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 健全完善制度规范
        1.3.1 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健全完善联防联动规范
        1.3.2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 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演练制度
        1.3.3 加强督查督导, 健全完善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制度
        1.3.4 科学处置地震灾害, 健全完善地震应急处置规程
    1.4 以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振兴防震减灾事业,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1.4.1 深化地震应急准备执法大检查, 推进依法治震
        1.4.2 以深化应急管理为基础, 促进多点多县支撑发展
2 困难与问题
    2.1 地震灾害风险加大, 减轻地震灾害要求期望更高
    2.2 防震减灾宣传普及不够, 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较差
    2.3 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社会资源投入严重缺失
3 发展与思考
    3.1 着力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灾害统筹协调管理能力
        3.1.1 健全灾害综合管理体制
        3.1.2 健全属地管理体制
        3.1.3 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
        3.1.4 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
        3.1.5 健全区域合作联动机制
    3.2 着力创新驱动,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保障能力
        3.2.1 强化法制政策保障
        3.2.2 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3.2.3 强化应急队伍保障
    3.3 着力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3.3.1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3.3.2 强化风险防范评估体系
        3.3.3 强化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3.3.4 强化地震灾情速报体系
        3.3.5 强化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9)国内外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外灾害紧急医学救援现状
    2.1 美国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现状[3]
    2.2 德国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现状[4]
    2.3 日本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现状[5]
3. 国内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3.1 国内灾害紧急医学救援经验
        3.1.1 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经验
        3.1.2 玉树地震救援经验
        3.1.3 芦山地震救援经验
4. 跨国紧急医学救援经验
    4.1 汶川地震国际救援经验
    4.2 尼泊尔地震跨国紧急医学救援经验
5. 结语

(10)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决策部署和组织指挥
    1. 1党中央国务院
    1. 2中央军委和解放军四总部
    1. 3青海省委省政府
    1. 4中国地震局
    1. 5玉树州委州政府
2救援
    2. 1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 2解放军任务部队
    2. 3武警任务部队
    2. 4公安、消防、民警救援力量
3自救互救
    3. 1玉树州直机关
    3. 2驻地部队
    3. 3其他单位和人员
4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
    4. 1医疗救治
    4. 2卫生防疫
    4. 3高原病防治
5紧急安置
    5. 1紧急转移安置
    5. 2统筹调运救灾物资
    5. 3规范救灾物资发放
6结语

四、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现状[J]. 王萍,胡成,姚新强.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05)
  •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郑茂. 西华大学, 2021(02)
  • [3]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管理问题的研究 ——以S省森林消防专业队为例[D]. 相宁. 山东大学, 2020(11)
  • [4]我国重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评价研究[D]. 王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5]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研究[D]. 杨鸽. 长安大学, 2020(06)
  • [6]四川长宁6.0级地震危机管理案例研究[D]. 李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机制研究[D]. 张晓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实践研究[J]. 袁远亮. 中国应急救援, 2018(06)
  • [9]国内外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J]. 黄鑫,颜青余,邢东林. 中国应急救援, 2017(01)
  • [10]玉树7.1级地震抢险救灾综述[J]. 袁建光,屈阳. 高原地震, 2015(S1)

标签:;  ;  ;  ;  ;  

四川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