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蚀问题工作协会推荐标准第3号 高压——三相电流装置和交流路轨设备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安装和操作措施(续)(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杰[1](2021)在《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不断升级,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其需求量和消费量激增。苏南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代表区域之一,其天然气消费体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已建成的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管道和在建以及计划建设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规模可观,呈现出长距离、大口径、跨地区、高压力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电力、交通等行业迅猛发展,致使管道沿线的环境日趋复杂,管道、设备等金属构件腐蚀日趋严重,对天然气的安全输送构成巨大的威胁。本文以苏南地区省级天然气输送管道为研究对象,对管道沿线的阴极保护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勘查苏南地区管道沿线周围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建构筑物布局等,分析和了解该地区输气管线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特殊性。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段管道进行长期连续性监测,获得管道沿线保护电位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规律:管道沿线直流管地电位基本处于-1.53V~-0.90V之间,部分桩位管地电位过负,存在过保护情况,需进行保护参数调整处理;对与高压交流电气化铁路交叉的管段,当高速铁路经过时,交流管地电位变化明显,峰值可达6.5V,存在一定的腐蚀风险,应进行排流保护处理;对与高压交流电气化铁路并行的管段,因相距较远(大于500m),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变化很小,基本不形成干扰。利用杂散电流干扰实验测量装置系统,通过改变干扰的强度和位置,对并行、交叉两种情况的管道管地电位干扰进行测试,验证了目标管段管道的干扰规律,并总结得出如下结论:管道的直流管地电位基本不受周围交流干扰的影响;交流管地电位发生变化,变化的大小与干扰源的强弱,以及干扰源和管道的垂直距离有关,干扰电压越强,距离管道越近,管地电位的变化越大,造成的干扰越严重;恒定持续的干扰对管地电位没有影响,干扰影响只发生在开始的瞬间,几秒后就慢慢平稳并恢复到正常状态。结合苏南地区天然气管道的现状和特点,在现场勘查调研和基础数据检测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了一套管道完整性管理平台,为管道的安全运行和管理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晋云,潘红丽,高强,费雪松,罗鹏[2](2013)在《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路距离的相关标准》文中提出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中关于埋地输油气管道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相关距离的要求和规定,涉及涵盖了输电线路设计、施工、验收、运行以及埋地油气管道设计及其腐蚀控制、防火、防交流干扰等相关标准。国内标准包括DL/T5092-1999、GB50061-97、DL/T741-2001、GB50389-2006、GB50253-2003、GB50251-2003、GB/T21447-2008、GB/T50698-2011等;国外标准包括CAN/CSA-C22.3NO.6-M91、AS/NZS4853:2000、德国腐蚀问题工作协会推荐标准第3号。基于国内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杨金威[3](2021)在《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国的第一条陆上跨国原油进口管道,设计进口能力为2000万吨/年,具有“油源多、长距离、大落差、泵到泵工艺、低输量”五大特点,截止目前,已累计向我国供应原油1.46亿吨,年输量约占我国陆上原油进口量的20%,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平衡以及能源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管道在实际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大落差管段会在某些翻越高点后产生不满流现象、长期低输量运行使得系统能耗逐年升高、主要耗能的输油泵机组缺少科学的节能监测评价与分析体系、计划期内输油任务分配与方案制定仅凭经验以及事故工况引起的非稳态水击危害难以完全避免等等,严重影响到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针对中哈原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AA管道),在进行油品物性测试基础上,构建了密度、比热容、粘度等参数预测模型,通过分别修正总传热系数和水力摩阻系数对管道热力与水力分析模型进行了校正,使其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考虑到管线起伏较大可能产生的不满流现象,提出了临界压力控制法,即通过调控管道末端压力高于不满流产生的临界压力,避免管道翻越高点时不满流现象的产生。按此方法编制了中哈原油管道不满流控制测算程序,运用SPS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二者相对误差在0.3%以内,并将其与现场SCADA、ESD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了不同输量、不同油品物性条件下,管道末端压力的自动测算、自动调节,从而确保管道安全运行。构建了中哈原油管道系统多层次的能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判定输油泵站或泵机组应是系统节能监测与技术改造的重点单元;对中哈原油管道沿途四个泵站内16台泵机组的实测数据点进行了稳态数据初筛选以及二次精确剔除,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图像平移法回归、校正了泵特性曲线,使得泵效及扬程相对误差均在3%范围内;根据GB/T31453-2015《油田生产系统节能监测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给出了管道输油泵机组能耗指标的测试与计算方法,可用于评价管道系统用能水平及持续跟踪泵机组性能变化;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泵机组状态与理想状态的贴近程度,从而对输油系统泵机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以便有针对性地辨识薄弱机组设备;分析了关联度排序靠后输油泵机组未达到合格限定值要求的原因,提出了适应性较强的切削叶轮改造与永磁调速技术,可分别达到提高泵效率8.1%和7%的节能效果。基于动态规划思想,以运行电费为目标函数,结合中哈原油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考虑进站压力约束、出站压力约束、全线水力约束、泵功率约束,建立了管道系统运行优化数学模型,将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利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逐个求解;利用VB语言开发了中哈原油管道稳态优化运行软件,软件包括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日均输量优化模块、月输量优化模块。日均输量优化可以生成不同月份、不同输量、不同地温条件下的最优开泵方案及最优运行参数,对典型工况进行优化前后能耗及费用对比,最高可节约用电41424k Wh/天,节省电费2.69万元/天;月输量优化模块可以给出当月最优分输量及分输天数,以月总输量100万吨为例,月度优化较日均输送每月可以节约电费1.6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综合考虑泵站运行方案、管道运行压力及事故发生后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筛选了中哈原油管道水击模拟工况,利用SPS仿真软件对泵站停电、ESD阀和BVS隔离阀紧急关闭等17种事故工况引起的水击过程分别进行了瞬态模拟,得到了管道从非稳态过渡到稳态的全线压力时空变化规律;在数值预测水击波到达管道的具体位置和经历时间基础上,制定了增压波和减压波在管道不同位置的抵消策略,形成了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针对中哈原油管道模拟工况水击超前保护逻辑触发后的14种可能再启动过程,同样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再启动工况水击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严格按此控制再启动过程中开泵顺序与全线压力变化,可实现管道系统水击控制后全生产周期安全运行。本文提出的大落差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泵机组熵权-灰色关联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密闭长输原油管道动态规划优化运行建模与求解方法及水击工况保护分步调整方案和控制逻辑,可为管道企业科学制定输送方案、提高输送效率及降低运行风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胡乃龙[4](2020)在《输油管线输油泵变频运行特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频器在输油管线中广泛使用,目前已应用于开式输送、密闭输送、配比输送等各种输油工艺,使管线工况调整灵活方便。本文以日照至仪征输油管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如下内容:1.介绍了输油泵变频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2.分析了变频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电网电压暂降时,因变频器和开关柜保护值设置的不同,存在工频泵不失电、变频泵失电的情况,提出了输油站变频泵和工频泵的合理搭配方案;分析了变频器闭环控制对管线泄漏系统的影响,得出了变频器不宜采用闭环控制的结论;分析了电机由变频切换为工频时转子电流和定子残压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冲击电流的原因。3.对日仪线进行了水力计算,利用了恒压频比调速时电机机械特性曲线的特点、泵的相似原理、水力学理论,借助于matlab软件,研究计算了部分工况下,变频器的输出频率与输油泵的压力、管线流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为管线调整运行参数提供了依据。
王重马[5](2020)在《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大功率超导聚变变流器是我国十三五提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omprehensive Research Facility for Fusion Technology CRAFT)项目的核心设备之一。本论文根据超导磁体电源稳定输出、瞬态4倍额定电流过载运行及超导磁体特性的要求,对CRAFT变流器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如下:基于超导磁体运行特性需求,分析了 CRAFT变流器的运行区间,为其运行提供了指导。为了保证超导磁体的可靠保护,经过详细的理论与仿真分析和计算,研究了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参数和核心器件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大功率聚变电源系统同时满足高能量输出、极端条件保护和稳态可靠运行的技术难点。基于超导聚变变流器苛刻的故障抑制能力需求,通过电磁-结构-温度耦合分析,验证了 CRAFT变流器的结构动热稳定性。针对多个大功率器件并联设备的流道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的特点,深入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研究了大电流变流器的温度分布规律,完成了其整体结构流-固耦合分析。针对大电流直流母线接触位置的局部过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传热学理论和Thermal-Electric模块相结合的接触温度快速估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与电接触电压—温度法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大功率水冷设备的温度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全局性的优点。基于该方法,研究了 CRAFT直流母线水流速与接触电阻的限制关系,将水冷设备接触温度估算的误差控制在13%内。基于超导磁体变流器瞬态过载运行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并联变流器系统的最大脉冲电流计算方法,结合器件承受能力和系统输出能力两种条件,通过对比计算、仿真与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该方法研究了 CRAFT变流器系统在不同并联数量和时间长度下的最大脉冲电流和运行区间,使其兼具稳态输出和瞬态过载运行的双重功能,极大提高了它的利用效率。对氘氚聚变中变流器可能出现的中子辐照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晶闸管的高通量中子辐照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晶闸管辐照前后电气特性差异的原因。分析了超导聚变变流器在中子辐照环境下会导致工作异常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方案。
程军[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线路运行过程中,电流通过走行轨回流时部分电流流入大地而产生的杂散电流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杂散电流防护治理措施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杂散电流的危害包括腐蚀结构钢筋和沿线管道,造成地电位的抬升等,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影响行车安全,杂散电流危害的解决措施包括加装排流网,缩短变电所距离和增加轨地绝缘水平等,但这些防护措施仅仅减小了杂散电流的幅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杂散电流长期腐蚀的影响。所以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单设回流轨系统,研究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从硬件设备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优化改进,以配合单设回流轨系统的设计。硬件设备主要分为列车和回流轨两部分,针对列车设备,以B行车为基础进行研究,参考第三轨授流技术,为列车加装回流轨回流器,并对回流器的技术要求和安装位置进行选定,并通过现场测试验证回流器设计方案的可靠性。然后对列车的主电路进行改进,以使改进后的列车也能在走行轨回流线路上运行。针对回流轨设备,研究了钢铝复合轨、中间接头、膨胀接头、防爬器、端部弯头、绝缘支架、防护罩等部件,选定了回流轨回流方案和回流轨在各种路段的安装设置方案,最后制定了回流轨安全及检修措施,保障单设回流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单设回流轨系统供电方案的设计中,采用测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选取一个特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测试分析此线路走行轨回流系统的绝缘性能及泄漏情况。然后通过仿真分析软件建立单设回流轨系统模型,分析其对杂散电流的防护性能,和牵引供电系统能否满足线路运行要求,验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抗故障能力。针对单设回流轨系统可能发生的接地故障制定接地故障保护方案和保护测控方案。最后对单设回流轨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探究其实施建设的实际工程效益。通过上述研究,证明单设回流轨系统,不仅完全解决了走行轨回流时产生的杂散电流问题,并且提高了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建议可以推广采用,尤其是在新建线路建设上。
周健宇[7](2020)在《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陆续出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区核心区域的繁荣,科尔沁右翼前旗逐渐发展成为与之相对接的工商业区与核心居住区,很多市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商铺、医院、学校、工厂等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作为迁移的最佳选择,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内的大型商场、高档小区越来越多,居民收入逐渐增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此外,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对稳定可靠供电的需求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为了缓解兴安盟区域内220kV变电站间长距离输电的压力、增强220kV骨干网架结构,开展了设计兴安电网科右前旗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相关工作,旨在为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提供更加稳定、安全、可靠的电量供应。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开展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背景,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内容,并详细介绍研究和设计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和兴安盟的电量需求、供电负荷和当前供电状态,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对220kV前旗变电站新建工程进行阐述,并论证了本次研究的系统方案。最后,本文详细分析和计算了继电保护设计、无功功率补偿、总容量、短路电流幅值等指标,合理选择了一次及二次设备选型,合理安排了电力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
杨路新[8](2020)在《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环保政策的不断更新,在环保日益严格要求的今天,燃煤电厂降低粉尘的排放量显得尤为重要。燃煤电厂中除尘设备的除尘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排放污染物是否超标。本文对如皋燃煤热电厂进行除尘设备的改造,使粉尘排放浓度降低,达到最新的环保要求。本文主要对现有除尘设备的除尘机理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每种除尘器的除尘性能效果、优缺点,再结合如皋燃煤热电厂的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除尘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在除尘效率、节约能耗、运行后维护费用等方面存在着其他除尘方案所不具备的优势。选定方案后根据现有电除尘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包括对供电电源、电晕线的更新升级换型,导流板的开孔率、新增布袋区等。另外还对导流板的有无和开孔率大小进行气流模拟研究,选出适合的开孔率大小对改造后电袋复合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最后,对现场改造完后的除尘器除尘效果进行研究,将数据整理与未改造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改造后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到最新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对比改造后除尘器设计参数,确认设计参数性能达到所设计的标准;对比改造后除尘器的能耗情况,确认高频电源的确具有良好的转换效率,降低能耗,节约电能。
李盛华[9](2020)在《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为了满足用电量与日俱增的需求,必须增强国内电网的供配电能力。由于电力系统必须保证系统安全供电和向用户提供优质电能,所.以加强配电系统的建设便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国内配电系统应在满足供配电电能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一、二次改造方案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本文认真研究了某省北部地区的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特性,将该地区某一典型变电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二次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变电站改造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典型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然后,针对110kV配电装置中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设备整体出现缺陷较多的情况,决定对110kV配电区进行整体改造。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对站内330kV以及110kV配电装置的一、二次改造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选择最优改造方案。最后,分别从环境、社会、财务、运营效益四方面论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该典型变电站的一、二次改造研究为提高局部电力系统供电能力,保障稳定供电做出了贡献,并对该地区同类型变电站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腐蚀问题工作协会推荐标准第3号 高压——三相电流装置和交流路轨设备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安装和操作措施(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蚀问题工作协会推荐标准第3号 高压——三相电流装置和交流路轨设备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安装和操作措施(续)(论文提纲范文)
(1)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苏南地区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 |
1.2.1 阴极保护系统的组成 |
1.2.2 苏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
1.3 国内外阴极保护技术发展 |
1.3.1 起源 |
1.3.2 近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2 自然条件对苏南地区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
2.1 目标管段的自然条件 |
2.1.1 无锡-张家港管段 |
2.1.2 郑陆站-戚墅堰电厂管段 |
2.2 自然条件影响下的阴极保护系统运行情况 |
2.2.1 管道沿线调研勘察 |
2.2.2 土壤电阻率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3 人文条件对苏南地区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
3.1 苏南地区的人文条件 |
3.2 锡张线沿线人文条件的影响 |
3.2.1 管地电位测量 |
3.2.2 管道沿线保护参数测量 |
3.2.3 管道沿线总体情况分析与对策 |
3.2.4 特殊桩位检测与对策研究 |
3.3 郑戚线沿线人文条件的影响 |
3.3.1 沿线管道保护参数检测 |
3.3.2 管道沿线总体情况分析与对策 |
3.3.3 特殊桩位检测与对策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室模拟实验验证规律 |
4.1 实验装置及其主要组成 |
4.2 装置的主要功能 |
4.3 实验检测 |
4.3.1 土壤腐蚀性测量 |
4.3.2 管地电位测量 |
4.3.3 杂散电流干扰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管道完整性管理平台的开发 |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管道信息采集与录入 |
5.2.2 信息管理 |
5.2.3 数字管道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路距离的相关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标准 |
1.1 输电线路相关标准 |
1.2 油气管道相关标准 |
2 国外标准 |
3 结论与建议 |
(3)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落差管段不满流现象研究现状 |
1.2.2 泵特性及节能评价研究现状 |
1.2.3 管道优化运行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水击基本理论及保护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输油管道系统运行特性及不满流应对控制 |
2.1 管道基本运行情况 |
2.2 原油物性测定及分析 |
2.2.1 测定方法 |
2.2.2 结果分析 |
2.3 管道热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3.1 热力分析理论模型 |
2.3.2 热力分析模型修正 |
2.4 管道水力分析理论模型与修正 |
2.4.1 水力分析理论模型 |
2.4.2 水力分析模型修正 |
2.5 不满流工况分析与应对控制 |
2.5.1 翻越点位置确定 |
2.5.2 不满流临界压力控制法 |
2.5.3 不满流控制智能集成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油管道系统能效评价及节能技术应用 |
3.1 管道系统节能重点单元识别 |
3.2 输油泵特性曲线 |
3.2.1 泵扬程与效率特性方程 |
3.2.2 数据来源及筛选 |
3.2.3 泵出厂特性曲线回归 |
3.2.4 泵实际特性曲线校正 |
3.3 输油泵机组能耗监测 |
3.3.1 能耗指标计算方法 |
3.3.2 节能监测实例分析 |
3.4 输油泵机组多指标综合用能评价 |
3.4.1 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方法 |
3.4.2 熵权-灰色关联法综合评价模型 |
3.4.3 实例分析 |
3.5 输油泵机组节能技术措施 |
3.5.1 存在问题 |
3.5.2 节能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系统优化运行模型求解与应用 |
4.1 最优化算法 |
4.1.1 动态规划算法 |
4.1.2 动态规划模型 |
4.2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 |
4.2.1 最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2.2 最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
4.3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软件 |
4.3.1 软件编制环境与主界面 |
4.3.2 管道基础数据信息模块 |
4.3.3 中哈管道稳态运行优化模块 |
4.4 中哈原油管道优化运行方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输油管道系统水击工况分析与超前保护策略 |
5.1 水击工况产生原因及过程描述 |
5.2 水击工况压力与波速计算公式 |
5.3 水击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3.1 管道系统仿真计算模型 |
5.3.2 管道水击工况分析选取 |
5.3.3 事故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 |
5.4 再启动工况模拟及超前保护策略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后继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输油管线输油泵变频运行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输油管线输油泵变频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输油泵变频控制系统的构成 |
2.1 输油站的变频器和SCADA系统配置 |
2.2 原油管道SCADA系统 |
2.3 高压变频器的组成结构 |
2.4 输油泵变频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变频器在输油管线中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
3.1 变频器欠压保护对输油管线的影响 |
3.2 运行中变频器开闭环控制方式选择 |
3.3 变频切工频时出现冲击电流 |
3.4 本章小结 |
4 工频运行模式下的工况计算 |
4.1 日仪线概况 |
4.2 日仪线管线管路特性分析计算 |
4.3 日仪线输油泵的流量与扬程之间的关系 |
4.4 工频运行模式下的水力计算 |
4.5 工频运行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
4.6 工频运行模式下的电机功率及电流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5 变频运行模式下的工况计算 |
5.1 输油泵转速变化时的H-Q曲线 |
5.2 离心泵转速与扬程的关系 |
5.3 离心泵转速与流量的关系 |
5.4 输油泵电机的机械特性 |
5.5 电机负载转矩 |
5.6 变频调速时的频率计算 |
5.7 变频调速时的频率与压力和流量的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3 CRAFT大功率变流器系统 |
1.4 CRAFT超导聚变变流器的设计难点 |
1.5 课题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基于超导聚变变流器故障分析的关键器件设计 |
2.1 CRAFT超导变流器设计方案 |
2.2 CRAFT超导变流器系统运行区间分析 |
2.3 晶闸管初步选型 |
2.4 晶闸管安全裕量分析 |
2.5 变流器晶闸管稳态结温 |
2.6 变流器晶闸管故障结温和热累积分析 |
2.7 旁通位置对比分析 |
2.8 旁通故障分析和晶闸管并联数确定 |
2.8.1 超导磁体失超 |
2.8.2 超导负载端短路 |
2.9 晶闸管过压保护设计 |
2.9.1 缓冲电路设计原理 |
2.9.2 晶闸管反向恢复电流模型 |
2.9.3 RC参数分析 |
2.9.4 缓冲电路参数优化 |
2.10 快速熔断器选型 |
2.10.1 快速熔断器原理与影响因素 |
2.10.2 快速熔断器额定电流核算 |
2.10.3 快速熔断器校验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结构设计及温度分析 |
3.1 变流器结构选择 |
3.2 变流器电动力分析 |
3.2.1 汇流排电动力分析 |
3.2.2 软连接电动力分析 |
3.2.3 桥臂电动力分析 |
3.2.4 变流器整体电动力分析 |
3.2.5 交流母线电动力分析 |
3.3 变流器热应力分析 |
3.3.1 单桥热应力分析 |
3.3.2 变流器整体热应力分析 |
3.4 变流器均流分析 |
3.5 旁通的结构设计 |
3.6 变流器结构 |
3.7 变流器水路设计 |
3.7.1 晶闸管散热器水路设计 |
3.8 变流器桥臂水冷温升分析 |
3.8.1 变流器水路布局对比 |
3.8.2 变流器桥臂水冷分析 |
3.9 变流器水冷量估算 |
3.9.1 变流器功率损耗 |
3.9.2 变流器水流量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直流母线局部接触过热研究 |
4.1 直流母线接触电阻温度分析 |
4.1.1 接触温度快速估测方法 |
4.1.2 大功率水冷直流母线温升计算 |
4.1.3 直流母线和软连的温度仿真 |
4.1.4 直线型软连接+L型软连和母线仿真结果 |
4.1.5 直线型软连接+直线型软连和母线仿真结果 |
4.1.6 直流母线温升实验验证 |
4.1.7 电接触的电压-温度法(V-T) |
4.2 接触电阻最大值分析 |
4.2.1 20℃冷却水温升下直流母线温度分析 |
4.2.2 不同水流速下最大接触电阻分析 |
4.3 螺栓压接方式与接触电阻分析 |
4.3.1 螺栓应力分布 |
4.3.2 直流母线应力分布 |
4.3.3 接触电阻理论计算 |
4.3.4 直流母线接触电阻测试 |
4.4 直流母线水嘴位置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脉冲运行下并联超导聚变变流器的最大电流分析 |
5.1 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阻抗模型等效 |
5.2 等效阻抗法验证 |
5.3 CRAFT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最大脉冲电流分析 |
5.4 最大脉冲下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关键器件运行校核 |
5.5 最大脉冲电流与变流器系统运行区间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中子辐照防护 |
6.1 聚变设备中子辐照必要性 |
6.2 晶闸管辐照实验 |
6.3 辐照结果与分析 |
6.3.1 常温和高温辐照前后数据对比 |
6.3.2 常高温通态伏安特性 |
6.4 晶闸管门极测试 |
6.5 中子辐照对变流器的影响与防护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全文工作 |
7.2 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
7.2.1 本文的创新点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基础 |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1.1 高压系统、中压系统 |
2.1.2 牵引供电系统 |
2.2 杂散电流 |
2.2.1 杂散电流的形成及腐蚀机理 |
2.2.2 杂散电流的危害及种类 |
2.3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2.4 回流轨回流技术 |
2.4.1 回流轨回流技术与走行轨回流的差异 |
2.4.2 回流轨回流技术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3 车辆及回流轨技术研究 |
3.1 车辆技术研究 |
3.1.1 车辆参数 |
3.1.2 回流器设计 |
3.1.3 车辆转换开关设计方案 |
3.1.4 现场测试结果 |
3.2 回流轨技术研究 |
3.2.1 回流轨组成及零部件技术性能研究 |
3.2.2 回流轨系统授流方案研究 |
3.2.3 回流轨设置方案 |
3.2.4 回流轨安全及检修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4 回流轨供电技术研究 |
4.1 回流轨供电系统方案 |
4.2 单设回流轨系统测试及仿真分析 |
4.2.1 工程概况 |
4.2.2 既有线路测试 |
4.2.3 回流轨系统供电方案仿真分析 |
4.3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控制方案分析 |
4.3.1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控制概述 |
4.3.2 回流轨供电系统电气网络模型 |
4.3.3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测控装置配置方案 |
4.3.4 短路模型及接地保护方案分析 |
4.4 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蒙东电网现况 |
1.3 兴安盟电网概况 |
1.4 电网发展规划 |
1.5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5.1 满足科右前旗及其周边地区负荷发展需要 |
1.5.2 改善兴安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
1.5.3 促进兴安电网目标网架的形成 |
1.6 变电站建设规模及参数要求 |
1.6.1 主变规模 |
1.6.2 无功补偿 |
1.6.3 消弧线圈 |
1.6.4 电气主接线 |
1.6.5 短路电流及电气设备选择 |
1.7 主要设计内容 |
第2章 一次部分 |
2.1 建设规模 |
2.1.1 新建任务主要设计原则 |
2.1.2 新建任务主要新建内容 |
2.2 电气主接线 |
2.2.1 220kV电气主接线 |
2.2.2 66kV电气主接线 |
2.2.3 主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2.2.4 无功补偿 |
2.3 配电装置及主要电气设备选型与规范 |
2.3.1 短路电流水平 |
2.3.2 主要设备选择 |
2.3.3 导体选择 |
2.4 配电装置选型及优化 |
2.4.1 电气设备布置 |
2.4.2 配电装置布置及母线选型 |
2.4.3 方案比较 |
2.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 |
2.5.1 避雷器的配置 |
2.5.2 绝缘配合 |
2.5.3 直击雷保护 |
2.5.4 接地 |
2.6 站用电和照明 |
2.6.1 站用电 |
2.6.2 照明及检修设施 |
2.7 电缆设施 |
2.7.1 电缆选型 |
2.7.2 电缆敷设 |
2.7.3 电缆防火 |
2.8 潮流计算 |
2.8.1 潮流计算的必要性 |
2.8.2 潮流计算的原则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次系统 |
3.1 系统及元件继电保护 |
3.1.1 科右前旗变概况 |
3.1.2 系统及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
3.2 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
3.2.1 电压互感器 |
3.2.2 电流互感器 |
3.3 光缆选型与优化 |
3.3.1 智能变电站光缆优化 |
3.3.2 光缆的选型 |
3.3.3 光缆的敷设及连接方式 |
3.4 保护设备组屏及布置方案优化 |
3.4.1 保护设备组屏方案 |
3.4.2 二次设备布置 |
3.4.3 抗干扰措施 |
3.5 电量计费系统 |
3.5.1 关口点设置 |
3.5.2 电量计量设备配置 |
3.5.3 电量计量信息传输 |
3.6 变电站生产辅助系统 |
3.6.1 总体配置方案 |
3.6.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3.7 二次安全防护 |
3.7.1 二次安全防护总体原则 |
3.7.2 初步方案 |
3.7.3 设备配置 |
3.8 调度数据网接入 |
3.8.1 数据网接入方案 |
3.8.2 设备配置 |
3.9 系统通信 |
3.9.1 通道要求 |
3.9.2 通信现状 |
3.9.3 光缆电路建设方案 |
3.9.4 右乌线改造工程实施前通道组织 |
3.9.5 右乌线改造工程实施后通道组织 |
3.9.6 其他辅助设备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除尘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除尘器理论研究 |
2.1 静电除尘器 |
2.1.1 静电除尘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影响静电除尘器效率的因素 |
2.1.3 静电除尘器应用特点 |
2.2 袋除尘器 |
2.2.1 过滤出尘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结构 |
2.2.3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特点 |
2.3 电袋复合除尘器 |
2.3.1 电袋复合除尘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电袋复合除尘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如皋热电厂电除尘设备现状与改造措施 |
3.1 电厂静电除尘设备的运行现状 |
3.1.1 除尘设备情况 |
3.1.2 燃煤参数 |
3.1.3 风机参数 |
3.2 电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
3.3 电除尘器升级改造方案 |
3.4 除尘器升级改造内容 |
3.4.1 除尘电源的选择 |
3.4.2 电晕线的选择 |
3.4.3 改善气流分布措施 |
3.4.4 滤袋和清灰方式的选择 |
3.4.5 风机增加扩容改造 |
3.4.6 增加信息反馈设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袋复合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
4.1 FLUENT软件介绍 |
4.2 数值计算过程 |
4.2.1 数值计算步骤 |
4.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3 网格的划分与物理模型的建立 |
4.2.4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与边界条件 |
4.2.5 离散方程求解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造效果分析 |
5.1 除尘效果 |
5.2 经济性 |
5.2.1 节能性 |
5.2.2 安装和维护费用 |
5.2.3 社会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变电站现状及改造规模 |
2.1 改造对象现状分析 |
2.1.1 变电站配电装置现状 |
2.1.2 短路水平及主要设备选择 |
2.1.3 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 |
2.2 现有改造方案 |
2.3 效能与成本模型分析 |
2.3.1 工效能分析 |
2.3.2 成本模型 |
2.4 改造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变电站一次改造方案 |
3.1 一次设备主要选择 |
3.1.1 110kVGIS设备的选择 |
3.1.2 导线选择 |
3.1.3 其他设备的选择 |
3.2 电气布置 |
3.3 土建改造方案 |
3.3.1 新建及拆除 |
3.3.2 建(构)筑物及基础 |
3.3.3 暖通、排水、消防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变电站二次改选方案 |
4.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4.1.1 330kV侧继电保护配置 |
4.1.2 110kV侧继电保护配置 |
4.1.3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 |
4.1.4 其他保护配置 |
4.2 二次设备设备组柜 |
4.3 本章小结 |
5 改造后变电站综合效益评价 |
5.1 环境效益评价 |
5.2 社会效益评价 |
5.3 财务效益评价 |
5.4 运营绩效评价 |
5.4.1 安全风险性 |
5.4.2 效能指标评价 |
5.4.3 增供电量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腐蚀问题工作协会推荐标准第3号 高压——三相电流装置和交流路轨设备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安装和操作措施(续)(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南地区中高压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检测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赵梦杰. 常州大学, 2021(01)
- [2]油气管道与高压输电线路距离的相关标准[J]. 赵晋云,潘红丽,高强,费雪松,罗鹏. 油气储运, 2013(01)
- [3]中哈原油管道系统节能优化运行与水击超前保护策略研究[D]. 杨金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
- [4]输油管线输油泵变频运行特性分析研究[D]. 胡乃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D]. 王重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程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关于兴安电网220kV前旗智能变电站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D]. 周健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D]. 杨路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D]. 李盛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