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

浅谈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

一、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办发[2021]2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8日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编制《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南京气象现代化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围绕"监测精密、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济政办字[2021]3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31日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目录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二)问题与挑战(三)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打造基础完善的全国区域性数据

教育部[3](2021)在《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职成[202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我部组织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形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现将《目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佟天悦[4](2021)在《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与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从宣传工作、科技水平、队伍建设、现代化服务以及灾情防御这五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并针对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措施,从信息化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法制保障、气象防御体系以及其他方面五个方面展开探究分析,以期能够为开展现代化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邓茜[5](2020)在《新时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研究 ——以咸宁市为例》文中提出气象服务信息化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推进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转向“集约化”“高速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解决当前气象公共服务现实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作出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关于信息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推动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气象服务信息这一命题也逐步成为气象部门关注的热点,生发了气象服务信息化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本文试图循着“理论基点-系统分析-调研分析-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问法、对比分析法,对关于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数次论述进行提炼,形成在阐释性研究范式下分析如何提高区域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如何提高信息化服务满意度行文思路。以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理论基础,对咸宁市气象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信息化服务产品满意率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区域气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从实践的层面,强调完善顶层设计,将多方力量的引入和多方资源的整合,提出完善信息化共享的机制,以政府出发推动各部门的互动共享,解决气象公共服务信息化中满意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袁程胜[6](2019)在《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期,以提高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时常会面临用户非法入侵和访问等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系统安全,多种信息保护技术被应用其中。密码口令是获得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最常用的一种身份认证法,但它极易被泄露、遗忘或破译。指纹因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作为一种身份认证凭证,但实际应用中,非法用户可通过人造指纹入侵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给系统访问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将研究指纹活性检测算法以抵御假指纹的欺骗攻击,并将指纹活性检测技术应用到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指纹认证系统中,进一步确保访问气象数据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空域纹理特征提取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伪造指纹可重现真指纹图像中粗粒度的纹理信息,所以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指纹识别系统易遭受假指纹的攻击。但假指纹很难复制高质量的细微纹理,使得非法认证成为可能。梯度可反映图像局部的像素变化强度,有利于刻画指纹中小尺度的细微的纹理特征。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多方向差分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算法,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量化操作,再计算水平和垂直方向梯度。其次,本文设计了一个截断操作法,通过分析梯度和截断因子T的关系,消除由于光照强度和噪声的干扰而致使差分矩阵产生异常值的问题,提高算法的精度。最后,计算差分矩阵在四个不同方向下的共生矩阵特征,并将归一化的特征用SVM进行训练和测试。另外,使用本章算法,在第七章中给出了我们已开发的两个支持指纹活性检测的指纹识别系统。(2)基于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变换域中的频谱分布有助于展现在空域中观察不到的图像纹理特性,而提取真假指纹间的显着性差异能够提高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的性能。小波变换能突出图像在尺度和方向上的特征,非常适用于纹理复杂多变的指纹。本文首先使用一级小波变换将图像的纹理分析从空域转化到频域,通过对变换域系数的分析,设计了两种变换域纹理特征提取算法。一种是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的特征提取算法,首先选定窗口并按固定步长滑动,比较窗口中心和邻近像素间的关系,并进行编码,将处理完的图像进行分块并求特征。另一种是多阶差分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法,即统计相邻两个、三个或四个梯度的分布关系,并将其作为特征向量。最后将归一化的特征用SVM进行训练和测试。此外,本文还给出矩阵阶数与特征维度间的关系表达式。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在变换域中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利用气象高性能计算机可缩短深度学习算法的运行时间,离线训练真假指纹模型并将其移植到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指纹活性检测中,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检测真假指纹的准确性。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尺度均衡化的CNN模型来解决CNN对输入图像尺度的约束问题。CNN在反向传播更新参数时易产生权值收敛慢或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引入了一个学习率自适应调整模块对其进行优化。另外,本文通过设计一种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来消除指纹图像中无效区域干扰的问题。为了使模型分类器具有更好的泛化性,本文又设计一种基于局部梯度模式纹理增强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并在Liv Det 2011数据集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解决训练参数面临梯度膨胀或梯度消失的问题,同时减少反向传播过程中模型的训练时间和避免参数陷入到局部最优,本文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学习的深度残差网络模型。(4)基于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学习真假指纹间的显着性差异是提高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性能的关键。传统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手工设计的特征,为了充分利用深度学习能够自动的从带有标签的数据中学习到描述原始图像结构和纹理的特征,本文将CNN输出层之前的网络当作特征提取器,提出一种深度特征自学习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接着,为了测试不同模态特征融合后的性能,本文又设计了一种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的算法。在特征提取前,分别进行迁移学习和模型微调两个操作来解决训练集不足的问题,并将微调后的训练参数作为特征提取器的初始值。最后,将融合的特征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和测试。此外,本文还将融合的特征在ELM和softmax两个经典的分类器上进行了测试,均得到较好的检测性能。

闫亮,李作平,张德惠[7](2018)在《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威胁。气象服务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气象服务发展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计算机病毒对气象服务网络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毕崇炜,李作平,王刚,于琳琳[8](2018)在《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服务网络的影响》文中认为文章对电脑病毒的原理和自由杀伤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电脑病毒对气象服务网络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田学进[9](2016)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步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支撑。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加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和重点领域提供智慧应用服务,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4G及至5G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从实务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总体而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各不相同,重点也是迥异,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千差万别。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不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大国内部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可以想象的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是扮演着十分不同的角色。本文将以全球特大型城市——上海市的智慧城市作为个案研究,来分析政府在公共治理过程中的责任配置,并为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科学度高、可行性强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的开端是一个引论,通过论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背景、现实和理论意义介绍作者选择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论文选题的原因。同时,文章还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以及智慧城市的推进策略等内容。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学术理论性不够强,这是本文研究试图初步尝试的地方。接着,文章介绍了本项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大类,而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文献分析法、比较案例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等,定量研究则主要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本项研究的谋篇布局,分别包括了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历史研究、文章的理论框架和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五项核心职能的分章介绍,这其中包含了微观层次的比较和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的政策建议。本章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文章创新点的总结,主要包括对智慧城市概念和外延的学术界定、从发展和监管两个角度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二维的类型学分析、从政府和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合作的角度,对具体的政府角色进行了深入的类型学分析。论文的第二章是本文的一个理论核心,通过梳理政府职能理论,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顶层设计的职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多方面资源的职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融资的职能、参与智慧城市运营的职能及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监管职能。在本章的最后,笔者梳理出了这五种职能的两个面向:发展和监管。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初期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建设融资和部分资源整合职能属于政府职能的发展面向,而另一部分的资源整合职能、政府参与智慧城市经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其中的公共服务提供监管属于政府职能的监管面向。目前,在世界大潮中政府职能由发展面向转向监管面向是一个大势所趋的事情,也是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未来所发展的方向之所在。下文将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五大基本职能展开论述。论文的第三章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第一项职能——即规划设计职能,文章结合上海市智慧城市的案例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职能的具体体现。在分析上海案例的基础上,文章同时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的具体案例,明确上海市未来在规划设计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第四章深入分析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承担的第二项职能——即资源的整合协调职能。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资源投入。随着社会异质性程度的不断提高,治理过程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的主体,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这个主体就是政府。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一方面整合各相关机构的人财物力,通过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相关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协议等形式整合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资源,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合力。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上海市政府目前在整合资源职能上尚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上海市政府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资源整合模式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论文的第五章开始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第三项重要职能——即通过筹融资来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效应,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文章以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证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进行融资的各种方式,并深入阐释了各种融资方式适用的条件。同时,本章还提供了其他城市在融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本章最后为上海市未来融资方式创新进行了描述。论文的第六章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第四项重要职能,政府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政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可以直接独立运营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电核高基产业研发工作等。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公私伙伴关系等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商业合作关系,将一些基础设施、软件设施的开发和应用经营交给企业和社会组织完成,从而构成了政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最后,本章针对上海市政府在参与城市城市运营中的问题提出了后续改进的展望,希望能够对上海市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有所助益。本文第七章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最后一项重要的职能——监管。所谓监管,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即服务和监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政府职能,归根到底都从属于服务职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当然,服务是监管的一个方面,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市政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监管,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走健康发展、正确运营。最后,本文认为,政府职能由发展型面向转变为监管型面向,应该是现代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职能发生的重要转变,值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加以进一步注意。文章的最后是一个结论,主要对这一篇博士论文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先后总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领域,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进一步的展望,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规范的比较案例研究和扎实的定量分析是智慧城市研究未来可以借助的工具。

赵莉[10](2015)在《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履行公共任务过程中积累了海量信息资源,包括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是海量大数据的一部分,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逐步推动公共部门信息相关的产业发展。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地区都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也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与国际上的差距仍然巨大。本文在调查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产业发展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模式,构建了培育机制的框架,并建议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机制、市场需求激励机制及政策引导机制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机制。第一章对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进行了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客体范围;然后,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特征,指出该产业的培育应当区别于传统产业,充分考虑产业特征;最后,借助产业形成与发展路径原理、产业生命周期原理、产业创新原理和信息增值原理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理论依据,指出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应当以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为基础,以推动产业成长与产业创新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共同实现。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对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述,包括产业规模、产业主体构成、市场需求、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政策体系,进而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形成期,地理信息产业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接下来,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调查,指出公共部门信息供给不足、企业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市场需求不足、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章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的识别;然后,构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和理论假设,并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需求条件以及政府政策是影响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为后文构建产业培育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系统构建。本章首先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是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培育应当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实现;然后,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界定: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构建并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框架。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机制,指出公共部门基础信息属于公共物品,因此,公共部门的信息供给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收费模式和法律保障体系三个角度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欧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及其实践效果的比较分析,文章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模式和收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的法律保障体系。第六章从提高企业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了国际上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两种模式,即欧盟的公共部门主导模式和美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其次,通过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应采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鼓励公众对公共部门信息进行商业性和公益性增值开发;接下来,基于信息增值原理,探讨了企业进行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的路径;然后,探讨了增值信息企业的成本控制、定价和竞争策略,以提高其增值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效率;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对策。第七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市场需求培育机制。本章首先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规律出发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应当以培育内需作为市场培育的主攻方向,有条件的子产业则可以有序的开发国际市场需求;接下来,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求需求培育的路径;最后,围绕产业市场需求的三个层面,即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和大众需求,从政府采购产品或服务、制定和实施公共项目规划、加快信息消费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五个方面设计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的对策。第八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政策引导机制,指出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目的是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以此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培育产业健康成长。因此,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具有引导、推动、保障和提升产业发展的功能。本章最后从产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和产业政策工具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构成,并分析了其实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引导机制的优化措施。第九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实例分析。本章选取了处于形成期的气象信息增值产业和处于成长期的地理信息增值产业为例,分别探讨了各自的产业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培育机制,探索了具体的产业培育路径,从而验证了文章所构建的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并为这两类子产业的培育提供了思路与建议。第十章为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二、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三、打造基础完善的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城市
    四、打造创新高效的数字政府样板城市
    五、打造便捷惠民的数字社会示范城市
    六、打造共建共享的数字生态创新城市
    七、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安全领先城市
    八、保障机制

(4)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与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
    1.1 改进宣传工作
    1.2 提高科技水平
    1.3 强化队伍建设
    1.4 构建现代化服务
    1.5 注重灾情预防
2 加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2.1 健全信息化服务能力
    2.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3 气象现代化法治保障
    2.4 完善气象防御体系
    2.5 其他方面措施

(5)新时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研究 ——以咸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气象信息化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
        (二)公共服务
        (三)气象信息化
        (四)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三、我国气象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进展
        (一)初步建设期
        (二)稳步推进期
        (三)快速发展期
        (四)发展高峰期
        (五)创新发展期
第三章 咸宁市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基本概况
        (一)咸宁市气象局基本情况简介
        (二)咸宁市气象局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三)咸宁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二、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咸宁市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平台情况
        (二)咸宁市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产品情况
        (三)咸宁市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成果应用
    三、咸宁市公众气象信息服务满意率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情况分析
第四章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产品及时性不足
        (二)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挖掘和安全不足
        (三)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针对性不强
    二、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二)数据共享融合不够
        (三)顶层设计不完善
第五章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创新服务产品模式,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关键技术
        (一)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种类
        (二)发展公众智慧气象服务关键技术
    二、加强气象信息数据挖掘,完善信息化共享和安全机制
        (一)重视气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
        (二)强化多方信息资源整合
    三、提升气象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升气象服务满意度
        (一)构建大数据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
        (二)建立需求导向型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科学性
    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气象公共服务保障制度
        (一)强化组织机构建设
        (二)引入多方力量助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完善实施政策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气象服务满意率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气象信息化的发展
        1.2.2 气象信息系统中的指纹识别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指纹活性检测概述
    2.1 指纹识别概述
    2.2 指纹活性检测研究现状
        2.2.1 启发式的检测方法
        2.2.2 基于纹理特征的检测方法
        2.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方法
    2.3 现有方法的对比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空域纹理特征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多方向差分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方法
        3.2.1 灰度共生矩阵
        3.2.2 差分矩阵构建
        3.2.3 特征提取
    3.3 支持向量机
        3.3.1 线性可分式
        3.3.2 非线性式
        3.3.3 线性不可分式
    3.4 指纹数据集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性能评价指标
        3.5.2 实验配置
        3.5.3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小波变换简介
    4.3 特征提取
        4.3.1 局部二值模式
        4.3.2 多阶差分共生矩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指纹数据集
        4.4.2 LIBSVM
        4.4.3 评估准则与参数
        4.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卷积神经网络
        5.2.1 卷积神经网络简述
        5.2.2 卷积层
        5.2.3 激活函数
        5.2.4 池化层
        5.2.5 全连接层
    5.3 基于尺度均衡化卷积神经网络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5.3.1 尺度均衡化和学习率自适应调整
        5.3.2 图像数据集
        5.3.3 环境配置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自适应学习深度残差网络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5.4.1 局部梯度模式
        5.4.2 感兴趣区域提取
        5.4.3 自适应学习
        5.4.4 图像增强
        5.4.5 实验参数
        5.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
    6.1 引言
    6.2 相关技术
        6.2.1 迁移学习
        6.2.2 图像集增强和参数微调
        6.2.3 堆叠分类器
    6.3 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框架
    6.4 特征提取
    6.5 图像集与评估准则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指纹识别的雷电灾害防御专业气象服务登录系统
    7.1 指纹识别
    7.2 指纹活性检测
    7.3 指纹识别登录的雷电灾害防御专业气象服务系统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A 本文算法网络模型的名称、类型和参数

(7)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影响
    1.1 电脑病毒会影响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1.2 电脑病毒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2 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影响的应对措施
    2.1 电脑系统的补漏操作
    2.2 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电脑运行的保障措施
    2.3 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3 结语

(8)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服务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的影响
    1.1 电脑病毒破坏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
    1.2 电脑病毒危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2 气象业务对电脑病毒危害的应对措施
    2.1 电脑操作系统的补漏措施
    2.2 加强气象业务电脑运行的保障措施
    2.3 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3 结语

(9)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关键问题的论证和文章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项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政府职能理论
        2.1.1 不同背景下的政府职能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2.1.3 政府职能的基本范围
    2.2 智慧城市分析
        2.2.1 智慧城市的界定
        2.2.2 智慧城市的缘起
        2.2.3 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
    2.3 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框架
        2.3.1 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的关系
        2.3.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框架
        2.3.3 发展与监管:政府核心职能的类型学分析
第3章 规划设计:政府的引导和战略制定职能
    3.1 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3.2 规划设计的内涵、目的和原则
    3.3 规划“十三五”:上海市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责任
        3.3.1 “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推进原则与总体目标
        3.3.2 “十三五”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3.4 规划设计的推进举措
第4章 整合协调:作为元治理者的地方政府
    4.1 政府的整合协调职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4.2 政府内部的资源整合和协调:上海市的经验
        4.2.1 整合体制内因素,合力建设智慧城市
    4.3 体制外整合协调:上海市的经验
        4.3.1 加强政社合作,整合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
        4.3.2 政府对其他社会资源的整合协调
        4.3.3 整合相关产业和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4.3.4 整合协调社会资源,提升精细化监管水平
    4.4 持续扮演整合者和协调者:上海市政府未来角色探讨
        4.4.1 强化政府的主体地位
        4.4.2 上海市政府需要加强协调者能力建设
        4.4.3 上海市政府在关键和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5章 筹资融资:政府财政杠杆作用下的多元合作
    5.1 政府筹资融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5.2 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
        5.2.1 各级政府部门
        5.2.2 各类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5.2.3 各类相关企业
        5.2.4 非银行金融类投资机构和其他类型的资本性企业
        5.2.5 国外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
        5.2.6 民间资本
    5.3 筹资和融资的主要方式
        5.3.1 政府独资
        5.3.2 国有和社会资本联合投资
    5.4 政府未来的筹资融资角色
第6章 建设运营:政府的直接干预手段
    6.1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领域
    6.2 “核高基”等基础性研发及产业发展:政府参与的核心功能
        6.2.1 政府独自参与建设的范例:“核高基”专项研发
        6.2.2 上海市政府在“核高基”等基础性研发及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6.2.3 电子政务:政府建设运营的关键职能
        6.2.4 政府主建社会信用平台,全面建设诚信社会
    6.3 政府参与其他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
        6.3.1 政府投资,企业参与建设的模式
        6.3.2 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运营
        6.3.3 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
        6.3.4 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和公众购买企业提供的服务
    6.4 上海市政府政府未来参与建设运营的前景探讨
        6.4.1 上海市政府应继续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供公共平台,吸纳公众和企业参与
        6.4.3 推进社会协同,提供替代性思路等必要的公共服务
        6.4.4 创新公私合作新模式,打造政府角色新亮点
第7章 监管服务:政府掌舵的主要工具
    7.1 监管服务的重要意义
    7.2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海的经验
        7.2.1 政府在公用数据和信用体系建设上提供的服务
        7.2.2 政府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7.2.3 上海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7.2.4 小结:政府在智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
    7.3 监管职责:上海市政府责任透析
        7.3.1 规划设计上的监管
        7.3.2 制定完善技术标准,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7.3.3 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强化运营监管
    7.4 监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中的服务和监管职能
        7.4.1 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7.4.2 上海市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型作用,提高第三方参与水平
        7.4.3 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独立、有力的监管
第8章 结论
    8.1 影响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角色差异的因素分析
        8.1.1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内容和任务差异的因素
        8.1.2 央地关系:中央政府的支持程度、市政当局的自主性强弱
        8.1.3 行政文化差异产生不同模式的政府形式:强势政府和相对弱势政府
        8.1.4 早发抑或后发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工业化和信息化是否同步推进
        8.1.5 城市类型的差异:商业中心型、金融中心型、行政中心型
    8.2 本文主要观点
    8.3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和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10)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现状述评
    0.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4 技术路线
    0.5 创新点
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理论基础
    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概念
        1.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相关产业概述
        1.1.2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定义
        1.1.3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范畴与分类
        1.1.4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2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特征
        1.2.1 产业劳动对象具有公共物品特征
        1.2.2 产出形式与公共部门信息的融合度高
        1.2.3 产品的附加值高
        1.2.4 产业关联度大
        1.2.5 信息技术的驱动力强
    1.3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相关理论
        1.3.1 公共部门增值产业培育的合理性
        1.3.2 产业形成与发展理论
        1.3.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3.4 产业创新理论
        1.3.5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理论
    1.4 本章小结
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现状
    2.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总体情况
        2.1.1 产业规模
        2.1.2 产业需求现状
        2.1.3 产业主体现状
        2.1.4 产业创新现状
        2.1.5 产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现状
        2.1.6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发展阶段
    2.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实证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
    2.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不足
        2.3.2 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2.3.3 市场需求不足
        2.3.4 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识别
        3.1.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
        3.1.2 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
        3.1.3 需求条件
        3.1.4 政府政策
    3.2 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3.3 实证研究过程
        3.3.1 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3.3.2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3.3.3 数据处理
    3.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构建
    4.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
    4.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概念
    4.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框架和内涵
        4.3.1 产业培育目标
        4.3.2 产业培育主体
        4.3.3 产业培育模式
        4.3.4 产业培育的具体运行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
    5.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5.1.1 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
        5.1.2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5.2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比较分析
        5.2.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
        5.2.2 公共部门信息收费模式的比较分析
        5.2.3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法律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5.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构建
        5.3.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的选择
        5.3.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收费模式的选择
        5.3.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的法律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机制
    6.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模式
        6.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
        6.1.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模式
    6.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路径
        6.2.1 基于信息交合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2 基于融合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3 基于技术集成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4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
        6.3.1 成本控制
        6.3.2 定价策略
        6.3.3 竞争策略
    6.4 推进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对策
        6.4.1 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
        6.4.2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6.4.3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标准体系
        6.4.4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市场监管体系
        6.4.5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机制
    7.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方向
    7.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制约因素
        7.2.1 信息消费主体对自身需求的认知不足
        7.2.2 信息消费成本高,购买力相对不足
        7.2.3 信息消费环境不良,用户满意度低
    7.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路径
        7.3.1 激发现有的市场需求
        7.3.2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7.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的对策
        7.4.1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推动政府采购
        7.4.2 积极实施公共项目,提供公共服务
        7.4.3 加快信息消费基础条件建设
        7.4.4 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7.4.5 加强监管,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7.5 本章小结
8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
    8.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功能
        8.1.1 引导功能
        8.1.2 推动功能
        8.1.3 保障功能
        8.1.4 提升功能
    8.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构成
        8.2.1 产业政策目标
        8.2.2 产业政策内容体系
        8.2.3 产业政策工具
    8.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优化
        8.3.1 产业政策目标的优化
        8.3.2 产业政策内容体系的优化
        8.3.3 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8.4 本章小结
9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实例分析
    9.1 我国气象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
        9.1.1 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9.1.2 产业发展的障碍
        9.1.3 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2 我国地理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2.1 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9.2.2 产业发展的障碍
        9.2.3 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10.2.1 研究不足
        10.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分类目录
附录二: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三:参与调研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名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通知[J].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2]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数字泉城规划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06)
  • [4]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与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J]. 佟天悦. 河北农机, 2021(04)
  • [5]新时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研究 ——以咸宁市为例[D]. 邓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6]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D]. 袁程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 [7]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影响[J]. 闫亮,李作平,张德惠.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11)
  • [8]电脑病毒对气象业务服务网络的影响[J]. 毕崇炜,李作平,王刚,于琳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10)
  • [9]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D]. 田学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赵莉. 武汉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浅谈专业气象服务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