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业现代化》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1](2021)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年—2030年)》的通知》文中认为京政农发[2021]105号各区人民政府: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的要求,为科学规划我市渔业生产布局,稳定渔业养殖面积、保障渔业发展空间、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年—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张甜甜[2](2021)在《我国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地区收敛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镇昌[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朱晖[4](2021)在《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渔业资源丰富,自建国以后至今,我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渔业产量,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连续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沿岸和近海水域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主要渔汛、经济鱼类和水产品均产于这些水域,因此一直是海洋捕捞作业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和渔业政策的调整,沿海渔业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捕捞规模被不断限缩,迄今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但由于渔船、渔具的大量投入,捕捞强度过大,整体沿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整体衰退,再加上周边国家对所管辖海域的渔业管控日趋严格,外海的部分渔船被迫退向近岸。而此时原本在潮间带至7-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和近海养殖,随着养殖业的扩张,养殖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海洋牧场和底播养殖、人工鱼礁的不断普及,养殖区域不断向外海拓展,覆盖到了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船作业场所。养殖权人根据取得的许可设定养殖范围,禁止捕捞船舶进入划定的养殖区域。而这些区域原本是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业船舶作业的区域,渔民认为其已经取得了捕捞许可,有权捕捞野生鱼类,因此无视养殖权人设立的界限仍然进入养殖区进行捕捞,但养殖权人则认为捕捞者侵犯了其对海域的占有和使用权利,于是近海养殖和捕捞纠纷不断,引发了有关海域之争。这不仅导致了捕捞权人和养殖权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造成了渔民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了养殖者、捕捞者、主管部门三方相互之间的冲突。这也凸显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渔业资源的严重匮乏与急剧增长的对优质渔业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为保护海洋资源而实行的限制捕捞制度与传统渔民权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尖锐的表现就是涉外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渔船屡屡在域外因非法捕捞作业而被查处,并引发国际纷争;海域使用纠纷案件不断上升,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表面来看养殖和捕捞的纠纷是用海纠纷,实质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之间的协调问题,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利用海洋过程,对利益的争夺与海洋渔业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其背后隐藏的是海域资源配置和渔业管理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类对海洋利用的价值取向和国际海洋秩序及渔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养殖权和捕捞权冲突的表现和成因分析来发现冲突的根源所在,从制度完善和管理变革两个方面为冲突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并进行路径上的探索。渔业权冲突的本质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利益失衡必然引发权利之争。利益的平衡和权利冲突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难以解决,最终还是要靠政府干预。以市场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曾被提出认为可以解决渔业管理中的过度捕捞和权利分配等问题,但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和缺乏整体协调大多数努力都失败了。渔业权制度设计的实质是对不同渔民群体的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过程,即解决有限的渔业资源在相关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权利分配本质是正义问题,即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成果,分担社会成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法律规范、利益分配、责任分担等都是社会关系外化的表现。人们对权利的追求即是要实现自身在现实社会规范中的价值。法治社会要求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法律对权力和权利内容的规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基于社会正义的维度,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以应得与所得的合理程度为表征,由政府对市场分配结果的不公加以纠正。通过干预实现不同渔业主体在市场中的公平交换,以解决交换过程资源的不平等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其核心是作为主体的渔民无论在分配的哪个阶段,都能平等享有基本权利。此外,人类发展的多重性决定正义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正义不能仅局限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在自然规律中不断协调,加以融合。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有着多元化的追求。为了实现人类共同向往的自由,应当通过对实然世界的考查,实现对应然世界的追求,完成人性善的飞跃,因此,分配正义应当上升到生态正义的维度。基于生态正义理论,渔业资源的分配正义至少应当包括种际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强调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敬畏海洋,尊重所有海洋生物物种,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呵护海洋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和肆意掠夺渔业资源。基于正义理念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公正分配,是解决渔业权冲突的根本路径,但正义的实现要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历史上,对渔业资源不可枯竭的认识和海洋自由论消除了对渔业发展的担忧,实现了船队和渔具的现代化;但过度捕捞和资源衰竭的现实又使人们重新审视渔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许可制度和渔业配额制度等限制管理措施。我国渔业政策由此经历了由鼓励捕捞到限制捕捞、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转变,特别是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海域的规范管理。但长久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中心主义背景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都完全以人类为中心,以获得资本最大化为目标,无视资源的有限性而竭力提升捕捞能力、加大养殖密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导致过度捕捞、海域污染和渔业资源的衰竭。渔业权的冲突是利益争夺私权滥用的表现,也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关系的弥散与扩张,市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不断加深,具有广泛性的渔业秩序不再是传统民事主体的私权秩序,而是进入多重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权利行使方式的复合阶段。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性质、特点和排他性均不同,仅依靠行为人之间的自行约束已显不足,因此由带有共同约束属性的公权力介入管理已有必要。从渔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看,现有管理体系存在体制混乱和权限不明等问题。因此应转变渔业管理的思路,在权利保护方面,通过对不同的渔业主体采取不同的倾斜保护政策,从而对养殖权人和捕捞权人的权利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在制度建构方面,一方面基于社会正义,对传统渔民的入渔权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生态正义,完善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海洋保护区制度以及海域分层确权制度。在管理模式方面,推行渔业综合管理模式,实施渔业综合授权许可和综合执法体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庄园[5](2018)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镇江新区作为镇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2009年以来率先在江苏省全省范围内试点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先后整治了近8万亩土地,在农业园区和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成功创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2个,初步形成了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园区概念。农业园区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镇江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关成果,开展文献综述、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从建设内容、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园区服务、辐射效应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园区的发展现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三个维度针对园区发展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明确在园区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分别从园区主体管理服务层面、经营主体层次提高层面、政府及第三方资金帮扶层面、人才培育和技术提高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分析园区发展所需要的自然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得出,新区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区。研究发现,园区农产品主要集中在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渔业水产等,发展已颇具成效,园区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已从核心区向四周延展。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不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服务、人才技术培育上,还是在龙头企业招引、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上,都反映出或多或少的问题,园区下一步进行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笔录的整理,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田建设、产品建设、市场建设、科研建设、风险控制五个方面问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障碍、经营主体层次的制约、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障碍,这些不利因素从不同程度上都制约着园区的发展壮大。通过调研发现,土地政策、当前园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制约发展的首要原因,而经营主体层次普遍较低、财政和金融支持的不足则加剧了这一制约。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园区必须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协调中优结构,在绿色中谋转型,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共享中促和谐。为了更好地推进园区发展,需要从园区自身与外部两个角度出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用地,提高园区农业绩效;加大资金扶持、项目招引,增强园区建设动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促进园区有序发展;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育,提升园区竞争力,才能推动园区真正成为农业改革创新的实验田,成为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李青[6](2016)在《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微卫星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是营底栖生活习性的鲽科鱼类,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商业价值,已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海水人工养殖的对象。本研究以星斑川鲽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星斑川鲽微卫星进行开发,进而运用微卫星标记、线粒体基因标记等分子标记的手段比较分析了星斑川鲽两个养殖群体与相近鲽科鱼类以及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多样性。为鱼类养殖以及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HiSeq2000转录组测序的方法,以日照星斑川鲽的脑垂体和下丘脑组织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软件MISA对转录组测序所得的Unigene序列进行SSR预测建立星斑川鲽的SSR库。在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总长为82619097bp的30640条unigenes中共发现20095个SSRs,分布在10924条unigene中。最多的SSR重复类型是二核苷酸型的SSR,占SSR总数的63.64%,其中(AC)n类型重复的SSR最多;其次是三核苷酸、四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最少的是五核苷酸重复。共有100种重复单元。二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最少,仅有4种;六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最多,含有37种;三、四、五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分别有10、25、24种。2.挑选有生长或免疫功能的20个微卫星标记,设计合成荧光引物,并在日照星斑川鲽、江苏星斑川鲽两个地理群体及石鲽和黄盖鲽及其杂交一代(日照星斑川鲽♀×石鲽♂)中PCR扩增,PCR结果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其中在日照星斑川鲽中有19个位点可以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江苏星斑川鲽有18个,石鲽中有15个,黄盖鲽中有12个,杂交一代中有1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日照星斑川鲽(2.07)、江苏星斑川鲽(1.93)、黄盖鲽(1.59)、石鲽(1.86),杂交一代(1.81)。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是日照星斑川鲽(0.350)、江苏星斑川鲽(0.278)、黄盖鲽(0.247)、石鲽(0.274),杂交一代(0.5255)。高度多态基因座(PIC>0.5)所占扩出条带的比例分别为日照星斑川鲽(26.31%)、江苏星斑川鲽(22.22%)、黄盖鲽(16.67%)、石鲽(26.67%),杂交一代(22.22%)。Nei’s氏基因指数分别是日照星斑川鲽(0.420)、江苏星斑川鲽(0.387)、黄盖鲽(0.226)、石鲽(0.302)。杂交一代(0.336)。结果说明了四种鲽科鱼类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应注意渔业资源的保护。3.本文采用了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技术,对这五种鲽科鱼类的线粒体基因Cytb和COI进行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均表现为(A+T)含量高于(C+G)含量。使用双参数模型(Kimura 2-parameter)计算其遗传距离与运用UPGMA和NJ方法建立的系统树结果一致,均显示钝吻黄盖鲽与其他三个群体遗传距离最远;星斑川鲽两个群体几乎没有差异;星斑川鲽与石蝶相对较近。杂交子代与母代星斑川鲽近于与父本石鲽间的距离。4.杂交子代出现了两种性状的子代,左眼和右眼子代,其数量比近乎1:1。不管是运用微卫星标记还是线粒体基因Cytb,均未发现杂交子代左右眼两种性状个体的不同。但是线粒体基因COI的NJ树中,外形表现为左眼的子代与星斑川鲽聚为一小支,而后与右眼杂交F1代聚为一支,这种结果推测线粒体基因COI可能参与鲆鲽杂交F1代的左右眼移位。
刘泓泉[7](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表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陈天兄[8](2014)在《宝应县渔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渔业起源远在农业之前,为原始产业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在沿海湖泊等地经常用木头或石头等物击鱼而获取食物来源。后来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发明了捕鱼工具,被谓为我国渔业之起源。我国凡是关于财货之字,多有“贝”旁,贝多为渔猎民族提供之物,是我国最古老的货币。在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的始祖范蠡就着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着作,而后带动了鱼苗的张捕、运输和饲料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但近百年来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与压迫剥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发达渔业国家逐步实现了渔业现代化,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渔业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缩短了与世界渔业的差距。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江苏省里下河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03’-33。25’,东经119。08’-119。43’。境内有“五湖四荡”,河沟交错;地处北温带,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严冬酷暑时间短,适宜于“温水性鱼类”的繁衍生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具有悠久的渔业历史,从古代许多文献中可以查找到记载宝应水产资源丰富的词句。随着社会进步和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宝应渔业从以捕捞为主逐步向以养殖为主转变,渔业产量也随着养殖产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宝应县渔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渔业是宝应县农业第一大产业,渔业现代化关系广大渔农民增收致富,没有渔业现代化就没有宝应农业现代化。本文从渔业机械和渔用颗粒饲料的推广及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的完善和生物制剂的使用、渔业三产的发展壮大等方面分析了宝应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特点,根据江苏省渔业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渔业产出效益、渔业科技进步、渔业产出经营、渔业设施装备、渔业环境质量以及渔业支持保障的六大方面,结合宝应县渔业发展的生产实际具体阐述了宝应县近几年来现代渔业和渔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对比指标体系中江苏2010年实现值、2020年目标值,梳理出宝应县渔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难点。针对宝应县渔业基础设施、体系耦合度、良种自给率、渔业产品结构、渔业产业结构、水产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池塘改造及标准化养殖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以“强基础、调结构、招名企、提服务、建市场、培龙头”推进渔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提高宝应县渔业现代化的水平,旨在加速推进宝应县渔业现代化进程,为推进宝应县“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推进“四个宝应”建设,加快宝应崛起起到积极作用。
张士军[9](2013)在《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旨在系统解答有关我国贝类产业“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怎么办”等问题。蛤类作为滩涂贝类的一种,近年来逐渐暴露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由于过度采捕、不科学养殖、海洋污染、以及对海洋工业的让渡,蛤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作业和生产空间日趋缩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日趋下滑,蛤类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蛤类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政府外控、行业自调、社区服务共同协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养殖协会、龙头企业、个体业户等多方积极参与的结果。长期以来,蛤类产业的发展一直被动的受制于市场的拉动,致使该产业快速发展,过度膨胀,短时期内,政府得到预期的外显政绩、业户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市场得到丰富的消费产品,似乎达到一种“多赢”的完美结局。但是,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要消除蛤类产业的这种负面影响,保持蛤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调控机制,而这一调控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有赖于重新梳理蛤类产业发展动态,厘清蛤类产业结构、特征及演进趋势。作为上述贝类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项目的主旨在于“探索贝类产业结构和贝类产业链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开展蛤类的产业链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论文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再现红岛蛤蜊产业的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发展趋势,总结红岛蛤蜊产业的基本结构、运行状况及特征,厘清产业链和价值链构成,测度红岛蛤蜊产业的经营绩效,试图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以此映射蛤类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绩效。为达成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红岛蛤蜊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实地考察、典型业户入户调查、专家访谈、走访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法,对红岛蛤蜊产业发展动态、产业结构、产业链及价值链构成、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演进趋势、产业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精细化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蛤类、蛤类产业结构的概念体系,客观描述蛤类产业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2)摸清红岛蛤蜊产业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三产结构、所有制结构、管理主体结构等结构特征;(3)厘清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构成、上下链的传递过程及产业链的组织模式;(4)构建红岛蛤蜊产业的价值链,测算价值链诸节点的价值增值;(5)测算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考察典型涉蛤关联产业的经营实态;(6)探寻红岛蛤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本研究填补了渔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一典型地域产业的微观基础和结构性特征,厘清了红岛蛤蜊产业的结构特征、经营行为和产业绩效,以及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战略,为理解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形成了诸多基于事实的、可信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实施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为相关研究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论文形成的重要结论有:(1)从产业链的视角,归纳出两类产业链演进路径,即从蛤蜊育苗、养殖到终端消费为主线的纵向产业链演进路径,和为纵向产业链服务的横向产业链演进路径。总体来看,目前红岛蛤蜊纵向产业链较为完善,发展也比较成熟,而横向产业链发展比较滞后,亦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2)养殖密度过高是引发红岛蛤蜊品质低下的重要诱因,种质资源退化、海洋环境变化等姑且系蛤蜊品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但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背后的激励机制才是产品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将目光聚焦于养殖模式的变更并大规模开发深海资源、大力发展底播增殖等政策,并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将会带来远期的不可控风险。(3)在市场利益驱动、物流快速发展和提倡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今天,红岛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与生产成本的局限,指望所谓技术飞跃与巨额投资来解决蛤蜊苗种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从近期来看,继续推动“南苗北养”模式,地方互补,同时在加强检疫、筛选的基础上继续从南方引进优质苗种。(4)红岛蛤蜊产业链现有的组织模式效率低下,连接松散。从有效组织模式来看,蛤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前提是建立以养殖者、管理者和科研单位“三足鼎立”的组织体系。养殖者在该体系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养殖生产,从重视量的堆砌转变为追求质的精进;管理者要保证体系整体的正常运行、生产者的正常生产,并在当时的环境下应因选择合理的对策、做出有效率的行政介入;科研单位要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向管理者和养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5)在红岛蛤蜊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价值增量程度较高。不同养殖户、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海区、不同投苗密度、甚至不同养殖规模,其养殖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可能不同;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者,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形态,不同的加工程度,其加工增值程度亦存在很大差别;不同批发零售商,不同等级或产地的蛤蜊产品,不同的流通渠道,其价值增值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红岛蛤蜊的价值增值情况并不容乐观。(6)包括“红岛蛤蜊”在内的中国蛤类产业仍处于不完全的产权制度之下,尽管海域使用金和养殖许可证在产业进入或排他性方面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仍未摆脱与公共物品性质的系统关联。为建立明晰的产权,降低外部性影响,就要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使用格局,合理划分海域使用区,预留合理发展海域。公共政策目标是应当基于既有条件改善现有制度安排,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将目标继续转移到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研究中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比如养殖户---收购商---大批发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定价机制是什么?首次销售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从养殖---捕捞---加工、收购---分拣---批发等无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症结是什么?分散养殖局面如何进行整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整合,谁来主导其整合?“南苗北养、北蛤南运”这种跨区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什么,怎样进行测度和评估?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尚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回答,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持续关注这一产业的最新发展。
郑国富,朱健康,许肖梅,李林春,沈美雄,郭明忠,张澄茂,颜阔秋,叶翚[10](2011)在《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文中认为渔业工程与装备是渔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渔业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近年来所涉及的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的发展现状,包括陆基养殖、港湾鱼类及鲍网箱养殖、深水区抗风浪网箱养殖、微孔增氧技术、湿颗粒饲料加工机械、大型网箱养殖安全监控技术、新型锚技术开发、闭式循环活鱼运输船、浮筏式消波堤、人工鱼礁、休闲渔业和风(能)光(太阳能)互补型海水淡化装置等。分析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期发展目标及"十二五"主攻方向。
二、《渔业现代化》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渔业现代化》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3)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
(一)改革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4)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权利分配的理论进路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内涵界定 |
一、近海海域的界定 |
二、渔业权的界定 |
三、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概念厘定 |
(一)养殖权的界定 |
(二)捕捞权的界定 |
第二节 权利分配的基础-海洋自由论 |
一、海洋自由论的形成 |
(一)海洋自由论的起源 |
(二)海洋自由论的提出 |
二、海洋自由论的限制 |
(一)海洋占有论的提出 |
(二)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大 |
第三节 权利分配的价值取向 |
一、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 |
(二)人类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
二、资本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
(一)资本中心主义的提出 |
(二)资本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
第二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表征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正当性冲突 |
一、作为历史性权利的渔业权 |
二、作为法定权利的渔业权 |
(一)捕捞权的国际法定化 |
(二)捕捞权和养殖权的国内法定化 |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优先性冲突 |
一、基于习惯性权利的优先性 |
二、基于发展权利的优先性 |
第三节 养殖权、捕捞权与海域使用权的冲突 |
一、关于海域合法使用权的争议 |
二、关于海域分界线认定的争议 |
三、关于同一片海域存在多种使用权的争议 |
第三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成因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内部成因 |
一、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性质不同 |
二、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排他性不同 |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外部成因 |
一、渔业法律政策的变迁 |
(一)捕捞业政策的转变 |
(二)养殖业政策的发展 |
二、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 |
(一)海域范围界定的影响 |
(二)海域使用权取得的影响 |
第四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冲突解决路径建构的逻辑基准 |
一、基于社会正义的分配 |
(一)社会正义的内涵界定 |
(二)传统渔民的优先性 |
二、基于生态正义的分配 |
(一)生态正义的内涵界定 |
(二)生态渔业的优先性 |
第二节 冲突解决的制度建构 |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 |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的内涵 |
(二)国外经验的借鉴 |
二、海洋保护区制度 |
(一)海洋保护区的界定 |
(二)海洋保护区对渔业的影响 |
三、海域立体确权制度 |
(一)海域立体确权的必要性 |
(二)海域立体确权的可行性 |
(三)海域立体确权的管理 |
四、渔业权救济制度 |
(一)渔业保险制度 |
(二)渔业权益损害赔偿机制 |
第三节 冲突解决的综合管理模式变革 |
一、综合管理的内涵界定 |
(一)海洋综合管理的内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二、综合管理的国际法基础 |
(一)主要国际公约规定 |
(二)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
三、综合管理模式建构 |
(一)综合授权许可制度 |
(二)综合执法体制 |
(三)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梳理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二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一、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背景概况 |
二、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三、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取得的成效 |
第三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
二、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镇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用地,提高园区农业绩效 |
二、加大资金扶持、项目招引,增强园区建设动力 |
三、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促进园区有序发展 |
四、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育,提升园区竞争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微卫星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几种重要的鲽科鱼类简介 |
1.1.1 星斑川鲽 |
1.1.2 石鲽 |
1.1.3 钝吻黄盖鲽 |
1.2 几种重要的DNA分子标记 |
1.2.1 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 |
1.2.2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 |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1.2.4 微卫星(SSR) |
1.2.5 线粒体标记 |
1.3 鱼类杂交育种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星斑川鲽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基因组DNA提取 |
2.2.2 星斑川鲽转录组SSR位点的鉴别和引物设计 |
2.2.3 SSR引物在日照星斑川鲽群体中的验证 |
2.2.4 微卫星引物多态性检测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星斑川鲽转录组中SSR位点分布 |
2.3.2 星斑川鲽转录组中SSR的分布特征 |
2.3.3 星斑川鲽转录组中SSR平均分布距离 |
2.3.4 星斑川鲽的微卫星特征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斑川鲽微卫星标记在江苏星斑川鲽群体、石鲽及杂交子代中的应用 |
3.1 材料 |
3.1.1 样品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3.2.2 微卫星引物 |
3.2.3 引物扩增及检测 |
3.2.4 毛细管电泳结果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20对微卫星引物在江苏星斑川鲽群体中的扩增情况 |
3.3.2 20对微卫星引物在黄盖鲽群体中的扩增情况 |
3.3.3 20对微卫星引物在石鲽群体中的扩增情况 |
3.3.4 20对微卫星引物在杂交一代(P.stellatus♂×K.bicoloratus♂)中的扩增情况 |
3.3.5 18对微卫星引物在杂交一代(P stellatus♂×K.bicoloratus♂)左右眼个体的扩增情况 |
3.4 讨论 |
3.4.1 星斑川鲽不同群体与相近鲽科鱼类微卫星多样性的比较 |
3.4.2 星斑川鲽与石鲽的正反交 |
3.4.3 星斑川鲽、石鲽和杂交一代(P stellatus♀×K.bicoloratus♂)微卫星多样性的比较 |
3.4.4 根据18对微卫星区分杂交一代(P.stellatus♀×K.bicoloratus♂)中左右眼个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斑川鲽、黄盖鲽和石鲽以及杂交子代中线粒体基因Cytb和COI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
4.1 材料 |
4.1.1 样品 |
4.1.2 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因组DNA提取 |
4.2.2 线粒体基因COI和Cytb片段的扩增 |
4.2.3 序列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线粒体Cytb基因扩增结果 |
4.3.2 线粒体Cytb基因扩增结果的横向比较分析 |
4.3.3 线粒体COI基因扩增结果的横向比较分析 |
4.3.4 线粒体Cytb基因扩增结果的比较分析 |
4.3.5 线粒体COI基因扩增结果的比较分析 |
4.4 讨论 |
4.4.1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和Cytb分析鱼类遗传多样性 |
4.4.2 对星斑川鲽等四个鲽科间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4.4.3 对星斑川鲽、石鲽以及杂交子代间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7)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8)宝应县渔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农业与渔业的概念 |
1.2 现代化的概念 |
1.2.1 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
1.2.2 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说 |
1.2.3 心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综合转变过程说 |
1.2.4 工业化实质说 |
1.3 现代农业与现代渔业的概念 |
1.4 农业现代化与渔业现代化的概念 |
2 我国渔业发展简史 |
2.1 清代之前的渔业发展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后渔业发展的情况 |
2.2.1 1949-1957年是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2.2.2 1958-1965年是渔业发展方针上的争论时期 |
2.2.3 1966-1976 年是渔业发展的徘徊时期 |
2.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
2.4 我国现代渔业发展情况 |
3 国内外渔业现代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情况 |
第二章 宝应县现代渔业建设现状 |
1 江苏现代渔业发展概况 |
2 宝应县渔业发展基本概况 |
2.1 宝应县地理位置及境内水域分布情况 |
2.2 宝应县的气候情况 |
2.3 宝应县的历史沿革 |
2.4 宝应县的渔业发展概况 |
3 宝应县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特点 |
3.1 渔业机械进入传统养殖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
3.2 渔用颗粒饲料得到充分应用和推广 |
3.3 生态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生物制剂使用被广泛接受 |
3.4 渔业三产不断发展壮大 |
3.4.1 围绕产前产中服务不断壮大和规范 |
3.4.2 水产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
3.4.3 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
3.4.4 休闲渔业发展呈加快态势 |
第三章 宝应县现代渔业产业现状分析 |
1 宝应县渔业产业发展 |
1.1 宝应县渔业产出效益 |
1.1.1 渔业一产增加值 |
1.1.2 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 |
1.1.3 养殖水面亩均产出 |
1.1.4 渔民人均纯收入 |
1.2 渔业科技进步 |
1.2.1 持证渔业劳动力比重 |
1.2.2 乡镇或区域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 |
1.2.3 渔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 |
1.2.4 良种覆盖率 |
1.3 渔业产业经营 |
1.3.1 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产值比重 |
1.3.2 渔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 |
1.3.3 规模以上渔业企业销售额与一产产值比 |
1.3.4 水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 |
1.4 渔业设施装备 |
1.4.1 标准化海洋捕捞渔船比重 |
1.4.2 标准化池塘面积比重 |
1.4.3 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
1.4.4 渔港建设情况 |
1.5 渔业环境质量 |
1.5.1 重要渔业水域水质监测达标率 |
1.5.2 认定的三品产地面积比重 |
1.5.3 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 |
1.6 渔业支持保障 |
1.6.1 财政投入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 |
1.6.2 渔业互助保险保障额 |
1.6.3 涉渔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 |
2 宝应现代渔业建设与渔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难点 |
2.1 渔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制约高效渔业发展 |
2.2 体系服务耦合度不高,制约先进模式推广 |
2.3 良种自给率不高,制约效益提升 |
2.4 渔业产品结构不优,制约产业化发展 |
2.5 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渔业优势彰显 |
2.6 水产专业市场不健全,制约市场调节功能发挥 |
2.7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滞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
2.8 标准化池塘改造积极性不高,养殖效益提升不明显 |
2.9 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
第四章 宝应县渔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
1 做好渔业规划,调整产品结构 |
1.1 宝应湖大闸蟹生态健康养殖区 |
1.2 仿野生龟鳖生态健康养殖区 |
1.3 淡水虾主混养殖区 |
1.4 地方特色“六小品种”暨名特优水产品混套养殖区 |
1.5 稻藕田种养结合养殖区 |
1.6 禁止开发和养殖的水域 |
1.7 全境规划为优质水产品产地 |
2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2.1 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养殖户个人积极性 |
2.2 积极争取各类财政项目,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 |
2.3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各类资本 |
3 完善土地流转,招引知名企业 |
4 健全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升级 |
4.1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
4.2 提供经费保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4.3 加强业绩考核,优化服务方式 |
5 强化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引导 |
6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 |
7 吸收各类资本,促进产业升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动机 |
0.2 研究目标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4.1 研究方法 |
0.4.2 技术路线 |
0.5 论文创新点 |
1 产业结构研究:理论与范式 |
1.1 理论基础 |
1.1.1 产业关联理论 |
1.1.2 投入—产出理论 |
1.1.3 产业链理论 |
1.1.4 价值链理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范式 |
2 蛤类与蛤类产业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蛤类、蛤类产业、蛤类产业结构 |
2.1.2 蛤类的主要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 |
2.2 蛤类产业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
2.2.1 世界蛤类产业 |
2.2.2 中国蛤类产业 |
2.2.3 山东省和青岛市蛤类产业 |
2.3 “菲律宾蛤仔”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分布 |
2.3.1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特征 |
2.3.2 菲律宾蛤仔生产周期 |
2.3.3 菲律宾蛤仔生产及空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3 “红岛蛤蜊”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
3.1 数据来源、样本分布及特征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分布及特征 |
3.2 “红岛蛤蜊”产业发展概况 |
3.2.1 红岛蛤蜊资源禀赋 |
3.2.2 红岛蛤蜊产业成长路径 |
3.2.3 红岛周边蛤蜊产业的空间分布 |
3.3 红岛蛤蜊产业规模结构 |
3.3.1 产量、产值和养殖面积 |
3.3.2 红岛涉蛤渔船数量构成 |
3.3.3 红岛涉蛤加工、储藏规模 |
3.4 红岛蛤蜊产业劳动力结构 |
3.5 红岛蛤蜊产业的三产结构 |
3.6 经营主体、管理主体结构 |
3.6.1 涉蛤经营、管理主体构成 |
3.6.2 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
3.6.3 经营主体的规模结构 |
3.7 红岛蛤蜊的市场结构 |
3.7.1 产地组成 |
3.7.2 流通渠道 |
3.7.3 价格结构 |
3.8 红岛蛤蜊产业的技术结构 |
3.8.1 红岛涉蛤科研机构 |
3.8.2 红岛蛤蜊养殖户获得技术的途径 |
3.9 红岛蛤蜊的消费结构 |
3.10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4 红岛蛤蜊产业链实证研究 |
4.1 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演变 |
4.2 红岛蛤蜊产业链构成 |
4.2.1 红岛蛤蜊产业链结构 |
4.2.2 红岛蛤蜊主产业链和辅助产业链 |
4.3 红岛蛤蜊上游产业 |
4.3.1 红岛蛤蜊育苗环节 |
4.3.2 红岛蛤蜊养殖环节 |
4.3.3 红岛蛤蜊采捕环节 |
4.4 红岛蛤蜊中游产业:加工环节 |
4.4.1 红岛蛤蜊加工概况 |
4.4.2 产品加工形态 |
4.4.3 加工行为特征分析 |
4.5 红岛蛤蜊下游产业分析 |
4.5.1 红岛蛤蜊的保鲜储运环节 |
4.5.2 红岛蛤蜊产品销售环节 |
4.6 红岛蛤蜊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 |
4.6.1 “市场交易型”组织模式 |
4.6.2 “红岛养殖协会+养殖户” |
4.6.3 “专业合作社+蛤蜊养殖户” |
4.6.4 “龙头企业+养殖户” |
4.6.5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验”全链自组织模式 |
4.6.6 “养殖户协作互助式”的自组织模式 |
4.6.7 “合伙制”组织模式 |
4.7 问题与讨论 |
4.7.1 育苗成本高,致使育苗环节空缺 |
4.7.2 养殖环境压力加大 |
4.7.3 加工设备落后 |
4.7.4 市场假冒伪劣较多,品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
4.7.5 蛤蜊产业链窄而短,衔接不畅存在断层 |
4.7.6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5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实证研究 |
5.1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构成 |
5.2 红岛蛤蜊产业诸节点价值增值 |
5.2.1 养殖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2 采捕分拣、分级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3 加工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4 流通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3 诸节点增值结果分析 |
5.4 问题与讨论 |
5.4.1 红岛蛤蜊品质低下,致使获利能力变弱 |
5.4.2 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增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
5.4.3 进行大小分拣的比例较低,影响了价值增值 |
5.4.4 营销环境有待优化,提高蛤蜊的价值实现能力 |
5.4.5 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低,综合增值能力差 |
本章小结 |
6 红岛蛤蜊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6.1 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
6.1.1 红岛蛤蜊养殖经营实况 |
6.1.2 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实证分析 |
6.2 典型关联产业经营实态—涉蛤休闲业 |
6.2.1 蛤蜊休闲产业概况 |
6.2.2 蛤蜊休闲产业链结构分析 |
6.2.3 休闲产业价值链及价值增值---以“红岛蛤蜊节”为例 |
6.2.4 涉蛤休闲产业特征分析 |
6.3 问题与讨论 |
6.3.1 个人非理性投入造成的养殖效益低下 |
6.3.2 “产业立市”指导思想与蛤蜊产业发展的矛盾 |
6.3.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较少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论文形成的相关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转变养殖理念,树立科学的养殖观 |
7.2.2 提高蛤蜊加工的比例和深度 |
7.2.3 创新销售模式 |
7.2.4 拓展和延伸蛤蜊产业链 |
7.2.5 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 |
7.2.6 拓展技术路径 |
7.3 尚存不足之处 |
7.4 后续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进展概况 |
1.1 水产养殖设施工程与装备领域 |
1.1.1 陆基水产养殖设施工程 |
1.1.2 港湾网箱养殖 |
1.1.3 湾外深水抗风浪养殖 |
1.1.4 水产养殖新装备 |
1.2 水产品加工流通工程与装备 |
1.3 渔业防灾减灾工程 |
1.4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
1.5 休闲渔业设施与工程 |
2 学科发展展望及“十二五”主攻方向 |
2.1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 |
2.2 水产品加工流通工程与装备 |
2.3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
2.4 休闲渔业健康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
2.5 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与渔业新能源技术研究 |
四、《渔业现代化》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年—2030年)》的通知[J].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46)
- [2]我国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地区收敛性研究[D]. 张甜甜.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3]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D]. 朱晖. 吉林大学, 2021(01)
- [5]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镇江新区为例[D]. 庄园.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微卫星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青. 山东大学, 2016(02)
- [7]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8]宝应县渔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天兄.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9]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D]. 张士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10]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J]. 郑国富,朱健康,许肖梅,李林春,沈美雄,郭明忠,张澄茂,颜阔秋,叶翚. 福建水产, 2011(03)